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印文霞

学习导引

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

理论:语文教学论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实践:技能训练

教材: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50% ,期末闭卷考试50%。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一时期:孕育期(p29-30)(混合型教育)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正式实行)

“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

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国文”(文言文)

3.“国语”(白话文)(1920年)

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

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

教授——教师教,传授

教学——教师教、学生学

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

师范学院:“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

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

师范学院: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1939

改名“语文”1949 (p40)

【什么叫语文】

【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它始用于1949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著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初探》《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

第五时期: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十二院校统编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1978

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问世。

第六时期:语文教育学时期

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89

反思:人与学生(理论教学+培养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的侧重点(p17)

第七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p18)

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整合1997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研究“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

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么教学”

必修课

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理论指导实践!

活动课

二、本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

(1)此门理论是应用理论

(2)边缘性强,实践性强

三、研究对象

(1)语文课堂教学。

(2)学生语文学习活动。

(3)一切语文教育现象。

四、任务(p11)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课程现象——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教学现象——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课程规律——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

•一、语文内涵

•1、“语文”名称的由来

•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

•(P30) (P32) (P35) (P40)

•过渡独立确立意义(混合型教育—分课教学) (现代文课程)

•2、语文观(对语文内涵的解释)

•“一语一文”观(以叶圣陶为代表)

口书语言+文章(√)

头面语言+文学(x)

语语语言+文字(x)

言言

“一语双文”观(以曾祥芹为代表)

语言+文章+文学

•二、语文课程性质

•(1)工具性。(2)人文性。(3)其他属性(综合性、实践性)

•课程标准的现代阐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

•叶圣陶:语文是工具。(开其先)

•吕叔湘:“活”的…… (继其后)

•张志公:特殊的工具。(集大成)

•1963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性

——天文(P62 )“文明以止,人文也。”

——神学人性或教养(对人的重视,人性的张扬)

——科学(1)环境、教育对人的文化塑造。

(2)人对环境、文化的选择与创造。

理解:

1、语文课程负载着文化。避免:

2、语文课程传承着文化。“泛化人文性”

3、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