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中国古代史(三)

合集下载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代为官
➢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晋政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
权统治基础;
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等; 的庄园经济;
➢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 ➢文化:崇尚清谈,玄学兴起
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
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 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 各政权。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灵献之世,阉宦用事,…台阁失选 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 居。’” ——《抱朴子·审举篇 》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 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 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党,干扰选拔。
向平衡。 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文学艺术承 上启下,大放异彩,奠定隋唐文化基础。
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 考点梳理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与文化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抓主干
2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共48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

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共48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

(3)原因:① 经济残破;②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4)影响: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13
必备知识•落实拓展
考点二 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
政治方面: 汉朝采取了“汉承秦制”有所增益的措施,阅读课本和材料分析汉初期,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实行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初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汉书》 材料二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汉书》 材料三 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矫)枉过其正矣。
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大乱。”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 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 之三纲,可求于天。 ”
—— 董仲舒《春秋繁露》
20
6.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董仲舒有哪些思想主张?有何作用?并归 纳其思想的特点。
思想主张
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
命为“制”,令为
“诏”,天子自称
“朕”。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
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
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
计数,二世、三世至于
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6
功过五帝 地广三王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必备知识•落实拓展
皇帝制度特点及本质:
(4)结果: 景帝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武力平叛,为武帝发展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14
必备知识•落实拓展
考点二 西汉的强盛与东汉的兴衰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盛唐气象》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重要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必背重点】
经济的繁荣农业
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耕作)和筒车(灌溉)
等生产工具
手工业
(1)纺织业: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
于全国
(2)陶瓷业: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闻
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
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
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交往与交融政策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
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
方式和对应史实
战争
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唐高宗时,唐朝联合
回纥灭西突厥
册封
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
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
机构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的天山南北地区
通婚
(和亲)
文成公
主入藏
(641年)
背景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

【易混淆知识点】
1.“曲辕犁”的“犁”字下面是“牛.”。

2.唐朝越窑的瓷器品种是青瓷
..不是青花瓷。

3.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太宗
...时期,金城公主入藏是在唐中宗时期。

4.“诗史”指的是杜甫的诗
....。

【知识拓展】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1)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3)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图片解读】。

中国通史 第03集 农业起源

中国通史  第03集 农业起源

中国通史第三集农业起源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

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狩猎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

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

一万年前一种生在中国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叫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地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我们人类的基本生活所需品。

仙人洞遗址江西省万年县。

要想寻找最早的农业起源的证据,应该是在洞穴遗址,我们人类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呢,往往伴随着一个从洞穴遗址向平地遗址转变的这么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仙人洞遗址我们已经发掘过,证明了仙人洞遗址的文化堆积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而距今一万年前后恰恰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一个共同的一个时期。

国内外专家通过植硅体研究分析方法认定这是当时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

这一结论让专家倍感兴趣。

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终于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5颗实物稻子,这几粒稻子既像野生稻又像栽培稻,是一种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显示,这些稻的种子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_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

中 考古
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标志。

文 明
真实
贰·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 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的 历史


文明的起源:炎黄联盟
传说 叁·文明的传说:远古传说
文明的发展:禅让制、大禹治水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辉煌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学习要求: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 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早期国家】
统治 阶级
对内统治, 对外战争
早期 国家
【文明起源】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
阶级
生产力发展
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贰 文明的发展: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阅读教材第16页,补充完整良渚古城考古相关信息。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文明的起源:炎黄联盟】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 多元一体的特征
【文明的发展:禅让制】
山西临汾尧庙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性质:朴素的民主选举。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发掘意义:陶 明寺当古时城黄遗河址中游的地发现区,已经表 出现了早期国家。
【我是考古研究者】
请大家根据文明起源的标准,结合教 材中提到的考古成果对良渚、陶寺已进入 文明社会进行论证。 (分小组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 形态/宗教等角度展开,3min)

第03讲 秦的统一与国家治理(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第03讲 秦的统一与国家治理(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秦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全国后,把七十
多万刑徒送到骊山。
一、秦王扫六合!
北抵长城
北击匈奴
西





东灭六国
西

征服南越
南濒南海
二、为何是秦国?
萧关
散 关
地理位置优越
物质基础雄厚 函 谷
统一成为共识 关
武关
广纳贤才
重臣 百里奚 商鞅 张仪 李斯
原身份 虞国人 魏国人 魏国人 楚国人
秦陵
你知道“中华第一井”吗?
完工了吗?
——秦的启示
湖南里耶古镇,2002年,三万六千枚竹简,公 文档案。出现最早最完整乘法口诀表,比西方 早600年。记录时间为前222年到前208年。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
追问:出现 前209年,陈胜吴 在古井?有 广起义,各地响应。 焚烧的痕迹? 仓促之下……
——云梦秦简《徭律》 免除惩罚。
当然,还需再考证陈胜所服的是力役还是兵役……
云梦秦简所反映的 考异2:秦朝是否是专任
秦律的特点?
法家?
“人君鬼(和柔),臣则忠;人父兹(慈),子则 孝。君鬼臣忠,父兹子孝,政之本也”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
“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 理,且治告者罪。”——云梦秦简《法律答问》
第3讲 从秦始皇陵看秦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壹 修陵人来自何方? ——秦的统一
贰 秦陵如何组织修建? ——秦的治理
叁 秦陵瑰宝知多少? ——秦的意义
肆 秦陵完工了吗? ——秦的启示
统编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 中国古代史
备好知识网络·候课任务为自行阅读新课学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3课 远古的传说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3课 远古的传说

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 2018年4月5日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 举行,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 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 始祖轩辕黄帝。
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对历史研究是否有意义? 大多数远古传说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和文物佐证,我们只能将它看作是传 说,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 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问:从材料中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答: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 成。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 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这些传说哪些是可信的?(用 你学过的知识举例证明)
半坡陶器
半坡陶埙
黄帝
姓公孙,号轩辕氏。著 名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文明 的创始者。
黄帝部落
贡献:建造宫室以避寒暑; 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 制造船只; 会炼铜; 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仓颉造字
伶伦制作音律
隶首发明算盘
嫘祖缫丝
。古
世传中
界。华
文创开
《韩非子》载:尧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 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粗麻衣。 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都主动承担责任。
说明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尧的功绩: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尧年老时,推行品行高尚的舜做 他的继承人
舜的功绩:
七年级历史RJ版·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讲授 1.炎黄联盟
五六千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知识点整理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
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

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

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0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0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与此前的草原游牧国家不同,这四个政权是仿照汉 族王朝模式而建立的,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 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进入 汉族社会。它们与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推 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社科版《中国通史》
辽、西夏、金的建立到元的统一——和平交往和民族交融是主流
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创新世界领先;二是重教兴学开 拓发展;三是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四是文学艺术流光溢彩。
两宋文化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出理性、创新、互 动、开放、爱国、忧民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北方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到国 家统一
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 动的高峰时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了强大的辽、夏、 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
(3)意义: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 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 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7
三、两宋思想科技文化
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 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期、黄金期,为中华5 000年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材料二三说明宋代文官政治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说明宋代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 发展。
材料三反映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弊端:政出多门, 权力分散,效率低下;“三冗”问题突出,积贫积 弱。
总结 文人治国——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 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 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 文治国的方针; 原因 ③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阀士族在科举中 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 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 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 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第3课总结知识点

初一历史第3课总结知识点

初一历史第3课总结知识点第三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文明:夏、商、西周时期以及逐步形成的先秦诸子百家。

这些历史知识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将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一、夏、商、西周时期1. 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部分。

夏朝是由禹领导的部落联盟建立的,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典范。

夏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夏王朝被后人称为“三代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的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商朝在政治上实行了分封制,形成了封建的政治制度。

商朝在经济上逐渐形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经济繁荣。

商朝在文化上也是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例如商朝画像商周青铜器的出现等。

3.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

西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建国比较早的一个时间段。

西周时期在政治上实行了分封制,形成了封建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在经济上逐渐形成了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经济繁荣。

西周时期在文化上也是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

以上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内容,这段历史的时间较长,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先秦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指的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对我国的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先秦的诸子百家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

这些学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 儒家在思想方面,儒家主张仁政。

他们提出了“仁”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修养品德、弘扬仁爱,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件】(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件】(34页)

背井离乡
(三)舜帝的传说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帝,即孝顺

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处以
身作则。功绩: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
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让位于禹。
舜帝陵雕像(湖南)
虞舜孝行
(四)大禹治水的传说
1.禹的父亲鲧主持治理黄河水患9年却以失 败告终,被舜处死于羽山。
(四)大禹治水的传说
——《古史考》
发明:2.黄帝制造船只
——《拾遗记》
发明:3.黄帝发明弓箭
——《古史考》
(1)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
这些传说哪些是可 信的?(用你学过的
知识举例证明)
制造船只
炼铜
发明弓箭
发明指南车
浙江跨湖桥独木舟出土现场 距今8000年“世界第一舟”
(2)传说中黄帝部属的发明——仓颉造字
2.禹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趋势,疏通九河引水 入海,平息了洪水。
3.大禹治水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 奉献和敬业精神。
【认识提升】
治水主管
治水方法
治水结果

堵塞
失败
大禹
疏通
成功
想一想: 从鲧和大禹治水的对比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失败乃成功之母,要坚定信念 ➢ 勇于创新,以民为本 ➢ 做事要根据事物的规律去做 ➢ 解决问题时,治标只是一时得利,治本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这些考古发现, 反映了我国原始 社会晚期的社会 发展水平。
问题·思考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发生了 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医药等方 面发生了变化。考古材料证明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根据的。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发明纺织,会煮盐 ,教人们通商交换 。
仓颉造字
隶首发明算盘
会炼铜,发明弓箭 、指南车
嫘祖养蚕缫丝
伶伦制作音律
黄帝
建造宫室,制 挖掘水井制造 作衣裳
甲骨文始祖
早在公元前2697年,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 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 ,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 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夏族尊奉炎帝和黄 汉
帝为祖先。

民 族 图 腾
龙是由下面动物的身体组成的: 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 掌、鹰爪、金鱼尾
二、
阅读P13---P14,完成空白并做好笔记勾画。
原来生活在陕西歧山东面, 后向东发展,到达今河南山 东一带。
炎帝部落
又称“神农氏” 奠定中医基础。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炎黄二帝
人文始祖
龙的图腾

阅读P12---P13,完成ABCD的问题并做好勾画。
A
B C
D
传说: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
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 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远古三大神话
1、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十天干: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 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 (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 申(shēn)、酉 (yǒu)、戌(xū)、亥(hài)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一、引言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对远古传说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和文化。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一课。

二、学习目标1.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2. 掌握黄帝、炎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3. 理解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4. 认识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三、知识点详解1. 远古传说远古传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思想。

盘古开天: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天地万物。

盘古的形象高大威猛,他用巨斧劈开混沌,形成了天地。

盘古的身体化作山川河流,头发变成了星辰,血液变成了江河,骨骼变成了山脉,肌肉变成了大地。

这一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思考,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女娲补天: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拯救了人类。

传说中,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斩鳌足立四极,拯救了人类。

这一传说体现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后羿射日: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大地。

传说中,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大地,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这一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炎黄联盟炎黄联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时间:约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部落: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

战争: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形成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激战,最终黄帝获胜,形成了炎黄联盟。

这一联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初步统一,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激战,黄帝最终打败蚩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 代宗即位后,对于赋税制度进行了试探性的局部改革: “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 (《唐会要》卷 八五)
户 口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肃宗乾元三年(760),
900万户 193万户
户/丁/田
代宗大历年间(766-), 120万户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两税法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 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 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 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 旧式。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按工作性质归口的章程细则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 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纳绢代役”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调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 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任务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炎帝和黄帝等远古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必备重点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时间大约5000多年前过程意义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良渚古城时间、地点距今约5300—4300年,浙江余杭地位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时间、地点距今约4300—4000年,山西襄汾地位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意义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3.远古的传说炎黄部落联盟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华夏族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禅让制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实行,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黄河流域大禹治水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名词解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

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在夏商周时期中原产生早期国家。

图片解读:反映主题:人文初祖。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拓展延伸1.传说和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为史实,未被证实的为传说。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教材第3课远古的传说解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教材第3课远古的传说解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教材第3课远古的传说解读鄢陵县南坞一中刘浩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结盟合一;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在涿鹿双方夹击,
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立下战绩。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蚩尤失败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这一部落联盟的华夏族逐渐形成;
炎帝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不断振兴,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传说中的炎帝主要在陕西渭河流域活动,制作生产工具教民开垦耕种;
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纺织发明,
会煮盐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天下运用。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妻子嫘祖会缫丝和纺线,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还会造船;
会炼铜发明指南车和弓箭,
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打开UC浏览器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相传禅让制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之前,
黄河流域有陶唐氏虞氏夏后氏抵御洪水灾难;部落首领位子要传给英明圣贤去开垦农田,尧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禹采用疏导解除水患。

第0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0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述秦朝的暴政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在短时间内崩溃?其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掌握秦朝的基本情况,包括疆域、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
3.通过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秦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秦朝的崩溃原因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秦朝的崩溃原因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史实为依据,通过讲述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秦朝的崛起过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我还会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秦朝的疆域范围以及统一六国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平说历史·2014届】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581—1368)

【平说历史·2014届】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581—1368)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2014-03-07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
——隋唐、宋元(581年—1368年)
• 隋唐(581年—907年) • 宋元(960年—1368年)
近3年广东卷考点分布
• 2010:T14,唐代谏官制度(选择题)
• 2011:T13,科举制(选择题) T14,三教合一(选择题) • 2012:T14,三省六部制(选择题) T39,科举制(主观题)
• 聚焦考点
• (2010•广东文综历史•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 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 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C.王阳明的“心学” • 考点: “心学” •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 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 (4)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68年)
• 总体特征: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 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扩展;经济上,封建经济继 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上,儒学上升到理学的高 度,三大发明有突破性进展,文学艺术市民化、世俗化;对 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 具体特征:(自己动手归纳整理) • 政治:中央(二府三司、一省制);地方(兵权钱、行省); 选官(糊名、誊录);监察(通判);谏议(谏院); • 经济:农业(不抑兼并、重心南移);手工业(景德镇、哥 官汝定钧);商业(街市草市夜市、交子、广州泉州); • 思想: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宋)重文轻武;
• 政治: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
• 经济:农业(筒车、曲辕犁);手工业(南青北白);商业 (官商分利;柜房飞钱;陶瓷之路;长安洛阳;扬一益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之遗址总结 (1)第二章中国古代史之战役总结 (2)第三章中国古代史之治世、盛世总结 (3)第四章中国古代史之农民起义、三大叛乱总结 (6)第五章中国古代史之中央官制总结 (8)第六章中国古代史之税收土地制度总结 (9)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之遗址总结1、蓝田猿人遗址,旧石器时期,位于今陕西蓝田,直立人化石(距今约110万年至115万年)。

2、周口店遗址,旧石器时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北京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

3、半坡遗址,新石器时期,位于今陕西西安,属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4、仰韶遗址,新石器时期,位于今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5、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期,位于今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6、大汶口遗址,新石器时期,位于今山东泰安。

7、三星堆遗址,公元前5000-3000年,位于四川广汉,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8、二里头遗址,夏中晚期和商初期,位于今河南洛阳。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之战役总结上古时代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黄帝)VS东夷集团(蚩尤),炎黄部族获得胜利,华夏集团收复中原。

商周时期2、牧野之战,周武王VS商纣王,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以少胜多著名战役,“临阵倒戈”。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3、城濮之战,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退避三舍”。

4、桂陵之战,齐国围魏救赵,著名截击战。

5、长平之战,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纸上谈兵”,替代廉颇),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秦汉时期6、巨鹿之战,楚军为首的义军(项羽)VS秦军,打败秦军主力,决定秦亡局势;“破釜沉舟”,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7、垓下之战,汉联军(刘邦、韩信、英布)VS楚军(项羽),汉军胜利,斩首楚军8万,项羽自杀;“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三国时期8、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9、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周瑜、刘备)VS曹军(曹操),孙刘联军胜利,曹军伤亡过半,三国鼎立的的奠定之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

10、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汉(刘备)VS东吴(陆逊),著名积极防御成功战例;“以逸待劳”,“火烧连营”。

东晋时期11、淝水之战,前秦(苻坚)VS东晋(谢安、谢玄),东晋大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前秦衰败灭亡,东晋数十年再无外族侵略。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之治世、盛世总结1、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也为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当朝名人: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鸟赋》,汉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办学校文翁石室。

2、汉武盛世,汉武帝刘彻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通西域、开疆拓土、建立年号、统一货币(五铢钱)、盐铁官营、重农抑商等。

当朝名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史记》(前四史之一)、司马相如《子虚赋》(汉赋四大家之一)、飞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北海、桑弘羊擅经济等。

3、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当朝名人: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4、元嘉之治,是指宋武帝刘裕至宋文帝刘义隆(南朝宋)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当朝名人:范晔《后汉书》(前四史之一)、刘义庆《世说新语》、谢灵运“才高八斗”、祖冲之等。

5、孝文中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一系列改革,革俗汉化、迁都洛阳、均田制等。

6、开皇之治,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

三省六部制、隋唐大运河、科举制度、兴建西京大兴城(长安城)和东京洛阳城。

当朝名人:建筑学家宇文恺。

7、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当朝名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李靖李勣、长孙无忌等。

8、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当朝名人:姚崇宋璟(与房杜并称唐四大贤相)、张悦、张九龄、李白、杜甫、王维贺知章、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刘晏经济改革家、杨贵妃、李林甫“口蜜腹剑”等。

9、仁宗盛治(庆历、嘉祐之治),是指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

当朝名人:范仲淹“庆历新政”、晏殊“宰相词人”、欧阳修、包拯、王安石、三苏、司马光《资治通鉴》、曾巩、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米芾(宋四家之一)、二程(提出“天理”命题)等;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在这一时期得到运用。

10、明初三大盛世: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又合称“永宣盛世”。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颁布《大明律》、镇压贪官(明初四大案)、勤政廉政;明成祖迁都北京、建立特务机构、编撰《永乐大典》(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命郑和七下西洋。

11、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乾隆后期各种民变相继爆发,也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

当代名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纪晓岚《四库全书》、和珅、纳兰性德、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等。

第四章中国古代史之农民起义、三大叛乱总结1、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2、西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是一次诸侯国叛乱。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3、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4、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张角创立“太平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5、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6、隋朝末年,瓦岗农民起义,窦建德起义,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李渊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在长安建立唐朝。

7、唐代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8、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是王仙芝起义后续,动摇唐朝的统治,使唐末国力大衰。

9、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方腊起义。

10、元朝末年,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利用农民战争的力量,消灭了割据势力,统一长江中下游,于1368年灭元朝,建立了明朝。

11、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后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地主联合镇压下失败。

12、清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主要文献有《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13、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第五章中国古代史之中央官制总结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2、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政策政令制定)、门下省(审核)、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的主官均为宰相(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官名)。

3、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官称与实职的分离,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4、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设立殿阁大学士(先无实权,类似今日秘书职,明中叶后实为内阁长官)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权力被剥夺)。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第六章中国古代史之税收土地制度总结1、井田制,春秋时期之前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