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管生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第九版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第12节ppt课件

(二)第二心音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在胸骨右、左两旁第二肋间听诊最为清楚,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三)第三心音
在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偶尔可听到第三心音
(四)第四心音
第四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的晚期,是与心房收缩有关的一组发生在心室收缩期前的振动,也称心房音
第二节
心肌细胞电生理
作者 : 曾晓荣
即K+外流(IK)和Ca2+内流,二者之间维持电荷流动的动态平衡
生理学(第9版)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④ 复极3期
Ca2+内流停止和K+外流(IK 、 IK1 )逐渐增多,故膜内电位迅速向复极化方向发展。而且K+外流呈再 生性。此正反馈过程导致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极化完成 ⑤ 4期
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但离子泵将AP期间进出细胞的离子泵回去。Na+-K+泵可将细胞内的Na+泵出 细胞外,而将K+泵入细胞内。而细胞内Ca2+通过Na+-Ca2+交换和Ca2+泵得以出细胞
生理学(第9版)
3. 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与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比较有何异同。 (2)窦房结细胞AP的形态特点:
① 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纤维; ② 0期除极速度比浦肯野纤维慢,幅度低; ③ 没有复极1期和2期平台期; ④ 4期自动除极速度比浦肯野纤维快
生理学(第9版)
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二者之和
4. 心室顺应性 心室顺应性(CV)是指心室壁受外力作用时能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通常用
心室在单位压力差(ΔP)作用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ΔV)来表示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在胸骨右、左两旁第二肋间听诊最为清楚,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三)第三心音
在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偶尔可听到第三心音
(四)第四心音
第四心音出现在心室舒张的晚期,是与心房收缩有关的一组发生在心室收缩期前的振动,也称心房音
第二节
心肌细胞电生理
作者 : 曾晓荣
即K+外流(IK)和Ca2+内流,二者之间维持电荷流动的动态平衡
生理学(第9版)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④ 复极3期
Ca2+内流停止和K+外流(IK 、 IK1 )逐渐增多,故膜内电位迅速向复极化方向发展。而且K+外流呈再 生性。此正反馈过程导致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极化完成 ⑤ 4期
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但离子泵将AP期间进出细胞的离子泵回去。Na+-K+泵可将细胞内的Na+泵出 细胞外,而将K+泵入细胞内。而细胞内Ca2+通过Na+-Ca2+交换和Ca2+泵得以出细胞
生理学(第9版)
3. 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与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比较有何异同。 (2)窦房结细胞AP的形态特点:
① 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纤维; ② 0期除极速度比浦肯野纤维慢,幅度低; ③ 没有复极1期和2期平台期; ④ 4期自动除极速度比浦肯野纤维快
生理学(第9版)
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二者之和
4. 心室顺应性 心室顺应性(CV)是指心室壁受外力作用时能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通常用
心室在单位压力差(ΔP)作用下所引起的容积改变(ΔV)来表示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无 平滑肌分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中小静脉,与同级动脉 相比,其管壁薄、弹性小、易扩张,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 纳在静脉中。
血管舒缩调节机制
01 02
神经调节
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经常发放低频冲动,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血管舒张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下无冲动发放,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冲 动,引起舒血管效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03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明显改变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血管类型及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
通血毛细血管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壁 上有较多小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物质 交换。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 小片段,使其失去网状结构。
纤溶抑制物
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可抑制纤 溶酶的活性,调节纤溶过程。
凝血与纤溶平衡及其意义
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血管损伤时的及时止血,又避 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生理意义
凝血与纤溶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平衡 被打破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06
血管生理
血管类型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01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
分配血管
心血管生理学(英文版)课件

• Ca2+ influx , [Ca2+ ]i , contractility
Cardiac effect of parasympathetic stimulation
Interaction of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nerves
Predominance of autonomic nerves
sympathetic constrictor nerve, vagus nerve • Effector: heart & blood vessels
Baroreceptor neurons function as sensors in the homeostatic maintenance of MAP by constantly monitoring pressure in the aortic arch and carotid sinuses.
Cardiovascular Center
A collection of functionally similar neurons that help to regulate HR, SV, and blood vessel tone
Vasomotor center
Located bilaterally mainly in the reticular substance of the medulla and of the lower third of the pons
180 mmHg ➢Receptors within the aortic arch are less
sensitive than the carotid sinus receptors
Cardiac effect of parasympathetic stimulation
Interaction of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nerves
Predominance of autonomic nerves
sympathetic constrictor nerve, vagus nerve • Effector: heart & blood vessels
Baroreceptor neurons function as sensors in the homeostatic maintenance of MAP by constantly monitoring pressure in the aortic arch and carotid sinuses.
Cardiovascular Center
A collection of functionally similar neurons that help to regulate HR, SV, and blood vessel tone
Vasomotor center
Located bilaterally mainly in the reticular substance of the medulla and of the lower third of the pons
180 mmHg ➢Receptors within the aortic arch are less
sensitive than the carotid sinus receptors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数量
白细胞数量较少,约占血 液总容积的1%左右。
功能
参与机体免疫应答,防御 病原体感染。
血小板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数量
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10-30万 个血小板。
功能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维护 血管壁完整性。
05
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途径和效应器
01
交感神经调节
心腔结构与特点
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和右心室。
右心房接收来自上下腔静脉的非氧合血, 右心室将非氧合血泵入肺动脉。
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静脉的氧合血,左心 室将氧合血泵入主动脉。
心房与心室之间通过房室瓣相连,保证 血液单向流动。
心肌细胞类型及特性
心肌细胞主要分为工作细胞 和自律细胞两类。
肌性动脉
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管壁较 厚,富含平滑肌,收缩能力强,可调节器 官和组织的血流量。
小动脉
管径较小,管壁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对血 流阻力较大,是形成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01
02
03
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下腔静脉等, 收集全身血液回流至心脏, 管壁较薄,弹性小。
肺循环静脉
04
营养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为机 体提供能量和合成原料。
红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数量
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约有 400-550万个红细胞,女性约为 350-500万个。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氧 供和酸碱平衡。
白细胞分类、数量和功能
分类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单核细胞。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大全

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复极-60mV,通道阻 12 塞解除, K+外流,完 成复极过程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流基础
13
1 0mV 0
2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3
-90mV 细胞外
4
Na+ Ca2+ Ca2+
4
3K+ Ca2+
14
3Na+
细胞内 K+
K+
K+
K+ K+ 2Na+
2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和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电学理论:去极化 ① 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强 ② 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 ③ 两者兼有
+
+
29
(1)浦肯野细胞自律活动发生的原理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离子流的基础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15
(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0期:Ca2+内流L型钙通道 (ICa-L) (速度慢、 幅度小) 3期:K+外流
延迟整流钾通道(IK) 0mV
0
-40mV
3
4期:缓慢自动去极期 4 -70mV 起搏电流 3期复极过程,通道逐步 2+ + Ca2+ Ca Na 去激活 , 这种 K+ 流逐渐 细胞外 K+外流 减少是4期自动去极化 的重要离子基础 Na+内流 K+ 细胞内 (If进行性增强内向离子流)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PPT课件

3.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腔V在右心房入口处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CVP的影响因素:
(1)心脏射血能力 (2)静脉回心血量
问题:人下蹲几分钟后突然站立,会 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二)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①心肌收缩力 ②体位改变 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图 ④呼吸运动
三、微循环
(2)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心舒期A血量↑ ↓
心缩期血BP↑↑(明显)
(3)心率↑→心舒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
↓
SBP↑(不↓ 明显)
DBP ↑ ↑ (明显)
(4)大动脉弹性↓ →SBP↑、DB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Bp变化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
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管电子课件 中 职 高教版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BP)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有关概念与正常值▲
血压及动脉血压的概念: 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表示法: 脉压差(脉压) 平均动脉压:
掌握!
血压标准(2003年 WHO、美国高血压协会) ▲
血压值
功能:物质交换
四、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一)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结果:
A端大于0,组织液生成
V端小于0,组织液回流
(二)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与水肿的关系):
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
血管→舒张(肝、骨骼肌、 冠脉)
血液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血管紧张素Ⅲ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醛固酮
保钠排钾
血 压 回 升
循环血量↑
血Na+↓ / 血K+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 ↑+ M受体 心脏
心交感神经
NE↓-β1受体
心脏
交感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平滑肌
NE↓-α受体
延髓心血管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作用强,主要表现 :①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外周阻力
增大;促进静脉收缩,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故使血压升高。②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 使其紧张性加强,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促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增强交感缩血管效应,使血压升高。④与血管紧张素Ⅲ共同刺激肾上腺皮质球 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和排出钾,具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 用,使血量增多,动脉血压上升。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髓质激素及RAA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对比
作用
肾上腺素(Adr)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Adr+β1受体 → 心率加快 心内传导加速
心肌收缩力加强
Adr+ α受体→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血管)
Adr+β2受体→血管舒张 (心、骨骼肌血管)
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
醛固酮
保钠排钾
血 压 回 升
循环血量↑
血Na+↓ / 血K+ ↑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
颈动脉窦 舌咽神经 主动脉弓 迷走神经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神经 Ach ↑+ M受体 心脏
心交感神经
NE↓-β1受体
心脏
交感 缩血管中枢
交感缩血管神经 血管平滑肌
NE↓-α受体
延髓心血管中枢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3)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通过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缩血管作用强,主要表现 :①直接促进全身微动脉收缩,使外周阻力
增大;促进静脉收缩,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故使血压升高。②作用于交感缩血管中枢, 使其紧张性加强,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③促进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 上腺素,增强交感缩血管效应,使血压升高。④与血管紧张素Ⅲ共同刺激肾上腺皮质球 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和排出钾,具有保钠、排钾、保水的作 用,使血量增多,动脉血压上升。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髓质激素及RAAS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对比
作用
肾上腺素(Adr)
对心脏的作用 β1受体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Adr+β1受体 → 心率加快 心内传导加速
心肌收缩力加强
Adr+ α受体→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血管)
Adr+β2受体→血管舒张 (心、骨骼肌血管)
生理学:第三节--血管生理(完整版)

1、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这条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使一 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回流到心脏。在骨骼 肌内,这类微循环通路较多。
2、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物 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营养通路”。真毛细 血管网是交替开放的。
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 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 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动 心脏射血
脉
血 压
外周阻力
共同作用 的结果
心 脏 约70ml血 射 血
主 、
仅约23ml血在0.25s内
大
外周血管
动 脉
(由于①强大的外周阻力;②仅0.25s)
0.25s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 收缩和舒张。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 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暂储
剩余的约47 ml血
主、大动脉被动扩张,容纳约47 ml血
心
室
主、大动脉弹性回位
舒
张
驱动约47 ml血 流向外周血管
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心缩时,被动 扩张容量增大,将一部分血液暂时贮存起来;心 舒时弹性回缩,将射血期中多容纳的那一部分血 液继续向外周推动输出。这类血管通常称之为弹 性贮器血管。
静 脉 血 流 加 快
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
胸腔内大静脉和 右心大静脉和右心 房更为扩张 程度↓
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回心血量 ↓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心血管生理学

名称
意义
幅度(mV) 时间(s)
P波
两心房去极化
0.05~0.25 0.08~0.11
QRS波群 两心室去极化
变化较大 0.06~0.10
T波
两心室复极化
0.10~1.5 0.05~0.25
PR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 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
0.12~0.20
PR段
去极化通过房室交界等 传至心室肌所需的时间
与基线同水平
0.06~0.14
QT间期 两心室兴奋的总时程
<0.40
ST段
两心室处于去极化状态 与基线同水平 0.05~0.15
精选ppt课件
33
精选ppt课件
34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精选ppt课件
35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 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 动周期。
精选ppt课件
36
收缩期(systole) 舒张期(diastole)
精选ppt课件
5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精选ppt课件
6
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AP) 内向电流: 去极化 外向电流: 复极化或超极化
精选ppt课件
7
表4-1 心肌细胞内液和外液中 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离子 浓度(mmol/L)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Na+ 10
145
K+ 140
0.15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缓慢射血
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室瓣及动脉瓣均关闭
室内压剧降,
0.07
心室容积不变(最低值)
快速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期末时室内压降至最低, 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