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丰碑

合集下载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评介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评介
摘要: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即医圣张仲景失传了一千多年的经典原著,收藏者为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所
藏为私传手抄本。其内容较现行《伤寒论》、《金匮要略》多三分之一。无论是体例结构、篇章安排,还是文字内容、医 理方药,都足以证实确系仲圣手笔,绝非托名之作。我辈中医后学者应予高度重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拯救这部伟大 的医学经典的历史使命。使仲景这部再现于世的医学巨著能如医圣之愿,得以造福黎民百姓。 关键词: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Baiyunge Kuramoto of Shanghanzabinglun which lost thousand years was written by Zhang

Abstracts:

Zhongjing.Zhang ZhongJing’
forty—sixth generation descendant collect the Tibetan manuscripts for private transfer.The content has
万方数据
2014年2月第16卷第1期
February 2014,V01.16,No.1
l of Hube a i University nr of Chinese u Medicine oJ56.
湖:‘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仲圣继承和发展了《内 经》、《难经》的“热病”理论,创立了完整的“六淫”致病的辨证 论治体系。再往下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的辨证论治。因仲圣痛悼“伤寒”给他的宗族带来的灭顶之灾, 所以创“六经”专论伤寒,后人罹此病者,可免一死矣。其良苦 用心,于此可见一斑。六经病后是霍乱、吐利、痉阴阳易、差后劳 复、疟病等几类与伤寒类似的外感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最后部 分分别是血痹虚劳、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瘀血下血疮痈、妇人各 病等内、外、妇科病的脉症并治篇。至于黄疸、宿食、下利、吐逆、 寒疝、消渴等证,分别于阳明、少阴、厥阴诸篇中论述,昭示后学 “六经”辨证不但伤寒适用,杂病亦可参照结合使用。现代著名 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就是运用六经辨证方法来指导眼科 病的诊治”J,可谓对六经辨证“活学活用”的范例。

汉朝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传世之作

汉朝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传世之作

汉朝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传世之作汉朝最为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是《黄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内容特点以及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写,他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剂师。

该书是以古代医家所创立的“寒热病”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本人的医疗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而成。

书中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伤寒杂病论》一书以其系统全面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它包含了对伤寒病及其他各种疾病的描述,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非常深入。

书中以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疾病的病机,精准地描述了病症的表现和变化规律。

同时,对于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被后世医学家广泛采用。

《伤寒杂病论》不仅涵盖了当时的医学知识,还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念和哲学思想。

《伤寒杂病论》对古代医学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更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书中提出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后世的医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验证与完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同时,该书也对中医学的教育和培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培养大量的中医人才做出了贡献。

在《伤寒杂病论》之前,古代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相对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理论框架。

而《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古代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医理论与实践,将医学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上。

它不仅对古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为现代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

《伤寒杂病论》因其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医典籍中的经典之作。

总之,汉朝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传世之作。

它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作,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该书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伤寒论哪个版本比较好详解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哪个版本比较好详解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哪个版本比较好详解伤寒论的内容一、伤寒论比较好的版本是哪个《伤寒论》目前有多个版本,以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最为普遍,但它里面内容改动较多。

古代最好的版本当属《宋版伤寒论》了,但该版本几乎已经看不到了,明朝的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是完全仿摹《宋版伤寒论》刊印的,但现在存世的也仅仅有5部。

目前,最全最好的《伤寒论》版本就应当属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在80年代末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一书了。

在《伤寒论》流传史上,曾经有过王本(王叔和本)、唐本(孙思邈本)、敦煌本、宋版(林亿主编)、成本(成无己版)、赵版(赵开美版)的出现,现在,就要数刘版《伤寒论》了,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据说是和上述王叔和传本并列传下来的另一版本,其内容中的某些词句与王本一系略有不同,也是可以参考的版本。

不过,该书真假一直存有疑问。

二、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三、伤寒论的流传《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我最爱的书伤寒寒论英语作文

我最爱的书伤寒寒论英语作文

我最爱的书伤寒寒论英语作文Title: My Favorite Book: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In the realm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few works have left a more profound impact than th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Shāng Hán L ùn" in Chinese). Penned by Zhang Zhongjing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is esteemed text stands as a cornerst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fering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ilments, particularly those related to cold-induced disorders.The allure of this masterpiece lies not only in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in its enduring relevance. Its systema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diseas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qi and blood, continues to guide practitioners today. The text meticulously categorizes illnesses caused by cold pathogens and prescribes herbal formulas tailored to each specificcondition,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One aspect that deeply resonates with me is its holistic view of health, seeing the body as an interconnected system where physical symptoms reflect imbalances within. This philosophy aligns with my belief in addressing the root cause rather than merely alleviating symptoms. The "Treatise" encourages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a patient's lifestyle, emotions, and environment, advocating preventive measures alongsid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Moreover, the elegant language and poetic descriptions within the text add a layer of philosophical depth, transforming a medical manual into a literary masterpiece. It's a testament to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health, encapsulating 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a.In conclusion, the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is not just a book; it's a timeless guide that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 past and present, offering a window into the intricate wisdom of TCM. Its teachings inspire awe and a deep respect for the intricate balance of life, making it my most cherished read.---我最喜爱的书籍:《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殿堂中,《伤寒杂病论》(中文名为《伤寒论》)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条文(全)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条文(全)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条文(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家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杂病论》原文

《伤寒杂病论》原文

《伤寒杂病论》原⽂原⽂地址:《伤寒杂病论》原⽂作者:BT-四郎 脉法——《伤寒杂病论》第⼀篇 问⽈:脉何以知⽓⾎脏腑之诊也?师⽈:脉乃⽓⾎先见,⽓⾎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俱盛,脉阴阳俱盛;⽓⾎俱衰,脉阴阳俱衰。

⽓独胜者,则脉强;⾎独盛者,则脉滑;⽓偏衰者,则脉微;⾎偏衰者,则脉涩;⽓⾎和者,则脉缓;⽓⾎平者,则脉平;⽓⾎乱者,则脉乱;⽓⾎脱者,则脉绝;阳迫⽓⾎,则脉数;阴阻⽓⾎,则脉迟;若感于邪,⽓⾎扰动,脉随变化,变化⽆穷,⽓⾎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体躬,相体以诊,病⽆遁情。

问⽈: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荣卫⾎⽓,在⼈体躬。

呼吸出⼊,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观脉,⼤⼩不同,⼀时之间,变⽆经常,尺⼨参差,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

⼼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及关。

荣卫流⾏,不失衡铨。

肾沉、⼼洪、肺浮、肝弦,此⾃经常,不失铢分。

出⼊升降,漏刻周旋,⽔下⼆刻,⼀周循环。

当复⼨⼝,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蓄,⽀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为⼦条记,传与贤⼈。

师⽈:平脉⼤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肤经络之⽓;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

师⽈:脉分⼨关尺,⼨脉分经以候阳,阳者⽓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之注也;故⽈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

问⽈: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脉,⼈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也;如六菽之重者,⼼⽓也;如九菽之重者,脾⽓也;如⼗⼆菽之重者,肝⽓也;按之⾄⾻者,肾⽓也。

伤寒杂病论繁体竖排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繁体竖排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繁体竖排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太素。

伯禹疾,发热汗出而利止,身下重,医五日,复发热汗出而利止,重者四日,汗出不利,其人目下强眴,语言难,脉沉微者,此为伤寒。

伤寒者,汗出而渴者,此为晚食或饮有所傷也。

若渴不数息,心烦喜嘬,此为饮酒所傷也。

寒有伤于中,汗不出而发热,脉数者,此为三阳合病也。

若小便赤而利,不等,身有微热者,此为伤寒温化也。

太素。

伯禹疾,发热汗出而利止,身下重,医五日,复发热汗出而利止,重者四日,汗出不利,其人目下强眴,语言难,脉沉微者,此为伤寒。

伤寒者,汗出而渴者,此为晚食或饮有所傷也。

若渴不数息,心烦喜嘬,此为饮酒所傷也。

寒有伤于中,汗不出而发热,脉数者,此为三阳合病也。

若小便赤而利,不等,身有微热者,此为伤寒温化也。

伤寒之为病也,先发热,不恶寒,不患渴,其身或重,或痛,或鸣谵语,或小便不利。

不治者,七八日讫,以至十三日,但发汗利下,自愈者也。

所以然者,其外尚未入也。

合病者,有头痛,项背强急,咳而胸满,或腹中痛者,此为三阳合病。

咳而胸闷者,此为肺痹。

寒在阳经者,身热不恶寒,但头汗出者,名曰伤淤。

其脉浮大,而往来数止,心烦则欲呼,不欲言。

寒在阴经者,身冷不汗出,此为太阴病也。

若三阳合病者,手足温而身热,脉沉迟弱而不数,此为三阳复受寒也。

或身有微热,发潮热,微恶寒,头汗出,失溲,此为少阳病也。

伤寒除汗有二法:一法为饮食法,一法为药决法。

法者,十日之内,若不汗出而高热不退,当小建,启封,发汗为要。

药者,当两日一服,三服而发汗,不及三服,二日一服,其气力微弱者,三日一服,仍不及,再五日而复前后服之,必能汗出。

服药多者,汗亦多;少者,汗亦少。

少阳病者,令人固瘦;太阳病者,令人肌肉腐蚀;阳明病者,令人巨大而浮腫。

三阳合病者,令人足跼而不得屈。

十三日讫而自愈者,其身必被汗而表解也。

而浮者,必数泄而困而躁也。

夜半谵,言已交错,如语人,令人不知其所言。

伤寒愈后,不可久翕加温饮,慎食生冷,从容理发,以待恢复。

【我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正名:这是最好的一个伤寒论版本】

【我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正名:这是最好的一个伤寒论版本】

【我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正名:这是最好的一个伤寒论版本】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编著《伤寒杂病论》以后名震中外。

在1993年国际著名英国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推崇的世界医学伟人29位,张仲景名列第5位。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的著作,它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当于占了(四大经典的)四分之二、二分之一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著作,是医门之圣书。

要想对伤寒论版本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建议大家可以去买《伤寒论版本大全》。

它里面有九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加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一共十个版本,大家可以找一下看看。

现在呢有许多著名的中医认为《桂林古本》优于其它版本,例如蔡德元先生就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却对通行版的“众多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张贵江先生说桂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第一书。

例如两腘窝疼痛,就是腘窝屈伸不利而且非常疼的时候,就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来治疗,此方也可以治疗寒湿型腰疼;肘外痛,则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类似于西医说的肱骨外上髁炎;苓桂枣甘汤可以治疗肾脏结的膀胱癌;吃过饭以后肚子胀,下午比上午胀的厉害,以整个大腹部为主,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这些都是根据桂本的条辨进行施治后的案例,经过临床验证,效如桴鼓。

这个是目前最完整最好的《伤寒杂病论》版本《桂林古本》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合并在一起的,并没有拆分,共为十六卷。

正合仲景师在序言中说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看是仲景原著无疑。

医圣张仲景著作的书,收藏在张家是最有可能的,祖先的著作,后世子孙视若珍宝,世代流传,可能性极大,细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内容,先论平脉法上下两卷,这些宋本也有,没有争议,卷三论六气,伤寒,杂病,卷四论温病,卷五论风寒暑湿燥热,我看内容俨然罗列,井然有序,先从六气主客,太阳斗勺二十四节气,论述天道的寒热往来,然后先论伤寒,再讲伤寒例外之杂病,然后到冬伤于寒,春发温病,温病从春夏秋冬论述,特别说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后面就论风寒暑湿燥热,再分六经就把十四经脉全部联系上了,后面内容没有争议。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简介医圣之路张仲景是我国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东汉医官张长沙: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与神医华佗是同时代人。

在历史上,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

宋朝时期,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校订的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张仲景《汉书》(应是《后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家乡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境内。

张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学医。

张仲景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即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荣誉称号,并非官职。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

悬壶济世名自扬关于张仲景治病有很多传说。

一次,张仲景到河南桐柏山采药,遇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号完脉后说,先生,你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山民只好如实说,我乃是峰山山洞里的老猴,这些日子身体不舒服,所以找你为我治病。

张仲景听后,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递给老猴,当时就药到病除。

第二天,老猴扛了一块木头来见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我的病,我无以为报,这块木头是万年以上的桐木,送给你。

后来,张仲景请人用这块桐木做了两把古琴,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

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在虞汝明所写的《古琴疏》里。

张仲景的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清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写了一本《金匮要略论注》,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件事。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引言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的背景、内容以及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介绍。

背景介绍《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史上最早系统记载热性疾病与治疗方法的著作之一。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对伤寒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治疗方法。

白云阁藏本是明代医学家李时中所编的中医古籍目录,细致记录了明朝时期收藏的文献。

其中就包括了《伤寒杂病论》。

该版本在整个中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来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述《伤寒杂病论》共分为六篇,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经、杂证论和备急千金要方。

下面将对每篇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伤寒论伤寒论包含了关于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本篇中详细介绍了伤寒的病理、症状和治疗原则,提出了按病情分期施治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辨别病情的寒热偏向,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对热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疾病进行论述。

张仲景在本篇中详细描述了诸多病症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提出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脉经脉经主要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知识,包括脉搏的分类、脉象的变化以及脉诊的方法等。

张仲景深入研究了脉搏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许多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这对于中医师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测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经针经是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张仲景主张通过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总结了各种病间的对应穴位,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针刺方法。

杂证论杂证论主要涉及其他各种非热性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本篇中描述了许多杂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并总结了一些常用的方剂。

这些方剂以草药组成,并通过煎煮方式服用。

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是一部重要的方剂书。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教学课件

王庆国—《伤寒杂病论》地位PPT教学课件

28
2020/12/10
《五脏别论》指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 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 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 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 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19
2020/12/10
(四).《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其一,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 运用《内经》以来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阴阳、 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 础知识,创造性地对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 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的 理论体系。
20
2020/12/10
《平脉法》:“荣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 实见焉。”
29
2020/12/10

《难经·二难》提出:“从关至尺是尺内,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阴得尺内 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三 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脉当见九分 而 浮;……关之后者,阴之动,脉当见一 寸而沉。”
12
2020/12/10
(2)东汉时期,祖国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 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医药文献方面,《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 《汉书·平帝记》并有楼护日诵本草数十万言的记载。
从仲景自序来看,当时《素问》《灵枢》《难经》《胎 胪药录》《阴阳大论》等医书已在世上广为流传。

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

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

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一份珍贵的医学经典引言: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医学经典。

它详细论述了伤寒及其他各类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内容,内容深入、全面,对于探究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寒杂病论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版本的变异和改动。

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进行深度评估,并探讨其对于中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影响。

一、伤寒杂病论的流传版本1. 《伤寒杂病论》原文该版本为张仲景原版著作,内容真实可信。

它以伤寒病为主,结合多种疾病的病机病理,深入阐述了中医诊断治疗的关键思路和方法。

2. 各家注释版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伤寒杂病论》,后人纷纷对其进行注释和批评。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汤氏、岐伯注、杨上善等注释版本,他们对原文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3. 各家整理版本随着时代演变,不同的医家将《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和修订。

如清代吴鞠通的《伤寒杂病论校注》,对原文进行了校勘,并添加了自己的见解与经验。

这些整理版本的出现,使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内容。

二、伤寒杂病论流传版本的影响1. 为中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众多版本的流传使得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中的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验证。

这些版本对中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2. 丰富了中医诊疗方案不同版本的伤寒杂病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各自的观点和方案。

这些观点和方案丰富了中医药学的诊疗体系,使得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3. 促进了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伤寒杂病论的流传版本不仅为中国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经验,也为世界各国的医学界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伴随着中医药传播到国外,伤寒杂病论的流传版本在国际学术界中获得了广泛关注,推动了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知名中医专家简介

知名中医专家简介

知名中医专家简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杰出的中医专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知名的中医专家。

1. 吴阶平吴阶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他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医药界的爱因斯坦”。

吴阶平先生潜心研究中医学多年,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藏象理论”、“辨证施治规律”等。

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吴阶平先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事业的丰碑”。

2. 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以“辨证施治”为核心,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他曾经治愈过许多顽疾,被后人誉为“医圣”。

3. 王叔和王叔和是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的著作《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学的又一经典。

王叔和的医学思想以“辨证施治”为核心,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叔和的医术精湛,他曾经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被后人誉为“医圣”。

4. 钟南山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被誉为“抗击SARS的英雄”。

他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他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钟南山先生主张中西医结合,认为中医药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可以在某些病症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医药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 陈希孺陈希孺是中国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他是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

陈希孺先生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养生四序”、“中药精准制药”等。

陈希孺先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事业的丰碑”。

总结:以上介绍的中医专家是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序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序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序(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

十六卷。

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

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

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

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对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热等论述较为详尽,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

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

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他,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为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本书于一九六○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由于印数不多,不能满足需要,为应读者之要求,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使之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服务,特此再版。

原手抄本为直排,现改为横排,药方后的“右×味”,应为“上×味”,为尊重原手抄本而未改。

手抄本中的繁体字、异体字,现改用简化字,如“内诸药”改为“纳诸药”、“慄”改为“栗”、“疿(疹中有车)”改为“痱疹”、“氵啬”改为“涩”等;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鞕”、“疠”、“裩”等字未改;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泄”字改为“泻”、“黄蘖”改为“黄柏”、“桃核”改为“桃仁”,加注部分的“劈”字等未改。

书中一些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

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为了便于阅读试加了标点,限于我们的水平,错漏难免。

赞美伤寒杂病论诗句

赞美伤寒杂病论诗句

赞美伤寒杂病论诗句
赞美《伤寒杂病论》的诗句有:
1. 江西遂川彭克云题《伤寒杂病论》:
辨证疗疴是准绳,六经诊别实虚征。

方书之祖流传广,赞誉有加医界承。

2. 江西遂川黄小平题《伤寒杂病论》:
一十三代明医手,七二络经诊脉师。

杂病伤寒疗即愈,流传万古永名知。

3. 河南南召李青旺题《伤寒杂病论》:
一部伤寒烁古今,悬壶妙手可回春。

堪讴医圣品如雪,留取心灯照世人。

4. 江西遂川黄云忠题《伤寒杂病论》:
传经万古论伤寒,不负吾师力精殚。

六脉甄分明症结,四时循序探方丸。

神医在世医疾苦,妙手回春拯病难。

标本同攻流要略,鸿篇巨著福人间。

5. 礼赞医圣张仲景(之一):
胸怀忧国忧民心,呕心沥血医者神。

博采众方求古训,撰写《伤寒杂病论》。

上疗君亲下解民,治病救人担大任。

丰功伟绩美德存,惠及华夏万代人!
6. 小经方大智慧(之二):
穿越时光千百年,无数次实践检验。

数量虽少药力专,效如浮鼓人赞叹! 统治杂病与外感,哲理内蕴智慧现。

后世医家得宝典,至尊经方代代传!。

《伤寒杂病论》丰碑

《伤寒杂病论》丰碑

《伤寒杂病论》丰碑《伤寒杂病论》丰碑一、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关于其生平事迹的可考史料较少。

一般认为,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50年前后。

他的故里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即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

张仲景做过官,曾任长沙太守,但流芳百世的是他的医术,他被后人称为“医中亚圣”“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汉末乱世,当时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战争所带来的疫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表述了其写书的缘由。

张仲景的家族人口原本有两百多人,但是建安纪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伤寒病占十分之七。

在这样的惨剧下,张仲景为不能救助生命的夭亡而伤感,于是发愤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很多医学经典,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即使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医生也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根源,达到“见病知源、治病求本”的目的。

如果能按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内容去辨证论治,那么,大多数疾病都可以随证治愈了。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杂病论》自序《九卷》即《灵枢》。

《黄帝内经》共18卷,《素问》《灵枢》各9卷,但秦汉时期无《灵枢》之名,时人称之为《九卷》。

《八十一难》也称《难经》,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它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以问答形式阐述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共81个问题。

《阴阳大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学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用来论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阳诸生冯应鳌,崇祯(zhēn)戊(wù)辰初夏,病寒热几殆(dài),夜梦神人金冠黄衣,以手抚其体,百节通畅。问之,曰,我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也,今活子,我有憾事,盍(hé)为我释之?南阳城东四里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岁久湮没,将穿井于其上,封之唯子。觉而病良愈。
——清·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
《九卷》即《灵枢》。《黄帝内经》共18卷,《素问》《灵枢》各9卷,但秦汉时期无《灵枢》之名,时人称之为《九卷》。
《八十一难》也称《难经》,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它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以问答形式阐述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共81个问题。
《阴阳大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学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用来论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
《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它们并不等同于中医经络学说的“经”。
辨证论治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中医的临床疗效,有个故事能说明这个问题。话说有一天,有兄弟二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他们患的都是伤寒病,症状相似,都出现头疼、发热、畏寒等症状,并且也没有什么精神和胃口。张仲景仔细给兄弟二人把脉,又分别摸了摸他们的额头和掌心,然后给哥哥开了麻黄汤,而给弟弟开了桂枝汤。兄弟二人心里很是疑惑,两个人得的都是伤寒病,症状也大同小异,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一样呢?张仲景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说:“哥哥发热,但是无汗,需要用麻黄汤来发汗散寒;而弟弟发热但已出汗,所以用辛温的桂枝汤来治疗伤寒表征即可。”说来也神奇,兄弟二人按照医嘱吃药,只服了一天多的药便痊愈了。
《胎胪药录》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史籍并未见记载,原著已不存。
《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有“平脉辨证”四字,但“平脉辨证”究竟是一本专著还是原序中的一句话,现在已不可考。本书采用此为一本专著的观点。
二、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那什么是辨证论治呢?《伤寒杂病论》中的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辨证”是诊断,“论治”是治疗。“辨证”是把望、闻、问、切的“四诊”资料收集起来,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病因、病位、病性等疾病要素,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说得有些复杂,其实并不高大上,打个比方:我们要抓一个罪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根据形形色色的蛛丝马迹,推测、判断罪犯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犯罪时间、犯罪事实等,最后画出罪犯的样子。这个侦探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能画出罪犯的样子,就是“辨证”清楚了。那“论治”又相当于什么?画出罪犯的样子之后,就要去抓罪犯呀,这个“抓罪犯”就相当于“论治”。
《伤寒杂病论》丰碑
一、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关于其生平事迹的可考史料较少。一般认为,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50年前后。他的故里为东汉南阳郡涅阳县,即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张仲景做过官,曾任长沙太守,但流芳百世的是他的医术,他被后人称为“医中亚圣”“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汉末乱世,当时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战争所带来的疫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表述了其写书的缘由。张仲景的家族人口原本有两百多人,但是建安纪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伤寒病占十分之七。在这样的惨剧下,张仲景为不能救助生命的夭亡而伤感,于是发愤研究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很多医学经典,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即使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医生也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根源,达到“见病知源、治病求本”的目的。如果能按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内容去辨证论治,那么,大多数疾病都可以随证治愈了。
可惜的是,《伤寒杂病论》的原作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和频繁的战乱而渐渐失传,到晋朝时,太医令王叔和因偶读残章,感到它具有非凡的医学价值,便全力搜集其他篇章,最后编纂成《伤寒论》。《伤寒论》全书12卷,有对各种伤寒的397种疗法和112个方剂。而《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经王叔和整理为《金匮玉函要略方》,在宋代时由众多医家重新整理编纂成《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以阐述内伤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症,全书25篇,有262个方剂,同时还总结了秦汉以前丰富的医疗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制的缘由,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我国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由于贡献巨大,《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赞誉为“医方之祖”,而张仲景本人也被誉为“医中亚圣”“医圣”。
上面的故事中,虽然兄弟二人得的都是伤寒病,而且症状颇为相似,但张仲景却没有马虎,而是仔细辨明症状,找到了有汗、无汗的区别,开出了不同的方剂,根据“表实证”“表虚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方,从而药到病除。试想,如果张仲景给兄弟二人开出同样的方剂,让弟弟一样服用麻黄汤来发汗,那么弟弟气随津(汗液)脱,身体则会越来越弱,病情也会加重。
清康熙年间徐忠可所著《金匮要略论注》“张仲景灵异记”中记载:兰阳有个秀才叫冯应鳌(áo),在崇祯戊辰年的初夏得了伤寒病,几乎死掉。有一天夜里,他梦到一个神仙,带着金冠,穿着黄色的衣服,用手抚摸他的身体,他感觉全身的关节都通畅舒服了。冯应鳌就问这个神仙是谁,神仙说,我是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今天救你的命,是因为我遇到一件遗憾的事情,你何不为我解决?在南阳城的东边四里有我的祠堂,祠堂后77步有我的坟墓,但因时间太长已被湮(yān)没,看不到了,现在有人将要在我的坟墓上打井,只有你能阻挡这件事。冯应鳌醒来,病就好了。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受业于张伯祖,精于治疗。一日入桐栢觅药草,遇一病人求诊。仲景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以实具对,乃峄山老猿也。仲景出囊中丸药畀(bì)之,一服辄(zhé)愈。明日其人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斵(zhuó)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
——明·董斯张《广博物志》
张仲景画像
பைடு நூலகம்
张仲景的巨大贡献在于他研究出了一套特别能甄别“罪犯”,并且抓到“罪犯”的方法。他在悉心总结前人医疗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体经络脏腑的病变、发展和转机的规律,以六经为纲目,把伤寒的“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类,并分析指明不同伤寒之间的不同病状和用药的规律,从而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杂病论》自序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影响极大,也因此奠定了他“医中之圣,方中之祖”的学术影响力与地位。稍早于张仲景的名医华佗看了这本书,不禁赞叹:“此真活人书也”。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喻嘉言高度美誉张仲景,说《伤寒杂病论》“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诚然,《伤寒杂病论》并非只是治疗外感病的医学经典,而是对“诸病”都有指导和治疗意义。张仲景也希望他的《伤寒杂病论》能为当代和后世医学家们提供辨证论治的依据,这也充分体现了他济世救民的医圣情怀。
《伤寒论注》书影
三、医圣的传奇故事
关于张仲景,也有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明末的董斯张在《广博物志》里记载: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他师从张伯祖学医,精通医术。有一天,他到桐栢(bǎi)去采药,遇到一个病人求他看病。张仲景给他切脉,说:“你的手腕部有野兽的脉象,是怎么回事啊?”病人如实以告,说自己不是人,而是峄(yì)山的老猿猴。张仲景就拿出药囊中的药给老猿猴吃,吃一次就好了。第二天,老猿猴肩上扛着一块很大的木头来找张仲景,说:“这是已经长了一万年的桐木,我拿它来报答您的治病救命之恩。”于是张仲景把这块巨大的桐木做成了两把琴,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