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累文学常识,在重点知识下面用红
F、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
【我的疑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又设置了几个分论点来论证?
答: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2、本文从哪些方面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本课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答:作者首先将六国中的赂秦者与秦国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以此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作者还通过赂秦诸国的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的轻易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作者还将六国中“赂秦”者与不赂秦者相对比,指出不赂者反而后亡,说明用兵抗秦的正确性。
最后作者将六国与北宋相对比,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赂秦而亡的老路。
本文通过以上大量对比论证增强了中心论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1) 例证法。
如:以燕、赵两国义不赂秦而后亡为例,说明用武抗秦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2) 引证法。
如第二段中引用古文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3) 假设论证。
如:假定六国若不赂秦“并力西向”则不至于灭亡。
3、“赂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带来怎样的危害?
答:赂秦的根本原因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赂秦的结果是使自己的国力极大削损,并且大大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正如作者所论述的“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4、本文反复强调六国灭亡“弊在赂秦”,作者的实际用意是什么?(结合第五自然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思考)“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唯一原因吗?你还知道六国灭亡的其他原因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根据自
己的情
况,学会
发现重
点和难
点。
总结方
法和知
识,学会
拥有自
己独特
的学习
方法,形
成自己
独有的
知识网
络。
古鉴今,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并总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务必改变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这样就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针砭时弊,切中要害,
表明了作者深刻的政治见解。
不是。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泰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知识拓展】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初高中的课文)
答:示例:《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严密,形象生动
作为论说文,《六国论》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
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
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
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
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
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贿所亡与战败所亡
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
要不断
地培养
自己的
读、写、
说的能
力,因为
它是你
走入社
会的必
备素质。
会学习
的人要
超越课
本和老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