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结
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初一上册数学第二章主要涉及了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分数形式的数,以及整数。
本章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先确定两个数的符号,即正数或负数。
如果两个数的符号相同,那么直接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保留相同的符号。
如果符号不同,则需要将绝对值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符号则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接着,我们探讨了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同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因此,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处理。
例如,a - b 可以转化为a + (-b)。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加法的规则来解决减法问题。
在乘法部分,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规则。
两个正数相乘结果为正数,两个负数相乘结果也为正数,而正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负数。
同时,任何数与0相乘都等于0。
乘法运算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即改变乘数的顺序或分组方式,乘积不变。
最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除法。
除法可以看作是乘法的逆运算。
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需要注意除数不能为0,因为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除法运算的结果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具体取决于被除数和除数的值。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计算面积和体积等问题时,有理数的运算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此外,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也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必修 第一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1.比较大小的基本事实: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
2.恒成立的不等式:一般地,∀R b a ∈,,有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说明:(1)指出定理适用范围:R b a ∈,;(2)强调取“=”的条件b a =。
3.等式的性质:性质1:若a =b ,则b =a ;性质2:若a=b,b=c,则a=c;性质3:若a=b ,则a±c=b±c;性质4:若a=b ,则ac=bc;性质5:若a=b ,c≠0,则cb c a = 4.不等式的性质:性质1:若a b >,则b a <;若b a <,则a b >.即a b >⇔b a <。
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称为不等式的对称性。
性质2:若a b >,b c >,则a c >。
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3:若a b >,则a c b c +>+。
性质4:如果b a >且0>c ,那么bc ac >;如果b a >且0<c ,那么bc ac <。
性质5:若,,a b c d a c b d >>+>+且则。
性质6:如果0>>b a 且0>>d c ,那么bd ac >。
性质7:如果0>>b a , 那么n n b a > )1(>∈n N n 且。
2.2 基本不等式1. 如果b a ,是正数,那么ab b a ≥+2(当且仅当b a =时取“=”) 说明:(1)这个定理适用的范围:,a b R +∈;(2)我们称b a b a ,2为+的算术平均数,称b a ab ,为的几何平均数。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陆地和海洋。
1. 地球?水球?-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 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例如,从东西半球看,东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大。
2. 七大洲和四大洋。
- 七大洲。
- 名称: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顺序: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 洲界:-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 非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赤道穿过中部,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地跨寒、温、热三带。
- 南美洲: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热带。
- 大洋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南半球,跨热带和南温带。
- 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位于南半球。
- 四大洋。
- 名称:太平洋(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最浅、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 大洋的分布:-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之间。
-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3. 海陆的变迁。
- 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 实例: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变成了高山;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被淹没。
土建计量第二章考点总结

土建计量第二章考点总结一、土建计量第二章考点总结1. 土方工程土方工程的分类。
土方工程可以根据开挖的难易程度分为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等类别。
这就像给不同脾气的小伙伴分类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土方边坡及其稳定。
边坡如果太陡就容易塌,就像堆沙堡的时候,沙子堆得太陡就会垮掉。
它的稳定受到好多因素影响呢,像土的类别啦,开挖深度啦,还有边坡留置时间等。
土方填筑与压实。
填土的时候不能随便填呀,要分层填,每层的厚度也有讲究。
压实的时候也是,不同的土要用不同的压实方法,就像不同的食材要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一样。
2. 地基与基础工程地基的分类。
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天然地基就像是天生丽质的美女,不用怎么加工就可以用。
人工地基呢,就像经过化妆打扮后的美女,是经过人工处理才达到使用要求的。
基础的类型。
有独立基础,就像一个孤独的小柱子扎在地里。
条形基础就像一条长长的带子,筏板基础就像一个大板子铺在下面,桩基础就像好多根小针插到地下。
地下室防潮与防水。
地下室要是不做好防潮防水,那就像住在水帘洞里一样。
防潮主要是防止土壤中的潮气,防水就是防止地下水啦。
3. 砌筑工程砖砌体工程。
砖的种类有很多呢,像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等。
砌砖的时候要保证砖缝均匀,灰浆饱满,就像砌乐高积木一样,要严丝合缝。
石砌体工程。
石砌体比砖砌体更有力量感,不过砌筑的时候更要注意石块的搭配,要让它们互相咬合,这样才牢固。
砌块砌体工程。
砌块比砖大,所以在砌筑的时候要更小心,要保证砌块的排列整齐,连接牢固。
4. 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
钢筋就像建筑的骨架一样重要。
钢筋的种类、规格、型号都要选对。
还要注意钢筋的连接方式,有绑扎连接、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等。
模板工程。
模板就像一个模具,决定了混凝土的形状。
模板的材质、支设的牢固程度都很关键。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的配合比要精确,就像调配魔法药水一样。
浇筑的时候也要注意顺序和方法,振捣也要到位,这样才能让混凝土密实。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 钠和氯。
1. 钠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0.97g/cm^3),比煤油大,熔点低(97.81^∘C)。
- 化学性质。
- 与非金属反应。
- 与氧气反应:常温下4Na + O_2 = 2Na_2O(白色固体);加热时2Na+O_2{}Na_2O_2(淡黄色固体)。
- 与水反应。
- 2Na + 2H_2O=2NaOH + H_2↑,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反应放热,钠熔点低)、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产生氢气推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剧烈)、溶液变红(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 与酸反应。
- 2Na+2HCl = 2NaCl + H_2↑,钠先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
- 与盐溶液反应。
- 如Na与CuSO_4溶液反应:2Na + 2H_2O=2NaOH + H_2↑,2NaOH+CuSO_4 = Cu(OH)_2↓+Na_2SO_4,总反应为2Na +2H_2O+CuSO_4=Cu(OH)_2↓+Na_2SO_4 + H_2↑。
2. 钠的化合物。
-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 氧化钠(Na_2O)- 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_2O + H_2O = 2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Na_2O+CO_2 = Na_2CO_3;与酸反应Na_2O + 2HCl = 2NaCl + H_2O。
- 过氧化钠(Na_2O_2)- 与水反应2Na_2O_2+2H_2O = 4NaOH+O_2↑,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_2O_2 + 2CO_2=2Na_2CO_3+O_2,可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 碳酸钠(Na_2CO_3)- 俗名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 与酸反应Na_2CO_3+2HCl = 2NaCl + H_2O+CO_2↑(分步反应:Na_2CO_3+HCl = NaHCO_3+NaCl,NaHCO_3+HCl = NaCl + H_2O+CO_2↑)。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2. 速度 - 时间公式。
- v = v_0+at- 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当a = 0时,v=v_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当a>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 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x = v_0t(v_0为速度,t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x=v_0t+(1)/(2)at^2-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位移等于v - 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 公式推导。
- 由v = v_0+at和x=v_0t+(1)/(2)at^2消去t得到v^2-v_0^2=2ax。
2. 应用。
- 当已知初速度v_0、末速度v和加速度a时,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x;或者已知初速度v_0、位移x和加速度a时求出末速度v。
四、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性质。
-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_0 =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 v = gt- h=(1)/(2)gt^2- v^2=2gh(这里h表示下落的高度)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 逻辑的力量。
-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存在矛盾。
假设大石头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把两者捆在一起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生物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
(完整版)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需求分析一、需求概述1、需求的含义: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自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二、需求函数1、含义:Q d =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公式:Q d =α-β·P3、图形: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Q 与P 成反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三、需求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商品自身的价格引起的。
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2)需求的变动: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
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四、需求弹性1、弹性的一般含义1)公式:弹性=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变化?%。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因变量的变动比例2)弧弹性:e=YX X Y ∙∆∆3)点弹性:e=YX dX dY ∙2、需求的价格弹性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 —价格的变动比例需求量的变动比例2)计算:A 弧弹性:e d = — 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Q P P Q ∙∆∆如要计算需求曲线某两点之间的弹性一般用需求价格弹性的中点公式来求得:e d = — 。
222121Q Q P P P Q ++∙∆∆B 点弹性:e d = —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
Q P dP dQ ∙另外,点弹性也可以用几何方法求得: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由该点出发向价格轴或数量轴引垂线的方法来求得。
3)弹性的五种类型:e d >1;e d <1;e d =1;e d =0;e d =∞。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哎,说起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二章,那可是个重头戏哦,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说说那些柱啊、锥啊、台啊、球啊的结构特征。
啥子三棱柱、四棱柱哦,还有三棱锥、四棱锥,这些都得搞清楚它们的底面和侧面是个啥子形状,还有棱是咋个平行的。
还有那个圆台、圆柱、圆锥、球体,它们的底面、侧面、母线都是啥子样子,都得牢记在心。
再来说说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这些都要会画,晓得它们各自反映了物体的啥子特征。
然后是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y=a^x,底数a不能是负数、零和1,它的图像有啥子特征,单调性咋样,这些都得搞明白。
还有对数函数y=log_a(x),底数a也是有限制的,它的图像和性质也得好好琢磨琢磨。
对数运算的性质也得牢记,啥子
log_a(mn)=log_a(m)+log_a(n),log_a(m^n)=n*log_a(m)这些,都是做题的关键。
最后,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莫把题看错了。
先把课本的知识点和例题看懂了,再做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做完题后,还要好好反思一下,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看看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哎,数学这门学科,就是要多练,多做题,才能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有信心。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掌握这些知识,以后的学习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总结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和感悟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第二章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一章讲述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章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道德经第二章讲述了人们对美和善的认知。
它认为,人们在认知美和善的时候,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是这种共识却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只是表面上的了解,没有深入探究。
事实上,这种表面上的了解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使人们误入歧途。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究美和善的本质,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
在我看来,这一章所传递的核心思想是“不要轻信表面现象,要深入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不尽然。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被一些广告所迷惑,它们往往会把一些不太好的东西包装得很漂亮,让人们误以为它们是美好的事物。
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接触到这些事物,去深入了解它们的本质时,才能发现它们的真实面目。
因此,我们应该具备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不要轻信表面现象,而是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道德经第二章还强调了一个观念,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美和善也不例外,它们与其相对的丑和恶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重平衡,不要过分追求某一种事物,而是要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平衡点。
道德经第二章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信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平衡,不要过分追求某一种事物,而是要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平衡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美和善的本质,从而过上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的主要思想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作者在这一章中阐述了“美”与“善”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乃至实践都建立在对其对立面的理解之上。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1. 知识点一:美与恶的辨证关系《老子》中提到“美”与“恶”的关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
在这一章中,“美”与“恶”不是单纯的二分法,而是通过对立统一来实现各自的存在。
作者通过“斯恶已”的表达,意味着人们只有通过认知“美”才会意识到“恶”,同时也只有通过认知“恶”才会更加珍惜“美”。
这种以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反映了哲学家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2. 知识点二:善与不善的内在联系在第二章中,《老子》指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达了善与不善的辩证关系。
作者认为,善和不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只有在认知了“善”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不善”,从而理解善与不善之间的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揭示了《老子》对于人生道德观念的独特见解。
3. 知识点三: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通过对“美”与“善”的辨证关系的阐述,《老子》第二章强调了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作用。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美善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生道德追求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 知识点四: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老子》第二章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要警惕教条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极端观点,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道德规范的价值。
5. 知识点五: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最后,《老子》第二章还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进行了阐述。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关键信息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
2、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3、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特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植物细胞特有)。
5、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和存放。
6、细胞分裂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7、细胞生长概念: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8、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9、组织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代数式与整式: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如加、减、乘、除等)将数和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整式:由常数、变量、加、减、乘运算构成的代数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
单项式: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如3x^2y。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多项式:由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如3x^2y + 2xy - 5。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如3x^2y中的3。
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如3x^2y的次数为3。
合并同类项:将字母部分相同的单项式合并,系数相加。
去括号:利用去括号法则,根据括号前的符号确定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化。
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一般形式:ax + b = 0,其中a ≠ 0,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法:逆运算法、等式两边加减法、等式两边乘除法等。
方程的等价变形:不改变方程解的情况下,对方程进行各种变形。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打折、速度、距离、时间等问题。
以上是初一数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归纳总结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 0 ③与0相加 a是任一个有理数,则a+0= a
2)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 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 a-b=a+(-b)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例:分别求出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①表示2的点与表示-7的点; ②表示-3的点与表示-1的点.
解:①︱2-(-7)︱=︱2+7︱=︱9︱=9 ②︱-3-(-1)︱=︱-3+1︱=︱-2︱=2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①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 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 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 时,积为正.
2.运算顺序
1)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先算乘方,再算乘除,
最后算加减; 3)对只含乘除,或只含加减的
运算,应从左往右运算.
3.有理数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分 配 律 a(b+c)=ab+ac
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1.负数 2.有理数 3.数轴 4.互为相反数 5.互为倒数 6.有理数的绝对值 7பைடு நூலகம்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8.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形式为a/b,其中a和b 是整数,且b≠0。
2. 有理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大于0的有理数。
- 负有理数:小于0的有理数。
-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理数。
3. 有理数的性质:- 封闭性: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除数不为零)在有理数集内封闭。
-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 减法和除法的逆元存在性。
二、有理数的运算1. 加法运算:- 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绝对值相加。
-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 减法运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乘法运算:-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 任何数与零相乘等于零。
4. 除法运算:- 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零除以任何非零数等于零。
5. 混合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三、绝对值与有理数比较1. 绝对值:- 绝对值表示一个数距离零的距离,用符号“| |”表示。
-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
2. 有理数的比较:-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
-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简化1. 简化的概念:- 简化是有理数分数形式的最简表示,即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2. 简化的方法:- 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分子分母都除以这个数。
五、分数的加减乘除1. 分数的加法:- 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规则进行计算。
2. 分数的减法:- 同样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规则进行计算。
3. 分数的乘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 分数的除法:- 分子乘分母的倒数。
六、小数与有理数的互化1. 小数转化为有理数:- 根据小数点后的位数,将小数乘以10的相应次方,转化为分数形式。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1 化学反应的描述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破裂并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叫做反应物,产物是由反应得到的新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不等时,需要进行平衡处理,使得反应方程式满足物质守恒原理。
4.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相等,从而达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这个过程叫做配平化学方程式。
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用在反应方程式的上下标表示。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反应过程温度升高的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反应过程温度降低的反应。
2.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化焓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热化学基本量。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
焓变可以分为焓增、焓减和焓无变化三种情况。
3. 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来计算。
当焓增时表示放热反应,焓减时表示吸热反应。
物质的焓变化是其宏观性质的反映。
4.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压下的焓变化。
热效应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或是吸热,以及反应的放热或吸热程度。
5. 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表示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是指用焓数值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描述。
热化学图可以通过焓变计算反应物质和产物的热变化。
2.3 化学能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是:ax^2 + bx + c = 0(a \neq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二、配方法1. 配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步骤: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配方: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变形:将方程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开方求解。
三、公式法1.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a \neq 0),其根为x = \frac{b \pm \sqrt{b^2 4ac}}{2a}。
2. 判别式:\Delta = b^2 4ac,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四、因式分解法1. 因式分解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2. 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 增长(降低)率问题:若原量为a,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为x,经过n次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为b,则有a(1\pm x)^n = b。
2. 面积问题:根据图形的面积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3. 利润问题:利润 = 售价进价;总利润 = 单件利润×销售数量。
4. 传播、比赛等问题。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
1. 曲线运动的条件。
-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例如,平抛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物体的初速度是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曲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特点。
-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二、平抛运动。
1. 平抛运动的概念。
-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 平抛运动的分解。
- 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_x = v_0(v_0为初速度),位移x = v_0t。
-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_y=gt,位移y=(1)/(2)gt^2。
3. 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 合速度:v = √(v_x)^2+v_{y^2}=√(v_0)^2+(gt)^2,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s=√(x^2)+y^{2}=√((v_0t)^2)+((1)/(2)gt^{2)^2},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圆周运动。
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 线速度。
- 定义:物体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 s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v=(Δ s)/(Δ t)。
- 单位:m/s。
- 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 角速度。
- 定义:连接物体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Δθ(弧度制)与所用时间Δ t的比值,ω=(Δθ)/(Δ t)。
- 单位:rad/s。
- 周期。
- 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2π r)/(v)(r为圆周运动的半径),也可表示为T = (2π)/(ω)。
- 单位:s。
- 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
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 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能量最低原理:在不违背泡利原理的前提下,电子优 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徐光宪规则判断能级高低 洪特规则:电子应尽量分占能量相同的等价轨道,且
自旋平行,从而使得系统能量最低。轨道全空(p0、d0、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习题选讲
习题1.2:注意单位,波数的单位是cm-1而不是m-1
习题1.14:苯可以看成是一个边长350pm的二维势箱,6个π电 子可以看做势箱中的自由粒子,若从苯的基态跃迁一个电子到 第一激发态,所需光的波长是多少?该光能否使铜(功函数是 7.44×10-19J)表面发射光电子?若能,计算该光电子的动能。 【解】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习题1.17:
( x) Ce
i 2 mE x / h
ˆ x i p
x
ˆ x ( x) i Cei p x Cei
2 mEx / h
2 mE x / h
( i)(i 2mE / h)
2mE ( x) h
本征值:
2mE , 2
二维势箱的能量公式: Enx ,ny 能量由低到高排序:
h2 2 2 ( n n x y) 2 8ml
E1,1 E2,1 E1,2 E2,2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基态 第一激发态
E
E2,2 E2,1
E1,1
E
E1,2
E2,2 E2,1
E1,1
E1,2
2 2 h2 h 3 h 2 2 2 2 E E2,2 E2,1 (2 2 ) (2 1 ) 2 2 8ml 8ml 8ml 2
光谱项:
3P 1 3P 0
MJ=1 0 -1
MJ=0
微能态: 光谱支项: 考虑轨道-自旋作用 磁场中的塞曼效应 (每个J对应2J+1个取向) (L-S耦合得到J)
角节面:l
注意标 正负号!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前一节所得结论的小结:
波函数: n,l ,m (r , , ) Rn,l (r )l ,m ( ) m ( ) z2 能量: E 2 13.6eV, n 1, 2, 3..., n > l n 主量子数n: 1 2 3 4 ... 相应符号: K 角量子数l: 0
f0)、半满(p3、d5、f7)、全满(p6、d10、f14)是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原子的状态描述
①原子的状态用原子的量子数L、S、J来描述,由C-G 数列来计算;
A B, A B 1, , A B
②原子的总轨道角动量、总自旋角动量、总角动量都 是量子化的,分别由量子数L、S、J 决定;
1. 光谱基项的确定—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称光谱基项
洪 特 规 则
(1)S最大的光谱项能级最低; 在S最大的光谱项中 又以L最大者能级最低;
(2)S、L相同时, 电子半满前(如p1、p2 、p3) J 小者
能量低, 电子半满后(如p4、p5 、p6 ) , J 大者能量低。
光谱基项的快速求法:从左至右,由小到大列出磁量子数m的 取值;从右向左填充电子,先半满,再全满;根据电子填充方 式计算S和L,再耦合得到J,注意半满前后的区别。
L( L 1) S ( S 1) J 量、总角动量在z 方向的分量是量子化的,其值分别由量子数ML、MS、 MJ 决定。 M L MS MJ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1. 原子光谱项
光谱项:从光谱学角度,把具有相同总轨道角量子数L, 总自旋量子数S的一组原子状态称为光谱项。 表示方法: 2S+1L
一个l值决定了一个轨道磁矩的大小,其对应的2l+1个 m值对应着轨道磁矩2l+1个可能的取向。
在外磁场存在时, n,l 相同,但m不同,谱线分裂为2l +1条谱 线。——塞曼效应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电子完全波函数
电子自旋运动用自旋波函数 ms描述: ms=1/2 1/2 = 称上自旋态 ↑ ms=-1/2 -1/2 = 称下自旋态 ↓ 电子完全波函数要用四个量子数n, l , m , ms 表示: n ,l , m , ms n ,l , m ( r , , ) ms ( ) 空间波函数 自旋波函数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2. np2组态的能级图
1S
1S 0
MJ=0 MJ=2 1 0 -1 -2 MJ=2 1 0 -1 -2
1D
1D 2
(np2)
组态:
不考虑电子 的相互作用 3P 考虑电子的轨道-轨道 和自旋-自旋作用 (奇一偶零) 3P 2
光谱跃迁 选律
S 0
L 1
J 0, 1
屏蔽效应
把其它N-1个电子对i电子的排斥作用看作是抵消 了部分核电荷对i电子的吸引作用称作屏蔽效应。 有效原 子核 +z i
等效
+z* i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屏蔽常数的计算规则(斯莱特规则)
(1)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不屏蔽, =0
(2) (n-2)及更内层电子对n层电子, =1
(4) (n-1)层电子对ns , np 电子, = 0.85 (3) (n-1)层电子及ns , np电子对nd ,n f 电子, =1 (nd ,n f 电子对ns , np电子不屏蔽, =0) (5) 同层电子相互屏蔽, =0.35 1s层电子相互屏蔽, =0.30 (6) 原子的总屏蔽常数为各电子屏蔽常数之和。
ˆ E 通式: H i i i i
2 * 2 z e 2 ˆ (Hi i ) 2me 4 π 0 ri
求解过程应同于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求解
1 2 ... N i
i 1
N
E E1 E2 ...EN Ei
i 1
N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2mE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小结
对于单电子原子:
电子运动用描述 确定电子的位能形式 建立薛定谔方程 H=E
r , , Rr
量子数m
直角坐标转为球极坐标
量子数n,l
变量分离
量子数l,m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小结:s, p, d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z i 对于i电子:
+z i
Ei
(只与 i电子坐标有关) i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中心力场模型
中心力场法: 将N-1个电子所形成的平均势场看作是 球形对称场,并进一步和原子核所形成的球形势场等 效出一个有效原子核。电子i可看成是在其对应的有效 原子核周围运动。 有效原 子核 +z i +z
等效
hc 8mcl 2 134.6nm E 3h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该光子的能量:
3h 2 19 19 E E 14.758 10 J W 7.44 10 J 0 2 8ml
光电子动能:
E T W0 T E W0 7.318 1019 J
m 0, 1, 2,..., l
(2l+1个值) 方向不确定
轨道磁矩在磁场方向(即z方向)上的分量:
z m B
m 0, 1, 2,..., l
(2l+1个值)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角动量L及其在z方向上的分量Lz
一个l值决定了一个角动量的大小,其对应的2l+1个m 值对应着角动量2l+1个可能的取向。 同理可推知:
L
1 p 1
M
N ...
相应符号: s 磁量子数m: 0
2 3 ... n-1 d f … 2 3 ... l (2l+1项)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角动量和磁矩在空间的取向
【小结】 角动量大小: L l (l 1) 方向不确定
角动量在z方向上的分量: Lz m 轨道磁矩大小: l (l 1)B
+z* i
i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单电子近似及中心力场法下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
ˆ (1, 2,..., N ) E (1, 2,..., N ) H
经单电 子近似 和中心 力场法 处理后:
ˆ E H 1 1 1 1
…… ˆ E H N N N N
ˆ E H 2 2 2 2
“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单电子近似模型
单电子近似:把i 电子受其它N-1个电子的排斥作用近 似地看作是受这N-1个电子所形成的稳定平均势场的排 斥。每个电子可看成是在该平均势场中绕核独立地运 动,均有自身的单电子波函数和单电子能量。
N-1个电子形成的 平均势场
“奇一偶零”
p1、p5 ; p2、p4; d1、d9; d2、d8; d3、d7; d4、d6 存在“电子—空位”互补关系,具有相同光谱项 在一个光谱项下(即L和S确定),还对应若干光谱支项: (因为L和S可以耦合出若干J) 2S+1L *每个光谱支项又包含了2J+1个状态 J
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