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脉部位

合集下载

中医术语:把脉的部位

中医术语:把脉的部位

中医术语:把脉的部位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那么,把脉的部位是哪?
中医术语:把脉的部位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因此,把脉很重要。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中医诊脉指法的三个位置
医者一般从三个部位诊脉:手背、桡侧(前臂侧)、肘窝(头肩附近)。

一、手背诊脉
从腕部至指尖,在手背沿肌肉轴线方向,用三指(中指、无名指、食指)或两指(小指、无名指)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

手背有30根以外八经脉病变类型,其中神门脉(桡侧肘窝)用手腕部中指端来诊脉,两潭脉(桡侧肘窝)则用手指端搓揉,故又称“神门脉腰部,两潭脉指端”。

二、桡侧诊脉
桡侧感应则从前臂的中部,直上到头肩的肘窝,即叫桡侧肘窝,用中指和拇指对肘窝缓缓搓揉,即可感受到每个脉象,一般来说桡侧有三种病变:大敦脉、尺属脉、京门脉,其它外五经诊断可从别的部位来感应病变。

三、肘窝诊脉
肘窝诊脉是站立体位时,用手指按压头肩的肘部,亦可比较脉动的大小及频率,但这只能检查上八经的脉象改变。

诊脉时,要观察脉搏浮弱、浮动、数量、脉象、芤响(脉有芤音的就称芤响)癉其它脉象变化,根据不同情况来判断太阳、少阳、少阴。

五脏等病变类型。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切诊4.1复习笔记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脉诊1.诊脉的部位表4-1诊脉的部位著作以及诊法(1)遍诊法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三部诊法,见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3)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①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②寸口分候脏腑a.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表4-2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b.《内经》中寸关尺根据“上竟上”“下竟下”来分(目前临床常用)(表4-3)表4-32.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1)诊脉方法①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佳。

②体位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

③定三关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小儿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

④布指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⑤指力a.举,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称“浮取”。

b.按,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称“沉取”。

c.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接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⑥指法a.总按: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诊脉的部位, 基本上有三种分法:1.遍诊法( 见《素问·三部九候篇》)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

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穴或太冲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2.三部诊法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寸口(桡骨动脉)以候十二经。

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寸口(寸关尺)以候五脏六腑。

注:脉经又以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

上述遍诊法见载于《内经》(内经又有寸口诊法);三部诊法见载于《伤塞论》;至于独取寸口的诊法出于《难经》,而推广于王叔和的《脉经》。

后世医家多独取寸口,只是危急的病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跌阳、太溪,以确定是否胃气已绝。

寸口三部脉配脏腑寸口就是腕后桡骨动脉。

又叫气口、或脉口。

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位;其意义在《脉经》中说得很清楚:“从鱼际至高骨( 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难经》还把三部分为浮中沉,也叫做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共成九候,这就和《内经》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了。

关于寸关尺三部脉分配脏腑的分法,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记载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后世的分法,大致上以《内经》为根据而略有变更。

《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王叔和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小肠配右尺。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一般有腕部、前臂、颈部和足部等部位。

下面是常用的把脉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腕部(脉搏处):把脉的位置在手腕横向皮肤隆起的地方,通常有两个主要的位置,即尺泽脉和骨关脉。

操作方法是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这两个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2. 前臂(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前臂内侧,距腕横纹4横指处。

操作方法是用拇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该穴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3. 颈部(颈动脉):颈动脉位于颈侧的一侧,约在颈椎前方,颈动脉与气管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是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这个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4. 足部(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膝盖下缘三横指之处。

操作方法是用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该穴位置,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在把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把脉时应放松自然,保持舒适的状态。

2. 使用适当的力度,不宜过轻或过重,以免影响判断。

3. 把脉的时间一般在15-30秒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延长。

4. 观察脉象时,要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度、速度和质地等因素。

5. 把脉的时候要全面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请注意,把脉是一项专业的技术,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5.2 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  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5~1)。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桡骨茎突处的桡动脉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亦比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诊脉方便,易于辨识,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表5~1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表5~l所示。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感知脉搏中的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的活动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把脉地点是指在患者身体上触摸脉搏的位置,而把脉方法则是指医生触摸、感知和判断脉搏的技巧和手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把脉的地点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主要有手腕部位、颈部和两侧踝关节等地方。

1. 手腕部位:把脉最常用的地方是手腕部位,具体有左右手大椎脉、左右手仁指脉、左右手阳谷脉、左右手关冲脉、左右手太渊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三个指头,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相应的脉搏位。

触摸脉搏时,应以适度力度均匀地按压,不可用力过猛或过轻。

2. 颈部:颈部也是常用的把脉位置之一,主要是颈动脉的搏动。

医生放松患者颈部肌肉,用两个手指放在颈动脉两侧的搏动区域。

通过触摸颈动脉的搏动,医生可以感知到患者的脉象。

3. 踝关节:踝关节也是把脉的常用地点之一,主要有两侧踝关节的跌脉、迎香脉、章门脉和五阴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两个或三个手指按压在踝关节的相应位置,感知脉搏的变化。

把脉的操作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取脉、感脉和判断。

1. 取脉:医生应首先让患者放松身体,将手腕、颈部或踝关节等取脉部位暴露出来。

然后,医生用适度的力度和手法按压脉搏位,触摸患者的脉搏。

在取脉时,医生应注意手指的温度,以避免因手指过冷或过热而影响脉搏的感知。

2. 感脉:医生在取得脉搏之后,要通过触摸来感知脉搏的性质。

感脉主要包括触摸脉搏的强度、速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

医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和力度在脉搏上按压,以感知并辨别脉搏的变化。

3. 判断:医生在感知脉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通过比较脉搏的不同变化来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的活动情况。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气色等综合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把脉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动,医生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应遵循医疗卫生和无菌原则,保证双方的卫生安全。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上)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上)

脉诊要点速记及歌诀(上)订阅话题,阅读精⽂★ 脉诊⼀、脉诊概述脉诊⼜称切脉,是医⽣⽤⼿指对患者⾝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种诊察⽅法。

诊脉是⼀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法。

因此,它要求医⽣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法等问题有⼀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脉诊的原理1.含义脉象:⼿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体的⾎脉贯通全⾝,内连脏腑,外达肌表,适⾏⽓⾎,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脏腑功能、⽓⾎、阴阳的综合信息。

2.原理 脉象的产⽣,与⼼脏的搏动、⼼⽓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直接有关。

三、诊脉的部位(⼀)遍诊法1.含义 遍诊法,⼜称三部九候诊法,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种诊脉⽅法。

2.三部九候 三部即上、中、下三部,上为头部、中为⼿部、下为⾜部;三部⼜各分为天、地、⼈三候,三三合⽽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

3.意义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

”三部九候诊法是⼀种最古⽼的诊脉⽅法,诊察这些脉动部位的脉象,可以了解全⾝各脏腑、经脉的⽣理病理状况;其⽤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以提⽰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病变的可能,⽽不是⽤⼀处或⼏处脉象来测知全⾝情况。

4.内容速记歌诀遍诊三部九候寻,上中下分天地⼈,上部之天太阳主,上地⼤迎⼈⽿门,中天⼨⼝地合⾕,中⼈掌后神门临,下天太冲或五⾥,下地太溪⼈箕门。

(⼆)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速记歌诀三部诊法⼨⼈迎,⼈迎主外⼨主中,内伤脉⼤见⽓⼝,外感脉⼤见⼈迎,⼆脉⽐较相等⼤,⼈体康健⽓⾎平。

(三)⼨⼝诊法1.含义 ⼨⼝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茎突内侧⼀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体⽣理、病理状况的⼀种诊察⽅法。

中医诊脉的部位及临床应用

中医诊脉的部位及临床应用

中医诊脉的部位及临床应用
从中医的《脉诊学》方面就有“三部九候”、“遍诊法”。

“遍诊法”来源于《素问》古老的中医在数千年前,那个时代就将诊脉,也称之为:“切脉”,部位分为:“头、手、足”三部,每一部位有分为“天、人、地”,三三之,合而为九。

头部诊脉的部位在“颈部”,即“人迎脉”;手部的诊脉部位在“腕部”,即“寸口”;而足部的诊脉部位在“踝前”,即“趺阳脉”。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载: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跗阳三脉。


由于,古代封建时期,男女授受不亲,女性的头颈、手腕、脚踝都不能随意触碰,尤其是“三寸金莲”,一生只能给两个人看和触碰,一是自己的妈,二是自己的夫君。

出家人“尼姑”的手、脸、包括所有肌肤,更是绝对不允许异性触碰的……。

现今,“人迎脉”、“趺阳脉”的诊法,已经被一些医生弃之不用了,其实,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全面地理解传承先人们的智慧。

这就是:“传统的中华医学博大精深”的奥秘所在。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 1 脉诊的部分 现在的临床运用“寸口诊脉法”。寸 口在病人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古人根据经络循行, 认为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反映出来。因 为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 起于中焦,寸口可反映胃气的强弱:肺朝百脉,脏腑 气血的变化都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且寸口部位固 定,诊脉方便,所以诊脉独取寸口。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平臂直腕仰 掌,腕下垫脉枕,使气血流通。布指时,医生用中指定在关部, 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 触脉体,三指布指疏密,因根据病人身材和医生手指大小适当调 整。
• 切脉时医生常用三种力体察脉象,用较轻的指力切按 在寸口脉皮肤上谓之“举”,称为浮取或轻取:用较 重胡指力切按在寸口脉筋骨间谓之“按”,称为沉取 或重取:手指用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 谓之“寻”,称为中取。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 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 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态度 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 钟,着重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 的部位、指(拇指)定关法”,而不分三部。3 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 3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基本
• 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平阳和, 精神安详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脉象与人体内 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常脉象可由于人体内外诸 多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年龄、
性别、体质、情志、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 等均能影响脉象,但只要有胃、有神、有根,均属平 脉范围。
• 此外,有的人脉搏不在寸口处,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称为“斜飞脉”;也有脉象出现于腕部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诊断学课程案例-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程案例-脉诊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与
心脏和外周阻力影响有关,包含着脉象流利 度、血管紧张度、脉律的均匀度。
第一课件网网站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 有“尺以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3)、革脉 脉象特征 革脉浮弦,中空外坚,如按
鼓皮,切脉时手指感觉有一定的紧张度。 脉形如弦,按之中空,与芤脉浮虚而软又 有不同。
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无 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所以多见于亡 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是脉之大会 —— 太渊为肺经源穴,肺朝百脉; 脾肺同为太阴经 ——两经均起于中焦。 脾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靠脾气不断充养。 位置浅显 —— 便于操作。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1、年龄: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 滑,老人脉象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濡细而带数,妊娠脉 象多滑数。
3、形体: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 浮大。身材高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 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 :气血流畅,脉滑.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5~1)。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桡骨茎突处的桡动脉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亦比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诊脉方便,易于辨识,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表5~1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表5~l所示。

中医诊脉

中医诊脉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

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

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

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诊脉-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溪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

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二)诊脉方法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

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

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中西医诊断学辅导:诊脉的部位

中西医诊断学辅导:诊脉的部位

中西医诊断学辅导:诊脉的部位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

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

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

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

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中医脉诊的部位

中医脉诊的部位

中医脉诊的部位现在中医所采用的脉诊法,基本都是以桡动脉为主要部位,桡动脉位于手腕的桡侧(靠拇指侧),这个部位在中医上也称为“寸口”。

因为我们所摸到的桡动脉的中心部位,离手掌的距离大约在1寸左右。

中医在脉诊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寸口”诊脉的,在《内经》的记载中,就是通过诊察人体所有的体表动脉来实现对疾病的诊断的。

在《难经》提出单用“寸口”作为脉诊的部位以后,特别是晋朝医家王叔和在他著的《脉经》中极力推广用“寸口”诊脉以后,中医才逐渐将脉诊部位固定在“寸口”。

中医选择桡动脉作为脉诊的主要部位,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桡动脉部位表浅,伸手即得,易于医生诊察。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病人的诊察,如果要诊察股动脉或颈动脉,往往很不方便;二是桡动脉在中医经络学说中是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肺又是百脉朝会的地方,五脏六腑的信息都会通过百脉传递给肺,从而在桡动脉上得到反映。

为了能更详细地体察桡动脉所反映的各种信息,中医以桡骨茎突(手腕桡侧可以摸到的骨性突起)为标准,把摸到的桡动脉分为三个部分,桡骨茎突处称为“关”,关前称为“寸”,关后称为“尺”。

寸、关、尺构成了中医诊脉的三个部位,医生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来诊察这三个部位的脉象(食指诊察寸部脉象,中指诊察关部脉象,无名指诊察尺部脉象),以获取有关疾病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要把“寸口”分为三个部分来分别诊察呢?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上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包括了人体头面五官、横膈膜以上的胸腔以及其中的脏器(如心、肺)。

中焦包括了人体横膈膜以下到脐部以上的上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脾、胃、肝、胆),下焦则包括了人体脐以下的腹部以及其中的脏器(如肾、膀胱、大肠、小肠)。

寸、关、尺正好和人体的三焦相对应。

寸部位置最高,能反映上焦的情况。

尺部位置最低,能反映下焦的情况,而关部位置居中,能反映中焦的情况。

通过寸、关、尺三部和上、中、下三焦的对应,桡动脉事实上就变成了整个人体的缩影,因而中医师三个手指所感觉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脉搏,而是整个人体的奥秘!中医把这个从寸、关、尺三部上得到的信息叫“脉象”。

中医诊断模拟见习——脉诊

中医诊断模拟见习——脉诊
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三、诊脉的注意事项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第二部分 正常脉象
脉象要素与常见脉象

脉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

至数:指脉搏的频率。

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超越寸、关、尺三部称为长
脉,但见关部或寸部者均称为短脉。
以脉测症:患者弦滑,脉弦主病为肝胆病、痰饮、诸痛、疟疾, 脉滑主病为痰饮、食滞、实热,结合患者的症状可了解患者脉 弦滑多因痰凝气滞所致。
患者还可能存在的症状:痰饮见症。 证候诊断:痰凝气滞证。
谢谢观赏
八、脉均匀度分类
结脉:脉来迟缓,时有中止,止 无定数。主阴盛气结。 代脉:脉来迟缓,脉力较弱,呈有规则的歇止,间隔时间较长, “迟中一止,
良久复来”。一般主脏气衰微。 促脉: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间有不规则的歇止。主阳盛实热或邪实阻滞之证。
结: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促:速而时止,止无定数。
患者可能存在的脉象:脉滑数。 证候诊断:湿热蕴结证。
2.以脉测证 案例一 顾××,女,32岁,农民。因月经量多,淋漓不尽半月之 久而来诊。自诉上个月因劳动繁重,加之家事繁忙,因而 本次行经时,月经骤下量多,经医生注射止血针,血量虽 然减少,但至今已半月,仍淋漓不断,血色淡红,面部虚 浮,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
定关法”。
➢ 常用指法

常用指法有举、按、寻等。
举法 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 按法 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寻法 中等力度,左右推寻。

中医的诊脉部位

中医的诊脉部位
下载后 可复制文字哦
中医的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有三种:三部九候,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部, 每部分成天、地、人三候,共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曰: “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有天、 有地、有人也。” 1.人迎寸口 颈两旁动脉为人迎,两手动脉为寸口。《灵枢·禁 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 引绳大小齐等。” 2.独取寸口 寸口,又叫脉口、气口。以其脉出太渊,长一寸 九分,属手太阴肺经,肺主气而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气口之 故。《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气归于权 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难经·一难》曰:“ 十二经脉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也,手太阴之脉动也……五脏六腑 之始终,故法取于寸口也。” 现代一般诊脉,运用寸口诊法,若病至危重,寸口脉不明显时 ,还诊趺阳脉、人迎脉。现在临床独取寸口,其他诊脉部位很 少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诊脉方法
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5.单诊 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此外,儿童切脉时往往一指定三关。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华康网》[] ;原文链接地址:/zyzy/zyzx/zyll/mxxs/200612/53098.html
3.寻法 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 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
1.举法 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 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