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
中医诊脉口诀歌诀顺口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疗系统,其中诊断脉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许多中医师依然依靠脉诊来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关于脉诊的口诀、歌诀和顺口溜。
一、脾脉:“沉细前浮后,尺脉切薄弦,两伏鬓部起,微弱无力拍。
”脾脉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重要脉象之一。
口诀提到的“沉细前浮后”是指浅部脉搏比较浮,而深部脉搏则比较细。
薄弦的脉搏是指脉搏弱而细,我们可以在尺部脉搏中发现这种脉象。
当然,还有其他的脉象特征,例如细微无力和两侧脉搏不同等。
二、肝脉:“左浮右沉细,尺脉缓结弦。
”肝脉是人体五脏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脉象。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左浮右沉细”这句话,这是指左边的脉搏比右边高,并且左右两侧的脉搏应该都是细弱的。
缓结弦是在运用压脉技巧时感受到的另一种脉搏特征。
三、心脉:“沉细前浮后,平和㫖数名,右弱左盛贵,细数动中空。
”心脏是人体的泵,也是中医中另一个重要的脏器。
这个口诀介绍了心脏脉象的特征,其中“沉细前浮后”是指浅层脉搏比深层的脉搏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平和的脉象是指脉搏稍微有点速度,而鸣动中空则暗示着中断、不连续的脉搏。
四、腎脉:“沉细前弦后,尺関石滑脑,右高左低遇,双侧力量差。
”腎脏是人体的血液净化器和荷尔蒙调节器。
在这个口诀中,我们可以听到“沉细前弦后”的描述,这是指浅表的脉搏比较浮,而深层脉搏则比浅部的脉搏细弱。
滑脑是指脉搏手感滑而柔软。
此外,左右两侧的力量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不是绝对对称的。
五、肺脉:“外浮内沉细,尺関曲直分,上滑下涩声,数急汗为功。
”肺脏是呼吸器官,负责我们的呼吸功能。
口诀中提到的“外浮内沉细”是指外层脉搏比内层的脉搏浮,深层脉搏则比浅部脉搏细弱。
尺关曲直分是指在压脉时,我们会观察到尺部和关节部的脉搏特征。
这个口诀还提到了其他的脉象特征,如下滑声音和略带急促的脉搏,这些都是中医师可以用来诊断肺病的重要特征。
脉诊
(1)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2)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3)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4)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5)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6)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7)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8)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9)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10)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的疼痛等。
(11)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12)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13)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14)滑数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15)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真脏脉要点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无胃之脉(1)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
(2)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
(3)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
2.无神之脉(1)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
(2)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
(3)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
3.无根之脉(1)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2)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
(3)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
要点一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岁的小儿,脉动6~7次为常脉;5~10岁的小儿,脉动6次为常脉,4~5至为迟脉。
要点二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表、里、寒、热,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1.浮脉—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春脉浮,夏脉长,长夹浮带,常属平。
秋脉沉,冬脉短,短沉沉带,脾胃病。
阴脉细,阳脉多,细多脉数,热多胃溏。
阴脉钝,阳脉疾,钝疾无力,肺疾多肥。
拘带脉滑,沉紧驶腊,腰腿疼痛,心腹沉下。
画脉多征,事舌见真,春画胃肝,夏为心肺,秋画大肠,冬画小肠,十有三命,脾胃肾西,阴里巨显,条理最精。
滑为痞症,沉紧有脑,轻者畏服,遥为忧著,画指重症,状见心火。
这是一个用于辨别脉象的助记口诀,通过观察脉搏的浮沉、长短、细钝、快慢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从而指导治疗。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疾病,医生根据脉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脉诊是通过触摸桡动脉,根据脉象的变化不同判断疾病。
脉诊需要掌握诊脉的时间,病人的体位,指法和指力的轻重,通过每次按脉的时间,每侧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的长短、浮沉、快慢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诊是切的一种方法。
“切”是通过按触身体不同部位的脉搏观察脉象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四大脉象,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诊脉,还要结合平时的病情、症状、舌苔等综合表现来判断病情。
目前中医把脉主要通过寸口诊脉方法。
具体是:患者将手臂放于脉诊垫上,使寸口处充分暴露,医者中指按于掌后高骨内侧关脉处,食指按在关前寸脉处,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处,三指呈弓形,指腹触按,另外要注意布指疏密要与病人臂长相适应。
主要运用举、按、寻、总按和单诊进行。
把脉的位置一般是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脉是先用中指按关脉位置,接着食指按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尺脉位置,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指
腹接触(指腹比较灵敏)在三个部位上,部位取准后同时用力按脉感受脉象(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而动脉有创监测取穿刺点一般选择左手第二掌横纹动脉搏动处或桡骨茎突近端1cm处,刚好和中医把脉的关尺部位重合。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脉诊技术操作规范
1. 引言
中医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触诊脉搏
来判断患者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为了保证脉诊技术的准确性
和标准化操作,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技术操作要求
2.1 操作环境
- 脉诊应在安静、明亮、通风良好的诊室内进行。
- 应提供为患者量身定制的舒适的诊疗床椅。
- 床椅表面应干净整洁,以确保患者的舒适感和防止交叉感染。
2.2 操作准备
- 医生应洗手并戴好消毒的一次性手套。
- 患者应放松身体,保持平静的呼吸。
- 已经确认患者病史和主诉,了解患者身体状况。
2.3 操作步骤
1. 医生应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体态,以获取患者的整体状况。
2. 医生应先触诊患者的两侧脉搏,遵循从浅到深、从缓到急的顺序,分别触诊寸、关、尺三脉。
3. 医生应注意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记录在病历中。
4. 医生可根据需要进一步触诊其他脉搏如舌下、胞宫等辅助脉搏。
5. 医生应根据触诊结果作出判断,结合辅助检查和病史信息,确定诊断。
2.4 操作注意事项
-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应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分心或操之过急。
- 医生在触诊脉搏时应使用适当的力度,避免太轻或太重,以保证准确的触诊结果。
- 医生应注意记录触诊到的脉搏特征和所感知的异常情况,以备后续分析和诊断。
3. 结论
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脉诊技术的操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医生在进行脉诊时应仔细遵循操作要求,并关注操作注意事项,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服务质量。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沉脉Deep pulse-示意图-浮中沉-如水沉石-脉图贝春花女18岁-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相似脉象:伏脉、牢脉
示意图-伏脉-浮中沉-脉图秦学贤女26岁-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 见-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涩脉Uneven pulse-浮中沉-如轻刀刮竹-脉图-劳国光男50岁下壁心梗-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 刮竹,病蚕食叶-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桡动脉radial artery-寸一一寸内九分-三部长度-关一一尺寸之间-可诊之脉为-称寸口-寸九分-又称气口-尺一一尺 一寸-脉口-寸关尺部位图-可寸口诊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2、寸口的脏腑分属-左手-沙心-牙-多-右手:-关醇-尺
二、诊脉的部位-1、诊脉的部位-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太阳上候头角之气-耳门(中)侯耳目之气(上部)-巨婆(下)候口齿之气-人迎-++-寸口(上)候-神门(中)候心-合谷下候中 气::-五里(上)候肝-门(中)候脾(胃)-米一一g-i-中部-神阳-太冲-遍诊法切脉部位示意图-仲进景三部脉祛示意图-三 诊法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脉、反关脉。
第二节-病理脉象-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散脉芤脉-脉紧张度分类紧脉弦脉革脉牢脉-沉脉伏脉-缓脉濡脉-脉率分类:迟脉-脉均匀度分类:促脉-数脉疾脉-结 代脉-常见病脉分类-脉流利度分类:滑脉-脉力度分类:虚脉-涩脉-实脉-脉宽度分类:洪脉-脉长度分类:长脉-细脉弱脉微脉-短 动脉
脉诊表格
脉诊:右寸远心端点弦及点弦稍强,脉呈浮减弱趋势。
多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本病多由风寒、风温之邪侵犯肺经,留阻肺胃,郁而化热见高热。
肺结核
脉诊:右寸远心端少数为点弦,多数为点稍弦及以上。
发热多数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或无明显的不适。咳嗽、咳痰或咯血。或胸痛、气急。也有无临床症状者。
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无疼痛表现,特别是老年人。除此之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恶心、反酸、呕吐等其它胃肠道症状。
同上
胃癌
1、脉诊:右关弱沉至沉弱。左点稍弦以上,右点弦以上,单按该部有不同程度涩脉出现。往伴左关脉变化。
2、其它:舌系带中肿,多呈较大不规则形态。后者此肿有向上延伸趋势。胃镜检查多可发现,且同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
白带的主要病因是湿,责之于脾,与带脉相关。脾主运化,如脾虚不运湿浊停聚,当带脉虚弱约束无力,湿邪易犯,而白带增多。湿亦有寒有热,湿热多属于急性炎症,寒湿多为慢性炎症。
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
腺肌症
1、脉诊:a、尺脉脉度低于弱沉以下;左右尺均有涩脉出现者多为子宫肌瘤,极少数为双侧卵巢囊肿。
b、单侧尺脉涩者,为对应侧附件囊肿。
病名
四诊
可能症状
辩证
1、高血压
1、脉诊:有不同程度的硬脉出现,通常伴有浊脉,心率快与心率慢均有,少数患者也可以出现涩脉。
2、其他:舌体胖,有不同程度齿痕出现,舌苔多于根部有黄苔,少数无苔,嘴唇色偏紫,轮廓乳头有数量不一肿大,手掌大小鱼际红白相间,舌系带下经脉瘀滞。
睡眠状态欠佳,有不同程度头晕或头疼经常出现,部分患者有嗜食肥腻食物的欲望,心慌、胸闷现象也可发生。查血脂偏高,血压上升,少数心率慢,且血压不高有涩脉者,易发生脑梗塞或新机梗塞。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脉诊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
肌肉
沉
寸
关
筋骨
尺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中医脉诊必背口诀大全
中医脉诊必背口诀大全
1. 六脉三部分,寸关尺厘尽。
寸口见人身,关上测阳流,尺前探阴毫,厘中知气血。
2. 先看脉象若,出入定虚实。
八纲配四诊,阴阳辨因果。
3. 色、数、力、势,为脉象标准。
浮沉緩急弱,皆是病情现。
4. 气、血、阴、阳,脉象体病根。
盛、衰、实、虚,诊察要精准。
5. 常见脉象若,有些需特别。
弦、涩、滑、迟,多见于肝胆。
6. 濡、弱、钩、短,多见于心肺。
大而滑、小而沉,多见于脾胃。
7. 缓而迟、数而弱,多见于肾虚。
舒张力、收缩力,多见于心脏。
8. 细、数、弱、短,多见于血虚。
弦而急、诸阳脉,常见于实证。
9. 结、代、涩、滞,常见于血瘀。
匀称节律佳,即为正常表现。
10. 内伤脉与外,阳证脉与阴。
脉诊始终重,精准为要看。
脉诊
相兼脉与主病
浮
紧脉:外感风寒或风寒湿痹 缓脉:风邪伤卫的表虚证 数脉: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滑脉:表证夹痰或风痰
沉
迟脉:主里寒证 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 水饮 内停 涩脉:血瘀,尤常见于寒凝血瘀 缓脉:脾虚而水湿停留
数脉:肝热证,常见于肝郁化火或 肝胆湿热 弦 细脉:肝肾阴虚、血虚肝郁或肝郁 脾虚 滑数脉: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 痰饮内停 滑数脉:痰热、痰火、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 细数脉:阴虚火旺
芤脉与革脉都有中空之象 芤脉浮大无力中空,如按葱管,显示了 脉管柔软 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显示脉管较硬
弦脉与长、紧脉 弦脉与长脉相似,但长脉超过本部,如循 长竿,长而不急 弦脉虽长,但脉气紧张,指下如按琴弦 弦脉有似紧脉,两者脉气均紧张,但弦脉 如按在琴弦上无绷紧之势,紧脉如按在拉 紧的绳索上
濡
散 芤 革
浮而细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 虚证,亦主湿证 按之则无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 元气离散,脏腑之 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浮而弦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精血亏虚
沉类脉
脉名 沉 伏 牢 弱 脉象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沉,推筋按骨始得,甚则 伏而不见 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 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极软而沉细 主病 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里证 阴寒内实,疝气癥 瘕 气血俱虚,阳虚
寸口分候脏腑
首见于《内经》
寸 关 尺 《难经》 左手:心、 肝、 肾 小肠、胆、膀胱 右手:肺、 脾、 肾 大肠、胃、命门
脉诊的方法
1、时间:清晨最佳 2、体位:坐或平卧,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腕关节下垫上脉枕 3、指法: 定位: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内侧) 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用指尖与指腹交界处接触脉 体。布指疏密根据患者的身长。 单按与总按:三指平布,同时按脉——总按 分别用一指—单按 举按寻:轻按在皮肤上—举,重按在筋骨上——按,指力从 轻到重,从重到轻,前后左右推寻,寻找脉动特征——寻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篇一: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胃肝胆,沉涩实为邪实。
尺脉肾膀胱,虚则为水肿。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寸脉浮滑数,肺经所属病。
关脉脾胃间,浮涩里热实。
尺脉肾膀胱,沉数为膀胱热。
小指本属肾,尺部无力肾枯竭。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寸关尺三部脉的不同表现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三个脏腑,同时还可以反映其他脏腑的健康状况。
具体来说,寸脉代表心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寸脉沉滑数,说明心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关脉代表肝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关脉沉涩实,说明肝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尺脉代表肾经所属脏腑的健康状况,如果尺脉虚,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小指对应肾经所属脏腑,如果尺脉无力,说明肾经所属脏腑存在疾病。
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二: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如下:寸脉沉滑数,心经所属病。
关脉弦涩酸,肝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寸脉浮讬革,肺经所属病。
关脉沉弱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滑,肺经所属病。
寸脉沉弦滑,心包经所属病。
关脉涩滞酸,胆经所属病。
尺脉细数弦,肝经所属病。
寸脉浮滑数,胃经所属病。
关脉弦细涩,脾经所属病。
尺脉沉细数,肾经所属病。
以上是中医寸关尺脉诊口诀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了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几条经络的所属病症。
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拓展:中医脉诊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情、判断证候,为开方用药提供依据。
中医脉诊主要有三部九候、二十四脉、脉象分类等方法,其中三部九候是指将手臂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个层次,共九个候脉部位。
二十四脉是指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每种脉象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脉象分类是指将脉象分为弦、滑、涩、钝、数、急、缓、弱、虚、实、洪、微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中医脉诊评分表
中医脉诊评分表脉诊规范评分表序号脉诊内容脉诊要求分数备注1 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时间-平旦或病人稍休息片刻体位-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间水平,直腕、仰掌指法-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指目按脉,布指疏密适度 32 脉诊方法步骤举(用较轻力度,即浮取)按(用较重力度,即沉取)寻(上下推寻,调节合适的指力取脉)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单诊(用一指诊察寸关尺中某一部脉象) 23 诊脉时间诊脉时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54 正常脉象的特有胃-脉象从容和缓有神-脉象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3实际得分被考核者姓名:所在科室。
考核组签名。
考核时间。
脉诊规范评分表序号脉诊内容脉诊要求分数备注1 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别有三个部位,共九个候。
脏腑: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相应的脏腑状况。
时间:在平旦或病人稍休息片刻时进行。
体位:可以正坐或仰卧,心脏与寸口间水平,手腕直,掌心向上。
指法:三指平齐,中指定关,按照脉道轻重缓急,布指疏密适度。
32 脉诊方法。
步骤举:用较轻力度,即浮取。
按:用较重力度,即沉取。
寻:上下推寻,调节合适的指力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诊:用一指诊察寸关尺中某一部脉象。
23 诊脉时间: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诊脉时一息四到五次(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54 正常脉象的特征。
胃脉象:从容和缓。
有神脉象: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脉象: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3 实际得分被考核者姓名。
所在科室。
考核组签名。
考核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诊
概念
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腧穴 等部位施行触、摸、按、压,测知病 变的一种诊断方法。
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 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 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 入深,密切观察
按诊(palpation)
内容 (一)按胸胁 (二)按脘腹 (三)按肌肤 (四)按手足 (五)按腧穴
3.迟脉
4.数脉
病理脉象(3): 脉形 5.虚脉(空虚无力) 【脉象】三部脉举之 有余,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 6.实脉(充实有力) 【脉象】三部脉举按 均有力。 【主病】实证
5.虚脉
6.实脉
7.滑脉(流畅) 【脉象】往来流利, 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 实热
8.涩脉(不流畅) 【脉象】脉细而迟, 往来艰涩不畅,如 轻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 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10.紧脉 【脉象】脉势紧张有 力,状如牵绳转索, 坚搏抗指。 【主病】寒、痛、 宿食
“紧云其力”
“弦云其象” 均为脉管紧张度高
病案分析
女,30岁,常感脘腹胀痛,食纳不 佳,恶心呕吐,舌苔白而微腻,左脉 弦细,右关紧。
分析
紧脉主寒、痛,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临床 凡因受风寒而导致的疼痛,常见紧脉,乃正 气与邪气相搏,脉道紧张所致,右关紧为寒 郁中焦,左脉弦细为肝胃气逆。
2、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 实
大弦长。
病理脉象(5): 脉律 15.促脉
【脉象】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 有力为阳盛热结,气血、痰 饮、宿食停滞; 无力为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病理脉象(5): 脉律 13.结脉
14.代脉
【脉象】脉来时止, 【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 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止无定数。 【主病】主脏气衰微 【主病】有力为阴盛气结、 1)脏气衰微,无力 寒痰血瘀、症瘕积聚;无 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力为气血虚衰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 危恶之候”,“心疼夺食, 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 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 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
2.沉脉
病理脉象(2): 脉数 3.迟脉(慢) 【脉象】脉率减慢,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 缓脉(慢、无力;快于
迟,慢于平)
4.数脉(快) 【脉象】脉率增快, 一息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
【脉象】一息四至, 来去缓怠。 【主病】湿证、脾胃 虚弱
疾脉(更快) 【脉象】脉来急疾, 一息七八至。 【主病】热证源自胸胁1.按胸部 2.按胁下
按脘腹(胃脘、腹部)
辨满痛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 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 叩之空声-虚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 无波动感-气臌
辨肠痈 辨积聚 辨蛔虫
按肌肤
1.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2.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4.审痈疡 阴证-按之肿硬不热,根盘平塌漫肿 阳证-按之高肿灼手,根盘紧缩
※ 课
源流
起源于扁鹊 奠基于《内经》 成书于《脉经》 绘图于《察病指南》 发扬于《频湖脉学》
脉诊形成机理
1.心脏搏动—动力
2.气血运行—基础 3.五脏协同—前提
心主血脉 肺主气,朝百脉 脉为血府 脾主运化,统血 宗气推动 肝主藏血
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3. 寸口诊法(临床常用)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 寸部— 关部—桡骨茎突内侧 尺部—
按手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按俞穴 • • • •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胃病:胃俞、足三里 肠痈:右下腹压痛,阑尾穴压痛
二、
按
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濡脉、弱脉、微脉异同
濡 弱
脉形细小而软弱
细而无力 浮细无力 沉细无力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 似有似无,起落模糊。
微
同 异
诸虚、湿
气血不足、阳虚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3) 长脉
切 诊
1、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
《诊家正眼》:“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 如循长竿。” 《濒湖脉学》:“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 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11.洪脉
12.细脉
实热
虚象
病案分析
男,49岁,右侧颜面灼痛,局部不 红不肿,便秘,舌苔黄燥而厚,六脉 皆洪,尤以右寸关为甚。
分析 病位在头面部,属于三阳经络受邪,六脉 皆洪,洪脉主经络大热,血气燔灼,阳热 亢盛之症,右寸关甚说明热在肺胃二经甚, 所以应以清热泻火,宣清导浊为治则。
治疗 针灸、敷贴、耳针、埋线、放血等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按尺肤
“尺肤”: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处的一段皮 肤。 尺肤缓(松弛)—— 主热 尺肤急(绷急)—— 主寒 尺肤热甚 —— 主热病 尺肤凉 —— 主阳虚 尺肤柔润温和 —— 气血调和 尺肤干涩 —— 津枯,气血虚
(六)诊妇人脉 (七)诊小儿脉
相兼脉
词解 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或符合脉象相兼 出现的脉。 主病 各组成脉象主病的总和。
浮紧 浮缓 = 浮脉 + 浮数 (表证) 浮滑
紧(寒) 缓(湿、弱) 数(热) 滑(痰)
脉诊临床意义
1.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2.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
3.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脉症顺逆与从舍
1.脉症相应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实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虚脉
2.脉症不相应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胃肠燥热 脉沉迟-热结胃肠,脉道不通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脉诊小结
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 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大亏, 阳气外浮
长脉
切 诊
1、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
《诊家正眼》:“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 如循长竿。” 《濒湖脉学》:“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 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濒湖脉学》:“ 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
能 满部。” 2、临床意义:主气病。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气郁不能展,气虚不能鼓动故脉短。
病理脉象(4): 脉势 11.洪脉 【脉象】脉体宽大, 充实有力,状若波涛 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宽大势盛有 力 【主病】气分热盛 邪盛正衰
12.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 但应指明显。 【特点】细小清晰 律整 【主病】气血两虚 诸虚劳损 湿病
切 诊
总按
8
切 诊
单按
切 诊
错误的诊脉手法
正常脉象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 脉律-均匀无歇止
正常脉象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位:脉管的浅深 至数:脉搏的频率 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力:脉搏的强弱 脉宽:脉管的粗细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中医诊断学
—脉诊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
目 的 要 求
※ ※ ※ ※
掌握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与临床意义; 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 熟悉相兼脉概念与主病规律; 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概念、方法。 时:理论课6节 实验课5节
※ ※ 授课方式:CAI教学 课堂讲授 实验教学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脉长度分类 长脉
2、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素问· 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
切 诊
短脉
1、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李中梓:“ 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脉长度分类 长脉
2、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素问· 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
切 诊
(14) 短脉
1、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李中梓:“ 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
结脉、代脉、促脉异同
促
结
代
脉律失常而有歇止 同 异 不规则歇止,歇止时间短 有规则歇,歇止时间长 数而时一止 缓而时一止 时而一止,良久方来
切 诊
2、相似脉鉴别与比较
一、相类脉比较 1、脉位类: 浮--浮、芤、虚、濡、洪; 沉--沉、伏、牢、弱。 2、脉率类: 迟--迟、缓、涩、结; 数--数、洪、滑、促。
脉诊方法
1.时间 2.体位 坐位或平卧位 (手臂与心脏于同一水平) 3. 指法
脉诊方法
总按:三指平布,同 时用力按脉。
指法:
单按:分别用一指单 1.布指:先定关位,后定寸尺 按一个脉象,重点体 2.单按与总按 会某一部脉象。 3.举按寻 “举”为轻手浮取 “按”为重手沉取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