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节目统计及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合集下载

冬至日的传统习俗及其寓意

冬至日的传统习俗及其寓意

冬至日的传统习俗及其寓意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又称“冬节”、“冬至节”。

在中国,冬至日有许多习俗,这些习俗代表了人们对于生活和希望的寓意。

本文将介绍冬至日的传统习俗及其寓意。

一、饮食习俗冬至日是中国民间的重要饮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以吃饺子为主要活动。

吃饺子的习俗源远流长,这是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于冬至当天太阳的形状,象征着吃饺子可以迎接长阳的到来。

而饺子里包着馅料,寓意着包容与团圆。

此外,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汤圆以其圆润的形状,象征着家人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二、祭祀习俗在冬至这一天,许多地方还会进行祭祀活动。

一些地方的农民会祭祀农田,祈求丰收;有的人会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祭祀活动通常包括祭祀仪式、烧香、上供等环节。

通过祭祀,人们表达对过去的感恩之情,并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三、赛龙舟冬至这一天,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赛龙舟起源于中国的传说故事,据说古代有位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怕鱼虾咬食他的身体,纷纷下江撑船救他,并且划龙舟以驱赶鱼虾。

这个传说逐渐演变成了划龙舟的习俗,并形成了现在的赛龙舟活动。

赛龙舟寓意着勇气和团队合作,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煮豆浆在一些地方,冬至这一天还有煮豆浆的习俗。

煮豆浆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煮豆浆来祭祀神灵。

据说喝豆浆可以清除体内寒气,温暖身体。

此外,豆子在寒冷的冬季是难得的营养补给,豆浆被视为养生佳品。

因此,煮豆浆也具有保健和祈福的寓意。

五、纳福行乐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冬至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纳福行乐的活动。

比如,人们会唱歌跳舞,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带给大家欢乐和快乐。

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幸福和喜庆的氛围。

在中国,冬至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

通过饮食、祭祀、赛龙舟、煮豆浆等各种习俗,人们表达了对团圆、安康、丰收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12月节日传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2月节日传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2月节日传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传统节日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年的12月份是传统节日的高潮,许多重要的节日都在这个月份庆祝。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吧!冬至:天气转寒的开始H2 冬至的含义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代表着冬天的正式开始。

冬至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左右,这一天太阳南迁,表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H2 过冬至的习俗过冬至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喜欢吃汤圆、饺子等食物,这些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灯笼展览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圣诞节:西方传统融入中国文化H2 圣诞节的介绍圣诞节是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也逐渐受到欢迎并庆祝。

圣诞节通常在每年的12月25日,它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

H2 圣诞节的习俗在中国,圣诞节的庆祝方式与西方有所不同,但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

例如,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并且在这一天共度时光。

不同地区还会举办圣诞市集、音乐会和舞会等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元旦:新年的开始H2 元旦的意义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在中国,元旦也是一个重要的假日,人们会庆祝和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年。

H2 元旦的庆祝方式元旦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式。

一些人会参加倒计时晚会,观看焰火表演;一些人会与家人朋友一起吃年夜饭,迎接新的一年;还有一些人会到户外旅行,感受新年的气息。

传统节日的共同特点H2 团聚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团聚。

无论是过冬至、圣诞节还是元旦,人们都会尽可能与家人和朋友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节日,享受欢乐的氛围。

H2 传统食物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相关。

例如,冬至的汤圆、圣诞节的火鸡和蛋糕,元旦的年夜饭等等。

这些传统食物在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祝福和幸福。

H2 文化活动除了饮食,许多传统节日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12月有哪些传统节日

12月有哪些传统节日

《12月有哪些传统节日》
1、冬至
2021年12月21日——冬至,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二。

冬至,一个比较传统的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在这一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南边冬至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气。

2、平安夜
2021年12月24日——平安夜,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星期五。

平安夜,又称圣诞夜,即圣诞前夕(12月24日),在大部分基督教会中是圣诞节日的一部分。

现在国内许多朋友,也非常流行过平安夜。

3、圣诞节
2021年12月25日——圣诞节,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星期六。

圣诞节,基督教留念耶稣诞生的重要节日。

亦称耶稣圣诞节、主出生节,天主教亦称耶稣圣诞瞻礼。

圣诞节虽然是西方的节日,但是近年来在国内也比较流行。

农历12月份的话,在我国一般有腊八节(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和除夕(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中国农历十二个月的节日和纪念日农历正月1、正月初一:,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

这一节日又与“”节气相关。

后的节气是“雨水”。

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

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

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后一百零五天: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1到12月的传统节日表

1到12月的传统节日表
闹元宵(象征合家团圆)、赏花灯、
猜灯谜、舞狮子等。众里寻他干,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
传统节日中唯一
按公历的节日
踏青、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
吃粽了、赛龙舟(纪念屈原),喝
雄黄酒、挂香袋、插艾蒿莒蒲(祛
毒消灾)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
沙*端午》
沈崇文《端午日》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中
国的“情人节”
与神话传说《牛
郎织女》相关。
穿针乞巧(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
艺,求赐美满姻缘)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
1到12月的传统节日表
节日名称
时间
说明
主要习俗/象征意义
有关诗文
除夕
腊月三十
腊月的最后一天
贴春联、年画(门神)守岁等,除
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居苏 ·干门万户
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元日》)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春节
正月初一
又称“元日”、“

兀宵节
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
的“灯节”
腊月初八
又称“腊日”
吃腊八粥(五谷杂粮熬成)、祭祀
众神(祈求谷丰登)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灶节
腊月二十三
又称“小年”
祭灶(析求豕庭平安幸福)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民间对联)
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七夕》)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第一篇范文: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新年图片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 (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中国农历是众所周知的一种不同于西方日历的计时方式。

基本上每个文化背景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历史和信仰。

中国农历中的十二个月份对应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更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月: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新年。

它是农历年的第一天,通常落在1月或2月。

春节被庆祝了春天的到来、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团圆。

家人们会聚在一起,享受传统美食,观看龙舞和烟花表演。

红色装饰和红包在春节期间也很普遍,意味着幸运和吉祥。

二月: 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被称为“上元节”。

它通常落在2月或3月,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庆祝着春天到来的事情。

人们会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和观看龙舞。

在中国南方城市婺源,元宵节庆祝活动特别盛行,这座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会布满各种大小花灯。

三月: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4月或5月。

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鲜花和食物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并给他们扫墓。

清明节也是缅怀已故亲人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纸钱、烛台和香,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敬意。

四月: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5月或6月份。

这个节日庆祝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观看龙舟比赛、吃粽子和穿戴各式仪式的传统服饰。

端午节是许多地区的公共假日,许多家庭会和朋友一起欢度这个节日。

五月: 父亲节父亲节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壮观阅兵庆典上首次提出。

父亲节的日期因国家、文化和宗教的不同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父亲节通常在5月第三个星期日和6月第三个星期日,家人们会送给父亲礼物,表示感恩之意。

六月: 端阳节端阳节也被称为端午节,纪念屈原,是中国十分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过去,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像是纪念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做粽子、挂菖蒲和穿戴传统服饰。

还会有龙舟竞渡,插艾叶,挂雄黄等传统习俗,使得这个节日变得更加热闹和多彩。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如拜年、放鞭炮、挂灯笼、吃年夜饭等。

春节代表着新年的开始,也是人们团聚和欢乐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用红色装饰家居,贴春联、窗花,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打扫卫生、贴福字、挂对联、做年画等传统活动。

春节是中国人团聚和祝福的象征,也是对过去一年的回祈福新的一年的期待。

2、元宵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为"上元节",是阴历正月十五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

元宵节是家庭团聚和欢乐的时刻,也是祭祖和祈福的日子。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3、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为了祝丰收和团圆而设立的。

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烧香、放烟火等活动,其中吃月饼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各地还有不同的风味和制作方法。

赏月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很多地方会举行赏月的活动,如登高望月、赏月比赛等。

中秋节的意义不仅在于庆祝丰收和团圆,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4、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也称为寒食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烛花和祭拜祖先的物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同时,人们还会在墓前放风筝、挂菖蒲和祭拜神明,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

此外,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会去郊外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验踏青的乐趣。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活动。

5、端午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对龙舟竞渡的崇拜,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包粽子、挂菖蒲等多种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传说,也表达人们对忠贞不屈的忠臣的纪念和怀念之情。

中国12个月份的节日大全

中国12个月份的节日大全

中国12个月份的节日大全关于中国各个月份的节日,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12个月份的节日大全,希望能帮到你。

1月份1月1日元旦2月份2月2日龙抬头2月14日情人节2月15日中国12亿人口日 19953月份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0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1979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1987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中国国医节 1929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9964月份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1986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5月份5月1日国际劳动节 18895月4日中国青年节 1939五四运动纪念日 1919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 1994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1990中国学生营养日 1990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 1914救助贫困母亲日 1997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 19905月31日屠妖节6月份6月1日国际儿童节 19496月6日全国爱眼日 19966月份第二个星期日 "安全生产月"主题咨询日 2002 6月11日中国人口日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 1991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7月份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1921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 1997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19378月份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27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 1988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 19939月份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9月10日中国教师节 1985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 193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1989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 200110月份10月1日国庆节 1949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1998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 1911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 1949每年重阳节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 1989 11月份11月8日中国记者节 2000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1992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 1946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12月份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 1936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937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 1999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阴历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初九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节日和纪念日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其月历系统是由十二个月份组成的,并且每个月份都有其独特的节日和纪念日。

这些节日和纪念日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纪念之情。

本文将逐个介绍中国农历十二个月的节日和纪念日。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也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月份,即中国人所熟知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窗花和舞龙舞狮等。

此外,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会聚在一起吃汤圆和观赏灯笼。

二月的节日有龙抬头和寒食节。

龙抬头是中国汉族民间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祈求龙的保佑,以期带来好运。

寒食节是用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前往山野郊外野餐,并且禁止生火,以示悼念。

三月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月份。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坟上香、献花和清理墓地。

此外,三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传花节,人们会赏花、玩耍和相互赠送花束。

四月的节日有寒食节和和诞辰纪念。

寒食节在此不再赘述,而诞辰纪念是指纪念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生日。

人们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如祭祀和传统的古代礼仪表演。

五月是端午节的月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以祈求驱邪和平安。

六月的主要节日是端午节的延续,即端午节之后的端午节假期。

人们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旅游和休闲活动,享受夏季的乐趣。

七月是中国传统的鬼节月份,主要有中元节和七夕节。

中元节是祭祀鬼神和祖先的日子,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七夕节则是中国的情人节,人们会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意,并且在晚上仰望牵牛星和织女星。

八月的节日是中秋节,也是中国第二大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圆而设立的,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赋诗。

此外,八月十五还有传统的月饼比赛和舞狮表演。

九月没有特殊的节日和纪念日。

十月的节日有重阳节和寒衣节。

重阳节是为了祈求长寿和庆祝农历九月九的日子,人们会登高赏秋、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冬季节的传统文化

冬季节的传统文化

冬季节的传统文化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许多国家庆祝传统节日以及展示独特文化的时候。

各地的冬季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冬季传统文化的案例,了解它们的背景、特点以及对当地社区和整个世界的影响。

一、冬至节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2月21日左右。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开始,中国人民认为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冬至节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在这一天,人们家庭团聚,举行盛大的宴会,并食用传统的节日美食——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食物,寓意着全家人的团圆。

在冬至节,人们通常会一起制作汤圆,这也成为亲朋好友之间加强联系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中国的冬至节还有一些地方民俗活动,如北方的冬泳和南方的划龙舟比赛,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冬季的勇敢和活力。

二、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冬季里备受期待的节日。

它庆祝耶稣基督的诞辰,在公历的12月25日举行。

圣诞节最早起源于基督教,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盛会。

在圣诞节期间,人们装饰圣诞树,挂上彩灯和各种饰品。

家庭成员会一起制作和装饰圣诞卡片,相互表达对彼此的祝福与关爱。

此外,圣诞老人也是这个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会穿上红色的圣诞服装,把礼物放在袜子里送给孩子们。

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核心价值观是分享、爱与和平。

这个节日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团结与包容,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商业文化发展。

三、冰雪节冰雪节是在北方寒冷地区举行的一项盛大的冬季庆典活动,最为著名的是哈尔滨冰雪节。

每年的1月5日,哈尔滨会举办大型的冰雪雕刻展览,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在冰雪节期间,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会被打造成一个冰雪童话世界。

人们可以欣赏到巨大的冰雕和雪雕作品,赏玩烟火表演以及参与各种冰雪运动如滑冰和雪地足球。

这个节日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欢乐和娱乐,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冰雪文化和艺术创作。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冬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农历十二月的第一个阳历日期,通常为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冬至这个重要的时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历史来源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的冬至节日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复苏,万物开始向春天发展,人们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而举行庆祝活动。

冬至的到来预示着冬季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启,因此人们对冬至非常重视。

二、庆祝活动冬至这一天,中国人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冬至饺子。

传统上,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团结,它是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象征。

此外,吃饺子还寓意着驱邪避祸,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此外,冬至还有一项传统活动是祭祀祖先。

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前往祖坟前献上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这也是人们缅怀先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习俗与传说冬至这一传统节日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习俗和传说。

例如,南方的一些地区会有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是一种圆滚滚的糯米球,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此外,还有人们通过冬至拜天和抹冬膏来祈求来年收成丰收、风调雨顺。

冬至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即“日短至,兔饭早”。

传说在古代,冬至这一天太阳落山特别早,白天变得非常短暂。

而兔子不愿在黑暗中觅食,为了兔子的生存,人们就在这一天给兔子准备了丰盛的食物,以保佑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季。

结语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岁时交替、天象变化密切相关。

从古至今,人们都热烈庆祝冬至,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表达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祈福。

冬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让这个节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吃饺子、祭祖、还是享用美味的汤圆,冬至都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团圆的时刻,它代表着对守望家庭和传承文化的珍视和祝福。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

十二月建与农历关系
十二月建与农历月份对应
在农历中,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农历十一月),以立春所在月为寅月(农历正月、农历二月为卯月 ),以此类推,农历十二月为丑月,农历三月为辰月,农历四月为巳月,农历五月为午月,农历六月 为未月,农历七月为申月,农历八月为酉月,农历九月为戌月,农历十月为亥月。
十二月建与农历节气对应
02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定义及起源
01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 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 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 定的。
02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 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 化的产物,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 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 置来划分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 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 定位置。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4-02-03
目录
• 十二月建概述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十二月建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关系 •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
会的推广与传播 • 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01
十二月建概述
十二月建定义与起源
在农历中,每个月都包含两个节气,其中前一个节气为节,后一个节气为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 为正月气;惊蛰为二月节,春分为二月气;以此类推,小寒为腊月节,大寒为腊月气。而十二月建中 的每个月份,也是以相应的节气为分界点的。
十二月建文化内涵
十二月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的划分和认 知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历法、气 象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成果。
、冬藏等。

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

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

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个小传说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自然现象相关的重要概念之一。

每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季节变化划分时间。

这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和传说。

以下是中国传统风俗二十四节气的歌曲及二十四个小传说的简介:1. 立春歌曲:“新春到,寒冬退,立春节气来报喜。

田间喜地长新芽,春风送暖入人家。

”传说:传说中,冬天的蛇是蛰伏着的,而在立春这一天,蛇就会苏醒过来,开始出动。

2. 雨水歌曲:“四月八,雨水渐浇地。

农民开犁长肥谷,大地变得更美丽。

”传说:相传雨神是掌管雨水的神灵,到了这个节气,雨神就会带来雨水滋润大地。

3. 惊蛰歌曲:“惊蛰好时节,春雷今将响。

蛰伏一冬天,春暖它才出。

”传说:惊蛰意味着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因此有一些传说与昆虫的活动相关。

4. 春分歌曲:“等待春分时,白昼黑夜平。

古人大典一场,欢乐踏青多忙。

”传说:春分的到来意味着昼夜平分,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都和春分有关。

5. 清明歌曲:“清明时节雨纷纷,盆中水生万有春。

”传说: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的重要时刻,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6. 谷雨歌曲:“谷雨天,雨后天晴晴朗;谷仓实,谷雨后沃沃荣。

”传说: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农作物开始成熟,人们开始忙着收割。

......(依次类推,介绍剩下的节气)通过这些歌曲和传说,人们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同时,这些节气和相关的风俗也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纪念伟人,传说,历法,祭天或祭祖的活动,宗教信仰,颁布法令等。

一、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纪念伟人的典型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是爱国诗人屈原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的那一天,人们都敬佩屈原,纷纷带上艾叶包的米投向汨罗江。

目的是用它来引诱小鱼小虾,防止小鱼小虾啃食爱国诗人屈原。

这个节日在民间不断传开,也就变成了一个节日。

划重点,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传说的典型节日是七夕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

划重点,七夕来源传说。

三、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历法的典型节日是中秋节农历八月是秋季,在古代历法属于仲月,这一天称为仲秋。

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的中间这一天。

也被称为中秋。

划重点,中秋节来源于历法。

四、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祭天或祭祖的典型节日是春节人们把春节这一天称为岁首。

春节最开始就是祭神祭祖活动,相传舜即位,他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带领满朝文武百官和自己的族人来祭拜天地神灵保佑国民安康,保佑风调雨顺,保佑生灵不受涂炭,保佑衣食无忧,保佑繁荣昌盛。

后来这祭祀活动被后人继承下来不断发扬光大,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民间把这个祭祀活动慢慢变成了庆团圆,享美食,逛庙会,给亲人送祝福。

随后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划重点,春节来源于祭神祭祖活动。

五、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宗教信仰的典型节日是元宵节相传东汉的明帝认为佛教能普度众生,佛教可以确保国家繁荣昌盛,佛教可以化解尘世间的苦难,他鼓励推广佛教,建立大大小小的寺庙。

寺庙一多,僧人就多,老百姓也慢慢接受了佛教,他们也喜欢去寺庙朝拜与祈福。

寺庙僧人都喜欢在正月十五点灯拜佛,他们喜欢挂上灯笼。

随后这个活动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到了汉文帝时,正月十五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是节日,但这个庆祝活动太流行了,他就下令将这一天定会元宵划重点,元宵节来源于佛教,也就是元宵节来源于宗教信仰。

六、中国传统节日来源于颁布法令的典型节日是清明节秦始皇陵很出名吧,古代帝王都想自己长命百岁,哪怕死后他们也想能上天享受一生荣华富贵。

中国传统节日统计

中国传统节日统计

传统节日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3, 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寒食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 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 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 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 "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20冬至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关帝诞:六月廿四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苍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鲁班公诞 :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黄帝诞辰:二月初二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孟子诞辰:四月初二岳飞诞辰;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附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二十九小除夕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正月初八谷日/顺星众星下界之日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十石头生日“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月节目统计及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一月节日/January
元旦的来历[01/01]黑人节[01/02]腊八节[01/17]国际麻风日[1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二月节日/February
世界湿地日[02/02]国际气象节[02/10]情人节的由来[02/14]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三月节日/March
全国爱耳日[03/03]学雷锋纪念日[03/05]妇女节[03/08]植树节[03/12]国际警察日[03/14]国际消费者日[03/15]世界林业节[03/21]世界水日[03/22]世界气象日[03/23]世界防治结核病日[03/24]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03/28]
四月节日/April
愚人节[04/01]清明节[04/05]世界卫生日的来历[04/07]世界地球日[04/22]
五月节日/May
5.1劳动节[05/01]中国青年节[05/04]全国碘缺乏病日[05/05]世界红十字日[05/08]国际护士节[05/12]母亲节[第2个星期天]国际家庭(咨询)日[05/15]世界电信日[05/17]国际博物馆日[05/18]全国学生营养日[05/20]全国助残日[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05/22]国际牛奶日[05/23]世界无烟日[05/31]
六月节日/June
儿童节[06/01]世界环境日[06/05]全国爱眼日[06/06]世界防治荒漠化、干旱日[06/17]父亲节[第三个星期日]端午节(五月初五)国际奥林匹克日[06/23]全国土地日[06/25]国际反毒品日[06/26]
七月节日/July
香港回归日[07/01]建党节[07/0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07/07]世界人口日[07/11]火把节[07/29]
八月节日/Aguest
“八一”建军节[08/01]七夕节[七月初七]中元节(鬼节来历)[七月十五]
九月节日/September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09/03]国际扫盲日[09/08]教师节[09/1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09/16]国际和平日[09/17]国际爱牙日[09/20]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国际聋人节[09/22]世界旅游日[09/27]
十月节日/October
世界视觉日[10月第二个星期四]国际音乐节[10/01]国庆节[10/01]世界动物日[10/04]世界人居日[10/07]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十月第二个星期三]全国高血压日[10/08]世界邮政日[10/09]世界精神卫生日[10/10]国际盲人节[10/15]世界粮食日[10/16]世界消除贫困日[10/17]世界传统医药日[10/22]联合国日[10/24]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万圣节[10/31]
十一月节日/November
中国记者日[11/08]119消防宣传日[11/09]世界糖尿病日[11/14]国际大学生节[11/17]世界儿童日[11/20]感恩节[11月第4个星期四]
十二月节日/December
世界艾滋病日[12/01]国际残疾人日[12/03]世界足球日[12/09]澳门回归纪念日[12/20]冬至节[12月21日]圣诞节的由来[12/25]毛泽东诞辰[12/26]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29日]
我国重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诗词一览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
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第一种。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则另有一个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

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