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图表分析报告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案例 5—2
国际人才大流动时代的到来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国家人才流动的时代
洛杉矶的全球经济论坛上,有关国际人才流动的议题也成为大会 论坛上的热点话题,从美国教育部的官员到美国的前教育部长,在到 国际上的大企业,都十分关心人才培养问题。另外,还有如何管理全 球人才流动的话题,流动人才的竞争技能培养问题,以及全球人才流 动对祖籍国的贡献问题等。 德国政府的资料显示,在2005年,有145,000人离开德国去了其 他国家,例如去南非和西班牙等,是1954年以来的最高数据。法国 也是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1999年到2004年间,全世界出国留学 人员数量增长了141%。留学生们的目的地国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 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此7国共吸收全球67%的留 学生。其中,吸引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而中国已成为世界 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11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第二节劳动力流动模型?第三节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第四节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第五节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2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3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有较高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
1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4 迁移的距离与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统计结果表明, 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 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 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问题有 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 上升。 距离弹性:距离弹性= 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自制课件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结构的持续改善。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57.4%,民营经济占国内
生产总值60%以上。
中山 杨富云
回顾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把人口红利从一个潜 在的经济发展条件,转变为真实的经济增长泉源, 主要是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就是退出的问题,劳动力如何从剩余状态,从 生产力低的部门推出; 第二就是流动的权利,过去农户不能流动,现在可 以较为充分的流动; 第三个权利就是进入权,最初农民工只能在乡镇企 业工作,90年代末打破了这个界限,国企改革,下 岗分流,农民工进城。
中山 杨富云
托达罗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人数猛增,这主要 是城乡预期收人差异扩大的结果。城市就业机会越多,城乡 预期收人差异越大,迁移到城市的人口越多,城市失业水平 越高,所以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根据这个模型,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控制人口从 农村向城市流动,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 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及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足够劳动力都有 重要意义。为此,应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现象;适当控 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佣人员的数量;不宜不-恰当地过分地扩 大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强调农村 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随着对人口流动管制的日益开放,中国农民被允许离 开自己的家乡和土地,到收入更高的非农产业和城市 地区工作居住,劳动者可以更自由的在不同城市、产 业、地区间选择更符合自己的职位工作。
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第三、四章 课件
(2)图示: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30
(一)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3) 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 )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 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 “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 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这样,收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 工作时更好,产生了收入效应,阻碍收益人重返工作岗位。 (4)结论 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 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
(二)劳动力的分类
(2)劳动力的构成 劳动力由就业者与失业者构成。 就业者:指正在受雇佣的劳动力,具体包括:“正在工作” 的人与“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失业者: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4周内曾做过 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没 有工作又适于工作的临时解雇后正等待召回的人;没有工作 又适于工作,正在等待且等待时间达30天后,可到工资不同 的新岗位上报到的人。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32
3、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也影响平均 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闲暇 比较便宜些);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因为 比以前相对更穷了)。减税时的两个效应恰好相 反。 5、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对平均税率的 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15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 2)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具有负的斜率。 ——凸向原点 ——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 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 不会相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 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件第四章
“库兹涅茨之谜”:美国在经济增长同时,净资本
形成却在减少,即更多的产出是用较少的资本生产 出来的。
16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对“经济之谜”的一些解释: 经济之谜”的一些解释:
贝克尔 贝克尔指出,解决这两个谜的最大进步是认识到劳动
并不能用人时衡量,因为与其他人相比,经过训练的 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由于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并非 同较高质量的劳动力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生 产效率,而较高质量劳动力需要教育和培训,这种投 入也就成为真正的投资。 丹尼森 丹尼森的研究表明,在1929年-1957年期间,美国的 经济增长中有五分之一是来自教育,由于工人受教育 水平提高,使劳动力的平均质量提高0.97个百分点, 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0.67个百分点,占实 际国民收入增长的23%。
11
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与内容
人力资本投资的涵义
“ 这一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 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 这种活动 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贝克尔 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贝克尔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各级正规教育; 各级正规教育; 在职培训活动; 在职培训活动; 健康水平的提高; 健康水平的提高; 对孩子的培养; 对孩子的培养; 寻找工作的活动; 寻找工作的活动; 劳动力迁移。 劳动力迁移。
13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简史
加里 贝克尔 他将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力资 加里贝克尔
本投资研究,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分析框架。其代 表作为《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 观点如下:
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既要考虑到将来的收益,也要考虑
到现在的收益 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 提出了年龄—收入曲线。 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 间的收益率差别。 信息的收集也是人力资本的内容,同样具有经济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
二、学习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就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的要点、难点 及发展动向、实际政策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教授。
2、 课外阅读及网上案例收集:教师将在每章内容讲授后提供课后阅读 书目及有关刊物文章目录。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人本学期通过 INTERNET或其他媒体或其它方法,收集和整理一个劳动经济学研 究和分析的实证案例(2000字左右)。
2002年、2003年《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 《1998-1999年世界就业报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能力培训的重要作用》,国际劳工局,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
• 《2001年世界就业报告---信息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国际劳工局,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
• 《HANDBOOKS OF LABOR ECOMONICS》,1999,VOLUME 3B,ORLEY
•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需
要劳动经济学
8
研究对象
• 劳动的定义 • 劳动力的定义 •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9
劳动的定义
• 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
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 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 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
及劳动力。
10
劳动力的定义
• 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
• 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自然人口的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 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它更多地将人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劳动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 力”和“劳动”。它研究处于市场活动中的劳动 或工作的人,将人作为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来研究。
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二1.劳动经济学:是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2.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3.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4.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5.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公式:ed =-△L/L/△W/W=-△L/△W/W/L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6.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7.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8.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9.答: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补充: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10.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b)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c)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d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11.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答: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12.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A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㈡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㈢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B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㈡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C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㈠劳动制度,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㈡工资制度,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㈢体制因素,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13.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相同点:1.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2.得出结论相同;3.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不同点:1.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2.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3.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14.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类别:1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2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4对孩子的培养;5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15.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措施来解决一教育投资的问题:A 总量问题:首先表现在我国劳动力接受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偏低;另外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虽然其绝对总量不断增加,在财政投资的安排上,教育经费支出不是被放在优先地位上;B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需求发生脱节;结构的另一问题是教育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教育体制的僵化是的我国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二企业投资的问题:目前,中国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状况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并且随着企业所在的行业、地区与企业经济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A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不是很普及,建立培训制度的企业比例很小,同时经费投入小,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所占比例也很小;B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一般好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制度建立以及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两方面;C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状况序依次是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以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D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尤为薄弱;东部地区的企业职工培训状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好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内部各城市间的发展差异要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区间的改革开放差异程度是一个重要原因;三我国人力资本现状:A人力资本结构失衡: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B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C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D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解决对策:A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的意义;B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由于受财政收入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大比率地提高财政投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方面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调整投资结构,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参与举办各类教育;C从根本上讲,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首先要为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其次,生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引进市场机制,从而使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与社会所提出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教育水平和教育机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投资效益水平;流动的距离弹性:关于距离对流动人数的影响,西方学者曾进行专门研究,在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情况考察后发现,流动的距离弹性为1;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由此可见,距离对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存在着直接的正比关系;16.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各国或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影响因素有:一,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因素不同;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直接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赶不上生产队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吸引劳动力的流入;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就业机会丰富,吸引劳动力的流入;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同质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另外,一部分劳动者会从工资报酬分配结构较为平均的地区流向其他地区,这一部分劳动力一般是应该获得更高工资的劳动力;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发展良好,劳动力需求大,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衰退时,劳动力市场急剧收缩,失业率大幅上升,劳动力被迫流动;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劳动力会随着资本向国外的流动而产生流动;当一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之后,要在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出雇佣当地劳动力以外,总要带去一定数量的本国职工,产生劳动力迁移和流动;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从单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换工作是一种有成本的交易这种交易只有在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才会被当事人自愿采取;所以,为了寻求更高的工作匹配度,劳动力会产生流动;17.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劳动力流动现状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四大流向:一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三是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四是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流动的范围也将打破各种界限,逐步扩大,由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企业之间流动;由省市内部流动发展到省市之间流动;由国内流动发展到国际之间的流动;1.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流动,不实行跨区域流动;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实行跨区域流动;2.城乡劳动力流动整体现状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这里所讲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1.32亿,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8000-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2.2亿之间,占农村劳动力总资源的40%还多;3.劳动力流动特点:(1)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均在加强;(2)社会网络对迁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3)省际间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4)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5)劳动力自我预期提高应采取的对策:1.城市改革政策(1)坚定不移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劳动力流动的指导性障碍;改革的难点是剥离户籍制度背后的城市偏向性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2)改革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3)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工平等参与就有竞争,平等地享受劳动权利和劳动保险,消除城市就业歧视;(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首先,国家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项大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和各地发展规划;其次,要以县城、中心镇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集中地为依托,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积极推荐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体制;2.新农村建设政策(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这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下尤其是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其次,要对农村学龄儿童实行强制性九年义务教育,鼓励完成高中教育;(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是实现“村村通”工程;并且可以将资金重点用在通电和通广播电视工程上,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观念转变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一要重视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二要稳定和维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劳动力不能取消或随意收回其土地经营权,一消除劳动力外出的后顾之忧;三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要鼓励土地流动和转包;四要积极谈说和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宅基地置换制度,降低农民在城市置房的成本和迁移成本;(4)因地制宜地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允许农民到就近的集镇建房;房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涉及到农民收入和消费,又涉及到是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推动经济增长,值得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5)加强政府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体系;(6)发展职业中介,规范劳动力迁移网络;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解决对策:1、在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方面:A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对政府来说,应加强职业信息系统和中介机构的建设,降低劳动力在流动中的成本支出;对个人来说,不仅要考虑现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比较,还应考虑流动成本的可能变动,遵循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动用可能的资源以支持合理有序的流动,降低流动成本;B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鼓励在有过剩劳动的地区创造就业岗位,通过采取发放迁居津贴,在工资、雇用上优惠鼓励企业到劳力过剩地区投资等办法,把财政援助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C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将参与流动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二是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和各行业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三是在现行户籍制度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考虑在流动人口中首先推行工伤、医疗保险,最后逐步实现本地户籍人口与流动劳动力人口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D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劳动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建设;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2、在户籍制度和城市化管理改革方面:E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的状况,首先推动劳动力在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继而推动劳动力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实现良性对流;F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G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以减少流动人口因不稳定、无人管理而导致的不良事端;H帮助城市剩余劳动力应尽快从政府保护中解脱出来,转变就业观念,与外地或农村进城劳动力进行平等竞争;I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是在农村适时适度规模经营的契机,可把握时机同时推进农村农场化进程;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18.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19.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压制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20.统计性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给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带来不同的待遇统计性歧视是指,当企业试图对这些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进行估价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求职者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工作;如果这些群体特征成为企业雇佣决策的组成要素,那么即使是在不存在个人偏见的情况下,统计性歧视也有可能会出现;由于统计性歧视的存在,雇主在评估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时,会参考求职者所属的群体尽管他可能会引导雇主做出正确的雇佣决策,但也有可能把群体特征强加在那些虽然属于这一群体但其自身的群体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的身上;这样,统计性歧视就会导致了在占优势的雇员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可衡生产率特征的情况下,导致雇主产生对前者的系统性偏好;此时,处于不同群体的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就收到了不同的待遇;原因: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预测,则企业在作出雇佣决策时将会同时利用求职者个人的资料及其所属群体的群体资料来作为决策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特征的人可能因为所属群体不同而得到系统的不同对待;21.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拥挤效应;即在某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即所谓过于拥挤,使工资率过低的一种现象;拥挤效应,来源于职业隔离,而职业隔离则来自雇主的偏见和歧视;2双重劳动力市场;即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隔离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而从属部门则相反;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而新古典理论认为是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所付出的成本差别造成的;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所有的雇员都存在寻找工作的成本,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某一群体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这会导致其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费用曲线。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
• 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
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 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 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
在短缺。
11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 移民的经济影响:
• 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
然有害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 “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
就越有限。
• 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
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 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
15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16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 地域之间 • 行业之间 • 职业之间 • 岗位之间
17
净收益现值 =
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 差(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9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 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
•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民或移民剥夺了一个
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 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
作是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两者作为前提条件的。一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动,提出了转移的必要性。
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提出了转移的可能性。除这两个条件之外,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说 生产的社会化和阶层的变化决定了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性。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销售的情况下,
流动才可能发生。
•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也不断要求发生转移和流动。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自制课件 第六章 工资理论
中山 杨富云
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
委托—代理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雇主和 雇员关系,视为一种委托和代理关系。由于两者目标有不一 致之处,员工就有可能摆脱雇主控制的倾向,产生机会主义 的行为,产生所谓 “道德风险”的问题。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息的非对称性
– 劳动条件不仅包括工作的危险性,还包括 工作的重复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枯燥和 单调;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
– 社会地位、名声等难以通过一些工具和技 术测量,对工作效用满足的非货币特征, 或社会声誉特征现象的分析,最早可追述 到亚当斯密在18世纪对补偿性工资理论的 讨论。
中山 杨富云
• 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 – 员工追求效用(而不是收入)最大化 – 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征信 息 – 员工具有可流动性,员工可以有一系列 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中山 杨富云
话题:工资涨幅比不上物价涨势? 赞比亚民众表不满
日前,赞比亚民众表示,虽然他们工资有望上涨,但该市的生 活必需品价格和房租的涨势远大于工资涨幅,生活压力颇重。教 师恩代拉表示,公务员的工资涨幅不足10%,但恩多拉市的一些 房东早将房租提升了25%。她希望房东能根据工资涨幅合理调整 租金价格。其他居民表示,赞比亚的电力和燃油价格早已上调, 目前,一些物品的价格也呈上涨趋势,这将增加民众生活负担。
在日本许多大企业里,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终身雇佣关系。企业从不解雇工人,而是采 取激励措施鼓励雇员终身留在企业工作。工资和员 工的资历挂钩,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长,其退 休后获得的养老金给付就越多,带薪休假假期也越 长。企业则提供家族式服务如公司住房、健康照顾 和旅游设施等,鼓励雇员对公司的忠诚。目前,日 本1/2的企业和雇员存在着依附关系。有的经济学家 认为,日本工业关系制度是一种古代家族方式的延 续,不是理性地从企业家角度的制度选择。但是也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企业培训、管理的需要。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1>、需求无弹性 2>、需求无限弹性 3>、需求单位弹性 4>、需求富有弹性 5>、需求缺乏弹性
37
三、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WORD补充内容) 1、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 2、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30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 数量即L0点。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
W,MLC
W1 W0
E
MLC
W(L)
L0
31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29
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VMP=MLC a、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 b、 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
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M [ L L W ( L ) ] C W ( L ) L d ( L ) W /dL
22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23
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1、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a、由于企业在劳动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 b、但由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其产品价格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 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源于三个理论前提:一员工追求效用最大化,不是追求收入最大化 二员工了解对她们十分重要的工作信息,
三是员工的流动性,集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1拥挤效应
• 图(a )非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劳动力供给比劳动力需求相对而言要少一些,因而工资率(WH )相对较高。
• 图(b )拥挤部门的雇佣人数:由于市场过于拥挤,结果导致与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从而使得工资率(WL )相对较低。
例如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工资率低。
• 经济学家对拥挤效应的一些解释:
把某些工作鉴定为“男性工作”而把另外一些工作 鉴定为“女性工作”的过程是通过社会习俗完成的;
男性和女性之间要么是存在先天能力上的差异;要么是存在后天能力上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对买方垄断雇主的供给曲线有所不同。
2双重劳动力市场: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
门和从属部门。
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
机会。
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
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
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
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经济学家对双重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力量。
或者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需要付出的成本有所差别而造成的。
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
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将厂商行为中的买方独家垄断模型,和歧视现象结合在一起。
前提假设:对所有的雇员来说,存在一种搜寻工作的成本。
只要存在歧视性的雇主,某些雇员的工作搜寻成本就会上升。
雇主会按照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选择雇用水平。
这样,尽管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搜寻成本高的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对较低。
•图形解释:
•(a)所描述的是搜寻成本相对较低的工人群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b)所描述的是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而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的某群体(妇女或外来劳动力成员)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收益产品曲线。
尽
管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生产率,但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那一群体中的工人所得
到的工资却要低一些(即WF<WM)。
•在实践中,如果两类工人被同一企业雇用,那些具有较高搜寻成本的工人很
可能会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工作职位上去。
4串谋行为
•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进行压制,从而制造一种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买方独家垄断工资的局面。
•对歧视理论的评价:劳动力市场歧视之所以能够得以持续存在,要么是由于非竞争性力量或非竞争性动机所导致的,要么是劳动力市场向竞争状态进行调整的速度过于缓慢造成的。
在消除非竞争性影响方面,政府干预可能是有用的。
摩擦性失业
•产生原因:
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
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
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1993年实施的美国联邦家庭医疗假期法案,允许工人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休假而不是要求辞退这个人来减少摩擦失业。
结构性失业
•产生原因: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
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特点:
•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
•失业时间相对较长。
•减少结构失业的几种公共政策
•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
•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
•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周期性失业
•产生原因: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
与经济运动的上升和下降周期性变化有关,周期中上升时期,失业率下降,经济衰退期,失业率上升。
•特点:随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而变化,倾向于整个经济的范围。
•减少结构失业的公共政策
•最直接的办法是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确保持续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率。
•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扩大就业。
工作搜寻理论
•工作搜寻理论:
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
分析了决定某一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水平是由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
量和失业者找到并接受工作的速度,和影响这种速度的因素。
包括斯蒂格勒模型和麦柯尔模型。
斯蒂格勒模
麦柯尔模型
•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
•工作搜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以改善他们的状况。
•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的不一致性和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因。
•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如失业补偿金)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
•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
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工资频率分布曲线f(w)将向右或向左移动。
失业人数或失业的持续时间都将
变化。
减少或增加。
刚性工资理论
•对刚性工资存在原因的解释:
•工会和最低工资法
•隐含合同理论: 从市场不存在工会的假定下解释工资刚性。
工人和企业间存在着一份非书面的、心照不宣的或隐含合同,这种隐含合同要求企业和工
人遵循工资削减政策优于辞退政策。
在萧条时期,年轻和没有经验的工人首
先被企业解雇。
雇主优先保证有资历和有经验工人的稳定收入。
•政府的转移项目:在实施失业保险和其他类似的项目以后,转移支付的增长将失业成本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工人将不愿意降低其可接受工资,并且也不
愿意接受比其所希望的工资低的工作。
•相对工资比较:工人对他们收入分布相对位置重要性的判断。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当货币工资下降和价格水平上升都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
更有可能抵制因货币工资下降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减少。
因为货币工资率决
定每人在收入分布上的位置。
•流动和培训成本:当企业雇佣新工人并解雇原有工人时,会发生流动成本,企业不愿用失业者来代替现有工人。
因此流动和培训成本使工资率的下降受
到阻碍。
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对结构性失业的解释
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不同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地区失业率越高,平均工资率越低,反之则反是。
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可以用工资曲线来进行描述。
教育投资的分析
收入流A反映了未上大学的终生收入流,也就是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立即工作;收入流B反映了18岁上大学的人到65岁退休的终生收入流。
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
☐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
☐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
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所谓收入流是指扣除了所有的费用开支和成本支出的现金流净额。
“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需求弹性
• 一、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一般含义 • 1、弹性的一般含义
• 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变动,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情况。
• 2、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
•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 二、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 (一)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
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力需求量产生任何影响,此时的劳动需求称为完全无弹性。
其几何形状是一条垂线。
Ed=0(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曲线垂直于数量轴, 即曲线斜率趋近于0。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 极为罕见。
火葬费,身份证办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