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园艺植物育种学(9.1)--植物离体培养育种

园艺植物育种学(9.1)--植物离体培养育种
第八章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
园艺植物育种学—离体培养育种
第八章 植物离体培养育 种
第一节 植物离体培养的概念及应用 第二节 组织与器官培养 第三节 花药和花粉培养与单倍体育种 第四节 植物细胞培养及其突变体筛选 第五节 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园艺植物育种学—离体培养育种
第一节 植物离体培养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植物离体培养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 、获得体细胞杂种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途径可以部分克服有性 杂交种间的障碍,获得体细胞杂种。
不同种间、属间甚至科间通过该技术可以广 泛杂交,这对于无性繁殖的园艺植物具有更特殊的 意义。
对称融合、非对称融合。
园艺植物育种学—离体培养育种
第一节 植物离体培养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植物离体培养的概念
植物离体培养( Plant in vitro culture ):即广义的植 物组织培养( Plant tissue culture ),是指通过无菌 操作,将植物的组织、器官、细胞以及原生质体等 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 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 经济价值的其他生物产品的一种技术。是现代生物 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艺植物育种学—离体培养育种
第二节 组织与器官培养
一、实验室 1 、无菌操作室 2 、培养室 3 、化学实验室、洗涤消毒室和细胞学实验室
园艺植物育种学—离体培养育种
第二节 组织与器官培养
二、培养条件 1 、培养基 2 、无菌操作 3 、培养的环境条件
园艺植物育种学—离体培养育种
第二节 组织与器官培养
二、培养条件 1 、培养基 种类: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营养成分: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天然复合物、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案例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案例

细胞分裂素
0.5或1mol/L的HCl+微热
CTK母液可以在冰箱中保存几个月,在长时间的实验中,也可能被分解。 KT和ZT在120C处理1小时仍能稳定存在,BA100C时20分钟。
赤霉素 溶于水,pH5.7但不稳定,用95%的酒 在碱性条件下精,GA变成无活性的异构体,在强酸性环境和高温下,GA也
变成无活性的形式。GA热不稳定,114C处理20分钟降低其活性达90%, 母液需制备新鲜的,并且采用过滤灭菌。
同部位的不同要求而提供不同的培养条件,因此生长较快。 总体来说成本低廉,且能及时提供规格一致的优质种苗或脱 病毒种苗。
➢ 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一定的场所和环境下,人为提供一定的温 度、光照、湿度、营养、激素等条件,既利于高度集约化和 高密度工厂化生产,也利于自动化控制生产。
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包括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和微 量元素。有机成分主要包括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和酰胺 类、含氮碱基、生长调节剂、自然复合物(如水解蛋白、 酵母提取物、果肉和果汁等)以及其他成分如琼脂等。
培养基成分的性质
植物对无机盐类的需求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偶然加 以变动。一般多采用蔗糖。维生素中最关键的是B1, 一般用量为0.1-0.4毫克/升。氨基酸和酰胺只用于某些 组织培养,而在器官增殖阶段加入腺嘌呤也可能是需 要的。关键的有机成分主要是激素和细胞分裂素。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 用量少,过多容易导致中毒
激素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不定芽 6-BA、KT、ZA、2iP
❖赤霉素
抑制愈伤组织形成,促进芽的形成GA3
❖生长素
诱导细胞的分裂和根的分化 IBA、IAA、NAA、2,4-D

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的多倍性与生境


多倍体与异常环境:异常环境是多倍体产生的原因之 一。多倍体植物大都出现于干旱或潮湿的生境。 多倍体与海拔。海拔高度对多倍体的产生频率也有 影响。多倍体比它们的二倍体祖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它 们能占据二倍体尚未占有或不能占有的空间。
多倍体与植物生长习性



生长习性是影响多倍体频率的内在因素之一。196种多 倍体植物中草本最多,占总数的58.67%,藤本次之,其中多 年生草本比一年生的多倍体数量多76.92%, 。 多年生草本有效的无性繁殖(克隆生长和克隆繁殖)和多 倍性的高百分比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同时,根状茎多年生植物多倍体现象少于块茎二年生植物。
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

多倍体生理特性的变化必然引起新陈代谢及其产物的 变化。多倍体的总糖、非还原糖、还原糖及淀粉的含量高 于二倍体,但细胞的结构成分,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粗纤 维含量较低。烟碱、粗脂肪、蛋白质与维生素C的浓度高 于二倍体。四倍体可溶性灰分的含量在所有情况下都高于 二倍体。药用植物加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所增加,这样的 变化对药用植物品质育种有着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有成分在不同倍性的植物体中不同,但并不呈 正比关系,例如毛曼陀罗的三倍体生物碱含量较二倍体、四 倍均高。 另外药用植物经加倍后可能产生新的性状和的化学成 分。例如福禄考同源四倍体中能够产生亲本所不含有的黄 酮类成分; 菘蓝同源四倍体中游离氨基酸成分组成与二倍体亲相 比也不尽一致,从中可筛选出具有药理活性的前化合物。
自然界中的多倍体



多倍体植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被认为是推动植物 进化的重要因素,是物种形成的途径之一。自然界中大约一 半的被子植物,三分之二的禾本科植物,80%的草类,18% 的豆类是多倍体。(在高等植物中,苔藓植物53%是多倍 体,蕨类植物97%是多倍体,高等植物约5%是多倍体,被 子植物大约70%是多倍体。)蓼科、景天科、蔷薇科、锦 葵科、禾本科和鸢尾科中多倍体最多,许多农作物及果树、 蔬菜是多倍体,如小麦、燕麦、棉花、马铃薯、花生、烟草、 甘薯、苜蓿、山药、韭菜、荠菜、苦苣菜和香蕉等均为天 然的多倍体。多倍体在动物中较为罕见。 自然界中同源多倍体很少,绝大多数是异源多倍体。

植物染色体的人工加倍技术

植物染色体的人工加倍技术

多 倍 体 的 诱 导
Ⅱ、蚕豆多倍体的诱导:
1 将萌动的蚕豆种子浸在0.05%秋水仙素溶液中,置于25℃条件下处 理24h。 2 用清水将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种子冲洗1-3h,再将种子放到装有少 许水并垫有两层吸水纸的培养皿内,上面盖两层的吸水纸,置25℃条 件下培养。 3 待0根尖0.5-1.0cm时,剪下根尖,固定于卡诺液中。 4 将处理后的种子均播于试验地,观察记录。
母本
父本
母本
去雄 西瓜
花粉刺激
(提供生长素)
种下去
三倍体植株
普通西瓜植株
无籽西瓜
前 期 准 备
备用材料:萌动的玉米,黑麦,蚕豆种子
备用药品:秋水仙碱溶液(0.1%、0.05%),乙醇(95%,80%,70%)
用具:镊子,解剖剪,培养皿,吸水纸,指形管,烧杯,卡诺固 定液,显微镜,显微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烧杯,恒 温水浴锅,吸水纸,1mol/L HCl ,1% I2-KI溶液,醋酸大丽紫, 席夫试剂
一、技术优势 二、技术原理 三、前期准备
四、多倍体的诱导 五、观察与鉴定
技 术 优势
(1)克服杂种分离,缩短杂交育种年限 (2)排除显、隐性基因干扰,提高选择效率 (3)单倍体是诱变育种的良好材料 (4)能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创造生物新类型 (5)利用单倍体对栽培品种进行纯化
技 术 原 理
植物染色体的人工加倍技术是一种新型育种方法, 一般采用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在植物细胞分裂的后 期利用秋水仙素阻止纺锤体的形成,使已经纵裂的染 色体在后期不能分开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完成染色体 加倍的加倍计划。
观 察 与 鉴 定
直接鉴定法:取被处理并固定的根尖,用植物根尖压片法制片,然 后找中期图像,检查染色体数。如果要进行快速检查,可采用醋酸 大丽紫染色法,如准备制成固定片,可采用席夫试剂染色法。

作物育种期末考试总复习----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作物育种期末考试总复习----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___选育____和___繁殖_____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从进化角度来看,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_作物的人工进化3、作物有性繁殖可分为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棉花)三种常见的方法。

此外,还包括自交不亲和性____和___雄性不育性__两种特殊方式。

4、育种实践中,作物的高产育种主要涉及_矮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三个方面。

5、种质资源保存方式可分为___种植保存__、_贮藏保存_、__离体保存_和基因文库技术四大类。

6、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类型主要有__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__、__自然变异_和新育成的品种群体的变异。

7、杂交育种通过基因重组、基因累加和基因互作三种遗传机制方式来选育新品种。

8、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中,S(rr)代表是不育系,N(rr)代表保持系。

今有水稻雄性不育系甲,用乙品种授粉后,发现乙对甲无恢复力。

现要用甲转育成新不育系乙”,应以甲为母本,乙为父本进行杂交,在F1代用乙为父本给F代授粉回交,回交若干代以后,就可以得到性状与乙相近的不育系,多次回交亲本就是它的保持系。

9、与品种间杂交相比,其远缘杂种分离特点有分离规律不强、分离类型丰富且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和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10、测定作物的自交系配合力有两种,即顶交法、双列式轮交、侧配结合法。

测试种选用自交系、单交种11、作物辐射育种实践中,通常用致死剂量、半致死剂量或_临界剂量_来表示辐射敏感性。

12、作物杂种优势要在生产上加以利用,必须满足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异交结实率高和繁殖与制种技术简单易行3个基本条件。

13、多倍体诱导的化学方法中,以化学试剂秋水仙碱诱变效果最好。

15、作物群体改良中,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主要助力14、分子标记SSR指一类由1~6个碱基组成的基序串联重复而成的DNA序列、SNP指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1、农作物的品种,一般都有3个基本特性,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

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

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举例说明多倍体育种的具体应用目的意义方法目前,多倍体育种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成多倍体,即使是在同一个物种内,也可以增加基因组的数量。

这项技术的应用目的是改善植物的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的能力,并提供对病害和胁迫的抵抗力。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多倍体育种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改善作物产量和品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的染色体数量,使作物在某些性状上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小麦育种中,应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小麦中淀粉含量,使其更适合面粉和面包的生产。

多倍体育种还可以调整作物的奇偶性,使其具备较好的自交保持能力,提高自交系和杂交优势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二、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使植物增加基因组的数量,从而增强其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

举个例子,种植在盐碱土地上的水稻常常受到高盐胁迫的影响,导致产量严重下降。

然而,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水稻的染色体数量,提高其耐盐能力,使其在盐碱地上生长良好。

这样的改良品种不仅能够增加盐碱地的利用率,还可以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植物基因组的数量,进而增强其抗病和抗虫能力。

在番茄育种中,通过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增加番茄中抗病基因的拷贝数,提高番茄对蔓剧病和其他病害的抵抗力。

多倍体育种还可以改变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使其对昆虫的攻击具有更好的抵抗力,提高抗虫性。

这些抗病性和抗虫性的改良品种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体细胞胚胎切割法、花器官培养法、染色体重组法等实现。

其中,体细胞胚胎切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切割植物的体细胞胚胎,使其形成多倍体植株。

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与多倍体育种相结合,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特定基因导入多倍体植株,进一步改良其性状。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
培育具有抗逆性、抗病性、 抗虫性等特性的园艺植物 品种,提高园艺植物的适 应性和生存能力。
药用植物育种
药用成分改良
通过离体培养技术改良药 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 提高药效和品质。
抗性药用植物培育
培育具有抗病、抗虫、抗 逆等特性的药用植物品种, 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 质。
濒危药用植物保护
利用离体培养技术保存和 繁殖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 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中 药材资源。
THANKS
谢谢
通过植物克隆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珍稀濒危植物 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资源。
03
CHAPTER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的应用
农业育种
抗逆性育种
通过离体培养技术筛选具有抗旱、耐盐、抗寒等特性的种质资源,培育适应不同环境条 件的农作物品种。
品质改良
利用离体培养技术改良农作物的品质特性,如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纤维长度等,提 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加工性能。
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
利用离体培养技术保存和繁殖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 样性。
园艺育种
01
02
03
新品种培育
通过离体培养技术快速繁 殖和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 观赏植物和果树品种,丰 富园艺植物的多样性。
品质改良
提高园艺植物的品质特性, 如花色、果形、口感等, 满足市场需求和观赏价值。
抗性改良
环保法规
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需符合环保法规,确保生态 安全。
未来发展前景
技术创新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离体培养育种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性 进展。
应用领域拓展
植物离体培养育种在园艺、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 培育出更多抗逆、优质、高产的植物新品种。

新麦草愈伤组织多倍体诱导与倍性鉴定

新麦草愈伤组织多倍体诱导与倍性鉴定

cin) hc e 诱导 愈伤组织 染色 体加倍 的可行 性 , i 进而 对加倍 材 料进 行染 色 体 鉴定 , 选加 倍 的新 麦 草后 代 。并对 染 筛
色体 加倍 的同源 四倍 体幼 苗与二倍 体幼 苗从形态 、 气孔 等方 面进行 比较 , 为进 一 步筛选 和培育抗 性强 、 适应性好 、
伤 组 织 染 色 体加 倍 , 对 处理 后 的愈 伤 组 织 再 生 幼苗 进 行 根 尖 染 色 体 倍 性 鉴 定 。 在 2 ℃ 下 用 1 0mg I秋 水 仙 素 并 5 0 /
和 1 5 DMS 处 理 7 . 0 2 h的愈 伤 组 织 再 生 植 株 , 均 加 倍 细 胞 比例 最 大 , 5 . 8 。 比 较 分 蘖 期 加倍 幼 苗 与二 平 为 3 5
染色体 组 ( e o )。, 麦草也 是新麦 草属 中唯一具有 饲用 价值 的草种 。 由于 传统 方法 采用 化学 试 剂处理 N gn me ]新 ] 新麦 草植株 生长点或 萌动种 子诱导 多倍体 效率较低 , 往难 以获 得有 育种 价值 的 同源 多倍 体后 代 , 往 因而 , 麦草 新
被认 为是遗传 很稳定 难 以进 行基 因改造 的物种之 一 ] 。但 由于新 麦草 具较 低 的染 色体倍 性 水平 (n 4 , 2 一1 ) 适合 于开展 倍性育 种 , 因而选用新 兴 的育 种技术 开展研 究 , 有重要 的潜在 价值 。 具 目前 , 植物遗 传育 种 中, 织培养 已成 为细胞工 程 、 色体 工程 和基 因工 程研 究 与应 用 的重 要 环节 之一 。不 组 染 仅 可直接 应用 于植 物 离体快 繁 , 而且 也越来 越多地 与其他 育种 技术 相结 合 , 富了 草类植 物 育种 手段 , 快 了育 丰 加 种进程 。赵洁等E 通过组 织培养 研究 了疏叶骆 驼刺 ( h g p rioi ) 6 3 Ala i a s l 茎段 离体 快繁 技术 ; 红等 通过 紫外 s f a 李 j 线 辐射 和 Na 化学诱 变愈伤组 织提 高 了苜 蓿 ( d c g aia) N。 Me i o t a s v 的抗碱 性 ; 王婷 婷 等 利 用 细胞 工 程技 术对 离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染色体变异和生物育种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染色体变异和生物育种

染色体变异和生物育种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2.为有效解决困扰我国牧草产业的种源“卡脖子”问题,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搭载紫花苜蓿和燕麦两大主要牧草种子进行了空间诱变实验。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太空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可使牧草种子发生基因突变B.通过太空诱变获得的牧草新性状一定能够稳定遗传C.空间诱变实验有利于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D.空间诱变实验不一定能够获得人们所期望的优良性状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

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双亲在遗传上的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所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杂交水稻具有双亲的优良性状,且都能将优良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D.若要进一步改良杂交水稻的性状,可采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进行育种4.油菜中基因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而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

研究人员拟利用高芥酸油菜品种(gg)和水稻抗病基因R培育低芥酸抗病油菜新品种(GGRR),育种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诱发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B.过程②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过程①与过程②操作顺序互换,对育种结果没有影响D.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5.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目的是组合优良性状B.人工诱导多倍体可导致基因重组C.诱变育种的优点是容易获得优良性状D.基因工程育种的优势是能诱导产生新基因6.下列关于生物育种技术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多倍体育种可以解释进化并非都是渐变式过程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C.操作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是单倍体育种D.单倍体育种中,需要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单倍体幼苗或萌发的种子7.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绿茧(A)对白茧(a)为显性。

我国牧草育种研究进展_宝音贺希格

我国牧草育种研究进展_宝音贺希格

我国牧草育种研究进展宝音贺希格1,王忠武2,阿拉塔1(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示范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2.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摘要:笔者针对我国牧草育种的现状,从牧草育种的研究方法入手,探讨了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牧草育种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途径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牧草;育种;种质资源;杂交中图分类号:S 5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0)06-0331-03牧草育种是发展草产业的基础性工作。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草业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倡导下,提出了立草为业、发展草业、草业先行的科学论断,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草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牧草育种工作的基础之上,优良的牧草品种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还为草地的改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1牧草育种研究现状牧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一方面是种质资源,另一方面就是育种。

种质资源的研究是从现有的牧草品种出发,它既包括草地上自然分布的野生牧草资源,也包括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资源。

它是筛选、改良和培育优良品种不可缺少的遗传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包括分类、演化、起源等)研究的重要材料。

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

所以,种质资源的研究是牧草育种的基础,而牧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仅从现有资源出发,还不足以满足当代草业的发展。

因此,以育种作为草业的基础,从而培育新的品种,为草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优良牧草品种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资料,是获得高产、优质牧草的内在因素,国内外都将培育良种牧草作为增产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牧草育种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高产优质畜牧业的基础。

中国牧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也落后于国内的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

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植物育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植物细胞杂交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育种方法,在选育新品种、改良原有品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物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植物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植物细胞杂交技术是指利用细胞质融合产生的杂交细胞,进行育种的方法。

植物细胞中含有两种基因,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

细胞质融合是指将两个构成不同基因组的单细胞体融合成一个细胞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逐渐合成一种新的细胞膜,使得两者彼此融合,使得交互作用更加紧密,从而形成完整的细胞质基因体系。

二、植物细胞杂交技术的方法植物细胞杂交技术有多种方法,包括原生质体融合、植物细胞原代培养、亲本细胞混合等。

下面将着重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 原生质体融合法:原生质体融合法是将两个不同物种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与细胞核分离出来,往往通过电融操作或化学方法等方式来使得其融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细胞体,此时它们的DNA、RNA、蛋白质以及其他物质也会在此进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新的杂种。

该方法操作简单而快捷,但其效率并不高。

2. 原代细胞组培法:原代细胞培养法是指将两个不同物种的植物杂交细胞原代培养在同一个培养液内,通过培养液不断注入和改变培养液中的成分,使其分离生长并进行杂交。

此法的效率比原生质体融合法表现得更好,但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细胞培养基础知识。

三、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可大大亢进植物育种的效率,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和广泛使用。

在实践生产中,如果要提高植物的品种改良效果和遗传育种效能,植物细胞杂交技术会被广泛应用于种类的生产和科研领域。

例如:1. 增强植物抗逆性:利用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将抗逆性较强的拟南芥与容易育成的食肉植物捕虫腺细胞原代培养,形成新的杂交细胞,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2. 提高植物产量:将产量及质量好的水稻与高产的小麦进行细胞融合可大大提高其产量。

多倍体育种在牧草和草坪草中的应用

多倍体育种在牧草和草坪草中的应用
中物 理 诱 变 法 包 括 利用 各 种 射 线 、温度 激 变 、高 速
是 二倍 体 植物 的 配子 中所 含 的一 套 染 色 体 ) ,叫染 色
体 组 ,用 x表 示 。凡体 细 胞 中具 有 2个 以上 的染 色
体 组 的植 物 就 称 为 多 倍 体 ( o pod ,如 三 倍 体 P l li) y ( X) 3 ,四倍 体 ( x) 4 ,五倍 体 (X) 5 ,六 倍 体 ( X) 6
率 高 、嵌 合 体 发 生 率低 等 明显 的优 势 ,因此 用 秋 水 仙 素 进 行 离 体 培 养 正 日益 受到 重 视 。 张 秀丽 在 山 丹 新 麦 草 多 倍 体 诱 导 研究 中指 出 :02 .%的秋 水仙 素 处
胞 或 四倍 体 组 织 ,如 四倍 体 月 见 草 的 自发 形 成 等 。 配 子 的染 色 体未减 数 即未 减数 的雄 配 子 (n 2 )与 减数 的雌 配 子 ()结 合 ,形成 三倍 体 ,产 生 的 未 减数 雄 n 配 子 (n 3)与减 数 的雌 配子 ()结 合 ,形 成 四倍 体 。 n
以来 ,植 物 性 育 种 已取 得 了 巨 大进 展 ,获 得 了大 量
作物 、果 蔬 、园林 和 花 卉等 多倍 体新 品种 。 本 文就 多 倍 体 育 种 的 主要 原 理 、产 生 方 式 、相关 诱 导试 剂 的应 用 研 究 及 其在 牧草 和草 坪 草 育 种 上 的 应 用 研究
体 组 是 用 以描 述 一 个 个 体 染 色 体 组 成 的基 本 单 位 。
每 个 物 种 都 具有 特 定 的 染 色 体 数 目及 染 色 体 组 成 , 各 染 色 体 之 间在 起 源 进 化 和 遗传 功 能 方 面均 有 内在

除草剂在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上的应用

除草剂在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上的应用

除草剂在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上的应用赵璘;刘文革;郭金丽;苏福才【摘要】详细论述了除草剂进行植物染色体加倍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与秋水仙素进行比较,对除草剂在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上的优点、诱导方法、最佳药液处理浓度与处理时间组合的选择及诱导材料的选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展望其应用前景.【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08(000)001【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除草剂;离体;染色体加倍【作者】赵璘;刘文革;郭金丽;苏福才【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450009;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450009;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倍性育种是人类改善植物品种的一条重要途径,染色体加倍被认为是植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多倍体是高等植物染色体进化的显著特征,多倍体因其巨大性、低孕性、对逆境的抗耐性及克服远缘杂交的不育性等而被育种家所青睐,是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的目的所在。

到目前为止,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大多是通过使用秋水仙素(Colchicine)来实现的。

但仍然存在一些缺点:①用秋水仙素处理时由于细胞发育的不同步性,容易形成嵌合体;②多倍性不够稳定,会因为原细胞型的包埋而使倍性恢复;③秋水仙素可导致不育性、再生植株异常生长、染色体重排或丢失以及基因突变;④秋水仙素价格昂贵,而且有剧毒,尤其是固态化合物。

为了克服秋水仙素在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上的缺点,寻找更加有效的诱导剂,国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除草剂,如氨氟乐灵(Pronamide)、氨磺乐灵(Oryzalin)、甲酰胺草磷 (Amiprophose methyl,APM)和氧乐灵(Trifluralin),对一些植物中的离体多倍体诱导程度比秋水仙素高,药害程度比秋水仙素轻微,除草剂类药剂的应用也在扩大。

然而,使用除草剂进行植物离体染色体加倍的研究在国内却相对较少。

离体快速繁殖的特点及应用

离体快速繁殖的特点及应用

离体快速繁殖的特点及应用
离体快速繁殖(in vitro propagation)是利用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通过人工控制环境生长条件,在体外培养和繁殖植物的方法。

离体快速繁殖的特点在于可以通过细胞融合、愈伤组织、单细胞分裂、愈伤芽分化等方式,快速地繁殖大量的植株,同时可以保证植株的基因相同,茎、叶、根、花等各种组织可以繁殖,繁殖的速度快,品种稳定性高,是目前现代化生产种苗的主要手段之一。

离体快速繁殖的应用广泛,首先在园艺领域中,大量利用离体快速繁殖技术进行日光花、菊花、农村快速繁殖优良的品种;在林业和农业中,离体快速繁殖技术大量应用于快速繁殖经济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其次在对抗病毒方面,离体快速繁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毒抗性工程防治。

在植物繁殖中,常常会出现病毒感染的情况,病毒繁殖会导致植株凋萎甚至死亡,利用离体快速繁殖技术,可以利用无病毒的组织进行繁殖,达到防治病毒的效果。

另外,离体快速繁殖技术还可用于植株性状改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株的性状改良,如增加果实的产量、改善气味等;同时可以加速育种进程,节约时间成本,提高育种效率。

与此同时,离体快速繁殖技术在药物防治中也有应用,通过人工培养,可以繁殖了大量植物,可大大减轻其在野外的开采成本,同时,还可达到禁止毒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总而言之,离体快速繁殖技术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是未来增加农业种植、加速育种进程、防治病毒、规模化草药养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手段。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大多以电泳谱带的形式出现,依其所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不同,分子标记主要分为以 Southern 杂交为核心的分子标记(如RFLP ),和以 PCR 为核心的分子标记(如RAPD、AFLP、SSR)等。
图1. 限制片段多态(RFLP)显现的原理 Ⅰ和Ⅱ代表两个个体。DNA分子由细丝
状图示,DNA的正方形代表探针可识别的 特殊区域。消化后,个体工携带含该区域 的片段较个体Ⅱ为长。这种长度上的差异 在电泳后会被标记探针与DNA的杂交所显现 出来(详见文章内容)。该探针便显示出 一个二等位位点(Botstein 1980)。
2.2.2 基因工程的主要技术环节
自1983年获得第一株转基因烟草以来,约有200余种植物相继被转化, 内容涉及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雄性不育、作物高产优质、果 蔬贮藏、谷物或其他作物的固氮能力、药物生产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到1998 年全球投放到大田的转基因植物达到4387项。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达到 2000多万公顷。这些成就来源于植物基因工程的几个重要技术环节:
2、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
2.1 细胞工程技术
细胞工程是指通过细胞水平上的筛选或改造,获得有商业价值的细胞株系, 再经过规模化培养,获得特殊商品的技术与过程。
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为操作对象:以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为主要过程和内容。
2.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离体组织(茎尖、胚胎、子叶、叶盘、胚轴、根尖 等)在适宜的人工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增殖产生愈伤组织,并逐步分化出芽 和根,形成小植株的方法。
快速繁殖具有观赏价值、常规繁殖困难的草本、木本的饲草、花卉兼用植物;
牧草品种复壮时脱毒;
濒危植物、特殊植物的离体培养、种质保存。

草育种学生物技术在草育种中的应用

草育种学生物技术在草育种中的应用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概念
通过对与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得分子标 记得选择来间接选择目标性状得方法,就是一种对 基因型得间接选择。
(2)基本原理
(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取叶片 抽提DNA PCR扩增
电泳 染色 读带
(4)影响选择准确性得因素
●标记与目标基因间得距离 ●所用标记得数目 ●标记与目标基因连锁 ●性状遗传率 0、2 ●群体大小
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植株。
愈伤组织培养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一)花药培养技术
就是将植物得花药或花粉无菌接种到人工培制得培养基 上,诱导出愈伤组织,经过继代与再生,形成单倍体植株得方 法。
1953年银杏花粉培养第一次诱导获得愈伤组织 1964年毛叶曼陀螺花粉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5)标记辅助选择得优点
(1)早世代选择,准确性高 (2)不受环境条件得影响 (3)能够区分基因型 (4)对数量性状进行选择 (5)对不可见性状进行选择 (6)需要侧交才能鉴定得一些性状 (7)多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
(6)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存在得困难
●没有定位出所有得基因 ●已定位得精度不高 ●上位性效应影响选择效果 ●数量性状之间存在相关 ●同时对多个进行选择得技术还不成熟
(2)许多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许多技术与方 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3)应用前景广阔 生物技术将改变人们得衣食住行,对解决粮 食、环境等问题前景广阔
第一节 细胞工程
愈伤组织培养 茎尖培养: 脱毒快繁 幼胚培养: 豆科胚珠培养;禾本科草多用幼胚培养 花药培养: 可用于获得单倍体植株,
组织培养分两步 (1)接种在含2,4-D得诱导培养基上,形成愈伤组织。 (2)转移到去掉2 ,4-D,但加入NAA与细胞分裂素得

园艺植物育种学试题(蔬菜育种学、果树育种学、花卉育种学)

园艺植物育种学试题(蔬菜育种学、果树育种学、花卉育种学)

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正误并改错简答题综合题园艺植物育种学试题库名词解释问答题综述题一.名词解释:1. 品种2. 良种3. 种质4. 种质资源5. 引种6. 简单引种7. 驯化引种8. 群体品种9. 无性系10. 无性系品种11. 自交系品种12. 杂交种品种13. 实生群体14. 遗传力15. 芽变16. 自花授粉植物17. 异花授粉植物18. 常异花授粉植物19. 无性繁殖20. 有性杂交育种21. 组合育种22. 回交育种23. 近缘杂交24. 远缘杂交25. 多父本混合授粉26. 普通配合力27. 特殊配合力28. 系谱选择法29. 轮回亲本30. 杂交不亲和性31. 杂种不育性32. 杂种不稔性33. 自交34. 复合杂交35. 添加杂交36. 成对杂交37. 自交不亲和性和自交不亲和系38. 雄性不育性与雄性不育系39. 测交种40. 单交种41. 双交种42. 三交种43. 两用系与保持系44. 诱变育种45. 辐射育种46. 化学诱变47. 多倍体育种48. 照射剂量49. 内照射50. 外照射51. 半致死剂量52. 临界剂量53. 多倍体54. 同源多倍体55.异源多倍体56. 植物离体培养57. 外植体58. 原生质体培养59. 体细胞杂交60. 单倍体61. 品种权62. 品种审定63. 原原种64. 原种65. 品种区域化66. 生物学混杂67. 机械混杂68. 机械隔离69. 空间隔离70. 花期隔离二.问答题:1. 简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2. 种质资源有哪些类别?各有何特点和利用价值?3. 简述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4. 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途径有哪些?5. 简述园艺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与特点。

6. 简述引种的意义和引种试验的必要性。

7. 什么是选择?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8. 园艺植物实生群体内的个体间变异原因主要有哪些?9.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0. 简述单株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

细胞融合技术在苜蓿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细胞融合技术在苜蓿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 了愈伤组织。 近年来 , 原 生质体的融合又成为应用细胞质遗传和核 一质互 作遗 传的工具 , 借此人们希望重组 M.ai , st a M. v 1eae ,M. ct ovla hlaa或 M. e cce的 细 胞 质 h mi l y (i ,90 。 ks 1 9 ) 利用苜蓿花药培养再生单倍体植株 s 也曾经受到广泛 的关注与重视 , 时至今 日这种技
() 胞融 合 中 来源 不 同 的亲 本 基 因型 的 1细 制
原生质体离体培养以及植株再生是进行遗传 转化成功的前提条件 , 在苜蓿原生质体培养中所
选 取 的 外植 体 依 不 同 的 品种 或基 因型 而 不 同 , 可
1 苜蓿细胞 技术发展历程简述
苜蓿生物技术的研究 , 始于 2 世纪 6 年代 , 0 0 最初以组织培 养及诱导单倍体 植株为主 , 随着研 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 研究重点逐渐转 向细胞融合 及转基 因新品种培育等方面 。
获取原生质体 , 使其融合并再生为有活力的 植 株 已在苜 蓿属 的许 多种 , 如 st a 诸 ai , v f lae act ,M. e c c ,M. da M.u uia等 h mi l ye me i , 1p l n
试 进入 大 田应用 。 与 上 述研 究工 作 相 比 , 苜蓿 转 基 因研 究 还属
收 稿 日期 :O6 2 2 2O 一O —2
常规育种技术 , 可望选育出较优 良材料 , 加之体细 胞杂种( 细胞融合杂种) 自双亲的遗传物质并非 来 简单 的堆积 , 而是发生了复杂的遗传重组 , 其中会
术本身 已无多大 问题 ; 倒是 花药植株经诱导成为 染色体加倍的正常植株, 一段时期以来结果却不 尽如意( v o t ,9 0 。 T al t 19 ) 如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 ei 的加倍花药植 株的方法, 使其达到 4 X水平, 无疑 会对 今后经 花药培 养育成苜蓿新品种奠定基础 ( e al,9 3 。至于苜蓿人工种子 的研究 , D m r 19 ) y 也 已获得重大进展 , 已由实验室试制 、 早 田间小区中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进展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进展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应用的进展
涂振东;叶凯
【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3(040)006
【摘要】@@ 1 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进行倍性育种(棉花、牧草、甜瓜、甜菜)rn通过花粉培养、未受精子房和胚珠培养及试管受精等均可诱导形成单倍体;通过胚乳培养也可以获得三倍本;通过植物愈伤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染色变异也能培育出非整倍体变异的个体,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进行的倍性育种,可大大的缩短育种周期、提高选择效率,还可培育出几种倍性水平的个体,更大的优点是不受季节的限制.
【总页数】3页(P381-383)
【作者】涂振东;叶凯
【作者单位】新疆农科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农科院,新疆乌鲁木
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
【相关文献】
1.遗传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3.青花菜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4.现代生物技术在水
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5.国外豆科牧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生物技术在豆科牧草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育种是获得植物新品种 的一 条重要 途径 ,在 牧草 育种 中具有 重 大意义 :一是
利 用 同源 多倍体 器官 巨大 型 的特点 ,产生 植株 高大 的 牧草 ,可 以提 高产草 量或 改善 牧草 的品质 ;二 是通过
诱 导是 提高 现有 品种 草产量 和牧 草 品质 的有 效 方 法 。一 般多倍体牧 草 比二倍体 牧草的结实率 降低 、
现象较严重 。
后的细胞分裂进程。当秋水仙素被洗掉,细胞恢复正 常分裂 功能后 ,这 个受影 响 的细胞 的染色体 就加 了一 倍 ,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核 。因此 ,秋水仙素是一 种诱 发 多倍体 的药剂 。各 种植物 和不 同组织 中的微管 蛋 白与秋水仙素结合能力不同 口 ] ,因此处理植物细胞 时,秋水仙素不同浓度 、不同时间、不同处理及恢复 期的温度等等都会对植物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况,并展 望 了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牧草育种 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关键词 :离体组织 ;秋水仙素 ;染色体加倍 ;牧草育种
中图分类号:S 40 5 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4 32 1 )9 0 2 — 4 6 3 8 0 (0 0 — 0 1 0 1
3 中试 与 示 范” (0 1 B 36 0 7 号 2 1 )G 2 2 0 1
作者简介 :吉仁花 (9 6 ,女 ( 1 8 一) 蒙古族 ) 内蒙古鄂 尔多斯 , 人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林木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
பைடு நூலகம்
牧 草科 学
CO E U U U A Y M YX
2 1第 期 总 1 期 草业 与畜牧 - 0 年 9 第9 1 0
应用 进 行简 要综 述 。 l 牧 草离体组 织细胞染 色体加倍 育种 中的诱 导剂及 其诱导 形成 多倍体的细胞 学机理
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报道较多 Ⅲ, 通过植物离体组织人 工诱导多倍体 已经成为获得多倍体植株 的有效途径 , 但 是在牧 草化学诱 变方面研 究 尚较欠 缺 ] 。 多倍 体牧 草 比二倍 体 牧 草植 株高 大 、茎 叶繁 茂 ,对 于 以生 产 茎 叶 为 主 的 牧 草 品种 来 说 ,多 倍 体
_
草业 与畜牧 2 1 第 期 总 1 期 0 年 9 第9 1 0
吉仁花 ,慈忠玲 ,于林清 ,刘曙娜。 ,陈世茹
(. 1内蒙古 农 业 大 学林 学 院 , 内蒙古 呼和 浩 特 0 0 1 ;2中 国农 业科 学 院 草原 研 究 所 109 . 内蒙古 呼 和 浩特 00 1; 10 0
21
基金项 目:国家科技支撑项 目 “ 干旱、半干旱地 区抗旱牧草新
品 种 选 育及 产 业 化 示 范” 2 0 B D 3 O ; 中 央级 公 益 性 科 研 O8A BB6
院所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 ( 中国农 业科 学院草原研 究所 ) ; 科技 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项 目 “ 耐旱 紫花 苜蓿新品种 中草
3内蒙古大学生态学院 ,内蒙古 .
呼和浩特
0 0 1 ;4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10 0 .
呼和浩特
00 1 10 9)
摘要 :通过对牧草 离体组织细胞 染色体加倍 育种 中的诱 导剂的介绍 ,进一步概述 了诱 变剂的浓度和处理 时间、染 色 体加倍 时的选材等 因素对染 色体加倍 的影响及 倍性鉴定技 术 ,初 步探 讨 了牧草 离体组织细胞染 色体加倍技 术的研 究概
亲本或杂种 的染 色体加倍 ,可 以克服远缘 杂交 的困 难 ;三是诱导 出的多倍体可 以起基 因转移 载体 的作
用 。随着生 物技 术 的迅速发 展 ,离体 状态 下秋 水仙素
籽粒产量较低 、营养生 长旺盛 ,这恰好可以提高鲜 草产量 。因此 ,为更好 地发挥牧 草多倍体 的优 势 , 现就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牧草育种 中的
胞 中与微 管相 关 的功能受 到阻碍 和丧失 ,不 能形成 纺
缍丝。没有纺缍丝牵引 ,染色体不能排在赤道板上 ,
也 不能使 已经 复制 的染色 体分 向两极 ,阻碍 了中期 以
株 ,这样也 比较容易获得纯合的四倍体植株。如吴 清 “ 在金养麦(a @yu m s ) F g rmc o m 的离体陕繁结合秋 y u 水仙碱诱导同源四倍体的试验中,分别选用无菌芽和 愈伤组织作为诱导材料 ,结果发现在相同的处理条件 下,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 存活率都明显高于前者。 种 子 :秋水仙 碱处理 种子后 ,种 子的部 分体细胞 已加倍 ,该种子的胚轴、子叶诱导成的愈伤组织也有 部分体细胞是加倍 ,由此可分化成多倍体再生植株 。 如张秀丽等 用 02 .%的秋水仙素分不 同处理 时间对二 倍 体 新麦 草 萌动 种子 进 行 了染 色体 加倍 ,结果 表 明 , 在室温用0 % . 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 5 ,诱导加倍的成 2 ~h 功率最高, 加倍植株均为二倍体和四倍体的混倍体。 茎段 : 采用茎段作为诱导材料诱导率较低 ,嵌合
收 稿 日期 :2 1- 5 2 0 10—7
13 年 Bae 和 A ey 97 l s rn 从原 产 于地 中海一 带 的秋 k 水仙植 物 中提纯 出一种 生 物碱 ,并发 现秋水 仙碱 可诱
导植物染色体数 目 加倍 b 。从此 ,这一诱变剂已被广 泛地应用于植物育种研究。 秋 水仙 素 (oci m)是一 种生物碱 ,因最初 从 C lhc u 百合科植物秋水仙 (o h u tm a )的种子和 Cl i ma u nl cc u e 球 茎 中提取 出来 ,故名 。分子式 为 C : 。它是 白 : N H0 色 或淡 黄色 的粉 末 或针状 结 晶 ,熔 点 17 ,易溶 于 5℃ 水 、乙醇和氯仿 ,味苦,有剧毒 阻 。 秋水仙素是一种微管解聚剂,是最重要的微管工 具药物。当秋水仙素与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接触 时 ,秋水仙素就与微管蛋 白异二聚体结合 ,从而阻断 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 ,并引起原有微管解聚 E,使细 5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