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辛夷的法象药理及其临床意义

◆中药法象及其现代理论构建研究◆辛夷的法象药理及其临床意义彭 欣,黄海量,秦 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摘要] “药象”是中药在自然生长和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固有性质,也是形成药性药效的基础。
辛夷独特的药象特征一直是古人细致观察与重点关注的内容。
辛夷“必至四序并经,乃刳苞以出”的物候之象,可谓花木之独一份,也奠定了其独特的药性特点;辛夷形若毛桃,苞片坚韧而密被绒毛的药材之象,也是探讨其“以形治形”论治痼积癌肿的法象特征。
经典本草古籍中辛夷广泛用于治疗风邪郁滞、经脉不通等诸多病证的作用机制皆与其药象特点密切相关。
虽然后世受“舍鼻塞、鼻渊之症,无他用”之论所囿,但从其“法象药理”而言,辛夷不仅可轻宣升散,又善于内入脏腑以宣达阴伏之邪,深入巢窟以驱逐结聚之滞,可广泛应用于气血郁滞、沉寒痼冷、瘀毒结聚等病证。
而这些功效主治的拓展,正是辛夷“象性合参”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辛夷;药象;象思维;象性合参;法象药理;以形治形[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9X (2024)01-0016-07DOI :10.16294/ki.1007-659x.2024.01.003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Xinyi (Magnoliae Flos )PENG Xin ,HUANG Hailiang ,QIN Li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The “medicinal state ” is the inherent property of Chinese medicinals that arises during theirnatural growth and formation ,and is also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efficacy. The unique medicinal characteristics of Xinyi (Magnoliae Flos ) have always been the subject of carefulobserva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ancients. The phenological phenomenon of Xinyi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it takes four seasons to produce blossom ”,can bedescribed as the unique feature of flowers andtrees ,and has also established its unique medicinalcharacteristics. Xinyi is shaped like the peach withtough bracts densely covered with fluff ,which is also a method characteristic of “treating chronic cancer with image ”. In classic and ancient materia medica ,Xinyi is widely used to treat many syn⁃[收稿日期] 2023-08-13 [基金项目] 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批文号:鲁卫函〔2022〕93号) [作者简介] 彭欣(1957—),男,吉林长春人,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方剂学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
脏腑用药妙诀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
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
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痛的作用等等。
以“生物全息”之理探寻中药药理
由于人体和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将人体看作是天地的缩影,这种思想包涵着生物全息的科学道理,现代有人以全息的理论来认识中药与人体的天人共通律,认为中药与中药、生态环境、人体、时间、空间是全息的,把动植物药与人体的全息对应关系划分为同形全息,同色全息,同位全息,同质全息,同功全息等层次。当人的某一部分信息缺乏时,人就会生病,用与其全息度较高的中药补充该部分缺乏的全息或激发潜在信息显现,从而使病人康复。这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天人共通”合拍一致。同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增益的作用,异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减损的作用,故曰:“同则相从,反则相距”(《管子·白心》)。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种理论,它以“法象”为基本概念,认为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整人体生命系统的“法象”来实现治病的目的。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的基本概念是“法象”,也就是药性和治疗特点的综合表现。
中药被用来治疗疾病,本质上是针对人体生命系统的调整作用,这个调整作用是通过药物的“法象”来发挥的。
例如,中药的”麻、热、凉、苦、甘、咸、酸”等不同的药性,在中药法象药理学说中就是药物的“法象”。
在中药法象药理学说中,药物的药性不仅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而且还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
药物的药性与人体内脏经络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认为“药到病除,法到病除”,也就是说,要选择适合病人的中药,并根据各种因素进行辩证施治。
因为相同的病状,在不同的人体中,其表现必然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在临床中根据病情来使用不同性质的中药。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还强调了药物的多效作用,即药物可以通过多个方面的调节,达到治病的目的。
例如,清热解毒药物即可以在人体上清热解毒,还可以在药本身上灭菌,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这些作用的综合表现就是药物的药性,决定了其应用特点和疗效水平。
此外,中药法象药理学说也强调了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在临床上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做到先施治本,再治标。
中药在治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味配伍、加减化裁,但在配伍时需要考虑药味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达到药物相互搭配,优化疗效的目的。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它通过研究药物的性质、药效、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揭示了中药的治疗机制和疗效特点,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象药理”学说阐释中药功效的利弊分析

“法象药理”学说阐释中药功效的利弊分析*常惟智李久全杨云松柴剑波曲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法象药理”学说是指在传统的中药性能理论中,用以探究药物功用和奏效原理的一种思维推理模式和方法。
主要内容是认为药物的功用与其形、色、气味、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密切相关。
该学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内容,使临证用药由单纯凭借经验向有理论指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根据法象理论,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宏观认识中药功效并阐释奏效原理,从而对用药规律和方法原则予以归纳总结。
但这种推理方式简单、机械,主观随意性强,故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对药物作用实质的探求起到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对此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关键词:法象药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功效;取类比象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ut using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theory to explain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CHANG Wei-zhi, LI Jiu-quan, Y ANG Yun-song, CHAI Jian-bo, QU Miao(The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Abstract: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is a kind of reasoning mode about performanc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ch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usefulness and effective medicines principles. The reasoning mode thinks that shape, color, smell, origin, ripening season will affect function of the drug.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can enrich medicine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some extent,and it will mak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change from experience to theoretical. The reasoning mode is useful to recognize 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lain the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with orientation analogy law,which can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administration and law.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is issue that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has a kind of simple, mechanical reasoning and obvious limitations, which ha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search of the nature of drug action.Keyword: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medicine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rientation analogy law*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C11084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课题作者简介: 常惟智(1974 -),男,医学博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药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于“法象理论”探析二至丸补肾阴功效

基于“法象理论”探析二至丸补肾阴功效作者:李高玺王海鸽曲聪聪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2年第08期【摘要】二至丸,主治肝肾阴虚之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古今滋补肾阴之经典名方,备受医家推崇。
文章结合历代中医药著作相关条文,基于“法象理论”的角度认识二至丸,阐述二至丸补肾阴功效,宏观地反映其独特的性能和功效;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微观反映其药效作用基础,以期辅助中医临床。
【关键词】法象理论;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中圖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2)15-0008-05Exploring the effect of Nourishing Kidney Yin from Erzhi Pills from “Analogical pharmacology” LI Gaoxi1 WANG Haige2 QU Congcong31.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2.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5, China;3.Qingda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Haici Hospital), Qingdao 266033, ChinaAbstract:Erzhi Pills are used to treat liver and kidney yin deficiency and 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It is a classic prescription for nourishing kidney yin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is highly respected by doctors. Combining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ks in the pa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ogical pharmacology”,to understand Erzhi Pills,explain the effect of Erzhi Pills to invigorate kidney yin, and reflect its unique performance and efficacy in a macroscopic view,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microscopically reflect the basis of its medicinal effect.In order to assist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Analogical Pharmacology;Erzhi Pills; Ligustri Lucidi Fructus; Ecliptae Herba《易传·系辞上》曰:“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药象”理论在中药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药象”理论在中药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体会作者:赵文昌,宋丽军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23期摘要:在传统中药学类课程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5项改革措施:(1)教学中贯穿象思维培养,回归认识中药的传统思维方法;(2)以中药实物(原植物、饮片等)为切入点,认识中药,推断、还原古代医家识药方法;(3)基于病案分析,强化病机—法象药理—组方一体化象思维;(4)结合现代中药研究成果佐证、验证“药象”理论;(5)结合“药象”理论判断未知药用植物功效。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提升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药学类课程;“药象”理论;中药学专业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46(2018)23-0051-02中药学类专业中药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是培养中医药思维的重要专业课。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中医药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并重”的“双思维”原则,尤其要重视中医药思维培养。
中药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中药思维,而不是一味地机械化记忆,如何还原古代医家认识中医药的思路和轨迹,形成具有中药学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中药学类专业面临的问题。
中医药思维包括象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顺势思维、虚静思维、功用思维等,其中象思维是中医药思维的核心。
象思维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记、归类,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1]。
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
也就是说,古人是先从对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中,意识到该药物可能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并加以总结[2]。
periodical__ynzyzyzz__ynzy2009__0905pdf__090503

1.1法象药理学对古代医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 起到推动作用在唐宋以前,中医界以方书居多,如唐 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宋代的《和剂局方》、《圣济 总录》即为其代表。而在宋代以前,虽有一批有影响的 本草著作,但大多为大部头的官修本草,且数量不多。 对中药的阐述多只涉及功效及主治病证。如《神农本 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 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引。而对其为什么会有这些作 用阐释不多,甚至根本不提及。 金元以来,本草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特别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的本草学著作。 究其原因,乃因在宋明理学格物穷理思潮的影响之下, 当时的医药学家开始了对医理、药理的深入探索。在 药学总结研究方面,医药学家已不满足知道某味中药 能治疗何种病证,而是想更进一步弄明白该味中药为 什么能治疗这种病证,不仅要知其然,更想要知其所以 然。在当时缺少动物实验的条件下,古人分析药物机 理多只能依据药物的外部特征来推测内部功效。从而 孕育而生了法象药理学。而明清时期的医家也常用法 象药理学的思想来分析中药的功效。如《本草崇原》阐 述人参补益机理就提到“独人参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 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 脏”[3|。《本草思辨录》分析人参补气健脾机理也提到 “色黄味甘气凉质润,合乎中土脾脏之德”[4]。人参具 人形故补人之五脏,色黄故人中焦脾土均为法象药理 学的思想。 从上述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金元明清时期的 本草学著者,大多均为习儒出身,如李时珍、张璐、张志 聪、陈修园、汪昂、黄宫绣、赵学敏、徐灵胎、邹澍、张元 素、李东垣等,或官居显位,或科举失利改投医药,然其 学术思想均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格物穷理 的思想对法象药理学的构建起到重要影响。因此,在 这些医家的著作中,既可以看到药类法象的身影,又可 以见到宋明理学思潮的渗透。总之,法象药理学对古 代医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认 为法象药理学促进了中医从经验用药走向了理论
结合《医宗必读》探讨法象药理真义

结合《医宗必读》探讨法象药理真义王刚【摘要】笔者在对李中梓药学思想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其多部本草相关著作里都含有大量关于药物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特性及药物其他各种生效原因的论述等有关法象药理的内容.而法象药理流传至今,与传统中药性能理论有紧密联系,其科学性和价值至今仍是中医药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故结合李氏《医宗必读》本草部分中的典型论述,试着探讨法象药理的相关内涵和意义,以期有助于当今中医药的更好继承和发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06【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医宗必读》;李中梓;法象药理;学术思想【作者】王刚【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法象药理主要是指人们在传统象思维影响下,结合已有的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将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成环境等各种物态之象及属性特征,与天地自然和人相通应的象及属性特点相关联,从而用来解释说明该药具有某类相应性能和功效的本草理论。
该理论起源和形成较早,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而《医宗必读》成书于1637年,为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1588—1655)所编,全书共十卷,集中反映了李氏的学术思想。
其中第三、四卷为《本草征要》,该部分载药400多种,论述精要生动,且法象明显,令人颇多思考和启悟。
今结合该书中的典型论述对法象药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以期与读者共赏和对中医药有所裨益。
根据阴阳的属性和分类,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寒热属性、气味厚薄以及升降浮沉等作用特点皆可用阴阳来概括。
药物的寒热程度有多种,比如大热、热、温、微温、寒、微寒、平、凉、大寒等,但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寒热变化和效应得出的,实质可归为寒热两种,正与阴阳相应。
如李氏书中说“附子退阴益阳,除寒湿之要药也”、龙胆“禀纯阴之气,但以荡涤肝胆之热为职”[1]等。
至于气味与升降,早在《内经》就有“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和“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等论述。
中药法象理论浅谈

中药法象理论浅谈(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作者:袁堂宾,刘旺华,王从红,杨展礼,李津梁,翟慕东【摘要】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探究法象理论的源头以及发展,寻求探索药物功效的阐释方法,宏观把握药物法象理论的使用范围,补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不足,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药理论;法象;取类比象中药的药性理论较多,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是解释药性、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
统观历代的本草著作,基本上都是以以上的理论为基础框架而成的。
法象理论是本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取类比象。
药物的法象理论是祖国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并反复应用于实践,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以总结,结合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推理,再通过观察分析,上升到理论的层次,继而用之实践确实有效,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即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颜色、用药部位、炮制等,来解释和推演药物的功效,从而指导临床的应用。
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以桐叶治疗难产,败鼓皮治疗鼓胀等都是法象理论的应用。
1法象概念浅释法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
最早可见于《周易•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取法于天地万象而应用于传统医药,即是中医的法象思维,这是我国医学的一个特有的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虽说是独立于传统药物的主流理论,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之外,但仍然是相互渗透的。
2历史沿革《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其中的假令论方义一道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经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
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
观《神农本草卷首》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
基于法象药理探析夏枯草与附子的功效差异

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 绝 之 火 种,续 将 断 之 阳 根。”[15]
叶天士《本草经解》载:“附 子 气 温 大 热,温 则 禀 天 春 和
之木 气,入 足 厥 阴 肝 经;大 热 则 禀 天 纯 阳 炎 烈 之 火 气,
入足 少 阴 肾 经;补 助 真 阳,味 辛 而 有 大 毒,得 地 西 方 燥
墩果酸含量最高,由 此 确 定 湖 南 地 区 种 植 的 夏 枯 草 果
穗的最佳采收期。根据十二消息卦理论,夏至一阴生,
对应天风姤卦,上乾 下 巽。《本 草 纲 目》载:“此 草 夏 至
后即枯。盖 禀 纯 阳 之 气,得 阴 气 则 枯,故 有 是 名。”[10]
夏枯草在生长周期中主要禀受上一年冬至至本年夏至
冬末,长于三 春,正 得 水 木 之 气。《本 草 问 答 评 注》言:
2
.1 药材产地对比
“遇夏则枯 者,木 当 火 令 则 其 气 退 谢。”[12]地 表 在 此 期
夏枯草产地较广,以安徽、江苏、
湖南为主要产地,河南及山东也多有产,喜生在山沟湿
地或河流两岸湿草丛之中
。山沟湿地及河流两岸气
[
7]
传 · 系 辞》言 :“古 者 包 牺 氏 之 王 天 下 也 ,仰 则 观 象 于
天 ,俯 则 观 法 于 地 ,观 鸟 兽 之 文 与 地 之 宜 ,近 取 诸 身 ,
远 取 诸 物 ,于 是 始 作 八 卦 ,以 通 神 明 之 德 ,以 类 万 物
之 情 。”[2]后 世 简 称 为 “法 天 象 地 ”或 “法 天 则 地 ”。 古
流 [4]。关于“取象比类”,有“正取其象”与“反取其象”,
医学启源(十七)药类法象

医学启源(十七)药类法象药有气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合之法,俱列于后。
味之薄者味之薄者,十陰十中之十陽十,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气十温十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
《主治秘要》云∶味甘纯十陽十,太十陽十经本药也,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又云∶气味俱薄,浮而升,十陽十也。
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
去芦。
羌活气微十温十,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十陽十〔经〕风药也。
加川芎治〔足〕太十陽十、少十陰十头痛,透关利节。
《主治秘要》云∶十性十十温十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十陽十也。
其用有五∶手足太十陽十引经一也。
风湿相兼二也。
去肢节疼痛三也。
除痈疽败血四也。
风湿头痛五也。
去黑皮并腐烂〔者〕,锉用。
升麻气平,味微苦,足十陽十明胃、足太十陰十脾引经药。
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
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十陽十明、太十陽十,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十陽十明〔经伤〕风之的药也。
《主治秘要》云∶十性十十温十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十陽十也。
其用有四∶手足十陽十明引经一也。
升十陽十于至十陰十之下二也。
十陽十明〔经〕分头痛三也。
去〔风邪在皮肤〕及至高之上四也。
又云∶甘苦,十陽十中之十陰十,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刮去黑皮腐烂〔者用〕,里白者佳。
柴十胡十气味平,微苦,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辰潮热,此少十陽十、厥十陰十引经药也。
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
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所〕能止。
治心下痞,胸膈中痛。
《主治秘要》云∶味微苦,十性十平微寒,气味俱轻,十陽十也,升也,少十陽十经分药,〔能〕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又云∶苦为纯十陽十,去寒热往来,胆痹非柴十胡十梢不能除。
去芦用。
葛根气平味甘,除脾胃虚热而渴,又能解酒之毒,通〔行〕足十陽十明之经。
《主治秘要》云∶味甘十性十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十陽十中十陰十也。
其用有四∶止渴一也。
现代中药法象的基本理论(Ⅱ):论“法象药理”及“象性合参”

2023年11月第47卷第6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法象及其现代理论构建研究◆现代中药法象的基本理论(Ⅱ):论“法象药理”及“象性合参”秦林,彭欣(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要]采用分析与归纳方法,探讨中药特殊药象与特殊功用的相关性,揭示中药法象应用的特殊规律,为单味药物的法象认识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建立与运用“药象与药性合参”的方法,探讨药物复杂变化之药理机制。
研究发现:中药的结构、形态、质感、生物习性等药象,均能产生特殊的药理作用,其内容丰富多样、直观具体;将法象与药性理论合参,客观把握与阐释药用变化规律,是形成具有发展性科学概念的重要基础,也是客观把握现实变化的重要标准。
提示中药的应用与理论发展既有“药性理论”一般意义的指导,同时也受“中药法象”特殊作用的影响与指导。
[关键词]法象药理;特殊药象;中药结构;形态特点;生物习性;特殊功用;象性合参;药性理论[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9X (2023)06-0700-06DOI :10.16294/ki.1007-659x.2023.06.002Basic Theo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al Method State (Ⅱ):on “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ate and Property ”QIN Lin ,PENG Xi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pecial medicinal state and spe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medicinals ,reveals the specific regular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ethod state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single medicinal method state.At the same time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edicinal state and property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used to explore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complex changes in medicine.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tructure ,morphology ,texture ,biological habit andother medicinal states of Chinese medicine can pro 鄄duce speci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hich are rich and diverse ,intuitive and specific.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form a developing scientific concept and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o objectively grasp the changes in reality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method state[收稿日期]2023-05-15[基金项目]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批文号:鲁卫函〔2022〕93号)[作者简介]秦林(1960—),女,江西上犹人,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合理应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法象”理论在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法象”理论在中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付伟;查道成【摘要】探讨将中药“法象”理论引入到中药学实验中,引导学生从观察药材的形态、部位、分量、味道、嗅气、颜色、习性、生态等自然属性入手,正确联想、理解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真正起到以实验促理论学习的目的.【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2【总页数】2页(P190,194)【关键词】中药学;实验教学;法象理论【作者】付伟;查道成【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中药学以研究中药传统药性理论及功效为主要内容,如何在实验中去重现这些传统理论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中药学理论有别于现代科学理论,它建立在一种独特、朴素的哲学基础之上,难以用现代科学实验来重现,因其形成源于千百年来人们对药物的临床实践总结,而基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种理论必是朴实而表象的,是人们把难以解释的复杂临床疗效与简单的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印证,形成带有形象、朴素哲学观点的玄妙理论,这种理论之一即“法象”理论。
“法象”将中药的外在自然表现引申到一种深奥玄虚的理论中去,如天麻为治风要药,《本草备要》称其“有风不动,无风反摇,一名定风草”,通俗形象地解释了天麻治风之理。
“法象”理论形成于宋代,至金元时已相当成熟,如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张元素的《珍珠囊》都是代表性的“法象”理论著作。
“法象”理论虽不是中药学的主流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中药复杂的药性功效,但对于后人便捷、轻松地记忆抽象深奥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却大有裨益。
把这种理论方法应用到中药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记忆中药药性及功效,真正起到以实验促理论学习的目的。
将“法象”理论应用到中药实验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为简便起见,各略举几例说明。
1 看形态中药形态各异,古人有“形以治病”的说法。
法象药理学的利与弊

法象药理学的利与弊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
法象药理学对古代医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新方的创制起到推动作用,用于解决临证问题有一定指导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思想。
但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把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混为一谈,简单、机械的说理方式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倾向,沦入了形而上学。
法象药理学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很巨大,我们应对其给以正确评价。
标签:宋明理学;格物穷理;法象药理学法象药理之法象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二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
如连翘性状象心,故人心经;桔梗色白,故用于治肺。
在北宋末期,已有法象药理学的雏形,如赵信《圣济经·药理章》提到:“天之所赋,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青空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红而主心……”,“腊雪凝至阴之气,可以治温;忍冬凛不凋之燥,可以益寿”。
而金元时期的医家,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
法象药理学的影响力直到今天仍未磨灭。
那么,法象药理学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1法象药理学对中医药学的推动作用1.1法象药理学对古代医家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起到推动作用在唐宋以前,中医界以方书居多,如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宋代的《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即为其代表。
而在宋代以前,虽有一批有影响的本草著作,但大多为大部头的官修本草,且数量不多。
对中药的阐述多只涉及功效及主治病证。
如《神农本草经》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而对其为什么会有这些作用阐释不多,甚至根本不提及。
金元以来,本草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特别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的本草学著作。
法象药理的思想基础及其应用

中医临床与文化医学与哲学2019年9月第40卷第17期总第628期法象药理的思想基础及其应用林支穹①余王琴②杜仲燕②摘要:法象药理作为一种古老的药理研究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法象药理以“取象比类"为核心,在物质的普遍性中探求其特殊性,以“气一元”论为哲学前提,秉承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药物置于天地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且其独特的抽象、推理方法,具有“不舍象”的突出优势,具备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深入了解法象药理的哲学意义和哲学优势,对更准确地把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现临床上已有不少实践证明了法象药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仍有些许模糊之处,需要正确对待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法象药理,取象比类,不舍象,整体观中图分类号:R2-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9)17-0067-04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19.17.18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alogical Pharmacology LIN Zhi-qiong,YU Wang-qin,DU Zhong-yan・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310053,ChinaAbstract:Analogical pharmacology is an ancient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which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in recent years.It regards"image analogy"as the core method,exploring its particularity in the universality of material.With the philosophical premise of"Qi monism",upholding the holistic view of"the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nvestigates medicine in the nature environment.And its unique abstract reasoning methodhas the advantage of"not giving up the image"9with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space.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nd advantages of the analogical pharmacolog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properties of medicine more accurately and guide clinical pharmacy.Now many clinical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bility of analogical pharmacology9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ambiguities,which need to be treated correctly and further explored.Key Words:analogical pharmacology,image analogy,not giving up the image9holistic view法象药理是将中医取象比类法运用于中药理论m,推论中药性味与疗效的理论方法,其核心是“取象比类”。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浅述
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
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
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
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
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宏利,朱辉.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象的科学内涵[J].中医药学刊,2006,24(4):699 700.
[2]李开生,王津生.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41 42.
[3]王好古.汤液本草(上卷·东垣先生药类法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00.
[5]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药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刘纯.刘纯医学全集:医经小学(卷一·本草第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白术的法象药理及其临床意义

◆中药法象及其现代理论构建研究◆白术的法象药理及其临床意义彭 欣,秦 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摘要] “以象释药”是中医象思维在中药学研究与应用中的极好体现。
白术为“后天培土圣药”,但在《神农本草经》等本草经典中,古人常以之治疗痃癖、结肿、山岚瘴气等诸多疑难怪证。
对此,按药性常论往往难以理解。
但若以“法象药理”“象性合参”的角度,这些功效应用可以从白术独特的“药象”中找到答案。
古代本草著作对于白术特殊药象多有详尽阐释,称之为“盘结丑怪,有兽之形”,以及“桴蓟”“多刺有风象”等。
笔者结合传统本草和现代药学研究,将白术的药象特点概括为:叶裂羽刺,团根瘤皱,肉白辛香。
而这些药象均与其“逐风水结肿”“痃癖气块”“主大风在身面”等特殊药效密切相关。
正如徐灵胎所言:“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
”由此认识白术的“象-效”相关性,可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药学智慧,弘扬传统本草理论的现代应用价值。
[关键词] 白术;药象;法象药理;象性合参;以象释药[中图分类号] R28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9X (2024)03-0279-07DOI :10.16294/ki.1007-659x.2024.03.003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of Baizhu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PENG Xin ,QIN Li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Interpreting medicine by image ” is a good embodiment of imag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izhu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 is an “effective medicine for cultivating the acquired earth ”. However ,in Shennong ’s Classic ofMateria Medica and other class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cient people often used it to treat many intractable syndromes ,such as hypochondrial mass ,swelling ,mountainous miasma and so on ,which isdifficult to be explain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medicinal property. But if we take the perspective of“pharmacological method state ”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mage and property ”,the efficacy and application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specific “medicinal states ” of Baizhu. Ancient literatures ofChinese materia medica had detailed explanations for the specific medicinal states of Baizhu ,which[收稿日期] 2023-12-25[基金项目] 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周凤梧经典名方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批文号:鲁卫函〔2022〕93号)[作者简介] 彭欣(1957—),男,吉林长春人,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方剂学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
1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持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
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
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
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
成的物象。
“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
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
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
是常说的“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
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
千年来因为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
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
“取
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
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
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
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
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
按五行
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
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
以春季而言,
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
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
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
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
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法象药理
2.1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
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
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
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
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
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著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
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2.2“药类法象”与法象用药
中药的药类法象理论模式,是把药物的基本性能、功效应用与其气味厚薄、阴阳寒热、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以及药材生熟等联系起来,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
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
如五皮散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
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
不孕证。
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
痛的作用等等。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
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
药类法象认为:药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对应,与地
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对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
降收、寒沉藏五大类。
用药定分两(剂量与君、臣、佐的关系)、用
药酒洗曝干(炮制药性)、用药根梢身例(入药部位药性)、用圆散
药例(剂型药性)[3]。
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来自《内经》,但经过整理而条理化,
形成这样的模式。
以细辛、白芷两药用药法象为例:细辛“气温,味
大辛,纯阳,性温。
气厚于味,阳也。
无毒。
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
之药”。
白芷“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
气味俱轻,阳也。
阳明
经引经药。
”气味厚薄为两药的主要区别[3]。
利用这样的模式,可
以描述、识别一个药物的主要药性轮廓,并为功能识别提供基础。
尽
管对于一个药物的记载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功能、主治方面的具体内容,但有了用药法象,可以引伸,可以推导,可以较全面地认识了解
这种药物性能。
这种以法象思想为前提阐释的药效理论,对于归纳辨
证用药规律和联想记忆药物功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药物、方剂的功效方面,中医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药物和方剂的功
效主治。
如由观察到水蛭吸血处的血流不止现象,而推论其有活血作用;天麻能在风中独立不摇,故又名定风草,前人由此推论本品有息风,定惊之功效。
2.3“药类法象”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中药作用趋向。
金
人张元素坚持“药类法象”的认识方法,对前人所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理论进行发挥,并绘有“药象阴阳图”。
在药物分类方
面,亦以先人气味厚薄之升降理论为依据,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
的药类法象思想。
如在《医学启源》中就将药物分列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让人们
用药时遵循“四时之度,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之原则。
李东垣承袭了张氏理论并加以完善,在《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
中都记载了用药法象与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的关系,药味与升降
关系的药性要旨等内容。
李时珍亦格外推崇法象理论思想,认为张元
素大扬医理,用药当须“顺时气而养天和”。
这个时期与法象理论相
伴而成的升降浮沉理论,是其第一阶段的理论内容,对后世中药养生
保健思想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后世医家在法象理论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现代的升降浮沉理论思想,
即以脏腑辨证为理论依据,相对于病势来阐述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从
而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3总结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综合药性的概念,综合药性不是单一药性,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药性理论概念,专指综合多种药性反映出一种
药物或一个方剂的总体药性,或者成为这一药物或方剂全面的、多维、多层次的药性描述。
这类总体的、全面的药性特征,有的文献称之为
药物的法象[4]。
实际上,在综合药性这一理论上,自古看法有所不同,《医经小学》
认为综合药性就是法象药理模式[6]。
用药法象中所指的用药法象则
是全部药性理论的总括。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综合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
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
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
史时期以前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
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
持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
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相关系。
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
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中药法象药理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