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软体动物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撰写科普文章:鼓励学生撰写关于软体动物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学校报纸或班级博客上,分享学习成果。
- 制作PPT: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关于软体动物的PPT,进行班级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软体动物的特征,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和分析软体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通过了解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 实验室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软体动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软体动物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软体动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软体动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软体动物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缢蛏的解剖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缢蛏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内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问题推进式教学、讨论式五、课型与课时:新授课第1学时六、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视频资源,常见的软体动物(缢蛏、鱿鱼等),解剖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

八、板书设计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代表动物:缢蛏(双壳类)二、其他软体动物:蜗牛、鱿鱼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有害。

附表:观察缢蛏的实验报告班级组别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使其对缢蛏(双壳类)的内部结构有所了解,并对缢蛏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在观察时,学生遵循已经养成的观察顺序和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材料与用具:缢蛏、解剖剪、解剖盘、镊子、放大镜、培养皿等;三、方法与步棸:1. 缢蛏的解剖方法:在缢蛏腹面靠前端(足)一侧,用剪刀将两壳间的外套膜轻轻剪开,对照教材12页图和实验报告由外到内,由前到后观察辨认各结构名称:2. 小组思考讨论:(1)缢蛏的贝壳和外套膜的作用是什么?(2)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3)缢蛏靠什么结构呼吸?(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5)缢蛏的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1.能够正确识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具有外套膜,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具有外骨骼等。
2.能够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吗?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态特点,如:“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找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境,如引入当地特色美食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如章鱼小丸子、炒虾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知识。
3.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软体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分节,有外骨骼。它们在进化中的地位,软体动物较早出现在地球上,节肢动物则分化出了昆虫等众多类群。”
(三)学生小组讨论
1Hale Waihona Puke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请大家分组讨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认识缢蛏和蝗虫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分析总结多种生物的特征,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学习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

出示软体动物的图片。

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乌贼和章鱼都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都属于软体动物呢?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软体动物中的代表动物:缢蛏。

打开缢蛏的贝壳,对照课本第12页“观察与思考”中的示意图认识缢蛏的结构,并思考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贝壳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但会限制运动。

)2.缢蛏是靠什么结构运动和呼吸的?(缢蛏用富含肌肉的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缢蛏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在排水的过程中排出食物残渣。

)设计意图:结合实物和图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缢蛏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体会结构与功能观。

认识其他软体动物,如石鳖、蜗牛、乌贼,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内壳;运动器官是足。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各种软体动物的特征,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养殖业: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贝类产量也位居世界首位。

②食用: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③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可入药。

④观赏:珍珠、螺壳等是很好的装饰品。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对,是蜗牛。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学生回答:蜗牛、软体动物。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新知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教师总结:(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看图片,注意观察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

学生分组观察河蚌标本,边观察边记录。

小组派代表总结观察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篇一: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用的软体动物的观测,并使学生学会观测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和观测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写作,并使学生晓得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展开人工育珠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唤起其努力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努力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认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回去本节课又必须使学生晓得哪些动物属软体动物,它们属软体动物的依据就是什么。

教具准备工作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213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用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坚硬的身体表面存有外套膜,大多具备贝壳;运动器官就是肢。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堂堂清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b蜗牛c乌贼d扇贝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b贝壳c斧足d腹足3、软体动物用肢缓慢运动,在排出和排泄水的过程中摄食,并确定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展开体温4、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反思14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观察与解剖缢蛏,归纳出缢蛏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

认同缢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3.比较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不同(科学思维),体会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结构上更复杂,进化上更高等,认同生物是进化发展的(生命观念)。

4.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命观念),认同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可以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辩证的对待软体动物(态度责任)。

教学重点:1.观察与解剖缢蛏,归纳出缢蛏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

认同缢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1. 观察与解剖缢蛏,说出缢蛏的结构特点。

2.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步了解软体动物。

同学们,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对,是贝壳。

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的壳吗?是的,是软体动物的壳。

摸一摸这些贝壳,感觉很坚硬,为什么壳如此坚硬,它们却叫软体动物呢?这些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相信你一定对软体动物充满了好奇。

(设计意图:看图片,感知软体动物坚硬的贝壳,与其名称“软体动物”有强烈反差,激发学生兴趣。

)二、软体动物(一)代表动物——缢蛏以缢蛏为例来了解软体动物。

指导学生一起来观察并解剖缢蛏,完成学习任务一,并思考下列问题:1、贝壳有什么作用?紧闭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2、外套膜有什么作用?外套膜可以有效的保护缢蛏的内脏团,同时在外套膜中还含有丰富的腺细胞,腺细胞可以不断的分泌物质形成贝壳,所以,随着缢蛏的生长,它的贝壳也会逐渐长大。

3、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和呼吸?缢蛏靠柱状足来运动。

缢蛏靠鳃来进行呼吸。

当水从入水管流入,从出水管流出时,水流过鳃丝,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

多而密的鳃丝增大了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1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2、其他软体动物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二)新课讲授1.软体动物师:同学们知道那些动物是软体动物吗?生:依据生活经验回答。

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同学们可以介绍一下常见的软体动物。

生:蜗牛:头部发达,具有一对触角,一对眼。

眼生在触角的顶部(有柄)。

口腔内的齿舌极其发达,用于摄食、钻孔。

足位于躯体的腹面,故有“腹足”一名。

外壳呈螺旋形.师: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刚才的内容尝试总结一下什么叫软体动物。

生: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

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大多的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软体动物形态结构的不同,将他们分分类吗?生:无头部,有两片贝壳,足呈斧状。

生:头部明显,壳呈螺旋状,足通常位于腹侧。

生:头部明显,壳呈螺旋状,足通常位于腹侧。

生:头部不明显,常有贝壳八片,呈覆瓦状排列于背面,足宽扁。

优秀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件教案资料

优秀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课件教案资料

-14-
章鱼(八爪鱼)
乌贼(墨鱼),躯干部外有肌肉
性外套膜,身体内有退化的贝壳, 有一对发达的眼,10条腕足用于捕 食,可借助漏斗喷水的反作用力快 速运动。遇到敌害时还能喷出墨囊 里的墨汁,掩护逃生。
鱿鱼(枪乌贼)
-15-
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池沼的水底, 以水中的微小生物为食,运动器 官为斧足。
有无翅
有触角 有触角 无触角 有触角
分节 分节
分节
有翅 有翅 无翅 无翅
有触角 分节 无翅
有几对足, 足是否分节
三对足 三对足 四对足 每节1--2
对足
分节 分节 分节 分节
5对步足
5对游泳足
分节
你能归纳出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46-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体表有坚韧的 外骨骼;
②身体和附肢都 分节 。
比较下列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表。
动物名称
蝗虫 瓢虫 蜘蛛
体表是否较硬 较硬 硬
身体是否分节, 分节 分节
体节是否有差别 有差别 有差别
有无触角,
有触角 有触角
触角是否分节 分节 分节
有无翅
有翅 有翅
有几对足, 足是否分节
3对 3对 分节 分节
蜈蚣
-54-

比较下列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下表。
-16-
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
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上壳中部隆起;下壳 附着于岩石上。
-17-
曾经为古代货币。 现为工艺品。
虎斑宝贝
虎斑宝贝
-18-
鲍鱼
盘鲍 (即鲍鱼), 壳可入药,称 石决明。
-19-
红螺:俗名: 海螺。壳坚实而厚,略纺锤形。 主 要产地有大连、烟台、威海、日照等地。

【八上生物人教版教案】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八上生物人教版教案】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2、知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3、说出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阅读、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软体动物的运动和捕食2、外骨骼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首先请大家观看几幅图片,大家认识这些动物吗?(生:齐说;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这些属于软体动物,如果大家到海边旅游的话,到处可以见到这些动物的贝壳。

接着再看一类动物:……你们上树捉过知了吗?这一类是节肢动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板书课题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本节的学习目标是:(出示)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并围绕课题和目标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⑴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⑵与人类的关系?⑶结构?功能?等等(大家提出的问题属于本节的重点,也很全面。

根据教材内容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投影】自探要求: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P12缢蛏的内部结构并回答讨论题。

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4、常见的节肢动物有哪些?观察与思考P14的图片并回答讨论题。

5、蝗虫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各有什么功能?外骨骼有什么作用?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认真对照插图、观察与思考和小资料进行自学圈记。

(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学困生回答,中优等生补充评价)【师】:下面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1、常见的软体动物有:河蚌、蜗牛、缢蛏、田螺、乌贼、扇贝等等讨论题:⑴贝壳的作用:保护内部的柔软器官。

人教版八上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人教版八上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五、教学过程以下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2.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它的运动方式与蝗虫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与软体动物的贝壳相比,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功能?这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提问:昆虫的外骨骼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生长。

昆虫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展示蝉的蜕皮过程(图片或视频,还可以到药店找一些蝉蜕)。

请饲养过家蚕的同学介绍家蚕蜕皮的情况和蜕皮后身体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RJ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第1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3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RJ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第1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3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本节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它们具有用于保护身体的贝壳或外骨骼,适宜合并介绍。

根据缢蛏、蝗虫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以个性带共性,进而归纳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已掌握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为学习本节知识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河蚌、扇贝、缢蛏等软体动物和蝗虫、龙虾、螃蟹等节肢动物,可让学生自己列举他们所知道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概述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准备相关课件、常见的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虾、蜈蚣、蜘蛛等)的标本和蝗虫模型。

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

”请学生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蜗牛。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学生观察、思考、作出假设。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软体动物1.实验——观察缢蛏。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

(也可播放解剖缢蛏的视频)教师提问: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提示:①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护作用。

②靠足缓慢运动。

③用鳃呼吸。

④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昆虫的基本特征。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区分昆虫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
蝗虫模型、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三、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食用、药用、工艺品
害处:传播疾病
第三节能
1.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
4.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节肢动物,通过观察比较各种不同的节肢动物,得出昆虫的基本特征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对,是蜗牛。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
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
二、合作探究
(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观察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帮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特征,通过自学教材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2min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举例说出软体动物的典型代表。
2.掌握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外套膜和贝壳的关系。
4.举例说出节肢动物的典型代表。
5..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征。
6.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7.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堂小结
3min
学生两两先互相说,然后找一名学生总结
整理总结知识
当堂测评
7min
见课件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组评价与反馈总结
2min
找一两名学生针对本节课各组的表现进行小组评价
客观合理,公平公正,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后作业
练习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个主要类群。这两种动物大多是学生了解的,但是对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不熟悉。这两类群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软体动物的运动和捕食
2.蝗虫的结构特征
3.外骨骼的作用
解决方法
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什么)
落实方式
(方法或手段)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教)
激情导入
2min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引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两个重要的门类。

他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教案旨在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适应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案适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学,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1.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2.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4.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主题:1.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软体动物的骨骼和身体结构;b.软体动物的分类和例子;c.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

2.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a.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和身体结构;b.节肢动物的分类和例子;c.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

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适应性a.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角色;b.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适应能力;c.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

4.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关系a.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b.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影响;c.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和利用。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讲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索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适应性;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PPT:包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说明;2.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标本、实验护目镜等;3.案例分析: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实际案例。

六、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法:1.小测验: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能力;3.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设计及反思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设计及反思

XX实习教案XX
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一、代表动物:河蚌
形态特征
1、体外有贝壳:保护作用
2、身体柔软
3、有外套膜
4、用鳃呼吸;用足运动
5、有出、入水管
二、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
2、有外套膜;
3、大多有贝壳;
4、运动器官是足
三、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食用、药用、装饰、养殖、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
第2课时节肢动物
板书设计:
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头部:感觉、摄食中心。

胸部:运动中心
腹部:代谢、生殖、呼吸中心。

2、体表有外骨骼,用于保护身体和防止体水分蒸发。

二、昆虫的主要特征:1对触角、3对足、一般有2对翅。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1、有外骨骼;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与人类的关系:
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蜜蜂能传粉;像蝎、蜈蚣等可以做药;果蝇可以做经典实验材料;传播疾病。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完整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完整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描述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3、说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列举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双壳类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中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2、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形态结构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教授教学法为主,直观教学法、讨论及归纳总结法为辅。

四、教学用具:河蚌实物、蜗牛、蝗虫彩图。

节肢动物的几种动物形态结构分析对比表格。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开始:(一)、导入1、上课的要求(严肃、配合,不许讲话时千万别随便讲话,影响我讲课及其他同学听课,否则要么上台了讲,讲不好,下课再讲,讲好了再回去吃东西;下课以后我们可以随便玩,我都不介意,但是在工作方面一定要听我的。

)2分钟2、课程以《蜗牛的谜语》和蜗牛的彩图导入。

师:即谜语是:名字叫做牛,不能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这个谜语的谜底到底是什么?(然后板书: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4分钟)学生回答:(…………)师:对,是蜗牛,蜗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软体动物,什么是软体动物呢?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彩图,蜗牛表面:有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就叫做软体动物。

同学们将书本12页第一段将它这句话画下来,将它记住。

师:软体动物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命名的就10万多种,是动物界的第二类群。

由于之类之多,本节课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来学习,一类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类是其他软体动物。

首先我们来学习双壳内软体动物,所谓双壳类:就是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体内有非常柔软的身体的动物。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或者是不知道……(7分钟)师:常见的有河蚌、扇贝、文蛤、縊蛏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
板书设计
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
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3、软体动物用足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食,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
进行呼吸
4、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

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
一、昆虫------蝗虫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1、形态结构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堂堂清、
1、下列动物中,都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A )
A螃蟹、苍蝇B羊、牛C青蛙、金龟子D田螺、水蛭
2、(1)蝗虫的身体分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2)胸部生有3对足和2对翅。

(3)体表具有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的器官,并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以适应陆地生活
(4)①为气门,是蝗虫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门户,相当于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