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影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通货膨胀指的是一种通货总量超过经济实际需求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则是指通货总量小于经济实际需求的经济现象。
两者影响经济的方式有很多。
影响消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消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逐渐增加,购买力下降,投资策略为购买投资品或其他资产,抵消买进时现金的贬值。
而在通货紧缩时期,物价逐渐降低,购买力增加,投资策略为持有现金等高流动性资产等待物价下降。
影响生产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继续生产以满足高价格环境下对商品的需求,但飞速价格增长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难以制定合理的价格、计划和预算。
而在通货紧缩时期,则会出现投资上缩减的情况,企业必须考虑如何保住资本流动和生产率。
但当消费疲软,生产又无法进行时,厂商通常会通过成本削减手段来加以应对。
影响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就业都有影响。
通货膨胀周期通常会伴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时期,但若企业无法跟进价格上涨则说明它们无法维持原有的生产水平,就业机会形势疲软。
而通货紧缩时期则使得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就业机会少且难寻,甚至出现就业不稳定的困境。
影响政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同样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旧有的物价、工资水平和福利政策等各个方面面临考验,国家需要通过大规模的金融、货币等政策来维持民生;而通货紧缩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失业和资本流动,政府需要加强民生指导和公共利益的保障,唤醒疲弱社会。
总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看具体的经济环境和政策举措而定。
不同的企业和个人也需要因应不同环境下的影响,从而进行对应的生产和投资策略。
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
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常见名词。
然而,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向,是否会处于通胀或通缩的状态呢?这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明显下降,直接导致了贸易摩擦、国际市场萎缩以及外部关系紧张。
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结构调整和改革。
为了应对经济方面的各种挑战和威胁,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旨在控制经济波动和保持经济的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的中国通货膨胀率表现还是较为平稳的。
数据显示,2019年的通胀率为2.9%,处于合理的区间内。
而联合国也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通胀率仍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意味着,未来在一定时间内,中国不太可能陷入通胀的阶段。
然而,反观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现有的经济政策,未来通缩的风险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利润空间逐渐收窄,而且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日益严峻。
这表明中国正经历着一段经济转型期,这个时期的通缩压力很大,尤其是在制造业、工业等传统领域中。
此外,中国当前的经济政策也会对通缩产生一定的短期影响。
2020年初,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
由于疫情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政府难以再度推出大规模的宏观政策,这使得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策导向出现失误,可能会导致投资下滑和增长放缓,最终可能诱发通缩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仍有可能面临通缩的压力。
不过,通胀和通缩其实都是经济形态的常态,中国在经济层面上仍有许多可行的政策调整和战略选择。
这包括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扩大内需、加快转型升级等措施。
如此一来,中国经济将能更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健康的发展也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的繁荣和福祉。
供需均衡的中国经济长期远离通胀与通缩
38供需均衡的中国经济 长期远离通胀与通缩□ 张 锐 | 文在日前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的同时,央行特别强调,目前国内经济运行处于基本平稳的状态,供需两方总体上来说比较平衡,货币政策也保持稳健,而且更加灵活适度,因此,我国经济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实际上,今年以来围绕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政策表述,央行一直保持着一个恒定基调。
年初发布2019年金融数据时,央行就明确表示,从基本面来看,我国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肯定性表态,中国绝对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之后,副行长刘国强、陈雨露在多个场合表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央行5位副行长中竟有三位出面就通胀与通缩进行定调表态,既可以看出央行对物价走势的高度重视,同时对稳定与激发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无疑将起到很好的引导预期。
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停工停产进而引致产品供给缺口的突发性放大,期间还有粮食、蔬菜价格的阶段性加速上涨,随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又打断了产品供应链,有关通货膨胀的担忧声于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基于抗御与对冲新冠肺炎疫情损害实体经济以及支持疫后复工复产的需要,央行货币政策在原有稳健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灵活的选择,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M2增速提升到了13.2%,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作为一种思维惯性,有人更是认为跟随货币增发而来的将是通货膨胀,而且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的幅度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通胀的苗头。
另一方面,疫情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衰退,必然对中国出口需求形成抑制,加之国内消费需求的恢复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经济出现通缩概率似乎在所难免,尤其是继去年同比下降0.3%之后,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今年上半年又下降1.9%,鉴于PPI落入负值区间已经持续一年零两个月的客观事实,不少人很容易做出我国已经出现典型通缩风险的判断。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 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
这篇文早具有一疋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9%,已经跌破了7%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通胀和通缩为何将同时存在
通胀和通缩为何将同时存在中国经济为什么复杂?究竟复杂在什么地方?如何来认识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看见了房价泡沫,而且明知许多国家的房价泡沫最后都归于破灭,而我们不去化解泡沫,却想让泡沫破灭成为可以避免的事。
怎么可能?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起因一般为两种,一种我们称为内生性的,一种我们称为输入性的。
当这两种通胀同时作用一个经济体时,恶性通胀不可避免。
内生性的通胀我就不再重复了,它是由超量发钞引起千万种商品加权指数的上涨,包括房价、食品价格、日用品价格和其他各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政府部门习惯用行政手段来处理价格问题,结果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打下了这个商品价格那个商品又涨起来了,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无法两全。
所以,2010年到处是“辣死你”,“豆你玩”,“蒜你狠”,打来打去,价格越打越高,尤其是房价。
而输入型通货膨胀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在人类自有经济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将发生在中国。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中美贸易。
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开始进行汇改。
汇改当时,美元对人民币为1∶8.2,当时的中国的M2为28万亿元,2005年以后,中国加快发钞速度,M2翻了一倍多,余额从28万亿元直接到了现在的68.7万亿元;而美联储的M2只是平稳增长,5年只增长24.3%,为8.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8万亿。
中国的M2竟然超过美国大约10万亿人民币。
两国币值自然发生了变化。
体现在贸易上,自然产生巨额逆差。
由于中美两国货币总量的巨大变化,人民币货币总量增长了160%,而汇率变化仅为22.4%,两国的贸易实在无法进行。
而变动汇率,也就是美方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那将导致整个人民币资产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动摇中国经济的根基。
所以,中美两国不可能就汇率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矛盾一触即发。
2010年,美国加快施压人民币升值,迫于压力,中国央行实行二次汇改,让人民币汇率实行一篮子货币兑换,兑美元直接升值了1.08%。
由1∶6.8276升值到1∶6.6992就赶紧刹车,道理很简单,大量的出口企业要政府补贴才能生存,再升值下去,将不堪重负。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经济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指的是货币购买力相对不断下降和相对增加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于个人、企业和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购买力逐渐下降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货币供应增加。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消费者需求增加、企业利润提高等主观因素导致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客观因素推动物价上涨。
货币供应增加型通货膨胀则是由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印钞等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引发经济通胀。
通货膨胀对个人、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通货膨胀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个人的消费能力减弱,生活质量下降。
对于企业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从而可能造成生产的减少和失业率的上升。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损害民众的利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相反,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断减少,货币购买力相对增加的现象。
通货紧缩往往是由货币供应不足、需求不足以及金融危机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货币供应不足是由于央行缩小了货币供应量,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需求不足是由于个人和企业预期低迷,消费和投资减少。
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市场失灵,信贷收紧导致的经济困境。
通货紧缩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运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在通货紧缩期间,货币购买力相对增加,物价下降,个人的消费能力增加。
对企业来说,通货紧缩会导致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但也可能造成市场需求不足。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降,降低了通货膨胀给经济带来的压力,但也可能造成通缩风险,阻碍经济增长。
面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稳定经济。
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
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通胀周期,也曾出现过通缩的迹象。
当前,随着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人民币汇率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通胀趋势已逐渐显现。
但是,我们仍需要认真思考:中国未来会是通缩还是通胀?一、通缩的原因通缩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
当市场供应的商品和服务大于需求时,价格水平便会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加速,中国工业部门已经过度扩张,一些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加之疫情的冲击,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纷纷降价促销,通缩的巨大压力不容忽视。
二、通缩的危害通缩虽然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但其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
首先,通缩势必让企业利润率下降,投资收益减少,到处都是降薪裁员的消息,这将极大地削弱社会的创新活力。
其次,通货紧缩也会压缩货币的流通量,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股市也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另外,通缩还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弱化群众的消费信心,对经济秩序造成广泛的损害。
三、通胀的原因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导致需求疯狂上涨,价格水平一路飙升。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供应持续扩大,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政府不断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开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增加了流动性,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开始上升。
四、通胀的影响通胀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通胀对消费者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由于物价上升,消费者的购买力降低,购置商品的费用也增加,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同时,通胀还会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势必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失去市场空间,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结构调整。
此外,通胀还会导致投资者的风险加大,一些投资者的资产也会价值流失,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通缩和通胀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内出现,但我们也需要了解到,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推动经济走向良好发展的方向。
通胀和通缩为何将同时存在
通胀和通缩为何将同时存在经济领域里的两个重要概念是通胀和通缩。
通胀指的是物价的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而通缩则是指物价的普遍下降,货币购买力的增加。
通常情况下,通胀和通缩被认为是互斥的,因为当经济出现通胀时,较高的物价会导致货币更不值钱,而通缩则相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胀和通缩可能同时存在,本文就将讨论通胀和通缩为什么会同时存在的原因。
首先,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供求失衡。
供求失衡是通胀和通缩共同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市场上供应大于需求时,物价就会下降,导致通缩;而当市场上需求大于供应时,物价就会上涨,导致通胀。
在实际情况中,供求失衡可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市场,从而同时导致通胀和通缩的出现。
其次,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的原因之一。
当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会减少利率并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应增加,需要消费的人会增多,导致通胀。
然而,与此同时,这种增加了货币供应和需求的行动也可能导致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超过需求,进而导致通缩。
第三,外部冲击也可能导致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
外部冲击可以是原油价格、汇率或其他全球性事件等的变动。
当发生外部冲击时,如果这些冲击对经济的不同部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即同时出现一些行业通胀和其他行业通缩,就会导致通胀和通缩的同时存在。
第四,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也会对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起到一定影响。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求职者的竞争会增加,导致工资下降,从而对整体物价产生通缩压力。
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的某些行业可能会出现供需失衡,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导致通胀。
最后,通胀和通缩同时出现也可能是由于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结构性因素是指经济中长期的基本因素,包括劳动力技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等。
如果某些行业出现了较高的生产率提高或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就会导致这些行业的物价下降,出现通缩。
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或较高的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出现通胀。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2008年全国上下都在和通货膨胀做斗争,最高的时候,一季度达到8点几的升幅,2009年是相反的局面,CPI、PPI出现双负的格局。
有人注意我们防止通缩的风险。
现在也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大,认为前几个月我们信贷增长过快,特别是由于国际上美元贬值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我们可能又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实通胀和经济的关系、和货币的关系,我一直有一个独特的分析,和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包括通货膨胀的时候,包括现在通货紧缩的时候,我都依然遵循我的逻辑来理解。
我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和中国都处在一个相对低通胀时代。
货币政策当然是相对宽松,利率也偏低,当然价格也偏低,这是长期趋势。
70年代、80年代上半期,全球是高通胀,9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结束。
我一直认为,整个大的环境是全球的低通胀,中国上一轮增长经历低通胀,后来有两轮物价快速上涨,大家认为是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持续性不强,为什么?因为它的长期趋势是低的。
这是一个趋向性的东西。
另外,一定要知道价格和货币的关系,它是有两个价格在起作用。
一个是实体的CPI,就是我们讲的通胀。
一个是资产价格,房价、物价、期货市场,但是它反映的和PPI有关联,特别是商品期货,它和PPI有关联。
所以它实际上是实体和虚拟的两个价格。
它的货币供应量会影响哪个强。
这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
到了90年代,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增长了,它对货币的反应更加灵敏,而且更容易消化货币供应量,就是多了可以消化了。
而实体没有,因为实体有一个特点,为什么我前面讲那个趋势呢?它是供大于求,是一直持续的。
PPI上涨,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供不应求,这样就造成了一轮上涨,然后很快会下来。
货币就像一个池子,需要关注的是池子中的水到底往哪里流。
9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流向虚拟经济,它会对虚拟经济造成压力。
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我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发生。
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
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的论文报告一、简介二、通胀与通缩的定义及影响三、中国经济通胀与通缩的历史轨迹四、中国经济当前通胀与通缩的局面五、对策与建议一、简介通胀和通缩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出现的经济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通胀和通缩对于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通胀与通缩的定义及影响通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即货币价值下降的情况。
而通缩则是相反的情况,即物价整体下降,货币价值增加。
通胀会导致人民币购买力降低,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例如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投资风险增加、财富分配失衡等。
而通缩虽然有利于减少通货膨胀,但也会导致需求不足、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三、中国经济通胀与通缩的历史轨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国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通胀和通缩。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胀现象,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改革的初期不彻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增长时期,2007年前后,通货膨胀达到了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之后通胀逐渐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中国经济也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通缩,例如2015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物价持续下降的迹象。
四、中国经济当前通胀与通缩的局面现在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通胀和通缩的问题。
2021年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3%,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进一步扩大,达到8.8%。
这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压力。
此外,虽然2020年中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通胀情况,但整体通胀水平仍然不高,多数时候折射出来的是通缩的状态。
五、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和通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实行有效稳定物价的政策,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控制通货膨胀的势头。
2.建立和完善经济体系,推进国内经济稳定发展,避免经济波动引起通货膨胀和通缩。
中国为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共存
中国为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共存作者:屈帆帆来源:《中国经贸》2014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的通货膨胀已经引来了各界的思索,这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但是企业与银行的通缩也称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本文力图通过对社会、企业、银行三方面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做最基本的分析,研究社会通胀与企业通缩共存的原因,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摘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社会;企业;银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第三经济体,它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世界的瞩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在探索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然纵观中外,事实证明实现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中国也存在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中的,各国政府都努力想要平衡的矛盾。
概括来说,通货膨胀效应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升,预期收入看好,经济过热,失业率降低,但过快的膨胀之后是必然的紧缩;通货紧缩效应是价格下降,币值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个人预期收入降低,宏观经济悲观衰退,金融秩序混乱等。
两者会带来相反的经济效应,但是中国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共存。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具体来看,就是社会闲置资金巨大,但是企业和银行却缺乏资金。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从社会来看大部分人的生活观念保守引起的消费萎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无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等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中国人节约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很大改观,中国的市场巨大,同时处在经济的上升期,消费欲望应该是强烈的,但是实际上中国的消费却并不强势,人们基于对未来的各种担忧还是倾向于将大量的钱存起来。
而且也确实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这样的普遍问题,甚至房地产投资对居民消费明显的挤出效应已经是无法忽视,所以消费一直处于萎靡的形态。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转换的过程分析
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转换的过程分析作者:李景曈霍跃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2年第01期摘要:世界经济发展遵循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相互转换的过程。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过程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关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轨迹及相关性研究,中外学者的认识主要集中以下三点(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存在着一种趋势。
具体表现:一段时间的价格上涨和一段时间的价格跌落交替出现。
(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由一定因素引起。
产业周期、投入流通中的商品量、价格变动、技术等因素引起通货的膨胀和收缩。
(马克思,2004)(3)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互转换是由货币供给变化引起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2005)以上三点从不同方面考察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一般性。
纵观近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从1825年英国爆发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今天发端于美国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在危机——高涨——危机中循环往复,这一过程就是一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转换的历史。
尽管世界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文化背景和政府的干预程度不同,“转换”持续的时间或“转换”的幅度各不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经历着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和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两个过程。
二、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过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于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形成三个高峰期,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一直为通货膨胀所困扰,但1997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通货紧缩现象,开始由通货膨胀转向了通货紧缩。
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
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胀和通缩是经济领域中两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
它们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
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通胀和通缩的概念。
通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即物价普遍上涨导致货币价值减少。
通胀通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工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张。
相反,通缩是货币购买力上升的现象,即物价普遍下降导致货币价值增加。
通缩通常伴随着物价下跌、工资减少和经济活动的收缩。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急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和贸易的扩张。
然而,这些成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挑战。
通胀和通缩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通胀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物价上涨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然而,随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和监管的加强,通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近年来,中国的通胀率有所下降,但仍然需要持续监测和管理。
通胀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一方面,通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随着消费者预期通胀上涨,他们会更倾向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增加。
此外,通胀还可以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因为借款额相对于通胀来说更容易偿还。
然而,通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会导致物价上涨,损害消费者购买力;同时,货币贬值也会影响国际贸易。
相反,通缩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当物价持续下跌,消费者往往会推迟消费,期待未来价格更低。
这可能导致需求下降,经济活动减缓。
此外,通缩还会增加实际债务负担,因为借款额相对于通缩来说更难偿还。
因此,通缩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在通胀和通缩之间保持平衡的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的调控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确保物价的稳定。
对现阶段中国通货膨胀情况的看法
对现阶段中国通货膨胀情况的看法摘要:事情总是容易呈现两级化,在过去的十几年来,我国处于通缩紧缩阶段,走出通货紧缩后,经济呈现加速增长,进入通货膨胀阶段,但国家一直对此予以否认,但大众明白,这是不争的事实。
主要是由国内经济的原因以及成本输入所引起的,对此,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治理发展前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过大,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量。
现象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还有就是商品的供应量小于人们的需求量(即供小于求)而使商品价格提高来获取更多利润。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房价上涨所引起的,物价的迅速上涨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通货膨胀在短期之内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此以往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众多阻碍。
1.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随着国际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受到国外经济的冲击较大,造成货币贬值、成本提高,这都在无意中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加快。
但通货膨胀不会是一个原因引起的,都是由社会多方原因造成的,只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1.1 货币输出的速度过快长时间的贸易顺差迫使央行投放到市场中大量得基础货币,这也造成了目前我国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
按照标准来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高于国际很多,2007年达到了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这都造成市场上的供应量过大。
多年来,受到国际经济的刺激,以及国际贸易的增多,投资的不断投入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消费却未见增长。
因此货币在市场中就形成了供过于求的状态。
1.2 进口额度过大简单的说就是成本输入,我国对外贸的依存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大宗资源性商品上的依存度,油品、铁矿、是其中依存度较高的,有的甚至超过1/2,依存度过高造成必须要被迫接受国外资源的涨价,这就增大了我国的输出成本,成本推动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企业成本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将从货物的价格中体现,间接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增速。
通胀和通缩将同时存在
通胀和通缩将同时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通胀和通缩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通胀和通缩是两种相对的货币现象,虽然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同时存在。
首先,要了解通胀和通缩的含义。
通胀是指货币流通中总量的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缩则是相反的情况,指货币流通中总量的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货币购买力增加的现象。
通胀和通缩的同时存在是由于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首先,供求关系的变动是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经济供需失衡时,会引起物价的上涨或下跌。
例如,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物价会上涨,这就是通胀的表现。
而当供应过剩时,物价下跌,就是通缩的表现。
因此,在供求关系的变动下,通胀和通缩可以同时存在。
其次,经济政策的调控也是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的关键原因之一。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经济的运行,进而对通胀和通缩产生影响。
例如,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促使通胀的出现;而当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通缩的出现。
因此,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控不同,通胀和通缩可以同时存在。
再次,国际经济的影响也是通胀和通缩同时存在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时,会吸引来自其他国家的资金流入,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促使通胀的发生。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经济相对落后,会导致资金外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引发通缩。
因此,由于国际经济的影响,通胀和通缩可以同时存在。
综上所述,通胀和通缩将同时存在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动、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国际经济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通胀和通缩虽然有着相对独立的定义,但在现实经济中往往并非彼此互斥。
因此,在管理经济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运用经济政策,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充分理解通胀和通缩的同时存在的原因和影响下,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关于通货膨胀的议论,因为这是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的一种反映,同时相伴而生的则是通货紧缩,如同天气的冷热、阴晴,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呢?如何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真正了解这两个经济参数的意义,从而正确地应用之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质是货币相对于实物增长率的失衡,根据产生程度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如下类型: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找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
人们一般认为,如是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这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润滑油政策”。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
4.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而通货膨胀消极影响:通常认为: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使价格信号失真,容易使生产者误入生产歧途,导致生产的盲目发展,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化,从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中国经济走在通胀与通缩之间?
涨价原因特殊,应对措施必须合适
专家们说,此轮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性质,与前几轮不同,应作全面分析,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赵晓雷教授指出,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2009年,中国居民实际工资 (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年平均增长率为12.64%,同期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28%,以CPI指代的通货膨胀年平均增长率为1.87%。 2010年前三季度,实际工资增长率13.6%,GDP增长率10.6%,通货膨胀率为2.9%。也就是说,不论是从十年的周期考察,还是2010年当年,实际工资增长率远高于通货膨胀率,也高于GDP增长率。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如果居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同幅度上涨,那么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或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影响,中国的现状是实际工资增长率比通货膨胀率高很多。
年终岁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被视为来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 “定调会”,备受关注。今年12月12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传递出怎样的信息?经济专家们的解读,或许也能为越来越关注经济走向的普通百姓指出点道道来。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昨天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通胀话题成为热议焦点。与会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转到管理通胀的轨道上来了。
政策手段有限,调控空间不是很大
“现在看起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好像比美国好,实际上,正面临和发达国家同样大的风险,游走在通胀和通缩之间。”正因为如此,在周振华看来,治理通胀的政策,如果药下得太猛,经济就会陷入通缩。现在准备金率已经很高,提高过程中出现了存款大搬家,事实上也抵消了一部分政策效应;加息加了一次就不敢再加,内外两难,因为连续加息,既会出现热钱套利,也会使生产能力收缩;与此同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应也明显降低,所以政策手段有限,调控空间不是很大。 “这几个月,实际投资增长是不断往下走的,而且工业投资增长率已经到了历史低位,再低,经济就会处于下滑状态。”他表示,我们一方面要防通胀,一方面要防经济停滞,中国经济增速明年定位7.5%,已经降了很多,再低,就会出现大量失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在通胀和通缩之间中央决策部门可能还来不及为中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而举杯相庆,就要开始为通货膨胀担忧了。
9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升1.1%,为SARS之后最高。
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尤其引人注目。
食品价格上涨3.2%,禽肉类价格上涨5.1%.而新鲜蔬菜价格更是上涨了12%.10月份的数据继续这一势头。
1月一10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8%.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1%.通货膨胀的迹象似乎日渐明显。
“除了狗屎和债券,现在什么都可以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的这句话正在学界和业界广为流传。
然而,情形未必如此明朗。
9月份,剔除了粮食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增速依然落在负区间,也就是说,其他物价上升并不明显;10月,核心CPI有所上涨,但增速仍然小于1%.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的看法,一般CPI在1%以下就对应着通货紧缩。
物价整体上涨的原始动力是投资。
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增幅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点。
如此高的增长率,引起了许多人对经济过热的担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固定资产投资的异常增长都伴随着经济过热。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至今依然坚持其“经济已经过热”的论断,认为高速的投资增长,使得通货紧缩时期产能过剩的问题更为严重,因此“需求上升没有导致价格的上升”,中国存在重新走入通缩的危险。
宋国青则勾勒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
目前的这一波经济增长过程,短期来看是受投资拉动。
投资先行一步,工资却还没有追上来。
但宋国青认为,这是因为宏观经济波动的时滞,不需多久,情况就会变化,“投资起来之后,建材等的价格马上就能起来了,工业的价格就涨上去了。
因此就业也就增加了。
然后是工资增加,消费和价格也就跟着上去”。
他认为,经过几年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利率已经调到很低的水平,因此,“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走出通货紧缩的基础”,即将出观“宏观反转”。
预期中国出观通货膨胀的不在少数。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即已将中国2004年和2005年的通胀预期分别从1.4%和1.7%提高到2.5%和3.2%.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中国经济离两者似乎都很近。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该报告的主要基调是,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既防止通货膨胀,又防止通货紧缩。
“这一点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新上任的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着重指出。
“所谓适度控制”,他进一步解释说,“是要将最后一个季度的信贷增量控制在与去年同期大体相当的水平上,并不是要使得信贷负增长。
”难以判断的经济增长时近岁末,又到了盘点与展望的时刻。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1月—9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114亿元,同比增长8.5%.这种良好的势头可以持续吗?。
10月下旬,世界各大著名投资银行纷纷发表对中国经济的今年表现和明年前景的看法,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各大行几乎都看好今年的中国经济,但对于明年走势的预期,除了高盛亚洲和花旗集团等寥寥几家投资银行之外,其他机构几乎都预测明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将逊于今年。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经济学家谢国忠更预测,由于政府的紧缩政策逐渐见效,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引擎——出口和固定投资——的增长率在2004年将减半,其结果是2004年的GDP增长率从今年预期的8.5%下降到7.8%.中国本土的主流观点,却颇为看好明年的经济前景。
宋国青不久前断言,当前已经形成经济增长的惯性。
根据《财经》进行的一个非正式调查,来自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中国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国内众多券商研究部门对经济前景表示乐观,光大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甚至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坐九望十”。
与上述两种观点相比,央行保持着相当的中庸立场。
一方面,央行认为国民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物价正在小幅回升,企业效益提高,连续六年多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央行预计2003年全年GDP增长在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
另一方面,央行对明年的经济增长也只保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预测“GDP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
央行态度如此谨慎,实因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难以把握。
“对宏观经济如何判断,是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国务院也正在讨论这个问题。
”扩张还是过热比之经济预测的具体数量,有识之士更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
目前这一波的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健康的?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也异常惊人。
2002午下半年以来,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有所下降,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却迅速上升。
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达1.8万亿元,几乎与2002年全年新增贷款持平。
央行预计,全年广义货币M2增长20%左右,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万亿元左右。
在宋国青看来,贷款的高速增长是贷款和总需求互相推动的一个结果。
而总需求之所以增长迅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盈利预期刺激了投资的增长。
许小年则认为当前不过是一场“没有温度的高烧”,看起来是国内价格的回升诱发了企业扩大资本支出,但实际上,国内银行信贷的放松才是推动投资热的最主要因素,而价格回升不过是因为能源价格大涨所致。
从技术面看,过去1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可持续实际增长速度大约在10%到20%之间,而观在的投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他推断,由于投资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增加原本就已经过剩的产能,中国有可能因此而重新陷入通货紧缩。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在显著恶化”是支持许小年观点的基本依据。
基于该论断,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推论: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增加,但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形成供给过剩,并在未来制造巨大的通货紧缩压力;二是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不能使利润扩大,就无法维持投资的扩张;三是新增产出能力无法盈利,银行体系将堆积大量坏账,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将会遭到破坏,出于这点考虑,银行会进一步收缩贷款。
这个结论在学界和业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度为许多人所引用。
但是,中国经济已经历20多年市场化改革,若说其“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在显著恶化”,着实令人吃惊。
必革开放以来,非国有部门在中国经济户的比重持续上升,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同时,1995年中国的银行体系商业化改革启动以后,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对利润和风险的敏感性明显增强,从而推动市场力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果投资效率恶化的结论成立,那么中国不断增加的巨大社会财富是如何得来的呢?挑战许小年这个论断的不乏其人。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高善文和光大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罗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许小年之所以有此论断,是因为他所计算“中国经济总体的增量产出资本比”这个用以度量总体经济的投资效率的指标在不断下降。
该指标定义为某年份的经济产出较上年份的增加值与上年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
这份报告称,经济总体增量产出资本比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投资效率在恶化,因为整体经济各组成部门的比重发生重要变化,增量产出资本比较低的部门的比重在快速上升,而这些部门的增量产出资本比之所以低,并不说明其投资效率低,而完全是因为具体的核算方法所致。
比如,房地产投资和交通运输等的增量产出资本比是相当低的。
以住房投资需要50年来折旧看,其增量产出资本比只有0.02,远远小于绝大多数经济部门的增量产出资本比。
而对于交通运输和通信业而言,其增量产出资本比的下降也未必代表投资效率的恶化,其原因一是许多道路设施的投资形成的产出无法核算,从而被假定为0,典型的例子包括城市道路和许多不收费的公路。
二是中国的通信业正在从高度垄断的暴利行业转向允许存在一定竞争的行业,其利润率也相应要向经济的平均利润率靠近,从而增量产出资本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因此,经济总体的增量产出资本比的下降,根本原因是这些部门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目前已经超过35%,而并不代表投资效率的恶化。
这份报告的计算进一步表明,工业的增量产出资本比在不断上升,而第三产业的前五个主要子项中,除了交通运输和通信业之外,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增量产出资本比增长明显,表明投资效率并没有恶化,甚至有一定的改善。
高善文补充说,企业利润率、净资产率和库存等其他指标也表明,企业效益越来越好。
这份报告和许小年对中国投资效率的判断却截然相反。
央行坚守立场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各方争论不休,正反双方都能找到大量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是“难以判断”,不轻言过热与否。
但是负有宏观调控之职的中央银行,显然必须有自己的立场,从而采取相应。
的措施。
“‘难以判断’的说法没有信息量。
对于现在的经济形势,应该有一个判断”,央行一位高级官员说。
看法各异的各方其实颇有许多共识,其中,“消费增长比较慢”是各方比较认同的。
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在8.6%左右,处于较高水平,但剔除服务业,实际上只增长7%左右,明显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回顾消费的历史资料,消费增长只有7%是相当低的。
更有研究机构估算,住户部门的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这表明消费在收缩。
这一结论尽管未必完全可信,但一旦成立却足以对宏观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投资增长如此之快,如果消费在收缩,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从央行最新发布的官方文件来看,扩大消费仍然是重点。
更有知情者透露,这也将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
当然,消费收缩的现状也很有可能是宋国青所说的“滞后”,但由于只是“可能”,宏观决策者不免心存疑虑。
这一轮经济增长能否长期稳健地维持下去,消费的增长是很重要的一个筹码。
货币信贷和投资增长如此之快,而消费尚未启动,这始终是一个隐忧。
从历史经验看,货币增长速度异常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经济供给过热。
第二个问题也许更为严重,如果消费不增长,企业利润就无法实现,最终增加银行不良资产。
至少在央行看来,短期内一下放这么多贷款,新增贷款的质量是需要怀疑的。
而且,如果这带来经济过热,加剧经济波动的话,将会震撼整个金融体系。
即使中国经济的投资效率、企业质量和银行管理水平已有所提高,但跟国际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这种观状能保证在“过热”时不增加银行坏账吗?“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这正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目的所在。
但“过热”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宋国青认为,由于原来的基数很低,所以一年的高速增长并不说明什么,但是如果这种增速持续两三年,那么可以认为是过热了。
从历史经验看,往往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或者个别部门出现瓶颈,最后导致经济整体出现大的问题。
而且,过去宏观调控的反应偏慢,往往到通胀率超过10%才开始控制,甚至出现过20%以上的通胀串,就变得相当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