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_三言二拍_中商人致富模式

合集下载

从_三言_二拍_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中后期经商意识的新变

从_三言_二拍_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中后期经商意识的新变

第26卷第4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 No.4 2008年7月JOURNAL OF G U I ZHOU UN I V ERSI TY(Social Sciences)Jul.2008从“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看明代中后期经商意识的新变王菊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454650)摘 要:“三言”“二拍”两部古代白话小说集都对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作了大量描写,塑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商人形象,揭示明中叶以后商人的经商意识及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经商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8)04-0071-04 明末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和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小说之翘楚,“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从众多方面展示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成为反映明代中后社会生活的一面多梭镜。

伴随着晚明社会经济的繁荣、新思潮的兴起、商人意识的形成,在充分吸取前代商贾小说的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三言”“二拍”中的商贾小说也迎来了繁荣的局面。

“三言”“二拍”这五部作品所囊括有的近二百个短篇,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作品,试图越过中世纪思维范畴的固有轨道,通过对商人致富过程的描述,全面展示了商人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商人形象,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商人态度的渐变过程,表达了我国特有的儒商情结。

一、崭新的商人形象明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几乎很少写到商人的相貌形神,既便偶有提及也谈不上美。

长期以来,受中国思想史上形成的“无商不奸”的群体偏见的影响,几乎所有商人身上都盖上了“卑鄙龌龊、满身铜臭”的印章。

而“三言”“二拍”中商人,则相貌俊美,穿着品味高雅入时,像吕大郎、文若虚、程宰、程元玉等,则全然是一副重情义、讲信义具有儒雅风度的商人形象。

“三言”中的商人“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生得一表人物,虽胜不得宋玉、潘安,也不在两人之下”,是女性心目中的理想情人。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 (3)(一)“三言”、“二拍”的新商人形象 (4)1、守义求利型商人形象 (5)2、重情重义型商人形象 (6)3、诚实守信型商人形象 (7)4、追求自身价值型商人形象 (9)(二)“三言”、“二拍”的传统商人形象 (9)1、好色型商人 (10)2、贪财型商人 (11)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原因 (11)(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1)(二)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12)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意义 (13)(一)提高了的商人社会地位 (13)(二)表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14)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5)总结与体会 (16)致谢辞 (16)摘要“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市民小说的代表作,有两百多篇短篇小说,而其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

如此之多的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较为罕见,而商人们的种种心态以及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具有深刻性。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明代商业Abstract" San Yan"," Er Pai" as Chinese native born citizen novels,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short stories, of which the merchant as the hero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full of rich flavor of commercial. So many merchant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re relatively rare, and all sorts of people's mentality and images in the author 's pen look full and have a profou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 San Y an" and " Er Pai" business image for further study.Key words:“San Yan”;“Er Pai”;Merchant image ;The Ming DynastyC ommerce引言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初步繁荣。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中的商人形象
引言
一、“三言”中商人形象的存在
二、商人形象参与小说情节的构建
(一)商人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构成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
(二)商人作为次要人物出现,其活动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辅助手段(三)商人在入话中出现
(四)商人作为目中背景或点缀出现
三、“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分析
(一)商人形象类型的复杂性
(二)商人形象的心态分析
四、当代意义
(一)商人文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关系
(二)商人影响了城市文明发展的方向
(三)商人提升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速度
结论。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发家故事及其文化意蕴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发家故事及其文化意蕴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发家故事及其文化意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60510摘要三言二拍作为明中叶后期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商人是活跃其中的一个新主角。

据笔者粗略统计,三言二拍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约有三十三篇,涉及了商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描写商人发家的有十一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这类题材的故事还是颇具代表性的。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详细分析了三言二拍商人发家故事中某些主人公的身份、发家的原因及发家之后的表现,从而为第三章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则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商人发家故事的文化意蕴,这也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首先,重商重财与时代精神。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发家故事对商人和经商的明确肯定,反映了明代重商重财的时代精神,具体从统治阶级采取恤商惠商的商业政策、启蒙哲学思想家的重商意识、世人择业观的改变以及重利重财的社会心理加以论述。

其次,早期商业文化的表征。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发家故事关于商人发家原因的揭示——这里主要涉及主观的因素即高尚的品德和精明的经商策略,表征和弘扬了早期的商业文化,本节拟从商业伦理文化、商业营销文化这两个方面作一浅显的分析。

再次,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态的体现。

商人有时把经商的成败得失完全归根于命运与机遇,既反映了在明代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商人对于如何致富的途径还处于一种朦胧的不自觉的状态,也体现了他们的脆弱心理。

而商人在发家之后不是购置田地、营造屋宇、蓄养奴婢,就是积极地通过科举、捐纳等方式向官场发展,前者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人在骨子里还是小农意识,并未真正作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的思想准备,后者则集中体现了明代商人的崇官心理。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发家故事;文化意蕴AbstractSan Yan Er Pai acted as a encyclopedia of civil life in middle-late Ming Dynasty, businessmen are new active protagonist. According to rough statistics, the businessmen as leading character include in 33 works , concerning the lives of businessmen in many aspects. Among them, there are 11 articles depicts businessmen how to made their fortune , accounted for one third of the total.it can be seen from that this kind of material is rather typically symbolized. Tex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and the second chapter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ntities to some businessmen, the reasons they made their fortunes and their performance afterwards, thus laying a foundation to the three chapter. Chapter Ш is mainly to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ir fortune-made story from three aspects, this is focus of this article. Firstly ,the financial and business valued sprit. Through conformity to businessmen and their way to make their fortunes, it reflects financial and business valued mind of Ming, it specialised through protect and benefit trade policies adopted by governing classe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ers ' heavy commercial awareness, changes of career outlook and financial -gain social psychology. Secondly, the presention of early commercial culture. The reveal of businessmen to make their fortune is mainly related to subjective factors that is noble character and smart business strategy ,present and promote early commercial culture . This section make a superficial analysis from business moral culture and business marketing cultural. Deeply, illustrate commercial culture mentality in specific period. Businessmen sometimes resort business success or failure entirely to the fate and opportunities. It both reflects businessmen's haze and unconscious state on how to get rich in Ming Dynasty and their fragile psychology. And after businessmen made enough fortune, they rather purchase land, build house ,raise maids or crash into bureaucratic development is through service and donation. The former indicates that businessmen in this period are still full of peasant mentality in essence, they did not make really preparation for entering the era of trade-economic,the latter concentration embodies the bureaucratic-admired mindset of businessmen in Ming Dynasty.Key words: San Yan Er Pai; businessmen;fortune-made story;the cultural implication第一章绪论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与交换,就产生了商业及商人。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手工业取得新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商人形象逐步完善,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活灵活现的商人形象就出现在作家笔下,例如“三言”“二拍”。

本文将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商人地位在明朝兴起的原因,结合“三言”“二拍”中的具体篇章,比较分析商人形象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地位形象特点前言:自古以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统治阶级总是重士轻商,根据对社会的贡献,世人将现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始终处于最末位,直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地位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言”“二拍”中有的商人忠厚老实、情深义重;有的却薄情寡义,阴险狡诈。

这些形象确切不移的概括了晚明商贾的特点,同时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而且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些都体现了商人阶级地位的上升。

一、从历朝历代看商人地位的演变《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商为末,可见历朝历代重农轻商的等级观念,从先秦到宋朝,商人一直被束缚压抑,以至于商贾无不愁云惨淡,郁抑不申。

历史上商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商人地位也迥乎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夫差后,为了不落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功成名就却弃官从商,留得一世英名却难以载入史册。

辞官经商才能独善其身,可见商人的卑不足道。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尤为严格,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黑一白,衣服只能穿麻衣不能穿丝绸棉袍。

通过对商人着装的规定,对商人实行严格的管制,真切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突出商贾处于社会下层的尴尬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手工业不再受到限制,但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很多达官贵人兼做商贾,商人歧视相对缓解。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

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引言“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

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

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

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财富观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财富观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
第 3卷 第 1 1 期 21 00年 2月
Jun lo ab iC a n ut e c es C l g o ra fHu ie o I d s y T a h r o e e l r l (hl oh n oi cecs Pi spyadSc l i e) o aS n
的谋 生手 段 , 它看 成是 当务 之 急 , 为是 应该尽 把 认
别点明其籍贯的只有徽商 , 且有十篇之多。通过 其中专门写钱财问题或涉及钱财问题的故事 , 我
自己本分所从事的人生事业 。 姚滴珠避羞惹羞 ・ 《
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了解到明代徽商 的钱财观,
以及文人眼中的徽商财富观。
是最迫 切 的需 要 。徽州 六 县位 于万 山之 中 , 交通
段话极具代表性:“ 却是徽州风俗 , 以商贾为第 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 ……徽人因是专重那做

不便 , 田少 , 口却 日增 ,徽地所产之食料, 山多 人 “
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 于是经商之事业起 。 l ” 2
收稿 日期 : 0 9—1 0 20 2— 3
商的, 所以凡是商人归家 , 而宗族朋友 , 外 内而妻
妾家属 , 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 得利
作者 简介 : 陈艳君 (9 1 ) 女 , 18 一 , 江苏睢宁人 ,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 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汪雷 (93一 ) 16 , 男, 安徽绩溪人 , 安徽财经大学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院长 , 教授。
科举的地步。 徽州人“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 的职
业 理 念 和 由此 产 生 的 以得 利 之 多 少 为衡 量人 物

“三言二拍”中的商贾生活

“三言二拍”中的商贾生活

明朝初年,战乱使商人的地位跌到社会底层,与娼优皂(衙役)隶(官府里的杂役)相仿。

但是国家毕竟离不开商业,经历百余年苦苦挣扎之后,商人又开始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进而衍生出政治力量,渐渐地上至朝廷下至县衙,商人都有了自己的代言人,有些人甚至身兼官、商两种角色。

商人势力的膨胀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不过,当写到那些商人仗着有钱便颐指气使的故事时,“三言二拍”作者创作的基调却是心酸与怨恨。

如何才能快速发达,这是商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冯梦龙与凌蒙初的创作都含有“应贾人之请”因素,他们也有意迎合读者,写了一些商人发达的故事,其中,“三言”里的〈徐老仆义愤成家〉、〈施润泽滩阙遇友〉两篇最为典型。

前者讲述了如何利用时间差价与地区差价而迅速积累财富,后者介绍了如何扩大生产规模以致富。

作者如实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无意中也呈现了商品经济的规律,这对今日的经济史研究,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徐氏三兄弟中的老三已死,老大与老二分家时欺负寡妇孤儿,自得牛、马,将年迈的仆人阿寄分给老三的遗孀颜氏。

阿寄发愤要挣出一个家业,拿着颜氏变卖衣饰所得的十二两银子外出经商。

他善于利用时间差价与地区差价,第一次贩漆,获利五六倍,继而又贩漆、米等,获利二千余两。

阿寄替颜氏购入房屋和良田千亩,又帮她继续经营,终于做到了牛马成群,婢仆百人。

可是兢兢业业的阿寄到80岁病逝时,除昔年颜氏所赠的二两银子外,只有几件旧衣服。

商人能否获利,取决于能否准确判断市场需求,而提升社会地位也是保证获取利润的重要条件。

这两者的结合便形成商人题材小说中的一种样式。

“三言”中的施润泽靠不断添置织机增加财富,他也因此愈来愈受人们尊重;“二拍”中也有描写商人得到仙女眷顾,然后在她指点下经商,骤然暴富的故事。

这故事明显商人的幻想,但商人题材的出现以及他们成为作品中被肯定的主角,却折射出现实生活中这一阶层的财富增加与地位提升。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徽商程宰在辽阳经商,折了本钱,羞于回乡。

“三言”、“二拍”中的商业意识

“三言”、“二拍”中的商业意识

“三言”、“二拍”中的商业意识作者:杜媛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所谓的“三言”、“二拍”出自中国古代白话文经典小说著作中,它的影响很大,不仅能为读者讲述明朝末期,社会上商人经商的样子,并且还为大家讲述了明朝晚期年间处于新兴与古老的民间商人的商业道德观念和商业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业意识;明朝晚期“三言二拍”这部作为关于市民的古代经典白话小说,为学生了解古代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观念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商人在小说“三言二拍”里的起源与种类(一)商人起源“三言二拍”里关于商人人物的形象的数据统计不低于数以百计的人数,光是把“商人”这一形象作为作为主角的篇幅就大约占全篇幅的四分之一。

关乎商人形象以及描述有关商业故事的、且情节属于重点部分的篇幅占总篇幅的八分之一。

在里面的叙述中关于商人形象的起源,划分成两种类别,如下:①从祖祖辈辈传承的世代商人,比如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篇作品中的描述里,讲述的就是主人公蒋兴哥属于第四代商贩。

而在《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里,吴山则是祖祖辈辈传承的大商贾。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区分行商和座商的不同。

行商广泛的指商贩,而座商则是指大商贾。

)②从古代的“士工农”三个阶级中分离出来的,如在《桂员外途穷忏悔》里面的讲述,主人公桂富五和农民做生意赚取微薄的利润,和富人做生意则赚取较多的利润。

在《催侍诏生死冤家》的描述里,主人公崔宁先是王府中打玉器的工人,之后去到了离王府非常远的地方自己开了一家碾玉器的店铺。

(二)商人种类无论是祖祖辈辈世代传承的行商座贾,还是后来从各行各业中转行从事商业的小贩商贾,共同组成了明朝晚期商界的庞大队伍。

共同促进明朝晚期商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这些行商座贾的商业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

1.根据中间和地区价格差异赚取利润的商人有些商人从事的商业活动属于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商业模式,资本主义生产特点的性质显现出来。

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正能量

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正能量

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正能量□张旗【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两百篇短篇小说展现了一幅宋元明时期的市井生活长卷,堪称文学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其中有七十篇左右是写商人的故事,商人形象第一次堂堂正正走入文学殿堂,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奇观。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很高的道德情怀,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为商人树碑立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正能量【作者简介】张旗(1963.9 ),女,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二拍”是指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

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近200篇。

在经历几百年之后“三言二拍”竟然成为跨越古今的一部经典,比如人们熟悉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都出自这部书。

其中,许多故事以商人为主人公,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他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自觉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时俱进,自觉地遵守诚实守信、重义求利、尊重女性等文化美德,探讨商人形象所展现的进步因素,对研究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与时俱进(一)新价值观。

“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汉代开始实施到明代社会初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渐渐被“经商致富”的现实取代,旧的价值观念被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传统观念和新观念的冲突中,无论是士人还是百姓都接受了新的价值观,与时俱进。

(二)科举不畅。

中国传统的“四民观”决定了“士”处于社会顶层的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商”则处于社会底层,属于“贱业”,“士”“商”泾渭分明。

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太平已久,士子越来越多,科举及第者却甚少,文徵明说:“乡试所举不及三十”,乡试三年才有一次,每次录取不及三十人,中举者寥寥,可谓竞争惨烈,固有“食廪三十年不得充贡,増附二十年不得升补者”,“白首青衫,羁穷潦倒,退无营业,进靡阶梯,老死牗下,志业两误,岂不诚可痛念哉!”科举制度不通畅直接导致了“弃儒就贾”,正所谓“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王乃霞学号:08401137指导老师:赵丽萍摘要:明朝中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三言”“二拍”作为这一时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打破传统的商人形象,他们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以鲜活、复杂的面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这些商人身上的性格特征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三言”“二拍”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形象特点明代中后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很快发展壮大,商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学中就是市民文学的兴起,“三言”“二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66篇之多”。

①这些商人或是豪门大贾,或是贩夫走卒,他们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曲折离奇,下面在商人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商人的性格特征。

一、商人性格特征(一)正面特征“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大多是正面形象,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被赞美的对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三言”“二拍”中,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

1.崇商敬业,执着为商“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受这种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经商为耻。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受这种贱商观念影响很小,他们大都有执着为商、崇商敬业的精神。

《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入话部分,杨氏劝王生出去经商,王生欣然道:“这个正是我们本等。

”他的话语中洋溢着对自己经商的自信,对商业充满了赞美和肯定,他为了经商,三次外出,三次都遇到了强盗,历经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商业,这才换来了最终的成功。

《杨八老越国奇遇》中,主人公杨复对妻子说:“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益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妻子欣然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涉,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及其劝诫意义摘要:“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打破了传统塑造反面商人形象的模式,客观地塑造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真实可信的反面典型。

这些反面商人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和性格、集多种道德品质于一身。

作者通过这些反面商人形象劝诫世人,做人应该老实本分,多做好事;为人贪婪,用心险恶,必然自取灭亡。

关键词:“三言”;“二拍”;反面商人形象;劝诫明中叶以后,商业思潮兴起,正面反映商品题材的一系列小说出现,“三言二拍”是其典型代表之一。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绘尤其引人注目,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作者冯梦龙、凌濛初作为具有启蒙色彩的思想家,看到了商业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极大的热情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正面商人形象,赞扬了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同时也看到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伤风败俗、道德沦丧的现象和行为。

因此,作为商人形象的补充,他们在“三言”“二拍”中描写了数量不少的反面商人形象,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商人形象是晚明商人世界的真实再现。

这些商人形象作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具有的鲜明特征。

一、“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

在这些篇章之中,涉及到反面商人形象的有二十六篇,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三言”“二拍”中具有代表性的反面商人形象见表1。

1、反面商人形象的特点“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具有以前文学作品中反面商人形象的共同特点,其丑陋的心态和扭曲的人性为世人所唾弃。

1.1好色“三言”“二拍”中很多篇章对好色的商人作了生动地描述。

《乔彦杰一妾破家》(警世通言卷三十三)的商人乔俊“长而魁伟雄壮,好色贪淫。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是“重农轻商”、不言利的,商人的地位也比较低下,反映在文学中商人的形象也非常不堪,但是到了明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为代表,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复杂的商人形象,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

他们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以鲜活、复杂的面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正面形象反面形象1 引言在当代商人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不管是在文学中还是影视中商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却发现从秦代到元代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描述商人的画面是非常少的,虽然在当时商人的活动不一定逊色。

这是由于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的思想浓厚,孔子少言利,孟子不言利。

并且在司马迁的《史记》这一号称中国“正史”之祖中也有言“崇势利而羞贱贫”。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也越加频繁,形象也更加丰富。

随着历史的发展,商人的群体发生了分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大商人,他们经营布匹、茶叶等大宗买卖,因而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政治地位。

他们中有许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象中时常带有书生气息。

这些人进而为官,退而经商,在历史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是中等绅商,他们经营规模不大,但是都有自己的店面。

他们一般较为精明,勤俭。

比如在对晋商描述中“白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在积累一定财富,便买房置地,转为地主。

三是小商贩,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大部分是城市市民和农民组成。

他们的普通文化素质不高,谈吐也比较粗俗,但也以勤俭和能吃苦著称。

他们是中国商人重地位最低,生活最艰苦,实力也是最弱的群体。

由于在古时商人的出身复杂多样,也就造成了他们的形象差异万千。

在古代文学中对商人刻画的增多是从明朝开始的,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很快发展壮大,商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三言”“二拍”中商人经营之道探析

“三言”“二拍”中商人经营之道探析

“三言”“二拍”中商人经营之道探析作者:曹琳来源:《商业研究》2009年第01期摘要:突破以往文学作品的局限,生动展示众多商人的商业经营理念及其经营活动,是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内容。

其通过对商人们思想和心理状态、商业经营原则与策略、社会意识和关怀等多方面内蕴的深刻揭示,反映出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商人们在经营观念上日趋成熟、理性,而这正是此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

时至今日,“三言”“二拍”塑造的各式鲜活、丰满的商人群像,及其凸显的商人经营之道的丰富内涵,仍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发展及商人活动的宝贵资料,有着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经营之道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明代以前,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古圣先贤、王侯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而市井细民、尤其是商人很少在文学舞台上露面,并且,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商人即使在有关题材的作品中出现,也大都是重利轻义、刻薄贪婪的庸鄙龌龊形象,是遭人唾弃憎恶、被人讥笑蔑视的角色。

然而,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财富和商业活动对国家及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商品意识增强,传统贱商观念遭到了强烈质疑和冲击,“治生”“求富”的合理性、正当性逐渐得到认同。

因此,商人的社会地位比前代大为提高,而作为社会现实的集中反映,明代通俗小说中大量出现了对商人经营活动不同角度的描写。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可以明显看到,其所描写的商人,突破了以往唯利是图的脸谱化形象,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不仅如此,作品深刻反映了商人们的思想与心理状态,通过对其致富过程的生动描述表现和揭示出其经营原则和策略,并赞扬了他们济困扶危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形象鲜活丰满、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商人形象。

一、坚定自信的从业态度受明代社会重商思潮影响,“三言”“二拍”一改以往文学作品“以经商为贱业”的论调,而宣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书中描绘的各类商贾,普遍表现出对自身职业的坚定态度,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三言”与“二拍”商人形象的比较研究

“三言”与“二拍”商人形象的比较研究

分类号I242 单位代码10447密级无学号**********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三言”与“二拍”商人形象的比较研究作者姓名高倩倩专业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教师姓名巩聿信副教授学院文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4月学号1110060501姓名高倩倩论文分类号I242论文答辩日期 2014年6月3日所获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在学院文学院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导师巩聿信文学院论文题名“三言”与“二拍”商人形象的比较研究英文题名 the Businessman Image Comparison about “SanYan”and “ErPai”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聊城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聊城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聊城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摘要“三言”“二拍”诞生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新旧思潮激烈交锋的明代中后期,它以文学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变化。

它一改文学作品中对商人规避和鄙薄的态度,重塑了在当时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商人群体的形象。

虽然“三言”与“二拍”在内容和思想上一脉相承,但其中的商人形象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本文从人物形象本身和描写艺术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三言”与“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差异。

在人物形象方面,“三言”商人与“二拍”商人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相貌性格、商业道德观、经营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婚恋观这五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双月刊2010年1月明代是中国小说对商贾生活反映最集中、最精彩的时代。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虽然有着不同的籍贯习俗(徽商、晋商、苏商和江西商人等)、性格特征,但是他们的致富手段却形成了几种明显的模式,显现出模式化的特征。

描绘商人的致富模式是“三言二拍”小说的重要内容。

研究“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及其形成原因,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的特征与文学价值。

一、模式类型笔者将“三言二拍”中商人的致富模式按照模式的主次关系、作品数量的多少,大致分为以下六类。

(一)机遇致富型由于意外的机遇或者巧合的促因,以不劳而获或者轻松的方式获取大量的钱财,短时间内成为富贾,是靠机遇致富的商贾们的主要特征。

机遇致富型模式是“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最具特色,也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模式,尤以“二拍”为代表。

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的主人公文若虚开始跟随几个走海贩货的人外出航海,只是抱着见见世面,看看海外风光的态度,并没奢望挣多少钱,谁知他却意外地高价出售了带去的橘子。

得了钱之后的文若虚只打算守着这些银钱回去,没想到在荒岛上又意外拾得龟龙壳(里面有24颗夜明珠),带回国后成了无价之宝,发了大财。

文若虚的发迹反映了晚明重商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迎合了老百姓期望一夜暴富的心理。

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他在《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入话中有诗为证:“命若穷,掘得黄金化做铜;命若富,拾得白纸变成布。

”[1]此外,《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入话中酒家婆宋五嫂,善煮鱼羹,偶然间皇帝品尝到她做的鲜美的鱼汤,赐金一百文。

后此事传遍了整个临安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人人来买宋五嫂的鱼汤,遂成巨富。

正文中汪信之“因与哥哥汪孚酒中争论一句闲话,憋气出走,路见荒山无数,只有破古庙一所,绝无人居,山上都是炭材。

便因山作炭,卖炭卖铁,就起个铁治。

铸成铁器,出市发卖。

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

数年之间,发个大家事起来。

”[2]《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八兄奇踪村酒肆》的刘东山因夸技逞能而被一神力少年强盗劫走百金,后来得到收稿日期:2009-10-20作者简介:张越(1982-),女,湖北襄樊人。

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张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50)摘要:“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主要显现出机遇致富型、行善得报型、苦心经营型、命中注定型、囤积居奇型和放高利贷型六大模式化特征。

基于致富模式的研究,总结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果报思想、作家的儒家思想是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三言二拍”商人致富模式小说又具有语言的通俗性、内容的世俗化和情节的新奇性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三言二拍”;致富模式;商人致富;社会环境;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4X (2010)01-0078-03少年补赠的千金,千金偿百金,倒是占了大便宜。

这些商人大多数因外出偶遇,有着特殊经历而谋财致富。

《二刻拍案惊奇·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的程宰,他没有任何理由地得到了女海神的爱,并且在海神的指点下,“囤积居奇”而获大利,“四、五年间辗转弄了五、七万两”。

上述致富故事中,看不到主人公在致富过程中具体努力的行迹,且在主题思想方面也没有特别的提示,只单纯描写主人公因偶然机会成为巨富。

这是晚明一般庶民致富欲望无法实现而产生侥幸心理的反映。

(二)行善得报型行善得报致富的商人往往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

这类商人企图通过行善积德得到好的报应。

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这类致富作品在“三言二拍”中很常见,具有时代特征。

晚明商人们普遍具有善良、本份、替他人着想和肯吃苦的优秀品格。

《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吕玉本是卖棉花布匹的小本生意人,一个清晨上厕所的偶然机会,拾到了二百两银子。

心地善良的他没有私吞这不义之财,而是主动寻找失主。

岂料反因此得到更多的回报,与失散多年儿子团聚。

自此益修善行,家道日隆。

《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写施复拾到银子苦苦等待失主,他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后来不仅躲过了翻船死人的惨祸,捡回一条性命,还从地下挖出了几千两银子,希望通过养蚕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运气十足的好,蚕养得非常成功,所以他的发家不仅靠好运气,更重要的是有善良的品行和辛勤的汗水。

《刘小官雌雄兄弟》中开酒店的刘德夫妇只怨前生不曾修得善果,所以今生积极修身,乐善好施,又无偿帮助老军,结果他不仅收获了一个义子,还挣得了丰厚的家产。

古人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也分善恶。

在长期经商过程中,中国古代商人总结出了“和气生财,信誉至上,童叟无欺,行善积德,方能发家致富”的商训,并以此为鉴,规范商业活动。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们身份大多是小商小贩或科举失意之人,很多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希望在异乡找寻商机,实现抱负,大展拳脚。

在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下,他们不敢违背祖训,脚踏实地,幻想有朝一日通过行善得报这一传统思想,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三)苦心经营型这类商人脚踏实地、苦心经营,以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来获取物质财富,以其强烈的创业精神书写了明代商业的辉煌。

靠经营发财,是“三言二拍”发迹类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尤以“三言”为代表。

《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一生行善积德,最终得到善报致富。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他本是徐家老仆,但生活的变化使他实际成了一个勤奋的商人。

他经常外出长途贩运,吃尽苦头,受尽颠簸,最终发财致富。

作为商人,他具有非凡的经商胆识和才能。

在生意场上纵横驰骋,游刃有余;作为仆人,他忠于主人,无私无欲。

这样的商人形象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世界商贾群像中是罕见的。

“三言”中商人都具有勤劳肯干、不怕艰苦、无所不至的敬业和求实精神。

他们四处奔波,开拓市场,招揽生意,真正是“足下生财”。

这类商人的成功秘诀是“薄利生财,甘为廉贾”,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商业信誉取胜。

(四)命中注定型这种致富模式体现了“富贵由天莫苦求,万事家计不须谋”的特点,也反映出市民阶层欲羡富贵、期盼暴发的思想意识。

《初刻拍案惊奇·诉穷汉暂掌别人钱看财奴刁买冤家主》中的贾仁,原来穷得连家都没有,只能住破窑洞。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拆周秀才家的废墙时,挖得金银无数,真是“时来风送滕王阁”。

《初刻拍案惊奇·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艄》中的郭七郎,父亲是江湘大商,他家资丰厚,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扛不动的金银山,乃楚城富民之首。

这种致富模式中商人的发迹往往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和运气型致富模式有一定的联系。

(五)囤积居奇型这类模式是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以其高价卖出,牟取暴利。

《二刻拍案惊奇·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中的程宰囤积药材、丝绸、粗布,千里迢迢地“到辽阳地方为商,贩卖人参、松子”,通过贱买贵卖发财致富。

这类商人都是理财好手,能敏锐掌握市场行情,掌握“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规律。

(六)放高利贷型“二拍”中的商人多以霸道获利,他们不择手段,残酷地榨取他人钱财,以缺斤短两、卖售假货、坑蒙拐骗等不光彩的手段迅速致富。

《初刻拍案惊奇·卫朝奉狠心盘贵产陈秀才巧计赚原方》中的徽商卫朝奉便是这样一个以“大等称进,小等称出”,以次充好,以粗充精,专赚昧心钱的无耻奸商。

通过上述模式的分类我们发现,《三言》《二拍》在创作商人致富作品时特点不完全一样,商人的价值观念也有着细微的差别。

《三言》中的商人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往往注重道德修养而很少探索经商的技巧。

所以,这些商人勤劳肯干,本小利微,经营规模不大,多是小商小贩。

而《二拍》中商人的经商策略是冒险经商,他们本钱丰厚,经营规模巨大多以商业技巧去拉拢顾客。

[3]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二、模式成因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形成之原因主要是受明代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形成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商业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带动不少人从商致富,商人人数大增,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弃农从商”的现象,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时代的动向让冯梦龙和凌濛初以肯定的态度在“三言二拍”中去描写商人致富的林林总总。

靠运气致富的文若虚在家业衰败时,看到周围的很多人都在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深受利润吸引和刺激的他也开始思量着发财之路;在以苦心经营型致富小说中,盛泽这个小乡镇商业氛围很浓,有着自己的特色:“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

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

”靠行善得报型致富的程宰二兄弟在生意上栽了跟头之后,依然在商业的大潮中寻得商机,他发现很多商人做生意时需要一个盘算账目的,从此这就成为他的职业。

由此看来,文若虚、程宰身边的商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完善的程度,许多人都欣然地涌入经济大潮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这种情况下,商贾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商业活动的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带来了商人致富过程的多元化。

[4]“三言二拍”这两部古代白话小说集对商人致富过程的津津乐道,反映了作者及当时社会对商业的肯定。

这一时期的小说概括地讲,主要从商人的从商之道和心理及人们的看法等几个方面,揭示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带来的重大变化。

这是以前的任何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未曾有过的。

明代商人多元化的致富过程为“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丰富的原型。

上述归纳的六大经商致富模式便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商业行为的写照。

(二)社会文化“三言二拍”致富模式的研究表明,靠“行善得报型”、“机遇致富型”和“命中注定型”致富起来的商人占了一大半。

当时社会流行的佛教果报思想和作者本身的儒家思想是这几种致富手段受到“三言二拍”作者青睐的社会文化原因。

1.果报思想: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是促成明代作家关注商人致富小说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