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必修2)教师用书:第8课 兰亭集序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自然
1.大自然就是大境界:高山、河流、海洋、湖泊、蓝天、白云、明月、星光、花草、树木、飞禽。

山巍峨,去天三尺三;海广阔,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娇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草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有人说,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阳光灿烂,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

我想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类幸福的源头!
拥抱大自然吧!你会感受到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清香,夏天清泉带来的阵阵清凉,秋天凉风送来的累累丰收,冬天雪花飘来的朵朵洁白。

你会发现,能够拥抱大自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3.找一条小溪,选一块石头,然后静静地听着水流过的声音,流过你的脚边,也流过你的心间。

轻快的水声,渐渐取代了一直盘桓在你心头的纷纭之声。

单纯地聆听自然的声音,单纯地贪图自然的节奏,这时,你会感到身心一致的和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壮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困境中的惊喜;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种放逐的悲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露的是一种思古的忧伤。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是人生的源泉,亲近大自然,让大自然多一些人类的足迹,也让心灵多一份大自然的光芒,找寻一个归宿和家园。

一代“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

其所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快雪时晴》《丧乱》《兰亭集序》等。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刚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
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指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
5.俯仰一世
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6.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7.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三、一词多义
1.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容词,长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动词,修建
2.次⎩⎪⎨⎪⎧
①列坐其次 旁边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动词,编次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特指行军途中,在一地停留超过两宿
3.期
⎩⎨⎧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
②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周、满
③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名词,期限
4.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情趣、情致
②致电上海 动词,给予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动词,招致④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动词,说
5.信
⎩⎨

①信可乐也 副词,实在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名词,凭证,信物
6.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为
7.于⎩⎨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②当其欣于所遇 介词,对
8.之
⎩⎨⎧
①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③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9.因⎩⎪⎨⎪⎧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副词,依,随着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介词,趁机
③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机会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围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2.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眼睛和耳朵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使……漂浮
②所以游目骋怀 使……舒展,可理解成 “纵展”;使……开畅,可理解成“放开,敞开”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4.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后省略“之”,应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脉络梳理]
一、阅读第1~2段,回答问题。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泣,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选B B项,“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文章第3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

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亦即所谓“畅叙幽情”。

D.文章借对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对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解析:选B B项,“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属无中生有。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文章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

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前两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第3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

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

”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通假字
考点对接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考题印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公皋传(节选)
[清]蓝千秋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
哗,江皋急忙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后发放,士卒们都信任江公,就渐渐地解散离开了。

江皋立即让人飞驰送告书到省里,让他们赶快发军饷。

军饷准时送到了,军队于是收敛安定了。

粤西山高峻陡峭,柳州境内的山更是险峰相连,万石林立,斧头都不能到达,(那里)有许多大树。

那时,皇上正在修建太和殿,朝廷的使者将要来柳州采木头,柳州人都非常惊恐。

不久,使者到了,江皋就叫来柳州百姓问哪里有产大树的地方,让他们在前面做向导,江皋骑马与使者一同前往看树木。

走了几里路,到了绝壁下,山石嶙峋,大树森然挺立,下临悬崖深谷,马都不敢再前行。

江皋下了马,席地而坐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就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

江皋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如果木头可以运出,我这个守臣当先死。

”于是只穿短衣,手拄拐杖,在两个小吏的搀扶下先行登山,使者只好勉强跟在他后面,到半山崖时路不通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

江皋抬头看树木,又回头看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声说赶快回去,说:“这里的树木没法取。

”江皋说:“树木都在这里,但拜托使者向皇上说无法取的实情。

”使者于是返回,上奏皇上后得以免取,柳州百姓欢呼,对皇上感恩戴德。

技法汇总
掌握以下通假规律,读文言文时,当句子中遇到有的字按着它本身的意义理解,在上下文里无法讲通时,就可以考虑它是否为通假字。

(一)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

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通假
“说”通“悦”,读“yuè”。

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

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

(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在古代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

例如:(8)默而识之。

(《论语》)
“识”是“志”的通假字,如果用“致”“秩”等代替“志”就不行。

另外,“识”可以通“志”,反过来,“志”却不能通“识”。

课内素材
王羲之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告诉人们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时,他又用这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人生还需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

应用角度:“延长生命的宽度”“欣赏”“感悟自然”“选
择”“追求”等。

[应用片段]
挥洒如椽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

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

他以高山为笔,以江河为墨,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

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之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之光亮,他在群星灿烂中初显锋芒。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方寸人生》)鲜活素材
莫让中小学书法课成摆设
教育部通知要求,书法课应纳入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每周安排一个课时。

“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

据记者调查,许多中小学对此事尚不知情。

有学校认为,因为要求“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为必修课”,以师资为例,也许那些练过硬笔书法和毛笔字的教师,能够“赶鸭子上架”,但是,这种连基本的培训都没有的安排,显得有点仓促。

有些语文教师反馈,最好能提前安排,提前培训,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

[热评] 电脑时代书法的实用价值确实越来越小,但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并不会消失。


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热爱,连祖国的文字都不会书写,甚至不懂得欣赏,何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让书法艺术重返课堂,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书法大家,应该从书写实用功能以外认识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如同眼下兴起的国学热,虽然有虚火的成分,但其激起的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同和好感,却善莫大焉。

兰亭随想
陈伯齐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市区约有二三十里。

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
于“曲阜朝圣”的。

王羲之确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

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划时代的。

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笔法遒劲,点画富于变化,字里行间流露了当时乘兴而书的感情,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文学家曾之国说:“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

可见,“书圣”“非天成也”。

王羲之7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

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

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攻书法,荟精
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

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仍使人不得其解。

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

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

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元稹、陆游、范仲淹,大致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

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

[美文评点] 这是一篇借王羲之的故事谈用人道理的杂文。

文章极尽杂文之能事,从兰亭谈起,谈羲之的书法,说羲之的为官,引经据典,旁稽博采。

直到行文即将完尽,作者才道出自己的观点:“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

”文章虽然简短,给人的启示却深刻,结尾句如黄钟大吕,警人心智。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第1~5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不能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参考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3.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

(不超过25字)(6分)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用者必须立即让路”。

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救援车辆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

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

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答:
参考答案:法律规定严明;避让方式合理;驾车行为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