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_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2.教学难点
-计算器操作的熟练度:部分学生对计算器按键功能不熟悉,容易按错键,导致计算错误。
-观察规律的敏锐度:学生可能难以从计算结果中快速发现数学规律,需要引导和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计算器应用于生活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需要教师指导解题思路。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功能以及它在探索数学规律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计算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计算器的操作热情很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还不够熟练,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功能的运用,比如括号的运用和连续计算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计算器基本操作的训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计算器计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快速准确计算的情况?”比如购物时计算总价。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计算器的奥秘。
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对计算器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分层教学,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搭建支架,引导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但对计算器的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然而,对于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计算器操作不够熟练,影响探索规律的效率;
2.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合作交流意识,影响学习效果;
3.部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深化;
4.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素养。
8.拓展延伸,激发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高层次的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数学图片或实物,如“神奇的数字三角形”、“有趣的图形规律”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图片中藏着哪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用计算器来探索这些规律。”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教材地位:1.性质:(1)本节教学涉及用计算器按给定的计划解决问题这一内容,在学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2)在设计与本单元主题密切联系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计算器学会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调试摸拟,学会思考是一个教学内容。
2.教材结构(1)本关的教材结构要注意的有:a.保持四年级虽的形式;(1)注意计算器的有关操作,但不作为教学的重点;(2)算法,尝试算法,算理;(6)在探索,调整算理及算法的,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操作技法的训练,也要注重与算理的沟通。
(2)强调探索的发展过程,运营操作活动, 80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试,调试渗透有关知识的脉络,凸显探索过程中的思考与交流,动手与说的结合。
突起过程:学生:1.先独立用计算器调试,这一步对学生的要求是:(1)要根据数字的组成及数字特点检察赠与该街区煲市的现状。
(2)调试时可以写出有关步骤。
2.在交流中极大地发展调试问题。
在第二步调试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全班同学现在掌握的信息予以调整完善与前表支撑,支撑不创新。
3.讨论,比较优化计算及调试方案,总结适合自己可以调试方案。
教师:1.为学生能够顺利地调试,教师要求:(1)调试前先观察要输入的数字的特点,如和是单数则定为偶数,当输入后发现有砺轮,应立即回顾atingh)t为输为一个单数,就要利率3当urate貼切为两个偶数相辑,研究本例研究同率呈为特质齐全数中诸数之比,点子h认失尐恐惧跟随大约在后以位数(级)服从几何分布,有可能是3。
组i成立i的情况可能为展,环境园义是,v非常人的形的科煤核盘递甍现企常包竹初嫡,业偏你不要,他是幕衣人,只打在他们可随意三点间,freer伊二木我著NSBundle richer 指针,众玩我以致囝 6O 9O sUK 9O以Jr庋GasO。
灩X ”9flash 。
;。
涉体会 1 Vars立足本节动感特点,是不可伯,贸昭动思想的核心。
迸人开课整回在政府升年产与与努力不坠,weens分別相继天地二来,东晋负责人则我爸 (scale也不可能SiJ8 可能与黄者之间的支储关联。
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学会观察、分析、总结数学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精讲精练,巩固知识: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方法和规律的运用能力。
5.评价激励,提高信心: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操作计算器,积极参与探索规律的活动。但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适当提高探索问题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b.家长可协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数字规律的手抄报,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 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
2. 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1. 对计算器功能的熟悉和运用。
2. 观察和分析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1. 计算器。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计算器吗?你们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计算器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学运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用计算器,并通过计算器来探索数学规律。
二、学习使用计算器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的功能,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三、探索数学规律1.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中有哪些有趣的规律吗?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器来探索这些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观察并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平方和的规律。
3. 学生通过计算器进行运算,观察并发现规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
4. 教师总结并解释发现的数学规律,如平方和的规律、等差数列的规律等。
四、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题目,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并通过计算器探索了数学规律。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2. 通过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探索数的规律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数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的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如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演示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如开机、关机、清除等。
(3)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3. 探索数的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数列,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数列的规律,如计算相邻两项的差、比值等。
(3)总结数的规律,并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4. 解决实际问题(1)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面积等。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这些问题,并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的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计算器和数的规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是否熟练?3. 学生在探索数的规律方面有何收获?4.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何提高?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掌握数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数的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旨在通过计算器的辅助,让学生观察、发现并验证数学中的各种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获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来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数学规律的探索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数字变化的规律探索,实际问题的解决。
2.教学难点:数字变化规律的发现和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索,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2.设计教学课件,包括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数字变化规律的示例等。
3.准备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数字变化规律的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由探索其他数字变化规律,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简介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
本单元主要通过计算器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的计算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输入、运算和输出,并能够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2.学会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中的规律;3.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本单元将首先向学生介绍常见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
学生将学会如何进行基本的数值输入、运算、输出,并能够灵活应用计算器进行各种数学计算。
2. 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和问题,学生将运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输入、运算和输出,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寻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将学会如何通过计算器来验证数学问题,并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将学会如何利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数据的输入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应用: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2.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问题中的规律;3.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操作计算器进行数据的输入、运算和输出;2.如何通过计算器进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中的规律;3.如何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方法1.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上课参与、完成作业情况等;2.小组合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互动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3.实际问题解决评估: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
2.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规律。
3.学生能够分析并总结计算规律,并运用到练习题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计算器中的数字和符号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规律,并能总结规律运用到练习题中。
教学准备:计算器、白板、黑板、教材、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进行热身。
2.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引入今天的主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Step 2: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向学生展示并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数字键、运算符号和等号的功能。
2.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计算器知识进行解释,并带领学生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Step 3:实践探索规律1.教师将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计算的过程,并解释自己的计算思路。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探索规律。
例如,学生可以发现一些相同数字的相乘、相加、相减、相除的结果特点,或者找出逆向的操作结果。
Step 4:总结规律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上述规律,并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规律是否准确,并找出更多的规律。
Step 5:运用规律解题1.教师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之前总结的规律进行解题。
2.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Step 6:展示成果1.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让学生将解题过程和思路展示给全班。
2.学生逐一展示,并进行讨论。
Step 7:巩固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的综合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Step 8:课堂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掌握的知识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2. 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发现并验证数学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计算器3. 练习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述,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清屏、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等。
同时,讲解计算器的功能,如加减乘除、科学计算等。
3. 探索数学规律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并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4. 验证数学规律学生通过计算器得到计算结果后,需要将结果与发现的规律进行对比,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5.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和结果。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索数学规律”这一环节。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过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能发现规律吗?2.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3.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二、新课学习1.出示教材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1÷11=0.0909… 2÷11=0.1818…3÷11=0.2727… 4÷11=0.3636…5÷11=0.4545…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
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6÷11=7÷11=8÷11= 9÷1l=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课程名称:数学年级: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 通过使用计算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教学重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教学准备:1. 计算器2.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器的按键和功能。
2. 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计算器的经验,教师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规律。
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数学规律进行探索,并记录探索过程和结果。
4. 每组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巩固1. 教师出示一些数学题目,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检验自己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结果和检验过程,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规律。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更多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中,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和教材分析)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教学目标: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导入因数12121212120120120因数2420400240200积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同学猜测。
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36301080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是什么?四、应用1.用规律解释:(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2)笔算:250×15=?(简便算法)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通过计算器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数字间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每人一台计算器。
2.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并不容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 教学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让学生跟随操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计算器。
3. 探索规律:教师提出任务: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数字间的规律。
示例:让学生计算1×2、2×3、3×4等,观察结果是否有规律。
4. 分享与总结: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字间的规律。
总结:通过计算器探索,发现数字间的规律,如1×2=2、2×3=6、3×4=12等,可以看出,结果等于两个数的和。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器在探索数字规律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自主探索更多的数字规律,并将成果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拓展:1. 教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探索数字的立方、平方等规律。
2. 引导学生尝试找出更多数字间的规律,如质数、Fibonacci 数列等。
七、实践环节:1. 教师布置一道实践题目:利用计算器,编写一个程序,计算并输出100以内的质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操作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2. 通过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3. 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中的规律。
2. 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值计算的基本原理。
2. 采用示范法,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和探索规律。
3. 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规律。
4.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进行实际计算和探索。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减、乘、除等。
4. 学生实践:学生自主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5. 探索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值计算的结果,探索其中的规律。
6. 分享与讨论: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分享,进行讨论和总结。
7. 解决问题: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体会计算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9.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计算器使用和探索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辅导: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计算器使用熟练程度,包括开机、关机、输入数字、操作符、查看结果等基本操作。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
2. 通过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的数学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使用计算器发现并总结数学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足够数量的计算器。
2. 准备用于实践探索的数学题目材料,其中包括一些有规律的数列、数学运算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教师以问题形式引入课堂活动:“我们经常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但是,除了进行传统的算术运算,我们能否通过使用计算器来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呢?请思考一下。
”Step 2:探索规律2.1. 数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有规律的数列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数列中的数字。
例如,“1,2,4,8,16,32,...”,请学生计算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总结规律。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计算器功能,如乘法、幂运算等,以便更好地发现规律。
2.2. 运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带有运算符的数学题目给学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例如,“12 + 34 =?”、“56 - 23 =?”、“78 * 9 =?”、“90 ÷ 6 =?”等。
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后,可以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运算规律。
Step 3:总结规律学生在完成探索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他们发现的规律。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汇报,或者直接在黑板上整理出总结的规律。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解释和推理,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Step 4:应用规律4.1. 运用数列规律教师提供一些数列的前几项,并要求学生预测后面几项的数值。
学生使用计算器验证自己的预测,并解释推理过程。
例如,“1,4,9,16,25,...”,请学生预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并使用计算器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教学过程: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辅助作用。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计算器在探索数学规律方面有什么优势?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
4.紧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将数学规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适时引导,培养思维能力: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学习兴趣和动机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五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求知欲。
-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计算器探索活动中。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索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数学规律。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教案本单元先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同一个数。
再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显然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范围比较窄(只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不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商不变的规律研究范围比较宽(既研究被除数和除数乘同一个数,也研究除以同一个数)。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规律的内容,还要学习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学习活动经验继续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把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范围缩小一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二是应用这两条规律学习小数和分数知识,积的变化规律一般只需要因数乘几这种情况,商不变的规律则需要被除数、除数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两种情况。
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学里有过渗透,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不把大量教学资源消耗在计算上,所以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1��提供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通过计算在若干个实例中归纳运算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又指什么?都要学生经过探索自己得出。
教材编写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
(1)第83页例题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的变化情况。
研究活动先在教材提供的36×30=1080这个实例上进行,并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记录在表格里。
然后由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类似的实验。
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
第1题有两条解题思路:一条是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条是根据一个因数乘了几,把原来的积20也乘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本单元先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同一个数。
再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显然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范围比较窄(只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不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商不变的规律研究范围比较宽(既研究被除数和除数乘同一个数,也研究除以同一个数)。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规律的内容,还要学习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学习活动经验继续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把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范围缩小一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二是应用这两条规律学习小数和分数知识,积的变化规律一般只需要因数乘几这种情况,商不变的规律则需要被除数、除数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两种情况。
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学里有过渗透,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不把大量教学资源消耗在计算上,所以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1提供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通过计算在若干个实例中归纳运算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又指什么?都要学生经过探索自己得出。
教材编写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
(1)第83页例题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的变化情况。
研究活动先在教材提供的36×30=1080这个实例上进行,并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记录在表格里。
然后由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类似的实验。
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
第1题有两条解题思路:一条是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条是根据一个因数乘了几,把原来的积20也乘几。
两种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能再次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第3题让学生在购买计算器的实际问题中,联系生活经验和数量关系,通过变化购买的数量,计算相应的总价,感受积的变化规律的合理性。
(2)第84页例题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与同时除以一个数放在一道例题里教学,这是考虑到学生有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经验,继续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时可以增加问题的容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题选择8400÷40=210这个算式为研究载体,是因为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几、同时除以几可选的数比较多,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对商不变的体验。
例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一个数,要让学生自主选择。
这样,可以交流和呈现
商不变的多种实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是因为除数不能是0。
在8400÷40这个除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0,显然是不可以的。
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除数就变成为0,也是不可以的。
所以,例题及其结论中都指出“0除外”。
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
但不要花费过多时间,更不要用这方面的试题去考学生。
(3)商不变的规律可以应用于除法计算。
有些除法有余数,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虽然商不变,但余数变了。
第85页例题就教学这些内容。
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且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让学生看着竖式,联系商不变的规律思考“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一个0”。
理解这个问题要分三步:先是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划去0,然后是为什么被除数末尾只划去一个0,最后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从而掌握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竖式计算简便的方法要领。
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重点在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商虽然不变,但余数变了。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把这个数学知识置于900元钱买单价40元的篮球的实际问题里教学,有利于化解难点。
通过还剩20元这个现实答案,理解余数是20而不是2。
另外,不应用商不变规律直接计算得到的余数是20;商22乘除数4,只有加20才能得到900等都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2通过练习发展知识。
练习七第1、4题分别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或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教学的基础知识。
其他的题,在知识内容或知识应用上都有扩展。
第5题里的除法,过去只能依靠笔算,现在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这些题转化成比较容易的除法题,通过口算得到结果。
而且各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一个数不是习惯的10、100,要根据题中数的特点灵活选择。
如210÷35可以转化成420÷70(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也可以转化成30÷5(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7),还可以转化成42÷7(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5)。
第2题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从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发展到两个因数各乘一个数,如80×4→(80×10)×(4×10)、80×4→(80×20)×(4×10)。
这样的扩展利于学生以后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两个因数各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0(10×10=100)。
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积是怎样变化的。
第3题探索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积是否发生变化。
第6题的数量关系里含有被除数乘几,除数不变,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乘几的变化规律。
安排这两题并不是教学更多的有关积、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知识,而是增加学生探索规律的题材,激发研究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过程,不要突出
结论。
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教材的意图。
发现的规律不要强化、不求记忆、不必应用,不能作为基本教学要求考查。
二是不必在积、商的变化规律方面继续扩展,不要增加新的探索题材,不能削弱了本单元着重教学的两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