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合集下载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

布依族文化概况布依族是XX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人口近250万。

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次是XX地区、六盘水市和XX市郊。

XX 省其他地区也有部分布依族人分布。

布依族,据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考证,是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支系。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布依族人应该是黔贵之地的原住民之一。

布依族人在历史上的称谓,有“蛮越”、“夷濮”、“俚僚”、“仲家”、“水户”、“土边”等。

1953年11月4日新华社报道:“一九五三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代表会议……认为解除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家’、‘土边’、‘本地’等等不是布依族的自称。

会议通过,今后应根据布依族人民共同的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语言文化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文化。

布依语,特别是其语汇(语词及谷语、谚语等)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各地布依语的词汇基本一致,语法相同,语音有细微差别。

所以,布依语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区别,各地布依族人都可以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布依语分为三个土语区。

都匀、独山、荔波、平塘、罗甸、惠水(部分)、册亨、、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属第一土语区。

、龙里、贵定、清镇、平坝、开阳、、惠水(大部分)等县,属于第二土语区。

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威宁等县,属于第三土语区。

布依族人与兄弟民族交往,通常以汉语为交流工具。

布依族在历史上有语言而无文字。

其民间现存的XX祭祀用书,大约始于明代,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记录的。

有一种称为“方块布依字”的,包括“借汉布依字”和“自造布依字”两大类,实际上仍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组合来记录布依语。

布依族历史名人故事

布依族历史名人故事

布依族历史名人故事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虽然布依族并没有像汉族那样有大量的历史名人,但他们有许多传
统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这些故事在布依族的口头传统中流传已久。

首先,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布依族的
英雄“阿依达”。

阿依达是布依族史诗《阿依达》中的主人公,他
勇敢善战,为保护家园和族人不惜牺牲自己。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
于布依族的部落中,成为了布依族的英雄典范。

其次,布依族也有一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比如,布依族历史
上曾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的名字叫做“阿依格”。

阿依格在布依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睿智和勇敢,成功地领导族人抵抗外敌的入侵,保卫了族人的家园。

此外,布依族的历史名人故事中还有一些关于智慧和勇敢的传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或者故事在布依族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激励着后人不断向前。

这些故事虽然不如阿依达和阿依格那样
广为人知,但同样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布依族的历史名人故事虽然不如一些大族群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布依族的文化传统中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英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布依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布依族__介绍

布依族__介绍

•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做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内,家家大
• 四月八(牛王节):“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
•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
近的树林中。节期3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聚 集于田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1份外, 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 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布依族服饰
•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 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 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 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 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 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 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 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 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 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 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 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居于近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 二、三十户自成村落。
服饰
传统技艺
• 枫香染、蜡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布依族刺绣(背带)
• 布依族簸箕画
舞蹈
• 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 “伴嫁舞”、“狮子舞”、“龙舞”、 “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 舞”等等。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 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板,小孩尽情玩。接连3天,男女青年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一、布依族概述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

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

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

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

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

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

布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

布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

布依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布依族自古以来多居位于江河、溪流沿岸的平坝上,以种植水稻为业,素有“布依水乡”和“水稻民族”之称,农业生产在布依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六月六”布依语谷称“庚香陆”、“敬盘古”。

相传在远古时代,布依族祖先“盘古”发明了水稻种植技术,但是,他清苦贫寒,孑然一身,后来认识了海龙王的女儿并结为夫妻,一年后生一个儿子,名字叫新横,新横长大后因冒犯了母亲,使母亲不愉快而返回龙宫。

其父“盘古”续弦。

一年后的六月初六“盘古”命终谢世,新横继承父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年年获得丰收,尽管这样,其后母仍然对他横加虐待,新横不服,便托梦给已故父亲并告到天庭,要毁掉水稻,绝其工技,以断后母生路。

新横的后母只好认错,表示每年的六月初六率子孙杀鸡、包粽粑、染五色糯米饭,敬祭盘古。

得到新横谅解,才使水稻种植技术延续至今。

布依后人为纪念盘古之恩,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盘古谢世日,以各种形式祭奠盘古,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传统民族节日。

“六月六”又称“敬秧苗”、“敬青苗”、“敬谷神”。

相传谷神是由自己的老祖先演变而来,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老人一代接着一代的死去,而布依族供奉祖先的杯盏是一成不变的,“千人共杯,万人共盏”,老祖先在家神中一代一代被取代,已无享受供品地位,只好让到田边地角给子孙守护田业,成了庄稼的守护神、丰收神,即“谷神”。

还有传说杀鸡祭田,用鸡血淋纸马插于稻田出入水处或田中央,意为雄鸡吃尽蝗虫,粮食丰收,马驮不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布依人都要在本村集会,举行对歌比赛,同时还举行其他一些样式的民俗活动,也是人们交朋结友,更是青年男女浪哨的好机会。

贞丰县于1978年在岩鱼举办全县性的布依族歌节之后,每年参加歌节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办越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贞丰“六月六”布依族歌节移至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活动内容也由单一的布依山歌、古歌比赛发展为布依歌舞、器乐演奏、少数民族服饰、布依婚俗、地方土特产品集中展示展销等的民族节日,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隆重节日。

布依族的介绍

布依族的介绍



民族饮食
•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 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 或宴客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 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 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 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 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 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 令猜拳、唱歌。 酸类食品,姑娘茶
• 布依族的三月三
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 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 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 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鬼,堵住它 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如 同(清)《南笼府志》所言:“其俗每岁三月初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 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故当地人又称是日为 “仙歌节”或“地蚕会”。一村或邻近几个村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 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 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 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 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 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 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 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 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 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 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 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 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 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 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 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导语:布依族起源和历史由来每一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强健有力而富有生机的民族就应该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

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起源和历史由来
每一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强健有力而富有生机的民族就应该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

布依族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革依然展现出它磅礴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预见这一个民族将是顽强而经久不衰的。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布依族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

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

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

今县境南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

布依族贵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

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明清至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

自《元史》首称“仲家”后,明清有的史籍称布依族为“仲苗”、“仲蛮”和“古仲”,民国年间,布依族还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土边”等。

但布依族始终按照古老的族称自称为“濮越”(依)、“濮僚”(饶)(第一、二土语区)和“濮俚”(夷)(第三土语区),这些自称保留有“族”“人”的意思,含有民族自尊。

生活常识分享。

不容忽视的贵州布依族土司-----八番(上)

不容忽视的贵州布依族土司-----八番(上)

不容忽视的贵州布依族土司-----八番(上)□罗登宜一提到古代贵州的土司,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水东宋氏、水西安氏、播州杨氏、思州田氏这四大土司。

那么,在古代贵州,除了宋、安、杨、田这四大土司外,是否还有别的其他土司存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相关史料,作了一个粗浅的探索。

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历史问题的关注。

据史料记载,居住在今贵州境内的布依族系古代百越、濮越、骆越及“西南番”“五姓番”“七姓番”“八番”等先民的后裔。

古代史志文献中称布依族为“夷家、仲家、水家,仲夷”,濮乃越人的自称,布依族的“布”即“濮”的音转,布依族自称为“布越、布夷、布尧、布僚”等。

两宋时期,史书上称布依族先民为“蕃”或“番”。

《桂海虞衡志》载:“今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虽故蛮夷也,犹近省民,供税役,故不以蛮命之……宜州有西南大小张、大小王、龙、石、滕、谢诸蕃,地与牂牁接,人皆椎髻、跣足,或著木履,衣青花斑布,以射猎仇杀为事。

”因为这一时期,布依族先民已被纳入羁縻州洞的管辖之下,且与汉族多有接触,故与“化外真蛮”有别,特称之为“蕃”或“番”。

如“西南番”“五姓番”“七姓番”“八番(即八姓番)”等等。

从此,“番”便作为古代布依族先民的族称。

“五姓番”即五个不同姓氏布依族先民的部落,“八番”即八个不同姓氏布依族先民的部落。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说:“百越族系在唐、宋时期分化较为明显,其中较多的一部分被称为没夷、夷子、东谢蛮、西赵蛮,以后或称西南五姓番、西南七姓番、八番,或称仲家,形成了今天的布依族。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族族源》中这样写道:“马希范发兵镇压彭士然叛乱后,派怀化将军龙德寿统领柳州八姓兵征两江溪洞,兵至南宁州(故址辖今惠水、长顺一带)。

后晋天福八年(934年),南宁州酋长莫彦殊、都云酋长尹怀昌、牂牁酋长张万浚皆率部归马希范,马希范遂据有贵州南部之地,留下八姓兵镇守,以后演变为龙、方、石、罗、韦、卢、程、洪八番,八姓番是布依族先民。

贵州历代人物

贵州历代人物

贵州历代人物1、赵旭:(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

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

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

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

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

曾任桐梓、荔波教谕。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

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

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

又有《播川全集》50集。

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

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

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

画家。

工山水人物,能写真。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

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安淦辛:清朝贵州水西人。

奢香后裔。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

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

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

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

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

关于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关于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关于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布依族的风俗习惯1布依族的介绍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化而来。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一、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终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奇和乡风教育有关。

二、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1/ 10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利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全部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三、婚俗婚姻实行自主婚。

接亲时要对唱,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进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头,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唱,参与者达数千至上万人。

贵州历史名人介绍

贵州历史名人介绍

贵州历史名人介绍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市。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市。

辖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下面是贵州历史名人:舍人古代贵州的文化先驱者,汉武帝时代犍为郡敝邑今贵州遵义人,西汉时学问家。

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

《尔雅》是春秋到西汉初期,儒家为了解释经书编辑而成的一部训诘书籍,将中国古代经传中难懂的同义词和各种名物,分别归类,逐一解释。

它是我国古代解释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词书。

尽管如此,一般人阅读起来仍感艰深难懂,不易理解。

因此犍为文学卒史舍人特为该书作注,"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

此书南朝肖粱时期失传。

贵州历史名人:盛览盛览,字长通,汉武帝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

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马相如师,学习辞赋,后被称为"牂牁名士"。

刘向的《西京杂记》中有提到他《列锦赋》和《合组歌》两篇赋。

盛览学归故里,积极从事教育,传播学术文化,促进了古代贵州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贵州历史名人:亡波亡波,汉牂牁鉤町今贵州兴义和广西西部一带侯。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谈指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

" 鉤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汉中央朝廷封他为鉤町王。

贵州历史名人:邯、承邯,西汉末年牂牁今贵州福泉一带鉤町王,承为其弟。

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王奇带着印绶,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级官吏官名,贬鉤町王为侯。

鉤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

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设圈套诱杀邯。

承起兵复仇,杀歆,西南各地群起响应。

王莽于公元16年至21年间,先后三次派兵镇压,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军死伤数万,终未镇压下去。

布依族历史渊源

布依族历史渊源

昆明东川小新街布依族简介东川区铜都街道小新街布依族村,为昆明市唯一布依族聚居村,地位之独特,昆明独有。

2000年,在昆明市和东川区相关部门同意下,建造了“昆明新街布依村”牌坊,昆明市唯一布依族村地位由此确立,民族之唯一性体现淋漓。

东川布依族,源远流长。

追根溯源,纵可至清康熙以至更早时期,横可至贵州等地。

经实地走访和史料佐证,东川布依主要来源于贵州省。

清康熙年间,贵州布依族民众反抗清庭暴政,清庭出重兵镇压,部分布依先民远走他乡,一部分流落至今东川、会泽、巧家一带,为隐藏身份,一直以苗族自称。

其后数年间,多有布依同胞迁徙至东川一带,自聚村落,繁衍生息,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虽自称苗族,但其语言、服饰、风俗及生活习惯等与苗族大相径庭。

其图腾崇拜、祭祀礼仪等均与贵州等地布依族有着相同之处。

后经实地考察和认证,认定东川小新街苗族实为布依一脉,时有小新街苗族同胞组团到贵州寻根,找到了布依亲族同胞。

公元一九九二年,原东川市民委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召集小新街苗族代表讨论研究,一致认为东川小新街苗族应改回布依族。

一九九三年,在省民委专家的论证之下,同意东川小新街苗族统一改称布依族。

至此,小新街布依族同胞终于正本归源,回归布依身份。

至今,小新街布依族村共有布依同胞1248人,族人团结,民风纯朴。

此外,东川铜都街道起嘎社区小新村村民小组和因民镇金江等地,也有布依同胞散居,文化风俗均为一体。

然而,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融合及历史的原因,本民族文字、语言等渐成消失之态。

近年来,省市区政府对发展民族文化极为重视,以多种方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东川区民宗局、铜都街道等部门采取外出学习考察,挖掘本土传统等方式,全力挖掘和保护小新街布依文化,使东川布依文化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发现于小新街的布依族文字,比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更为古老,被民族学家称为国宝中的国宝,目前,唯一一本布依古老文字经书存放于云南省博物馆,成为研究布依文化的活化石。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布依族起源和历史由来每一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一个强健有力而富有生机的民族就应该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考验。

布依族文化从古代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历史变革依然展现出它磅礴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预见这一个民族将是顽强而经久不衰的。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布依族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

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骆越一支。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牂牁国的臣民,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骆越地。

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

今县境南盘江河谷和平乐、北乡、花障、鲁沟、龙广、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区,仍沿袭古骆越人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即今所称“吊脚楼”及其演变的“地楼”、“半边楼”。

布依族贵铜鼓,也是古骆越人的文化特征。

布依族的族称,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宋元代被称为蛮、番;明清至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

自《元史》首称“仲家”后,明清有的史籍称布依族为“仲苗”、“仲蛮”和“古仲”,民国年间,布依族还被称为“夷家”、“夷族”、“水家”、“水户”、“土人”、“土边”等。

但布依族始终按照古老的族称自称为“濮越”(依)、“濮僚”(饶)(第一、二土语区)和“濮俚”(夷)(第三土语区),这些自称保留有“族”“人”的意思,含有民族自尊。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尊重民族意愿,在1953年冬召开的布依族代表人士协商统一民族名称的会议上,取消了“仲家”、“水户”、“夷家”、“土边”等不是布依族自称的称谓,根据布依族自称的历史,以“濮”与“布”、“越”“俚”与“依”读音相近,统一用“布依”为本民族的族称,正本清源,恢复了布依族族称的本来面目。

在布依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上形成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战争、移民、贸易、避难等。

据史志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县境有十余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其中,北宋迄清末移民最多。

布依族与夜郎国

布依族与夜郎国

布依族与夜郎国《史记》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夜郎国的地城,以北盘江流域为中心,包括今贵州除东南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南部、四川南部部分。

作者从“语焉不详、歧见叠出”的古文献记载,古今学者为揭示夜郎的著作与文章中,从50年代以来所以掘出土的文物中,从今天的民族遗风遗俗,所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得出一个印象:布依族与夜郎相关系。

相关夜郎的记叙,首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此后《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等古文献也有记叙,现节录如下:“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魁结,耕田有邑聚。

”“夜郎临牂牁江,江广百步,足以行船。

”“西南夷,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王,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豚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有号声,剖而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候。

”“郁水,即豚水也。

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遂雄夷濮。

”“南越食有杞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出番禹城下’,蒙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杞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亦不能臣也。

’”“蒙人见夜郎王多同,约置吏,令其子为令。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候亦然。

”“蒙窃闻夜郎有精兵十万,浮船牂牁江……。

”“立,谕告夜郎王兴,兴不从,立请诛之,未报。

乃使数十人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召兴。

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见立。

立数责,因暂头,以兴头示之,皆释兵降……兴妻父翁指、兴子务邪纠二十三邑兵友,时天大旱,立攻绝其水道,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

”从上属史料,能够看出夜郎地域、族属、政治、灭国原因等情况。

《管子·小匡篇》记叙公元前651年春秋时期齐恒公在葵丘会合诸候所说的话,与夜郎也相关系。

该篇“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牁、不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为寡人之命”的牂牁、不庚是夜郎国之前身国。

中国布依族历史简介

中国布依族历史简介

中国布依族历史简介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变而来。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汉族史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民族历史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

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

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

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染工艺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

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

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

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

布依族简介

布依族简介

查白歌节
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 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 10多个 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 可谓盛大
民族分布
布依民族艺术
音乐 建筑 蜡染 服饰
音乐
布依乐器
唢 呐
月琴
竹叶
建筑
蜡染
服饰
民族习俗
饮食 婚俗 禁忌
特色小吃
五彩糯米饭
米豆腐
剪粉
材 火 狗 肉
糍粑
竹叶粽子
昆虫菜
姑娘茶
婚俗
禁忌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扫寨时禁外人入村 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分布简及简史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 万余人。现位居全国 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 12位。
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 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 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 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 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 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 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 20世纪50年代又创 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 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 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
布依节日
跳花会 三月三 六月六 查白歌节
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 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

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

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老山界位于陕西省洛南县境内,是陕南著名的布依族围屋群落,被誉为“陕南的莫高窟”,这里的房屋、墓葬以及岩画等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同时,老山界也是历史名人荟萃之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思想财富、人生故事,为我们诠释了历史人物形象的真谛。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布依先民——老山界始祖。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老山界的布依族始祖是在五千多年前进入老山界,他们是一支勇敢、刻苦、智慧的民族。

在老山界中,布依先民一直弘扬自己的文明和民族传统,保持着他们的文化特点,同时也同流合污,协调着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其次,老山界也出现过一位文化名人——顾颉刚。

顾颉刚,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闻名海内外的文化名人。

他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曾担任湖北省长、国民政府主席、驻外大使等职务。

在老山界中,他曾经冬令耗费三千两银子买牛、犇、骡、驴,为村民们授课。

顾颉刚与老山界多年来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在此地永远流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展现历史名人形象的角度。

除此之外,老山界还有一位有趣的历史人物——邓子恢。

邓子恢是清代官员,他一身银装,前往布依族的寺庙祭祀。

据说,这时由于寺庙突然传达“鬼九”出现,导致当时大家都非常害怕,而邓子恢却一点都不怕,还拒绝离开,最后甚至还给村民分发了东西。

老山界的邓子恢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人们对神怪的崇拜和信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邓子恢洒脱豁达的性格特点。

总之,老山界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无论是起源于此的布依先民,还是在这里留下教育和思想财富的名人,又或是传说中勇敢无畏、豁达洒脱的邓子恢,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贡献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和智慧,为我们传递着历史人物形象的精髓。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他们,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的祖先是谁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的祖先是谁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的祖先是谁
>布依族的祖先是谁,你知道吗?众所周知,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其文化历史悠久,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菜统称为布依族。

经过漫长的社会的演变,经历各种改革和传承才形成如今的布依族。

那么,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族的祖先是谁呢?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少数民族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少数民族布依族与少数民族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的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布依族名人,布依族历史人物“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时期都会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人出现,把当地的文化推倒鼎盛时期。

他们奋不顾身地走在了历史的前沿,为我们做出巨大的贡献还有榜样。

在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化中,也是有那么一批人,给今天的当地文化的形成做出巨大的贡献,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吧。

莫友芝(1811—1871)字之偲,别号紫泉、郘亭,晚年又称眲叟。

嘉庆十六年出生于布依族史上享有盛名的独山莫氏之家。

莫友芝在诗词、目录校勘和声韵训诂方面有较高建树,在书法上面造诣较深,是咸丰年间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

莫友芝从小勤奋好学,17岁考取秀才,21岁考取解元(即第一名举人)。

但此后却一直科场失意。

咸丰十年(1860年),莫友芝已到知天命之年,遂绝意功名,在大江南北访古探幽,立时十余载在各地访求书籍、墨本,最终于同治十八年(1871年)病逝途中,为其学术活动留下深深的遗憾。

王海平(?—1941)贵州省望谟县人。

民国时期黔西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一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形势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对革命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1934年,王海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北上抗日”的主张,参加了由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民主联军,并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改造他的部队,红军的一个团编入王海平的部队。

为了解决联军的弹药问题,中共黔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以王海平的名义,在板陈自办兵工厂,制造枪支和弹药。

王海平的举动引起了国民党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憎恨,1941年,黔桂军阀互相勾结,将王海平
逮捕,随即押回贵阳。

1941年5月,贵州当局以“私造枪弹,图谋反叛,私通共匪”为名,将其杀害。

王海平作为一个布依族地方实力派人物,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是值得称道和怀念的。

韦朝元(1768—1797)清贵州南笼(治今安龙)人,又名德明,号七绺须。

布依族。

善拳能医。

由于不满土官、流官、地主、高利贷者对布依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在乾嘉苗民起义影响下,于嘉庆二年(1797年)2月,联合王阿崇等共同发动反清起义。

义军势力全盛时期,占领了西北至今威宁、黔西,西抵云南边境,半个贵州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嘉庆二年7月,由于湘系、黔东北的苗族起义被镇压,使得清政府能够腾出手来对付韦朝元的布依族农民起义,从这时候起,起义军开始处于劣势。

由于采取了错误的“贞坚死守”的战略战术,尽管义军在韦朝元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洞洒、当丈寨被清军攻陷。

同年8月韦朝元、王阿崇等人被俘,十一月在北京就义。

唐世礼唐世礼同志,女,布依族,1952年2月出生,贵州都匀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蒙九龄89年前,一位19岁的青年从荔波樟江河畔走出大山,参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考入黄埔军校,带领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在掩护“湘南起义”的党政军撤往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时,夫妻俩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据介绍,这位青年就是布依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级别最高的牺牲将领——蒙九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