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PPT解说

合集下载

河西走廊简介描述课件

河西走廊简介描述课件
祁连山的气候变化多样,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呈现出温带、寒温带和高寒带三种 气候特征。这使得祁连山的植被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 厚的条件。
黑河
黑河是河西走廊的主要河流之一,也 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它发源于祁连 山,流经张掖、武威等城市,最终注 入居延海。
黑河流域拥有广袤的绿洲和沙漠地貌, 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牧业区。黑河 的水资源对于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和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沙漠和绿洲
河西走廊地处沙漠地带,但因黑河等河流的存在,形成了许 多绿洲。这些绿洲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农业区,也是人类文明 的重要载体。
沙漠和绿洲的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在沙漠中, 可以看到沙丘、雅丹地貌等景观;而在绿洲中,则可以看到 丰富的植被、水系和农田。
草原和湖泊
河西走廊的草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草原之一,是畜牧 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草原上的湖泊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也是旅游者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教育事业
河西走廊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加 强了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
量。
医疗卫生
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 疗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为
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
文化事业
河西走廊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居民文化 素养。
05
河西走廊的未来展望
经济发展展望
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展目标。
THANKS
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历经千年,现存洞窟735个,壁画和塑像的艺 术价值极高。
莫高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中国艺术 瑰宝的重要平台。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起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经过河西走廊,通往中 亚、西亚和欧洲。

晋教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共17张PPT)

晋教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共17张PPT)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二、灌溉农业
二、读“河西走廊”图, 完成下题。
1.影响河西走廊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B)
A. 气候 B. 水源 C. 土壤 D. 生物
2.图中铁路主要分布于(A)
A. 绿洲 B. 盆地 C. 沙漠
D. 高原
3.图示区域中太阳能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D )
二、灌溉农业
学习目标
1.知道河西走廊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地 表植被特征。
2.了解河西走廊的主要河流,并知道本区河 流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3.了解河西走廊的农业类型及主要农作物。 4.运用地图归纳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人口的 分布特点。
二、灌溉农业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88页、89页文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知道河西走廊的气候类型、特点。 2.知道河西走廊主要河流的名称及其水源补给来源。 3.举例说明河流对河西走廊的影响。 4.说出河西走廊的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瓜果名称。
6.下列铁路线中,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的铁路线是( D )
A.包兰、兰新 B.包兰、兰青 C.兰新、陇海 D.包兰、陇海
7.下列全部分布在河西走廊绿洲上的城市,组合正确的有( A ) (1)金昌、张掖、酒泉、玉门 (2)敦煌、金昌、酒泉、玉门 (3)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 (4)酒泉、兰州、玉门、金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以南,其走向是( C ) A.东北---西南 B.东北----西北 C.西北----东南 D.西南---东南 9.酒泉是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比西昌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是 (C)
二、灌溉农业 合作学习

河西走廊旅游开发文化历史主题PPT模板

河西走廊旅游开发文化历史主题PPT模板
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发展路径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保护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推动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与国内外文化 交流与合作,提升河西走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通过教育、媒体等
途径普及和传播河西走廊文化,增强公众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历史文化 / 自然环境 / 旅游资源 / 未来发展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不同文化、宗教和思想在这里 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
化。Biblioteka 佛教文化的传播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从西 域传入河西走廊,留下了许多佛 教石窟和寺庙遗址,如敦煌莫高
窟、天梯山石窟等。
0 3 历史名人及其贡献
张骞
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出使西域,打开了 中西交通的新道路,为汉代西域经营产生了 深远影响。
03 沙井文化
年代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因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村而得名。沙井文 化内涵丰富,有铜器、铁器、金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0 3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 流
多民族聚居
河西走廊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的 地方,主要有汉、匈奴、月氏、 羌等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丰富
多彩的河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旅游开发
近年来,河西走廊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 开发力度,推出了许多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 的旅游体验。
中国东西部的咽喉 世界上最长的走廊,最美的走廊
0 2 地形地貌特征
走廊地形
河西走廊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 的狭长地带,东西长约1000千米 ,南北宽度不一,最宽处近200公 里,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
生态环境脆弱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PPT课件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PPT课件

改穿汉服
胡服俑
汉服俑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采用汉姓
材料:魏主下诏: 认为“北方人把土 地称为拓,后人又 称为跋。北魏的祖 先是黄帝的后代, 所以称为拓跋氏。 土地是万物的根本, 所以我们应当改姓 为元氏。 ---《资治通鉴》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0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时间:
东汉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开始内迁。
2、主要的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3、为什么内迁:
中原王朝安抚和强迫少数民族内迁。
民族汇西聚晋内是迁时各代族的分主布图流! 五胡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内容:
①、 494年迁都洛阳
改穿汉服
②、实行汉化政策学说汉来自 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意义:
①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胡人汉服) ②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汉人胡食)
③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为什么
要迁都
平城
洛阳?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 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很强,不利于改革; 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

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

不 绝 的 文 化 传 承 和 文化 自信 。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民族文化 ;文化 交融 ;异质性
中 图 分 类 号 :C95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 3926(2018)09—()(】34— 06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 目“西北 少数 民族习惯法与 国家法 功能的调适及现代 性价值取 向研究 ”(14BFX009)、 甘肃 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非制度政治参 与视阈下 的甘肃 民族 地区公 民权利保护研究 ”(2015A一139)阶段性成果 。
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后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过本民族的辉煌历史?留下凉州之畜为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成为过本民族的历史足迹?这些曾经活跃在河西走廊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的古代民族?有的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慢慢湮灭致丰积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随着民族迁徙的大潮渐渐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消失在文化的洪流中?有的则演变为现代民族仍时节?谷来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无论这些民族发生着怎郡?5p1645可见汉代河西走廊经济繁荣?民族之样的兴衰演变?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都以多样的间往来频繁?民族关系和谐安定?民族文化交融空方式留存于河西走廊的历史之中?亮如星辰闪耀前活跃?3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隋唐时期?河西走廊商贸发达经济富庶?是示着物质和精神的补给获得了充足的保障?正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才为走廊内不同民族河西走廊的民族文化交融也达到空前的高度?这文化之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绵延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黄金时期?经过初唐一百千年的各民族文化交融中?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多年的经营开发?至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河西走器纸张一路西去?西方的胡椒波斯枣药品香廊更成为天下最为繁盛的富庶之都?史称富庶天料珠宝等一路东来?在你来我往的经济交往中?下?兵马精强农牧兴旺粮储丰足商贸发达?成东西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逐渐紧密和日益6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经济的发展促使扩大?催生了河西走廊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因走廊内的民族也得到发展?一些外来民族或者部此?独特的自然环境既滋养了河西走廊的各族人落相继登上河西走廊的历史舞台?如来自中亚的民?也滋养了河西走廊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各粟特人?他们就是随着河西走廊经济商贸通道的异风格不一的民族文化在河西走廊独特的自然兴起逐渐东来并在河西走廊沿途各商贸集镇开展环境中不断完成互动交融和共同发展?形成自成贸易活动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一派的河西风貌和河西风骨?因此?独特的自然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环境既是河西走廊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也是唐朝末期的安史之乱使河西走廊的经济社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质基础?它不但决定了河西会发展出现了转折?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走廊民族文化交融的走向?也影响了河西走廊民实际统治了河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左为清末《封燕然山铭》拓片局部;右为2017年蒙古国杭爱山发现的碑刻原件。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西域
2、汉朝
地方:东北
设置护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2)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方: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合作探究】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课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课件

西域
越族
灭南越 设九郡
/
西南 夷
/
武帝设郡 并入版图
重新并入版图 维护统一
设立机构 册封
思维拓展 西汉初年的三大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解 决办法。
经济贫困;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
“轻徭薄赋、与民修养”
推恩令和附益法Leabharlann 战争、和亲、互市水稻
葡萄
核桃
胡萝卜
二胡
丝绸
小麦
汗血马
概述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
不同:
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认识:
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统一岭南,修建灵渠。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③迁徙杂居:征发中原百姓与百越杂居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2、 关 系 状 况
西汉
②和亲
③ 设立机构:西域都护府
东汉
重建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
与西 南夷 关系
① 汉武帝在此设郡,实行分封。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
② 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 版图
与百越 的关系
① 秦朝统一越族地区,移民设郡
②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滇王金印
课堂小结
秦朝 匈奴 北击匈奴 徙民设郡 扩建长城 / 南征越族 开凿灵渠 岭南三郡 西汉 汉初和亲 武帝反击 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 设西域都护 东汉 南匈奴内迁 东汉击北匈奴 北匈奴西迁 班超经营西域 重建西域都护 方式 战争 和亲 互市 和亲 遣使通好 设治管理 战争 设立机构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课件3 人教版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PPT课件3 人教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万
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
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内郡主,为单于阏氏,
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
冒顿乃稍止。
——《汉书》卷94
材料二 至孝文帝即位,复修和亲,文帝遣
宗人女郡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
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关 汉 时和 三败匈奴

③ 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和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
东 有战
人杂居
汉 有和 战 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
匈奴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东汉: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 和西域的威胁。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 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 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 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的几 个基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 和斗争
正确看待民族 矛盾和斗争
这时民族融合的 一种特殊形式
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 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 与反侵略之别

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模式探析

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与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模式探析

廊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探寻多元文化共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深刻认
民族民俗研究
识 民 族 关 系 发 展 的 基 本 规 律 和 发 展 趋 势 ,对 新 时 代 处 理 民 族 关 系 、实 现 各 民 族 和 谐 发 展 具 有 重 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河 西 走 席 ;多 元 文 化 ;民 族 关 系 ;和 谐 共 生 ;互鉴共融
收稿 B 期 :2 0 1 8 - 0 6 - 1 5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省髙等学校科研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河西地区和谐民族关系建构研究”(项 目 编 号 2016B - 095) 的阶段
性成果。 作者筒介:顾文兵(1975 - ) ,男 ,甘 肃临泽人,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成 员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
( 一 )历史和现实中和谐共生的多民族聚居区 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发展中创 造 了 无 比 辉 煌 的 文 明 成 果 ,逐 渐 形 成 了 植 根 于 中 华 大 地 上 各 民 族 和 谐 共 生 的 总 体 格 局 ,生 生 不 息 的 多 民 族 文 化 也 在 互 鉴 共 荣 中 构 建 了 “美 美 与 共 ” 的 基 本 态 势 ,各 族 人 民 在 共 同 的 生 产 生 活 和 政 治 社 会 体 制 中 和 睦 相 处 ,并 在 广 泛 深 刻 的 社 会 交 往 中 结 成 了 互 相 依 存 、均 衡 协 调 的 可 持 续 性 生 态 关 系。河西走廊处于多种生态系统差异性共存的过
族交流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民族特征与民族地位 地区与亚洲、欧洲的重要通道,作为西北地区多民
在生态性民族关系中并不会丟失”(1]。聚居于此 族聚居、杂居现象极为典型的区域。“独特的历史

课件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背景: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边疆管理:
①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了明显 的差别对待政策。 ②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 务,后来总制院改名宣政院。 ③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领为地方官吏,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
酋长世袭任职,统朝领、部经署济上,有进朝贡贡。的义务。
赦封西藏宗教领袖,管辖该地区,进行贸易。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联姻: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3)军事行动: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

地 西面:河西走廊 西域 羌人、氐人、西南地区
民 族
方 :
东北:设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 沟通西域
南面:灭南越,设置郡县。
和中亚

系 管理方法:屯戍政策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与制度: ①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 及册封各名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②制度: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 姓任郡守、县令。
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4)册封管理:清朝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
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 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5)改土归流: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沙俄入侵
满蒙和亲, 平定噶尔丹 不修长城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40张PPT)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3.魏晋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民族迁徙(“五族内迁”)
民族交流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汉化政策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经济开发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Ø历史纵横(P6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 融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 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 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 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 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 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 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 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 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 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 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 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 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屯戍政策:开发边疆,移民屯田
含义:“屯田戍边”是我国防守 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 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 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 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 边疆守卫的意思。
屯戍作用: 经济:有利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 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民族:推动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北方匈奴): 西汉:和亲、三击匈奴; 东汉:刻铭燕然山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中央): “设大鸿胪
(西北)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方式:大量移民、设置田官、军 民共同屯田。 特点:①政府提供生产工具,由 官员负责管理;②屯田主要分布 在北方和西域 地区;③分民屯和军屯两种。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 其余一切事务均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PPT课件

第22课   北方民族的汇聚PPT课件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你的到来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3
(2)主要措施:
A、迁都洛阳 ,494年。
B、实行汉化政策
(3)评价: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进行改
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使中原文化
得到丰富和发展。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
4
平城 迁 都 洛阳
5
胡服
汉服 改穿汉服
6
材料: 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 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 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学习汉语
7
采 用 汉 姓
8
材料: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孝文帝带头娶
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 给汉族人为妻。从此,鲜卑、汉族互为姻 亲。
(2)主要措施有:494年迁都城 洛阳 。
实行汉化政策:学习 汉语 ,改穿 汉服

采用 汉姓
,提倡 与汉人通婚

(3)评价:孝文帝 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进行改革,
促进 北方民族大融合 ,加速 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进程; 使 中原文化 得到丰富和发展。孝文帝是杰出的少数民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PPT)5-2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PPT)5-2

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 西汉 ② 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 西域都护的建立:公元前60年设

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况 东汉 班超经营西域,促进了双方经济
文化交流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的几 个基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 和斗争
正确看待民族 矛盾和斗争
这时民族融合的 一种特殊形式
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 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 与反侵略之别
破除在汉族主义和狭 隘的民族主义观
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②指笔画数:书前有汉字~索引。 【笔会】名①以文章的方式对某个专题或专题的某个侧面进行探讨、报道 等的活动:文艺评论~。②一种由作家联合成的组织。 【笔记】①动用笔记录:老人口述,请人~下来,整理成文。②名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 读书~|课堂~。③名一种以随笔记录为; 游学插班教育加盟 游学插班教育加盟 ;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 小说。 【笔记本】名①用来做笔记的本子。②指笔记本式计算机。 【笔记本电脑】笔记本式计算机。 【笔记本式计算机】ī便携式电子计算机的一种。因外 形略像笔记本,所以叫笔记本式计算机。也叫笔记本电脑。 【笔迹】名每个人写的字所特有的形象;字迹:核对~|这可不像他的~。 【笔架】(~儿)名 用陶瓷、竹木、金属等制成的搁笔或插笔的架儿。 【笔尖】(~儿)名①笔的写字的尖端部分。②特指钢笔的笔头儿:换个~。 【笔力】名写字、画画或做 文章在笔法上所表现的力量:~雄健|~遒劲。 【笔立】动直立:~的山峰。 【笔录】①动用笔记录:您口述,由我给您~。②名记录下来的文字:口供~。 【笔路】名①笔法。②写作的思路。 【笔帽】(~儿)名套着笔头儿保护笔的套儿。 【笔名】名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 【笔 墨】名指文字或诗文书画等:~流畅|西湖美丽的景色,不是用~可以形容的。 【笔墨官司】?指书面上的争辩:打~。 【笔润】名润笔。 【笔势】名①写 字、画画用笔的风格:~沉稳。②诗文的气势:这首七律,~犹如大江出峡,汹涌澎湃。 【笔试】动要求把答案写出来的考试(区别于“口试”)。 【笔受】 〈书〉动用笔记下别人口授的话。 【笔顺】名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如“文”的笔顺是)丶,)一,)丿,)丶。 【笔算】动用笔写出算式或算草来计算。 【笔谈】①动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②动发表书面意见代替谈话。③名笔记?(多用于书名):《梦溪~》。 【笔套】(~儿)名①笔 帽。②用线、丝织成或用布做成的套笔的东西。 【笔体】名各人写的字所特有的形象;笔迹:对~|我认得出他的~。 【笔挺】形状态词。①立得很直:~ 地站着|士兵站得~~的。②(衣服)很平而折叠的痕迹又很直:穿着一身~的西服。 【笔筒】名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笔的筒儿。 【笔头儿】名①毛笔、 钢笔等用以写字的部分。②指写字的技巧或写文章的能力:他~有两下子|你~快,还是你写吧!也说笔头子。 【笔误】①动因疏忽而写了错字:这篇文 章~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29张ppt)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云南
设土司
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东北:《中俄尼 布楚签约》
蒙古:满蒙联姻,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 控制
西北:平定漠西 蒙古准噶尔部, 土尔扈特部回归 祖国,巩固了西 北边疆。
西藏:设驻藏大 臣;册封 “达赖 喇嘛” 和“班禅 额尔德尼”
理藩院
西南:“改土归 流”,废世袭土 官,选派有任期 的流管进行管理。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历府史纵横
联系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都护府与都督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
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 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南方
安南都护府 设 置 的 特 别 行 政 机 构 , 职责是“抚慰诸藩,辑
宁外寇”,由唐朝派官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3. 宋朝
结合两幅地图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 权长期并立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 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 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各民族之间有 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 没中断
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管理军政 事务
机构
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 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 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册封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 治理,如册封百越首 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礼部 鸿胪寺
交流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开明的民族政策
选 自
国力强大
回鹘
文化先进



谭 其


西突厥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PPT课件 课件2 人教版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PPT课件 课件2 人教版
4、“和亲”。主要在中央政府和匈奴、西域之间。如昭君 出塞、细君远嫁乌孙王等。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西汉末,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归汉朝版图
与百越: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冒顿射马图
霍去病收复河西(前121年)
马踏匈奴
高168厘米,长 190厘米,约创 作于公元前117 年(西汉时 期),原立于 陕西兴平县道 常村西北的霍 去病墓前。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干马
昭 君
戈布

之野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役,君
。三出
”世塞
——
无后
《 汉 书 》
犬“ 吠边 之城 警晏 ,闭
黎,
庶牛

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 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哥哥班固被 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 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 劳苦,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 应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笔从戎。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 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 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IDE1 GREETING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夏妍,来自民族学研究院。

在本次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我和组员申请的课题是“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SLIDE2 PPT内容框架今天为大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关系研究的研究状况、趋势,及本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2这一申请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3以及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准备研究哪些内容;4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思路和方法;5在研究的过程中已经遇到和将会遇到的重点难点与创新;6课题进行的计划进度和中期成果;7以及我们课题组的成员。

SLIDE3研究状况、趋势及意义在国外,主要集中于移民和边疆族群关系的研究:国外对移民概念、理论、趋向及政策的研究都有定论。

英国统计学家雷文斯坦RAVENSTEIN早在1889年就提出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7条规律。

国外有关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疆汉族社区于少数民族社区基层组织研究上。

除此之外,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如福特基金、欧盟等侧重于西北基层社区的卫生、教育及宗教基层组织与民族关系的研究。

另外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族群冲突研究:其中不乏有一定说服力的成果,如民族关系的发展是要经过“接触-冲突-融合”这一途径的,但也有一些媒体和学术界在对中国西北边疆的民族问题进行解读时,将中国的兵团描述内部殖民统治的例子。

在中国,民族关系研究的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出版和发表的论著数十部,论文数千篇。

民族关系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特点、性质、内涵、影响等等。

对于民族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如流动人口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城市中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与经济发展等。

区域性民族关系研究成果逐渐增加,如《甘青宁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甘、青蒙藏民族关系研究》。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受到关注,《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试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问题》、《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等文章为我国西部开发提供了理论性指导。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研究加强,并且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关系研究兴起。

SLIDE4前期研究成果(一)参加的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西北民族关系的新特点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对策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西北穆斯林妇女贫困与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移民研究》已发表的文章:《影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西北民族杂居农村地区的民族关系探析》,《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论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移民孝道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论坛“各民族传统伦理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0月。

SLIDE5前期研究成果(二)从2007年4月起至2009年,几次到天祝藏族自治县进行田野工作,完成两篇论文:《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汉族移民和民族关系研究》和《西北民族杂居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关系——甘肃省T村的田野工作报告》。

2010年暑假到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进行田野调查,完成《哈萨克族文化流失导致的断层与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和田野工作报告一篇。

宗教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对民族间关系影响是外显的,更是内隐的,在不同地区他对民族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SLIDE6地图—河西走廊周边少数民族分布首先通过地图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大概的河西走廊的印象。

这里要声明的是“主要少数民族”是指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在这张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其中大片的绿色代表蒙古族,紫色代表回族,蓝色代表哈萨克族,黄色代表维吾尔族,接近红色的区域代表藏族,在这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区域的包围下,形成了一块空白的地带,这个就是河西走廊的大致范围。

SLIDE7河西走廊在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区的包围中这一张上河西走廊的范围就更清晰一些,就是图中枚红色的部分。

SLIDE8河西走廊那么,河西走廊具体的范围是什么呢?对于河西走廊地理范围的界定有多种,但普遍认为是河西走廊的地理范围是,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与新疆省界,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的狭长的地带。

但也有根据所研究内容的不同将河西走廊东端延伸至洛河和渭河交界处的。

为了能够在这个杂居走廊中更好的研究民族关系,我们课题组选择了杂居走廊中的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作为田野工作开展的地点。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由东南到西北贯穿一线,辐射整个河西走廊。

SLIDE9研究内容在这四个田野调查点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进行一下一个方面的研究:理清民族杂居地区的基本情况,从而描绘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状态及其实现形式,分析影响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总结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希望通过以上的工作,能够对民族关系定义进行新的审视。

SLIDE10思路与方法完成这项课题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与阅读。

一方面,田野调查能够为课题的实现提供大量丰富、生动、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是课题实现的前提;一方面,通过对相关论著、论文的整理阅读构建坚实的理论框架,为论文写作和课题的完成提供理论支撑。

在这两个步骤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不忘对四个田野调查点进行比较,总结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原因,已进行理论提升。

最后将将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放在整个中国的民族关系体系中,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来对待。

从而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总结民族关系的特点,力图重新审视民族关系。

SLIDE11重难点与创新难题一:在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时,内隐因素和外显因素对于民族关系的作用在深度、广度和持久度上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内隐因素和外显因素的区分上却难以确立严格的标准。

因为外显因素中绝大部分是内隐因素的体现,二者变迁变化的影响是相互的,只不过外显因素的变迁速度较内隐因素更快、更直观。

因此,对于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的分类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难题二:对于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研究,尽管选取了贯穿东南到西北、辐射河西走廊的四个田野调查点,但仍是地域范围较大的个案研究,如果将其放在整个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民族关系理论的普适性意义也是研究难点之一。

创新:研究平台的创新,河西走廊自古是东西方交往交流的要道,是多个民族水平流动的走廊,从地理的角度,它也是民族垂直流动的地带,多个民族在此接触、交往、融合、杂居。

多民族水平和垂直流动的杂居走廊是的本课题进行研究的新平台。

SLIDE12进度计划和中期成果计划:A2007年-2010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进行的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和著作论文的阅读。

B2011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和著作论文的阅读。

C 2012年写作阶段,并进行补充调查。

D 2013年完成系列论文。

中期成果将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呈现。

SLIDE13课题组成员这一课题无论从申请到将来的逐步实施阶段,还是到最终完成,都不可能凭任何人的一己之力,所以在最后感谢我们的课题团队成员。

我的陈述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内容一民族杂居情况。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但大部分民族分布状况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杂居与聚居相互交织的,“杂居中有聚居”、“聚居中有杂居”。

在这个杂居与聚居相互交织的范围内,各民族相互交往、依存、冲突、融合,民族关系才有了纷繁复杂、多样具体的实现形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户籍限制的逐渐削弱,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更广范围内的民族杂居将成为民族分布的趋势及最主要特点。

因此具体的描述并分析河西走廊的民族杂居情况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是阐述和分析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二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状态。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已经被载入史册,并有学者加以分析评注。

那么当今河西走廊现在民族关系是怎样的状态,是合作、互助、彼此融合,还是竞争、冲突,相互排斥,又或者以一种状态为主各种状态并存、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状态缺失。

对此进行最新的民族学考察和记录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民族学资料,也是对该地区民族关系实现过程的见证。

内容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实现形式。

有了河西走廊民族杂居的格局基础,那么这一地域的民族关系又是以什么形式来实现的呢。

民族关系的实现是以各民族在地域、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中产生的交集为基础的。

在各个方面的交集中,各民族间或合作、或互助、或融合、或竞争、或冲突、或排斥等等的表现,便是民族关系得以实现的各种形式。

内容四影响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因素。

河西走廊自古是中西方交通的要塞、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舞台、民族流动的通道,因而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形态,并依此建立了纷繁复杂、多样具体的民族关系。

正因为这一地带是交通、经济、文化、民族的互动地带,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便也是多样的、复杂的。

生计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信仰、价值观、习俗和禁忌等等,都能够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其中有些因素是外显的,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直观的,不稳定的,也较为容易被察觉。

随着这些外显的因素差异性的逐渐减小,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也会逐渐消退。

而内隐的因素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则是相对牢固、深刻的,由内而外不容易轻易地改变,即使发生变化也是逐渐而缓慢的。

由于内隐的因素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使发生变化变迁也会保留一定的特性,那么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也会随着特性的保留而延续,具有持续性。

内容五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特点。

根据内容一到内容四的阐述和分析,不难看出在河西走廊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具体的特点。

内容六对于民族关系定义的新的审视。

从民族性的角度简化民族关系的定义。

(英国学者莱温斯坦(E. G. Ravenstein)在十九世纪提出了一种人口移动理论,他把社会中人口迁移的规律概括为这样几条法则:1)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距离的迁移是迁往大的工商业中心。

相对于一个吸引移民的中心来说,距离越近,迁入的移民人数越多,相反,距离越远,迁入的移民越少,移民人数与距离成反比关系;2)迁移常常是阶段性迁移。

就一个城镇来说,首先是其周围农村地区的人迁入进来,然后,距离较远的农村地区的移民又逐渐迁入到城镇周围的农村地区;3)迁移流与逆向迁移流同时并存,但净人口迁移流通常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一般情况下,迁移到一个地区的移民,也还有反向迁移的存在;4)女性人口在短距离迁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5)交通、通讯和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迁移率;6)有利的经济因素是吸引移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