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花式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报告:喷泉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水)从容器内喷涌而出,形成喷泉的现象。
实验中,将烧瓶倒置放入水中,烧瓶内充满气体(如氨气),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烧瓶,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4. (可选)在烧杯里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5.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喷泉现象,喷泉高度约为30cm。
2. 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现象更加明显,喷泉呈现红色。
3. 通过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发现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六、实验总结1. 喷泉实验是一种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改变容器内外的压强差,使液体喷涌而出,形成喷泉。
2. 实验结果表明,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有一定影响,喷嘴越细,喷泉高度越高。
3.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概念。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报告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变频器在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学习花式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
二、实验原理1. PLC简介: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它采用可编程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自定义的指令集,用于实现逻辑、定时、计数、算术和顺序控制功能。
吸管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观,总是让人感到神奇。
喷泉的形成原理是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吸管水喷泉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
2. 验证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3. 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1. 水杯1个2. 大吸管2根3. 水适量4. 色素(可选)四、实验步骤1. 往水杯里倒入大半杯水,加入适量色素,以便观察实验现象(可选)。
2. 用手握住吸管,将吸管向下伸进水面下时,稍微松开顶部吸管口。
3. 将吸管向上抬起时,闭合顶部吸管口。
4. 按此动作,快速地上下来回操作几次,并观察吸管内的水位变化。
5. 将两根吸管加长,再重复上述步骤。
6. 观察吸管内的水位逐渐升高,最终从顶部的吸管口喷出。
五、实验现象1. 当吸管向下伸入水面下时,由于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
2. 当吸管向上抬起并闭合顶部吸管口时,吸管内气压保持较低,水不会流出。
3. 随着吸管上下来回运动,吸管内的水位逐渐升高,最终从顶部的吸管口喷出。
六、实验原理1. 大气压强: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地面以及地面上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吸管向下伸入水面下时,由于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
2. 液体压力:液体压力是指液体对容器壁和液体内部产生的压力。
在实验中,当吸管内的水位升高时,液体压力也随之增大,最终使水从吸管口喷出。
七、实验结论通过吸管水喷泉实验,我们验证了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当吸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时,水会从水杯中流入吸管内;当吸管内气压保持较低时,水不会流出;随着吸管内水位升高,液体压力增大,最终使水从吸管口喷出。
八、实验拓展1. 尝试改变吸管长度,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2. 尝试改变水杯的高度,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3. 尝试将实验装置中的水更换为其他液体,观察对实验现象的影响。
能发生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3. 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演示氨气溶解度的实验。
实验原理如下: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分子迅速溶解于水中,使烧瓶内的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约30cm)5. 氨水(约20ml)6. 酚酞指示剂(少量)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搅拌均匀,使溶液呈现红色。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插入直导管,确保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水下方。
3.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氨水,通过导管注入烧瓶中,使烧瓶内充满氨气。
4. 将烧瓶口部密封,检查气密性。
5. 挤压胶头滴管,将氨水挤出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6. 重复步骤5,观察氨气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1. 当氨水注入烧瓶后,烧瓶内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氨气溶解速度逐渐减慢,喷泉高度降低。
3.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现象中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表明氨水呈碱性。
六、实验结果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容易形成喷泉现象。
2. 随着氨气溶解速度的减慢,喷泉高度逐渐降低,说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喷泉现象密切相关。
3.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现象中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演示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通过观察氨气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了解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安全操作,避免吸入氨气对人体造成伤害。
八、实验改进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浓度的氨水,观察溶解速度及喷泉高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氨气溶解度与浓度的关系。
全面解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
全面解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流体实验方法,利用液体的自身重力流动性质和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进行实验。
一般来说,液体从较高处的水箱或者水池自由落下,自由流动,最终流向低处的水槽或者水桶中。
流体静力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喷泉实验中,流体静力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描述了液体在静态条件下的压力关系。
流体静力学的知识主要包括:•流体静力学基本定律:布尔涅定律、帕斯卡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等静压面定理。
•流体的流动形式:层流和湍流。
在喷泉实验中,运用流体静力学可以得到液体在不同高度处的压力,从而推导出液体流动中的速度和能量转化情况。
喷泉实验中的势能与动能转化喷泉实验中,液体从水箱或者水池高处落下,具有重力势能,流动过程中势能随着液体降低而逐渐减少,而动能随着流速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在喷泉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压力的变化推导出液体流动的速度、高度以及到达目标槽位时的动能大小,从而理解液体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喷泉实验的应用喷泉艺术喷泉艺术是运用喷泉的水流、水柱、水雾等形式及其变幻,以适当的音乐、灯光、色彩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出美妙的画面形象及其抒发的情感。
喷泉在喷泉艺术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通过控制水流速度、高度、角度和流量等参数,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形态的水柱、水帘、水幕等图案,在灯光、音乐等配合下形成独具艺术特色的场景。
喷泉调试喷泉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复杂的调试工作。
喷泉调试主要涉及水流形状和工程应力方面的问题,需要运用喷泉实验技术来进行。
通过将实验室中的喷泉实验与实际喷泉的工程应力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有效地进行调试,改善喷泉工程的施工过程和使用稳定性。
生态湿地近年来,生态湿地的修复和建设已成为当今生态环保领域的热点之一。
生态湿地利用喷泉技术,可以形成各种含氧丰富的水流,创造出复杂的水-土-空气界面,为湿地中的生态系统提供生息基础。
常用的湿地喷泉技术包括带氧喷泉和溶氧喷泉等技术,它们可以有效地增加湿地的含氧量,使其生态环境更加稳定和健康。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
《化学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一、喷泉原理喷泉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其成因有四个因素:①有待喷的液体;②有喷起的液体接纳空间;③待喷的液体与喷起的液体之间有顺畅的通道;④待喷的液体与喷起液体的接纳空间之间有足够的压强差(前者压强大于后者压强)。
喷泉现象既有天然的,又有人为的。
就实验室里的喷泉现象而言,喷起的液体的接纳空间压强变小的主要而又明显的原因有:第一,气体物质的量一定,温度降低;第二,气体温度一定,物质的量因气体溶解而减小;第三,气体的温度降低的同时又有气体物质的量减小。
在实验室里,气体与能溶解这些气体的液体就可以形成喷泉实验,如NH3、H F、HBr、HC l、H I、SO2和H2O;CO2、H2S、Cl2和NaOH溶液,而且NaOH浓度越大效果越好;V(NO2):V(O2)= 4:1的混合气体、V(NO):V(O2)= 4:3的混合气体和水都形成喷泉实验。
喷泉现象与化学实验中的倒吸现象是相同实质的两种现象。
即喷泉的成功等于倒吸的发生;喷泉的失败等于倒吸的避免。
例1:如图所示:(1)图1为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杯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各组合中不能形成这样的喷泉的是()A. HCl和H2OB. O2和H2OC. 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2)某实验爱好者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在图2中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 Cu与稀盐酸B. NaHCO3与NaOH溶液C. CaCO3与稀H2SO4D. NH4HCO3与稀盐酸(3)比较图1和图2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1是上部烧瓶内压强,图2是下部维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填“增大”或“减小”),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自然景观中的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填图1或图2)装置的原理相似。
例2:如图所示为喷泉实验装置,假设实验时所用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mL,胶头滴管内能挤出约0.5mL水,则在0.5mL水中至少溶解多少体积的气体,水才会从尖嘴导管中喷出?(答案:8.5mL)二、喷泉实验后溶液里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标况下NH3与H2O组成的喷泉2、标况下HCl与H2O组成的喷泉3、标况下NO2与H2O组成的喷泉4、标况下V(NO2):V(O2)= 4:1的混合气体与H2O组成的喷泉5、标况下V(NO):V(O2)= 4:3的混合气体与H2O组成的喷泉。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喷泉实验是用水泵将水经过管道输送到高处并喷射成喷泉的实验。
它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水泵通过输送液体的工作,使水在管道内受到压力驱动,从喷头或喷孔中喷出,形成喷射流体的现象。
喷泉实验的应用广泛,如艺术景观设计、水池水泵安装、农田灌溉等方面。
喷泉实验的原理主要涉及液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当水泵不断输入水时,水流经过管道,由于内部压力的作用,水的速度增加,并通过喷头或喷孔喷射出来。
喷出的水柱高度与喷嘴的形状、出水速度以及内部压力等因素有关。
喷泉实验一般遵循底喷、侧喷和喷头三种不同方式。
底喷是指将水泵通过管道输送到喷泉下部的一个容器或水池中,通过一定的装置使水喷射到上方。
底喷方式主要通过控制液体的出水量和泵的运行时间来调节喷泉的高度和形状,从而实现不同效果。
侧喷是指将水泵输送的水流通过一组出水口喷射出来,喷头通常位于水池或喷泉的侧面。
侧喷方式主要利用液体压力使水流喷射出来,形成侧面喷流,通过调整喷水口的位置和角度来控制喷射水柱的高度和形状。
喷头喷射是指将水泵输送的水通过单一的喷头喷射出来。
喷头通常位于喷泉的顶部,水在喷头内部形成高速旋转的流体,通过喷头的设计和结构来控制喷射水柱的高度、形状和方向。
对于喷泉实验的应用,艺术景观设计是其中最常见的领域之一、喷泉可以作为公园、广场、城市绿地等景观元素之一,通过变化的喷射高度、形状和颜色等效果,营造出动感、活力和美感,增添了场所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
另外,喷泉实验在水池水泵安装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测试水泵的性能和工作状态,确定喷泉的喷射高度和效果,从而对水池的水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喷泉实验还可以检测水池系统的压力和流量等参数,为水池的正常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喷泉实验还可以应用于农田灌溉中。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测试灌溉管道的压力和流量等参数,从而确定喷头的灌溉面积和效果。
喷泉实验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灌溉成本和环境影响。
制作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重力等物理原理将水喷出地面的装置。
其原理如下:1. 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增加水的势能。
2. 水管:连接水泵和喷泉,使水流动。
3. 喷嘴:将水流喷出地面,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1. 水泵:1台2. 水管:1米3. 喷嘴:1个4. 玻璃瓶:1个5. 电源:1个6. 电池:1节7. 螺丝:若干8. 胶带:1卷四、实验步骤1. 将水泵、水管、喷嘴连接在一起,确保连接牢固。
2. 将玻璃瓶放在喷嘴下方,作为喷泉的水源。
3. 将电池插入水泵,接通电源。
4. 观察喷泉工作情况,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使喷泉效果最佳。
5.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喷泉的喷水高度、水流速度等参数,并做好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调整水泵和喷嘴的位置,可以改变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2. 当水泵位于较低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高,水流速度较快;当水泵位于较高位置时,喷泉的喷水高度较低,水流速度较慢。
3. 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的水流方向与喷嘴的方向一致,且水流在喷出地面后呈扇形分布。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喷泉,验证了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通过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调整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为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喷泉提供了经验。
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喷嘴,观察喷泉效果的变化。
2. 改变水泵的功率,比较不同功率下喷泉的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
3. 制作一个可调节喷水高度和水流速度的智能喷泉。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喷泉是一种利用水压差产生水流喷射的装置。
全面解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
全面解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喷泉实验的物理推导原理如下:如右图1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如图安装好装置。
打开橡皮管的滴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使瓶内压强迅速下降,当瓶内压强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界大气压就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假设烧瓶的容积为250 mL,玻璃管长35 cm,胶头滴管中可挤出0.5 mL水,那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呢?要使水通过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外压强差必须超过一个特定的值。
设大气压为P0,35 cm水柱产生的压强为P1,形成喷泉时烧瓶内压强为P,要使水柱喷入瓶内,要求P<P0-P1.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0.34 m水柱产生的压强,则P<P0-P1=10.34 m水柱-0.35 m水柱=9.99 m水柱。
根据波意尔定律,当压强由10.34 m水柱变为9.99 m水柱时,气体的体积由250 mL变为V,=,V=241.5 mL,即烧瓶内气体体积至少减少250 mL-241.5 mL=8.5 mL.故当滴管内0.5 mL水挤入烧瓶后如能溶解8.5 mL 1标准大气压的气体,即1 mL水溶解多于17 mL气体时,就能形成喷泉。
NH3、HBr、HCl、HI、SO2、NO2等气体的溶解度均大于17,在水中都能形成喷泉。
CO2、H2S、Cl2等气体在水中不能形成喷泉,但在NaOH溶液中可以形成喷泉。
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进行的条件拓展例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2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拓展应用
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拓展应用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模拟自然界中水流动态的实验装置,通过控制水流的压力和喷嘴的形状,实现流水的喷涌和流动效果。
喷泉实验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液体的流体力学: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会产生各种压力和速度的变化。
喷泉实验通过控制液体的流速和流量,使水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形成喷泉。
2.浮力与压力平衡:喷泉实验中,液体通过喷嘴喷出后,形成高速的小水柱。
由于喷射速度越快,产生的液体流动越大,所以喷泉水柱能够保持直立。
3.喷嘴设计:喷泉实验中的喷嘴形状对喷泉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不同形状的喷嘴可以产生不同的喷泉效果,比如喷射方向、喷射范围和喷射高度等。
4.水泵和水压控制:喷泉实验需要使用水泵来提供液体的流动力。
通过控制水泵的运行状态和水压大小,可以调节喷泉的流量和高度。
喷泉实验的拓展应用喷泉实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还有许多拓展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科普:喷泉实验可以作为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生动形象地展示液体力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景观设计:喷泉作为一种美化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园、广场和游乐园等场所。
通过控制喷泉的形状、高度和喷水节奏,可以创建出各种独特的水景效果。
3.环境调节:喷泉能够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降低气温,并且喷泉的水流声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的作用。
因此,在城市中设置喷泉可以改善气候环境,提供人们的生活质量。
4.游乐设施:喷泉可以用作游乐设施,吸引游客和儿童的注意力。
通过设计不同的喷水效果和喷射高度,可以创建出各种有趣的游戏和娱乐项目,增加人们的游玩乐趣。
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喷嘴、水泵、管道和控制装置等。
2.确定喷泉的形状和高度:根据实验的需要和设计目的,选择合适的喷嘴形状和喷射高度。
3.接通水泵电源:将水泵连接到电源,并打开水泵开关,开始供水。
喷泉物理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观察并分析喷泉实验中的物理现象。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中,气体(如氨气)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从而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50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0cm)5. 氨气6.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直导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将胶头滴管插入烧瓶塞上的一个孔,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 将氨气从烧瓶塞上的另一个孔缓慢通入烧瓶内,使氨气溶解于水中。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喷出的高度。
6. 若需要,可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五、实验现象1. 氨气溶解于水中,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3.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喷出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
2. 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从而形成喷泉。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使水从下向上喷出,形成喷泉现象。
2.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压强差,使水被吸入烧瓶内,进而喷出。
3. 喷泉实验可以用于演示气体溶解度、压强差等物理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避免气体泄漏。
3.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氨气的通入速度,避免实验现象过于剧烈。
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等)进行喷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喷泉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使水从喷泉口喷出。
实验中,通过在喷泉装置中注入适量的水,使喷泉口与水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从而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喷泉装置(包括喷泉瓶、喷泉管、喷泉口等)2. 水盆3. 胶带4. 透明胶管5.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将喷泉装置的喷泉瓶装满水,确保喷泉瓶口与喷泉管口相连接。
2. 将喷泉管的一端插入水盆中,另一端与喷泉瓶口连接,并用胶带固定。
3. 在喷泉管的另一端插入透明胶管,胶管长度约为50cm。
4. 将透明胶管的另一端弯曲成U形,用铅笔固定在桌面或实验台上。
5. 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
五、实验现象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水从喷泉瓶口喷出,形成喷泉。
2. 随着喷泉的形成,喷泉口的水面逐渐下降,喷泉高度逐渐减小。
3. 当喷泉高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喷泉停止喷水。
1.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相互作用。
当喷泉瓶中的水被抽走时,喷泉管内的空气被压缩,形成一定的压力差。
此时,大气压强推动水从喷泉瓶口喷出,形成喷泉。
2. 喷泉高度的变化与喷泉瓶口与水面的高度差有关。
当高度差增大时,喷泉高度也随之增大;当高度差减小时,喷泉高度减小。
3. 实验过程中,喷泉的形成和停止与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平衡有关。
当喷泉高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压强不足以克服大气压强,喷泉停止喷水。
七、实验结论1. 喷泉实验验证了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原理,加深了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2. 通过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的形成和停止与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平衡有关。
八、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喷泉装置的密封性,避免气体泄漏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喷泉的形成和停止过程,分析实验现象。
倒吸喷泉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倒吸喷泉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液体在气压差作用下的倒吸现象,加深对流体力学和气体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气体溶解度与液体倒吸高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倒吸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气压差引起液体的倒吸。
当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时,液体中的气体分子减少,导致液体内部压强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被吸入气体所在的容器中,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与气体溶解度、液体密度、气体压强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气、水、酚酞指示剂、烧杯、胶头滴管、玻璃管、带双孔塞的烧瓶等。
2. 实验仪器:天平、温度计、气压计、秒表、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烧瓶、胶头滴管、玻璃管等。
2. 将氨气通过玻璃管导入烧瓶中,观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在烧瓶中滴加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4.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出,形成喷泉现象。
5. 记录喷泉高度,并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取平均值。
6. 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氨气浓度、温度等),观察喷泉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喷泉高度随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温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大,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喷泉高度也随之降低。
3. 在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喷泉高度随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温度对喷泉高度有显著影响,当温度升高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喷泉高度也随之降低。
3. 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能与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 温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大,可能是由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 实验过程中,气压变化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较好,使得外界气压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
热水喷泉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水喷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学习如何利用流体力学知识进行热水喷泉的设计。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热水喷泉是一种利用热水压力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喷泉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加热水,使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从而产生向上的浮力,使水从喷口喷出。
根据伯努利方程,喷泉出口处的流速与喷口处的压力有关,流速越大,压力越小。
通过合理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使水流在空中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热水器2. 喷泉喷头3. 水管4. 量筒5. 计时器6. 计算器7. 纸笔四、实验步骤1. 设计喷泉形状和尺寸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喷泉的形状和尺寸。
本实验采用圆柱形喷泉,喷口直径为10cm,高度为50cm。
2. 安装热水器将热水器安装在实验台上,确保热水器出水口与喷头连接良好。
3. 连接水管将水管连接到热水器出水口和喷头,确保连接牢固。
4. 加热水打开热水器,将水加热至80℃左右。
5. 调整喷头角度将喷头角度调整至最佳位置,使水从喷口喷出时呈圆柱形。
6. 测量喷泉高度将量筒放置在喷泉下方,记录喷泉高度。
7.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热水器功率、水温、喷泉高度等。
8.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喷泉的设计效果,并对设计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热水器功率:2000W水温:80℃喷泉高度:1.5m2. 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喷泉高度达到1.5m,说明喷泉设计合理,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然而,热水器功率较高,能耗较大,可以考虑降低功率或减小喷泉尺寸以降低能耗。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设计了热水喷泉,并验证了其工作原理。
2. 通过实验,掌握了热水喷泉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喷泉设计对能耗有较大影响,需要在设计中考虑节能问题。
七、实验改进建议1. 采用节能型热水器,降低能耗。
2. 优化喷泉形状和尺寸,提高喷泉美观度。
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是利用压力或重力使水流通过喷嘴,使其形成喷射的流动现象。
该实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实现:
1. 高压原理:喷泉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原理是通过给水源施加高压,使水在喷嘴处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这种压力能够将水分子迅速加速,并克服其惯性和表面张力,从而实现喷射的效果。
2. 重力原理: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水会自然下落。
喷泉实验中通常使用一个高度适中的容器来储存水,并通过重力将水流向喷嘴位置。
当水从喷嘴流出时,因为重力的作用,形成了向下喷射的效果。
3. 空气压力原理:除了利用水的压力和重力,喷泉实验中还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来产生喷射效果。
通过将气体与水混合后喷出,形成气泡和水的混合流动,从而达到喷射水流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喷泉实验中的原理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实验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原理,从而实现不同形式和效果的喷射流动。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原理及扩展应用的浅探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将水从喷泉射出,观察和研究水流的运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喷泉实验原理涉及到流体动力学、压力、离心力等物理概念,并可以扩展应用于很多领域,包括建筑景观设计、科学教学等。
1.流体动力学:在喷泉实验中,水的流动过程可以通过流体力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通过喷泉喷出的水柱,可以观察到水流的速度、方向、形状等变化。
2.压力:喷泉实验中,水从喷嘴射出时会形成一个水柱。
而水柱的高度与喷嘴的压力相关,当喷嘴的压力增加时,水柱的高度也会增加。
因此,通过调节喷嘴的压力可以控制喷泉的高度。
3.离心力:喷泉实验中,水柱射出的速度和形状与离心力有关。
离心力使得水柱呈现出上升、下降、散开等不同的运动轨迹。
喷泉实验的扩展应用可以应用于建筑景观设计、科学教学等领域:1.建筑景观设计: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景观元素,可以通过喷泉实验来研究和设计不同形状、高度的喷泉效果。
通过调节喷嘴的形状、大小和压力等参数,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水柱形态,增强景观的可视效果。
2.科学教学:喷泉实验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工具,通过观察和研究喷泉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压力、离心力等物理概念。
喷泉实验可以通过调节实验参数来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环境改善:喷泉实验还可以应用于水处理和水质改善。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观察和研究水柱中水分子的运动,从而研究水的净化方式和处理方法,改善水质。
总之,喷泉实验通过观察和研究水柱的运动规律,涉及到流体动力学、压力、离心力等物理概念。
除了可以用于建筑景观设计外,喷泉实验还可以应用于科学教学和环境改善等领域。
这些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喷泉实验的实用价值。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拓展
喷泉实验原理及其应用拓展喷泉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实验,其原理是利用液体的流动和压力特性来实现喷射效果。
通过控制液体的流动和喷射速度,可以观察和研究液体的运动规律。
喷泉实验的原理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包括流体静力学、压力和密度等。
当液体从喷口喷射出来时,会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水柱。
这是由于液体在喷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喷射速度和喷射高度。
根据伯努利定律,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流速,压力就相对较低;反之,流速较低时,压力则相对较高。
在喷泉实验中,当液体从喷口流出时,由于液体的流速相对较高,所以喷口处的压力较低,这使得喷口处的液面降低,形成一个喷射的水柱。
喷泉实验具有许多应用拓展,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喷泉景观设计: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人工景观,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来实现不同形状和高度的喷射效果。
通过控制液体的喷射速度和喷射角度,可以创造出多种美观的喷泉景观,增添城市和园林的魅力。
2.水力发电:喷泉实验中液体的喷射速度和喷射高度反映了液体的动能,可以利用这种动能来产生电能。
将喷泉中的水柱导入涡轮机,利用液体的动能驱动涡轮机旋转,从而产生电能。
3.气体分离:喷泉实验的原理可以用于气体分离的过程。
当气体从液体中排出时,会形成气体泡,并带走液体中的溶解气体。
通过控制液体的喷出速度和喷射角度,可以将不同的气体分离出来,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4.气液混合:喷泉实验中,液体和气体的混合过程体现了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
可以利用这种现象进行气体的传输和混合反应。
例如,在化工工艺中,可以通过喷泉实验来将气体引入液体反应体系中,促进反应的进行。
总的来说,喷泉实验是一种基于流体力学原理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液体的运动特性和实现一些实际应用。
通过控制液体的流速和喷射角度,可以实现不同形状和高度的喷射效果,并且可以应用于景观设计、水力发电、气体分离和气液混合等领域。
喷泉实验原理及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经典实验,它通过观察喷泉的形成,让学生了解化学气体的溶解度、密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如下:1. 气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当气体的分压超过一定值时,气体会从液体中逸出,形成气泡。
2. 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液体中的密度与其分子量和分子间作用力有关。
一般情况下,气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因此在液体中上升。
3.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度。
在喷泉实验中,化学反应速率决定了喷泉形成的时间。
二、实验操作规程1. 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喷泉装置、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烧杯、胶头滴管、试管等。
(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盐酸、水等。
2. 实验步骤(1)组装喷泉装置:将喷泉装置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组装好,确保各个部件连接牢固。
(2)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用胶头滴管取少量盐酸,缓慢滴入烧杯中。
观察溶液的变化,当气泡开始从烧杯底部上升时,停止滴加盐酸。
(3)待气泡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迅速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水滴入烧杯中。
此时,水与气泡接触,气泡开始溶解于水中,形成喷泉。
(4)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的高度和时间。
3. 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与酸碱溶液直接接触。
(2)滴加盐酸时,要缓慢进行,以免气泡产生过快,影响喷泉的形成。
(3)实验过程中,要观察溶液的变化,及时调整实验条件。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确保下次实验的正常进行。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可以分析气体的溶解度、密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因素对喷泉高度和时间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气体种类、溶液浓度等,进一步探究喷泉实验的原理。
三、实验总结喷泉实验是一种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通过观察喷泉的形成,可以让学生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密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实验操作规程,注意安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化学素养。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在地球科学中,喷泉实验结论可以用于 研究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变化。通过分析 不同高度和温度条件下气体的溶解情况 ,可以了解地球大气中气体的来源和去
向。
在物理学中,喷泉实验结论可以应用于 其他液-气体系的研究,如液体的蒸发 和冷凝等过程。通过探究不同条件下液 体的蒸发和冷凝情况,可以深入了解相
禁止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或使用明 火,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防 止有毒气体聚集。
安全意识培养
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 验指导书,了解实验 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后应按照要求正 确处理废弃物,确保 实验室环境安全。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高 度警惕,时刻关注实 验安全状况。
THANKS
感谢观看
喷泉实验探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喷泉实验的原理 • 实验材料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 安全注意事项
01
喷泉实验的原理
喷泉实验的化学原理
氨气极易溶于水
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 在水中,导致水溶液的密度减小 ,产生向上的浮力。
气压差的形成
结果讨论
实验结论
通过喷泉实验,我们验证了气压变化对水柱高度和时间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了喷 泉形成的原理。
实验意义
喷泉实验不仅有助于理解物理原理,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其他类似的现 象,如泉水、瀑布等。此外,该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04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总结
喷泉实验表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度与压力和温度有关。随着压力的减 小,溶解度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 溶解度降低。
04
4. 观察并记录喷泉的颜 色、高度和持续时间等 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想办法密封烧杯的上口,打开夹子,往烧杯中充入空气,也 可引发喷泉。
…………
产生喷泉的直接原因——压强差 方法1:减小内压 方法2:增大外压
二、喷泉实验原理的延伸
防倒吸 排水量气
避免 压 利用 强 差
储气瓶 启普发生器原理 气密性检查
如何将下瓶中的氨气导出来使用?
甲
1、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 赶出玻璃管内空气,冷却后就会形成喷泉。
2、在烧瓶外壁用冷却剂(如:冰块、包裹有NH4Cl晶体的湿 毛巾)冷却一段时间再打开夹子。
3、打开夹子,用医用注射器,通过长玻璃导管,将水注射烧瓶 中,立即将长玻璃导管插入水中。
4、打开夹子,在长玻璃导管下端连接一塑料皮管,抽气一段时 间,拨出塑料管,再把长玻璃导管伸入水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储 气 瓶
可以往集气瓶中滴加非极性溶剂,浓氨 水,浓氢氧化钠溶液。
练习:D处反应完毕后关闭旋塞K,移去酒精灯。由于余
热_长_颈的__漏作_斗_用_中_,液__A面_处_上_仍升_有,C装l2置产B生的,作此用时是B_中_储_出_气_现_瓶的__现__象__是_。
启普发生器的原理 是什么?
利用压强差实现 溶液流动,控制 反应的进行
②通过漏斗向密闭容器内加水,水占领一定空间使 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大。现象是使加水的漏斗颈中的 水被下方的气体“托住”,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
③往装置中吹气,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然后关闭 活塞,一段时间后,水柱不下落。
练习:(2004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 根据下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图A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口注入 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_不__漏__气____, 判断理由__由_于__不_漏__气_,__加_水__后_试__管_内__气_体__体_积__减_小__,_导__致_压_ 强增大,长颈
方的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烧瓶。
倒吸成因:
⑴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较大 ⑵加热不均匀或加热后容器冷却 ⑶容器内气体发生了化学反应
产生倒吸的本质原因是装置内压强的减小。
从安全和环境角度考虑,下列装置不可以用于吸收
尾气NH3的是
(容器内的液体均为水)
A
B
C
D
E
F
G
H
排水量气
喷泉 延伸
形成的条件
压强差
气体的性质 温度 压强
利用压强差 避免压强差
二、喷泉实验原理的延伸
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1、内因(气体本身的性质) (1)分子极性(相似相溶原理),如:HCl>Cl2 (2)氢键,如:NH3>SO2 (3)发生化学反应,如:Cl2>O2 2、外因 (1)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2)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
(2)关闭图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 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填“漏 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无__法__确__定__,判断理由: _由_于__分_液__漏_斗__和_烧__瓶_间__有_橡__皮_管__相_连__,_使__分_液__漏_斗__中_液__面_上__方_和__烧_瓶__中_液_ 面上
如果实验室没有启普发生器,下列装置能代替 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
A
B
C
如何检查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A
B
C
D
总结:检查气密性的要点
①对容积较大的容器微热(用手、热毛巾、或微火) 容器内受热气体膨胀,压强变大,现象是从导管出 口(应浸没在水下)排出气泡,冷却时气体收缩, 液体回流填补被排出的气体原来的位置,从而形成 一段稳定的液柱.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练习Ⅱ:如图所示,在一个烧瓶内充满A气体,打 开①处的止水夹向烧瓶中通入等体积的B气体后关 闭该止水夹① ,待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 水夹,试完成下表:
实验号
气体A
气体B
打开2前 的现象
打开2后 的现象
1
SO2 H2S
2
NH3 HCl
A
①
B
②
NaOH
“喷泉”的形成条件:形成内外压强差 (2002年理综)甲装置如何引发喷泉?
喷泉实验原理 及其应用
仪征市第二中学
雎婷
一、喷泉实验原理的探究
喷泉实验再现
1、引发喷泉的原因是什么 2、“喷泉”的形成条件是什 么
引发喷泉的原因:减少烧瓶内气体的物质的量, 从而使内压小于外压。
练习I:下表中哪些组合可以做“喷泉实 验”? ABDE
ABC D
E
烧瓶内气体 HCl NH3 Cl2 CO2 SO2 待挤入的液体 水 水 水 NaOH NaOH
下列几套用于排水量气的装置,哪些可以精确测 量气体的体积,哪些不可以?
A
B
C
保持液面相平
练习:如何在B管中充满与大气压强相等的干燥
NH3气体?
K1
A
打开K4或K5,通入干燥的NH3,同 时调节C, 使B、C中的液面相平。
K2 K4
K3
C
石蜡油
B
K5
引发
延伸 影响气体在水
喷泉的原因
中溶解性的因素
喷泉 探究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