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
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综合标注示例
b — 第二个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 ; c — 加工方法; d— 表面纹理和纹理方向;
c a
e db
e — 加工余量(mm)。
19
20
NUAA 5.4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表面粗糙度要求在图形中注法
(1) a—注写表面粗糙度的单一要求,该要求不能省略。
① 上限或下限的标注:表示双向极限时应标注上限符号
14
NUAA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参数值的选用
① 同一零件工作表面选择较小的Ra或Rz值; ② 摩擦表面选择较小的Ra或Rz值; ③ 运动速度高、单位面积压力大、受交变应力作用的表面
选择较小的粗糙度值; ④ 配合性质要求高的配合表面、受重载荷作用的过盈配合
表面选择较小的粗糙度值; ⑤ 注意与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相协调。
0.050 0.80 12.5
200
数值
0.100 1.60
25
400
0.20 3.2
50
800
11
NUAA 5.3 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及其选用
表面粗糙度的参数数值 摘自GB/T1031-2009
Rsm ( mm)
0.006
0.100
1.60
0.0125
0. 20
3.2
0.025
0.40
6.3
NUAA 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回目录
对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表面不是越光越好) 对配合性质的影响;
对抗疲劳强度的影响;
对抗腐蚀性的影响;
对联结的密封性等的影响。
4
NUAA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基本术语 取样长度(lr)是用于判别和测量表面粗糙度时所规
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
VS
表面合金化强化技术
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使材料表面形成一 层具有特殊性能的合金化层,提高表面的 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
通过喷丸、碾压等手段使材料表面产生形变, 形成一层具有高硬度和高弹性的表面层,提 高表面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
通过离子注入的方法将一种或多种元素注入 到材料表面,改变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 化性等性能。
05
表面检测技术
表面粗糙度检测
01
02
03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 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组 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
检测方法
表面粗糙度检测通常采用 触针法、干涉法、光干涉 法、光散射法等。
测量仪器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器包括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轮廓 仪等。
表面缺陷检测
表面缺陷
表面缺陷是指工件表面存 在的裂纹、气孔、夹渣等 缺陷。
零件的外观质量
表面粗糙度还影响零件的外观质量。对于需要美 观和光滑表面的零件,如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 等,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对于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 竞争力至关重要。
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装配中的应用案例
总结词
装配效率
产品性能一致性
降低维护成本
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装配 中起到关键作用,合理 的公差与配合选择能够 提高装配效率和产品质 量。
通过合理选择公差与配 合,可以减少装配过程 中的调整和修配工作, 提高装配效率。例如,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采 用适当的公差与配合可 以简化装配流程,降低 生产成本。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直接 影响产品的性能一致性 。在制造过程中,通过 合理控制零部件的公差 与配合,可以确保产品 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1.公差与配合标准2.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3.表面粗糙度标准4.量和单位标准5.技术文件标准代号标准名称邮价1.公差与配合标准G321《GB/T 321-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9.60G1144《GB/T1144-2001 矩形花键尺寸、公差和检验》14.40G1167《GB/T1167-1996 过渡配合螺纹》9.60G1181《GB/T1181-1998 过盈配合螺纹》12.00G1800.1《GB/T 180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36.00G1800.2《GB/T 180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极限偏差表》62.10G1801《GB/T 18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25.20 G1803《GB/T1803-2003 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14.40G1804《GB/T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9.60G2822《GB/T 2822-2005 标准尺寸》12.00G3672.1《GB/T3672.1-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尺寸公差》14.40G3672.2《GB/T3672.2-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几何公差》12.00G3177《GB/T 31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25.20G5371《GB/T5371-2004 极限与配合: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18.00G5847《GB/T5847-2005 尺寸链计算方法》14.40G6414《GB/T6414-1999 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12.00G11334《GB/T 11334-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公差》14.40G12360《GB/T 12360-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配合》15.60G12471《GB/T 124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木制件极限与配合》32.40G13914《GB/T13914-2002 冲压件尺寸公差》12.00G13915《GB/T13915-2002 冲压件角度公差》9.60G13916《GB/T13916-2002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9.60G14486《GB/T 14486-2008 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16.80G15055《GB/T 15055-2007 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16.80G15755《GB/T15755-1995 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14.40G16743《GB/T16743-1997 冲裁间隙》7.20G17864《GB/T17864-1999 关键尺寸(CD)计量方法》9.60G18776《GB/T18776-2002 公差尺寸英寸和毫米的互换算》12.00G19763《GB/T 19763-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应用指南》9.60G19764《GB/T 19764-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化整值系列的选用指南》12.00G20911《GB/T 20911-2007 锻造用半成品尺寸、形状和质量公差》12.00G21299《GB/T 21299-2007 玻璃容器公差》12.00G24636.1《GB/Z 24636.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术语、定义和基本概念》21.60G24636.2《GB/Z 2463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统计公差值及其图样标注》19.20G24636.3《GB/Z 24636.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零件批(过程)的统计质量指标》36.00G24636.4《GB/Z 24636.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基于给定置信水平的统计公差设计》25.20GJ11《GJB/Z11-1990 尺寸链计算导则》36.00GJ20《GJB/Z20-1991 尺寸链计算书》18.00GJ3756《GJB3756-1999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24.00H352《HB/Z352-2002 航空精密仪器仪表金属制件的尺寸稳定化处理》18.00H5800《HB5800-1999 一般公差》18.00H6103《HB 6103-2004 铸件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12.00HB6220《HB 6220-1989 公、英制尺寸的相互换算》14.40H7388《HB7388-1996 锻件和铸件尺寸控制》12.00H7741《HB 7741-2004 复合材料件一般公差》9.60H7748《HB 7748-2004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相互关系及其选用要求》26.40 H8233《HB 8233-2002 橡胶零件的尺寸极限偏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12.00WJ2212《WJ2212-1994 枪械公差与配合》18.00WJ2556《WJ 2556-2000 兵器产品用三棱形孔、轴》9.60QC266《QC/T266-1999 汽车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一般要求》12.00QC267《QC/T267-1999 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QC268《QC/T268-1999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QC269《QC/T269-1999 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QC270《QC/T270-1999 汽车钢模锻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CB829《CB 829-1998 水中兵器产品未注公差的规定》12.00J6753《JB/T6753.1~5-1993 电工设备的设备构体公差》12.00J7557《JB/T7557-1994 同轴度误差检测》21.60J9146《JB/T9146-1999 矩形花键加工余量及公差》6.00J9184《JB/T9184-1999 统计尺寸公差》24.00J10478《JB/T10478-2004 热轧环形件机械加工余量及公差》12.00J10744《JB/T10744-2007 涂附磨具产品非标准尺寸公差换算》12.00SJ10628《SJ/T10628-1995 塑料件尺寸公差》6.00SJ20810《SJ20810-2002 印制板尺寸与公差》24.00YC235.5《YC/T 235.5-2007 一般公差第5部分:由塑料半成品加工制成的塑料件》12.00 JJ1059《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24.00B4.3《ASME B4.3-1978(R1999)米制尺寸产品通用公差》(中文版) 24.002.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G157《GB/T157-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12.00G1182《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43.20G1184《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25.20G1958《GB/T1958-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62.40G4096《GB/T4096-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12.00G4249《GB/T 424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19.20G4380《GB/T4380-2004 圆度误差的评定两点、三点法》14.40G6062《GB/T6062-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14.40G7234《GB/T7234-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度测量术语、定义及参数》12.00G7235《GB/T723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半径变化量测量》16.80G10610《GB/T10610-1998 轮廓法测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12.00G11336《GB/T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30.00G11337《GB/T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36.00G13319《GB/T13319-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位置度公差注法》14.40G16671《GB/T 166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39.60G16857.1《GB/T16857.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词汇》19.20 G16857.2《GB/T 16857.2-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12.00 G16857.3《GB/T 16857.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配置转台的轴线为第四轴的坐标测量机》21.60G16857.4《GB/T16857.4-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在扫描模式下使用的坐标测量机》12.00G16857.5《GB/T16857.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使用多探针探测系统的坐标测量机》14.40G16857.6《GB/T 16857.6-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计算高斯拟合要素的误差的评定》15.60G16892《GB/T16892-1997 形状和位置公差:非刚性零件注法》7.20G17773《GB/T17773-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延伸公差带及其表示法》7.20G17851《GB/T17851-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基准和基准体系》12.00G17852《GB/T17852-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轮廓的尺寸和公差注法》7.20G18778.1《GB/T18778.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滤波测量条件》12.00G18778.2《GB/T18778.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用线性化的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12.00G18778.3《GB/T 18778.3-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15.60G18779.1《GB/T18779.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按规范检验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规则》12.00G18779.2《GB/T18779.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测量设备校准和产品检验中GPS 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26.40G18779.3《GB/T 18779.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关于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达成共识的指南》21.60G18780.1《GB/T18780.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基本术语和定义》12.00 G18780.2《GB/T18780.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柱面和圆锥面的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12.00G19765《GB/T 19765-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和检验的标准参考温度》9.60G19804《GB/T 19804-2005 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12.00G20308《GB/Z 20308-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总体规划》14.40G24630.1《GB/T 2463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0.2《GB/T 2463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21.60 G24631.1《GB/T 24631.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直线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1.2《GB/T 24631.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直线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19.20 G24632.1《GB/T 24632.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2.2《GB/T 24632.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19.20 G24633.1《GB/T 2463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柱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5.20 G24633.2《GB/T 24633.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柱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21.60 G24634《GB/T 2463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GPS 测量设备通用概念和要求》39.60 G24635.3《GB/T 24635.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量机(CMM) 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第3部分:应用已校准工件或标准》25.20G24637.1《GB/Z 2463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46.80G24637.2《GB/Z 24637.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基本原则、规范、操作集和不确定度》25.20G24638《GB/Z 24638-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线性和角度尺寸与公差标注+/-极限规范》21.60G24734.1《GB/T 24734.1-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术语和定义》19.20 G24734.2《GB/T 24734.2-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数据集识别与控制》16.80G24734.3《GB/T 24734.3-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数据集要求》21.60 G24734.4《GB/T 24734.4-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设计模型要求》16.80G24734.5《GB/T 24734.5-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产品定义数据通用要求》36.00G24734.6《GB/T 24734.6-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几何建模特征规范》25.20G24734.7《GB/T 24734.7-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注释要求》16.80 G24734.8《GB/T 24734.8-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模型数值与尺寸要求》21.60G24734.9《GB/T 24734.9-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基准的应用》21.60 G24734.10《GB/T 24734.10-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几何公差的应用》43.20G24734.11《GB/T 24734.11-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模型几何细节层级》19.20H7779《HB7779-2005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9.60QJ3002《QJ 3002-1998 大尺寸圆周分布孔位置度的测量方法》18.00QC714《QC/T714-2004 汽车车身覆盖件未注形状与位置公差值》12.003.表面粗糙度标准G131《GB/T 131-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21.60 G1031《GB/T 10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19.20G3505《GB/T 3505-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25.20G6060.1《GB/T6060.1-1997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铸造表面》7.20G6060.2《GB/T 6060.2-2006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磨、车、镗、铣、插及刨加工表面》12.00 G6060.3《GB/T 6060.3-2008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加工表面》16.80G6062《GB/T 60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25.20G7220《GB/T7220-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术语参数测量》9.60G10610《GB/T 10610-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19.20G12472《GB/T1247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12.00G14234《GB/T14234-1993 塑料件表面粗糙度》7.20G14495《GB/T 14495-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19.20G15757《GB/T15757-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表面缺陷术语定义及参数》15.60G16747《GB/T 1674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波纹度词汇》21.60G18618《GB/T 18618-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图形参数》25.20 G18777《GB/T 187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相位修正滤波器的计量特性》19.20G19067.1《GB/T19067.1-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实物测量标准》14.40G19067.2《GB/T 19067.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测量标准》14.40 G19600《GB/T 19600-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校准》15.60H7786《HB7786-2005 零件化学铣切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要求》9.60J9924《JB/T9924-1999 磨削表面波纹度》12.00JJ1105《JJF1105-2003 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校准规范》19.20B46.1《ASME B46.1-2002 表面结构特征(表面粗糙度、波浪度及形态)》(中文版)100.004.量和单位标准GBZ183《GBZ/T 183-2006 电离辐射与防护常用量和单位》19.20G3100《GB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20.40G3101《GB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16.80G3102.1《GB3102.1-1993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14.40G3102.2《GB3102.2-1993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12.00G3102.3《GB3102.3-1993 力学的量和单位》16.80G3102.4《GB3102.4-1993 热学的量和单位》16.80G3102.5《GB3102.5-1993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20.40G3102.6《GB3102.6-1993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19.20G3102.7《GB3102.7-1993 声学的量和单位》18.00G3102.8《GB3102.8-1993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20.40G3102.9《GB3102.9-1993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8.00G3102.10《GB3102.10-1993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20.40G3102.11《GB3102.11-1993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19.20G3102.12《GB3102.12-1993 特征数》12.00G3102.13《GB3102.13-1993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6.805.技术文件标准G5094.1《GB/T5094.1-2002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基本规则》30.00 G5094.2《GB/T5094.2-2003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项目的分类与分类码》15.60G5094.3《GB/T 5094.3-2005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应用指南》21.60G5094.4《GB/T5094.4-2005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概念的说明》15.60G5703《GB/T5703-1999 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21.60G5704《GB/T 5704-2008 人体测量仪器》19.20G7947《GB/T7947-1997 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9.60G9969《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16.80G10853《GB/T 10853-2008 机构与机器科学词汇》64.80G12707《GB/T12707-1991 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7.20G13306《GB/T13306-1991 标牌》14.40G13400.2《GB/T 13400.2-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2部分:网络图画法的一般规定》21.60 G13400.3《GB/T 13400.3-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3部分: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21.60G14237《GB/T14237-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生产者就其出口产品合格的声明》7.20G14436《GB/T14436-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7.20G15241.2《GB/T15241.2-1999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设计原则》12.00G16251《GB/T 16251-2008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19.20G16511《GB/T16511-1996 电气和电子测量设备随机文件》12.00G16784《GB/T 16784-2008 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总则》12.00G16784.2《GB/T16784.2-1998 工业产品售后服务:维修》9.60G16948《GB/T16948-1997 技术产品文件词汇:投影法术语》14.40G16949《GB/T16949-1997 字体和符号模板基本要求、识别标记及槽宽尺寸》7.20G18048《GB/T 18048-2008 热环境人类工效学代谢率的测定》24.00G18725《GB/T 18725-2008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术语》48.00G18922《GB/T18922-2002 建筑颜色表示方法》14.40G18976《GB/T18976-2003 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规程》18.00G18978.1《GB/T18978.1-2003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概述》15.60G18978.2《GB/T18978.2-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任务要求指南》9.60G18978.10《GB/T18978.10-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对话原则》12.00G18978.11《GB/T18978.11-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TD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可用性指南》16.80G19045《GB/T19045-2003 明细表的编制》16.80G19097《GB/T19097-2003 技术产品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及文档分配》14.40G19529《GB/T 19529-2004 技术信息与文件的构成》15.60G19547《GB/T 19547-2004 感官分析方法学量值估计法》16.80G19678《GB/T 19678-2005 说明书的编制构成、内容和表示方法》30.00G19679《GB/T 19679-2005 信息技术用于电工技术文件起草和信息交换的编码图形字符集》15.60G20523《GB/T 20523-2006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12.00G20527.1《GB/T 20527.1-2006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和框架》19.20 G20527.3《GB/T 20527.3-2006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第3部分:媒体选择与组合》36.00G20528.1《GB/T 20528.1-2006 使用基于平板视觉显示器工作的人类工效学要求:概述》16.80 G20649《GB/Z 20649-2006 电子成像在WORM光盘上记录证据文件的电子记录系统的推荐管理方法》12.00G21051《GB/T 21051-2007 人-系统交互工效学支持以人为中心设计的可用性方法》33.60 G21273《GB/T 21273-2007 环境意识设计将环境因素引入电工产品的设计和开发》21.60 G22121《GB/T 22121-2008 装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数据字典元素注册规范》16.80G22187《GB/T 22187-2008 建立人体测量数据库的一般要求》21.60G22188.1《GB/T 22188.1-2008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26.40G22900《GB/T 22900-2009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16.80G23698《GB/T 23698-2009 三维扫描人体测量方法的一般要求》25.20G23699《GB/T 23699-2009 工业产品及设计中人体测量学特性测试的被试选用原则》21.60 G23700《GB/T 23700-2009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周期过程描述》32.40 G23701《GB/T 23701-2009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人-系统事宜的过程评估规范》82.80G23702.1《GB/T 23702.1-2009 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第1部分:一般要求》21.60G24256《GB/T 24256-2009 产品生态设计通则》21.60G24463.1《GB/T 24463.1-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1部分:互操作性体系结构》28.80 G24463.2《GB/T 24463.2-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2部分:用户界面与功能要求》32.40 G24463.3《GB/T 24463.3-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3部分:公共源数据库要求》142.60 G26099.1《GB/T 26099.1-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1部分:通用要求》16.80G26099.2《GB/T 26099.2-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2部分:零件建模》19.20G26099.3《GB/T 26099.3-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3部分:装配建模》19.20G26099.4《GB/T 26099.4-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4部分:模型投影工程图》16.80 G26100《GB/T 26100-2010 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21.60G26101《GB/T 26101-2010 机械产品虚拟装配通用技术要求》16.80G26102《GB/T 26102-2010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导则》19.20GJ36A《GJB36A-2008 Z 飞行员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12.00GJ131《GJB/Z 131-2002 Z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138.00GJ150.1《GJB/Z 150.1-2007 Z 军用电子设备安全设计指南第1部分:电击防护》27.60GJ201《GJB/Z 201-2001 K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138.00GJ215《GJB/Z215.1~3-2004 军工材料管理要求》18.00GJ726A《GJB726A-2004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12.00GJ1310A《GJB 1310A-2004 设计评审》14.40GJ1362A《GJB1362A-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18.00GJ2366《GJB2366-1995 试制过程的质量控制》7.20GJ2742《GJB2742-1996 工作说明编写要求》12.00GJ2830《GJB2830-1997 挠性和刚性印制板设计要求》30.00GJ2873《GJB2873-1997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115.00GJ2993《GJB2993-1997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9.60GJ3206《GJB3206-1998 技术状态管理》14.40GJ3268《GJB 3268-1998 舰船完工文件编制和提交规定》24.00GJ3273《GJB3273-1998 研制阶段技术审查》24.00GJ3540《GJB3540-1999 舰船设计阶段图样和技术文件成套性要求》36.00GJ3629《GJB3629-1999 军用通信装备使用手册编写规定》9.60GJ3649《GJB3649-1999 军品价格审查程序》42.00GJ3968《GJB 3968-2000 军用飞机用户技术资料通用要求》24.00GJ4057《GJB4057-2000 军用电子设备印制板电路板设计要求》48.00GJ4205《GJB 4205-2001 通用电子对抗装备设计定型文件编写规定》36.00GJ4346《GJB4346-2002 电子对抗装备维修技术资料编写导则》16.80GJ4951《GJB 4951-2003 军用通信装备维修手册编写规定》12.00GJ5159《GJB5159-2004 军工产品定型电子文件要求》9.60GJ5237《GJB5237-2004 图形用户接口设计要求》69.00GJ5432Z《GJB5432-2005 Z 装备用户技术资料规划与编制要求》16.80GJ5439K《GJB5439-2005 K 航空电子接口控制文件编制要求》16.80GJ5462Z《GJB5462-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9.60GJ5463Z《GJB5463-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随机文件配发和使用要求》12.00GJ5881K《GJB 5881-2006 K 技术文件版本标识及管理要求》9.60GJ5882K《GJB 5882-2006 K 产品技术文件分类与代码》9.60GJ5921K《GJB 5921-2007 飞机有寿件目录编制要求》9.60GJ5922K《GJB 5922-2007 飞机技术通报编制要求》15.60GJ5923K《GJB 5923-2007 飞机飞行手册编制要求》51.60GJ5967K《GJB 5967-2007 保障设备规划与研制要求》12.00GJ6067Z《GJB6067-2007 Z 军用地面雷达使用说明书编制要求》15.60GJ6177Z《GJB6177-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大纲通用要求》18.00GJ6178Z《GJB6178-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报告通用要求》15.60GJ6871Z《GJB6871-2009 Z UTM类产品测评方法》40.80HB0-83《HB0-83-2005 航空附件产品型号命名》16.80HB6-67《HB 6-67-2003 航空仪表产品商标》9.60HB6-68《HB 6-68-2003 航空仪表产品标牌》9.60HB212《HB/Z 212-1991 工作说明编写指南》12.00HB6121《HB 6121-1999 航空机载设备外贸履历本及产品合格证》18.00HB7128《HB7128-1994 多余物控制要求》7.20HB7271《HB7271-1996 电子设备中测试装置设计准则》9.60HB7291《HB7291-1996 预研质量管理要求》14.40HB7503《HB7503-1997 测试性预计程序》12.00HB7594《HB7594-1998 轻型燃气轮机成套设备设计图样和设计文件的编号》9.60 HB7749《HB 7749-2004 设计师系统文件管理通用要求》16.80HB7796《HB7796-2005 航空产品数据管理通用要求》14.40HB7797《HB7797-2005 航空产品工装文件分类与代码》12.00HB7798《HB7798-2005 飞机数字样机评审要求》12.00HB7805《HB 7805-2006 工程更改控制》15.60HB7807《HB 7807-2006 航空产品技术状态(构型)管理要求》24.00HB7815《HB 7815-2006 航空产品工艺文件分类与代码》9.60HB7833《HB7833-2008 数字化产品数据交换与传递要求》9.60HB9131《HB9131-2007 不合格品的文件要求》12.00HB9132《HB9132-2007 用于零件标记的DA TA MA TRIX码的质量要求》21.60 HB7836《HB7836-2008 航空工业电子公文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15.60HB7837《HB7837-2008 航空产品数字化文件档案管理通用要求》15.60HB7838《HB7838-2008 数字化产品数据审批与发放要求》9.60HB9102《HB9102-2008 航空产品首件检验要求》15.60HBJB58A《HBJB 58A-2001 海军装备研制、生产、使用可靠性信息表格》30.00WJ3(合)《WJ3~10-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173.00内含以下标准:WJ3-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WJ4-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编号方法WJ5-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完整性WJ6-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格式及其填写方法WJ7-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更改方法WJ8-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借用件图样的管理规定WJ9-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术语WJ10-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文字和表格内容设计文件的编写规定WJ258《WJ258-2005 标牌规范》12.00WJ430《WJ/Z430-2005 产品协同设计工作环境构建指南》14.40WJ2533《WJ2533-1999 兵器工业文书档案的建档要求》46.00WJ2557《WJ 2557-2000 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18.00WJ2671《WJ 2671-2005 枪械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编写规则》12.00WJ2676《WJ 2676-2005 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枪械》36.00WJ2677《WJ 2677-2005 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小口径火炮》14.40QJ13A《QJ 13A-1997 设计文件的分类编号》207.00QJ1010A《QJ 1010A-1995 任务书的编制与管理》14.40QJ1334《QJ 1334-1988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编制规定》24.00QJ2311《QJ 2311-1992 设备技术等级划分标准》138.00QJ2878《QJ2878-1997 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制备规则》24.00QJ3069《QJ3069-1998 产品出厂编号的编制规定》7.20QJ3132《QJ 3132-2001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编写指南》85.00QJ3133《QJ 3133-2001 航天产品项目阶段划分和策划》20.40QJ3187《QJ 3187-2003 航天产品保证大纲编写指南》21.60QJ3200《QJ 3200-2004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规定》13.20QJ3230《QJ 3230-2005 产品特性分类分析报告编写规定》14.40QJ3262《QJ 3262-2005 高可靠性实时嵌入式软件设计指南》27.60QJ3298《QJ3298-2008 航天产品数字化设计文件签署规定》14.40CB743《CB/T 743-2004 船舶设计常用文字符号》30.00J5055《JB/T5055-2001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基本程序》14.40J5056.1《JB/T 5056.1-2006 网络计划技术术语图形符号》12.00J5056.2《JB/T 5056.2-2006 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的绘制规程》18.00J5059《JB/T 5059-2006 特殊工序质量控制导则》14.40J5062《JB/T 5062-2006 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14.40J5995《JB/T5995-1992 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6.00J6843《JB/T 6843-1993 仪器仪表可靠性设计程序和要求》12.00J6980《JB/T 6980.1~2-1993 塑料薄膜和纸压敏粘贴标牌》14.40J7517《JB/T7517-1994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评审》12.00J7540《JB/T7540-1994 机械设备成套项目质量管理导则》18.00J7559《JB/T7559-1994 机械产品可靠性研制试验通则》18.00J8422《JB/T8422-1996 机械工业制造业MRPⅡ系统结构》18.00J8823《JB/T8823-1998 机械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分类编码导则》12.00 DL1108《DL/T 1108-2009 电力工程项目编号及产品文件管理规定》14.40DL5229《DL/T 5229-2005 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18.00TB1120《TB/T1120-2000 通信信号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编号原则》21.60SY0009《SY/T0009-2004 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程》92.00SY6705《SY/T 6705-2007 石油工业数据元设计原则》19.20SJ207.1《SJ/T207.1~3-1999 设计文件的分类、格式、文字内容和表格形式》114.00 SJ207.4《SJ/T207.4-1999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编号》117.60SJ207.5《SJ/T207.5-1999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更改》30.00SJ207.6《SJ/T207.6-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项目代号》18.00SJ207.7《SJ/T207.7-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电气简图的编制》92.00SJ207.8《SJ/T207.8-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图样编制》36.00SJ211《SJ/T211.1~4-1996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18.00SJ211.5《SJ/T211.5-1997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编号方法》48.00SJ211.6《SJ/T211.6-1999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设计文件的更改》7.20SJ10151《SJ/T10151-1991 电子产品设计文件的标准化检查》12.00SJ10466.14《SJ/T10466.14-1994 设计质量控制指南》9.60SJ10526《SJ/T10526-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设计文件的计算机编制规范》36.00SJ10629《SJ/T10629.1~6-1995 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文件管理制度》14.40SJ10630《SJ/T10630-1995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9.60SJ10695《SJ/T10695-1996 专用工艺装备设计文件编制方法》7.20SJ10718《SJ/T10718-1996 电子元器件设计文件编制示例》94.00SJ10719《SJ/T10719-1996 电子设备设计文件编制示例》149.50SJ11144《SJ/T11144-1997 电子产品分类与代码》138.00SJ11156《SJ/T11156-1995 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文件档案管理制度》9.60SJ11362《SJ/Z 11362-2006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69.00 SJ20439《SJ20439-1994 印制板组装设计要求》14.40SJ20609《SJ20609-1996 电子设计交换格式》173.00SJ20612《SJ20612-1996 微波电路参数文字符号》9.60SJ20710《SJ/T20710-1998 军用表面组装电路设计指南》31.20SJ20778《SJ/T20778-2000 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103.50SJ20812《SJ20812-2002 军用电子设备三防设计的管理规定》12.00HBG20668《HBG/T20668-2000 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规定》172.50HBG20688《HBG/T20688-2000 化工工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80.50HBG20692《HBG/T20692-2000 化工企业热工设计施工图内容深度统一规定》149.50 DZ0163《DZ/T 0163-1995 地质仪器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138.00HBG20505(合)《HBG20505、20507~20508-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1)》92.00HBG/T 20505-2000 过程测量与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附条文说明)HBG/T 20507-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08-2000 控制室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20509《HBG20509~20515-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2)》92.00HBG/T 20509-2000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0-2000 仪表供气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1-2000 信号报警、安全连锁系统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2-2000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3-2000 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4-2000 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5-2000 仪表隔离和吹洗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20516《HBG20516、20699~20700-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3)》92.00HBG/T 20516-2000 自动分析器室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20699-2000 自控设计常用名词术语HBG/T20700-20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BG20519《HBG20519.1~40 -1992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285.00 HBG/T 20519.1-1992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HBG/T 20519.2-1992 图纸目录HBG/T 20519.3-1992 设计说明(包括工艺、管道、隔热、隔声及防腐设计说明)HBG/T 20519.4-1992 首页图HBG/T 20519.5-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HBG/T 20519.6-1992 分区索引图HBG/T 20519.7-1992 设备布置图HBG/T 20519.8-1992 设备一览表HBG/T 20519.9-1992 设备安装图HBG/T 20519.10-1992 设备地脚螺栓表HBG/T 20519.11-1992 管道布置图HBG/T 20519.12-1992 软管站布置图HBG/T 20519.13-1992 管道轴测图HBG/T 20519.14-1992 管道轴测图索引和管段表索引HBG/T 20519.15-1992 管段表及管道特性表HBG/T 20519.16-1992 特殊管架图HBG/T 20519.17-1992 管架图索引HBG/T 20519.18-1992 管架表HBG/T 20519.19-1992 弹簧汇总表HBG/T 20519.20-1992 特殊管件图HBG/T 20519.21-1992 特殊阀门和管道附件表HBG/T 20519.22-1992 隔热材料表HBG/T 20519.23-1992 防腐材料表HBG/T 20519.24-1992 伴热管图和伴热管表HBG/T 20519.25-1992 综合材料表HBG/T 20519.26-1992 设备管口方位图HBG/T 20519.27-1992 管道常用的缩写词HBG/T 20519.28-1992 流程图;设备、管道布置图;管道轴测图;管件图;设备安装图的图线宽度及字体规定HBG/T 20519.29-1992 管架编号和管道布置图中管架的表示法HBG/T 20519.30-1992 隔热及隔声代号HBG/T 20519.31-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中设备、机器图例HBG/T 20519.32-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中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图例HBG/T 20519.33-1992 管道布置图和轴测图上管子、管件、阀门及管道特殊件图例HBG/T 20519.34-1992 设备、管道布置图上用的图例HBG/T 20519.35-1992 设备名称和位号HBG/T 20519.36-1992 物料代号HBG/T 20519.37-1992 管道的标注HBG/T 20519.38-1992 管道等级号及管道材料等级表HBG/T 20519.39-1992 垫片代号HBG/T 20519.40-1992 垫片密封代号HBG20546《HBG20546.1~5-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范》250.00HBG 20546.1-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HBG 20546.2-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BG 20546.3-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专业技术管理规定HBG 20546.4-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HBG 20546.5-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技术规定HBG20549《HBG20549.1~5-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276.00HBG/T20549.1-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HBG/T20549.2-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BG/T20549.3-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专业技术管理规定HBG/T20549.4-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HBG/T20549.5-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技术规定HBG20557(合)《HBG20557~20559-1993 化工装置工艺系统工程设计规定》(上下)690.00 上卷内含以下标准:HBG 20557.1-1993 工艺系统专业的职责范围与工程设计阶段的任务。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子教案+项目三+任务一 表面粗糙度代号与标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案编号:06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习下面知识链接的内容,掌握表面粗糙度概念、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及标注方法后,能正确识读并标注各部分表面粗糙度。
一、表面结构要求的概念经过机械加工或用其他加工方法获得的零件表面,由于加工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机床的高频振动以及刀具在加工表面留下的切削痕迹等原因,零件的表面不可能是绝对光洁的,如图所示。
表面粗糙度是表述零件表面峰谷的高低程度和间距状况等微观几何形状特性的术语。
它对于零件摩擦、磨损、配合性质、疲劳强度、接触刚度等都有显著影响,是评定零件表面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表面结构要求的评定参数(一)基本术语及定义1.实际轮廓实际轮廓是指平面与实际表面相交所得的轮廓线,如图所示。
按相截方向不同,实际轮廓分为横向实际轮廓和纵向实际轮廓。
2.取样长度(lr)取样长度(lr)是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不规则特征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即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
3.评定长度(ln)评定长度是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 x 轴方向上的长度。
它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如图所示。
4.轮廓中线轮廓中线是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线。
它有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和轮廓的算术平均中线两种。
4.轮廓峰顶线轮廓峰顶线是指在取样长度内,平行于基准线并通过轮廓最高点的线,如图所示。
5.轮廓谷底线轮廓谷底线是指在取样长度内,平行于基准线并通过轮廓最低点的线,如图所示。
(二)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1.与高度特性有关的参数(幅度参数)(1)评定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Ra,即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轮廓上各点至基准线的距离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如图所示。
(2)轮廓的最大高度Rz,即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
如图所示。
2.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1)在一般情况下,测量Ra 和Rz 时,推荐按书中表选用对应的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值,对于轮廓单元宽度较大的端铣、滚铣及其他大进给走刀量的加工表面,应在标准规定的取样长度系列中选取较大的取样长度值。
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
2.定位位置公差—位置度
要求被测实际要素与基准要素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带
3.跳动位置公差—圆跳动
单个被测实际要素在任一截面上相对于基准要素的 允许跳动量。
根据允许变动的方向的不同,圆跳动可分为: 径向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 斜向圆跳动
径向圆跳动
径向圆跳动用于控制圆柱表面任一横截面上的跳动量。
二、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
★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y ★ 轮廓最大高度——Rz 优先选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三、表面粗糙度的代号(符)号及其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b
a1
a2
C(f)
ed
a1、a2——粗糙度高度参数代号及其数 值( μm );
的轴心线垂直 度公差为
8P9 0.02 B
φ0.01
Φ24H7( +00.021)
槽宽为8P9的 键槽对称中心 面Φ24H7圆 柱孔的对称中 心面对称度公 差为0.02mm
Φ24H7圆孔 轴心线的直 线度公差为
φ0.01mm
0.05mm
例2、识读阶梯轴所注的形位公差的含义。
圆锥体任一截面的圆 度公差为0.04mm
A 与 该要素的尺 寸线对齐
3、形位公差代号的识读
(1) 识读形状公差代号标注的步骤如下: a.读被测要素。 b.读形状公差项目。 c.读形状公差数值。
(2) 识读位置公差代号标注的步骤如下: a.读被测要素。 b.读位置公差项目。 c.读位置公差数值。 d.读基准要素。
二. 有关“偏差、公差、”的术语和定义
1、尺寸偏差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基本尺寸 偏差包括: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基本尺寸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日历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二、教学对象:三年制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三、教学课时:46四、学分:3五、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核心技术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看懂图纸和使学生掌握零件测量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
熟练掌握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量具和仪器。
掌握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工艺。
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或生产加工岗位工作,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掌握互换性、标准化等概念;●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了解零件的线性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会控制零件加工过程的质量。
六、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综身学习对接”的职教理念为指导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质量意识、质量检测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中,既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单列教授,也可将课程中的项目活动穿插到其他课程项目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七、标准内容纲要项目一公差测量技术概述学时2教学目标:1.主要掌握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概念;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3.掌握加工误差与公差的慨念与区别、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一)工作任务1.学生能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2.学生能够区分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区别3.学生能够理解标准与标准化的不同(二)理论知识1.互换性的概念2.互换性的作用3.误差和公差的关系4.标准与标准化项目二孔、轴的间隙学时4教学目标:1.了解孔轴有关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掌握偏差的慨念、分类、计算公式,了解偏差的意义;3.掌握公差的慨念、计算公式,会分析公差带图;(一)工作任务1.学生能够区别孔和轴的不同点2.学生能够理解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3.学生能够计算尺寸偏差,绘制公差带图(二)理论知识1.孔和轴的定义与特点2.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3.尺寸偏差的基本术语4.公差带的知识项目三测量长度的常用量具学时4教学目标:1.熟悉常用量具的名称、规格和工作原理。
机械制图电子课件第十三章尺寸的标注方法 第十四章表面粗糙和公差配合
3、当零件所有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时,其代(符)号可在图样的右上角统一标注。 4、当零件的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 要求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代(符)号可 以统一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其余”两字。 5、为了简化标注方法,或者标注位置受到限制 时,可以标注简化代号,也可以采用省略的注 法,但必须在标题栏附近说明简化代号的意义。 6、对不连续的同一表面,可用细实线连接,只 注一次表面粗糙度符号。对连续表面及重复要 素(孔、槽、齿、……等)的表面,其表面粗 糙度代(符)号只标注一次。
2、当组合体具有交线时,要注意:不要直 接标注交线的尺寸,而应该标注产生交 线的形体或截面的定形及定位尺寸。
§13-2 尺寸的清晰布置
为了看图方便,在标注尺寸时,应当考虑使尺寸 的布置整齐清晰。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为了使图面清晰,应当将多数尺寸注在视图 外面,与两视图有关的尺寸注在两视图之间。
三、退刀槽及越程槽 切削过程中,为了不致使刀具损坏,并易退出刀具,同 时与相关零件装配时易于靠紧,所以被加工零件预先要 加工出退刀槽或越程槽,这样被加工的表面的根部就不 会有残留部分,一般叫“清根”。 退刀槽一般可按“槽宽*直径”或“槽宽*槽深”的形式 标注。 四、各种形式的孔 螺孔、沉孔及圆锥销孔等可采用旁注的方法标注。
二.简单物体的尺寸标注 方法: 先将简单物体分解为基本体 再注出各基本体所需要的尺寸 然后再分别注出变化部分的尺寸
简单物体的尺寸可分为两类: 1、定形尺寸——决定组成简单物体的各基本体 的形状及大小的尺寸。 2、定位尺寸——决定各基本体在简单物体上的 相互位置的尺寸。
三、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1、形体分析法是标注组合体尺寸的基本方法
第十三章 尺寸的标注方法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三者的关系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三者的关系A.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重型行业约以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
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也有利于确保质量。
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
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5~1/4。
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
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在图样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重型行业约以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
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也有利于确保质量。
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
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5~1/4。
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
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在图样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机械制造基础第四章表面粗糙度
※给出Rmr(c)参数时,必须同时给出轮廓水平截距c值。
(2)轮廓的实体材料长度Ml(c)
▲定义:评定长度内,一平行于X轴的直线从峰顶线向下 移一水平截距c时,与轮廓相截所得各段截线长度之和。
n
Ml(c) b1 b2 bi bn bi i 1
■轮廓的水平截距c大小可用微米或用它占轮廓制了长波轮廓成分相 对应的中线,即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 基准线,用来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给定线。
轮
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
廓
中
线
轮廓的算术平均中线
△以中线为基准线评定轮廓的计算制称为中线制
(1)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
▲定义:在取样长度内,使轮廓线上各点轮廓偏距zi的
6、配合性质高的表面、小间隙配合表面、受重载的过 盈配合表面Ra和Rz值要小; 7、配合性质相同,零件尺寸越小,Ra和Rz值越小;同 一精度等级,小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Ra和Rz参数值 要小; 8、抗腐蚀性、密封性、外观性要求高的表面的Ra和Rz 参数值要小; 9、标准规定的按规定的参数值选用; 10、尺寸公差值和形状公差值小,其Ra和Rz参数值相应 要小,一般情况下,可取Ra为形状公差值的20-25%。
■轮廓支承长度率(Rmr(c))随着轮廓的水平截距c 大小而变化。其关系曲线称为支承长度率曲线。
■支承长度率曲线对于 反映零件表面耐磨性有 着显著的功效。
Rmr(c) % 支承长度率曲线
c%
■ 轮廓峰顶线:在取样长度内,平行于基准线并通过 轮廓最高点的线。
■ 轮廓谷底线:在取样长度内,平行于基准线并通过 轮廓最低点的线。
规定取样长度是为了限制减弱宏观几何误差,尤其是表面波 纹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表面越粗糙,取样长度就应越大,它 至少应包含5个以上的轮廓峰和轮廓谷,
机械设计中尺寸几何公差标注类知识
一、关于尺寸(1)功能尺寸系指对于机件的工作性能、装配精度及互换性起重要作用的尺寸。
功能尺寸对于零件的装配位置或配合关系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常具有较高的精度。
这些尺寸是尺寸链中重要的一环,常为了满足设计要求而直接注出。
例如,有装配要求的配合尺寸,有连接关系的定位尺寸、中心距等。
(2)非功能尺寸系指不影响机件的装配关系和配合性能的一般结构尺寸。
这些尺寸一般精度都不高。
例如,无装配关系的外形轮廓尺寸、不重要的工艺结构(如倒角、倒圆、退刀槽、凹槽、凸台、沉孔)的尺寸等。
(3)公称尺寸是某一要素或零件尺寸的名义值。
例如,平垫圈的公称尺寸是与之相配的螺栓的公称直径,而实际上该垫圈的孔径要大于这个公称尺寸。
(4)基本尺寸是设计时给定的、用以确定结构大小或位置的尺寸。
基本尺寸又是确定尺寸公差的基数,它与公称尺寸的性质是不同的。
(5)参考尺寸是指在图样中不起指导生产和检验作用的尺寸。
它仅仅是为了便于看图方便而给出的参考性尺寸。
参考尺寸只有基本尺寸而不带公差,为了区别于其他未注公差的尺寸,标注时应加圆括号表示。
(6)重复尺寸是指某一要素的同一尺寸在图样中重复注出,或对机件的结构尺寸注成封闭的尺寸链,因其中一环由图样中的其他尺寸和存在的几何关系可以推算出来,此时又不加圆括号者,这都称为重复尺寸。
机件每一要素的尺寸一般都只能标注一次,不应重复出现,以避免尺寸之间产生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错误。
二、正确地选择尺寸基准要合理标注尺寸,必须恰当地选择尺寸基准,即尺寸基准的选择应符合零件的设计要求并便于加工和测量。
零件的底面、端面、对称面、主要的轴线、中心线等都可作为基准。
图7-7 轴承座的尺寸基准1.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根据机器的结构和设计要求,用以确定零件在机器中位置的一些面、线、点,称为设计基准。
根据零件加工制造、测量和检验等工艺要求所选定的一些面、线、点,称为工艺基准。
图7-7所示为轴承座。
轴承孔的高度是影响轴承座工作性能的功能尺寸,图中尺寸40±0.02以底面为基准,以保证轴承孔到底面的高度。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新版粗糙度标号)
下偏差
+0.024 50 +0.008
例: 50±0.008
-0.006 50 -0.022
公差带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公差的大小及 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位置。
C CD
基本偏差代号:孔、轴各28种
0 +
m n p rs t
b a
c cd
另一偏差可按下式计算: 孔 : ES= EI+IT或者EI = ES – IT 轴: es=ei+IT 或者 ei = es - IT
注意:两个偏差数值一般直接从孔或轴的极限偏差表中查取。
基本尺寸
-
k js g f fg h j d e ef
轴
0
技术要求的内容
1 2 3 4 5 6
表面粗糙度 公差与配合 形状和位置公差简介 表面镀涂与热处理 材料及零件加工检测和测试要求 其它特殊要求或说明
一
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表面粗糙度是指零件的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 小间距和峰谷所形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2.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评定参数Ra
零件合格的条件:
最大极限尺寸≥实际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Ø20.023 ≥实际尺寸≥ Ø20.002
例: 一根轴的直径为 500.008 思考并回答 基本尺寸: 50 最大极限尺寸: 50.008 最小极限尺寸: 49.992 零件合格的条件: 50.008≥实际尺寸≥ 49.992。
直线度
平行度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直观学机械”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重型行业约以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
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也有利于确保质量。
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
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5~1/4。
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
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在图样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公差与配合
基本偏差
1)基本偏差的概念 基本偏差用于确定公 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 上偏差或下偏差,一 般为靠近零线的那个 偏差。
国家标准规定轴和孔各有28个基本偏差,用21个字母和7个 双写字母表示, 共28个代号。用拉丁字母表示。大写字母表示
孔,小写字母表示轴。 轴的基本偏差a~h为上偏差,j~zc为下偏差,js的基本偏差为 (+ —)或(– —); 孔的基本偏差A~H为上偏差,J~ZC为下偏差,JS 的基本偏差为 (+ —)或(– —),如图所示。
孔和轴的基本偏差系列示意图
a)孔的基本偏差 b)轴的基本偏差
公差带中另一极限偏差的确定
公差带在零线上方:ES=EI+IT;es=ei+IT 公差带在零线下方:EI=ES-IT; ei=es-IT
公差与配合在图上的标注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1)公差等级的选用
2) 配合的选用
分类 H6
公差与配合
互换性的基本概念
互换性是指某一产品(包括零件、部件)与另一产品在尺 寸、功能上能够彼此互相替换的性能。
完全互换:从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中任取一件, 不经任何修配就能装到部件或机器上,而且能满 足规定的性能要求。这种互换性称为完全互换。
不完全互换:如果把一批两种互相配合的零件按 尺寸大小分成若干组,在一个组内的零件才有互 换性;或者虽不分组,但需做少量修配和调整工 作,才具有互换性,这种互换性称不完全互换。
b 用于某些等直径长轴的配合。这类轴 可用冷轧棒料不经切削直接与孔配合。 这时采用基孔制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C 用于某些特殊零、部件的配合,如滚 动轴承的外圈与基座孔的配合。
公差带图上的公差带,由公差带的大小 和公差带的位置两个要素组成。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关系
Part 1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1.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重型行业约以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
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也有利于确保质量。
1.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
1.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5~1/4。
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
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
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
在图样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第二章 公差与配合基础
Xmax =Dmax – dmin =ES - ei Xmin =Dmin– dmax =EI - es
2) 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包括Y min= 0)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
在轴的公差带下方。如图2-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
Ymax = Dmin – dmax = EI – es Ymin = Dmax – dmin = ES - ei
因此,图中公差带的一端是开口的,即只画出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 孔和轴的另一个极限偏差不需要再加以规定,可分别由下列公式
计算得到:
对于轴:es=ei+IT 或 ei=es-IT 对于孔:ES=EI+IT 或 EI=ES-IT 国家标准对于不同的基本尺寸和基本偏差确定了孔和轴的基本偏 差数值,见附录中表A-3、A-4。
尺 寸 分 段 公差等级
0.5~3 f(精密级) >3~6 >6~30 >30~120 >120~400 >400~1000
±0.1 ±0.15 ±0.2 ±0.3 ±0.05 ±0.05
m(中等级)
c(粗糙级) v(最粗级)
±0.1
±0.2
±0.1
±0.3 ±0.5
±0.2
±0.5 ±1
±0.3
±0.8 ±1.5
第二章 公差与配合基础•源自互换性零件的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件,不需要任何挑选、 调整或修配,就能装到机器(或部件)上去,并完全符合 规定的性能要求。
标准化是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基础。
极限与配合 公差配合标准 形状和位置公差 表面粗糙度
2.1 极限与配合
2.1.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1.孔和轴 ⑴ 孔:主要指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其它内表面中由单一尺寸确定 的部分。 ⑵ 轴:主要指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其它外表面中由单 一尺寸确 定的部分。 孔与轴的区别: 从装配关系看,孔是包容面,在它之内无材料,轴是被包容 面, 在它之外无材料; 从加工过程看,孔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 在公差与配合标准中的孔、轴都是由单一尺寸所确定的部分。如 图2-1中的D为孔;d1、d2、d3为轴。不能区别为孔或轴的尺寸,则 为长度尺寸。如图2-1中的L。
03表面粗糙度
若某表面粗糙度要求按指定加工方法获得,可用文字标注。 若需控制表面加工纹理方向时,可在规定之处加注纹理方 向符号。
表面粗糙度的代号举例
代号
意 义 代 号
意
义
3.2
用任何方法获得 的表面粗糙度,Ra 的 上 限 值 为 3.2μm。
3.2max 1.6min
用去除材料的方 法获得的表面粗糙 度,Ra 的上限值为 3.2μm,Ra 的下限 值为1.6μm。
c b h —— 字高
d
e
4.3.2 表面粗糙度代号及其标注
当需要表示的加工表面对表面特征的其他规定有要
求时,应在表面粗糙度符号的相应位置,注上若干必要项 目的表面特征规定。
4.3.2 表面粗糙度代号及其标注
当允许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中超 过规定值的个数少于总数的 16%时,在图样 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上限值” 或“下 限值”。 当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不得超过 规定值时,在图样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 “最大值” 或“最小值”。
说明:
① 当标注上限值或上限值与下限值时,允 许实测值中有16%的测值超差。 ② 当不允许任何实测值超差时,应在参数 值的右侧加注max或同时标注max和min。
4.3.3 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一般标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
界线、引出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
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向表面。
当表面不允许出现较深加工痕迹,防止应力过于集中,
粗糙或太光滑时当表面粗糙度要求特别高( Ra<0.025)
要求保证零件的抗疲劳强度和密封性时,需选Rz。
4.4.1 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择
附加参数一般不单独使用。 涂层有较好的附着性和光泽表面)需要控制Rsm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