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
人迎气口脉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针灸的常用脉学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人迎气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气机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病情和辅助诊断疾病。
人迎气口位于颈部的两侧,距离颈椎横突约3寸,即颈椎下缘处。
触摸人迎气口时,应用中指贴近颈椎后,由上往下滑动,当感觉到颈动脉搏动的地方即为人迎气口。
在诊断中,医生会观察人迎气口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滑动感等特征,进一步判断病情。
常见的脉象有沉、浮、紧、弦、细、数、缓、急等。
人迎气口脉法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可以辅助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指出的是,人迎气口脉法仅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不能替代其他现代医疗技术和方法,如影像学检查等。
中医诊断:诊脉部位及脉象要素
诊脉部位《内经》中有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
《伤寒杂病论》中有寸口、趺阳或太溪的三部诊法。
《难经》中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在《脉经》得以推广,一直沿用至今。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双手腕后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有:①寸口为“脉之大会”,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②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
③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相通,脾输精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
④寸口脉,解剖位置表浅,毗邻组织分明,便于诊察,方便易行。
所以说寸口部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古人用“位、数、形、势”概括脉象的基本要素,具体地讲,脉象基本要素与脉位、至数、脉力、长度、脉体大小、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有关。
1.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跳动最明显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的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脉搏超越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2.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每分钟72—8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可能是促脉、结脉、代脉。
3.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大小、软硬等形态。
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搏动的幅度及紧张度等因素有关。
如脉管较充盈,搏动幅度较大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紧张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
4.脉势:指脉搏应指的有力无力、流利度、紧张度等趋势。
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
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
诊脉入式歌.
诊脉入式歌决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面北受气看,寸关尺部同断病;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合膀胱,小肠亦在此部用;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部认;右尺命门并大肠,用心仔细须寻并;若诊他人覆手取,要字看时仰手认;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脉应;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液;三焦位居上中下,自在胸腹皆相应;肝胆同为津液腑,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排三部脉,配合天地人三元;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名尺泽;关前关后定阴阳,察脉根源应不嗟;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亦无疴;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嗟;一息二至着床害,二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热积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归四季;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小解通玄记;浮芤滑实弦紧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涩迟伏并,濡弱为阴八里同;长短虚细促动结,代革同归九道中;更有数牢散三脉,二十七脉名须窍;血荣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昼夜八百一拾丈,呼吸定息六寸行;拾二经络周流遍,一十六丈二尺零;浮风芤血滑多痰,实热弦劳肾痛间;洪热微寒脐下积,沉因气痛缓皮顽;番则伤精阴血败,又闻迟冷伏格关;濡多自汗偏宜老,弱脉精虚骨体竣;长则气理短则病,细为气乏伐衰然;促为热结极为积,虚惊动脱血频来;数则心烦大病进,革为精漏血虚寒;牢坚衰急心腹痛,散似杨花气乱行;浮芤其状相反,欲识涩而似微;按乎弦而若紧,沉伏殊途同归;洪与实而恍惚,濡与弱如依稀;滑动体殊不一,革牢按之似疑;缓此迟之小快,结促指下疾迟;虚散薄而无力,代则歇如中指,先辨诸脉之情,后认五行生尅;便复通於药性,然后可以为医;既以明其诸脉,须知疾之所有;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下之咎;紧是肚痛之徵,缓即皮顽之候;数散热居胃口,微弱冷入胸中;滑主痰多,涩而血少,胸连肋满,洪滑莫差,项引背痛,沉紧不诊,更过关中,浮缓不食,紧牢痛满,喘急难痊,弱以数兮,胃之虚热,弦以滑兮,胃之寒痰;微涩主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弱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推;下肿缘濡,女萎调之在急;水症困伏,牵牛泻之命安;尔乃尺中沉绝,定知女经不调;男人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伏脉壳兮不化,微即腹痛无谬;数缘内热便壅,迟是寒於下焦;胃冷呕逆涩候,饱胀问痒弦牢;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濡数浮芤之脉,皆主小腹难消;细详如此之候,其脉何处能逃;若问女子何因,胎脉尺中不绝,太阴洪如女孕,太阳大是男娠;若遇两手俱洪,而当双产推之;详察月数断定,各依其部如神;假会中冲者动,此乃将及九旬;患者欲知生死,须详脉之动止;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如又聚;雀啄顿木而又住,屋漏将绝而复起;蛤游冉冉,而进退难寻;鱼翔澄澄,而迟疑掉尾;斧沸之脉涌如膏;一占此脉旦夕死,嗟呼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复困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尤不绝,往来息芍,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之其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治。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好大点事2016-01-31 11:05来自QQ空间日志根据2016年1月29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晚上好!讲课之前几点申明:一、本群为内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互攻击!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还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被清除。
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
本群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习交流的朋友。
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内容,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内容。
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复原《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到者应珍惜!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体内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如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
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
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
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争议。
关于“关前一分”究竟在什么部位的争议,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
此法的要点,可以认为是左右对比法,以左主诊候外感,右主诊候内伤。
如李东垣日:“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
对此,有许多医家持反对意见。
如张景岳即连称不妥。
其日:“以左手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而近世何希时亦日:“关前一分,如何能诊得,又何以别于关脉,无实用意义。
”并批评王叔和“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日关上,两手尺中日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
”,博粹堂中医介绍。
且不谈这些争议的曲直。
然而,仅从实用意义来看,虽然不可绝对地以左右手区别外感与内伤,但此法也绝非毫无用处。
临诊时,常可见到,左右两脉出现大小强弱不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传达了身体内部病变的信息,对此认真进行体察与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会有相当的帮助。
如《王氏医存》中,就有关于“左右强弱主病”之论述。
王氏指出:“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
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
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
”这是临诊心得之总结,千万不可忽视。
而清人医案中,这种左右对比诊法的运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体会充溢于字里行间。
近人萧通吾运用人迎气口诊法、颇有心得,他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细、洪、数、滑这七种脉象”。
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脉脉象”。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断脉象的方法主要包括遍诊法、三部脉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是通过对头、手、足三个部位进行切脉的治疗方法。
三部脉包括人迎、寸口、趺阳,通过对这三个部位进行诊脉,可以了解具体患病情况。
寸口诊法指的是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是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危急的病症和两手无脉时,会在人迎、太溪等穴位诊脉,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此外,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在临床上,脉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医生在诊脉时,需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
同时,需要了解健康人脉象
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六腑化谷、 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六腑化谷、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四圣心源卷三[原文]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
既迷惘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躅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翻译】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分散传播,沿着经络流泻,交会在气口,五脏六腑气口成寸,用来判断生死。
微妙在脉,不可不仔细研究。
医法没有流传,脉理于是埋没,宝贵的书简长久的封存,珍贵的文字永远的埋没。
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叠放在书架上,七诊的道理没有听见,医书册籍久别,九候诊法没有着落。
既迷惘于心中,又糊涂于指下,心中犹疑之外,性命饱受浅陋妄为的庸医毒手。
看到这些令人悲伤的事,放下书抒发情怀,作脉法的解释。
{解读}黄师悲天悯人,可敬可叹!七诊九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者病,是谓七诊;人有上中下三部脉,每部有天地人三诊,三三为九,是谓九候。
脉法解寸口脉法[原文]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者,阴阳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翻译】吃喝的东西进入胃里,腐熟消化研磨,手太阴经散发精华,沿着经络游溢,以运化气血。
气血环绕流动,显现于气口,形成尺脉和寸脉。
气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
关,是阴阳的中气。
寸口在鱼际穴处划分,关上在太渊穴处划分,尺中在经渠穴处划分。
{解读}王叔和说道:“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脉,是以两手的桡骨茎突处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以便三指按切,这是后世医家常用的一种方法。
[原文]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内集·卷一诊脉-气口人迎脉诀
内集·卷一诊脉-气口人迎脉诀气口人迎脉诀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
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
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
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
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
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
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
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
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
又论伤寒皆自太阳始,然经云,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胞,湿喜伤脾,热喜伤心,燥喜伤肺,以类推之。
风当自少阳,湿当自阳明,暑当自三焦,寒当自太阳,此丹溪独得经旨,发仲景未发也。
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谓之不内外因,本经自病也。
非若气口人迎传变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气为主。
经云∶气口,太阴也,兼属脾。
又云∶人迎亦胃脉也。
脉赞云∶关前一分人命之生。
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图说之。
喜则伤心脉必虚,喜则气缓,脉散而虚。
甚则神庭融溢,而心脉反沉。
盖喜甚则火盛侮金;肾水复母仇而克心。
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伤脾脉结中居;思则气凝,脉短而结。
甚则意舍不宁,而脾脉反弦。
因忧伤肺脉必涩,忧则气滞而脉沉涩,甚则魄户不闭,而肺脉反洪。
怒气伤肝脉定濡;怒则气逆而脉濡,或激甚则魂门弛长,而肝脉反涩。
恐伤于肾脉沉是,恐则气下,怯而脉沉,甚则志室不遂,而肾脉反濡。
濡属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属太阳。
殊不知五脏系背,诸穴于五脏则为有形之经络,于太阳则为无形经之络,特其过脉耳。
缘惊伤胆动相胥;惊则气乱而脉动,甚则入肝脉散,小儿泻青,大人面青。
又,大惊入心者,尿血怔忡。
脉紧因悲伤胞络,悲则气急而脉紧缩,甚则心胸络与肺系气消而脉虚。
七情气口内因之。
凡七情伤之浅者,惟气口紧盛而已。
伤之深者,必审何部相应,何脏传次,何脏相克。
克脉胜而本脏脉脱者,死。
噫!七情为患如此。
和乐以养中和,实养德养身急务也。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带你认识:“人迎寸口脉法”
脉诊一直被很多人视为中医里面难掌握的部分,若是拿捏不准,指下难明,临证势必有尴尬。
但中医脉学就是神秘又富有玄机,三指下的微妙,几人能言明?秘而不宣的“人迎寸口脉法”,也是个性鲜明的脉法之一,带大家来认识“人迎寸口脉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
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
人迎寸口诊法是用二部相互参照来进行诊断,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
人迎脉(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和寸口脉(手寸关尺三部脉中,取其最大者)的大小对比来指导临床,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
人迎达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从少阳论治。
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从太阳论治。
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从阳明论治。
(刘泉鹏)。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人迎气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摘要:人迎气口脉法首见于《灵枢》,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同时这套脉法能明确具体病变的部位,为临床带来了极大便利。
导师经过大量临床后出,以左右手关前一分初步判断定病性,即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同手关前一分与关脉比照来定病位,即先定病性,再定病位,这样为临床诊病提供了简捷、实用,又易于掌握的一个技巧。
同时将人迎气口脉法应用于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显著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关键词:人迎气口脉法;脉法应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人迎气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记载最多的诊脉法,在《素问》、《灵枢》中多篇均有记载。
以《灵枢》中《禁服》、《始终》、《经脉》三篇记载最详细。
古人著述言简意赅,大量的论述足可见其重要性。
但是由于诊脉位置的不统一,使历代医家对于该诊脉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源自《内经》,另一种源自《脉经》。
1.1.《内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内经》中已经明确给出人迎、气口脉的候诊部位。
人迎脉在颈动脉搏动处,气口脉的位置在挠骨茎突内侧的挠动脉搏动处。
《灵枢·寒热病》[1]曰:“颈侧之动脉,人迎。
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结于后,行寸口外侧。
”《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
《灵枢·本输》日:“肺出于少商,……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也,动而不居。
”1.2.《脉经》中的人迎气口脉法《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3]篇中:“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中:“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
刺三里。
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分类:中医保健字号:大中小订阅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六病之脉学
可触摸的韵律——三部六病之脉学袅袅茶气伴随着音乐的节拍弥漫开来,那韵律的美妙悠悠长长,有如天籁般闲适,好似阳光透入层层叠叠的密林,让人的心境豁然开朗。
韵律的协调统一让音乐的美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而脉学的协调统一则是以气血做为铺垫完成的,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脉象里的浮沉迟数有如韵律的节拍,不同的节拍代表着不同性质的脉象。
中医学术,从古至今,都注重整体观念,脉学也不例外,需要以整体观念作为其指导的理念。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
而今临床中,对于脉学的学习杂七杂八,同一脉象却众说纷纭,难以达到统一。
书中对于脉学的理论过于繁杂,而作为初学者,脉学越详细却越难以真正领会。
“三部六病”中的“四脉”则简而易明且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通过四脉观察人整体的气血运行状况,很适合初到临床中实践的医学生,同时对于脉学的规范化临床教育也很有启发。
1.上鱼际脉即溢脉:指的是寸口的脉动超过腕横纹上到鱼际,此为气血向上肢运行的冲击力长期偏大出现了气血亢逆。
此类型的脉象多表现在急躁好胜,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患者。
上鱼际脉又可以分两种类型:①实而有力者多以上部气血亢逆为主,上部的实热偏重。
②浮而无力者以下部气血不足为主,此类患者总体气血不足,上部气血虽有余但程度轻,下部气血亏损重而出现鱼际脉的浮而无力。
2.聚关脉即聚脉:指的是寸尺脉宽度不变而关脉独大,其邢如豆。
此类脉象主要是由于血管的长期痉挛出现的气血运行不畅,运行到关部桡骨茎突时,对于气血运行构成了阻力,气血运行不畅使关部的血管压力变大,久之则血管变粗出现聚关脉。
多见于具有郁闷、悲哀、忧虑情绪的患者。
同样的,聚关脉也可再细化分为两种,大而有力的脉象为气血郁积日久,弱而无力的聚关脉则气血郁积轻,以气血郁积轻重为标准,在处方用药时以判断药量的轻重。
3.长弦脉即韧脉或覆脉:脉管弦长,脉象可一直向尺部后方延伸。
此类脉象的患者多长期处于寒湿,使大量寒湿性的黏液积于肠内,黏液长期储留被吸收入血,逐渐沉积于血管壁上,久之则使血管壁变厚变硬,出现长而弦的脉象。
人迎脉口—疾病诊断与治疗
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
小大齐等,命曰平。
即健康人的脉象,应当是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齐相应。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涉及人迎寸口诊脉的经文如下: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
到病人家里去诊脉;二来,医者一天也只能看一两个病人,
不太现实.特别是诊所出现以后,都是病人来看医生,
很难做到平旦诊脉。
其实诊脉是中医诊疗的最后一个环节。
我们通常说望闻问切,
切就是切脉,即诊脉或号脉,是医者通过望闻问
先有了基本判断,最后通过诊脉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望闻问切常被称为医者的“四圣”:望而知之谓之神,
再者是要正确地诊脉。
马莳在注释这段文字时,不无感慨,特别添加了一段按语:
“此即人迎脉口以知虚实,遂泻阴补阳,泻阳补阴,
乃诊治至妙之法也,岂特用针为然?奈何后世不讲,
而脉既不明,治亦无法,致人夭札者多,痛哉!”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迎脉口诊脉法和阴阳补泻法
是疾病诊断治疗的至真至妙的方法;
第二,后世不讲这样的方法,因此诊脉和治疗都无章可循,
《灵枢·始终》篇详细介绍了通过人迎和脉口
来判断经络问题的简单方法。
关于人迎和脉口的具体位置,《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说明,
而各个医学大家在诸多经典中的注释存在不同的观点。
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症发微》中的注释为:
“右手寸部曰脉口,左手寸部曰人迎。”
而马莳在《素问·病能论》中,对“人迎者,胃脉也,
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的注释和上面的有存在矛盾,其注释为:“人迎者,胃经穴名。”
中医脉诊-
18
(四)、数脉
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一息五一六至。 临床意义 数脉主热证。亦可见于虚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邪热亢盛,
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数 无力或细数;浮大虚数,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正常人 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脉率加速。小儿脉率与年龄成反比 ,即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儿童一息六至左右(每分钟110 次左右);婴儿一息七至左右(每分钟120次左右)均为正常 生理脉象
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13
1、年龄: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滑,老人脉象
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濡细而带数,妊娠脉象多滑数。 3、形体: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浮大。身材高
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 :气血流畅,脉滑. 5、精神情志:人在恐惧、兴奋、忧虑、紧张等情绪变
平脉 。
22
(八)、细脉
脉象特征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切脉指感为脉道狭小
,细直而软,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及
湿邪为病。
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 ,故脉道细小而软弱无力;又有暴受寒冷或疼痛,脉道 拘急而收缩,则脉细而兼弦紧,或湿邪阻遏脉道则脉象细
”。其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在疾病重危时出现的脉 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象征。元. 危亦林 将真脏脉归纳为“十怪脉”,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 ,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无胃脉 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
2、无神脉 以脉率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
3、无根脉 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
浮脉亦见于虚证。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 虚阳外越,脉浮无根,又称虚浮脉。故《濒湖脉学》 说:“久病逢之却可惊。”
周慎斋脉诊特色探析
周慎斋脉诊特色探析作者:张艳珠李世琼李福孔凡芬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
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
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氣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
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关键词】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诊【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6-0007-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6.zgmzmjyyzz202316003Zhou Shen Zhai Pulse Diagnosis CharacteristicsZHANG Yanzhu LI Shiqiong LI Fu KONG FanfenZhaot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otong 657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Shen-zhai’s thought of pulse diagnosis.Methods 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al text of Zhou Shen Zhai’s Shen Zhai’s Suicide Note and Medical Mystery and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Results Mr.Shen Zha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lse diagnosis method of“Three parts and nine waiting points,Ren Ying Qi Kou”,the author makes use of the methods of color-watching and color-scanning,such a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ind and power by Pulse,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omach-qi and stomach-yang by pulse,the differentiation of Qi and blood by pulse,and the combination of pulse-diagnosis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organs,eight classes,and three Jiao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finally,the theory of pulse diagnosis is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esis and guide the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Con clusion Mr.Shen Zhai’s theory of pulse diagnosis combines pulse condition,pulse,main disease,therapy and prescription to treat diseases.He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ulse theory.Key words: Zhou Shen Zhai;Shen Zhai’s Suicide Note; Medical Mystery; Pulse周慎斋(1508—1586),名之干,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医家,今所存著作《慎斋遗书》《医家秘奥》皆为后人整理。
人迎气口脉诊法
•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内关不通,死不治。
•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 与之短期。
•
------ 灵枢 终始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 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 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 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 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 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 针入病愈。
•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 《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 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 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 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 等证。” 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 主证。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 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 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 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 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 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 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刘渡舟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
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 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 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中医切诊】人迎、气口脉介绍
【中医切诊】人迎、气口脉介绍人迎、气口脉介绍《太素·人迎脉日诊》:“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此者名日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少阳;人迎二倍,病在太阳;人迎三倍,病在阳明。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微,名日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寸口二倍,病在少阴;寸口三倍,病在太阴……寸口四倍,名日内关。
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素问·六节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大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日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灵枢·禁服篇》:“黄帝日: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寸口大于人迎—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灵枢·四时气篇》:“……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
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灵枢·五色篇》:“……切其脉日,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
人迎气大紧“浮者,其病益甚,在外。
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
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
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
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
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肺实,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三部六病学说的脉象观
三部六病学说的脉象观三部六病学说的脉象观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
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
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
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
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一分述。
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
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1.长度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
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宽度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
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
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深度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
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硬度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
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
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
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频率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
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
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
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充盈度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
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
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
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节律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
《伤寒论》平脉法:遍诊法
《伤寒论》平脉法:遍诊法《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遍诊法的原理。
原序讲“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人迎是位于喉结旁的颈总动脉,寸口位于桡动脉,趺阳是足背的胫前动脉。
张景岳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
怎么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
《四圣心源》的解释是“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候六腑”。
1.人迎脉《灵枢经》上讲“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这是因为寸口脉候的是三阴,人迎脉候的是三阳。
这里要注意一点,《脉经》里说“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很多医家都批驳《脉经》的说法。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有说“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
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藏府之气。
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辨,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
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
”《四圣心源》亦云“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那么人迎脉怎么去和寸口脉比较,来断三阴三阳呢因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
《灵枢经·禁服》曰“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两倍在太阳,三倍在阳明。
如果大于四倍,叫溢阳,阳气外格,死不治,就是阴阳即将离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
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
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
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
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
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壳、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府。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
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
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
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
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
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
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
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
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
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人将自己的病诉说得多么复杂,只要摸到了这
个脉象,再有相应的症状作为判断依据,便可以对病情掌握得很清楚、处方多半可以“一剂知,数剂已”。
假设来了个病人,主诉头晕,一摸脉,整体脉弦,并且人迎一盛,初步可以判断为少阳病,就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进行问诊,可以问是否兼有口苦、胸胁支满等,但见一证便是,就可放胆开小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
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
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
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
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