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三月).pp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21一、总体思路1.突出重点,重抓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优质学习生活环境为宗旨,以“健康、安全、有趣、有益”为要求,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开发有效学习课程,深入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完善教育质量和体验质量。
2.完善技能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学习-实践-提升的循环,探索行动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基础课程的学科实践、实践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习和创新活力update。
二、具体改革措施(一)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以此替代传统的碎片化教育方法。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定实践型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促进早期学习:注重安全优质的早期教育,加强语言、科学、表演和文学等课外知识的学习,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早日确立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强化认知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培养学习者“学以致用”的意识,强化课程知识认知,将学习行为、实践形态等各种形式的学习融入课程设置,以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五)优化和完善教学环境:优化实体环境,丰富教学设备设施,改善教学空间,让学校成为学习者及其家人心仪的地方,以更好地提升学习体验、增强学习能力。
三、考核机制(一)管理和考核机制:每学年定期组织评估,综合考核学生学业表现、综合素质、教学成果等,针对学校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定量数据,勾勒学生全面发展水平,及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指导,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
(二)教师发展机制: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宗旨,构建以学习为主题,以科研为升华、综合应用为服务宗旨的多层次教师发展体系,重视实践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师资队伍的教育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
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
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
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教学目标(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xxxx年正式实施。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目标、内容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改革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改革纲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优化课程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精简课程内容和增加选修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2. 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能力培养。
改革纲要鼓励学校和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并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
3.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改革纲要支持教师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二、改革内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课程改革:优化主干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减少重复学习和无效的知识点。
同时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 实践教学: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从注重学科成绩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
4. 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
改革纲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影响与挑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教师培训不平衡: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但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培训不够完善,导致教育质量的差异。
2. 学生负担问题:尽管改革纲要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重中之重。
《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本文将就该纲要进行探讨,分析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背景意义《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此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催生了课程改革的需求。
基于这些背景,纲要的出台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二、主要内容(一)基本原则《完整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教育公平、多样评价等。
这些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改革目标纲要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目标的设定使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对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核心任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纲要中得到明确,包括构建容纳多元发展需求与适应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更新、加强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等。
这些任务旨在建立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改革路径纲要给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包括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与管理、完善师资培训与发展、强化评价机制和监测评估等。
这些路径旨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促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课堂中得以应用和传承。
三、推进策略为了确保纲要的落地实施,纲要提出了具体的推进策略。
其中包括建立健全课程改革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ppt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变迁——新需求的出现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学习时代 ——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快速变化的时代——灵活运用知识于新情境 的能力
各国的应对
• 重新聚焦本国教育
日本:科技创新立国 韩国:头脑强国 中国:科教兴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以美国为例)
• 美国
国家在危机中 2061计划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课程典范教材
(二)教育理论新进展
1、学习理论《人是怎样学习的》 研究发现 • 之一:理解科学不仅仅是知道事实 • 之二:学生在他们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基 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解 • 之三:学生通过修改和提炼他们现有的 概念,通过将新的概念纳入已有概念之 中,来形成新的知识
• 之四: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环境是
学习的媒介 • 之五: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控制学 习过程 • 之六:学生能否把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 之中,即能否迁移,要看学生在多大程 度上是理解学习
2、理解的新定义《为理解而教》 *以下情况不属于理解: “知道”不等于理解 “记忆”不等于理解 “照本解释”不等于理解 “照本运用”不等于理解
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知识方法目标形式a转换过的直觉认知建设性的质疑知道所学知识的用处掌握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方式b连贯的丰富的认知网络构建领域内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知识的符号系统c验证领域内的知识内化知识并能独自灵活运用能够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境提示进行思考1价值取向上
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 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 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 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新课程改革ppt课件
2021精选ppt
20
练习题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这句话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学生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7、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
在对待师生的关系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建设者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
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2021精选ppt
6
新课改的目标 (重点)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即发挥教育评价学科学习目标,又发挥其
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更新,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 家长间的合作关系
2021精选ppt
18
练习题
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______。
A.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探究自主性学习
D.转变旧的学习教学方式
2、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________ 和________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 做到( )
2、哪一组符合情感体验目标陈述方式:( )
A. 说出、表演、展示 B. 设计、制作、创作
C. 感受、参加、养成 D. 解释、完成、背诵
3、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一致的是( )
A.以教师的视角反思 B.教学设计留白
C.培养求异思维
D.教学过程预设性强
2021精选ppt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在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研究,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以及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其中,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以及___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决策的方针是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以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需要对课程类型进行价值厘定,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隐性课程、显现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包括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发现,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和选修课程较少,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而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为了优化课程内容,我们需要进行以下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优化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1、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2、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包括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3、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在社区的特色、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5、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包括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整合校内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6、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包括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受教育者是常常做他极不愿意做的事的人 , 最需要睡眠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可往往睡眠最不足的群体 ; 对老师必恭必敬中 , 又想方设法 给老师找茬;高喊“高分未必高才”, 又整日为高分而废寝 给老师找茬; 高喊“ 高分未必高才” 忘食;还没有上岗,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忘食 ; 还没有上岗 , 却整日被灌输下岗危机的人 ; 考试后发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誓一定要争分夺秒好好学习 , 一周后照玩不误的人 ; 最不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这么累的人; 生活苦恼却整日说生活怎么这么苦 、 这么累的人 ; 苦学时觉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得对不起自己,玩的时候又有极大负债心理的人。
(三)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办学思想需进一步端正 2.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现有评价制度不适应改革 4.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教育质量总体不高 5.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6.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课程改革发展不均衡 7.德育工作成效不大 德育工
(二)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公平 发展不均衡 应试教育 评价制度错误导向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中的基本境遇
● ● ● ●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受教育者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教科书是什么?
学校是什么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 学校是鸟笼,是学知识的地方,是不许乱玩的地方;是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 爸妈管不到的地方,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是冷酷无情的 场所;学校是监狱,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是受罪的地方, 场所; 学校是监狱, 是强调循规蹈矩的地方, 是受罪的地方,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学校是满汉全席上的一道菜, 在教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育学生做人道理的同时,又在内部上演着人性的丑恶, 对内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一套,对外一套,一面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一面又制定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各种框框约束他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纲要的试行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试行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意义与内容。
第一要点: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围绕个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全面素质。
第二要点:优化课程结构试行纲要强调优化课程结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具体操作上,纲要建议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时间,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提倡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要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
此外,纲要还强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第四要点:个性化学习与多元评价试行纲要强调个性化学习与多元评价的重要性。
个性化学习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而多元评价是基于学生的全面表现,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作业、课程参与度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第五要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试行纲要强调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纲要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论,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纲要还提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试行纲要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个性化学习与多元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共89张PPT)
2、突出实践性
一是通过设置“方法与技能”栏目,提供可 操作性的行为策略,指引学生“怎么做”
二是设置“拓展空间”栏目通过让学生亲身 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18
实践性特点 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 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 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 中华文化深厚的韵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 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 律有机融合。 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 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 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和知识目标。
通过“对话”“指引”等方面功能让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上会产生共鸣
这样的教学,容易触动学生情感,老 师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完成“教”与“学”的 统一。
21
《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三、新教材内容的分析 (七年级上册)
22
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 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
4
7
(一)课标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
完善标准 原则
• 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 调整,精益求精。
与时俱进 原则
•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
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
学生成长服务。
8
学科逻辑
(二)基于课标的修改
生活逻辑
社会变迁 科技发展 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更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
社会: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
个人: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 2、突出实践性
• 3、凸显生命教育
• 4、教材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方面。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小学校程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主要内容。
该纲要试行分为“目标原则和改革方向”、“完善核心素养课程”、“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和“推进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四个方面。
在“目标原则和改革方向”部分,纲要试行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
在“完善核心素养课程”方面,纲要试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外语素养、体育健康素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等。
此外,纲要试行还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优化学科课程设置”方面,纲要试行提出了减负和兼顾发展的原则。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合理安排学科课程。
同时,纲要试行还鼓励学校加强跨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
在“推进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纲要试行提出了更新教材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同时,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以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试行内容包括了核心素养课程、学科课程的优化设置、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
那么这一政策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首先,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实行核心素养课程和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问题,教育改革成为了国家的重头戏。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出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该纲要进行解读。
一、改革目的及背景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教育体制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成绩,缺乏灵活创新能力。
因此,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改革内容概述1. 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转变。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仅仅追求升学率,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 课程分类优化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包括国语、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3. 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教育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体育课程和运动设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4. 地方特色课程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比如,农业区域可以开设农业科技课程,旅游区域可以开设旅游管理课程等。
通过地方特色课程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教育资源和特长。
三、改革带来的影响1. 学生受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学生从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教师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管理班级,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转变。
2016年3月19日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试卷
2016年3月19日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真题试卷(总分:1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5,分数:90.00)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研究( ),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A.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B.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C.教育方法和教育问题D.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析: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及( )。
A.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B.教育再生产管理人才C.教育再生产现代文化D.教育再生产经济流程解析:解析:教育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3.关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B.文化意识形态不能直接影响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C.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有传递功能同时也有阻碍作用D.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对民族文化意识形态模式的传承解析:解析: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方式。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包括: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故只有A项说法正确,当选。
4.“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 )。
A.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B.教学相长是推动人的发展的必然途径C.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具有主导作用D.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作用解析:解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含义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教给了学生,学生要想学得好,还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互动课堂(三)
• 走向成功——教师角色的适应与发展 适应——困难和障碍:教师自身观念的转
变和理念的确立;来自学校、家长、社 会的阻力等等。 发展——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一)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表现:
信息交流的单向传输方式(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监 督控制下进行学习;
教学一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对学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不够;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 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 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的“应试”和 接受评定。
教师将在新课程中成长,变得
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 教师的职业将真正成为人们所羡 慕的职业。他将为自己和他人带 来幸福和愉悦!
互动式课堂(一)
• 走向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1、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起点和目标; 2、教师对实现目标过程的前瞻和估计。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 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 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 *阅读材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421-434 页)
(三)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互动课堂(二)
• 走进新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摘要本书是以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7月30日)和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内容作为序言。
全书共分七大部分,分别是:一、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四、教学理念与策略,五、课程与教材评价,六、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七、课程改革与教师等。
下面就各个部分的要点分别进行扼要阐述。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目标总目标——课程改革是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如时代需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等等。
具体目标(六个):一、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二、整体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科技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动手、交流与合作等能力;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等。
2、背景(国内和国际)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我们的课程体系要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另外,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一种广泛的背景。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目标是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而课程结构则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
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有描述性、数量化和应用性方式等;描述性方式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当前各国进行的课程结构的调整都在试图寻求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切当的比重关系,都增加了综合课程的比重。
我国新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充分考虑了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一直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为了推动这一改革步伐,教育部于某年某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下面,我们将对该纲要的要点进行解读与归纳。
一、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这一改革的目标是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
二、核心理念与依据改革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改革的依据则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具有先进经验的教育改革举措。
三、改革的内容与重点1. 课程内容的优化:摒弃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降低重点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负担,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比例。
2. 能力培养的强调:侧重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强调学生主体地、合作性地学习,提倡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如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考核评价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改革的实施措施与影响为了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顺利推进,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政策和措施。
包括教师培训、教材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措施将显著影响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
该纲要的试行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强调了教育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不同教育阶段 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 打破过往只是采用,没有编写,
的性质与培养目标, 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 只是实施,缺乏开发的现象,
制订各个领域或学 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
科的课程标准或教 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 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
学大纲。
课程。如地理课程中的乡 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导读要点:
1、 2、 3、 4、 5、 6、 7、
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教学理念与策略 课程与教材评价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与教师
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 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 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 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 课程形态。
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
从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必修)
❖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形成作品 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一般程序
❖ 听讲座、参观 ❖ 选题(与生活直接相关、开口小)
❖ 组织课题组,定计划 ❖ 研究
❖ 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 交流研讨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1、古代史书中的客侠形象 2、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 3、《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4、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 5、南安民俗探究(主要是社会生活民俗中的某一种 民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6、关于仑仓镇水暖器材现状的调查 7、梁实秋与闲适小品 8、泉州晚报透视社会现象的优点与不足 9、南安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10、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11、《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12、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 13、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 14、"新概念阅读" 15、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看小品文的写作 16、川端康成与《雪国》 1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18、我眼中的诸葛亮 19、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20、《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1516 英)的对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
(主要地位)
校外课程资源
(辅助作用)
素
非生命 载体
材 性
课
生命载体
程 资
源
条素条件Fra bibliotek非生命
材
件
性
载体
性
性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资
生命载体
资
资
源
源
源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 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 的积累。
❖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 并制订改进计划
档案袋 评定
档案袋评定的类型
展示
文件
理想
评价
课堂
案例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
中的评价建议示例
重视学生的 自我评价,学 生可以建立化 学学习档案, 收录他们的重 要资料,如:
单 疑 过探 自 自
元 难 程究 己 我
知 问 记活 的 评
识 题 录动 学 价
35、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关注
36、"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37、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 38、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 39、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40、《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 41、唐朝田园山水诗的研究 42、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 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21、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 22、寺庙文化在南安 23、追寻在南安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24、李贽与南安 25、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 26、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 27、韩寒现象透视 28、中国行诗与外国十四行诗比较 29、香港新武侠小说为何难现昔日风采 30、我看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3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 32、港台文化的含金量有几成 3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34、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的冲击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 下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 是势在必行了。
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
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 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 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 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面对未来 的挑战,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 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 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 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 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 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 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 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 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 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题。
题。(如电脑课的课程编写)
组织专家或与专家合作开 发地方课程,负责指导学 校制订实施《学校课程计 划》的具体方案,并指导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 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 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
执行上级的课程政策;监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 督下级对课程政策的执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 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课程文 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 件。
——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有结论 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 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接受式——研究式)
调查
确定主题/目标
分组学习 角色扮演、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评价
小组1 小组2 小组3 小组4
网络环境 网站 资源共享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创作工具
评价作品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 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课程主体只重视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 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 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 喊得震天动地 ,应试教育抓得扎 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 距很大 。
进计划
1.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学科学习目标 一般性发展目标
2. 设计评价工具
学业成绩评价表 学习过程评价表 学习态度评价表
3. 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 数据和证据
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 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 察和调查、访谈等
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
– 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 情况
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 展示激励的功能 反思总结的功能 记录成长的功能 积极导向的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 设计评价工具 3. 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 4. 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 科目间比重失衡 ❖ 课程内容繁、难、
偏、旧
我国课程结构现状
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 任务与方向——
❖ 课程类型单一
❖ 课程类型多样化
❖ 科目间比重失衡 ❖ 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
❖ 课程内容繁、难、偏❖、课程内容精细化 旧
当前各国进行的课程结构的调整都在试图寻求各 种课程类型之间的与本国国情相吻合的比重关系。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
评价方式
❖档案袋评定 ❖协商研讨式评定
发展性课程评价
本质与实施
发展性评价基本理念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 导,旨在促进发展 评价应体现以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 展 评价主体互动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过程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