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 (评论 三部六病精义)

合集下载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医学论1.1三部六病的概念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的部分;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1.1.2三部六病的哲学基础三部六病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的思辨框架,也有广阔的哲学基础;刘绍武对三部六病说的哲学基础做如下总结:“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

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临诊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

” 1.2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刘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总结、规范,把三部六病的精髓归结为“三纲六要”。

“三纲”:“思辨框架”:是三部六病;“理性规范”:是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整体内涵”:是“八要素”,即是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动态的平衡性、结构的功能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六要”:“证的四性”: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变性;“四类”:合病、并病、兼证、合证;“四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三化”: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三定”:定证、定方、定疗程;“八字诀”: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3三部六病的作用1.3.1三部六病是医学指导原则认识三部六病不能只停留在微观上,即从一方一病的效果上看待三部六病的优劣。

36计中名医巧治病读后感

36计中名医巧治病读后感

36计中名医巧治病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十六计》的书,它集合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与智谋的奇书。

它共分六套计谋,每套分六个计策,共有三十六计。

本书以精彩的智谋故事为主题,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军事方面的知识。

使我了解了相关的军事常识和历史故事。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医叫扁鹊,有一天,他看见了蔡桓公,说蔡桓公病了,病先后在皮肤里皮肉里、肠胃里,可是蔡桓公不听劝告,最后病情已经发展到骨髓,就再也不能治而死去了。

每个人都有错误,但是必须听劝告改正才好。

文中的蔡桓公就是因为不听劝告,而导致死亡。

这是多么可悲啊!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起了老来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小时候偷一个围巾给妈妈。

妈妈想:“没事,只偷一个小东西,不算什么”过了几天,儿子又偷一台电视,妈妈高兴地说: “太好了,终于有电视看了。

”有人劝那个孩子别再偷了,他不听。

后来他长大了,还是没改掉偷的恶习,去盗窃银行,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小病,小缺点或者小错误,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以前也有错误的时候也不喜欢
听批评和劝告,现在想起来这是不对的。

书中的经典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让我们从书中走进经典,让经典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六病方药的体会

六病方药的体会

六病方药的体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遣方用药多以《伤寒论》经方为主,尤其常用的是刘绍武老师定下的六病主方、主药。

临床上有一些粗浅体会,仅供同道参考。

一、表部:包括外感病早期、急慢性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脊髓病、风湿病、颈肩腰腿痛等。

1、太阳病主方葛根麻杏石甘汤:葛根30g 麻黄9g 杏仁15g 生石膏30g生甘草9g体会:本方用于外感热病早期,以葛根麻黄石膏三药为主。

若表邪明显,略显寒性,体温37-39℃,葛根加至60g、麻黄加至15g,若风寒不显,风热为主,体温超过39℃时,生石膏加至100g。

2、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当归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细辛5g 通草10g 大枣10枚体会:本方用于虚寒性的手足逆冷或肢体疼痛证,比如妇女产后的肢体发凉、疼痛,穿衣过少或夏季过用空调引起的身痛、腰痛以及雷诺氏病、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深部静脉炎等。

我一般是当归用酒洗,用量在15-30g之间,因病人的大便干稀和体质强弱而定。

桂枝应加量或以肉桂代之。

通草以鸡血藤30g代之。

3、表部协调方葛根汤:葛根30g 麻黄10g 桂枝15g 白芍15g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6枚体会:本方可用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类风湿、肩周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以及脑血管病。

合用附子汤治疗风湿、类风湿、各种关节炎等,加黄芪、桑枝治疗肩周炎、颈椎病、末梢神经炎等,合当归四逆汤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合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

葛根一般在太阳病主方中用粉葛根,在葛根汤中用柴葛根,若颈肩腰腿痛病、强脊炎表现以项背强痛为主证者,可用至120g。

麻黄用量大小要看病人有汗无汗,心率快慢而定,若有汗或心率快者,用量宜小,无汗或心率慢者,用量宜大。

附:补阳还五汤以及黄芪的用法:补阳还五汤七味药是以大量黄芪加少量活血药组成,其中黄芪四两,当归、赤芍各钱半,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本方虽然不是《伤寒论》方,但临床很常用,也是刘老拟定的治疗偏瘫的专方。

深挖“三部六病”理论体系 创新发展技术应用

深挖“三部六病”理论体系 创新发展技术应用

深挖“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技术应用作者:杨洋刘俊英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86期传承经典,创新经方治疗体系“三部六病”是刘绍武先生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创新实践而发展起来的。

本人于1974年5月跟随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师学习“三部六病”两年,之后在从医的30余年中,一直遵循应用刘绍武老师“三部六病”的理、法、方、药为患者解除疾苦,使得数万名患者恢复健康,成为社会中的劳动者、建设者,这都是刘老师“三部六病”的功劳。

谈如何应用“三部六病”法则给患者治病之前,一定要先说刘绍武老师的医德医风对我的熏陶和影响。

在跟随他学习的那两年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医先学做人!刘绍武老师看病不论贫富贵贱,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老幼残弱,对患者一视同仁,凡来诊者,一律亲切相待,认真细致地诊断治疗,尽量让患者少花钱或不花钱。

有一次,患者找到刘绍武老师看胃病,在诊脉时,他发现患者手腕部有一个腱鞘囊肿,形如豆状,犹如杏核大。

他将这一现象告诉患者,与此同时用手指将腱鞘囊肿掐掉,鞘内破裂,腱液已流,囊肿消失。

他又为患者按压了一会儿,直到囊肿全部消失。

此外,他每每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便为患者找一些不用花钱的偏方。

刘绍武老师诊治好了成千上万的疑难病症,患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总会送一些礼物,但他一概拒收,婉言谢绝。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道行,到什么时候也不能破坏我的这个道行。

”他一辈子清贫素食,不收患者分文,高风亮节、德高望重,非常令人佩服。

在跟随刘绍武老师学习“三部六病”时,他随时给我指教。

他表示,“三部六病”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病症统一归类方法,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相结合。

用药的原则是,热药与寒药同用,补药与泻药同用,升药与降药同用,收药与散药同用。

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除大寒、大热、大虚、大实之外,一切病症皆以协调法为主。

中医学是一个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医学体系。

三部六病,三部是哪三部?–经方派

三部六病,三部是哪三部?–经方派

三部六病,三部是哪三部?–经方派一、表部1、表部的概念。

凡是和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

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

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把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2、表部的功能⑴ 肺与皮毛的关系: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的面积。

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m2,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60~100m2,是皮毛的30~40倍。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

许多低等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

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

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

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

《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皮其应”。

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

通过这些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⑵ 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

《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是皮毛之下,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学说三部六病学说1、什么是“三部六病”?“三部六病”是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毕生研习《周易》、《内经》、《伤寒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理、法、方、药完备的全新中医学体系。

“三部六病”学术把人体划分为三个系统,表部与空气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等功能;里部与饮食物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水谷的受纳、运输、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枢部与气血接触,并与之发生关系,完成信息和营养的传输、配供、调节、统帅等功能。

三部发生病变,依据对立统一法则,把表现为兴奋的、进行性的属热属实的症候群称为阳性病;把表现为抑制的、退行性的属虚属寒的症候群成为阴性病。

这样,三部之中就可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阳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六大类症候群,称之为六病。

2、“三部六病”学术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三部六病”学术充分遵循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既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又保持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

(1)三部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的宇宙观。

《周易》说:“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伤寒论》把人体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

三才之道,即“一分为三”,符合时空的划分,也符合人体发生学,三胚层学说。

(2)六病的划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属性论。

《周易》说:“一阴一阳则为道”。

《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杀死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阴阳学说即“一分为二”,符合对立统一法则。

3、“三部六病”学术既是理论创新,也是临床技术创新。

中医药是一门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面对当今社会疾病谱,中医药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在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上实现突破。

“三部六病”的“四脉”诊断法和“协调疗法”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身疾病”和部分疑难病症极俱可操作性和疗效优势。

【三部六病的概念】

【三部六病的概念】

【三部六病的概念】三部六病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三个子系统。

各部上都能产生寒、热、虚、实四个证。

在每部上寒证与虚证相结合为阴病,热证与实证相结合为阳病。

每部有两个病,三部共有六个病,即“三部六病”。

总而言之,机体患病虽广,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出六病。

那么,病的缓急又是怎么区分的呢?病因作用于机体破坏了机体三部气血的和平状态,造成了三部气血的逆偏状态,这个气血逆偏的来势有快有慢有急有缓。

一般地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这也就是疾病的来势或称病势。

慢性病尤其是慢性功能性疾病,都是那些长期存在对机体呈慢性损害的疾病。

这些慢性的病理状态都属于慢性病势,称之为慢性气血逆偏。

这种慢性气血逆偏属于前面所说的相对内因。

急性和亚急性的病势都是在当时的外因作用下急性或较急性地新发病的,所以统称之为急性气血逆偏。

什么是气血逆偏呢?三部气血逆偏的病理状态就是证。

证从性质上讲无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都只有寒、热、虚、实四类。

这是辨证的主要内容之一。

仅辨清证的性质还不可以施治,还必须辨清证所在的部位。

证的性质和部位辨清了再结合病势就可以施治了。

这样说来疾病辨别并不是特别难喽?似乎……的确是欸!机体是一整体,其具体部位的划分方法很多。

大可以系统,小可以组织器官到每个细胞。

我们对证所在的部位即病位的划分是按照第一章所讲的三部划分的,那就是表部、里部和枢部,除此三部再没有别的部位了。

每部上都能产生寒、热、虚、实四个证,三部共有十二个证,除此之外再没有证了。

在每部上寒证与虚证相结合为阴病,热证与实证相结合为阳病。

每部有两个病,三部共有六个病,除此之外再没有病了(这是指辨证意义上的病)。

总起来可以这样说,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出六病十二证。

临床如能熟练地运用此规律辨证则无大谬矣。

无论是急性气血逆偏还是慢性气血逆偏,其三部分证的基本规律均如上述。

为了讲述清楚,下面的几篇推送主要讲述急性气血逆偏。

急性气血逆偏就是突发性疾病,也就是急性病,具体讲就是突发的寒热虚实证。

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三部六病全息方

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三部六病全息方

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三部六病全息方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三部六病全息方数年精华:中医用药心得转载自淡泊宁静三部六病全息方一、三部六病全息方的处方用药心得: 中药不传之在量呵呵,这个量绝非越大越好,三部六病全息方就是中枢汤,是刘老晚年所命名的一个处方。

中枢汤由三个方子组成:调心汤,调神汤,调胃汤。

中枢汤处方: 而是因人而异的,这需要对药的了解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运用的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好。

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个丹参30克淋巴结炎: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久病化痰祛瘀,扶正祛邪,临百合30克乌药10克瓜蒌30克郁金15克床以辩证为主。

年前治疗一个慢性淋巴结炎,病史2年,常服五味子15克牡蛎30克石膏30克桂枝10克抗生素,反复发作。

我的处方是:黄芪80当归20地龙20白僵大黄10克白芍30克陈皮30克蚕20海藻30白芥子15皂角刺20乳香10没药10双花30蒲公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

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日柴膏汤。

英30连翘30蚤休20 ;二,阳痿早泄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调胃汤实际是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而成。

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养殖) 调心汤是小柴胡汤加百合、乌药、丹参、郁金、瓜蒌、牡蛎。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二、三部六病全息方的理论基础。

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

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刘老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现在有一个理论,能解释咱们这个方子,这个理论就是生物,全息论。

“三部六病”学说介绍

“三部六病”学说介绍

“三部六病”学说介绍整体的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骨髓、肌肉、气血、神经等等不同的组织构成。

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协调一致,体现着人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的新陈代谢。

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上看,人有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有包裹在里的内层,有介于内外之间的实质层。

这三个部分构成三个系统,分担着整体的功能。

三部的综合构成整体。

“证”是中医论治的依据,是疾病存在的方式和运动发展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是机体具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改变的表现形式。

“证”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六病的“证”包括纲领证、核心证、单证、类证。

纲领证是六病的主证,是划分疾病属性的主要标准,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具体内容如下: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少阳病胸中热烦,胸满,发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阳明病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厥阴病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少阴病心动悸,短气,背恶寒,或脉微细太阴病腹满,时腹冷痛,或吐,或利核心证是纲领证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或体征,是决定六病病位的主要依据,据此可以对疾病做出定位和定性的辨证结果,其内容如下:太阳病头项强痛少阳病胸中热烦阳明病胃家实厥阴病手足逆冷少阴病心动悸太阴病腹满单证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的热证、实证和厥阴病、少阴病、太阴病的虚症、寒证,它们是一切疾病的基础证。

阳性阴性热实虚寒表部表部热证表部实证表部虚证表部寒证中部中部热证中部实证中部虚证中部寒证里部里部热证里部实证里部虚证里部寒证类证是指除纲领证外,六病的其它证。

对于临床辨证,反应在三部上的六病,有其重点的部位,每病核心证的部位,就是该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一、表部1、太阳病重点辨证部位:“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核心证,头部是太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厥阴病重点辨证部位:“手足逆冷”是厥阴病的核心证,手足是厥阴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二、中部(半表半里)1、少阳病重点辨证部位:“胸中热烦”为少阳病的核心证,胸中为少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三部六病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部六病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部六病在临床中的应用应用“三部六病“法则诊治疾病临床体会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房林生王进“三部六病”创始人是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原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他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研究实践发展起来的,我是从1974年5月1 日至1976年7月30日跟随刘绍武老师学习“三部六病”两年,之后在这30多年来我一直遵循应用刘恩师“三部六病”的理、法、方、药为患者解除疾苦,数万名患者由病体恢复健康,由患者成为社会中的劳动者、建设者,这全是刘老师的“三部六病”之法的功劳。

要说我在这30多年当中如何应用“三部六病”法则给患者治病,那就是先说一下刘老师的医德医风对我的熏陶和影响。

一提起刘老的医德医风,只要接触过刘老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高风亮节。

我跟随刘老两年中对我的影响最深的就是学医先得先学会做人,先得学会有德。

刘老看病不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不分老幼残弱,对患者一视同仁,对患者胜似亲人,凡来诊者,一律亲切相待,认真细致地诊断治疗,尽量让病人少花钱或不花钱。

例如在临床中有一次,有一个患者来看胃病,可是在诊脉时,他发现患者在手腕部有一个腱鞘囊肿,形如豆状,犹如杏核大,他立即站起来身来一方面给病人解释,一方面用双手指将那个腱鞘囊肿已给掐掉,鞘内破裂,腱液已流,囊肿消失,经过他用手指按揉了一会,什么也没有了,病人高兴的当面表示谢意,感动的双眼泪下。

他还经常经病人开处方时了解到患者家中贫寒经济困难,他不愿让病人花钱就给病人说个偏方一分钱也不用花病也治好了。

例如有一次有个患者胃病(是个女病人大概45、6岁),胃痛的非常厉害,弯腰按腹,刘老看了后说:这是着凉引起的胃病,你回去后用白酒升红糖,不用开药了,结果患者听了刘老的话回去后照法喝了白酒升红糖立即就将痛止住了,再未犯病,三天后患者来感谢万分。

刘老在诊病过程中治好了成千上万人的疑难病症,患者病后内心过意不去,总是会送些礼物前来表示谢意,但刘老一概拒收,婉言谢绝,这一规矩让老几十年不破一例,用他的话说:这是我的道行,到什么时候也绝不能破坏我的这个道行。

《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学习心得(完整篇)

《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学习心得(完整篇)

《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学习心得(完整篇)《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学习心得(完整篇)一、看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第一部分,前三章,小有收获,同时也有困惑,请论坛的马文辉主任等三部六病高手拨冢解惑,请论坛临床、理论精英们指点迷津。

,拙文很散碎,高手勿笑,1、除非深入一些,浮光掠影是很难接受三部六病的,容易产生“改头换面”的疑惑。

实际上,三部六病有其特点和长处。

只是---需要潜心学学。

2、关于证,证,是疾病本质的反应,但它不是疾病本身,是表征疾病-----表达得很清楚。

3、溢脉、聚脉、紊脉、覆脉,认识独到,说理透彻、形象,但关于“长而弦的脉象”的解释,是否有思辨成分,,P16,4、桂枝汤证,属表阴病,不可等闲视之。

笔者体会,桂枝证确为重症,或重症之前期表现,不可大意。

,P17,5、表阳病论治,葛根麻黄汤能等同于银翘散吗,。

,P17,6、团鱼丸可否用于白癜风,该病可是属于成色素细胞萎缩啊。

,P24,7、溃疡汤,能分别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吗,,P24,与其说是心得,不如说是求助,诸公不吝赐教啊。

二、继续学习《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第二部分这部分和前三章在某些内容所上略有重复,所以读的快些。

学习重点主要在方剂上。

体会如下,1、三部六病之方剂,源于伤寒论,但有所创新。

譬如用于表热证的葛根麻黄汤,功用辛凉解表,类似于银翘散而偏于辛散解表。

在杂病和时病上应用都较为广泛。

2、方剂量较大、较全面。

按现代医学的系统分类,便于学习、便于检索。

3、方剂应用与现代医学病名相联系,临床较为实用。

譬如决渎汤之与肾性水肿、攻坚汤之于肿瘤。

当然了,这可能与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有所不符,但确实是临床所急需。

我曾撰文提出,中医应积极采用西医的诊断、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西医病名。

对于整天泡在中医临床的人来说,你不会西医诊断,不懂西医病名,患者不会信任你的。

山东莒县有位老中医,据说善于治疗肿瘤。

一女孩问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什么意思,老人家踌躇良久说,那就不是淋巴瘤啊,女孩落荒而逃。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马文辉《下》第三节少阴病类证一、附子汤证1、附子汤主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诠释:“背恶寒”为少阴寒特异证,即后心窝巴掌大小的地方,两肩甲骨之间恶寒,为心阳虚衰的先兆指征。

2、附子汤适应证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诠释:“脉沉”为心阳虚,寒湿凝滞的指征,故治从少阴,方用附子汤。

二、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诠释:参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本证病在心脏本身,多为器质性病变,故难治。

属少阴病,心血不足,心阳不振。

二、四逆加人参汤证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误补缺: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心动悸者,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诠解:本证为少阴病虚寒证。

四、茯苓四逆汤证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正误补缺:脉微弱,汗出恶风,烦躁,小便不利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诠释:参38条“……若脉微弱,汗出恶风”有证无方,补入,同时补入小便不利。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⑵目证举例: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又不能自固。

其证虽轻,本质为厥阴病。

其发热汗出为阳浮于外,阴弱于内的一种假象,必须认清本质,不可等闲视之。

桂枝汤方: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4枚3、枢阳病论治:⑴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石膏30 g、知母30 g、竹叶30 g、甘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柴胡。

治则:清热除满。

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其组成和药物的选择,应该具备清热、降温、除满、扶阴四个条件,选用黄芩汤作基础,方中加柴胡以除满,加竹叶石膏汤清火降温以扶阴,八药相配,担少阳主方之使命,共建清、降、散、滋之功效。

“三部六病”临证基方

“三部六病”临证基方

“三部六病”临证基方作者寄语:三部六病是正真中西医结合的桥梁,是一代中医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医历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秉承刘老的中医创新及治学精神,将三部六病深入学习,领悟精髓,做好传承与发扬,做一个正真的中医人!■来源 | 张建成感恩三部六病,感恩师祖刘绍武,感谢师父马文辉,感谢师伯赵卫星,还要感谢众多的三部六病的师伯师叔众弟子们在传承与发扬中医三部六病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我是一个西医临床大夫,自己开门诊20余年,但是自己非常喜欢中医,一直以来喜欢看一些中医书籍,从上面寻找好的案例跟方剂在临床应用,并且自学制作丸、散、膏。

但是始终是在中医上没有章法,没有思路可循。

往往是走几步就走不动了,没有向下走的方向了。

这种中医思想一直困惑了我多年。

那是在18年的10月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三部六病,刚一接触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每天彻夜学习三部六病,从中寻找中医的真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总结终于理顺了一个大概思路。

这已经让我欣喜若狂,让我发现三部六病才是我想要的东西,三部六病才是西医人学习中医最佳的选择,三部六病才是连接中西医的桥梁,才是真正打开中医大门的金钥匙,也是传统中医理解医圣张仲景,理解中医真谛的不可多得的好学术。

自此我主动在我们的群里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与不解,慢慢就掌握了临床的开方看病规律。

在即将满两年的临床案例分析与总结中有了自己的一些小经验,在下面我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给提出宝贵建议与错误,我会认真学习并改正的!临床案例案例1江**,女,37岁,2020年7月3日就诊。

患者因体虚乏力到诊所就诊,初见患者微胖,面色黄白,双目无神显疲惫,自述自年后出现乏力,不爱动,干活没力气。

心烦偶有头痛,头晕。

夜间睡眠质量不好,咽中有异物,似痰,咳不出来咽不下去。

脉诊双溢脉,聚关脉,舌尖红,质淡,苔白腻,有齿痕。

腹诊腹主动脉亢进,大便一天一次,便稀,粘腻,排便无力。

处方:桂枝10g,白芍30g,甘草10g,党参30g,花椒10g,大枣10枚,陈皮30g,天花粉20g,牡蛎30g,茯苓20g,黄芪30g,当归20g,清半夏15g,厚朴18g,黄柏10g,苍术15g,苏叶10g,大黄5g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

三部六病讲义

三部六病讲义
• 主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 治则;健脾和中。 • 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30g、干姜10g
、甘草10g、黄芩15g、黄连10g、半夏1015g、人参10g、大枣10枚。 • 主药:生姜、黄连。
第四篇
枢阳证的证治 枢阴证的证治 枢部部证的证治
枢阳证的证治
协调疗法与协调基方 三部六病
• 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利 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诱导 发挥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
• 理论依据:《伤寒论》第148条中的“头汗出、微 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
• 方剂选择:能适应各种病理反应的需要,具备寒、 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方面八种性质的 基本属性。
一些概念
核心证暴露疾病主 要矛盾,对诊断起 决定作用的证候
纲领证(主证) 某种疾病具有的 独特证候
一般证
对 抗 性 矛盾 非 对 抗 性
三部六病
纠 偏 疗法项强痛。 • 纲领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 诊断部位:头部。 • 治则:汗法,辛凉解表。
第九篇
三部六病对糖尿病的治疗思路
理消汤的组方原则 三部六病
• 组成:协调基方合六味地黄汤合白虎汤
强壮 中枢
补肾
黄芪120g、花粉30g、石膏60g、 茵陈60g、丹参30g、郁金15g、
熟地30g、山药30g、 车前子30g、五味子15g、 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 苏子30g、川椒10g。
• 协调基方: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 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整体病的治疗
三部六病
方剂

三部六病是西学中的捷径

三部六病是西学中的捷径

实验室检查
西医学还会借助各种实验 室检查手段,如血液化验、 影像学检查等,来进一步 确诊三部六病。
西医学对三部六病治疗方法
1 2 3
药物治疗
针对三部六病的不同类型,西医学会采用相应的 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三部六病患者,西医学 可能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症状、治愈疾 病。
01
本次汇报将围绕三部六病学说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临床应 用等方面进行展开。
02
汇报内容将涵盖三部六病学说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未来趋
势等方面。
同时,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三部六病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3
进行分析和讨论。
02 三部六病理论概述
三部六病定义与分类
三部六病定义
三部六病学说是一种将人体划分为三个 部位(表、里、半表半里),并在每个 部位上辨识六种病证的中医辨证方法。
三部划分
六病分类
每部各有两种病证,共计六种病证, 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
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分别对应 人体的不同部位和脏腑。
三部六病病因病机
病因
三部六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
病机
三部六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正气不足、邪气盛实、脏腑功能失调等方面。正气不 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盛实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疾病发 生发展的关键。
通过三部六病这一捷径,将培养更多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人才, 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05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临床应用情况介绍
三部六病理论在多个科室得到 广泛应用,包括内科、外科、 妇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评论三部六病精义)
脑淫之《三部六病》读后感
作者朱老剑客
看完了《三部六病》,刘绍武讲述,宿明良整理,太原市中医学会太原市三部六病研究室1985年版内部资料。

前几天我家附近的一个综合门诊部想让我帮忙给他们做做宣传策划,他们的特色就是使用刘先生的三部六病理论来给人们看病开药,同时给了我这本书。

关于刘绍武先生,绝对脑淫大家!我前几天在书店里看到了他的传记,是百大名中医系列里的,在网络上也有三部六病的主页,。

三部六病理论,是刘先生研究魏晋时期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并参考了如《金匮要略》等其他方剂学书籍,博采众长,取精去糙,将其中各条目所列病征以及对象药方归类总结之后,发现了方剂学的规律,又通过临床验证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医方剂学理论,说白了
就是“对征下药”,有什么病征就选用什么药。

同时照顾药性的相克中和、药用效果和作用部位,药物间的替代关系,特定药物的特殊使用方法等等,形成了刘派系列汤丸散剂等内服方剂。

屡试不爽,所以就成了三部六病的方剂学理论,授徒以流传。

同时,刘先生还根据三部六病理论,校正了《伤寒杂病论》等古医书里的错误,且都是由临床实例的,不是妄言。

《三部六病》这本讲义通俗易懂,融会贯通古今中外,将病理与药理结合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看都很容易理解,明白。

那个综合门诊部这几天正邀请刘先生的孙子来院讲学,据说不但那些医生,其他听课的,护士、会计、勤杂等等,都学会怎么给别人看病开药了,一般是先拿自己开刀。

嗯,我在看此书过程中也大有跃跃欲试之举,因为这讲义说得太明白了,抓住主证,配以主药,再加副药,进可攻退可守,有补的就有排的,有热的就有寒的,再加甘草以通内外,貌似中医方剂学就是这么简单。

尤其是此书中间一段,说复合证怎么配复合方,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煎服法一般都很简单,既然所有选用的药都不是很极端的,任意搭配只要对症下药就不会出问题,病
早晚会好的。

难就难在诊断上了,虽然刘先生列出了各种病的特征病征,但要拿准了,一方到底,那还是得有些信心和诊断经验的了。

就说号脉吧。

我今天本来想给我们一个同事诊一下,他颈背强硬,是表火太阳证,如果开方的话,内必有葛根一味,但我又拿不准,恐怕是阴极阳越,就想给同事号脉。

不过我从来没切过脉,寸关尺在哪儿都不清楚,摸了半天也没摸明白,哎,就悻悻而走矣。

嗯,既然是排列组合,我就想到了阴阳八卦。

三部六病,就是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又分别对应阴阳的不同病症。

刘先生提出了一个水桶模型,说人就是一个水桶,表部就是皮肤、呼吸系统等和空气直接接触的部分,就相当于桶外壁;里部是消化系统的那一连串平滑肌,相当于水桶的内壁;半表半里部是心脏、肌肉、骨骼等等,主要是循环系统,相当于构成桶的材料。

三部六病,阴阳组合,就是一个卦象。

一共有六十四种,也就对应着六十四种基础方剂组合。

如果算上四诊八纲,望闻问切为四诊,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为八纲,就一共得有二百五十六种方剂了,比较繁杂了。

不过刘先生给出的就是十二种基础方剂,分别代表三部的寒热虚实,这等于把“阴阳”二
纲拆成了四个病症,从二百五十六到十二,一下子就疏朗的许多。

如果根据八卦确定六病组合,利用八卦推演的技巧找到相应的相克方剂,再把那十二种方剂按照得到的相克方剂搭配煎服,我感觉可能会更容易操作一些了。

我还向那个综合门诊部建议建立症状—方剂数据库,到时候就让病人在电脑里点击自己身上都有啥病症,然后按“enter”键,就自动开出可以使用的药方了,这不是更方便么?那个门诊部说他们现在已经是这么做了。

除了一些特定的病症需要特定的方剂,一般的六淫致病,都可以这么做。

火燥暑风湿寒为六淫,这是整体病症,也有可能是在局部有明显病症,这是得在整体方剂中配入对付特定部位病症的方剂,才能缩短疗程。

刘先生给出的整体调治的方剂系统,都是需要一个月至半年的疗程的,疗程不到,即使病症消除了,病也不算治好。

这总会让着急的人更着急,所以就出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局部的或者特定病的方剂组合。

看刘先生给出的局部方剂,让我很开眼界,这是真功夫,用简单的八卦理论是得不到的。

刘先生用中药方剂治疗神经病、肿瘤、癌症、糖尿病、胆结石等等,有很多还是现在医学界很时髦很挠头的疑难杂症,刘先生虽
然也有找不到的,比如说癌症康复后怎么清洁血液的高效特定方剂他还没找到,但大多都给解决了。

而用的理论仍旧是三部六病理论,只是其中用药上用了可作用于特定部位的草药。

比如说糖尿病,此书中说当年胡适先生也得过糖尿病,多方医治不得成功,后来找到上海的一个老中医,老中医建议他用黄芪四两煮水喝,调节中枢神经,然后就好了,还说当时美国因此还大量从中国进口黄芪,嗯,神了!这玩意儿。

《本草纲目》里两万多条目,刘先生在这本儿《三部六病》里统共提到的不会超过五十味,并且说如果某药一时找不到,可以用什么什么代替。

如果仅是五十味就能医好大部分疾病的话,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开个药铺了,用不着买太大的柜子,且里面除了人参比较贵重之外,其他的都是便宜东西。

刘先生行医是在解放后资源匮乏经济不景气的那段时间,不能用太多太好太稀有的药,所以这本书里提到的都是很平民的药。

而且刘先生注重诊断准确的时候也说到了,倒不是怕误治使病情加深,因为他用的药及量都是很保守的,点到为止的,他主要是怕浪费资金浪费药材。

这就使《三部六病》这本书里处处都体
现出了经济性,而且诊断、用药等等都如艺术一般,花样很多的。

我前段时间搞了一本儿外国本草图鉴,和看《本草纲目》一样,都是抱着博物学的态度来欣赏的。

而且原来我还学过法医里的毒理学,看国外的本草纲目并不觉得陌生。

既然同样属性的药可以互相替代,那么中医方剂学就有可能在国外开花儿,利用国外的草药配成方剂治病救人,也算是弘扬中医了。

许西医在中国有地盘儿,我想就得许中医也能走出国门去。

现在是地球村儿,我们身边儿除了中医西医,还有藏医、蒙医、印度医、泰医、阿拉伯医等等,各国风味。

我跟那综合门诊部说,现在的人看病观念得需要转变一下儿了,不能说我认准了什么,或者说一般、传统认准了什么,看病也能看得很有个性,“我选择这么治”——病人应该有这个权利了。

而且从《三部六病》的一开始的理论叙述中可以看出来,中医本身就分了三个独立的大类,这三大类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治疗角度是各不相同的。

三大类是:外敷、刮痧、拔罐子这样的,从表部入医的;针灸,从半表半里部入医的;方剂,从里部入医的。

西医好像也分了好几大类,放疗、化疗、
手术、药物等等。

本身就是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的么,而诊断和病理学上我感觉则是通用的,不必分古今中外,只要能找到哪儿得病、得了什么病、病根儿是什么,在不浪费的前提下,我觉得都应该给用上。

这就跟一个人饿了,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好长时间没吃饭,就是得饿;但具体要去吃什么来解决这个“饿”,吃中餐吃西餐,则是五花八门的了。

最后就是看了此书对我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也有很大裨益,那些小说里往往会提到某人用了什么药方,来暗示谁有什么身体不良,揭示谁是良医还是庸医,谁对谁动了什么心机。

如果说扎针,那么多穴位,读者不一定能马上反应得过来,但列出一个方子十几味药,稍微得过病吃过汤药的人都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来,久病成医么。

如此就能达到话里有话的目的。

我现在回想起《金瓶梅》《姑妄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红楼梦》等等,哪里都提过用什么药了,一下就感觉到那小说的深了,一下就觉得如果不看看《伤寒杂病论》或者《三部六病》什么的,那么多中国古典小说就算是白看了。

散说了不少,我倒不是为了在这里给那个综合门诊部做广告,也不是鼓吹三部六病理论,不过就我目前的造诣吧,你要是有什么病,咱们不能望闻切,你说说病情,说不定我能给你开一个方子帮你调养调养,说不定能把你的病治好呢,总不会把你治死就是了,这个你放
心好了。

更多脑淫文章,请加入月水社小组:
/group/naoy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