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2011年第五讲 古印度文明资料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历史资料简介古印度历史大事典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历史资料简介古印度历史大事典 哈拉帕文化 印度河流域最古的阶级社会文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大量青铜器文化遗址,其中包括城市和村落遗址,以哈拉帕(Harappa,在旁遮普)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在信德)两座古城遗址的规模最大。
一般将此种类型的文化统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的中心地区就在这两座古城,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1750年之间。
摩亨佐·达罗城保存较完好。
该城占地面积二百六十公顷,推断居民约三万五千人。
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设防的城堡,下城是居民区。
卫城中心有大浴池,浴池周围是建筑群,其中有大谷仓、会议大厅等。
下城有整齐的街道,成排的房屋建筑,主街道最宽达十米,房屋用红砖建造,有两三层的楼房,也有简陋的小屋。
哈拉帕文化时期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铜和青铜武器与工具。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等,这里是世界上植棉最早的地区。
畜牧业也有发展,饲养牛、羊、猪、象、骆驼等,手工业有轮制陶器、棉纺织业以及宝石、象牙雕刻等行业。
哈拉帕文化时期已有了文字,文字主要刻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已发现的文字符号有五百多个,有发音符号、表意符号,目前对这些文字尚未认懂。
根据以上考古材料判断,哈拉帕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古城是独立的城邦中心所在地。
一般认为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Dravidians)。
哈拉帕文化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衰落,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古城和村落均已衰败,哈拉帕及摩亨佐·达罗等古城均已毁坏,哈拉帕文化至此消失。
关于哈拉帕文化消亡原因,学术界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雅利安人入侵而被毁灭。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历史资料简介古印度历史大事典 吠陀时代 古代印度氏族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历史时代,约在公元前1500—600年间,又分为早期吠陀(约前1500—900)和后期吠陀(约前900—600)两时期。
古代印度文明
孔雀帝国时代印度的奴隶制有较大的发展。当 时的来源包括有:战俘、家中奴隶生的、买的、 别人赠的、继承的和被处罚为奴的。 奴隶在国王和田庄、手工业作坊中劳动,或 从事水利灌溉、建筑、采矿等繁重的劳动,如做 饭、打水、推磨、送饭等。 在家庭奴隶中,有一种专供奴隶主享乐的奴 隶,他们大多在宫廷或显赫贵族里任侍女、宫女、 舞女、歌手或按摩师。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抵押赠 送、出租。奴隶犯了过错,要遭殴打、关禁闭、 挨烙印等处罚。
古代印度人民在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哈 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时代的居民主要从事农 业,他们已学会拦河筑坝,利用河水的泛滥进 行灌溉。他们用青铜器作掘地工具,已水牛和 牦牛作耕畜,此外还蓄养牛,羊,猪,狗,鸡, 象,骆驼等各种牲畜。哈巴拉文化的居民在人 类文明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河 流域形成了许多城市,哈拉 巴和摩亨· 达罗是其中最大的 两座。
城市建设经过精心的规划,有完整的供排水系 统。其居民的街道下都有沟渠,污水通过阴沟、 排水流入大河。这种 性制度,这是自古以来是最严格最严密 的社会等级区分制度。种性比一个民族 分成诺干社会和经济等级的典型结构要 复杂的多,即使这些等级为世袭制度。
太子满十七岁时,国王为太 子娶善觉公主耶输陀罗为妻。按 照风俗试力订婚,太子一箭竟射 穿了七面金鼓,技艺盖世。太子 乘车游东、西、南、北门,分别 遇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和一个 法相庄严的出家人,遂感捂人的 生命无常,即念解脱人生诸苦之 道。太子辞别爱妻,夜半出家。 太子乘马离宫,四天神托起太子 的坐骑逾越城池而去。经过5年寻 访,6年苦修,一日,太子乔达 摩·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苦思,7 天后终于悟道成佛。被称为释迦 摩尼,意即释迦的圣人 .
印度文化
公元前1000年代出现了婆罗谜文、法 卢文和梵文 ; 文学作品: 《摩诃婆罗多》和 《罗摩衍那》,佛教本经; 阿育王寺建筑 艺术;阿?陀石窟;键陀罗佛像雕塑。1到 0的数字符号,集阿拉伯数字。
第3课 古代印度(2011高三)
5.一位出生于首陀罗种姓的青年男子,与一位出生于吠舍种姓的女子暗恋。 青年男子的父亲苦心规劝儿子放弃幻想,但这位青年男子最后忧郁而死。青 年男子的父亲规劝儿子放弃幻想的理由是( ) A.低级种姓男子不得娶高级种姓的女子为妻 B.父亲认为儿子是一种单相思 C.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种姓的人绝对禁止来往 D.家境贫寒无法支付婚礼
材料三:当今印度著名的报业《印度快报》曾经报道过:一对不属于同一 种姓的年轻恋人,由于相爱,竟被家人吊死在自家的屋顶上。
问题: (1)何谓种姓制度?它是怎样产生的? (2)材料一中英国政府颁布《特别婚姻法》符合西方的什么理念? (3)材料二中印度政府的奖励政策是针对旧的种姓制度中的哪个陋规的? (4)材料二、三中,媒体对印度社会现状的报道说明了什么问题?
(1)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保护贵族阶层特权地位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的过程逐渐产生的。 首先,雅利安人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产生了最初的两个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姓。
后来,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形成婆罗 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 (2)启蒙思想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念。
6.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列国时代,佛教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佛教兴起背景的是( ) A.列国时代的印度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B.刹帝利和部分吠舍不满婆罗门特权 C.各种新教派、新学说纷纷兴起 D.佛教倡导宗教领域“众生平等” 7.一个刚入佛门的僧人要了解佛教的清规戒律,他首先要学习的是( ) A.大藏经 B.经藏 C.律藏 D.论藏
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古代印度地 理位置、地 理环境和土 著居民
(P10小字)
一、吠陀时代
2011年第五讲 古印度文明资料
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1947年8月印度 独立。
二、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吠陀时代(1599BC—600BC)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祀用 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娑 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解释 吠陀的文献:《梵书》《奥义书》《森林书》 吠陀时代是 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 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为圣典的时代。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教派极为复杂,最彻底中国 化的是禅宗。禅宗史上的两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阿育王 四狮子柱头
犍陀螺风格佛像
健陀螺风格,它的面相尤其是衣服的处理随提醒而产生变化的处理跟希腊的雕像非常非常接近。
重新解释《奥义书》而形成,倾向于否 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乔荼波陀:世界四个层次:物质 世界、浅层认识、深层认识以及唯一, 分别对应于人的四种状态:醒、有梦的 睡眠、无梦的睡眠以及梵我合一
商羯罗:
“无分别不二论”成为婆罗门复兴的 象征。所谓“不二论”就是“梵”、 “我”、“幻”的绝对同一。 梵可以化为一切,一切又终归于梵。 凭借这一理念,印度教容纳了所有的印 度神祗,学说学派,最终恢复了婆罗门 教的统一地位,成为新婆罗门
(二)古印度文明的历史阶段
1.印度河文明 2.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1400年-公 元7世纪 )。又称吠陀文明。 3.印度教文明时代(公元7世纪-1206年) 4.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年-1757年) ——四个文明都不曾统一过整个次大陆
1.印度河文明
前3000年-前1800年, 习惯称为“哈拉巴文化”。 1922年发现,遗址 200多处。盛期:2500BC---1750BC 典型遗址:摩亨佐• 达罗和哈拉帕 古代世界面积 最广阔的青铜文化
《古代印度》PPT课件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创 立 者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坐像
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北部 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 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 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 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 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离 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 为“佛陀”。
佛教
评根价据:佛佛教教教既义有分反析对:婆在罗种门姓特制权度的下一,面佛,教也为 有什维么护能奴够隶很主快统发治展、壮迷大惑,人成民为的印一度面的。国教?
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 得到包括刹帝利在内的其他种姓人的支持。
提出“众生平等”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得 到普通民众的支持。
宣扬忍耐顺从 迷惑百姓,利于统治,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 的支持。
从事农业、畜牧业、 商业
劳动者阶级
被统治阶级(普通 雅利安人)
首陀罗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 鱼业、低贱的手工业, 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劳动者阶级
被统治阶级(非雅 利安人)
达利特/不可接触者/贱民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不能与其他 人一起住在村子里,而只能住在村外,吃 别人吃剩的东西,做别人都不做的事,如 搬运尸体等。别人触碰了他们的身体,回 去就要沐浴,甚至他们的影子也不能碰, 碰到了回去也要沐浴。”
大河文明
大河流域。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古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
约公元前2300年 中国文明 年 约公元前3000 年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 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遗址: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 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古印度文明产生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300年) 3.文明重现: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 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家。 4.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 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文明成就:①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②印度也是“大象之国”。③阿拉伯数 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④创造梵文。⑤创立佛教。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第一篇: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概论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
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
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
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
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
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
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
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
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
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
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
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
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
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样树皮和树叶子上的。
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样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
玄类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样树皮或树叶上的。
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耪。
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
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四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
《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
书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
它成为古印度天文学著作的范本。
大约在公元5世纪后期,古印度天文学家圣使著有《圣使集》一部。
它也是古印度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
书中讨论了囚、月和行星的运动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
免日在505年汇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它在天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世纪,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明著《历数全书头珠》一书,在书中他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更为清晰。
古印度天文学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
直到18世纪,古印度人才在镕里等地建立起拥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
随着天文知识的积累,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宇宙的一些看法。
在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着此山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印为一昼夜。
《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北极为一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
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
在作明的著作中,他主张地球是缩自身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
他认为有七重气,它们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动。
看来,作明的想法已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第七节古印度的数学古印度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
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
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种植业。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
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饲养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
农作物品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
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
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自然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
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
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
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
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着一根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时期制造的铁柱,它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屹立不倒,几乎完全没有锈蚀。
古印度文明资料
外族入侵说 地质和生态变化说 内部阶级斗争说 大爆炸说 综合因素说
三大自然之谜:
(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 (2)190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
(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
——摩亨佐〃达罗 “死亡之丘”
古印度地图
今印度地图 哈拉帕文明
哈拉帕遗址
第4课
古印度文明
一、哈拉帕文明
1、完备的农业:
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 2300——公元前1750 年)
印度河流域古代居民是 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栽培者 2、发达的手工业: 3、繁荣的商业贸易 4、精心的城市建筑: 5、印章文字:
哈拉帕遗址
完备的农业 哈拉帕文明已 进入青铜时代
牛 车
农 具
发达的手工业
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 基 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本 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境界 。 主 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 涅槃之道。人生最苦,涅槃最 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
众生平等:提倡各个种
姓都可以参加宗教生活, 在教徒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道谛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 张 因果轮回:现世之罪福 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
哈拉帕)
雅利安人)
商周
黄河
古希腊 爱琴海
分封制、 青铜器 宗法制 雅典民主 城邦 政治
甲骨文
三大宗教
名称 创始人 创立时间 创立地点 教义
佛教
基督教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二、种姓制度 婆罗门 婆罗门教神话:
诸神分割了原人普鲁沙的身体,用 他身体的不同部位创造出了四个不 同的种姓。他的口变为婆罗门(僧 刹帝利 侣贵族),双臂变为刹帝利(王族 官吏、双腿变为吠舍(一般公社成 员),两脚则变为首陀罗(被征服 的土著居民)。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国西汉时称之为“身毒”,东汉时称之为“天竺”,唐玄奘取经归来以后始称之为印度。
从地理上说,古代印度与现在说的印度次大陆相当,包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发源于中国境内冈底斯山脉的印度河,在众多的支流汇聚中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穿越巴基斯坦的领土,注入阿拉伯海;这里气候干燥,在河谷不远处就有沙漠。
东部的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丛中,它的条条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横贯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次大陆东北部,在孟加拉国境内注入孟加拉湾。
印度河和恒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依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考古成果,印度河流域从公元前3000年中期已形成相当发达的农业文明。
这种文明的遗址首先发现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蒙哥马利县的哈拉巴,故称之为“哈拉巴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点在公元前7000年就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那两座城市摩亨佐· 达罗和哈拉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
根据考证得知,哈拉巴文明自那以后便一面向内陆,一面在阿拉伯海沿岸传播开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开垦贫瘠的平原,并构筑河堤来保护城市,用以抵挡捉摸不定的含有大量泥沙的洪水。
作为存在着强大中央政府的明显证据,哈拉巴的城镇都是按照同一种周密设计用城墙围成的居住区,城内有整齐的街道和街区、粮仓、下水道,以及所有其他的文明设施。
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
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
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
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
大量古迹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了它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古印度文明
婆罗门教
• 是印度古代宗教,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 “吠陀”有知识、学问的意思。他们认为, 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出于神的意志,是天 经地义的。主张“轮回报业”说,人生是 一种轮回转世的循环。宣扬凡循规蹈矩、 安分守己者来生可以升为较高种姓,否则 比将降为较低等级的种姓,甚至畜生。 • 教义:要人们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逆 来顺受,不做反抗,从而成为奴隶主阶级 的统治工具。
圣牛之印
• 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也是古印度 进入文明的标志,这种文字刻在陶器和金 属制品上。在第一枚印章文字于19世纪中 叶在哈帕拉出土之后,相机又在哈帕拉和 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了近3万枚类似的印章。 • “圣牛之印”印章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遗址, 上面刻有一头公牛。今天,牛在印度被视 为圣牛。
佛教
• • • • • • •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基本教义:四谛说 苦谛:世界上充满着痛苦 集谛:探讨造成痛苦的原因 灭谛: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 道谛:阐明进入理想的无苦境界所应遵循 的方法和途径
佛教在古代印度所起到的作用
• 积极: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各个种姓都可 以参加宗教活动,这对把首陀罗排除在外 的婆罗门教具有进步意义,其作用是积极 的。 • 消极:佛教所说的平等绝非世俗生活上的 平等,其指的是在宗教领域内的平等,它 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社会,打到虚无缥缈的 涅槃境界,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是要他 们安于现状,不去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和压 迫,起了麻醉人民斗志的消极作用。 • 其实质是代表了统治阶级利益。
种姓制度
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思为颜色、 品质。 它是在雅利安人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 产生的,雅利安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 为“达萨”意思为“敌人”也指奴隶。根 据肤色划分居民等级是种姓制度的起源。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阶 段,随着社会经济与劳动分工的发展,雅 利安人内部出现贫富分化,出现了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瓦尔那集团,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PPT[优秀课件资料]
再次分裂
2001年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 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 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
2004年5月,杀人凶手蒂利普·蒂瓦里和两个朋友, 将他妹妹的丈夫、丈夫的两个亲戚以及一个邻居砍死。 他们杀人的唯一动机就是因为他的妹妹出身于婆罗门 家庭,却违背父母的意愿,嫁给了出身于低种姓家庭 的邻居诺奇尔。
2、文明历程
公元前 2500年左右, 印度河流域出 现了城市国家。 其中,以哈拉 帕和摩亨佐·达 罗最著名。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哈拉帕残留的土墙
哈拉帕的内城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商人使用的石质砝码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排水沟
摩亨佐·达罗的深井
建后
立,
起雅公 奴利元 隶安前 制人 小入世 国侵纪
第3课时
古代印度
1、自然环境
1.读图并结合七年级 所学知识,描述古代 印度的地理位置,分 析那里的自然条件 (气候、河流)。
2.在图中找出古代印 度的重要城市。
(南亚次大陆指的是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
地处南亚次大陆,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自然条件
气候 河流 土壤
温暖湿润 定期泛滥 肥沃
印度河、恒河流 域是整个南亚地区经 济、政治、文化的中 心,也是古印度文明 的发源地。
贱民,也可能是罪犯,也可能是犯了事的战俘,甚或是不理 种姓制度限制而进行的跨种姓婚姻及其后人(逆婚)。值得注 意的是,不论男女双方原来的种姓为何,只要其中一方为贱民, 其后裔皆为贱民。他们的工作种类多数具有宗教性,与死亡、排 泄物、血污有关(如任何涉及皮革制品,屠宰或清理垃圾,动物 尸体和废弃物。贱民曾作为劳动力清洗街道,厕所,下水道); 印度的贱民地位非常的低,他们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绝对严 格禁止与其他种姓接触,甚至常常发生贱民因接触其他种姓而 被虐待甚至杀害的事情。
05_古代印度文明
2、城市文明
• 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一 达罗和哈拉巴是两个主要遗址,哈拉巴城 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的支流) 的左岸,摩亨佐一达罗城址位于信德省 (令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尔卡纳县,靠近 印度河的右岸。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一 个在印度河的下游,二城虽相距644公里, 但相似之处颇多。城市明显看出是统一规 划的产物。摩亨佐·达罗遗址保存最好。上 城的中央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以烧砖砌 成,沥青抹缝,以防渗漏。浴池的东北部 也有一个建筑群,其中有一座大厅。浴池 的西部有十余间大粮仓,通风良好,可保 持仓内干燥。下城是居民区和商业区。
• 这一文明虽然消失了,但它的有些传统却 被悄悄地保留了下来,表现出文明的巨大 生命力。
三、古代印度政治和社会的演进
1、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
• 约公元前1500年,就在印度河谷文明消失 的过程中,古代印度遭到了一些军事上占 有优势,即拥有战车的部落的入侵。这些 人侵者自称为雅利安人,称他们安家定居 的地方为雅利瓦尔塔,即雅利安人之国。 他们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与古代文明并 存的有三支大的游牧民族:闪米特人,蒙 古-突厥民族,印欧人。雅利安人是印欧 人的一支,其中位于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 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而位于东方的一 些部落则入侵了伊朗。进入伊朗后,有些 部落在那里安居下来,其余的则继续向东 进至印度河流域。
• 第四部分是沿海边缘地区,它是印度次大 陆沿海的一圈狭窄的平地。沿海狭长带的 人与海外联系紧密。
• 印度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在通常情况 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 水汽的季风向东北方向横扫大陆,带来大 量,但不规则的降雨。南部德干的西海岸 和东北部恒河平原(现孟加拉),洪水常 常泛滥成灾。印度还常常遭遇干旱。印度 河—恒河水系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但南印度半岛几乎都是靠降雨来灌溉其肥 沃的土地的。由旱季引起的反复发生的饥 荒给印度历史打上了烙印。
古印度文明(哈拉巴文化~贵霜帝国)
古印度文明分期
• • • • 1.哈拉巴文明时代:2300- 1700 BC; 2.吠陀文明时代:1500- 600 BC; 3.列国时代:前7世纪- 前4世纪. 4.帝国时代:前4世纪- 公元4世纪
• 小小考古家
摩亨佐· 达罗-哈拉帕文明
Harappan Civilization (公元前 2300——公元前1750 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古代印度的居民
• 古代南亚最早的居民也许是尼格罗人,可能 还有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可 能就是达罗毗荼人创造的。
• 后来,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 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后入主印度,使印度 从古代以来就成为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 家,民族和宗教矛盾也表现得错综复杂。恰 当处理民族和宗教矛盾,也成为历代统治者 的基本任务。
摩亨佐· 达罗遗址
摩亨佐· 达罗城(Mohenjo-Daro)
1.城市中存在分区(Zoning) 2.有铺设石板的街道(Paved streets) 3.室内有铅质管道和下水系统(a sewer system)
摩亨佐· 达罗遗址
摩亨佐达罗下城(电脑复原再现)
◎ 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谷仓、农作物、农具。 ◎ 哈拉巴文字 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成功。
祭 祀 用 的 青 铜 鱼 叉
•
哈拉巴文化之图章文字
摩亨佐·达罗印章
摩亨佐·达罗图章文字
哈拉巴文化的衰落
1、假说 灾害说 (生态环境恶化、洪水) 入侵说 (雅利安人毁灭)
2、文化因子 宗教上:原始湿婆、林伽、动物崇拜、菩 提树、卍字图案 文化上:瑜伽、赌博 、女性装束
1
古代印度文明
• 但次大陆历史上的各个国家或部落,无论统一的大 国还是分裂的小国,没有一个自称为印度的,今 “印度共和国”沿袭了这一名称。
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哈拉巴文明
◎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 印度河流域。
◎ 1、时间 前2300-1750年。 印度文明史因此提前1000余年。
• 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大乘佛教为主,北传佛教。
• 6)7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
• 约四、五世纪以后(笈多帝国),婆罗门教进行了重建,吸取了耆 那教和佛教教义中的精华,并改称印度教,重新在印度取得了主导 地位,而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和地位则日渐衰落。
• 一方面,佛教的诸多卓越思想为印度教所吸收,而丧失自身特色; 另一方面,佛教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注重咒语、性爱以及神秘仪式, 形成所谓的密宗,成为藏传佛教的前身。
• 2)佛祖创立佛教一百年后,第二次结集,讨论如 何遵守戒律的问题,发生分裂,分为“上座部”和 “大众部”,称为“部派佛教”。
• 3)阿育王弘扬圣法,皈依佛教(pp.217-218)。
• 第三次结集,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戒律, 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说。
• 向中亚四国传教,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三)种姓制度
• 1、种姓制度:瓦尔那制度(吠陀时期,四个瓦尔纳)—杂种性
(孔雀帝国)—阇提制度(中古时期,喀斯特制度)
• 2、四个瓦尔那的地位、职业、权利和义务(第146—147页)
• 3、特点:
• 1)各种姓社会等级世袭,地位固定不变。 • 2)各种姓职业固定不变,世代相传。 • 3)实行种姓内婚制。 • 4)各种姓的宗教地位不平等,首陀罗被剥夺宗教权利。 • 5)各种姓在法律上地位不平等
4.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节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佛教盛行开来。
公元300年左右,笈多帝国建立,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势力一度达到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
11世纪时,伊斯兰开始对印度的征服,1206年,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德里苏丹国。
公元1500年左右,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建立。
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登陆印度,标志着欧洲人染指印度次大陆的开始。
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一)主要知识点1、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
我国《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2、目前大体可以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
(二)名词解释1、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
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
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
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
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
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2、摩亨佐·达罗:古印度哈拉巴文化遗迹之一,位于现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1922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是哈拉巴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从中可以了解到哈拉巴文化城市结构的特征,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城市规划良好;现代学者估计其人口约为35 000人,从城市建筑物的大小推断当时社会已经出现阶级差异;应该已经形成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组合而成的城市国家。
古印度文明
3、种姓制度构成 四大种姓制度的阶级构成与各自的权利、义务。 人祖布鲁沙 祭祀牺牲
4、 种姓的差异(最主要特征): 婚姻(内婚制) 职业(世袭)。 高级种姓为保持纯洁而不接受低级种姓的“不洁”的食物。 对于四种姓而言, 贱民则是极度污秽的“不可接触者”。 据《佛本生经》,婆罗门种姓一人在旅行时因饥饿难忍而接 受贱民的食物, 后悔恨而死。
⑶评早期佛教 1、佛教的社会基础。城市市民中以大商人 吠舍为代表的新兴富有阶级,他们是支持 佛教的最积极力量;其次是刹帝利种姓为 代表的新兴官职贵族,他们是支持佛教的 最有力力量。 2、早期佛教的积极作用。 早期佛教在反 对婆罗门教和反对婆罗门种姓享有特权以 ⑶ 及反对旧的等级制度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 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11岁费尔干纳小国,1分钟5个敌人2天飞驰160英里
莫卧尔王朝是最伟大的一个王朝,它开创了印度次大陆政治统一和 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四、种姓制度 1、 起源 征服与种族的对立。 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 2、 演变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源于内部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 (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 →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 荼罗)。 (孔雀王朝)
三、衰落 印度河文明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彻底衰落了。 哈拉巴文明衰落后,印度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三、古代印度的历史 1、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 雅利安人的到来 (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俄草 原→中亚→印度, 属于印欧语系。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 年(1100年)。雅利安人来到了印 度河流域,定居于今天的巴基斯 坦和印度西北部,创造了以吠陀 为经典的吠陀文化。
消极影响: 1、巩固婆罗门教祭司在国家事务中的统治地位; 2、维护种姓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吠陀时代(前1500年-前600年 )
列国时代(前6世纪-前4世纪 )
孔雀帝国(前324年-前187年)
笈多(320-540)和戒日帝国( 606647 )笈多时代东晋名僧法显于399年-412年
赴印度取经,经东南亚回国,历14年,著《佛 国记》。玄奘于戒日帝国时期629-645年西去 印度取经,历17年,著〈大唐西域记〉。
第三章 古印度文明
一、地理环境和历史概述 二、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三、佛教的兴起与衰落 四、印度教文明
一、地里环境和历史概述
(一)古印度文明所处的地 里环境
古代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 地理文化概念
古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和西北是森 林和沙漠,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原。
印度文明(南亚地形图)
阿旃陀石窟雕像
阿旃陀石窟雕像
佛塔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蓬勃发展, 佛陀逝世后, 各国护法国王为了 表示对人天师尊的崇敬, 相约造 塔, 安放供养佛舍利以作永久的 纪念。
四、印度教文明
(一)印度教的兴起 (二)复杂的信仰体系 (三)印度教与印度的社 会文化
(一)印度教兴起的原因
笈多王朝时代,婆罗门教在新 的形式下得到复兴。它开始摆脱只 属于某一特定地区之中的特权阶级 宗教的狭隘属性,发展成为拥有众 多信徒、真正代表印度的印度教。
阿育王 四狮子柱头
犍陀螺风格佛像
健陀螺风格,它的面相尤其是衣服的处理随提醒而产生变化的处理跟希腊的雕像非常非常接近。
犍陀螺风格,它的面相尤其是衣服的处理而产 生的变化跟希腊的雕像非常非常接近。
佛陀涅槃
说 教 中 的 佛 陀
宝冠佛立像
佛陀骨骸雕像
公元2世纪 佛祖 被描绘成人形
佛教建筑
◆窣堵波 ◆石窟 ◆佛塔
2.婆罗门教的基本神学体系
梵我如一说 作业和轮回说 达摩说
梵我如一说:整个世界不过是一种幻
象,唯一真实的存在是称为“梵”或“梵天”的 世界精神或灵魂;个人的肉体也非真实,而被称 为“神我”的个人灵魂才是真实的。个人的“神 我”来源于“梵”,死后应重归于“梵”。
作业和轮回说: 由于人在世上造了
“业”,死后灵魂不能重归于梵,而转世投生为 不同的生物;所投生的生物高低由前世所造的 “业”来定。
左图: 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扩张
18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
17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 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1947年8月印度 独立。
二、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吠陀时代(1599BC—600BC)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祀用 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娑 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解释 吠陀的文献:《梵书》《奥义书》《森林书》
梵可以化为一切,一切又终归于梵。 凭借这一理念,印度教容纳了所有的印 度神祗,学说学派,最终恢复了婆罗门
教的统一地位,成为新婆罗门 教——印度教。
2. 婆罗门教发生的变化
◆形成新的主神崇拜和化身说, 吸引了众多信徒
◆ 《吠陀》的重要地位被《薄 伽梵歌》和《往世书》所取代,强调 内心修养,不再需复杂的仪式
◆首陀罗的宗教地位改进
(二)复杂的信仰体系
印度教没有公认的教祖,也没有统一 的经典。它的信仰学说相当复杂。
1.信奉吠陀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和经典, 在吠陀教发展成婆罗门教之后,吠陀仍是 婆罗门教的经典。印度教因袭婆罗门教, 也要求在原则上信奉吠陀,并不要求完全 恢复古代的吠陀。
2.信奉多神教
神明体系极为庞大,可分为三个层次
2. 种姓制度的历史发展
种姓制度发展经历了从瓦尔那制度到 she 提制度的两个阶段,发展为she提制 度后,等级更加森严,更加封闭。
3.种姓制度的社会作用
积极作用
种姓制度使同一种姓的人相互合作, 维护社会秩序。
种姓制度保留了印度的宗教文化遗 产,使入侵者易于同化进印度社会。
消极作用
种姓制度是民主的对立物,个人发 展受到限制
六处(眼耳鼻舌身意) → 触(和外界接
触) →
受 (感受)→
爱 (贪爱)→
取 (追求不舍) →
有 (生存的环境)→
生→老死
2.四谛说。 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 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 正勤、正念、正定)
3. 佛教的派别和佛教的传播
派别: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大小乘的区别:大乘佛教的宗旨是自度 度他,小乘佛教 是自度;小乘佛教 以修阿 罗汉果为目标,大乘佛教以修佛果为最高目 的,并提出修菩萨行为第一步目标;小乘佛 教 以佛陀为导师,但并不把它看作神,大乘 佛教把佛陀神化。
达摩说:每个不同的种姓都应遵循本
种姓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安于天职,守达摩法。
吠陀时代的典型特征
以吠陀圣典的种姓制度为特征 以祭祀为生活中心:
只有通过祭祀和牺牲,才能沟通凡人界、 天神界和祖灵界,祭祀被誉为“如意牛”。
祭祀分为家内祭、苏摩祭、祭坛祭、马 祭等,形式多种多样。
祭祀连结苦行和布施,构成婆罗门教的 社会。
其一是“梵”
其二是“梵”的具体形态的显现者,
即印度教中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三大
主神以及它们的化身、配偶、子神、守护 神。
其三是人格化的自然物,如太阳、月 亮、大地、莲花、菩提树、牡牛、蛇、牛、 猴等等都成为他们崇拜的神灵。
梵天像
守护神毗湿奴
毗湿奴
舞
持三叉戟的湿婆
蹈
之
神
半女相的湿婆神
持琴湿婆
(二)古印度文明的历史阶段
1.印度河文明 2.印度-雅利安文明时代(公元前1400年-公 元7世纪 )。又称吠陀文明。 3.印度教文明时代(公元7世纪-1206年) 4.伊斯兰-印度文明时代(1206年-1757年) ——四个文明都不曾统一过整个次大陆
1.印度河文明
前3000年-前1800年, 习惯称为“哈拉巴文化”。
◆顿悟成佛
苦行是执着于肉体,把肉体看得很 重要,只有超越肉体,认识到生死是一 回事,一个轮回,超越轮回才能得道。
佛教三宝:佛、法、僧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派别
1.缘起说用于人生现象,提出了十二因缘 :
无 明 (无知) → 行(行为意志)
→
识(精神统一体的识) →
名 色(由识引起构成精神的名和肉体的色)→
1922年发现,遗址 200多处。盛期:2500BC---1750BC
典型遗址:摩亨佐• 达罗和哈拉帕
古代世界面积 最广阔的青铜文化
创造者:土著?雅利安人?西 亚的苏美尔人(从波斯湾带来苏美 尔文明,而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衰落:神秘消亡:河流改道, 气候干旱;雅利安人毁灭说;洪水 说;污染瘟疫说;地力枯竭说
婆罗门至上
三、佛教的兴起与衰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佛教的兴起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派别 (三)佛教的衰落
(一)佛教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列国争霸的时代,四个种姓的社 会地位发生变化,提出了改变森严等级 制度的要求。
◆社会动荡时期出现了各种新思潮, 耆那教、佛教等宗教纷纷出现。
2、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大乘佛教越来越受印度教影响,注重咒 语、性爱及神秘仪式,形成密宗,成为藏传佛 教的前身。
◆佛教受阿拉伯人入侵影响,寺庙被毁。 ◆佛教与印度封建社会突出王权、加强等 级制度不相适应。
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教派极为复杂,最彻底中国 化的是禅宗。禅宗史上的两首偈语:
身是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 心如明镜台, 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 佛性常清净, 莫使有尘埃。 何处有尘埃。
吠陀时代是 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 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为圣典的时代。
(一)种姓制度
1.种姓制度的产生
与种姓制度对等的两个梵语是瓦尔那(前 10世纪)和伽提(前4世纪)。一种说法认为雅利 安人的入侵是形成种姓制度的直接动力。另一 种认为哈拉帕文明所表现的经济的专业化及相 互协作集团的共存局面是种姓制度的社会基础。
传播:小乘佛教 南传南亚、东南亚地区。 大乘佛教北传,即从帕米尔高原传到中国, 再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三)佛教衰落的原因
佛教的衰落并被印度教吸收,既有教派本
身的原因,又与阿拉伯人入侵和印度向封建制 转变有关。
◆佛教不强调灵魂,不重祭祀,注重苦行静 修的特点与印度社会的宗教传统不相符合。
雅利安瓦尔那 (雅利安人)
达萨瓦尔那 → (土著居民)
平民 → 贵族 祭祀贵族→
军事贵族→
首陀罗
吠舍 婆罗门
刹帝利
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失去土地的农民,其 状况相当于奴隶〉
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 森严,贵贱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现状:
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没有消 灭种姓制度,即使在城市、工作等公 共场合等级制开始淡化,但大多数规 则仍以一种变通的形式保存下来,种 姓隔阂和对贱民的歧视在日常生活和 社会政治经济中仍起着作用。
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从本种姓的利 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 互助精神。
种姓制度的影响深深渗入文教卫生事业 印度高出生率与宗教和森严种姓制有关系 印度的种姓制度深深影响到民主制度的发 展:2008年5月23日开始,印度古吉拉特人发动了一
1.印度教兴起的哲学基础
印度教的正统哲学派别是吠 檀多派。它是在借鉴了佛教的唯识论,
重新解释《奥义书》而形成,倾向于否 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乔荼波陀:世界四个层次:物质
世界、浅层认识、深层认识以及唯一, 分别对应于人的四种状态:醒、有梦的 睡眠、无梦的睡眠以及梵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