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姿势教学]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最后的姿势》。
现在做反思如下:一.教学媒体的选择本节课,我用的课件是自己制作的。
幻灯片14张,包括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谭老师的遗像一张、补充材料3张,和课文重点句子、段落6张、课堂活动提示一张、作业一张。
本来以为是把教学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
可是,评课时,老师们说书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
我想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书本就是用来读的,为什么不读书本要读课件,况且那是书上的原句子、原段落。
谈到课件的有效性,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这么说来我的第一张课件用于创设情境的废墟还是有用的。
再说到重点难点的突破,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设计了把环境描写的几处逐个出示,学习朗读,并且还有关于重点词语和标点的提示,应该有用吧。
再查查,原来所谓的用于突破重点难点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点难点。
看来这张可以说清楚的幻灯片是可以省去的。
那么关于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幻灯片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借助课本解决的,省去。
关于课堂活动的那张幻灯片,我一开始认为它是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活动要求,可老师们说,假如没有幻灯片,你的这个活动就不进行啦?是呀,重点的活动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和领悟能力的,要听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领悟就要第一时间内在大脑中作出反应,如果长时间借助幻灯片提醒学生“这个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课的能力一定会下降的。
以后,关于课堂活动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灯片。
再说说作业,我的这个作业在书上就有,看来非省去不可。
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补充材料3张.二.反思教学态度谈到教学态度,我想就自己的两个变化来反思一下。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导读: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我仍然认真准备,想好每一个环节,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细细琢磨每一个环节处理……
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们都低头轻轻啜泣,煞那间,我的眼泪溢满眼眶,差点流了出来。
这节课让我认为成功的有这样几处: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3、把握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困惑之处:1、各个环节的衔接,我应该再去设计完美些,过渡语应该再精确些。
2、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自己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自私也允许,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
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终的姿态》叙述的是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同学快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同学,而他却因此献出了珍贵的生命。
同学对于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还捐了款,对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也有所耳闻,但是要让同学更好地进入情境,仅靠几张图片和朗读是很难实现的。
为此,我上网搜集了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的视频,穿插于教学中播放。
课文写得很好,许多语言都是同学值得品尝和学习的,我也花了较多时间引导同学进行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尝。
一、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
课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人物形象深刻地呈现了出来。
比如谭老师给同学上课的那一番话,正是他精神的写照,他是这么想的,这么训练孩子的,也是这么去做的。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同学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人生的价值的课,可歌可泣。
再如,当地震来临的时候,他镇静自若,一心想的是让同学赶快离开,完全遗忘了自己的安危。
谭老师的动作描写也是非常感人的,当四个孩子无法脱身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谭老师的动作描写:“谭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同学。
”其中的“拉、撑、护”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师爱。
我让同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谭老师的品质,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在读中,同学感悟到了谭老师的义无反顾,谭老师的大公无私,谭老师的舍己救人。
二、环境描写。
另外,课文中还用了四处环境描写,对同学更好地进行写作供应了素材,也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铺垫:第一处: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其次处: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连续的几个感叹号,写出了状况紧急,也突出了谭千秋老师的镇静。
第三处:楼房摇摆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说明状况危险到了极点。
地四处: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示意了谭千秋老师已经遇难。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何谓细节?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滴水能见太阳”,一些教学细节,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我们应善于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妙之处”,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势》一文有这样的两句:(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3)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些语句中多次出现了感叹号,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这些感叹号中究竟蕴藏着什么?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悟出了这些符号的“语言”——第一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地震了,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万一塌陷了呢?太危险了!第二句中的感叹号,体现了当时谭老师心情很着急,他在为大家的安危担心,也写出了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大家晚一秒钟跑就可能来不及了!也有学生说:“我从中读出了谭老师舍生忘死的精神,紧急关头,谭老师让学生先走,自己却没有走,按理说,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楼房坍塌的瞬间,谭老师还用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个孩子,他太崇高了!”当时,情况越是紧急,就越能体现谭老师的崇高精神。
再读读第四句,其中的省略号你又读出了什么呢?“谭老师被压在废墟下了!”“谭老师遇难了!”“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你也深知:老师也是血肉之躯,难道他不会疼痛?老师也有儿女情长,他也有着深爱的妻子儿女、父母朋友,难道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为了四个孩子的生命,我一个人付出生命,值得!”“当时他心里什么也来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让孩子们脱险!他什么都顾不上了!”“他也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救了孩子们再说!还有,如果他抛下这几个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会一辈子感到不安的。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精选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工程——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
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开展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似就是这样的!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
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温暖〔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
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
“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
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
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
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
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哀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
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后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最终的姿态是什么?”来引导同学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从文中找出最终的姿态消失了几次。
通过三次姿态,来深化研读课文,使同学在充分的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在品行,学习写作方法。
首先是重点词句的研读。
重在深化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把“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为中心问题,让同学深化阅读文本,找到感受最深的画面、情节,从而领悟人物的精神。
如抓住五个“!”,体会危险的气氛,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精确有力的动作——“拉”“撑”“护”,感受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和同学无私的大爱。
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
其次写法的学习。
本课之所以如此感动,和作者的表现手法是密不行分的。
本课的环境烘托,侧面描写两个方面需要同学们认真品尝。
课文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同学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在进行体操训练中,教练们往往会非常注重运动员们的最后一个动作,即“最后的姿势”。
这个动作不仅代表着整个动作的收尾,更象征
着整个过程的完美。
而对于教学工作,也同样需要进行“最后的姿势教
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
首先,在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环
节的重要性。
就像体操训练中的最后一个动作一样,一个好的结尾能
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最后一个环节,确保能够引出关键思考点,让学生在这一环节获得收获。
其次,教师在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时,需要对学生的反馈进
行及时的总结和回应。
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最后一个
环节有很多疑问和困惑,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精准的解答,帮助他们消除困惑,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在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时,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
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
通过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动作中进行自我总结,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挑战。
总的来说,进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
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不仅要精心设计最后一
个动作,还要及时总结学生反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思考,
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反思和完善,教师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_1
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023年《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
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
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
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何谓细节?一些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滴水能见太阳”,一些教学细节,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咀嚼,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标点,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意,我们应擅长发现标点符号中的“秘妙之处”,品其味,悟其情。
《最后的姿势》一文有这样的两句:(1)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3)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教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些语句中屡次出现了感慨号,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络上下文,展开想象,这些感慨号中终究蕴藏着什么?同学们经过一番考虑,悟出了这些符号的“语言”——第一句中的感慨号,表达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地震了,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万一塌陷了呢?太危险了!第二句中的感慨号,表达了当时谭教师心情很着急,他在为大家的安危担忧,也写出了当时情况十万火急,大家晚一秒钟跑就可能来不及了!也有学生说:“我从中读出了谭教师舍生忘死的精神,紧急关头,谭教师让学生先走,自己却没有走,按理说,教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脱离危险,但他没有这样做,而且,楼房坍塌的瞬间,谭教师还用血肉之躯护住了四个孩子,他太崇高了!”当时,情况越是紧急,就越能表达谭教师的崇高精神。
再读读第四句,其中的省略号你又读出了什么呢?“谭教师被压在废墟下了!”“谭教师遇难了!”“谭教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献出了珍贵的生命!”“但你也深知:教师也是血肉之躯,难道他不会疼痛?教师也有儿女情长,他也有着深爱的妻子儿女、父母朋友,难道他不渴望美妙的生活?”“为了四个孩子的生命,我一个人付出生命,值得!”“当时他心里什么也来不及想,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让孩子们脱险!他什么都顾不上了!”“他也渴望美妙的生活,但在那一刻,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救了孩子们再说!还有,假设他抛下这几个孩子,自己逃生去了,他的良心会一辈子感到不安的。
《最后的姿势》反思
《最后的姿势》反思
在教学时,我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
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
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小学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一:《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19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
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
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有点出乎我的预料。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
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
课堂展示很精彩。
我十分注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好。
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
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总之,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只有这样,才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
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反思
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反思在幼儿园教育中,体育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体育课中,篮球运动更是备受关注的课程内容之一。
投篮作为篮球运动中的基本动作之一,对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规范的投篮动作教学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篮球运动教学。
首先,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需要从基本动作开始。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从站姿开始,教导幼儿双脚自然分开,膝盖微微弯曲,身体重心向前倾斜,双手握球,目视篮筐。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幼儿模仿正确的投篮动作,逐步培养他们的动作感知和协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动作,让他们养成规范的投篮动作习惯。
其次,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需要注重练习和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各种形式的练习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练习投篮动作,巩固所学的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幼儿相互观摩、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巩固,幼儿才能够真正掌握规范的投篮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另外,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还需要注重个性化的指导。
每个幼儿的身体条件和动作习惯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比如,对于个子较矮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调整篮球架的高度,让他们更容易投篮;对于投篮动作不够规范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
只有注重个性化的指导,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规范的投篮动作。
最后,幼儿规范投篮动作教案还需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对幼儿的学习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向他们反馈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doc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
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
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
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
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二)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聊大的教室里听老师上课,而三个月后的今天,我已站在了刘官营小学的讲台上,台下是我的24名学生,更有教研员李道平老师、指导老师乔红霞老师和其他的前辈教师们。
站在讲台上,我平复心绪,回忆昨天和其他支教大学生一起在八甲刘联校聆听的由乔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思考其中的授课方法、技巧,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昨晚修改后的教案,希望能够顺利的讲完这节课。
还没有打上课铃,我准备等一下,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学生们,我没有过于紧张。
然而新近上任的班长却似乎有些着急,他对着我张张口,又指指自己,询问我是不是该喊起立了,然而,我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在确认等下需要他来喊起立,我便冲他点了点头。
看到我点头,他紧接着就喊了句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的“起立”,一堂课就此开始。
课正式开始,根据乔老师的课前指导和对于示范课的学习,我首先带领学生们一起书写并朗读课题,然后就课题提出问题“什么姿势?”,“为什么是最后的?”。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标注自然段、生词。
读完课文后,我先找了几名学生朗读生词,紧接着板书了生字“凹”并拓展了生词“凹凸不平”,在强调生字的笔顺后,又找了两名学生上黑板上练写。
最后由学生解读课题,使用课文原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完课题和生字词后,我们回到课文,从第一段开始细读整篇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
希望通过带领学生逐段的分析课文,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并能自主总结全文的目的。
课文分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看了下时间,猛然发觉我有些偏离了轨道,回想并对比乔老师的示范课,我这节课所剩的时间不足。
那么,应该就是前面的教学里出现了多余、累赘的地方,但已经讲到这一步了,只能继续,压缩各步骤时间,然而最后我还是未能避免拖堂的发生。
下课后,乔老师告诉我先休息下,等下再对我的课进行点评。
回到办公室,我惴惴不安,回想课堂教学步骤一、交流解读课题;二、交流字词;三、交流阅读;四、交流阅读体会;五、交流练笔。
我在第一课时里进行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分析讲解过多,使得第一课时的阅读“缩水”,同时又因为时间太紧张,也没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将阅读和分析两部分同时进行,却又都没有进行完。
短暂休息后,教研员李老师、指导老师乔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一起对我的课进行了交流点评。
首先,我简要介绍了我的教学思路,然后我将我下课后所想的说出来讲解过多,朗读不够。
我说完后,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她先肯定了我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提出了她的看法意见。
她认为在我的这节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本该属于第二课时的,是多余的。
她具体指出,像“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两个问题,属于第二课时的内容,完全可以去掉。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非具体讲解,应以朗读为主,并指出因为讲解过多而使得时间紧张以致原本计划的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没有进行。
紧接着其他听课老师依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他们从新型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朗读、整体把握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主任对比自己的数学教学,提出的关于明确教学目标的观点。
他在每册数学教学前,会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分析每节课的课题,明确每一课、每一单元以及整本教科书的教学目标。
而他在听我的课时感觉我没有明确教学目标。
其他老师们点评结束后,教研员李道平老师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
李老师首先对我进行了鼓励,他赞同了其他听课老师的观点,认为作为一名刚刚转变身份的支教大学生,能“在讲台上站得住”已经不错了。
这句鼓励让我原本忐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欣喜,但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李老师首先说在我的教学中看到了“乔老师的影子”,无论是从我带领学生一起书写(用手比划)并朗读课题中,或是从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并读出生字所在的词中,还是从我示范书写并让学生练写生词中都能看出乔老师的指导。
但这又只是影子,因为我只学到了皮毛在交流课题中,带领学生一起比划的同时还要注意放慢书写速度;引出学生对于课题的思考的同时又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在交流生字中,示范书写生字的同时需要挑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字示范书写;找同学练写生字的同时还要注意修改学生练写的字,使其美观。
在交流生词中,让学生找出生字所在词语的同时还要读出所在句子。
只有深入理解了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细节,并能够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后,才能呈现出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之美。
回想乔老师的示范课,再对比我的课,我在课题和字词的交流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没有学到五步教学法中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精髓之处。
然后,李老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整体把握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多读课文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在我进行的第一课时中,加入了过多的讲解分析,它们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得阅读时间不足。
而且过于细致的逐段讲解将课文拆散,使得课文内容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相悖。
仔细思考课上学生的反映,我也感觉我的引导分析确实过于详细,对于我提出的关于分析课文的问题,学生们较难回答。
这让我想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个层次的理论学生们理解能力较弱,“看山是山”,只能整体感知课文;我的分析能力较学生要强,“看山不是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而李老师他们则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第三个层次,他们能够分析课文,并且能够在细致分析后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再将完整的课文展现给学生。
这是缺乏教学经验的我还没有掌握而且也较为复杂的教学技巧,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发现并认识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将帮助我更快的融入角色,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最后,李老师说,应注意教学中的细节之美。
在乔老师的示范课上,处处体现了新课堂的细节之美书写课题时放慢速度,并讲解课题中字的笔顺、笔划;在交流生字词时,教学生如何修改,使得字体美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站在学生身边,纠正他们读错的字音,鼓励他们多读几遍,从读错到读对再到读通、读顺;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交流等等。
又指出我教学中的不恰当之处指名读课文时不宜点名读,应给予学生同等的关照,如按照一定的座次顺序让学生依次读,避免“挑肥拣瘦”;在交流阅读中,应与学生一起朗读,不只要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还要范读课文并由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情况,真正达到师生间交流阅读;在分析、总结课文时,不必做特定词语的引导,不应明确答案,应肯定学生的答案。
还具体举例指出在对于课文四至六自然段的分析时,因为我在课前的总结是“地震过程”,便没有明确肯定一名学生所总结的“地震开始到结束”,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说出“过程”一词。
李老师说,想到“过程”一词的学生并不一定比想到“开始到结束”的学生思考了更多,而我仅仅肯定了说出“过程”一词的学生是不合适的。
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感受以及李老师的总结评价,我受益良多,心中十分感激各位老师能够无私的给予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也被各位前辈老师们完善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折服,他们对教学手法理解深刻、应用娴熟,对于教学中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突发情况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这次评课交流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十分重要,让我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
由衷地感谢李道平老师、乔红霞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们,他们在这次听课评课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我将尽最大努力去实践这种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相信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三)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
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
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