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座讲义

合集下载

《三字经》讲解课件

《三字经》讲解课件

《三字经》讲解课件一、教学内容《三字经》讲解课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至第四章节。

第一章节介绍了《三字经》的起源、作者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节详细讲解了《三字经》的篇章结构与特点;第三章节对《三字经》中的重要词句进行解释;第四章节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三字经》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篇章结构,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应用《三字经》的能力;3. 引导学生从《三字经》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2. 教学重点:《三字经》的篇章结构、重要词句及其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起源与作者;2. 《三字经》篇章结构与特点;3. 《三字经》重要词句解释;4. 《三字经》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简要介绍《三字经》的作者及其历史背景;2. 根据《三字经》中的词句,分析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3. 选取《三字经》中的一段文字,阐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弟子规》、《大学》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三字经》讲解课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至第四章节。

第一章节介绍了《三字经》的起源、作者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节详细讲解了《三字经》的篇章结构与特点;第三章节对《三字经》中的重要词句进行解释;第四章节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三字经》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三字经》的整体框架和内涵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该课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历史背景、作者及篇章结构,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应用《三字经》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三字经》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国国学文化《三字经》 PPT课件

中国国学文化《三字经》 PPT课件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 身上,在他悉心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 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 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 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 科”的颂扬。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昔:从前、古代。 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 德。 择邻处:选择邻居住下来。 子:阵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 邹 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学习第一节
注:古时候,孟子的母亲选择 邻居而住,最后在学校旁边住 下来,以便孟子学习礼仪和读 书。孟子学习不努力,他的母 亲便用刀割断织布机上的线, 用来教训孟子。
学习第一节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 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 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表演环节 表演孟母三迁的故事
五子登科
窦燕山一生中大行善事,孤遗有女不能嫁的,他出钱替人嫁女;有丧 无钱不能葬者,他出资埋葬;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名师教课。 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 费。

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免费在线阅读

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免费在线阅读

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 免费在线阅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字经》的第一章至第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介绍《三字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第二章: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探讨人性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基本信息,掌握其主旨思想。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品质。

3. 通过学习《三字经》,使学生能够运用其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深奥道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三字经》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字经》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让学生理解人性的本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善行和恶行,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课程教学2. 内容:(1)第一章: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2)第二章:人之初,性本善(3)第三章:为人子,方少时——习礼仪,敬尊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解。

(3)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略(2)略(3)示例:①尊敬师长:因为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②遵守交通规则:因为遵守交通规则可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③保持公共卫生:因为保持公共卫生有利于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经典著作,如《弟子规》、《论语》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深奥道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以及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引导。

三字经(讲义)

三字经(讲义)

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三字经》宅家宫安定细线绳绵结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造字法:象形造字法:指事造字法:会义裙衫袖袍被造字法:会义(古代“生”、“性”通用)情怜惜悟忆造字法:指事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眼看眺眨盼造字法:会义途迹过达巡逻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攻政敌收数造字法:象形(“乃”是“奶”的本字。

古代“乃”、“奶”通用)会义字(“千”是“迁”的本字。

千、迁通用。

“迁”合并“遷”)造字法:会义(“道”是“導”的本字。

古代“道”、“導”通用)造字法:会义财贫赠购负造字法:会义(“厶”是“以”、“似”的本字。

厶、以、似通用)造字法:会义(“専”是“轉”的本字。

古代“専”、“轉”通用)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造字法:会义晶星早旦明造字法:指事(“母”、“毋”本同源,后分化)造字法:会义打掐投掷招摇造字法:会义部都邦郭郊邸郡造字法:会义造字法:象形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

造字法:会义(古代“又”、“有”通用)造字法:会义造字法:指事(“方”是“放”、“旁”的本字。

方、放、旁通用)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具”是“俱”的本字。

古代“具”、“俱”通用)造字法:会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造字法:会义造字法:指事(“父”是“斧”的本字。

古代“父”、“斧”通用)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造字法:象形造字法:会义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造字法:会义(古代“非”、“诽”通用)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考”、“老”本同源。

古代“考”、“老”通用)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造字法:象形造字法:会义造字法:会义造字法:象形造字法:会义(“知”是“智”的本字。

《三字经》讲解PPT课件

《三字经》讲解PPT课件

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应践行《三字经》中的教 育理念,成为孩子的榜样。
结合生活实践
将《三字经》中的教育理念融 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在实践中 体验、学习和成长。
亲子共读
通过亲子共读《三字经》,增 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在潜 移默化中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
创新教育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动画、 游戏等,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 式传授《三字经》中的知识。
CHAPTER
三字一句,简洁明快
三字句形式
采用三个字为一句的形式,简洁而富 有节奏感。
信息量大
尽管每句只有三个字,但整篇《三字 经》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易于记忆
三字句简短易记,符合儿童记忆特点 ,方便儿童背诵。
押韵工整,朗朗上口
押韵规律
每句末尾的字押韵,使得整篇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历史教育
了解历史典故
《三字经》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 故事和典故,有助于儿童了解中
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培养历史意识
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历 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增强其对国家 和民族的认同感。
传承历史文化
《三字经》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 体,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04 《三字经》的文学特色
《三字经》讲解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三字经》内容概述 • 《三字经》的教育意义 • 《三字经》的文学特色 • 《三字经》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古 代儿童启蒙教材之一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 应麟所编。
内容涵盖了历史、天 文、地理、道德等多 个方面,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

三上《三字经》讲义

三上《三字经》讲义

广州市白云区集贤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国学之《三字经》讲义第一讲人之初——贵以专。

一、教学内容:P1-2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材解析每个人生下来,由于善是人类最初的天性,所以,人性的差别原市是极小的。

只有后来由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产生了种种差异。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在认识论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

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

因此教育一定要尽早,越早越好。

什么时候开始叫早呢?胎教就够早了吧,不!胎教已经晚了。

要从还没有做胎之前就对父母进行教育,这叫改种留良,是播种前的育种与平整土地。

优质受精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对胎儿心性的发育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

中国人对此已经实践研究了几千年,出了多少代的圣贤之人。

你如果相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你就生贵子,一辈子幸福。

你如果不信,将来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三、学习目标1、学习“人之初”中的五句话,能够有节奏地诵读。

2、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五句话,能够明理。

并能够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教学建议(一)、质疑导入:人原本是善良的还是凶恶的呢?(二)、初读感知1、看拼音自读《三字经》P1——2页2、指名读正音。

3、多种形式练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对读、配乐读)(三)、诵读感悟1、看图、课本的故事《桅杆喻正》或视频理解这五句话。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旳时候都是好旳,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旳学习环境不同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旳差别。

(想象有一种刚出生很纯真旳婴儿旳画面)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导,性格就会变迁,教孩子旳道理,最贵重旳就是要专一。

(想象有一只狗没有好好教导,为了使它不变坏,它旳主人就要用心一致地教育它)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旳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旳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旳布来教子。

(想象夕阳下旳母亲选择邻居来搬家,由于她儿子不学习,她就砍断了织布机上旳布。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措施,他教育旳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步科举成名。

(含着豆子旳燕子飞回山里有一种好措施,用来教育5个儿子,儿子都名声远扬了)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爸爸旳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规定就是做老师旳懒惰了。

(想象有一对很顽虐旳子女,爸爸在认错,老师在睡懒觉)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旳。

一种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旳时候既不懂做人旳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想象孩子不学习,飞走了蓑衣,幼儿园里面不学习,老了又有何作为)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旳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美玉不好好刻琢,不能成为一种仪器。

人不好好学习,不能懂得礼仪。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子女旳,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旳礼节和知识。

(作为人家旳儿子,方世玉少年时就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爸爸,替爸爸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旳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旳。

2024年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免费在线阅读

2024年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免费在线阅读

2024年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 免费在线阅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一章至第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介绍《三字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 第二章: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阐述人性的本质;3. 第三章: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人性本善;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性本善”的含义,以及如何将这一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学会尊敬长辈、遵守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读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尊敬长辈、遵守礼仪的重要性;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三字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讲解“人之初,性本善”,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本质;(3)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育学生尊敬长辈、遵守礼仪;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讲解本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性本善”和“习礼仪”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课程教学2. 内容:(1)作者及背景(2)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3)第二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4)实践情景:尊敬长辈、遵守礼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背景;(2)谈谈你对“性本善”的理解;(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礼仪。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三字经》的后续内容,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性本善”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尊敬长辈、遵守礼仪的教育;3.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设置及答案的详细解释。

2024年度国学《三字经》学习课件

2024年度国学《三字经》学习课件
学校教育
在一些学校中,《三字经》被纳入课程体系,作为传统文 化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社会道德建设
《三字经》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对现代社会道 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
22
06 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
2024/3/23
23
朗读背诵法
2024/3/23
02
教育需求
当时的蒙学教育缺乏统一教材,王应麟因此编写《三字 经》,作为儿童启蒙读物。
03
文化传承
王应麟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通过《三字经》 传承儒家思想、历史文化和道德规范。
8
作者王应麟简介
基本信息
其他作品
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 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 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文本含义,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拓展阅读
阅读与《三字经》相关的背景资料、历史故事等,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
25
实践应用法
价值观引导
将《三字经》中倡导的 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结 合,引导孩子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
2024/3/23
故事化教学
通过讲述与《三字经》 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 寓言等,激发孩子的学 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 记忆和理解。
互动讨论
组织孩子进行与《三字 经》内容相关的讨论、 分享等活动,提高孩子 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
26
2024/3/23
谢谢聆听
27
提倡诚信、正直,反对虚伪和欺 诈,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和谐共处
倡导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尊 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字经讲义

三字经讲义

三字经讲义第1次课授课章节:三字经第一部分教学方法:朗读法、故事讲述法、问答法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三字经全解》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2.理解并熟练诵读三字经第一部分教学重点:诵读三字经第一部分教学难点:学生自主理解三字经第一到三部分大意教学过程:1.介绍《三字经》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目前难于确定,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三字经》是南宋时的王应麟所作。

《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真正流传开来已经是明清时期的事情了。

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

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

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

2.学生自己朗读并尝试理解三字经第一到三部分(“人之初”至“稻粱菽”)内容3.教师点拨讲解三字经第一到三部分(“人之初”至“稻粱菽”)字词及句子含义4.三字经第一部分:人之初①,性本善。

性相近,习②相远。

苟③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④。

窦燕山⑤,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⑥。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释词:①初:初生,刚开始有生命。

②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

③苟:假如。

④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

⑤窦燕山:人名,指五代末年的窦禹均。

因他祖居蓟州,邻近燕山,故称窦燕山。

⑥惰:失职。

三字经第二部分:为人子,方①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②九龄③,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④。

融四岁,能让梨。

弟⑤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释词:①方:正当,正值。

②香:即黄香。

东汉时代的江夏人,以孝顺闻名。

③龄:岁。

④执:做到。

⑤弟:通悌,指敬重兄长。

三字经第三部分:知某数,识某文。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义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义
钱文忠: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 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 他的道理。在《孟子》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从非人也”。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四种 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人了。 这是孟子的看法,比如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 羞恶之心。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一 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整个世界。她正好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的 出风口,出风口突然上了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吹起来,梦露一个动作 赶紧捂着这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赶紧给裙角捂住,羞恶之 心世人皆有。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 字经》呢?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 对传统经典《三字经》作出什么样的解释呢? 童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 专。 钱文忠: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就在这貌 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问 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怎么样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 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认识我们自己, 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 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孔子的说法就接着三字经后面 的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 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差并不远,这是孔子的说法。换 个说法,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 念。 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 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就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 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的生长,从哇哇落地 开始,他饿了要吃奶,他会管母亲的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 虑母亲会不会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几个孩子 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方面来讲,谈不上善良,对吧。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 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上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 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是在这里开始了 不同的发展轨道。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它认为每个人 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 正原因人本性是有罪的,所以人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从社会管理运作 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 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 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社会就这样发展下来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接着孟子的 思想走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 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 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每个人都该知道不要随地吐

《三字经》PPT课件(完整版)2024新版

《三字经》PPT课件(完整版)2024新版

04
《三字经》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古代典章制度及历史文化背景
三皇五帝
01
介绍了中国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开
创了华夏文明。
夏商西周
02
概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
就。
春秋战国
03
讲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
方面。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
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三字经》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儿童启蒙 教育的优秀教材,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提高文化 素养和道德水平。
02
《三字经》中的教育理念
德育为先,注重品德培养
强调孝道和礼仪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文。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
敬师长是做人之根本。
倡导诚信和友善
提倡适度运动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 俱扬。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
注重饮食起居有序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 中。饮食起居有序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03
《三字经》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
详细阐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以及统一后所实施的各 项制度。
楚汉之争
介绍了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刘邦和项羽两位 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败原因。
唐太宗贞观之治
概述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政治措施和经济文化发展。
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展示
四大发明
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 指南针,以及它们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三字经讲义

三字经讲义

在大学里面做奶油粽子的人。 自己把门头修的很整齐,门口摆了很多瓶子。 笑一笑会经脉通畅,和四叔就熟悉了。 如师果叔了学六会斤易黄容金 术, ,就 立可 马以 去留 找在 丁京 春城 秋开 。始 号读 称书 可了 以留在京城当足 球耗解子说拿着六斤黄金就去京城当足球解说员。 长满莲花的山上有乌龟藏在里面。 它想有粥吃很容易,因为它有3亿。 肚子里有点墨水,一只熊告诉他。 董存瑞的使命是寻找书中的奥秘。 我跟周公坐在小船里。 棺材里面还住着六个官员,还存放了很多肢体。 大大小小很多袋子,助理记录了下来。 书生说,礼物跟乐队都准备好了。 每个月刮风的时候,都要押送死尸。 这些死尸要去挡风用。 诗人去世后,丁春秋就出来作怪。 鱼煲,别扇它,越扇越饿。 三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圈的人牵着一头公羊。 有座寺庙,寺庙里面有个姑娘。 金鸡在鸣叫,方方的肚子。 戳它的腰,发现鸡是个骑士。 在下五子棋的有熊跟羊。 吃着温热的粽子,鸡老壮。 透过一面镜子,就能读懂猪的历史。 考试的时候答题就有始有终了。 仔细的农夫,当上皇帝。 用号角吹出三只黄鸭,举丧尸 塘里面有条鱼,这条鱼吹着号角给两位帝王听。 香一熏,成就盛世。 夏天经常下雨,上面还有一碗汤。 周围的文人武士,撑着伞在雨里玩。 刚下船的孩子,家住在天桥下。 住了400年,才迁到下一个屋舍。 汤国讨伐夏朝,国王好受伤。 600岁的时候还在玩蜘蛛网。 周武王,开始学习煮粥。 那时候已经800岁了,他是活的最长久的。 粥都冻住了,碗刚坠落。 撑杆哥来了,和尚就开始游说他。 丁春秋终于站锅上。 王宝强派出7名英雄出战。 迎亲时,老师带着煎饼。 传给二个人,两人争的出汗了。 汉高祖很高兴,汗液溅出来了。 溅在小平同志身上,王蟒蛇窜来窜去。 灯光下的五星红旗披在冬天的汉子身上, 400年终于出现了第一人。 喂老鼠吃蜈蚣的人,在汗蒸。 喜好看三国演义,得到七两金。 歌颂奇迹的人是叶良辰。 男超人说尾巴朝南的人都是精灵。 背着原味食物的人准备分东西。 语文老师举着粥和蛋糕一起吃。 袋子水给一头驴。 如果不在船上,大家都失去头绪。 唐高祖起义后。 消除隋朝战乱,创下国家基业。 转了20圈用了300年。 凉面汁,锅乃盖。 凉了的糖尽然能放到一个出汗的粥上面。 旁边秤上五个袋子都有油。 把盐送给猩猩,手的周边缠了绷带。 18铜人一来,南北都混乱了。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讲课文档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讲课文档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 人都应遵守,千万不能违背的。 • 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 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 时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须穿丝麻的丧服。
第四十三页,共129页。
• 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 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句式灵 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
第四页,共129页。
《三字经》的内容
三纲五常十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十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 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第二十二页,共129页。
• 首孝弟,
• 次见闻。
• 知某数, • 识某文。 • 一而十,
• 十而百。
• 百而千 , • 千而万 。
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学习看到和听到的各种知识
要了解基本的算术
要认识文字,研读文章。 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
•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 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 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 不可混杂越礼。
第四十页,共129页。
株连九族、三党(己九族、母九族、妻九族)

– 群弟子:很多弟子
– 论:动词 ,编撰、排列 。
– 《论语》:把孔子,孔子和弟子,弟子辗转听说的孔子的话编撰 起来。

三字经 讲义

三字经 讲义

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习惯(学习环境及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不同的差异。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人生而相近,唯学以常,其性守初,识善恶,明是非,方为人(仁)也。

人,通“仁”。

仁爱之,书面语,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

性,本质,本性,天性善,会意,从言,从羊。

言是讲话。

羊是吉祥的象征。

本义:吉祥。

好,美好。

性,事物的倾向,性质。

特性,属性习,会意。

从羽。

与鸟飞有关。

本义:小鸟反复地飞。

习性,习惯。

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性之所系,教化维之,教之所系,一以贯之)苟,如果。

教,教育专,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昔,过去,处,居住;生活机杼(zhu),杼,也称筘(kou),织布机上的梭子,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经线从筘齿间通过,它的作用是把纬线推到织口。

杼轴,杼管理经线,轴管理纬线四、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三字经教学PPT课件

三字经教学PPT课件

三字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字经中的重要思想和价 值观念
三字经的语言艺术和文化 内涵
02
三字经概述
三字经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作者
王应麟,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 政治家。
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为了普及蒙学教育,王 应麟编写了《三字经》作为儿童启 蒙读物。
三字经的内容和结构
内容
包含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子集、 历史典故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德育教育
将三字经作为德育教材,通过讲解、 背诵、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 品质。
语文教学
跨学科融合
将三字经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进 行跨学科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三字经作为古代汉语教材,帮助学 生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文化传承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有
情境法
创设与三字经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感受经典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情 感体验和参与度。
06
三字经的实践应用与拓展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道德启蒙
通过三字经传授基本道德 观念,如尊老爱幼、诚实 守信等。
亲子互动
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三字 经,增进亲子关系,培养 孩子的学习兴趣。
行为规范
将三字经中的道理融入日 常生活教育中,帮助孩子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拓展教学领域
将三字经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 历史、文学等,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 程,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对三字经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文本特点和风格

少儿经典传统读物《三字经》ppt课件

少儿经典传统读物《三字经》ppt课件
8
尊师重道
尊师观念
《三字经》提倡尊敬师长,认为 教师是传授知识、引导人生的重
要人物。
2024/1/26
重道精神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弟子刻苦 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传承文化
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传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 信心。
9
仁爱友善
仁爱之心
《三字经》倡导仁爱精神,要求 人们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爱
15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强调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不断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克服困难
鼓励孩子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2024/1/26
16
04
《三字经》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2024/1/26
17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2024/1/26
三皇五帝
介绍了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部落首领,如伏羲、神农、黄 帝等。
2024/1/26
21
05
《三字经》中的生活哲学与智慧
2024/1/26
22
人生目标与追求
1 2
立志高远
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明确人生目标,不断追求进 步。
勤奋好学
勤奋学习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要养成爱学习 、善思考的好习惯。
3
坚持不懈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
2024/1/26
积极乐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增强自 信心和幸福感。
情绪稳定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冲动和极端行 为。
自我激励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斗志和进取 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典作品绘精彩人生————《三字经》中若干人生问题解读第一、《三字经》简介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重。

199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第二、《三字经》的成书过程《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一般认为是宋代学者王应麟所撰。

王应麟号深宁居士,南宋淳祐进士,曾任礼部尚书。

清代至民国前期后人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因时代变迁,存在几种不同的版本。

第三、《三字经》的内容《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八音,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

全文共一千多字,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第四、《三字经》的价值1、《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全体炎黄儿女所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字经》700余年来生生不息,是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是全体炎黄子孙共享的精神乳汁。

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港澳台,抑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她就像一条文化纽带,把全球的中华民族好儿女凝聚在一起。

只要一听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的三字句,我们就可以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就能唤起深藏于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我们就会在心底里发出共同的呼唤:我们都是中国人。

2、《三字经》代表和体现的是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雅典和精华之作。

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它属于古代汉语体系,即文言体系,具有文言文特色。

(三字句,四字句)从内容来看,它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作品的浓缩。

如很多内容是儒家经典作品中具有的,作者将其浓缩或化解成比较通俗易懂的句子,用来教育启蒙儿童。

3、《三字经》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蒙学经典之作。

比起四书五经而言,它具有易读易记易理解的特点。

特别是三字一句,有朗朗上口,音节响亮的特点。

4、《三字经》是一部具有劝学意义的文献,具有教科书的作用。

自从它诞生以来,一直是启蒙儿童的读物,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自然知识的教育作用,还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三字经》,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社会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去解读它。

因为它的内容丰富深厚,今天,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共赏。

第五、《三字经》中有哪些内容需要我们认真解读?1、先天智质和后天教育(开篇四句: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习染)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人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后天的习染才使得他们相差甚远。

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人的善良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可贵在专一。

历史上,无论是谁,生下来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帝王将相、英雄才子,没有谁天生就是帝王将相和英雄才子。

鲁迅说:无论是天才还是百姓,生下来第一声都是哭,绝不是歌声。

天才也是从小锻炼成长的。

中国古代的帝王很多都是崛起于贫民,如:汉高祖刘邦,原来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有人还说他是个无赖;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家贫,从小是个放牛娃,后来不得不去做和尚;近代史上的领袖人物很多都是来自农民、工人。

毛泽东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16岁到长沙报考学校,当时有六个职业供他选择,最后,他选择当了老师,最后才成为职业革命家。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条件,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是成名成家的关键。

我们读过王安石写的《方仲永》的故事。

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条件,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是成名成家的关键。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点天资。

2、学习环境与家庭教育(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选择,但是我们不能选择父母。

从前孟子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

他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起初居住的村旁有一篇墓地,经常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就模仿送殡人哭哭啼啼,堆土筑坟。

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到集市上,孟子又跟商人学做生意。

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孩子的成长。

于是又搬到学宫附近,孟子开始仿效学校的学生习礼仪,孟母就定居下来。

从此孟子变得爱读书学习。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

今天,我们的学习环境比起孟子应该要好多了,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好的环境条件,发奋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这些事例当中,《三字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先有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时间,发奋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来后悔3、忠孝礼让第29句至42句,用了14句写这一内容。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中黄香和孔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做一个为人忠诚,懂礼貌,会孝顺,知感恩,能谦让的人。

4、读经史子集与知兴衰更替(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43页。

这里着重讲讲《孝经》问题。

万事孝为先。

如果读通了《孝经》,再熟读“四书”,然后就可以读“六经”了。

《三字经》把孝经摆在诸经之首。

因为,人首先是家庭中的成员,是父母所生的延续血脉香火的个体之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社会团体乃至国家。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疏。

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其他经史子集典籍都是记载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典籍著作。

一个人生下来读书识字之后,就要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和世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6、以圣贤为榜样,做圣贤之人(昔仲尼,师项橐(tuo)。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彼不教,自勤奋。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奋。

)读史书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学习古代圣人贤者的优秀品德和美好情操,学习他们报效社稷国家的精神和智慧,学习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技能。

《三字经》教育孩童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从小就要学习前人的良好品质,首先就要养成良好的勤奋学习的习惯,一个从小养成了勤奋学习习惯的人长大了必然是一个勤奋工作的人,为官则能勤政,为民则能勤劳。

学习知识就是为将来长大能良好地生存着,有谋生的本领。

从这一角度讲《三字经》劝告人们求学求知,就是让人们懂得知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从而发奋学习,不断获取生存的资本,积累财富。

现在提倡终生学习,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不学习就要落后,就要被时代淘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个人是这样,社会也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