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添加标题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性别角色发展不仅关注儿童的性别特征也关注儿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如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家 庭、学校、媒体等 对儿童性别角色观 念的影响。
生物因素:基因、 荷尔蒙等对儿童性 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认知因素:儿童 自身对性别角色 的认知和认同。
家庭干预: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角色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 印象。
学校教育:教师应对学生灌输平等的性别观念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消除性别歧视和 偏见。
社会环境:媒体应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刻板印象宣传多样化的性别角色形象提高社会对性别角色 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咨询:对于性别角色发展异常的学生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性 别认同和角色偏好。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可能影响儿 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过度强调性别特征可 能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支持 可能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自己的个性。
强调性别平等和 尊重差异的重要 性帮助孩子们理 解性别不应该成 为评价他们能力 和价值的标准。
06.
男孩表现出女孩的特征女孩表现出男孩的特征 对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强烈反感 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不认同或不确定 过度强调性别特征或行为如过分强调男性力量或女性柔弱
家庭因素:父母角色定位、教育方式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媒体宣传等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生理特点、心理需求等对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教育和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有效措施
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
目 录
• 引言 • 幼儿的性别认同 • 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 • 幼儿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的关系 • 教育启示和建议 • 研究限制与未来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性别认同
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 度,包括对自身性别特征的认同 和接纳。
性别角色
幼儿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观察 、模仿和学习到的性别角色规范 和行为模式,如男孩应该怎样, 女孩应该怎样。
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期望和规范存在差异。
在某些社会文化中,可能存在对某一性别的刻板印象或偏见,这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 色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将影响幼儿的性 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发展。
0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家长和教育者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并给予支持和理解。
培养平等、尊重的性别观念
强调男女平等
培养尊重他人的态度
家长和教育者应向孩子传递男女平等 的观念,让他们了解不同性别的权利 和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教育孩子尊重不同性别的人,不论年 龄、种族、宗教信仰等,培养他们包 容和开放的心态。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避免给孩子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如男孩应该喜欢蓝色、女孩应该喜 欢粉色等,鼓励他们超越性别的限制 ,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提供多元、包容的学习环境
创造无性别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环境中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 动,让孩子在不同领域中自由探索和发展。
鼓励孩子参与跨性别的活动
性别角色期望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概述.pptx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外 部刺激与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通过主 体的心理机能结构的不断同化、顺应而 达到平衡,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0—2岁) 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 ;开
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 向行为转移;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2
1—3
自主对羞怯怀 疑
3 3—6 主动对内疚
4
6— 12
勤奋对自卑
5
1220
统一性对角色 混乱
发展顺利者心理 发展障碍者心
特征
理特征
对人信任,有安 面对新环境会 全感。获得希望 焦虑不安
能按社会要求表 現目的性行为。 获得意志
缺乏信任,行 动畏首畏尾
主动好奇行动有 方向,开始有責 任感。获得勇气
畏惧退縮,缺 少自我价值感
学前教育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学前教育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性别角色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以性别角色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发展全面的认知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益处和挑战。
一、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教育儿童不同性别的特点、角色和期望,他们能够逐渐建立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并理解自己与其他性别之间的差异。
这种认知不仅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形成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关系。
二、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社会认知的促进性别角色教育不仅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也对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性别角色的期望和对应的行为准则,儿童能够理解社会中不同性别的角色和责任,并逐渐形成对社会行为的规范。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三、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性别角色教育还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通过学习性别角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儿童能够积累更多的信息,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性别角色教育也为儿童提供了更广泛的视野,能够启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尽管性别角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教材来传达性别角色相关的知识,以避免误传和刻板印象的形成。
其次,性别角色教育应该避免对儿童进行过度的性别分化,而应鼓励他们发展全面的个性与能力。
最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需要形成教育者、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中的性别角色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实施作者:郝露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第03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当前学前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所在,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特点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4-01幼儿园里,教师在组织很多活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这样看来,幼儿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又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是经过多次的见习发现,教师一旦组织一些有关按性别分组进行活动的游戏时,在活动中,只要是提到男孩子站到这边,女孩子站到那边,或男孩子与女孩子交换位置玩时很多都弄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到哪儿,在这时候,教师还需要一个个地去帮他们找位置。
一、关于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
1.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例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光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
虽然男女性别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教育的结果。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他们会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女孩怎样做才会讨人喜欢,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比较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
2.关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于那些对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的孩子,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
如果在幼儿期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等等。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第一阶段(5~8个月),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 趣,但对自己的镜像或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 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
第二阶段(9~12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认识身 体各部。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 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 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12~24个月),主体自我发展,认识自己 的整体形象。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 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 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第一水平: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 第二水平:出现最初的独立; 第三水平:支配自己的动作。
(3)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愿意”和“应该”的区别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发展 第一、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和多方面进 行评价。 第二、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第三、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第四阶段(24~36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意 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 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特征有 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
第五阶段(36个月以后),客体自我形成,名字 与身体联系。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 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 我形成的重要标志。这时的儿童已经能意识到自己 的独特特征,能从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言语表达自 己。
(1)性别认同的发展 即对自身性别的自我界定。(2.5岁以上) (2)性别稳定性的发展 对性别不随年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3岁以
上) (3)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对性别不随人的外表变化而变化(4岁以上)
2、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019年(2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2019年(21) (总分150, 做题时间120分钟)选择题1.白天从电影院走出来,觉得阳光很刺眼,什么东西都看不清,要过一会儿才会恢复正常。
该现象是( )。
SSS_SINGLE_SELA对比现象B视觉现象C定位现象D适应现象该问题分值: 2.9答案:D感觉器官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出现感受性在一段时间内的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作适应现象。
视觉的适应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从亮处到光线暗的地方,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了,就能看清楚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相反,从光线暗的地方突然走到阳光下,最初只感到刺眼,什么也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就能看清楚,这一过程就是明适应。
题目中的现象属于适应现象中的明适应。
2.小明是一个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的孩子,但他的兴趣不稳定、粗枝大叶、易分神。
从气质类型来分析,他倾向于( )。
SSS_SINGLE_SELA胆汁质B多血质C抑郁质D黏液质该问题分值: 2.9答案:B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
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
由此可见,小明属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
3.下列表述中,( )不能表现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
SSS_SINGLE_SELA对自己和别人的发音感兴趣,并意识到自己发音弱B能正确地叫爸爸C评价他人的发音,追求自己发音准确D意识到同音字有不同意义该问题分值: 2.9答案:B能正确地叫爸爸,这表现的是幼儿的言语能力,不能说明语音意识的产生。
4.( )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SSS_SINGLE_SEL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该问题分值: 2.9答案:D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__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性的涵义与学前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理解学前儿童的 亲子交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及学前儿 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了解培养幼 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难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放任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
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 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 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 发展。
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 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 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 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 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 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 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 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 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 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 定的个性特征。
(二)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外表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 明显因素。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就能区分漂 亮和不漂亮的孩子,并且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 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 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 究发现,漂亮在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 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专制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
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探讨
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探讨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开始初步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也在此时期悄然萌芽。
这一过程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未来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对于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一、性别角色意识的内涵及重要性性别角色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对生理性别特征的认识,还涵盖了社会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的期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培养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当孩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理解与之相关的特点和行为规范时,他们会更有自信地展现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
其次,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能够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
孩子们在与同性和异性同伴的互动中,遵循适当的性别角色行为,有助于减少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这也为他们未来适应社会性别分工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奠定了基础。
二、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培养的现状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和家长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存在刻板印象。
例如,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喜欢玩娃娃,男孩就应该勇敢、喜欢玩汽车等。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一方面,教育环境中缺乏对性别平等的正确引导。
在一些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着对不同性别的不平等对待,如在游戏活动中分配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或者在奖励和批评上存在性别差异。
此外,大众媒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电视节目、广告、动画片等常常呈现出过于刻板的性别形象,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误导。
比如,一些动画片中女性角色总是柔弱需要保护,而男性角色则总是强大勇敢,这种单一的形象塑造容易让孩子形成片面的性别观念。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形成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发展心理学之性别发展与性别差异
到了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幼儿阶段稍微缓和一些。
到了青少年早期,性别刻板印象又一次变得僵化,青少年对偏离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容忍度再次降低。
青少年期结束以后,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发展进入稳定期。
贝姆的双性化理论
反对将男性化和女性化看做单一维度的对立两极,而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可以看做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两个维度上得分很高,即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称为“双性人”个体。具有较多男性特征的人属于男性化个体;具有较多女性特征的人属于女性化个体,既缺乏男性特征又缺乏女性特征的人属于“未分化”个体。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及性别及性别所具有含义的认识与接受程度。
科尔伯格
的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认同的发展是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发展的。
阶段1:基本性别认同阶段
一般到3岁,个体才会会的基本的性别认同,确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
大约到4岁时,个体对性别永恒性性开始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
阶段3:性别恒常性阶段
在学前阶段后期和学龄阶段早期(5—7岁),个体对性别的认识更趋成熟
2、性别角色的形成
性别角色是指一个特定社会中被看作男性和女性恰当的行为模式。
3、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的固定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并非是直线式增长的。
第十二章性别发展与性别差异
4、性别差异
言语能力
女孩的语言能力总体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言语技能的年龄较男孩早。
空间及数学能力
男孩的空间能力优于女孩;男孩的数学能力优于女孩。但这种优势并非是全面的优势,女孩在运算技能上优于男孩;在基础数学知识方面,女孩和男孩相当;在数学推理、几何等方面,女孩落后于男孩。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性 别 标
性 别 固
性 别 一
志
定
致
性
➢1.玩具偏好的差异 ➢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3.抚育性的差异
(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方面
出生时女孩子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孩 子快些。走路、长牙、青春期的到来,女孩子都先 于男孩子。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 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 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则
要求女孩承担表达性 角色;男孩承担工具 性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 的过程。
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斯:
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 创造力需要
• 敏感——女性特质。 • 自主性和独立性——男性特质 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女 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 因此,教师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按 照不同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培养女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 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使儿童 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 高大、风度翩翩、强壮、豪放 、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 敢、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不同。
大众传媒
角色定位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2岁前,儿童不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具体体现在: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 性发展三个方面。
三、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生理社会理论 •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出生之
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对儿童性别 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 性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 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静、温 柔的活动。
(二)认知因素——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 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 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稳定性和 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 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的性别类型化行为 就越多。
(三)社会性因素——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认 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父母和教 师行为的模仿。
儿童通过观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 成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四、思考
男幼师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Yi一、一
一、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的概念
1.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性别行为: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 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 1.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 色知识(2-3岁)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及教育干预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及教育干预作者:张爽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9年第11期[摘 ; ; ; ; ; 要] ;学前期(3到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重要期。
但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学前儿童容易形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人格发展的多样性。
双性化人格发展理论,是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
家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在日常教养过程中进行及引导和干预,帮助缺乏社会经验的学前儿童形成科学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为。
[关 ; ;键 ; 词] ;性别角色;角色认知;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发展[中图分类号] ;B84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226-02男女生来有别。
这种“有别”在生命初期是生理机能、身体构造的差别。
然而在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这种“有别”又逐步演变为社会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性行为和角色期待。
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因而,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后天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中习得,而不是先天具有。
一、外界因素——影响性别角色的认知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性别认知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基本性别认同阶段(3岁左右)、性别稳定阶段(3~5岁)、性别恒常阶段(6~7岁)。
学前儿童能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能初步、刻板地区分性别差异,同时6岁幼儿已经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幼儿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是其主动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求性别群体所期待的一致性行为。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在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完成性别角色的建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幼儿最初的性别意识来自养育他们的父母及家人。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 学前小孩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观点指小孩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品德为规范与社会性技术,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小孩社会性性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是孩子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b5E2RGbCAP二.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亲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主要包含父亲母亲与儿女的感情联系以及父亲母亲的修养方式。
p1EanqFDPw(二)伙伴关系得发展——伙伴关系是指小孩与其余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同样或邻近的小孩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拥有同等、互惠的特色。
DXDiTa9E3d(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依据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希望而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少儿道德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指个体帮助或许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偏向。
详细包含分享、合作、礼让、救助等。
RTCrpUDGiT(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入侵行为,就是损害他人或许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成心破坏东西、向他人寻衅等,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5PCzVD7HxA三.研究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小孩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1、培育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小孩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小孩发展的三大方面。
jLBHrnAILg2、完满的人品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拥有促使作用。
(二)少儿期是小孩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期间,少儿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础;1、少儿期社会性发展在人一世的社会性发展中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少儿社会性发展的利害,直接关系到少儿将来人品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因为少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点期间,少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以及社会行为技术在此阶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显然的个人特色,甚至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固的个性特色。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3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及 影响因素
你知道吗?
性别 性别角色
5
一、基本概念
性别(sex)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
差异。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 成,有性腺、睾丸,而女性染色体由 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性的外部 生殖器也不同。先天的 自然的
21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有一些研究认为男子的脑功能比女子的脑功能更 加单侧化、专门化;女性的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 侧性。 同样遭受左脑半球损伤,女性比男性造成的 语言缺陷程度要低。如果是右半球损伤,女性比 起男性造成的空间缺陷程度也要轻些。
22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有关研究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鲍克等人曾对167个家庭空间 能力测验的研究中发现,空间能力的遗传为性连 锁性遗传。
7
从洗手间标志看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8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 大胆、勇敢、正义感 • 大大咧咧、不掉眼泪 • 思考不周到 • 赚钱养家 • 保护女孩子 • ……
9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 重感情,易掉眼泪 • 思考周到 • 会持家,顾小孩 • 较柔弱 • ……
10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性别行为习惯的 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 差异。
11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
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2
(一)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阶段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年龄(岁)
1.5 -2
测验问题
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性别角色
社会认定 男性和女性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 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 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认同
儿童获得性别守恒不仅 与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关 ,也与他们对性别的知 识有关。一个对3~5岁 儿童的研究发现,学前 儿童有无关于生殖器的 知识,对区分性别具有 显著作用。
(三)影响因素
文化差异,价值观 期望 目标,形式,内容 同伴选择及影响 父母的榜样特征
文化
社会和国家
教育
同伴
家庭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性别老 师
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会对儿童社会化的正常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强化错误的性 别观念,加剧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矛盾,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接近 喜爱共同的活动 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 上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 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
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
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
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
观察学习两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
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
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
6— 12 1220
勤奋对自卑
5
统一性对角色 混乱
期 別
年龄 成年期 (20-25 )
发展危机
发展顺利者心理特征
发展障碍者心理特 征 与社会疏难,时感 寂寞孤独
6
亲密对 孤独
与人相处有親密感。
获得爱的品质
7
中年期( 25-65)
繁殖对 停滞
热爱家庭关系社会, 有责任心有义务感。
获得关心的品质
不关心別人与社会 ,缺少生活意义
第 一 学 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
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 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
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
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几个基本概念 性别 性别,就是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 ”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 群体的基本界定。 性别角色(性别概念) 性别角色是被社 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 期望的总称。
1 8 成熟 2 3 4 5 6 7 8 自我整合 与绝望
7
成年期
繁衍与 停滞
亲密与 孤独 同一性与角 色混乱 勤奋与 自卑 主动与 内疚 自主与怀 疑羞愧 基本的信赖 与不信赖
6
年轻的成年期
5
发身期青春期
4
潜伏期
3
运动的-生殖的
2
肌肉的-肛门的
1
口腔的-感知的
期 別 1 2
年龄
发展危机
0—1 信任对不信任 1—3 自主对羞怯怀 疑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 传统习俗
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989)
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核 心内容 认为存在于无意 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 心理的基本动力,是 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 的永恒力量。
;思维变得更科学;开始关心社会及自我同一性问题。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生物 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 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 一体,它处于不断的发 展中。在人格发展中, 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 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 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 合的作用。
2、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发展阶段-同一性渐成说
(0—2岁)
前运算阶段 ( 2---7岁)逐渐发展语言和用符号去思维的能力
;能单维通过逻辑去思考和运算;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表现为自我 中心);缺乏逆向思考能力和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 ( 7---11岁) 能解决一逻辑性时出现的具体
问题;理解守恒的规则,能够分类和排序;理解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 11、12岁以上)能解决逻辑形式的抽象问题
8
老年期( 65-)
自我整合 对 失望
隨心所欲,安享余年 。获得智慧的品质
悔恨旧事,徒呼负 责
学前期的三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 基本的不信任感( 0-1岁)
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 )
第一反抗期 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 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 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
性别稳定
3-4
性别恒常
6-7
相关:
. 开始以道德行为 的准则为标准进 行评价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 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儿童自我 评价的特点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 绪的自我评价到初 步客观的评价
从比较客观笼统夫 人评价道比较细致 的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 价到内心品质的评 价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 ; 开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 意向行为转移;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思维变得更科学;开始关心社会及自我同一性问题。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科 尔 伯 格
性 别 标 志
性 别 固 定
性 别 一 致 性
1.玩具偏好的差异 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3.抚育性的差异
(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1.生物学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和 性别图示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
(二)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分析: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依 赖于儿童认知发展 环境压力与认知 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 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论
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 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儿童获得性别角色 的态度和行为是观 察学习的结果
20世纪20年代本尼迪克特在北美不同部落的考察研究 M.米勒 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的考察研究
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斯 :
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 创造力需要 • 敏感——女性特质。 • 自主性和独立性——男性特质 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 女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 因此,教师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 按照不同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 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女孩的自主性,独立 性和创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 ,使儿童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 展。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获得性别角色
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 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 特点。 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 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 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发展顺利者心理 发展障碍者心 特征 理特征 对人信任,有安 面对新环境会 全感。获得希望 焦虑不安 能按社会要求表 缺乏信任,行 現目的性行为。 动畏首畏尾 获得意志
3
3—6 主动对内疚
主动好奇行动有 畏惧退縮,缺 方向,开始有責 少自我价值感 任感。获得勇气
具有求学、做事 缺乏生活基本 、待人的基本能 能力,充滿失 力。获得成就感 败感 有了明确的自我 生活缺乏目的 观念与自我追寻 与方向,时感 的方向。获得忠 徬徨与迷失 诚的品质
发展阶段理论
指儿童对自己 和他人的性别 的正确标定
性别同一性
性别恒常性 性别稳定性
儿童性别概念发展的顺序
步 骤
性别认同
年龄(岁)
1.5 -2
测验问题
你是个男孩还是个女 孩 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 是当爸爸 如果一个男孩穿上女 孩的衣服,他会是一 个女孩吗
特点
正确地把自己和 他人认作男性或 女性 理解人一生性别 保持不变 意识到性别不依 赖于外表
性别同一 性的获得
性别角色刻板化
认知和理解水平
学前儿童性别 角色的获得
性别稳定 性的获得
外表到本质 判断的发展
性别恒常 性的获得
具体形象思维到抽 象逻辑思维 模仿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指对人的性别不 因为其外表(如 发型、衣着)和 活动的改变而改 变的认识。
指儿童对人一 生性别保持不 变的认识
“所以,不是说女人越 成功就越中性,而是越 中性就越成功。中性的 性格符合社会的要求, 所以她们成功的概率更 大一点。”
So: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差异,认真对待!
学校教育
大众传媒
社会角色
男性与女性的行为差异是由于两性在日常生活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