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但是在这新增的%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通胀史
改革开放以来通胀史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
“通货膨胀”与国内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经济指标关系密切。
第一次通胀(1979-1980)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胀(1986-1988)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
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须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
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1992-1994)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_谁也逃不掉的通胀大周期_[共5页]
新生的人民政府建立之后,为保经济稳定,宣布民众可以以10万元金 圆券兑换1元人民币,于是广大民众纷纷涌入银行兑换。但是,由于对人民 币币值也不放心,市民换到人民币之后又去市场上兑换成银元,或者去购 买粮食囤积起来。于是银元贩子乘机哄抬价格,原来一块银元只卖100元人 民币,一个星期就被炒到了1400元。物价又开始飞涨,工厂因原料成本大 涨难以为继,许多产业资本都转向投机,又加剧了通货膨胀。
1949年6月5日,政府在上海抛出10万银元来打压价格,同时通过报 刊、电台警告投机者:“赶快洗手不干,否则勿谓言之不预。”但是10万 银元对投机者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们财力雄厚,很快就把10万银元吸纳 一空。两天之后,银元继续涨到了1800元。陈毅决定利用最后的解决手
209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在中国的进化史
第 四 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通胀的三场大战
银元大战 通货膨胀终结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但是当时结这场恶性通货膨胀,稳定新中国的经济, 是新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陈毅出任上海市长, 陈云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管全国经济的重振与规划。两陈并 肩,共同在上海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战役。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
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
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
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
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
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
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
中国五次通胀回顾通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通胀事件。
这些通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五次通胀。
第一次通胀发生在1988年。
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开始逐渐开放,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制度缺陷暴露出来,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失控的情况,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进一步滞后。
第二次通胀发生在199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投资者纷纷撤离市场,导致了股市崩盘和货币失控。
这次通胀让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步履维艰,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重大损失。
第三次通胀发生在2004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引发的,中国依赖进口石油,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为不得不降低石油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阻碍,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第四次通胀发生在2008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引发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了通胀的爆发。
这次通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拐点。
第五次通胀发生在2011年。
这次通胀是由于中国央行过去一段时间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供应量暴增,引发了通胀。
这次通胀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通过对中国五次通胀事件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通胀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通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价上涨,更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来避免通胀的再次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 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2007年的非典型性通货膨胀。
下面对这几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对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介绍。
(一)1978--1983年
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伴随关系并不很明显。
计划价格体制下的严重的隐蔽型通货膨胀问题。
(二)1983--1986年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一轮循环。
(三)1986--1990年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二轮循环。
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
(四)1993--1996年
“八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
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24%),14.8%。
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于1996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五)2007--2008年
2007--2008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此次持续近一年的物价上涨结构性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中国经济周期、股市景气周期时间参考表
中国经济周期、股市景气周期时间参考表中国经济,过去30年经历了3轮朱格拉周期。
第一轮朱格拉周期1981 -1987- 1990年,1981- 1985年是吃饱饭大行情,1986-1987是城市发奖金行情。
这一轮周期,内部以城市人群不满(1988年物价闯关),student不满为结束,外部以欧美日本房地产见顶大跌,经济大衰退,以及苏联东欧换旗为结束。
第二轮朱格拉周期1991 -1997年6月 - 1999年。
这一轮朱格拉周期的第一个基钦周期1992,1993年股市大暴涨,然后暴涨快速结束。
这一轮朱格拉周期,以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3月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为结束。
1995 - 1997年6月,家电股暴涨5倍以上。
1999年5月19日之后不到一年,上海梅林等互联网概念暴涨5倍,8倍以上。
第三轮朱格拉周期2000 - 2007 - 2009年,2003 - 2007,万科A,招商银行,中国人寿(美国纽约NYSE:LFC),中石油(香港)暴涨5倍以上。
这一轮朱格拉周期,以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为结束,结束于2009年第一季度(2009年1月铜价见底,3月油价和美国股市见底)。
这一轮朱格拉周期的第一个基钦周期,1999年5月 - 2000年3月,互联网概念股,不到一年暴涨5倍以上。
第四轮朱格拉周期2009 - 2020年,这一轮朱格拉周期的第一个基钦周期大致是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一季度,2009年1月到2010年11月,中小板上市公司暴涨5倍以上。
此后,人们对于中小板,“新医药”“新材料”“高科技”高成长股的下跌空间,缺乏想象力。
2011年第三季度季报,2012年年初的年报,将正式结束高成长的神话。
以下是网友 xiaobulaohu 根据阿姆斯特朗的经济信心模型时间,加上6个月得出的。
时间间隔是1.075年。
中国经济和股市景气周期中周期中国经济和股市景气周期长周期1991年以来上证指数的真实走势上证指数周期平均约39个月(3.25年,或者约168周,42周的4倍)一个牛熊循环周期里,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图。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波动和变化,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萎缩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了解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经济的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滞胀阶段、衰退阶段和萎缩阶段。
复苏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开始回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投资增长率逐渐升高,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复苏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物价水平也有所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用增长,公司盈利增加。
滞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繁荣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和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开始增长,就业市场状况也开始恶化。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滞胀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GDP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财政赤字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紧缩。
萎缩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之后,经济陷入非常低的水平的时期。
这时,GDP降低,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失业率也很高,公司的营销收入急剧下降,就业市场状况非常恶化。
二、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周期性因素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是放松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种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公司的管理管理策略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在萎缩时期,公司则采取裁员、减缓生产压力等策略。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它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每次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以下是对建国以来主要通货膨胀阶段的分次整理。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长期的战争破坏导致经济凋敝,物资匮乏,而大量的货币发行使得物价飞涨。
当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财政赤字、货币超发以及物资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是统一货币发行,整顿金融秩序,打击投机资本。
其次,通过加强物资调配,组织物资供应,稳定物价。
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增加商品供应。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 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业生产急剧扩张,农业生产大幅下降,物资供应紧张。
加上错误的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货币发行量过多,引发了通货膨胀。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加强农业生产,控制货币发行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停滞,物资短缺。
同时,由于管理混乱,财政赤字增加,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再次出现。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虽然相对较为温和,但也对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整顿,通货膨胀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改革开放初期(1978 1988 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经济过热、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以及价格改革等因素引起的。
银天下:以史为鉴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回顾(下)
银天下:以史为鉴中国历次通胀通缩回顾(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对此,银天下分析师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
(接下篇)银天下:我国历次通缩分析(一)银天下历次通缩分析——1998年1997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时期,1996年由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加之为了治理1994年的通胀,银行紧缩银根后积累了大批的不良贷款,银行的这种现象到1996年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政府开始控制银行不良贷款,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企业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轻松的获得贷款,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局面,经营困难,不得不降价销售产品,推动物价下滑。
同时,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收缩,国内供给压力增大,加剧国内通货紧缩。
1997年CPI价格指数下滑至2.8%,到1998年,CPI增速出现负增长,为-0.8%。
通货紧缩,也使得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9.2%下降至1998年的7.8%,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将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惜贷,货币供应传导受阻。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投资基建设施来提高社会总需求。
2000年,通缩得到控制,历时两年。
(二)银天下历次通缩分析——2002年2002年,CPI指数再次为负值,当年的物价总水平连续下跌了10个月,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当时出现了通货紧缩。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而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下滑。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伴随着的是利润的增长,企业再生产意愿得到激发,而物价水平的下降刺激需求的增加。
这次通缩和1998年不同,是由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导致的物价水平下降,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所以当时并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和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修订稿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但是在这新增的%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次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次通货膨胀一、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
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 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 *** 财政支出,不断扩大 *** 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
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 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详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通货膨胀,分析其原因和对策。
一、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8年,我国出现了一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田里的大米和其他主要粮食价格猛涨,导致居民生活负担加重。
此外,改革开放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调控不力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市场调节,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以稳定物价。
其次,政府加大货币紧缩政策,收紧了银行系统的信贷,控制了货币供应。
最后,政府通过限制价格涨幅和增加商品供应等措施,降低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这些措施逐渐生效,1989年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二、1994年的通货膨胀1994年,我国再次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投资过热和外部冲击。
由于改革开放后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投资涌入市场,导致资金供应过剩,价格上涨。
同时,境外的经济危机和冲击也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冲击,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为了应对这次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和审慎经营要求,控制了信贷扩张。
其次,政府提高了利息率,吸引更多的存款,减少了流动性。
最后,政府加大了对投资项目的调控,限制了过度投资的行业,降低了投资的热度。
这些措施逐渐起效,1995年通货膨胀率回落到较低水平。
三、2008年的通货膨胀2008年,我国再次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一次通货膨胀源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外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
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使得我国进口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物价。
针对这一次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审查和控制,避免了过热投资的产生。
建国以来的通货膨胀(分次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20世纪30、4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超级恶性通货膨胀张公权的《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中国经验,1937——1949年》这一书中提到:在这特殊的时期,战争、割地、赔款,中国正陷于通货膨胀,只是个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者的南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反通货膨胀,但始终摆脱不了对印钞机的依赖。
造成了的非常严重影响,法定货币膨胀连带物价飞涨,物价狂涨反过来又加速了法定货币的流通和贬值速度,乃至印刷厂的钞票还未出场,已经不及自身纸张的印刷成本的价格了。
到1945年5月,国民党政府法定货币金圆券已经买不到任何东西了。
1979-1981年初,盲目投资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占主导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共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幅度提高了一系列商品价格措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严重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在这期间既有因提高农产品、能源等商品价格,导致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又有加快基础建设,增加需求,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在1979年到1980年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
但此次占主导原因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因为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百废俱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由于当时基建投资规模膨胀,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国家不得不对职工进行价格补贴,1979-1980两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都达到170亿以上。
因此,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
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率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这一次通货膨胀过后,政府压缩了基本建设投资,开始收缩银根,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物价的措施,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 6.9%,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
1、1976年前急剧动荡型经济周期,1976年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表现为强烈的上下急剧波动,特点为:峰谷落差大;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绝对相关;周期更迭频繁且年份很短。
由于这五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为纯粹的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极大。
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投资周期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经济波动幅度强烈且周期年数较短根本上归因于政府投资的多变性。
2、文革后,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GDP 增长率从1977 年的7.6%增长到1978 年的11.7%。
1978 年改革开放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之后GDP 出现下滑,到1990 年经济周期走入谷,谷值为5.2%,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
经分析,1977—1990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准市场经济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前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业格局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且日显突出以及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导致资源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供需矛盾,引起了我国经济的短周期波动。
3、1991-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在l991—1999年第九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周期保持了三年的持续上升,随后出现拐点并稳步下降,经济周期表现出短扩张、长收缩的特点,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向平稳。
由于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价格机制转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抗衰力。
2O世纪90年代后期,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防止了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
1978—1990年间,物价被冻结,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主要随供给面变化,供需矛盾引起了经济的强幅波动。
1990年后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信息逐步成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参考,减缓了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I。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作者: ————————————————————————————————日期: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07:03:14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ﻫ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9%,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ﻫ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ﻫ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政府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
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政策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
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政策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1987-1989年第三次通胀,政府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 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
这篇文早具有一疋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9%,已经跌破了7%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i w-"我国历次通胀分析(一)1980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自1978年^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
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二)1985 年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比1983年新增1071.3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
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
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
1985年通货膨胀刚刚得到控制,我国马上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1988年中央为了理顺价格机制,1988年上半年放开肉、蛋、菜、糖价格,7月底,又放开名烟、酒价格,名烟酒价格一下上涨5至10倍,社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又规划出台物价工资改革方案。
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为了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紧缩的政策开始松动,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从1987年的19.4%上涨至1988年的46.7%,1988年CPI物价指数一下暴涨至18.8%。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贷款规模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回笼货币等政策,1990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四)1994年1993年,中央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先后放开了粮食、钢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调整提高了原木、水泥的出厂价格, 并对部分原油价格实行了议价。
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推动企业成本大幅上涨。
随后,中央又出台了工资改革制度,进一步添加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
与此同时, 1993-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 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25.5%;而货币供给量在1992年已经开始上涨,影响滞后到 1994年,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拉动市场物价的上涨。
1994年,CPI 物价指数上涨到了 24.1%的极高水平。
在抑制通胀方面,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在年。
(五)2011年2011年,因内外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的通货膨胀。
首先,09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 款,央行抛出20万亿人民币,导致了当时的流动性过剩。
2010年12月份M2的增长率处于19.72%的较高水平,过多的货币供 应形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再者,当时 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剩,加大了通胀压力。
2011年,CPI 物价指数上涨至5.4%, 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
稳定物价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密集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2011年期间, 上调5次基准利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到 2011年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高达 21.5%。
2011年末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一年我国历次通缩分析(一) 1998 年1996年由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加之为了治理 1994年的通胀,银 1996年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政府开始控1996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1997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时期,行紧缩银根后积累了大批的不良贷款,银行的这种现象到制银行不良贷款,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企业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轻松的获得贷款,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局面,经营困难,不得不降价销售产品,推动物价下滑。
同时,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收缩,国内供给压力增大,加剧国内通货紧缩。
1997年CPI价格指数下滑至2.8%,至U 1998年,CPI增速出现负增长,为-0.8%。
通货紧缩,也使得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9.2%下降至1998年的7.8%,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将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惜贷,货币供应传导受阻。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投资基建设施来提高社会总需求。
2000年,通缩得到控制,历时两年。
(二)2002 年2002年,CPI指数再次为负值,当年的物价总水平连续下跌了10个月,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当时出现了通货紧缩。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而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下滑。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伴随着的是利润的增长,企业再生产意愿得到激发,而物价水平的下降刺激需求的增加。
这次通缩和1998年不同,是由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导致的物价水平下降,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所以当时并没有出现货币供应量和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
2003年CPI指数恢复正增长,结束了这次非典型的通货紧缩,历时一年。
(三)2009年从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蔓延,我国也未能独善其身。
我国的经济明显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每月的出口额增速均在-20%以下,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农民工返乡,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从18.92%下降至14.8%,经济增速快速回落,2009年一季度GDP的增长率仅为6.6%, CPI物价指数从2008年末开始下滑,2009年出现连续10个月负值。
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加快基建投资,扩大内需。
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也为2011年的通胀埋下了伏笔。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使得经济快速升温,CPI物价指数上涨,该次通缩历时一年。
3历次通胀通缩规律总结通过历史的回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通胀多发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的是经济的高速上涨,通过大规模发行货币,扩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稳定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上表现为投资增速和货供应量快速上涨,CPI物价指数随之上扬。
面对不同时期的通胀,政府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措施,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流通以及控制投资压缩社会总需求是政府采用频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两项政策。
排除2002年的良性通缩,1998年和2009年的通缩发生在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均由于内外需同时减少导致供需失衡造成的物价下降。
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减少,M2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速快速下降,最终表现为GDR1水。
面对这两次通缩,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1998年,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政策,由于传到效应缓慢,货币政策没有发挥太大的效应,而发行国债等财政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政府通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快速的治理了通缩问题,结果是引发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4中国陷入通缩边缘11 u11-12 U—UP:=冃音比综上,笔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陷入了通缩边缘。
首先,从最直观的物价指数来看,2012年3月PPI首次出现负增长,于此同时CPI增速放缓,到2015年7月,PPI已经连续41个月为负值,CPI也跌至2%M下。
其次,内外需双双下滑,中国房地产拐点出现后,投资增速快速回落,从2013年的20%^上下降到今年7月的4.3%,伴随着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1.2%。
全球经济增长的疲弱抑制了外围需求的增长,中国出口同比在今年前7个月中有5个月出现负增长,内外需同时收缩抑制了价格的上涨。
另外,供给方面,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导致进口贸易出现好转,加剧中国输入性通缩压力。
社会总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是造成当下中国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供大于求抑制生产,经济增速停滞。
以史为鉴,面对通缩压力,政府加大了货币政策力度,从2014年底至今,下调了4次基准利率和2次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没有激发市场有效需求;此外,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棚户区建设等基本建设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