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精讲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办法一、实验目的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和药物动力学参数,为中药药学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选取质量可靠且稳定的中药材,通过研磨、浸提、浓缩等方法制备中药提取物。
制备的中药提取物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2.动物试验设计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猪等。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接受中药提取物的给药,对照组接受对照物的给药。
3.中药给药和采血根据实验设计,将中药提取物按照合适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途径可以选择静脉注射、口服、皮下注射等。
给药后,根据预定的时间点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可以选择尾静脉、眼眶窝静脉或颈静脉作为采血点,使用适当的采血管和采血方法。
4.血清分离和保存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要离心分离,将血清分离出来并保存。
可以使用离心机进行血液离心,选择适当的离心转数和时间。
分离好的血清样品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以防止酶的降解和样品的氧化。
5.药物代谢分析对血清样品进行药物代谢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在血液中的含量。
(2)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血液中药物代谢产物,了解中药在体内代谢的产物和代谢途径。
6.药物药效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药物代谢分析结果,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
可以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理学实验,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理学特性。
7.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中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Cl)、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
可以使用计算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
8.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撰写实验结果的报告,并提出实验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三、实验注意事项1.中药提取物的制备过程中应注意保证中药提取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的研究概况

造成 的。给药剂量= 床常用量 X动物等效 剂量 系数 X培养基 内的稀 临 释度 。这一方法 的可以部分的 弥补含 药血清在体外反应 系统 中的被 稀
释 。缺点是血 药浓度 并不能与给药剂 量呈等倍数增加 ,对药 味多 剂
收 ,肠 道菌使 苷分 解 ,释 放的 苷元易 被肠道 吸收 而成 为真正 产生药
( p r e t Me i n 1 , a n n dc l ol eA h i u u 4 0 2 Dea t n o dc e 1 W n a Me i C l g , n u h 2 1 0) m f i 1 a e W [ b tat T esrm p a c lg f r io a C i s me i n s gs u k nf m a i a ee ie hn s h rs r hn s h ra A s c] h e hr o yo a t n l h ee d i i ui e m t e o m l w r g nC i e e iee e l r u ma o tdi n c es n r a r n s v e boC b
最好是通过预试验解决 。 ] 3给 药方 案 在进行 中药血 清药理实 验之前必须 确定合适 的给药方 案 ,是否 禁食、给药的次数以及给药间隔都将会对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在1 8年 第一届 和汉 医学会上 首次提 出 的 ,近 年来 ,我国越 来越 多 94 的 中药 专家 应用此法 来研 究 中药药理 作用 。从而 避免 了 中药 体外用
要 的浓度 。这 一方法可 以根据 实验 的需要 ,相应 的提高 实验动 物血 中
集动物 血清 ,用此 含药成 分 的血清作 为药 物源加 入离 体反应 系统 中
研 究其药理作 用的实验方法 … 。血清药理学 是 日 本学者 Hrk ma i o1 o wa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

控裁,可以排除律态干扰,健蠢于俸志外酶环境不 同,体内外的细胞功能不完全相同。如果离体实验
与在体实验搁配合,能从深层次上阐明复方制剂的
药墩清在保存过程中其中药有效成分会发生分解等
变纯,致使药效成分含量显著降低,即使低瀑冷冻保
握好给药剂量及采皿时间;④不同个体,会出现含药
血清差异,增加了研究难度。
3
孛药盘潘药理学研究方法懿A点设慧
3.1含药血清和中药粗制品协同研究大多数试 验表明,食药血清疗效较好。中药粗体物无效,也有 糖反豹结论,还有两者均有臻用。这表噗中药盎清
《酷塞3释处理方法荠不熊去掉盎清静所有正常活性; ②有可能去掉或减弱血清中中药的作用。这些情况
(PRP)的比值为l:4时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2HT作
用最强。~般认为,以lO%的擞清添加燕为宣¨纠; 血清中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它们当中太多会对药效 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排除实验当中的此类干扰 因素,实验过程中宓籍设立严榱的空自盥清对照组。 2存在阀题与研究的难点
中药m清药理学起步较晚,现仍处于探索阶段, 越不可完全替代传统中药药理实验方法。①血清本 身内源性成分复杂,给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带来了 极大困难;②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
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E“血清药化学”一汉方刃药理 学护k、始丧一)允药物血中浓度测定力新L o、世界.TDM 研究,1988,(5):54
科、呼吸科、骨科、心血管科、’肾内科、外科等,对处方
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途径、频率、联合用药及合
理性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抗茵药物的使用率、使用途径4200张处方 中,抗菌药物处方1248张,占29.7l%。1248张处 方中单一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024张,占82.05%;二 联抗菌药物处方207张,占16.59%;三联及其以上 抗菌药物处方17张,占1.36%。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 950张,占76.12%;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0张,占 16.03%;夕}、用抗菌药物处方98张,占7.85%。 2.2抗茵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最 多,占38.78%;其次为大环内酯类,为20.67%;使 用最少的是氨基糖苷类,仅为0.24%,见表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抗菌试验含药血清处理方案的研究

药量一律折合为生药计算。水解酪蛋 白琼脂 ( - 、 MIA) 庚大 霉索 I 药敏纸片( 片含庚大霉 索 1 ) 为杭州微生物试 剂厂产 品, 每 0g均 前者批号 2 0 0 1, 者批 号 9 0 2 临床 Hb培养 基 由 兰州 0 0 38 后 73。 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 1 2 菌 株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MC B 20 3 、 炎 球 菌 . C C( ) 6 0 ) 肺 ( MO ( )4 0 )流感 嗜血杆菌 ( MC B)8 4 ) 大肠 杆菌 C C B6 6 1, C C( 5 5 7 、
注人无菌负压 采血 管, 凝固后离心分离血 清, 将各组 4只大 鼠的 血 清混合, 每组大鼠血清分 为2份. 份直 接置 一2 ℃冰 箱保 存 1 0 备用. 1 在 5℃ 水褡 中 3 ri 活后【 同l 置 一2 ℃ 冰 另 份 6 0 n灭 a , 祥 0
研究方法有待规 范…。 本文探 讨 r制 备含 药血 清 的处 理 对抗
量组相同浓度 的赋形剂稀释 . 使各 剂量组 动物所给 受试药应 用
液中所含赋形 剂 的浓度 相 同。试 验 中柴黄 片 与银 翘解 毒 片用
2 ℃冰箱保存备用, 0 另一份 未灭 活血 清各样 品置 球箱 中冻成 冰 块 后采 用冷冻真空 干燥法 ( 0 ) 干水 份, 一2 ℃保存 备 一7 ℃ 燕 置 o 用, 上含血清纸片均在 当 日内使 用。
食 正 常 。 查 B 8 ntL C 1 .  ̄ lL UA 2 r UN 6 3 mro , a 10 6t / / m 7 o d/
之法服药调治, 疗效多 不满 意。 自从我 们配合 以化毒 降浊坜癌 肠治疗后 , 治疗 效 果 明显 改观 。该方 以大黄 为 主药泻 浊通腑 , 蒲公英解 毒祛邪 . 丹参 活血 化瘀 、 改善微循 环 . 片、 芪温 阳 附 黄 益气 扶正 。该组方接邪不忘固本, 用大黄也无 伤正之虑。 久 运 用化毒降浊 汤灌厮 治疗 慢性 肾衰是 一 种简康 有效 的治 疗方法, 对于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 延长生存 时间. 提高生存 质量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精讲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概述

2 中药 血 清 药 理 学 方 法 概 述 2 . 1 实验动 物的选择 和模 型的建立
在选 取实验 体时要尽 量选 取与人类 生理学 相近 的小 鼠 、 大 鼠、 豚 鼠和兔 , 制备含药血 清的人或动物尽量与获取离体 器官 的 组织或细胞 的来源相一致 , 缩小由于种属不 同所带来生理方面 的 差异 , 减小 人体对药物 的免疫反应 , 这样会让实验 的结果更 加可 靠, 个别 的还有健康的志愿者提供血清。在选取合适的血清提供 者 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血清 的有效成分 的含量 , 考虑到幼 鼠对血清 提供量无 法满 足 , 所 以一 般都是选取 大鼠作 为血清提供体 , 且大 鼠也不 能太大 , 添加 多余 的动物之外 的因素 , 一般在实验 时都选 取体重在2 5 0~3 0 0 g 的成年大 鼠,与此 同时为 了减少动物个体 的 差异性 , 需要 将数只大鼠的血清混合起来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多 用于复方 中药制剂 的研究 , 且可以验证制剂 的药效学 。健康动物 模型 的建立可 以观察含药血清对机体各系统的药理作用 , 但 由于 健康动 物体和病 理动物体存在 生理机能上 的差异及药 物吸收 的 特异性等不 同 , 因此建立合适的病理动物模型在研究复方制剂 的 药效学研究上有更实际 的意义 。 如建立炎症动物模 型研究含药血 清 的抗 炎活性 、建 立肿瘤动物模 型研究含药血清 的抗肿 瘤作用 等。 2 . 2 给药剂量与浓度 给药剂量一直是 中药药理学方法 中的一道难题 , 在现有 的研 究 中也不是统一 的。在进行体外实验时 , 所用 的含药血清都是要 被稀释 的 , 但是 这样有可 能造成 的结果是结 论不准确 , 呈 现假 阳 性或隐形 ,这种的结果还可能是含药血清的浓度过低所造成 的。
【精选文档】中药血清药理学以及实验设计思路PPT

实验设计思路
• 复方黄连注射剂血清用肌内注射复方黄
连注射剂,2次/d,连续3d。末次给药后15 、30
中药血清药理学以及实验设计思路
中药血清药理学
•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 或中药复方经口服给动物灌 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 、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 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 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血浆 血清 凝血
• 血浆是指血液中除血球、血小板之外的部 分, 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含有水、无机 盐、营养物、激素、尿酸等。
防止中药粗制剂理化性质 反映药物的代谢产物和 由于中药及其复方化学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采用7~10d 给药法也是权宜之计。
实验动物的选择 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太多,结果重复性差 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太多,结果重复性差
对体外试验的干扰 给药后产生的内源性成分 设立正常血清空白对照组来排除血清本身所含干扰性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min,1、2、3 h后从兔颈静脉取血,分离含药血
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药血清中小
檗碱含量,用微量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测定复方
黄连注射剂含药血清的抑菌能力。结果复方黄连
注射剂含药血清对耐药性金葡菌具有明显的抑制
作用。
实验设计思路
• 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
• 建立CCl4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细胞模型, SD 大鼠为含药血清供体,以含药血清对损伤肝 细胞增殖(WST-8法)的影响为指标,采用正交试
• 含药血清的保存: -20 ℃或更低温度环境下保存。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黄峰

动物给药方案
给药前禁食
饮食可能影响中药复方体内动力学和临床疗 效。如食物对口服小柴胡汤者体内甘草甜素、 甘草次酸和黄芩素等的吸收影响明显。 因此应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特点、实验要 求,决定给药前禁食与否,并拟订给药后采血 时间。目前,给药前实验动物多禁食6—12h, 不禁水。
给药途径
一般在制备含药血清时,供体动物的给药途径应该与临床 给药途径一致,以避免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带来结果的差异.
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
① 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 异,从而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给 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 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 血时间; ②在药理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还, 存在血浆药理方法 和血清药理方法之争。 ③含药血清在体外反应体系中,血清药物浓度被稀 释问题,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微量成分及蛋白 结合率较高的成分,给药物检测和药理实验提出 了难题;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及 思考
黄峰 中药学 2110948107
中药血清药理学定义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 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 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模型的选择
• 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 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 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 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问在 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 • 离体组织(细胞)选择 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 疫反应。因此,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 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 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
中药血清药理学综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摘要:本文通过从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等实验条件的确立进行了阐述,从而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并对血清药理学的不足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及对其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中药;血清药理学;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处理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 Iwama[1]在1948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中药专家应用此法来研究中药药理作用。
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
血清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优势[2]:①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药复方直接应用于离体实验的难点,使中医药研究能在离体实验中直接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②从中药复方本身来讲,可克服体外实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方经体内胃肠吸收、生物转化后的综合整体药理效应;③对含药血清的成分进行药效、药动学研究,可以发现中药复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探讨中药复方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④可以用来验证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了中药直接进行体外用药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从而相对有效地阐释中医药治病的科学机理,可以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研究提供依据。
1、实验动物的选择在目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常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但动物的种属不同,其血清成分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尽量选择和人类生物学特征相近的物种[3],从而缩小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在生理、生化等状态下的差异,减少因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否则其研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教学讲义ppt课件

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
总结词
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血 清药物化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对于揭示中药 的作用机制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详细描述
药效学研究应采用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对机体生理功能 和病理过程的影响。同时,应采用现代药理 学技术和方法,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等,深入研究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 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 依据。
04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 与展望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分析,可以鉴定出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 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 依据。
指导中药质量控制
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加 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确 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
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分析,可以发现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新化 合物,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候选分子。
优化药物设计和改造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 修饰和改造,以提高其药效和降低副作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食品和保健品领域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教学讲义 ppt课件
目 录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述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与展望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教学实践
0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进入体内后,其化学成分在血清中的 变化及其药效作用的科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概述

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3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学方法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并日趋规范化阁。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技术方法的规范化研究主要包括面。
3.1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问题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是血清药理学研究的基温保存及灭活处理的影响,含药血清的去蛋白处理等。
3.i.1动物的选择选取的动物应结合具体的试验而定,一般多选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来制备含药血清。
不同种属的动物,其血清成分不同,因此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用与人类生物学活性近似的物种。
在实验中一般可采用成年大鼠(体重为250~300g),并将数只大鼠的血清消混合,这样既能适应实验的需要,也减少了动物的个体差异[9]。
3.1.2动物给药方案1)给药剂量在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前,必须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王力倩等[10]在研究苦参、仙鹤草的抗癌作用时发现,以参考公式(给药剂量=临床常用量×动物等效面积系数×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计算给药剂量得到的含药血清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而比以上述的参考公式计算的给药量小1倍的含药血清无明显作用。
李仪奎口u提出两种方法:(1)增大给药剂量;(2)血清冻于粉法。
笔者认为,究竟采取什么剂量,最好通过预试验解决,如能通过上述公式达到较好的阳性结果,则应首先采用;反之,可继续增大给药量,只要动物不死亡;如仍无阳性结果,可采用血清冻干法。
2)给药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lo天法(1次/天,连用7~10天),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第1、2次间隔2小时;第2,3次间隔4小时),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小时,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中药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研究概述

中药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研究概述
中药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研究概述
中药含药血清是指将含有中药有效成分的血清制备出来,具有中药的药效和血清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中药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下面将对其研究概述进行介绍。
一、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
1.传统方法:传统方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将其滴入动物体内,然后采集动物的血清,经过多次提纯后制备出中药含药血清。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中药含药血清药效稳定,但制备过程繁琐,成本高。
2.现代方法:现代方法是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将其注射到动物体内,采集动物的血清,经过多次提纯后制备出中药含药血清。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中药含药血清成本低,但药效不稳定。
二、中药含药血清的应用
1.治疗疾病:中药含药血清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肝炎、肺炎、心脏
病等。
其药效稳定,疗效显著,且不易产生副作用。
2.保健养生:中药含药血清还可用于保健养生,如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其药效温和,对身体无害。
三、中药含药血清的发展前景
中药含药血清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将越来越成熟,其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
同时,中药含药血清的研究还将促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中药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药含药血清将成为中药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讲解

二、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
• 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 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 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 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 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 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 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 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 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 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背景
•
中药具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是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传统医学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 界人民的健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中 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 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 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 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 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 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
• 质量标准化研究 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 究确立被国际认可的有效成分,以此为指 标通过 HPLC,GC 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 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复方质 量标准化。
• 复方配伍机理的阐明 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 理论方面解释为君、臣、佐、使。然而就一个确 立的复方而言各家说法不尽一致,君药如何确立 及各药的配伍意义等都存在各舒己见的现状,缺 乏客观的现代研究基础资料进行印证,给新药 (中药)研究带来了许多困扰。而中药血清药物 化学的成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解 决此问题。即应以血中主要移行成分的来源生药 确定为君药,其它药物根据血中移行量和活性来 确定。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相关问题探讨

目前对于供体动物是否需要造模还未达成共识。在药 物的作用下,病理和正常生理环境中,经过消化吸收,生 物转化等过程后,产生的有效组分不同,药代动力学参数 不一致,且血液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会随着机体内环境 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所以供体动物是否造模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否对药效进行正确评价。目前最常用正 常动物作为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但有学者认为必须对血 清供体动物造模才能真实评价药效[3],然而含药血清中有效 成分的定量分析检测尚未见有突破性进展,且血清成分复 杂,不可控因素很多,所以目前无法准确比较病理和正常 生理状况下血清及其代谢产物以及经过体内生物转化后有 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差异[4-5]。
6 含药血清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含药血清制备时选用的动物多为大鼠,在取血 的过程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溶血,这对以后的实验结果具有 一定的影响,笔者经过试验,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时,平行 血管进针,进针时,针头位置为腹主动脉与肾动脉的分支 处或略向上,此处的动脉血流量大,血管较粗,针头不易 吸黏血管,血流通畅,从而减少取血时间,降低血细胞溶 破率。
5 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及保存
制备成功含药血清后,需要对血清进行灭活,因为 血清中的成分复杂,其中的一些抗体,补体,酶,细胞因 子等活性物质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通用的方法是 56℃左右水浴加热进行灭活,一般为30min。但是此方法可 能也会使血清中某些药物有效成分发生变化甚至失活[1],研 究药物作用机制时发生偏差,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药效。此 时应注意体外实验要与体内实验相互对照,从而正确阐明 药物的作用机理。为了去除血清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对实 验结果的影响,含药血清需除菌处理,一般用0.22μm微孔 滤膜进行过滤,此方法可以有效除去血清中的微生物,且 不会破坏其有效成分。含药血清存放于-20℃,若长期存放 应在-80℃或液氮中保存,但实验应尽量选择新鲜血清,因 为血清在低温长时间放置时,其有效成分也会降解[8]。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的科学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
研究中药复方是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它是在以往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改进的,即给动物口服药物后,将含药血清加入到体外反应体系中,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来源,研究其药理作用。
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而且可用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超越性、生物化学、受体、基因等研究。
揭示药物作用机制更深入,重复性好,用料少,独特之处在于更适合于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
由于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在体外和口服给药后,经过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在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有些是药物本身的物质,有些是肝脏代谢的产物,有些是通过第二信使间接产生的。
因此,以中药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作用既不客观也不准确。
含药血清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在理论上更科学、更真实。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中药血清药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化学成分和药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综述了其研究方法和应用研究现状。
1、国内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现状1.1、在动物的选择一般用大鼠、家兔、豚鼠等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但不同物种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在选择动物时应尽量选择与人类具有相似生物活性的物种。
刘成海等人建议在体外培养实验中使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给细胞提供了营养,又给药物提供了载体,还避免了各种血清的干扰。
一般应该首选兔子和老鼠。
1.2、灌胃次数与时间间隔有7~10d法(1次/d,连用7~10d),3次给药法(连续给药3次,笫1、2次间隔20h,第2、3次间隔4h),2次给药法(第1次给药后2h,再以相同剂量重复1次)等。
各种给药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从而便于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
不过严格地说应该按药物半衰期给药,连续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半衰期很难测定,所以7~10d给药为权宜之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同时,该研究还发现,不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均可出现多个抑菌高峰,表明中药抗菌有效成分复杂,其吸收高峰不相一致,可以对细菌给予多次打击,有利于抑制其繁殖。
崔晓兰等应用口饲桂枝汤的含药血清进行研究,发现每日1次连续3天,末次给药后2小时的血清有明显抑制副流感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桂枝汤煎剂本身并无直接抗副流感病毒作用,而口饲桂枝汤后的中药血清则有明显作用。
因此,血清药理研究可以防止假阴性实验结果的出现。
二.对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研究杨奎等观察了口饲黄芩、香薷、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丸的含药血清对家兔单核细胞内生致热原产生过程中单核细胞内DNA、蛋白质合成速度及Ca2+内流的影响。
结果显示,口饲黄芩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并推测出黄芩解热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而阻断内生致热原的合成。
含香薷血清、含羌活胜湿汤血清、含九味羌活丸血清三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单核细胞Ca2+内流的影响,香薷和九味羌活丸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Ca2+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作用较明显。
三.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王力倩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进行离体试验,观察了含苦参、仙鹤草的血清及其煎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结果发现苦参、仙鹤草煎剂及含苦参血清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而含仙鹤草血清则无效。
初步证明苦参对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确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而含仙鹤草血清及其煎剂出现了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中药粗制剂因素有关,也可能受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及血清等因素的影响。
该研究提示,含药血清药理研究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有一定的意义。
四.对造血系统的实验研究张英华等用血清药理方法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对造血祖细胞的影响,发现含当归补血汤的血清对小鼠粒系一巨系造血祖细胞(CFU-GM)、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含药血清量的增加,CFU-GM、CFU-E的增殖数越高。
提示当归补血汤能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从而有可能增强粒系一巨系、红系细胞的生长、成熟而达生血补血的作用。
拆方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刺激粒系、巨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源于当归,而对红系造血祖细胞的作用以黄芪为主。
表明当归、黄芪对不同的造血祖细胞的作用各有侧重,又互相合作,共同调节机体的造血补血机能。
而当归补血汤煎液对CFU-GM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当归补血汤水煎液不能刺激CFU-E的增殖。
这与当归补气补血的作用不相符。
由此可见,血清药理体外实验方法克服了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的弊端,是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中药复方体外实验方法。
五.对呼吸系统的实验研究董自波等以金荞麦片为供试药物,观察了含药血清对离体豚鼠回肠的松弛作用。
结果发现,口服临床等剂量的金荞麦片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的收缩,表明金荞麦片具有H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能改善气管炎过敏的临床症状,时效关系表明等效剂量的金荞麦片给予豚鼠40分钟出现效应,80分钟到达峰值,160分钟效应开始衰减,效应至少可以维持160分钟。
量效关系表明:3倍与9倍临床等效剂量效应呈比例的增加。
黄坚等发现小青龙汤药物血清具有显著抗组织胺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且呈良好的量效关系,与直接煎剂进行离体药理实验具有相似的药理效应。
该实验提示小青龙汤中的抗组织胺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而起作用,其有效成分的达峰时间约为2小时,表明血清药效实验的可靠性及可信度在某些方面优于通常的药理实验。
六.对心血管系统的实验研究张群豪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到口饲血府逐瘀浓缩丸的含药血清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血府逐瘀汤煎剂直接加入培养基中也呈现出对SME繁殖的抑制作用,且煎剂浓缩液作用强于含药血清。
表明血府逐瘀浓缩丸在体内外确均有抑制SMC增殖的作用,血府逐瘀浓缩丸确含抗SMC增殖的有效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
血府逐瘀煎剂浓缩液的抑制作用比含药血清强,可能与某些有效成分未能从消化道吸收或经体内代谢失活有关。
王伟等用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血府逐瘀胶囊、精制血府胶囊、硫氮酮三组药物的含药血清可显著降低缺氧缺糖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L)、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的释放,且精制血府胶囊组、硫氮酮组更为显著。
提示精制血府胶囊组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强于血府逐瘀胶囊。
刘强等观察了清心饮对大鼠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3病毒的影响,发现清心饮的含药血清可明显减轻实验性病毒心肌炎的细胞病变,改善细胞搏动,降低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滴度,减少感染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释放,显著抑制柯萨奇B1病毒核糖的复制。
清心饮的水煎剂液体体外实验也有上述药理作用,由此提示清心饮中含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的有效成分,口服有效。
针对以往附子强心作用的研究均采用体外实验或静脉直接给药的方法,而无口服给药的结论。
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未服药动物血清比较,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后2小时血清作用达高峰。
证明附子血清与附子制剂直接给药两者对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基本相似,说明其强心有效成分确能经胃肠吸收入血,且不会经吸收立即被代谢失活。
七.对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刘国卿等采用具有典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特征的PC12细胞株为实验模型,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口饲“李氏5号方”的含药血清对神经元的影响。
结果发现含药血清作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对NaCN加缺糖致PC12细胞缺血样损伤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和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江雪华等采用新生小鼠大脑皮层进行体外神经细胞培养,建立离体的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运用血清方法,进一步观察了含“李氏5号方”的血清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的影响。
结果表明“李氏5号方”水煎剂(含挥发油成分)虽能抑制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损伤,但作用不如其含药血清强,同时,含药血清抑制神经损伤的药理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李氏5号方”可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
八.对肝细胞的实验研究刘成海等观察了扶正化瘀方对培养大鼠贮脂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方血清能明显抑制贮脂细胞增殖,且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及其血清浓度有关,而且对贮肝细胞内外胶原生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季光等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血清能显著促进正常及损伤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活性,抑制正常及损伤肝细胞的胶原生成率。
刘成海等采用扶正化瘀方的血清直接添加于培养的肝纤维化病理形成的重要细胞—大鼠肝细胞及星状细胞。
结果表明:含药血清能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肝细胞增殖。
提示扶正化瘀方有利于损伤肝细胞的修复、有助于抑制舌状细胞活化及其细胞基质生成,显示该方的抗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王晓玲等采用血清药理方法进一步研究了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的配伍作用,结果表明,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均可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抑制其胶原、TGFβ1的基因表达与蛋白生成。
其中化瘀组抑制增殖和活化的作用最为突出,扶正组抑制胶原的作用最显著,虫草菌丝的抑制TGFβ1作用最强。
证实了“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妙用”。
九.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曾南等[23]观察了含虫草的血清对IL-2活性的影响,发现1.25g/kg剂量组能增强IL-2活性,但7.5g/kg、3.5g/kg剂量组作用不明显,相反3.5g/kg剂量组却出现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血清的稀释度及其内容物有关。
阴赪宏等应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当归补血汤对小鼠白细胞的活化作用。
时效关系研究表明,当归补血汤13.2g饮片/kg体重灌胃小鼠后6~60min等不同时相的含药血清对小鼠白细胞均具有活化作用,量效关系表明,当归补血汤6.60~33.0g饮片/kg体重分别灌胃小鼠后的含药血清对小鼠白细胞均具有活化作用。
十.对泌尿系统的实验研究赵宗江等用血清药理方法,观察了含温阳降浊汤药物成分的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s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血清中的药物含量成正比例关系,提示温阳降浊汤抑制MsC增殖可能是该药防治肾小球硬化、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重要机理之一。
由此可见,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拓宽了研究领域,提高了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