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结合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话题。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职业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传统文化的涵养对于塑造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有益的。
传统文化能够锤炼教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传统文化中强调勤劳勇敢、忠诚爱国、奉献社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作为祖国培养未来的希望,应该具备高度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传统文化的涵养能够让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珍惜自己的职责,更加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
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重视道德修养和伦理道德。
教师作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传统文化的涵养可以让教师更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更加正确地处理与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关系。
传统文化能够加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育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知识和教育,强调“教育救国”。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
”意思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教师才能够有更深刻的教育情怀,更加深入地教育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有,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智慧。
传统文化的涵养可以让教师有更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更好地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传统文化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涵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锤炼教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育情怀,提高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docx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文化素养的关注度逐年上升。
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增不减,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而小学作为孩子们学习时期的启蒙阶段,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最佳阶段,如果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将传统文化的底蕴、知识等很好地展现给孩子们,那么将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素养重要性探究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应当拥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并对各类人文知识都较为了解,这样才能在无形中影响、引导班级的学生健康成长。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单单包括了诸多文化知识,同样也含有许多人文修养,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二■一世纪的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的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素养,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对于各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都拥有重要意义这点是不能完全否认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国吸收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影响了炎黄子孙。
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博采众长,才有了长存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我们来说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给予了各个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品质,这不仅展现在我们日常的谈吐中更是融进了我们的道德品格中。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我国有教育专家指出可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将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的提升。
1.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并未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这一课程,而是将道德教育和教学任务综合起来开展。
中国传统教育里的道德修养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而儒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能够真正的和谐起来,所以传统的道德标准为"束己修身”,也就是使每个人能够约束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
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如果,每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婉转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世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士者骨气。
如果每天能用一点时间去品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诗人晚年孤苦病老之时,站在高处,远望滚滚长江、无边秋日的凄清景色,空有一腔忧国伤怀的愁绪与无奈;聆听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让诗人的喜怒哀乐,爱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风雨,沉淀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
二、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大凡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沐风栉雨,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因此,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辩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新境界。
《老子》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
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对于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师德范本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教师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传统文化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并倡导敬业、忠诚、诚信等职业道德。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更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传统文化在培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道德品质的提升,还有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涵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职业道德、新时代、师德范本、情操、修养、网络化、社会责任、重要性、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积极意义1. 引言1.1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传统文化注重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教师作为社会的灯塔和引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强化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中重视师生关系的道德规范,强调师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学生的恩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端正品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的概念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传承和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教师更加自觉地践行职业道德,为学生做出表率和示范。
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道德规范和师生关系上,更体现在教师的修养和责任感上。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
教师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声誉和职业发展,更关乎学生成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师德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师德素养“师有百行,以德为先”。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和蔡元培,历代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的楷模。
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普通教师,我深知,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我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修养的精华。
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求”。
所谓“经师”,即教学问,而“人师”则是教行为,教道德,教做人。
历代伟大教育家无不是人师的楷模,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也试图让自己由经师转变为人师,但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融古汇今的过程,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人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恪尽“师责”。
师责,就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韩愈在《师说》一文开篇就概括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不同的时代对于这一共识有着不同的诠释。
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教育家主张教师要以“出世”的精神干一番“入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求淡泊名利,不计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在今天,这个道理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样需要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全新阐释他的意义:即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学习的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并在任何变革和实践中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一神圣职责。
二、砥砺“师志”。
师志就是教师的志向和理想。
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少时家境贫寒,15岁方立志于学,此后,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此间,他无间断地努力学习,并学无常师,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收徒授业。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成长DVANCE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热捧,相应地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教 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应指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 课程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复杂情境所需的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应立足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与价值。
”在北京师范大学杜霞教授看来,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包括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和文化认同。
她建议立足"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注重教师师德的涵养与培育;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模式;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目的,完善传统文化素养课程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在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学校还存在吗?学生的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课堂会变成什么样子?人工智能时代,什么不会变?……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试图回答这些众多教育人所关心的问题。
李政涛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
并且,‘‘教师要拥有高超的‘爱商‘数商’和‘信商'根底是移动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信息技术媒介与工具的能力。
”除了一些思辨性思考,教师的成长也来源于对一个个富含启发意义的教育故事的感悟。
本期《成长》,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我们呈现了富含智慧的教育故事,教师们读之、悟之,相信也可获得众多成长启示。
总编按语u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随着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教 育的日益重视和倡导,学界对传 统文化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民 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 多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进行传统 文化教育实践。
但一直以来,传统 文化课程多以地方课程、校本课 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存在,或者渗 透融合在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 中,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 体系。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 、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 程的见》,特别提出C以幼儿、小 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 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仍然需要传统文化的涵养。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魂魄,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使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更加坚定、高尚和有力。
传统文化能够培养教师的修身德行。
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这意味着教师首先要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只有拥有高尚的德行和道德品质,才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忠诚、孝顺、仁爱等美德,都是教师应该具备和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教师的教育智慧。
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智慧经验和精神智慧,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为本”、“因人施教”等理念,能够引导教师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由心而发”等观念,让教师明白不能过度规范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这些传统文化的智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面对学生的困惑、挑战和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教育。
传统文化能够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
在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都是教师职业道德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承担起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的责任,要勤勉教书、教育有方,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将责任意识融入到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德育人。
传统文化能够启迪教师的情操境界。
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是人的精神修养和灵魂升华,教师应该是以高尚的情操和境界引领学生成长。
传统文化强调的仁爱、和谐、美好等理念,都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善良而宽容的心。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
中国文化与教师人文素质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
中国文化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 族精神。
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吸收时代元素,与时俱进,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求。
02
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人文素质的定义与内涵
教师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 神、人文素养和人文价值,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人格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养。
03
中国文化与教师人文素质的 关系
中国文化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塑造
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对教 师的人文素质产生深远影响,促 使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
好的行为规范。
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 化遗产,教师通过汲取历史智慧 和艺术精髓,提升自身的人文素
人文素质的提升
教师在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 自身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不断丰富和提 升。
04
提升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与 方法
加强教师人文素质培训
定期开展人文素质培训课程
组织专业讲师或邀请文化名人进行授课,提高教师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人文素养。
发展
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 外来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中国文化强调人文精神、道德伦理、 家族观念、和谐共生等,这些特点深 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方式。
影响
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越 南等国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仍然可 见。
加强教师文化修养,提升国学传承意识。
加强教师文化修养,提升国学传承意识。
教师文化修养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教育事业不断
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传承中
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和传承国学,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古代文化与艺术、参观
文化遗产等方式,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国
学传承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在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中,
融入国学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再次,学校应该
建立完善的国学传承和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总之,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化,才能
够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
(二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民族而言 , 都具有重要意义 。 我国 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主要原因就是在历史发展中博采众 长 , 吸 收 了 不 同民 族 不 同 国 家 的 文 化 , 这 种 去 芜 存 菁 的 吸 收 形 式 ,才 使 得 我 国 的 民 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化 能 够 渊 源 流 传 ,影 响 着 一 代 又 一代人 。 也是这种广收博采的吸收 , 才使得古代的四大文明 古国只有中国才能屹立不败 。 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赋予了每个中国人具有民 族特有的品质 , 这些品质体现在谈吐中 , 体现在道德修养中 , 也 体 现 在 人生 观 和 世 界 观 里 , 因 为 传 统 文 化 的 熏 染 , 才 塑 造 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 。 在当前 , 世界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 民族精神 , 民族文 化正在被强势文化掠夺和挤占 , 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受 到冲击 , 要保持民族特色 , 就要从弘扬民族文化开始 , 只有用 民族文化传统来武装每一个中华儿女 , 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精 神世代相传下去 。 二 、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 )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我国 传 统 教 育 中 , 没 有 道 德 教 育 这 样 专 门 的 课 程 , 道 德 教育一直蕴含在识字教学中 。 按照孔子的说法 , 教育的目标 不 是 学 文 化 为主 , 而 是 以 修 身 为 主 , 要 通 过 学 习 来 塑 造 良 好 的道德 ,适应社会 。 我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修养主要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 础 上 , 儒 家 思 想 的 终极 目 标 是 提 倡 社 会 和 谐 , 因 此 在 道 德 上 的 要 求 都 是 “ 束 己 修 身 ”, 主 张 通 过 道 德 教 育 , 让 所 有 人 都 有 约 束自 己 的 能 力 , 在 家 中 能 善 待 父 母 和 儿 女 , 在 外 能 善 待 他 人 。 尽量做到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为了更好地使社会和谐 起 来 , 孔 子 还 提 出了 “ 礼 义 ” 的 观 点 , 这 些 观 点 都 是 要 求 人 们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 “ 礼 ” 指的是个人行为范围 ,“ 义 ” 指的是 社会公德应遵守的制度 。 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 秩序 ,以达到和谐的目标 。 之后 的 孟 子 , 在 研 究 孔 子 的 基 础 上 ,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修 身 方式 ,“ 反躬求己 ”,“ 反求诸己 ”,在 “ 义 ” 的基础上提出了 “ 舍生 取义 ” 的观点 , 将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上做了权衡 , 也就 是将个人的奋斗目标定位为民族大义 , 造福于人 。 这就是儒 家思想提倡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教师素养的慎思——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
教师素养的慎思——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摘要:我国具备雄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文学历史常识以及人文素养底蕴等内容。
教师应不仅教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新知识,还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教学中。
现许多教师忽视自身相关素养的同时,也没有传授给学生相应知识的意识。
本文从传统文化、教师素养以及增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以培育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知识与人文底蕴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师素养;小学语文一、将传统文化面向现实:社会发展之必要(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概述传统文化是指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具备的思想、文化与道德的集合,最终浓缩成精神状态。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其中许多文人学者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相互碰撞,进行融合并改进,明确道德准绳,最终让中国稳居于世界文化之林,产生了独具中国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
曾经朝代更迭,不同朝代有其特有的文化内容。
虽然其中有不成功之处,但仍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一方面传统文化体现在“文”上,即汉字不断完善与形成,衍生出包括书法、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在这些基础上还派生出包括音乐、绘画等多种独具特色的娱乐活动。
特别是儒家思想至今有着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武”上,包括军事著作等多种文化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传统节日都具备着十分丰硕的传统文化底蕴。
我们还需传承的有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历久旎新传统文化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十分珍贵,在取之精华去之糟粕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使我国文化能够历久旎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还赋予了中国人独具的文化修养,使得中国人明确了价值观取向,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树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助推,让我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脱颖而出。
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技术上,还体现在文化上,其中许多文化遭到了掠夺,未能站住脚。
在这个时候中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中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对新一代孩子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光发彩。
新时期师德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新时期师德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白清洁2005年12月新时期师德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师有百行,以德为首”。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要想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一支师德修养过硬,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
新时期的师德修养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
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铸造新时代师魂,对于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创建优良校风和教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时期的师德修养的内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师德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职业道德等意识形态内容。
师德修养就是要将这样一些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东西,成为教师素养中起主导作用的组成部分。
师德修养具有历史继承性。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历代先贤、教育家对师德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并一生践行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的楷模。
新时期倡导师德修养,首先就需要教师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修养的精华。
二、新时期师德修养的本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江泽民主席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新时期的教师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 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历代的教育家无不是“人师”的楷模,这实际上正说明了师德修养的本质就是实现教师由“经师”到“人师”的转变。
师德修养是教师修养中最高层面上、最核心领域里的修养,从表面上看,师德修养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但如果把师德修养仅仅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显然是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离开了教师其它方面的修养,离开了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的精华,师德修养无疑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传统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中语张志芳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
近年来,我国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萎靡而形成的不良现象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视人文精神的社会意义,我们不得不把眼光转向社会个体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因此,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所谓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
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
简单的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
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因为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源远流长,对当代教师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具体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体现在师德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一直被视为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是中国古代教育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这样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教师,使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更加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性。
这种影响促使当代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影响还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
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诚信”、“礼让”等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也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方式。
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以“诚信”之态待人,以“礼让”之风待事,建立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更加有效。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秉持高尚的师德精神,灵活应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借鉴其中的优秀传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出积极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教师的影响是正面的、深远的,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使之融入到现代教育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现象固然堪忧,但并不是不可救药,相反就更加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传统的道德进行现代意义的注释, 强调现代社会中对个人, 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和责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传统道德的优点与长处,进而接受传统文化与道德,并受此影响,形成了好的有传统底蕴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道德风貌。
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与专业素养有了如此堪忧的学生现状,就越发凸显出了语文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加强学生们的养成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师德水平,做到以德服学生,以行动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熏陶与影响。
不是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吗?教师只有自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素养达到了一定高度,才有可能去真正对学生有好的导向作用,一个传统素养薄弱,充满现代功利色彩的教师永远不是一个合格的教书育人者。
古人将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应具备如下能力:能力一:具有较为丰厚的传统道德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真正继承者和传播者。
前几年关于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有过热烈的争论,甚至有惊人之语云“语文教学,误尽苍生”,屎盆子一下子扣到了语文教师的头上,不仅如此,语文的教学的效果也是低效的,甚至更低效。
这“低效”后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非常让人担忧的一个现实是——语文教师素质的下滑,尤其是道德素质的下滑。
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全面提升教师道德文化素质,必须从__数千年优秀的传统道德中去寻找出路。
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术方向。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
以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也在不断受到重视,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培养和发扬好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对于培养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传统文化在教师职业道德涵养中的作用以及新时代教师如何应用传统文化来涵养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价值观念方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强调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忠孝、诚信、孝道等观念也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热爱教育事业、忠诚学校、诚实守信等理念息息相关。
2.思维方式方面: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强调了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教学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种佳范。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之道、仁者爱人等思维方式也为教师学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行为规范方面: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礼仪规范、行为规范等对于教师职业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孔子所提倡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告诉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传统文化也对于教师待人接物、为人师表等行为提供了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与教师职业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力量源泉和道德规范的传承者。
如何在新时代中结合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涵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在教师职业道德涵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塑造道德人格: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可以对教师进行人格修养和道德塑造。
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义道德、孝道忠诚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人格。
只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正直诚信的优秀教师。
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
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发表时间:2020-09-10T14:54:55.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月9期作者:胡娟[导读] 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思想文化的总和,表现为物质、制度、精神的文化实体、文化意识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辅之以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的理论、技艺、传统和民俗等。
摘要: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思想文化的总和,表现为物质、制度、精神的文化实体、文化意识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辅之以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文化,以及其他的理论、技艺、传统和民俗等。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究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中的重要性,重要性又包括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语文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况与自身情况,进行相关实践。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授学生识记汉字、学习阅读与写作,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文化水平。
要做到以上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学和人文历史知识,对于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与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开展语文教学。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综合文化素养,首先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基础,形式多样,包罗万象,包括有语言文字、书法绘画、民族乐器及传统曲艺、传统习俗和其他技艺文化等,比如像《论语》等经典著作和儒家思想、古琴技艺、国画、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古代建筑及其技艺、中医、传统节日及风俗等,都可以被称作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学习心得]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与教师本身素养的关系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下来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其包罗之广,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任何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望其项背。
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其《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主题报告中,呼吁全社会注重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并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实现人的高度完美和国家、民族的腾飞。
南怀瑾先生也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
”
可见,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而作为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推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人注目的是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加大。
以第一册为例,《高中语文(试验本)》阅读部分的古文名篇为12篇,占总量的一半,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则全部为古诗文。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文占全部教材总量的50%,中国现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占20%,这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加入了歇后语、对联、谚语、古代诗词、寓言故事等的学习,每册书里面,要求背诵的篇目达10篇之多,而配套的故事,选自中国古今名家的作品也明显增多,在削弱政治性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的教育,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
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了,还是被柴米油盐的琐事湮没了雄心,湮没了学习的欲望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而作为集中华传统之大成的文化,当是我们终生学之不尽的“教科书”。
最可悲的是这样一种老师,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
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
这种预制件式的教育,误的不仅仅是一个班,可能是一代人、几代人。
而真正好的教师,他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他想让他的学生知道更多,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方法,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能力。
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宣讲,而更多应该是引起学生课外阅读、讨论的兴趣。
而教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简单的,他本身必须具备传授的能力,而传授的能力,来源于他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好、钻研。
不积硅步,不及千里。
只有自己先充实自己,才能够在三尺讲台前,叱咤风云,为学生所爱戴,而不致误了自己,更误了人家子弟,抱恨终生!
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从不同的途径习得更多的知识,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知识的水分。
从电视上看《国宝档案》,《台湾百科》,看各民族风情,了解《清明上河图》,了解明世宗的荒淫无度,为后代所戒。
从网络上遨游,看中华文物史话,看中国朝代演变的故事,看中国的名人名家。
从书上学习,读唐诗宋词,看明清小说,读《三言》《二拍》,看传奇故事,在书海中让自己成长。
只有这样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而不是教出一群只会循规蹈矩的“呆子。
”
为了让高年级的小学生爱语文,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我鼓励学生们去买《读者》、《意林》、《格言》,从一个个简单动人的故事中,从一句句格言中,他们学会了感悟,从而喜欢上了阅读,而作文也因此得益。
作为一个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保持一个清醒、好学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良师,孩子们愿意与之谈心的益友。
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试问当今学者,真正称得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几人?
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下来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其包罗之广,其内涵之博大精深,任何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望其项背。
中国科学院士杨叔子教授在其《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的主题报告中,呼吁全社会注重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以确立责任感,完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并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实现人的高度完美和国家、民族的腾飞。
南怀瑾先生也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
”
可见,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而作为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推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人注目的是古诗文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显著加大。
以第一册为例,《高中语文(试验本)》阅读部分的古文名篇为12篇,占总量的一半,而《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第一册则全部为古诗文。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文占全部教材总量的50%,中国现代文学占30%,外国文学占20%,这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加入了歇后语、对联、谚语、古代诗词、寓言故事等的学习,每册书里面,要求背诵的篇目达10篇之多,而配套的故事,选自中国古今名家的作品也明显增多,在削弱政治性的同时,增加了人文的教育,呼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坐在原地不动,一本通书读到老,总是在经验上打转转,还是贪婪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答案当然是后者。
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同事们,是否真的行动起来了,还是被柴米油盐的琐事湮没了雄心,湮没了学习的欲望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而作为集中华传统之大成的文化,当是我们终生学之不尽的“教科书”。
最可悲的是这样一种老师,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
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
这种预制件式的教育,误的不仅仅是一个班,可能是一代人、几代人。
而真正好的教师,他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他想让他的学生知道更多,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方法,他教给他的学生的是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能力。
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宣讲,而更多应该是引起学生课外阅读、讨论的兴趣。
而教师要想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简单的,他本身必须具备传授的能力,而传授的能力,来源于他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好、钻研。
不积硅步,不及千里。
只有自己先充实自己,才能够在三尺讲台前,叱咤风云,为学生所爱戴,而不致误了自己,更误了人家子弟,抱恨终生!
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从不同的途径习得更多的知识,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知识的水分。
从电视上看《国宝档案》,《台湾百科》,看各民族风情,了解《清明上河图》,了解明世宗的荒淫无度,为后代所戒。
从网络上遨游,看中华文物史话,看中国朝代演变的故事,看中国的名人名家。
从书上学习,读唐诗宋词,看明清小说,读《三言》《二拍》,看传奇故事,在书海中让自己成长。
只有这样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而不是教出一群只会循规蹈矩的“呆子。
”
为了让高年级的小学生爱语文,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我鼓励学生们去买《读者》、《意林》、《格言》,从一个个简单动人的故事中,从一句句格言中,他们学会了感悟,从而喜欢上了阅读,而作文也因此得益。
作为一个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保持一个清醒、好学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良师,孩子们愿意与之谈心的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