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课后答案【篇一: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目答案】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4.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 派生需求:8.9.10. 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11. 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12.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3.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14. 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15. 规模效应: 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曾湘泉期末考试大题

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曾湘泉期末考试大题

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曾湘泉期末考试大题一.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长期劳动需求曲线1劳动需求曲线是指导描述的是工资率变化时劳动的需求量将如何变化。

2如右图所示,企业要素选择的初始状态为A点,即在工资率为W1,资本价格为r,总成本为C1,产量为Q1,选择L1的劳动投入(和K1的资本投入)进行生产。

3下面我们考虑当劳动的价格变得更低时,企业将如何选择劳动的投入量:当工资率由W1变为W2时,企业的等成本线以纵轴上的点为圆心向右上方旋转至C/W2点,此时企业将在E点选择L2的劳动投入(和K2的资本投入)进行生产。

所以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工资率由W1变低为W2后,劳动力的使用量是如何变成了L2。

当劳动力的价格由W1变为W2时,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规模效应,二是替代效应,简单地说,当工资率变化时,劳动使用量由L1变为L2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二)(三)二.卖方垄断企业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1卖方垄断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仍然是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2由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W。

3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就是将企业的收益函数R=R(Q(L))对劳动求一阶导数::MRPL=dr/dL=(dR/dQ)·(dQ/dL)= MR·MPL 4而MR·MP(L)=W就决定了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在既定的产品需求函数(MR曲线形状不变)和企业生产函数(MP L曲线形状不变)下,这个式子确定了劳动力价格W和劳动需求的对应关系,即给定一个工资率W就有惟一个最优的劳动使用量与之对应,即: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重合。

5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推导过程如下:W↓→L↑→Q↑→MR↓W↓→L↑→ MP L↓三.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量是由什么决定的1如右图所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

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曾湘泉版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二1.劳动经济学:是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2.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3.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4.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5.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公式:ed =-△L/L/△W/W=-△L/△W/W/L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6.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7.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8.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9.答: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补充: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10.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b)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c)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d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11.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答: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12.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A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㈠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㈡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㈢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B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㈡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C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㈠劳动制度,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㈡工资制度,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㈢体制因素,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13.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相同点:1.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2.得出结论相同;3.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不同点:1.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2.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3.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14.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类别:1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2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4对孩子的培养;5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15.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措施来解决一教育投资的问题:A 总量问题:首先表现在我国劳动力接受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国家教育投资数量偏低;另外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虽然其绝对总量不断增加,在财政投资的安排上,教育经费支出不是被放在优先地位上;B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不平衡和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需求发生脱节;结构的另一问题是教育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脱节;教育体制的僵化是的我国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二企业投资的问题:目前,中国许多企业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状况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并且随着企业所在的行业、地区与企业经济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A企业职工培训在我国不是很普及,建立培训制度的企业比例很小,同时经费投入小,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所占比例也很小;B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一般好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在制度建立以及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两方面;C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状况序依次是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以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D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尤为薄弱;东部地区的企业职工培训状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好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内部各城市间的发展差异要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区间的改革开放差异程度是一个重要原因;三我国人力资本现状:A人力资本结构失衡: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B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C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D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解决对策:A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的意义;B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要注意到我国由于受财政收入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大比率地提高财政投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方面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调整投资结构,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参与举办各类教育;C从根本上讲,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首先要为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其次,生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引进市场机制,从而使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与社会所提出的劳动力需求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教育水平和教育机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投资效益水平;流动的距离弹性:关于距离对流动人数的影响,西方学者曾进行专门研究,在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情况考察后发现,流动的距离弹性为1;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由此可见,距离对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存在着直接的正比关系;16.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各国或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影响因素有:一,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因素不同;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直接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赶不上生产队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吸引劳动力的流入;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就业机会丰富,吸引劳动力的流入;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同质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另外,一部分劳动者会从工资报酬分配结构较为平均的地区流向其他地区,这一部分劳动力一般是应该获得更高工资的劳动力;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发展良好,劳动力需求大,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衰退时,劳动力市场急剧收缩,失业率大幅上升,劳动力被迫流动;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劳动力会随着资本向国外的流动而产生流动;当一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之后,要在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出雇佣当地劳动力以外,总要带去一定数量的本国职工,产生劳动力迁移和流动;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从单个工人的角度来看,变换工作是一种有成本的交易这种交易只有在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才会被当事人自愿采取;所以,为了寻求更高的工作匹配度,劳动力会产生流动;17.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劳动力流动现状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以下四大流向:一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二是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三是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四是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流动的范围也将打破各种界限,逐步扩大,由企业内部流动发展到企业之间流动;由省市内部流动发展到省市之间流动;由国内流动发展到国际之间的流动;1.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流动,不实行跨区域流动;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实行跨区域流动;2.城乡劳动力流动整体现状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这里所讲的农民工,既包括那些跨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包括在原籍居住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1.32亿,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8000-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2.2亿之间,占农村劳动力总资源的40%还多;3.劳动力流动特点:(1)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均在加强;(2)社会网络对迁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3)省际间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增长(4)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呈现多元化趋势(5)劳动力自我预期提高应采取的对策:1.城市改革政策(1)坚定不移地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劳动力流动的指导性障碍;改革的难点是剥离户籍制度背后的城市偏向性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2)改革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面向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3)改革城市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工平等参与就有竞争,平等地享受劳动权利和劳动保险,消除城市就业歧视;(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力度;首先,国家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一项大的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和各地发展规划;其次,要以县城、中心镇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集中地为依托,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积极推荐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体制;2.新农村建设政策(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现有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代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这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40岁以下尤其是25岁以下青年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其次,要对农村学龄儿童实行强制性九年义务教育,鼓励完成高中教育;(2)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是实现“村村通”工程;并且可以将资金重点用在通电和通广播电视工程上,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观念转变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一要重视和维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二要稳定和维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对外出劳动力不能取消或随意收回其土地经营权,一消除劳动力外出的后顾之忧;三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要鼓励土地流动和转包;四要积极谈说和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宅基地置换制度,降低农民在城市置房的成本和迁移成本;(4)因地制宜地做好村镇发展规划,允许农民到就近的集镇建房;房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涉及到农民收入和消费,又涉及到是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和推动经济增长,值得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5)加强政府对农民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体系;(6)发展职业中介,规范劳动力迁移网络;在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心理成本;解决对策:1、在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方面:A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对政府来说,应加强职业信息系统和中介机构的建设,降低劳动力在流动中的成本支出;对个人来说,不仅要考虑现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比较,还应考虑流动成本的可能变动,遵循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动用可能的资源以支持合理有序的流动,降低流动成本;B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鼓励在有过剩劳动的地区创造就业岗位,通过采取发放迁居津贴,在工资、雇用上优惠鼓励企业到劳力过剩地区投资等办法,把财政援助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C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要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将参与流动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二是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和各行业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三是在现行户籍制度尚无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考虑在流动人口中首先推行工伤、医疗保险,最后逐步实现本地户籍人口与流动劳动力人口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D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应抓紧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劳动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建设;二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2、在户籍制度和城市化管理改革方面:E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的状况,首先推动劳动力在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继而推动劳动力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实现良性对流;F加快城市化进程,尤其应加快我国有潜力、有前景的大中城市的发展;G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以减少流动人口因不稳定、无人管理而导致的不良事端;H帮助城市剩余劳动力应尽快从政府保护中解脱出来,转变就业观念,与外地或农村进城劳动力进行平等竞争;I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是在农村适时适度规模经营的契机,可把握时机同时推进农村农场化进程;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18.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19.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压制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20.统计性歧视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给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带来不同的待遇统计性歧视是指,当企业试图对这些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进行估价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求职者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工作;如果这些群体特征成为企业雇佣决策的组成要素,那么即使是在不存在个人偏见的情况下,统计性歧视也有可能会出现;由于统计性歧视的存在,雇主在评估求职者的潜在生产率时,会参考求职者所属的群体尽管他可能会引导雇主做出正确的雇佣决策,但也有可能把群体特征强加在那些虽然属于这一群体但其自身的群体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的身上;这样,统计性歧视就会导致了在占优势的雇员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可衡生产率特征的情况下,导致雇主产生对前者的系统性偏好;此时,处于不同群体的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就收到了不同的待遇;原因: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预测,则企业在作出雇佣决策时将会同时利用求职者个人的资料及其所属群体的群体资料来作为决策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特征的人可能因为所属群体不同而得到系统的不同对待;21.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拥挤效应;即在某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即所谓过于拥挤,使工资率过低的一种现象;拥挤效应,来源于职业隔离,而职业隔离则来自雇主的偏见和歧视;2双重劳动力市场;即将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隔离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主要部门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而从属部门则相反;大部分弱势就业群体成员都是在从属部门中就业的,而这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家将劳动者分离开来以防止他们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而新古典理论认为是由于对不同类型的工人进行监督时所付出的成本差别造成的;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所有的雇员都存在寻找工作的成本,由于歧视性雇主的存在,某一群体被迫承担较高搜寻成本,这会导致其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边际费用曲线。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题2021年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卖方垄断企业:指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的企业。

互补性生产要素:(你涨我也涨)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指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其测量指标是人―小时数,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数量的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劳动时数。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具有五个特征:(1)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⑵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⑶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性;⑷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⑸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计时工资制:以工人所费时间作为计算工资的标准,时间计算以小时、日、周或月作为单位。

工作时期乘以每小时的工资额,即为所得之工资数。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是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通常用VMP表示,指劳动的边际产品MP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MP・P,表明的是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其公式为: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w100%。

人力资本投资:指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其类别包括:(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活动;(3)健康水平的提高;(4)对孩子的培养;(5)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

效率工资:如果雇主从进一步提高工资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它所导致的边际成本相等,那么这时的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就是能够使雇主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资水平,这种工资就是的效率工资。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版练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版练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B.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B.有负向)影响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B.大,平缓)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B.)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C.增加,减少)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B.员工)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B.负相关)10. 技术进步对(C.技工)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B.“互惠”基准)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D.社会公共支出)13.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14.ES>1是表示劳动力供给弹性如何?D.供给富有弹性15.长期劳动力需求调整与短期相比幅度更大,是因为下列哪个效应也开始起作用?A.规模效应16.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B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17.下列哪个选项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A.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技巧能被许多企业利用18.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延期支付?B.养老金1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造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D.劳动技能20.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垄断力量造成的市场歧视?D.二元劳动力市场22.最先颁布《最低工资法》的国家是:C.新西兰23.下列选项中,______不是互惠障碍。

D.技术障碍2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C.决定就业量和工资25.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时,其劳动力供给曲线B.较为平坦26.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27.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B.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28.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其劳动力需求弹性B.大29.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______承担。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目答案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目答案

1.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

即工资。

9.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10.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00164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

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

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

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

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

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

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

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

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

从个人角度看。

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二7.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

即工资。

9.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10.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11.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12.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3.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14.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15.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16.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17.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18.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三19.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20.就业的统计概念: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作者和有职业但是并未工作的人。

21.劳动力参与率:a)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劳动力是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

劳动年龄人口是一定年龄之上的人口,该年龄线是为衡量经济特性而规定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b)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c)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进一步整理:劳动力参与率1>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2>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3>类别: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4>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22.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23.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24.家庭生产: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

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25.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

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

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26.交叉替代效应:我们假定一个家庭只由丈夫和妻子构成。

最初丈夫在市场上全日制地工作,而妻子在家里做家务。

并假定由于经济增长妻子可能在市场上工作的工资率上升。

当市场工资上升到超过妻子的保留工资时,她可能离开家庭寻找就业机会。

妻子工资的提高对其工作时数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依赖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强弱。

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中,妻子工资的提高对丈夫的劳动供给产生负的收入效应。

这一结论反过来对于妻子也成立。

妻子工资的增加也导致对其丈夫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

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交叉替代弹性=△Wj/△Wi交叉替代效应的符号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保持收入不变,妻子工资的上升,导致其通过替代效应而工作更多时间。

如果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即当妻子工作时丈夫工作更少,例如丈夫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做饭和打扫卫生,这将会导致负的替代效应。

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妻子的市场工作时间与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例如当妻子在市场工作更多时间丈夫也是如此的情况。

在互补的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正。

27.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类别:(1)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对孩子的培养。

(4)寻找工作的活动。

(5)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

简答及论述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

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着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另外还存在着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一些定义。

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达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

它涉及到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用、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的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大卫·桑普斯福特在其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就是劳动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中国,近年来对劳动经济学大都借用国外的定义。

不过也有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

他们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一产出机理”,“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的学问。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二)简洁表述:劳动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学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1) 实证经济学1、采用方法:根据数学模型(函数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表格或历史事实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

2、采用方法的原因:源于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定:⑴资源的稀缺性;⑵人是理性的。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任何抉择都要付出成本,又因为人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

他们会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建立函数,或根据历史事实,来说明人们的行为“是什么”。

3、缺陷:只是告诉我们实际的状态,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状态的“对”与“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