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湿地、湖泊和水系逐渐消失,一些大中型城市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推动“海绵城市”的构建,实现雨水的再生与再利用,使城市成为一个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资源优化;难点对策;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韧性”的城市。
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渗透和浸水。
在需要时,储存的水可以适当地“释放”和利用,能够承受一定的自然灾害并适应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研究投入不足。
此外,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公众的意识也不同,这增加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
然而,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大城市问题的有效战略,因此,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生态效益,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特点。
湖泊围垦、湿地侵占和原有水系破坏是造成“绿色海绵体”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了不渗透的硬质路面,造成了雨水收集时间变短,从而造成了城市海绵体的不足,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此外,考虑到流经城市的河流的泄洪情况,大部分河流已被硬化和覆盖。
河流两岸能够净化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对自然湖泊、湿地、池塘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绿地海绵。
2.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海绵”概念的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
2014年,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但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当地的“海绵城市”发展策略。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
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
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
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
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1、建设资金匮乏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关键点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区域的下垫面性质被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城市硬化路面让雨水快速的通过地下排水管道以及地表径流排走,极少能够补充地下水,加上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无法有效补充地表水,并且还受到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而站在保护城市水资源以及防止城市洪涝的层面来说,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是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
基于此,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技术关键点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关键点引言短短几年时间,海绵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然而随着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各城市面临从建设模式、前期规划、工程设计到后期绩效考核与运营管理各方面问题和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地选择技术设施与产品成为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所谓的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旱季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通过实现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并完善。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保护水资源,打破传统“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思想,尽可能多地吸纳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
第二,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第三,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严重稀缺就现阶段我国大中型城市来说,普遍存在“海绵体”不足。
究其根本与我国过度的房地产开发离不开关系。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加快土地的地产流向,哄抬土地价格,各类商业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绿色规划越来越少,而硬质地面土地数量不断增多,在城市中能吸水的绿色海绵体极为紧缺。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摘要:水被誉为生命之源,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人类聚集性居住大都围绕着水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自古至今人类城市的发展也大都围绕着大江大河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一般河流越大,其附近也更容易形成繁华的大都市。
但是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城市的排水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们兴建了大量的排水系统,期待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将雨水排除城市,避免发生城市内涝。
但是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上城市内部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硬化面积越来越大,导致自然绿地、裸土、水体等面积急剧减少,地表透水性极具下降,不但增加了市政管网的排水负担,也导致了低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威胁城市安全。
因此,我们需要改进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探寻一种满足人类活动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对策1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为核心理念,旨在利用各类渗水措施、蓄水措施、排水措施、滞水措施等加强对自然降雨的截留与渗透,减少雨水在地表产生径流与漫流造成城市内涝现象,同时利用净水措施与用水措施提高城市水质以及降水的循环利用率。
早期的城市雨水排放理念为:在市政管网体系中布设雨水管道,雨水落到城市地表后经由雨水管道传输,在泵站等设施的作用下快速排放,减少雨水在城市地表积留而导致的地表径流漫流或城市内涝。
但是在极端暴雨天气下,原有的城市雨水管道管径以及排水能力存在拓展与上升瓶颈,来不及汇流与排出的雨水会在地表径流而导致城市局部积水,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硬质地表环境下,雨水径流速度较快,会带动地表的污染物共同进入周边的河道水系中,造成城市周边的水资源污染问题。
因此,在城市硬质化建设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应反其道而行,减少城市的硬质化面积,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将雨水更多的滞留、渗透与利用起来。
海绵工程难点解决方案
海绵工程难点解决方案一、雨水管理与治理1. 难点:传统城市雨水都是通过排水系统进行处理,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改变这一模式,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水管理与治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解决方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多种绿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水管理,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
这些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合理布局和配置这些绿色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雨水径流情况,确保其在雨水管理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2. 难点: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管理需要进行综合规划和整体设计,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合作,需要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难题。
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雨水管理机制,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和主管单位,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合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主导,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和治理工作。
二、排水系统的优化与改造1. 难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着排水管网老化、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压力大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但涉及到工程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难题。
解决方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排水技术和设备,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
同时,还可以结合绿色基础设施,采用分布式雨水管理和生态工程,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难点: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考虑排水系统与雨水管理的整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协同配合。
解决方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整合城市规划、水利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专业力量,进行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
海绵城市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制定的措施及合理化建议
海绵城市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制定的措施及合
理化建议
海绵城市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及合理化建议如下:
特点:
1.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2.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难点:
1.城市规划与实施难度大。
2.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的改造难度大。
3.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难度大。
重点:
1.加强城市规划,制定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2.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合理化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确保建设质量和效果。
2.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4.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工程施工重难点及保证措施
海绵城市工程的施工重难点及保证措施如下:
施工重难点:
1. 地下空间利用: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雨水花园、地下水库等设施,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地下管线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2. 雨水收集和利用: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确保雨水收集设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雨水损失和污染。
3. 水体修复和保护: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对城市水体进行修复和保护,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4. 绿色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工程需要建设绿色生态设施,包括绿地、湿地、植物屋顶等,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保证措施:
1. 施工前充分调研: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区域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地下管线和基础设施的情况,避免对其造成影响。
2. 严格施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3. 环保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环保措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采用无害化材料、减少施工噪音、控制施工粉尘等。
4. 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
的安全,如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安全防护设备等。
5. 监督检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 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格局。
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展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海绵城 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 知度和参与度。
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
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海绵城市 建设的过程和结果监督,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民主化和 科学化。
建设意义与价值
缓解城市内涝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城市绿地、 水体等自然下垫面的比例,提高城市 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缓解城市内涝 问题。
促进水资源利用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增加绿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改 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 活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雨水资源的有 效利用,补充地下水,缓解水资源短 缺问题。
XX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 误区及推进建议
汇报人:X
20XX-01-14
XX
目录
• 海绵城市概述 • 海绵城市建设困难分析 • 海绵城市建设误区剖析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 案例分析:成功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同步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但目前城市规划 与建设往往不同步,导致海绵城市建设难以有效实施。
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导,给建设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投资与资金筹措不足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参 与程度不够,导致资金筹措困难。
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措施
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措施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提出的一种新模式,旨在解决城市内涝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对集中解决城市建设中雨水问题,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措施进行了分析。
标签:海绵城市;建设;问题;措施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是对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阐释和总和,也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即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弹性性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与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防控和处理。
国际上把海绵城市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的构建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可以对雨水起到吸、蓄、渗、净等功能,从而使城市排水能力不断增强,继而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2.1 有利于防治城市内涝与增加水资源可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通过建设下沉式的绿地、道路和广场的透水铺装,使降水能够被积存、净化以及回用,或者渗透为地下水,以减轻城市开发的进程中对城区水文地质的影响,继而实现防治内涝以及增加水资源可用量的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还可以通过预防、预警和应急的措施将洪涝风险将到最低限度,使城市得以与雨洪和谐共存。
2.2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战胜自然、超越自然、改造自然,引发了严重的城市水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人们首先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对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发展模式是对水生态系统的低影响。
2.3 有利于城市弹性应对各种水环境的变化与水旱等自然事件海绵城市积极推行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可以修复和自然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生态体系,起到对原有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促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合理控制土地利用开发强度,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更要通过科学规划留足生态用地。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在宏观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主体上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海绵城市建设也被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突出政策重点。
本文主要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行的应对对策入手,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
首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2013年到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的业绩不断显现。
根据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集合了许多有效的技术措施,如植被保护技术、水源管理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水利设施节能技术、水利建设智慧化、湿地保护技术等。
技术改造可以帮助降低建设成本,降低建设难度,实现更高效率的海绵城市建设。
其次,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不完善,设施设备缺乏,管理经验不足,技术和管理人员不能持续关注,信息技术不发达等。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及其宏观效益,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建设。
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首先,对投入的资金需要加强监管,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次,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广和使用先进的技术,以便提高建设有效性和效率。
此外,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通过智能化技术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加强和落实法律法规,通过发布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活动,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证海绵城市的科学性,实现节能降耗,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发挥海绵城市的生态功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摘要:海绵城市(LID)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利用一些绿化植物的保水功能和蓄水池等收集雨水,实现放内涝及蓄水抗旱等功能。
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助力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相比于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海绵城市建设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了一大突破,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等相结合,“净增成本”减少。
倘若海绵城市概念能够得以广泛实施,必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生态革命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要点1导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可以概括为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雨水,避免暴雨时雨水外流,做到下雨吸水、蓄水、储存、渗透到地下,提高地下水位,调节水循环,缓解目前城市水源紧张的局面。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绵体锐减。
其次,造成城市缺水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硬化不透水路面,导致大流域径流系数增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
此外,河流流经城市的洪水,大多是硬化覆盖,河流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2.2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海绵城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摸索尝试阶段。
许多问题尚未预见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需要与建设的实践慢慢推进,需要在建设中进行分析,并适时调整。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好,城市的规模和面貌发生了比以往更大的变化。
特别是在持续的人口增长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它也增加了城市用水需求和废水排放,增加了给排水系统的运维管理难度。
为有效平衡城市供水和供水需求,有效解决现有城市内涝问题,需要科学进行给排水设计,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给水的排水性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技术要点引言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化地面及给排水管道设计与建设,目的是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强化地面雨水的渗透与净化,优化城市给排水管道,实现对雨水的利用。
因此,海绵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是借助一系列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满足城市排水、蓄水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景观环境。
低影响开发设施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绿地、生态绿地等,其中生态绿地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在城市原有绿地基础上予以改进,发挥绿地作用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优化城市蓄水功能。
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城市内绿色植物及绿地覆盖面积增加,土壤及生物净化功能提升,城市内部环境得到良好改善,资源利用率增加,最终为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居住空间。
1.2改善水循环系统以往城市规划建设常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在海绵城市中,城市绿地面积不降反增,且在不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提下,对生态环境系统展开最大程度的保护,使原有被破坏的水循环系统实行完善和优化,排水和净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维护城市的用水安全,避免出现环境污染。
2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2.1现阶段我国市政给排水设计系统较为落后传统的给排水系统无法达到现行排水需求,且无法按照城市发展状况,及时进行更新。
较为突出的问题则表现在,排水管道施工质量差和容易出现管道坍塌,如出现较大降雨量,城市给排水系统可能会出现超载的状况,导致城市发生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以及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水资源短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要想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就需要合理的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质保障的控制,而且可以实现工程治水和生态治水有机结合。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几点有效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问题;对策海绵城市主要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弹性,我们也可以称他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的优化我国的水资源管理,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但是,就目前我国概念城市建设的现状来看,海绵城市建设还存在着规划碎片化、绿色海绵体数量缺乏以及相关法规不健全的问题,支离破碎的项目上。
从而影响了我国概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我国必须认清目前建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城市建设优化策略。
一、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城市建设规划呈碎片化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规划碎片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城市人认识不到目前城市建设的综合问题,对其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梳理,进而不能够科学有效的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另一方面,许多城市的建设比较盲目,主要停留在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建设上。
(二)绿色海绵体比较少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开发商为了谋取利益,过度的建设楼房,而不注重绿色园林景观的建设,城市的大街小巷铺满了沥青路,而没有公共绿地,这就导致城市在多雨的季节会发生内涝,这就导致海绵城市基本的渗水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实现。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凸显出来,其中“城市内海”问题最突出,特别是在雨季时,更容易出现内涝问题,而我国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对此,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就成为各大城市所关注的问题,于是“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文章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引言海绵城市建设对指导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在学术方面,海绵城市一般是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即在下雨时可以发挥聚集、净化及渗透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地表给水最大限度,而且还能够通过补充水资源,来对水循环产生调节,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建系统。
在相关的规定里,海绵城市就好比海绵一样,能够在下雨时,将吸水、净水、渗水、防水及储水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可以更好地进行应对。
建造海绵城市可以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城市建设需要将指导方针设置成为海绵理念,将城市排水系统的相关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将城市防洪防雨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可以回收利用雨水,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够实现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及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对雨水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目的。
而且建设海绵城市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在建设城市的时候,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帮助城市更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
2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2.1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较为落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建设经验较为欠缺、自然规律认识不充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思想理念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的问题。
①过于注重表面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里子”工程;②过于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对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③过于重视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了智慧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及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④对城市地下管道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使海绵城市建设出现偏差。
海绵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城市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生态水平。
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增多,城市内涝愈发严重,我国城市不得不面对水灾,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的内涝,提升城市的生存环境。
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才刚刚起步,人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海绵城市的内涵和作用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指城市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大量雨水所带来的自然灾害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城市的地面径流丰富时,地面能通过吸水、渗水、净水把这些水资源合理有效的储存起来,当城市水资源缺乏时,能把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满足城市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既缓解了城市的内涝,又有效保障了水资源的供给,合理有效地使城市的生态发展得以平衡。
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作用主要有几点:第一,缓解了城市的内涝问题,海绵城市最初建设的理念是解决城市降水过多的问题为出发点,我们要改变单纯靠市政排水管道和泵站排水的现状,要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态系统存储,排放降水,合理利用人为调节和生态调节两方面来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
第二,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保持城市的水土,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内涝,也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问题,为城市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第三,改善城市的绿化和自然景观,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对道路及居住的小区道路进行合理分割,加大绿地的使用面积,在道路上采用透水式铺装的办法,增加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也会增加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城市增添美丽的自然景观。
2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2.1绿色海绵体的数量很少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不舍得在土地上开发公共绿地,建设园林景观,这就使得楼房越来越多,而绿化园林几乎没有,街区沥青路蔓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果城市在多雨季节,就会发生内涝,没有可以吸收多余水分的绿色植被,导致海绵城市中最基本的渗水功能得不到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向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转变,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海绵城市建设困难误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海绵城市热潮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已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近年来的城市内涝灾害广受病垢。
事实上,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必须受到更充分的重视。
无论如何,以刚性的、灰色的雨水排除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问题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2012年相继发布文件(国发23、国办发36号文),指导城镇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编制要求与总体方向。
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建筑大学负责主编、多家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加编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几经修改与完善,2014年10月,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的名称发布。
同年12月,国家住建部协同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发布海绵城市试点申报通知,调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积极申报。
2015年3月底,经过数轮竞争性评选,确定南宁、白城、济南、武汉、镇江、嘉兴等16个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要求每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成并运行不少于15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
目前,全国范围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方兴未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1].然而,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等诸多亟待解决和配套的工作。
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
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一、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难点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
其次,导致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
另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出于行洪的考虑,大多被硬化,被覆盖,沿河两岸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步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
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拿来主义,还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部门参与,因此需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
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
譬如,大面积的水泥硬化路面、广场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
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4.资金需求量大。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
海绵工程施工难度分析报告
海绵工程施工难度分析报告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工程施工的难度非常大,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海绵工程的施工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海绵城市建设往往发生在城市功能区内,面对城市已经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改造,限制了选择位置的同时,施工地质地形条件复杂。
多处设置点的河道等水系治理,岸垛填筑控制渠道等工程是整个海绵工程的难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整体的效果和效果是经济最大化的。
2. 相关资料缺乏在海绵工程设计初期,由于海绵城市理念是一个新概念,理论研究还不够扎实,相关数据资料缺乏或者不够完善,这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在不知各种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和废水的设计,材料选择,设备需要非常谨慎和细致。
3. 施工技术难以保证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减少城市内的积涝水,通过更好地利用降雨水、集雨和地球表层渗透等方法,降低城市内积水位点积水高度缓解积水冲击和减少排水道。
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具有高超的施工技术和成熟的经验,同时施工单位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考验水处理工程施工能力和安全技术力量,以及承接相关规模项目工程能力。
4. 施工周期较长由于工程中包含大量的土方工程,例如地下复合排水板安装、芦苇过滤垫工程、混凝土设计塑料地沟建设以及河道清淤工程。
工程周期较长,施工单位之间交叉配合复杂。
5. 成本高昂海绵工程要求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雨水管网的翻新、城市绿地覆盖率的增加和改造、市域目的地域建设等相对成本较高。
制约其发展。
为了解决海绵工程的施工难度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海绵工程技术的研发和改造力度。
建立工程案例数据库,不断总结案例经验,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海绵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应对不同地域、不同水域环境的海绵工程施工需求。
二是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和要求。
在招标过程中,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施工单位具备相关的施工技术和经验,同时加大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要求施工单位在海绵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对策及展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导致的城市水环境问题愈加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地面被水泥和石板覆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加剧了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全国共有69个市已经启动了海绵城市创建工作,但是真正建成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只有少数。
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普遍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很多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技术不成熟、资金缺乏等问题。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健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评估机制。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展望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们要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公众参与度,共同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
通过不断努力,我相信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建设海绵城市难点对策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难点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区域的下垫面性质被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城市硬化路面让雨水快速的通过地下排水管道以及地表径流排走,极少能够补充地下水,而城市景观水体以及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雨水利用率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无法有效补充地表水,并且还受到水环境污染的影响,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系统逐步恶化,致使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退化。
而站在保护城市水资源以及防止城市洪涝的层面来说,建设海绵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是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途径。
关键词:海绵城市,难点,对策引言我国的城市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设内部隐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
在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不当利用,城市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新型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国家顺利建设生态文明的海绵城市提供指导。
1 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指的是将城市比喻为海绵一般,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很好的应对自然灾害与适应环境的变化,可以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
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1.1 什么是海绵城市通俗的说,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其具有较好的弹性,在面对自然灾害和较大的环境变化的时候,能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在城市有降雨的时候,能够较快的吸收雨水,对其进行存蓄,再经过净化,从而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在城市缺水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水给释放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利用,让城市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自然水。
也就是建设一个雨水的开发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6-09-23T15:06:46.99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作者:江辉峰
[导读] 在群众意识上还要加大普及力度,因此要想真正建成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滞纳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山东,青岛,266022)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导致部分大中城市 “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推进建设自然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实现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绿色海绵体;
1.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湿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另外,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排水体系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导致部分大中城市 “逢雨必涝” ,“雨后即旱”,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积极推进建设自然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和利用,实现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问题。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浸水,需要时又可适当的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且能够抵御一定自然灾害并适用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研究上投入都不充足,再加上每个城市地理环境不相同,社会公众认知不同,增加了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但是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病的有效策略,因此国家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生态效益,填湖造地、侵占生态湿地,破环了原生态水系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绿色海绵体锐减。
其次,导致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在市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
另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处于行洪的考虑,大多被硬化,被覆盖,沿河两岸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步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2.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
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拿来主义,还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部门参与,因此需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2.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
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的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
譬如,大面的水泥硬化路面、广场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
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取,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4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
“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讨,我国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
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由于无法展开大规模科研活动。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多学科参与,结合大数据应用和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统筹,提前规划,稳步实施。
3.海绵城市建设过的对策
3.1统筹规划,科学建设“绿色海绵体”
首先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湿地以及树木植被,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其次,要大力推广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
第三要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的面积。
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
3.2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证海绵城市顺利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已出台鼓励部分城市试点政策,但缺乏对破坏海绵城市建设依法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法规。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国家首先应该强调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其次,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理论和理念,构建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出台相关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条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法律可依
3.3加大海绵城市知识普及,提高公众意识
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种情形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模式和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国家完善“海绵城市”法律法规过程中,针对我国群众对“海绵城市”认识程度低的现状,要加大知识普及力度,推广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认同。
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
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
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普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的广泛应用。
3.4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科研水平。
加大科研投入,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上给与更多资金支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其次是提高技术水平,并不断进行先进技术研发。
另外,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外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但海面城市建设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5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
根据试点城市的经验,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确技术规范,很有可能会造成技术失误,给城市建设带来不良后果。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践,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自然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种新型的、重要的环保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于缺水干旱的城市。
但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在国家层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群众意识上还要加大普及力度,因此要想真正建成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滞纳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3):1-5
[2]徐育红.城市绿地低影响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探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6(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