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发展的6个阶段
毛主席提出了三大政策
中国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 关系
1950年5月,印度是当时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 年 月 中国建交的国家。 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6月,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年 月 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此外,在朝鲜战场上,中国给美国以 沉重的打击,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捍 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作 用 和 影 响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了中国与 国 的 和 了中国在国际上的
,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出现了破裂,并一步一步恶 化,影响到了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中国重点发展了与亚、非、拉“第三世界”的 关系, 加强了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于是,出现 了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高潮。 发出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主义 及其走狗”的口号。 积极支持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和经济建设, 受到了亚非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1963年底到1964 1963年底到1964 年底到 年初, 年初,中国领导 人先后访问亚非 国家, 国家,掀起中国 第二次建交高潮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中国团结第三 世界国家,加强与第二世界的联系,坚决反 对霸权主义,世界上出现了美、苏、中“大 三角”的政治格局。 1971年7月,基辛格(Kissinger )秘密访华。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 (Nixon)访华。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8年1月,,中英达成协 年 9月 1984年月 外交部副部长周 年 月 南和葡萄牙驻华大使瓦莱里 议并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 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 日 问题的联合声明 月19日, 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互 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 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 署了联合声明。 署了联合声明。 明的批准书。 明的批准书。
外交学中的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中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外交学是研究国家间关系和外交活动的学科,它涵盖了各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时所采用的原则、目标和手段。
外交战略则是在外交政策框架下,为实现国家目标而采取的具体策略和行动计划。
一、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外交政策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国家间的关系稳定和和平。
以下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 主权平等原则: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和主权。
没有国家能够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事务。
2. 非干涉原则:外交政策应尊重其他国家的内政,并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
3. 和平共处原则:国家间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友好合作原则:外交政策应促进和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关系,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
5. 公正公平原则:外交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并遵循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
二、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外交战略是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它包括一系列的决策和行动,旨在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以下是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1. 外交目标:外交战略需要明确制定国家的外交目标,包括增加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利益等。
2. 友好关系建立:外交战略应注重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网,通过外交手段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与合作。
3. 多边合作:外交战略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4. 预防与调解:外交战略需要采取措施预防冲突,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和平解决争端,并参与国际调解工作。
5. 舆论宣传:外交战略需要注重舆论宣传,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国的认可和支持。
三、外交政策与战略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外交政策与战略的实际运用,接下来将以中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例进行分析。
1.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起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个词汇在当前几乎成了热门话题,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就是1949年。
那个时候,中国新政府必须在面对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条件下,制定一种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
由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概念就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中逐渐形成。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期阶段以全面地世界革命运动为主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政府的外交焦点主要集中在加强与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与苏联和朝鲜的友谊,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雏形。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转变了外交策略。
毛泽东阐述的“三个世界”理论,即第一世界由西方超级大国组成,第二世界是由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是由尚未现代化或与大国相对弱的国家组成。
新中国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交流和对其的援助,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
中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亚洲的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经过多次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和沟通,中国同亚洲国家达成共识,建立了“新亚洲安全观”的理念。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众多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的协议,强调和平发展和平利用。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并逐渐成为了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转型使得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秩序做出贡献。
第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公正的贡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考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大国外交的重视度自然不言而喻。
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概念,则还要加上中国特色的部分。
那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是简单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也不是简单地追求国际地位的提高,更不是简单地过度强调自己的主权和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我看来,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一是坚持和平发展,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和平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推动市场、资源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序流动,加强国际合作,为实现共同发展打造更多机会和可能;三是倡导多元文化、多极格局和共同治理,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价值体系。
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我们需要注意到,不仅要展现一种向外界推广自己的力量,更要切实地关注到全球化、开放化、多元化的趋势,践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那么,如何去实现这样一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一、优化外交结构,建立全球合作机制。
目前的外交机制往往是单向的,其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或国际组织来推进。
在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建立全球性的政府—公民—民间组织的三位一体机制,形成协同效应。
从而,联动各方力量,开展全球性的宣传和交流。
二、持续关注全球化趋势,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全球化的趋势和它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认识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性,因为这种外交思路不仅有别于美国式的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更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大国对外政策的新思路,即对多边主义、共同繁荣和全球治理的积极推动。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关注那些可能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的因素,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
三、注重平等交流,打造中华文化中心。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魅力,用平等、尊重、友好的交流方式,将中华文化引入到合作和交往中,以达到促进文明交流和国际社会间人民之间的愿景。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外交也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对外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形势。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我们需要有更加清晰的独特视角,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从而更好地回应当前国际形势和挑战。
一、战略思想1.和平发展:中国在发展中是维护和平的力量,而不是威胁和平的力量。
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基本准则。
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和平发展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
2.互利合作:互利合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国在各方面尊重所有国家的权益和发展需求,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国际合作关系。
通过互利合作,中国可以加强与各国的联系和友谊,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发展。
3.主权平等:主权平等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律和国际准则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和平、稳定和安全。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主张各国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
二、战略目标1.增进国家安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增进国家安全。
中国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坚持按照国家利益和平安全需要,有序增强国防和军队实力。
同时,中国倡导同各国进行对话,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
2.推进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另一个主要目标。
中国将外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倡导建立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
通过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对接,打造新型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
3.推进国际治理:推进国际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之一。
中国倡导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中国加强同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推动国际合作进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
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分析第一章: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
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
本文将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的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开始实施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期。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和友好合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了这些原则,并与世界各国发展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对于中国,其周边国家的政策一直是外交政策的重点。
中国认为,周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关键。
因此,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始终坚持平等合作原则。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新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国际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实现和平、发展和合作来增强国家的声望和影响力。
中国一直认为,其外交战略应该是通过促进世界的平衡和稳定来维护国家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其外交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来增强其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一直致力于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地区环境。
第四章:新中国的对外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在这个过程中,其对外政策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中国迫切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加强其对外交往的能力。
另外,中国还需要更加接地气地与国际社会沟通,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在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将其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巩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加强与主要国家之间的合作上。
第五章: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针对与其接壤的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是推动整个亚洲地区发展的关键。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中国与大国的战略与外交
中国与大国的战略与外交随着中国的崛起,其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战略和外交关系备受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国家,其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全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大国之间的战略与外交关系,并分析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与美国的战略与外交关系备受瞩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关系对全球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也日益加剧。
中国的崛起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强军事存在和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然而,双方也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例如气候变化和朝鲜半岛无核化等问题。
因此,中美之间的战略与外交关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特点。
其次,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与外交关系也备受关注。
中俄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其合作对于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俄之间的战略合作主要体现在经济和军事领域。
两国通过能源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联系,而军事合作则有助于维护两国的共同安全利益。
然而,中俄之间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竞争因素,例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争夺。
因此,中俄之间的战略与外交关系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之间取得平衡。
此外,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战略与外交关系也值得关注。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中国在人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的做法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担忧。
欧洲国家对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限制中国投资和加强对中国的监管。
然而,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仍有许多共同利益,例如气候变化和反恐等问题。
因此,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战略与外交关系需要在合作和分歧之间寻求平衡。
最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与外交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亚洲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存在一些历史和领土争端,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
尽管如此,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仍在不断增加,这有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战略思考与实践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大国。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对整个世界影响深远。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中国制定了一套独特的外交政策,这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本篇论文将会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考1.和平发展战略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外向性的国家,往往被西方国家视为“威胁”。
为了打破这种印象,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这个概念表明了中国追求的是一个稳定而又和平的世界、一个良性发展的国际环境,而不是要对别国进行侵略。
2.合作共赢理念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理念是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合作共赢意味着每个国家在自身的利益被满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合作伙伴的利益,保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一理念是为了构建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依存的国际关系体系,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的路径。
3.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国际关系的理解。
多边主义是指国家之间采取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方式。
从实践的角度看,多边主义是指坚持联合国核心原则和国际法的原则。
在多边主义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G20、金砖、上合组织等多个多边机制,全面、深入地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互动。
4.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通道。
中国提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为了打造更加紧密的一体化格局,促进互利共赢、平等互信、文明交流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育英、繁荣、和平、稳定的美好未来。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1.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全球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参与多种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为促进有效治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也愈发成为国内外关注焦点。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旨在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以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一、和平发展为基础的对外政策中国采取的核心对外政策是和平发展政策。
和平发展政策强调通过和平、稳定的外交手段推动国家建设和维护自身利益。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和睦相处,倡导用对话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中国对外政策注重多边主义,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与沟通,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中,捍卫国家利益是重要方面。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
中国秉持正义原则,对于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力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但同时也保留使用必要力量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中国重视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秉持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在重要全球议题上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四、倡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中国对外政策强调平等互利的原则,倡导和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中国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五、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重视周边外交,倡导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与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倡议,加强与亚洲邻国的合作,推动地区稳定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上合组织等地区合作机制,以平等、互利的态度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
六、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大纲一、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1.如何正确看待中美关系2.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的挑战二、对周边外交战略进行顶层设计1.对周边外交的目标2.对周边外交的方针3.对周边外交的基本要求4.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总的来看,中美关系运行是成功的;中美关系的发展规律是螺旋上升、起伏不定;中美两国必须做到恪守底线,不能因个别事件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K02: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K03:我国周边外交的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K04:对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要求是要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K05:要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做到把握综合性、变动性和规律性正文一、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处理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难题。
要跳出传统大国对抗和战争的传统逻辑,走出一条国际关系力量配置的新路,对崛起国家而言无疑是事关崛起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
1.如何正确看待中美关系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时首次提出中美塑造“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
此行中,习副主席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在战略外交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在战略外交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有多大?战略外交是各国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大世界大国,其在战略外交方面的差异备受关注。
一、战略目标不同中国实行的是“周边外交优先”和“一带一路”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稳定周边,建设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首要目标。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向外展示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好机会。
相比之下,美国则宣称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并将反恐和遏制伊朗核等议题作为其核心战略目标。
二、战略手段不同中国在战略外交方面强调“和平外交”和“互利合作”。
中国特有的“特别友好”外交手段被中国倡导者认为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体现。
此外,中国在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等方面,采取了“软实力”和“经济外交”的方式。
而美国在战略外交方面则主张运用“硬实力”,如军事力量和经济制裁等,以保证其国家安全和利益。
美国在反恐等问题上,采取军事干涉的方式,在国际上引发了争议。
三、国际影响不同中国和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也不同。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目前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可,但仍面临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未能得到全面承认的现状,需要在国际上不断扩大自身实力。
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忽视,但其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在近些年来经历了许多挑战,国际社会对其持续深入的质疑也不断增加。
在战略外交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异显著,两国各自实施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手段,其影响力和地位也相差甚远。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美关系的演变还有许多未知数,需要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合作,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摘要:;第二步,按照,详细具体地写一篇文章。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目标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与战略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途径正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外交创新和引领的重要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与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国内方面,中国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方面,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运而生,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与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战略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只有掌握了话语权,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理念和主张,增强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的途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体系;其次,要以对外传播为路径,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主张传播给国际社会;再次,要以概念化为表达方式,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和要求转化为国际社会易懂、易接受的概念和话语;最后,要以增强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外交战略
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外交战略转眼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走过她的第65个年头。
在这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社会既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也走过不堪回首的弯路。
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在这六十几年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步步走向成熟。
可以说,中国的外交战略进化史,也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史书。
任何国家的外交战略,其根本上是与本国的国家利益、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形势相适应的。
中国亦是如此。
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联合亚非拉国家“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西方对抗苏联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和平外交。
可以说,每种外交战略都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
而在当今“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进行外交以保证中国利益最大化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始终本着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为建设和平新世界而努力。
中国始终本着和平的态度,同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取得巨大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增强。
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外交战略的成熟,与中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外交战略与综合国力紧密相连。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社会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这时候中国受制于综合国力,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所谓“韬光养晦”,便是在国际外交中尽量保持低调少作为,保存实力,全力进行经济建设,等待以后的时机。
在这样的策略指导下,中国人可以说不能真正地“扬眉吐气”,但却也是当时国际形势下中国无奈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也大幅度提高,中国可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政策方针
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政策方针
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政策方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创新引领”,这是中国对外交往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
和平发展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根本宗旨,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重视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伙伴关系,推进“一带一路”等合作倡议,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开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开放包容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策略,坚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倡导全球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欢迎各国走进中国市场分享发展机遇。
创新引领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手段,注重科技创新、文化思维、国际议程等方面的创新,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总之,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政策方针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同时推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战略的同时发展,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略研究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略研究随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思想与理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略强调了中国的主导权和国际说服力。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依靠自身力量保持国家主权、独立性和安全性。
2、积极践行中国的“和平发展”的战略,并将其融入到国内外政策之中。
这将有助于稳定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并积极推进共同发展。
3、维护和平、发展和合作的主题,并构建起亚洲安全观和全球治理体系。
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略还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1、推进和同各个国家的战略合作。
特别是与邻国的合作,解决恶性互动问题。
2、促进各自国家的发展,扩大共同利益,深化彼此间的互利合作。
3、建设一套可持续的制度化的平衡权利关系体系,推进关系的经济和政治互信。
这将有助于打破现行的发展格局,让所有国家更为平等地分享发展成果。
三、重大政策在着手实现自己的外交战略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颁布了一些重大政策。
其中包括:1、互联互通。
中国希望各国之间建立商贸联盟,推进普及信息化技术,提高网络和整个经济的安全性,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等。
2、新“一带一路”。
它将敲定公共政策的贸易共同体,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经济合作,推动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
3、人文价值观。
中国将重视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对话,并逐步缩小相互间的误解和鸿沟。
四、实践与成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战略的实践十分重要,也同样卓有成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交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和解邻国问题。
中国特别是与邻国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提升。
2、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通过与发展中和开发性成员联手合作,增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3、稳定国际秩序。
中国通过积极的参与各种国际活动,维护了全球经济、气候变化、反恐等安全议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实现经济发展和推进国际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
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一个核心原则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发展,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和活动,推进全球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稳定性,成为全球战略平衡中的重要一方。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其次,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改革,参与多边机构的构建和维护。
同时,中国还通过互利合作和外交手段积极推进国际环境、安全和发展问题,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二个核心原则是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强合作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愿意与各国进行坦诚、平等、互利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在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成就。
首先,中国积极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陆海联通的方式,促进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合作和发展。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地区合作和互利共赢。
再者,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全球和平稳定的多边行动,如赴非洲维和、抗击海盗和恐怖主义等行动。
三、推进人民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三个核心原则是推进人民外交。
人民外交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友好交流和合作。
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人民外交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外交手段和民心工程。
为了推进人民外交,中国开展了多项活动和计划。
国际关系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分析
国际关系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分析随着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中国外交战略也开始出现了全新的形势和挑战。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玩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外交地位和影响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其外交战略也逐渐向着世界话语权的争夺和维护转化。
新时代下的中国外交战略具有明显的特色: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认为自己应该为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促进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中,还是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斡旋,中国都能给出积极贡献,同时也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认可。
二是致力于建设和平、安全、和谐的周边环境。
当前,亚洲地区仍存在着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亚洲国家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也极大地威胁着地区稳定。
为此,中国提出了“周边外交”战略,积极致力于化解地区矛盾和争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协助打造和平、安全、和谐的周边环境,保障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和长期发展。
三是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拓展。
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伙伴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的外交关系已经从仅仅限于政府之间的关系向着全面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方向转化,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随着世界话语权的争夺和维护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中国外交战略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
在这过程中,中国外交借鉴了很多区域和国际经验,在发挥好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深化自己的改革,符合时代和国家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中国外交战略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形象和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战略在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转化,走向了更加积极、开放、务实和多元化的方向。
中国的外交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外交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和战略定位,同时也受到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国内政
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包括坚持和平发展、主权平等、互利合作、多边外交、非干涉内政、对外开放、建设性参与国际事务等。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干涉内政、互利互惠、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以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这些原则构成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
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树立了道义和权益的立场。
在实践中,中国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对外经济合作、国际安全与发展合作、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等方面。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安全的国际体系,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
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在实践中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包括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批评和质疑、国
际关系中的复杂局面、地区热点和安全问题等。
中国外交政策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
化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确保外交政策的稳定
和连续性。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政策在不断地适应国际形势和发展需求,致力于构建一个和平稳定、
繁荣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时也在国际事务中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推动国际公
平正义和国际关系发展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战略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际同情与支持,需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和各国政党普遍期望在和平中实现发展,从而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性质的政党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在涉及和平与发展这样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可能。
第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足够的分量”,对国际事务有独特的影响力,中国又是一个迅速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党是一个卓有成效地领导着12亿人口大国、有着丰富治党治国经验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世界上不管什么样的政党,都希望同中国党建立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把它视为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指导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12月31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平等互惠”后来改为“平等互利”)。
并说:“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
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这是中国政府在比较完整意义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由此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中印谈判及所达成的协定,是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第一个范例。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利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
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都明确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关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些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原则。
对于国家间不同意识形态问题,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作了客观的阐释:“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他们的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革命是不能输出的,同时一个国家的人民所表现的共同意志也不应允许外来干涉。
”基于达成的相互理解,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指出如果这些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二.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历程(一)50年代:联合苏联的“一边倒”1949年的具体情况下向苏联“一边倒”。
对苏联而言,中国向美国“一边倒”是“致命的威胁”;对美国而言,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是“严重的威胁”而不是“致命的威胁”。
威胁的程度不同,反击的力度也不同。
苏联的冷战需要是中苏边境方向不受美军威胁。
中国的民族利益是把两个超级大国最终都赶出去。
在“把美军赶走”这一点上,苏联的冷战需要跟中国的民族利益不矛盾。
只要新中国没有向苏联出让主权,只要没有新的苏军进入中国,那来自苏联方向对中国民族利益的威胁就不比以前更大。
1949年的冷战形势是美国包围苏联,苏联处于守势,对中国向自己“一边倒”喜出望外,不愿也来不及做危及这个大局的伤害中国的事。
这就使中国解除了最大的后顾之忧,要面对的只是来自美国的经济封锁。
这对中国民族利益的损害比被两个超级大国肢解那样的命运无疑小得多。
“两害相衡取其轻”,对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利益而言,毛泽东的“一边倒”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60年代:“反帝反修”的“两条线”反帝反修”战略是在美苏争霸,并互与中国为敌的严峻国际形势下形成的,也是毛泽东不畏强暴、自主自强民族气概的产物。
这一战略的贯彻,不仅使中国经受住了险恶国际形势的严峻考验,拓宽了外交新渠道,而且为全世界人民开展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三)70年代: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条线”1974年毛泽东接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霸权主义的概念。
是他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倾向、世界景观和反霸防修思想的体现。
具有国内意识形支撑态逻辑框架和外交政策两种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的功能。
它是指在国际关系上,大国、强国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超越国际法、国际政治格局现状一味扩张自身势力范围,操纵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武装侵略和占领,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强权政策。
冷战时期,主要是指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在核武器和军备竞赛中握有绝对优势的超级大国的对外政策。
成了苏美的代名词。
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等概念并举,带有强烈道德谴责意味。
比直指帝国主义在外交礼仪上显得相对委婉一些。
(四)80年代:独立自主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严格依照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从任何大国的压力,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原则。
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义、主持公道,不迁就于一时的事变,不拿原则作交易,中国珍惜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也尊重别国的独立和主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外交的交往对象不仅仅是范围的扩大,而且交往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强调与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这种战略伙伴关系侧重于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西方大国的战略合作,目的是推动和深化中国与西方大国的信任、合作与友谊。
在战略伙伴关系中双方强调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着眼大局,面向未来,不因分歧和矛盾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五)9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按照邓小平的相关论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被赋予了如下内涵:即中国不示弱,不怕谁,不做附庸,但也不逞强,不搞霸权,不欺凌别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利用别国,但也不怕制裁,不接受别国干涉我国内政,不受别国挑动;中国不贬低自己,不自卑,但也不高估自己,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中国谁也不得罪,同谁都可以交朋友,同谁都可以打教导,但又坚持原则,不失尊严,心中有数,趋利避害;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又不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处理国家关系,也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中国关注国际局势和国际事务,但又集中主要精力埋头实干,加快发展和壮大自己,并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繁荣。
概括起来,坚持韬光养晦,就是不当头、不称霸、不划线、少树敌,以争取一个有利于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和平宽松的国家环境,加快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
的确,这些内涵与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体系自成一体,但是仔细考察这些内涵,便会发现一个显着的现象,即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防御,其关注的是自身的安全与利益而非集团乃至意识形态的整体利益,简单而言,中国从顾人顾己这个方向转化为顾己不顾人。
这样一种转化明显体现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之中,首要的是先“韬光养晦”,之后再能“有所作为”。
而如果考察邓小平先前的外交思想,可以发现邓小平谈论的侧重点在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霸权主义、反强权主义、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如今,中国不当头、不扛旗、不树敌、认真做好自己的事。
这种侧重点的转化恰恰意味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邓小平外交思想体系内部的断裂——内涵一致,但关注点却移位。
(六)新世纪: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充分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客观上这种现状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历史息息相关。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步步西化。
当国人忙于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文明现代化时,却发现我们都是在拼命地追求一个西方文化主导的体系,一个和自己的祖先没有任何关系的“上帝”,中国需要超越西方的文化语境。
面对中国外交战略观念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互借鉴、相互发展的局面,我们应以中国外交战略观念为主体,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优秀部分,从借鉴吸收“上帝”的过程中去挖掘、发展、丰富中国外交战略观念,去追寻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太极”。
三.新中国外交新理念:和谐世界(一)“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提出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