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合集下载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表面粗糙度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表面粗糙度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大的数值。 1.同一零件,配合表面、工作表面的数值小于非配合表面、非工作表面的数值。
2.摩擦表面、承受重载荷和交变载荷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选小值。 3.配合精度要求高的结合面、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精度要求高的
表面,粗糙度选小值。 4.同一公差等级的零件,小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粗糙度值要小。
用去除材料方法获得的表面粗 糙度,Ra的最大值为 6.3μm,Ra的最小值为 3.2μm
用不去除材料方法获得的表面 粗糙度,Ry的最大值为 100μm
用去除材料方法获得的表面粗 糙度,Ra的最大值为 6.3μm,Rz的最大值为 100μm
三、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4.4 表面粗糙度数值的选择
5.要求耐腐蚀的表面,粗糙度值应选小值。 6.有关标准已对表面粗糙度要求作出规定的应按相应标准确定表
面粗糙度数值。
4.5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一、比较法:
将被测表面与粗糙度标准样板相比较,通过视觉、触 感或其它方法进行比较后, 对被测表面的粗糙度作出评定的方法。
二、光切法:
利用“光切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光切显微镜又称双管显微镜
表示表面是用去除材料的方法获得。如车、铣、刨、磨、钻、 剪切、抛光、腐蚀、电火花加工、
气割等
表示表面是用不去除材料方法获得。 如铸、锻、冲压变形、热轧、粉末冶金等。或者是用于保持
原供应状况的表面(包括保持上道工序的状况)
表示所有表面具有相 同的表面粗糙度
要求
二、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a 1、a2——粗糙度参数代号及数值(μm); 如3.2、6.3等 见表5-5
Ra越大,表面越粗糙
2.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在取样长度l内,被测表面5个最大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5个最 大轮廓的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2版)课件: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2版)课件: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2.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大的参数值,以获得最
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1)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的粗糙度值应比非工作表面小 (2)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值应比非摩擦表面小;滚动摩擦表面的粗
糙度值应比滑动摩擦表面小 (3)运动速度高、单位面积压力大的表面,受交变应力作用的 重要零件的圆角、沟槽表面的粗糙度值都应该小。 (4)配合性质要求越稳定,其配合表面的粗糙度值应越小;配 合性质相同时,小尺寸结合面的粗糙度值应比大尺寸结合面小; (5)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应与尺寸公差及形状公差相协调; (6)防腐性、密封性要求高,外表美观等表面的粗糙度值应较小。
值应选(

(5)在图8-13轴的图纸上正确标注表面结构要求。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第二部分 测量技术技能实训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图7-13 传动轴
第二部分 测量技术技能实训
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检验
1.任务内容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检验方法。
2.准备任务
标准粗糙度样 块、量具、被 测工件,工件 如图7-14所示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加 工 、 抛 轴工作表面,高精

度齿轮齿面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八、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1.目测检查 对于明显不需要用更精确方法检测工件表面的场合,选用目测法 检查工件
2.比较法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图7--10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3.针描法 是利用触针直接在被测表面上轻轻划过,从而测出表面粗糙度的 参数值。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2.在报告和合同的文本中用文字表达的方法

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

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

VS
表面合金化强化技术
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使材料表面形成一 层具有特殊性能的合金化层,提高表面的 耐腐蚀性和耐磨性。
表面改性技术
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
通过喷丸、碾压等手段使材料表面产生形变, 形成一层具有高硬度和高弹性的表面层,提 高表面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
通过离子注入的方法将一种或多种元素注入 到材料表面,改变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提高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氧 化性等性能。
05
表面检测技术
表面粗糙度检测
01
02
03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 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组 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
检测方法
表面粗糙度检测通常采用 触针法、干涉法、光干涉 法、光散射法等。
测量仪器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器包括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轮廓 仪等。
表面缺陷检测
表面缺陷
表面缺陷是指工件表面存 在的裂纹、气孔、夹渣等 缺陷。
零件的外观质量
表面粗糙度还影响零件的外观质量。对于需要美 观和光滑表面的零件,如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 等,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对于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 竞争力至关重要。
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装配中的应用案例
总结词
装配效率
产品性能一致性
降低维护成本
公差与配合在机械装配 中起到关键作用,合理 的公差与配合选择能够 提高装配效率和产品质 量。
通过合理选择公差与配 合,可以减少装配过程 中的调整和修配工作, 提高装配效率。例如,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采 用适当的公差与配合可 以简化装配流程,降低 生产成本。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直接 影响产品的性能一致性 。在制造过程中,通过 合理控制零部件的公差 与配合,可以确保产品 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

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公差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量和单位、技术文件标准精选:1.公差与配合标准2.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3.表面粗糙度标准4.量和单位标准5.技术文件标准代号标准名称邮价1.公差与配合标准G321《GB/T 321-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9.60G1144《GB/T1144-2001 矩形花键尺寸、公差和检验》14.40G1167《GB/T1167-1996 过渡配合螺纹》9.60G1181《GB/T1181-1998 过盈配合螺纹》12.00G1800.1《GB/T 180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36.00G1800.2《GB/T 180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极限偏差表》62.10G1801《GB/T 18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25.20 G1803《GB/T1803-2003 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14.40G1804《GB/T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9.60G2822《GB/T 2822-2005 标准尺寸》12.00G3672.1《GB/T3672.1-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尺寸公差》14.40G3672.2《GB/T3672.2-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几何公差》12.00G3177《GB/T 31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25.20G5371《GB/T5371-2004 极限与配合: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18.00G5847《GB/T5847-2005 尺寸链计算方法》14.40G6414《GB/T6414-1999 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12.00G11334《GB/T 11334-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公差》14.40G12360《GB/T 12360-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配合》15.60G12471《GB/T 124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木制件极限与配合》32.40G13914《GB/T13914-2002 冲压件尺寸公差》12.00G13915《GB/T13915-2002 冲压件角度公差》9.60G13916《GB/T13916-2002 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9.60G14486《GB/T 14486-2008 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16.80G15055《GB/T 15055-2007 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16.80G15755《GB/T15755-1995 圆锥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14.40G16743《GB/T16743-1997 冲裁间隙》7.20G17864《GB/T17864-1999 关键尺寸(CD)计量方法》9.60G18776《GB/T18776-2002 公差尺寸英寸和毫米的互换算》12.00G19763《GB/T 19763-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应用指南》9.60G19764《GB/T 19764-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化整值系列的选用指南》12.00G20911《GB/T 20911-2007 锻造用半成品尺寸、形状和质量公差》12.00G21299《GB/T 21299-2007 玻璃容器公差》12.00G24636.1《GB/Z 24636.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术语、定义和基本概念》21.60G24636.2《GB/Z 2463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统计公差值及其图样标注》19.20G24636.3《GB/Z 24636.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零件批(过程)的统计质量指标》36.00G24636.4《GB/Z 24636.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统计公差:基于给定置信水平的统计公差设计》25.20GJ11《GJB/Z11-1990 尺寸链计算导则》36.00GJ20《GJB/Z20-1991 尺寸链计算书》18.00GJ3756《GJB3756-1999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24.00H352《HB/Z352-2002 航空精密仪器仪表金属制件的尺寸稳定化处理》18.00H5800《HB5800-1999 一般公差》18.00H6103《HB 6103-2004 铸件尺寸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12.00HB6220《HB 6220-1989 公、英制尺寸的相互换算》14.40H7388《HB7388-1996 锻件和铸件尺寸控制》12.00H7741《HB 7741-2004 复合材料件一般公差》9.60H7748《HB 7748-2004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相互关系及其选用要求》26.40 H8233《HB 8233-2002 橡胶零件的尺寸极限偏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12.00WJ2212《WJ2212-1994 枪械公差与配合》18.00WJ2556《WJ 2556-2000 兵器产品用三棱形孔、轴》9.60QC266《QC/T266-1999 汽车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一般要求》12.00QC267《QC/T267-1999 汽车切削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QC268《QC/T268-1999 汽车冷冲压加工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QC269《QC/T269-1999 汽车铸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QC270《QC/T270-1999 汽车钢模锻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12.00CB829《CB 829-1998 水中兵器产品未注公差的规定》12.00J6753《JB/T6753.1~5-1993 电工设备的设备构体公差》12.00J7557《JB/T7557-1994 同轴度误差检测》21.60J9146《JB/T9146-1999 矩形花键加工余量及公差》6.00J9184《JB/T9184-1999 统计尺寸公差》24.00J10478《JB/T10478-2004 热轧环形件机械加工余量及公差》12.00J10744《JB/T10744-2007 涂附磨具产品非标准尺寸公差换算》12.00SJ10628《SJ/T10628-1995 塑料件尺寸公差》6.00SJ20810《SJ20810-2002 印制板尺寸与公差》24.00YC235.5《YC/T 235.5-2007 一般公差第5部分:由塑料半成品加工制成的塑料件》12.00 JJ1059《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评定与表示》24.00B4.3《ASME B4.3-1978(R1999)米制尺寸产品通用公差》(中文版) 24.002.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G157《GB/T157-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12.00G1182《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43.20G1184《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25.20G1958《GB/T1958-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62.40G4096《GB/T4096-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12.00G4249《GB/T 424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19.20G4380《GB/T4380-2004 圆度误差的评定两点、三点法》14.40G6062《GB/T6062-2001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14.40G7234《GB/T7234-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度测量术语、定义及参数》12.00G7235《GB/T723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半径变化量测量》16.80G10610《GB/T10610-1998 轮廓法测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12.00G11336《GB/T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30.00G11337《GB/T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36.00G13319《GB/T13319-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位置度公差注法》14.40G16671《GB/T 166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39.60G16857.1《GB/T16857.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词汇》19.20 G16857.2《GB/T 16857.2-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于测量尺寸的坐标测量机》12.00 G16857.3《GB/T 16857.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配置转台的轴线为第四轴的坐标测量机》21.60G16857.4《GB/T16857.4-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在扫描模式下使用的坐标测量机》12.00G16857.5《GB/T16857.5-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使用多探针探测系统的坐标测量机》14.40G16857.6《GB/T 16857.6-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计算高斯拟合要素的误差的评定》15.60G16892《GB/T16892-1997 形状和位置公差:非刚性零件注法》7.20G17773《GB/T17773-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延伸公差带及其表示法》7.20G17851《GB/T17851-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基准和基准体系》12.00G17852《GB/T17852-1999 形状和位置公差:轮廓的尺寸和公差注法》 7.20G18778.1《GB/T18778.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滤波测量条件》12.00G18778.2《GB/T18778.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用线性化的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12.00G18778.3《GB/T 18778.3-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15.60G18779.1《GB/T18779.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按规范检验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规则》12.00G18779.2《GB/T18779.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测量设备校准和产品检验中GPS 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26.40G18779.3《GB/T 18779.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关于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达成共识的指南》21.60G18780.1《GB/T18780.1-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基本术语和定义》12.00 G18780.2《GB/T18780.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柱面和圆锥面的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12.00G19765《GB/T 19765-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和检验的标准参考温度》9.60G19804《GB/T 19804-2005 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12.00G20308《GB/Z 20308-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总体规划》14.40G24630.1《GB/T 24630.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0.2《GB/T 24630.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平面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21.60 G24631.1《GB/T 24631.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直线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1.2《GB/T 24631.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直线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19.20 G24632.1《GB/T 24632.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1.60 G24632.2《GB/T 24632.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19.20 G24633.1《GB/T 2463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柱度第1部分:词汇和参数》25.20 G24633.2《GB/T 24633.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圆柱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21.60 G24634《GB/T 24634-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GPS 测量设备通用概念和要求》39.60 G24635.3《GB/T 24635.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量机(CMM) 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第3部分:应用已校准工件或标准》25.20G24637.1《GB/Z 2463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几何规范和验证的模式》46.80G24637.2《GB/Z 24637.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基本原则、规范、操作集和不确定度》25.20G24638《GB/Z 24638-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线性和角度尺寸与公差标注+/-极限规范》21.60G24734.1《GB/T 24734.1-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术语和定义》19.20 G24734.2《GB/T 24734.2-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数据集识别与控制》16.80G24734.3《GB/T 24734.3-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数据集要求》21.60 G24734.4《GB/T 24734.4-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设计模型要求》16.80G24734.5《GB/T 24734.5-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产品定义数据通用要求》36.00G24734.6《GB/T 24734.6-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几何建模特征规范》25.20G24734.7《GB/T 24734.7-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注释要求》16.80 G24734.8《GB/T 24734.8-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模型数值与尺寸要求》21.60G24734.9《GB/T 24734.9-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基准的应用》21.60 G24734.10《GB/T 24734.10-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几何公差的应用》43.20G24734.11《GB/T 24734.11-2009 技术产品文件数字化产品定义数据通则:模型几何细节层级》19.20H7779《HB7779-2005 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9.60QJ3002《QJ 3002-1998 大尺寸圆周分布孔位置度的测量方法》18.00QC714《QC/T714-2004 汽车车身覆盖件未注形状与位置公差值》12.003.表面粗糙度标准G131《GB/T 131-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21.60 G1031《GB/T 10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19.20G3505《GB/T 3505-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25.20G6060.1《GB/T6060.1-1997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铸造表面》7.20G6060.2《GB/T 6060.2-2006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磨、车、镗、铣、插及刨加工表面》12.00 G6060.3《GB/T 6060.3-2008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锉、抛光加工表面》16.80G6062《GB/T 6062-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25.20G7220《GB/T7220-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术语参数测量》9.60G10610《GB/T 10610-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19.20G12472《GB/T1247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12.00G14234《GB/T14234-1993 塑料件表面粗糙度》7.20G14495《GB/T 14495-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19.20G15757《GB/T15757-2002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表面缺陷术语定义及参数》15.60G16747《GB/T 1674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波纹度词汇》21.60G18618《GB/T 18618-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图形参数》25.20 G18777《GB/T 18777-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相位修正滤波器的计量特性》19.20G19067.1《GB/T19067.1-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实物测量标准》14.40G19067.2《GB/T 19067.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测量标准》14.40 G19600《GB/T 19600-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校准》15.60H7786《HB7786-2005 零件化学铣切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要求》9.60J9924《JB/T9924-1999 磨削表面波纹度》12.00JJ1105《JJF1105-2003 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校准规范》19.20B46.1《ASME B46.1-2002 表面结构特征(表面粗糙度、波浪度及形态)》(中文版)100.004.量和单位标准GBZ183《GBZ/T 183-2006 电离辐射与防护常用量和单位》19.20G3100《GB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20.40G3101《GB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16.80G3102.1《GB3102.1-1993 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14.40G3102.2《GB3102.2-1993 周期及其有关现象的量和单位》12.00G3102.3《GB3102.3-1993 力学的量和单位》16.80G3102.4《GB3102.4-1993 热学的量和单位》16.80G3102.5《GB3102.5-1993 电学和磁学的量和单位》20.40G3102.6《GB3102.6-1993 光及有关电磁辐射的量和单位》19.20G3102.7《GB3102.7-1993 声学的量和单位》18.00G3102.8《GB3102.8-1993 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20.40G3102.9《GB3102.9-1993 原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8.00G3102.10《GB3102.10-1993 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20.40G3102.11《GB3102.11-1993 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19.20G3102.12《GB3102.12-1993 特征数》12.00G3102.13《GB3102.13-1993 固体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6.805.技术文件标准G5094.1《GB/T5094.1-2002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基本规则》30.00 G5094.2《GB/T5094.2-2003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项目的分类与分类码》15.60G5094.3《GB/T 5094.3-2005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应用指南》21.60G5094.4《GB/T5094.4-2005 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概念的说明》15.60G5703《GB/T5703-1999 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21.60G5704《GB/T 5704-2008 人体测量仪器》19.20G7947《GB/T7947-1997 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9.60G9969《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16.80G10853《GB/T 10853-2008 机构与机器科学词汇》64.80G12707《GB/T12707-1991 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7.20G13306《GB/T13306-1991 标牌》14.40G13400.2《GB/T 13400.2-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2部分:网络图画法的一般规定》21.60 G13400.3《GB/T 13400.3-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3部分: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21.60G14237《GB/T14237-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生产者就其出口产品合格的声明》7.20 G14436《GB/T14436-1993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7.20G15241.2《GB/T15241.2-1999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设计原则》12.00G16251《GB/T 16251-2008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19.20G16511《GB/T16511-1996 电气和电子测量设备随机文件》12.00G16784《GB/T 16784-2008 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总则》12.00G16784.2《GB/T16784.2-1998 工业产品售后服务:维修》9.60G16948《GB/T16948-1997 技术产品文件词汇:投影法术语》14.40G16949《GB/T16949-1997 字体和符号模板基本要求、识别标记及槽宽尺寸》7.20G18048《GB/T 18048-2008 热环境人类工效学代谢率的测定》24.00G18725《GB/T 18725-2008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术语》48.00G18922《GB/T18922-2002 建筑颜色表示方法》14.40G18976《GB/T18976-2003 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规程》18.00G18978.1《GB/T18978.1-2003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概述》15.60G18978.2《GB/T18978.2-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任务要求指南》9.60G18978.10《GB/T18978.10-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对话原则》12.00G18978.11《GB/T18978.11-2004 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TD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可用性指南》16.80G19045《GB/T19045-2003 明细表的编制》16.80G19097《GB/T19097-2003 技术产品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及文档分配》14.40G19529《GB/T 19529-2004 技术信息与文件的构成》15.60G19547《GB/T 19547-2004 感官分析方法学量值估计法》16.80G19678《GB/T 19678-2005 说明书的编制构成、内容和表示方法》30.00G19679《GB/T 19679-2005 信息技术用于电工技术文件起草和信息交换的编码图形字符集》15.60G20523《GB/T 20523-2006 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12.00G20527.1《GB/T 20527.1-2006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和框架》19.20 G20527.3《GB/T 20527.3-2006 多媒体用户界面的软件人类工效学第3部分:媒体选择与组合》36.00G20528.1《GB/T 20528.1-2006 使用基于平板视觉显示器工作的人类工效学要求:概述》16.80 G20649《GB/Z 20649-2006 电子成像在WORM光盘上记录证据文件的电子记录系统的推荐管理方法》12.00G21051《GB/T 21051-2007 人-系统交互工效学支持以人为中心设计的可用性方法》33.60 G21273《GB/T 21273-2007 环境意识设计将环境因素引入电工产品的设计和开发》21.60 G22121《GB/T 22121-2008 装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数据字典元素注册规范》16.80G22187《GB/T 22187-2008 建立人体测量数据库的一般要求》21.60G22188.1《GB/T 22188.1-2008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26.40G22900《GB/T 22900-2009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16.80G23698《GB/T 23698-2009 三维扫描人体测量方法的一般要求》25.20G23699《GB/T 23699-2009 工业产品及设计中人体测量学特性测试的被试选用原则》21.60 G23700《GB/T 23700-2009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的生命周期过程描述》32.40 G23701《GB/T 23701-2009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人-系统事宜的过程评估规范》82.80G23702.1《GB/T 23702.1-2009 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第1部分:一般要求》21.60G24256《GB/T 24256-2009 产品生态设计通则》21.60G24463.1《GB/T 24463.1-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1部分:互操作性体系结构》28.80 G24463.2《GB/T 24463.2-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2部分:用户界面与功能要求》32.40 G24463.3《GB/T 24463.3-2009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第3部分:公共源数据库要求》142.60 G26099.1《GB/T 26099.1-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1部分:通用要求》16.80G26099.2《GB/T 26099.2-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2部分:零件建模》19.20G26099.3《GB/T 26099.3-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3部分:装配建模》19.20G26099.4《GB/T 26099.4-2010 机械产品三维建模通用规则第4部分:模型投影工程图》16.80 G26100《GB/T 26100-2010 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21.60G26101《GB/T 26101-2010 机械产品虚拟装配通用技术要求》16.80G26102《GB/T 26102-2010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导则》19.20GJ36A《GJB36A-2008 Z 飞行员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12.00GJ131《GJB/Z 131-2002 Z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138.00GJ150.1《GJB/Z 150.1-2007 Z 军用电子设备安全设计指南第1部分:电击防护》27.60GJ201《GJB/Z 201-2001 K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手册》138.00GJ215《GJB/Z215.1~3-2004 军工材料管理要求》18.00GJ726A《GJB726A-2004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12.00GJ1310A《GJB 1310A-2004 设计评审》14.40GJ1362A《GJB1362A-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程序和要求》18.00GJ2366《GJB2366-1995 试制过程的质量控制》7.20GJ2742《GJB2742-1996 工作说明编写要求》12.00GJ2830《GJB2830-1997 挠性和刚性印制板设计要求》30.00GJ2873《GJB2873-1997 军事装备和设施的人机工程设计准则》115.00GJ2993《GJB2993-1997 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9.60GJ3206《GJB3206-1998 技术状态管理》14.40GJ3268《GJB 3268-1998 舰船完工文件编制和提交规定》24.00GJ3273《GJB3273-1998 研制阶段技术审查》24.00GJ3540《GJB3540-1999 舰船设计阶段图样和技术文件成套性要求》36.00GJ3629《GJB3629-1999 军用通信装备使用手册编写规定》9.60GJ3649《GJB3649-1999 军品价格审查程序》42.00GJ3968《GJB 3968-2000 军用飞机用户技术资料通用要求》24.00GJ4057《GJB4057-2000 军用电子设备印制板电路板设计要求》48.00GJ4205《GJB 4205-2001 通用电子对抗装备设计定型文件编写规定》36.00GJ4346《GJB4346-2002 电子对抗装备维修技术资料编写导则》16.80GJ4951《GJB 4951-2003 军用通信装备维修手册编写规定》12.00GJ5159《GJB5159-2004 军工产品定型电子文件要求》9.60GJ5237《GJB5237-2004 图形用户接口设计要求》69.00GJ5432Z《GJB5432-2005 Z 装备用户技术资料规划与编制要求》16.80GJ5439K《GJB5439-2005 K 航空电子接口控制文件编制要求》16.80GJ5462Z《GJB5462-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9.60GJ5463Z《GJB5463-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随机文件配发和使用要求》12.00GJ5881K《GJB 5881-2006 K 技术文件版本标识及管理要求》9.60GJ5882K《GJB 5882-2006 K 产品技术文件分类与代码》9.60GJ5921K《GJB 5921-2007 飞机有寿件目录编制要求》9.60GJ5922K《GJB 5922-2007 飞机技术通报编制要求》15.60GJ5923K《GJB 5923-2007 飞机飞行手册编制要求》51.60GJ5967K《GJB 5967-2007 保障设备规划与研制要求》12.00GJ6067Z《GJB6067-2007 Z 军用地面雷达使用说明书编制要求》15.60GJ6177Z《GJB6177-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大纲通用要求》18.00GJ6178Z《GJB6178-2007 Z 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报告通用要求》15.60GJ6871Z《GJB6871-2009 Z UTM类产品测评方法》40.80HB0-83《HB0-83-2005 航空附件产品型号命名》16.80HB6-67《HB 6-67-2003 航空仪表产品商标》9.60HB6-68《HB 6-68-2003 航空仪表产品标牌》9.60HB212《HB/Z 212-1991 工作说明编写指南》12.00HB6121《HB 6121-1999 航空机载设备外贸履历本及产品合格证》18.00HB7128《HB7128-1994 多余物控制要求》7.20HB7271《HB7271-1996 电子设备中测试装置设计准则》9.60HB7291《HB7291-1996 预研质量管理要求》14.40HB7503《HB7503-1997 测试性预计程序》12.00HB7594《HB7594-1998 轻型燃气轮机成套设备设计图样和设计文件的编号》9.60 HB7749《HB 7749-2004 设计师系统文件管理通用要求》16.80HB7796《HB7796-2005 航空产品数据管理通用要求》14.40HB7797《HB7797-2005 航空产品工装文件分类与代码》12.00HB7798《HB7798-2005 飞机数字样机评审要求》12.00HB7805《HB 7805-2006 工程更改控制》15.60HB7807《HB 7807-2006 航空产品技术状态(构型)管理要求》24.00HB7815《HB 7815-2006 航空产品工艺文件分类与代码》9.60HB7833《HB7833-2008 数字化产品数据交换与传递要求》9.60HB9131《HB9131-2007 不合格品的文件要求》12.00HB9132《HB9132-2007 用于零件标记的DA TA MA TRIX码的质量要求》21.60 HB7836《HB7836-2008 航空工业电子公文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15.60HB7837《HB7837-2008 航空产品数字化文件档案管理通用要求》15.60HB7838《HB7838-2008 数字化产品数据审批与发放要求》9.60HB9102《HB9102-2008 航空产品首件检验要求》15.60HBJB58A《HBJB 58A-2001 海军装备研制、生产、使用可靠性信息表格》30.00WJ3(合)《WJ3~10-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173.00内含以下标准:WJ3-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WJ4-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编号方法WJ5-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完整性WJ6-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格式及其填写方法WJ7-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设计文件的更改方法WJ8-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产品借用件图样的管理规定WJ9-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术语WJ10-1995 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文字和表格内容设计文件的编写规定WJ258《WJ258-2005 标牌规范》12.00WJ430《WJ/Z430-2005 产品协同设计工作环境构建指南》14.40WJ2533《WJ2533-1999 兵器工业文书档案的建档要求》46.00WJ2557《WJ 2557-2000 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18.00WJ2671《WJ 2671-2005 枪械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编写规则》12.00WJ2676《WJ 2676-2005 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枪械》36.00WJ2677《WJ 2677-2005 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小口径火炮》14.40QJ13A《QJ 13A-1997 设计文件的分类编号》207.00QJ1010A《QJ 1010A-1995 任务书的编制与管理》14.40QJ1334《QJ 1334-1988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编制规定》24.00QJ2311《QJ 2311-1992 设备技术等级划分标准》138.00QJ2878《QJ2878-1997 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制备规则》24.00QJ3069《QJ3069-1998 产品出厂编号的编制规定》7.20QJ3132《QJ 3132-2001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编写指南》85.00QJ3133《QJ 3133-2001 航天产品项目阶段划分和策划》20.40QJ3187《QJ 3187-2003 航天产品保证大纲编写指南》21.60QJ3200《QJ 3200-2004 航天产品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规定》13.20QJ3230《QJ 3230-2005 产品特性分类分析报告编写规定》14.40QJ3262《QJ 3262-2005 高可靠性实时嵌入式软件设计指南》27.60QJ3298《QJ3298-2008 航天产品数字化设计文件签署规定》14.40CB743《CB/T 743-2004 船舶设计常用文字符号》30.00J5055《JB/T5055-2001 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和开发基本程序》14.40J5056.1《JB/T 5056.1-2006 网络计划技术术语图形符号》12.00J5056.2《JB/T 5056.2-2006 网络计划技术网络图的绘制规程》18.00J5059《JB/T 5059-2006 特殊工序质量控制导则》14.40J5062《JB/T 5062-2006 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14.40J5995《JB/T5995-1992 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6.00J6843《JB/T 6843-1993 仪器仪表可靠性设计程序和要求》12.00J6980《JB/T 6980.1~2-1993 塑料薄膜和纸压敏粘贴标牌》14.40J7517《JB/T7517-1994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评审》12.00J7540《JB/T7540-1994 机械设备成套项目质量管理导则》18.00J7559《JB/T7559-1994 机械产品可靠性研制试验通则》18.00J8422《JB/T8422-1996 机械工业制造业MRPⅡ系统结构》18.00J8823《JB/T8823-1998 机械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分类编码导则》12.00DL1108《DL/T 1108-2009 电力工程项目编号及产品文件管理规定》14.40DL5229《DL/T 5229-2005 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18.00TB1120《TB/T1120-2000 通信信号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编号原则》21.60SY0009《SY/T0009-2004 石油地面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程》92.00SY6705《SY/T 6705-2007 石油工业数据元设计原则》19.20SJ207.1《SJ/T207.1~3-1999 设计文件的分类、格式、文字内容和表格形式》114.00 SJ207.4《SJ/T207.4-1999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编号》117.60SJ207.5《SJ/T207.5-1999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更改》30.00SJ207.6《SJ/T207.6-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项目代号》18.00SJ207.7《SJ/T207.7-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电气简图的编制》92.00SJ207.8《SJ/T207.8-2001 设计文件管理制度:图样编制》36.00SJ211《SJ/T211.1~4-1996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18.00SJ211.5《SJ/T211.5-1997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编号方法》48.00SJ211.6《SJ/T211.6-1999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设计文件:设计文件的更改》7.20SJ10151《SJ/T10151-1991 电子产品设计文件的标准化检查》12.00SJ10466.14《SJ/T10466.14-1994 设计质量控制指南》9.60SJ10526《SJ/T10526-1994 电视广播接收机设计文件的计算机编制规范》36.00SJ10629《SJ/T10629.1~6-1995 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文件管理制度》14.40SJ10630《SJ/T10630-1995 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9.60SJ10695《SJ/T10695-1996 专用工艺装备设计文件编制方法》7.20SJ10718《SJ/T10718-1996 电子元器件设计文件编制示例》 94.00SJ10719《SJ/T10719-1996 电子设备设计文件编制示例》149.50SJ11144《SJ/T11144-1997 电子产品分类与代码》138.00SJ11156《SJ/T11156-1995 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文件档案管理制度》9.60SJ11362《SJ/Z 11362-2006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制造执行系统(MES)规范》69.00SJ20439《SJ20439-1994 印制板组装设计要求》14.40SJ20609《SJ20609-1996 电子设计交换格式》173.00SJ20612《SJ20612-1996 微波电路参数文字符号》9.60SJ20710《SJ/T20710-1998 军用表面组装电路设计指南》31.20SJ20778《SJ/T20778-2000 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103.50SJ20812《SJ20812-2002 军用电子设备三防设计的管理规定》12.00HBG20668《HBG/T20668-2000 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规定》172.50HBG20688《HBG/T20688-2000 化工工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80.50HBG20692《HBG/T20692-2000 化工企业热工设计施工图内容深度统一规定》149.50 DZ0163《DZ/T 0163-1995 地质仪器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138.00HBG20505(合)《HBG20505、20507~20508-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1)》92.00HBG/T 20505-2000 过程测量与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附条文说明)HBG/T 20507-2000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08-2000 控制室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20509《HBG20509~20515-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2)》92.00HBG/T 20509-2000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0-2000 仪表供气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1-2000 信号报警、安全连锁系统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2-2000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3-2000 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4-2000 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 20515-2000 仪表隔离和吹洗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20516《HBG20516、20699~20700-2000 化工自控设计规定(3)》92.00HBG/T 20516-2000 自动分析器室设计规定(附条文说明)HBG/T20699-2000 自控设计常用名词术语HBG/T20700-20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BG20519《HBG20519.1~40 -1992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285.00 HBG/T 20519.1-1992 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HBG/T 20519.2-1992 图纸目录HBG/T 20519.3-1992 设计说明(包括工艺、管道、隔热、隔声及防腐设计说明)HBG/T 20519.4-1992 首页图HBG/T 20519.5-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HBG/T 20519.6-1992 分区索引图HBG/T 20519.7-1992 设备布置图HBG/T 20519.8-1992 设备一览表HBG/T 20519.9-1992 设备安装图HBG/T 20519.10-1992 设备地脚螺栓表HBG/T 20519.11-1992 管道布置图HBG/T 20519.12-1992 软管站布置图HBG/T 20519.13-1992 管道轴测图HBG/T 20519.14-1992 管道轴测图索引和管段表索引HBG/T 20519.15-1992 管段表及管道特性表HBG/T 20519.16-1992 特殊管架图HBG/T 20519.17-1992 管架图索引HBG/T 20519.18-1992 管架表HBG/T 20519.19-1992 弹簧汇总表HBG/T 20519.20-1992 特殊管件图HBG/T 20519.21-1992 特殊阀门和管道附件表HBG/T 20519.22-1992 隔热材料表HBG/T 20519.23-1992 防腐材料表HBG/T 20519.24-1992 伴热管图和伴热管表HBG/T 20519.25-1992 综合材料表HBG/T 20519.26-1992 设备管口方位图HBG/T 20519.27-1992 管道常用的缩写词HBG/T 20519.28-1992 流程图;设备、管道布置图;管道轴测图;管件图;设备安装图的图线宽度及字体规定HBG/T 20519.29-1992 管架编号和管道布置图中管架的表示法HBG/T 20519.30-1992 隔热及隔声代号HBG/T 20519.31-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中设备、机器图例HBG/T 20519.32-1992 管道及仪表流程图中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图例HBG/T 20519.33-1992 管道布置图和轴测图上管子、管件、阀门及管道特殊件图例HBG/T 20519.34-1992 设备、管道布置图上用的图例HBG/T 20519.35-1992 设备名称和位号HBG/T 20519.36-1992 物料代号HBG/T 20519.37-1992 管道的标注HBG/T 20519.38-1992 管道等级号及管道材料等级表HBG/T 20519.39-1992 垫片代号HBG/T 20519.40-1992 垫片密封代号HBG20546《HBG20546.1~5-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范》250.00HBG 20546.1-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HBG 20546.2-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BG 20546.3-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专业技术管理规定HBG 20546.4-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HBG 20546.5-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技术规定HBG20549《HBG20549.1~5-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276.00HBG/T20549.1-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HBG/T20549.2-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BG/T20549.3-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专业技术管理规定HBG/T20549.4-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HBG/T20549.5-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技术规定HBG20557(合)《HBG20557~20559-1993 化工装置工艺系统工程设计规定》(上下)690.00 上卷内含以下标准:HBG 20557.1-1993 工艺系统专业的职责范围与工程设计阶段的任务。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子教案+项目三+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与检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子教案+项目三+任务二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与检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案编号:07当某个零件图纸中有表面粗糙度符号出现时,加工人员会按照其进行加工,但加工后如何验证其是否合格,即达到图纸上符号要求。

如图所示是某传动轴的零件图,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习下面知识链接的内容,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后,根据图中各表面都有相应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需要在车间的生产环境下,方便、快捷、合理地检测该零件各表面值,并判断零件表面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一、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的选用R 轮廓参数(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应遵循在满足表面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大的粗糙度参数值的基本原则,以便简化加工工艺,降低加工成本。

R 轮廓参数(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一般采用类比法,具体选择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在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一般比非工作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2.摩擦表面比非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要小;滚动摩擦表面比滑动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要小;运动速度高、压力大的摩擦表面比运动速度低、压力小的摩擦表面的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3.承受循环载荷的表面及易引起应力集中的结构(圆角、沟槽等),其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4.配合精度要求高的结合表面、配合间隙小的配合表面及要求连接可靠且承受重载的过盈配合表面,均应取较小的粗糙度参数值。

5.配合性质相同时,在一般情况下,零件尺寸越小,则粗糙度参数值应越小;在同一精度等级时,小尺寸比大尺寸、轴比孔的粗糙度参数值要小;通常在尺寸公差、表面形状公差小时,粗糙度参数值要小。

6.防腐性、密封性要求越高,粗糙度参数值应越小。

7.凡有关标准已对表面粗糙度要求做出规定,则应按标准规定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表给出了粗糙度参数值在某一范围内的表面特征、对应的加工方法及应用举例,供选用时参考。

二、R轮廓参数(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检测常用的检测表面粗糙度的方法有比较法和仪器检测发两种。

检测表面粗糙度要求不严的表面时,通常采用比较法,检测精度较高,要求获得准确评定参数时,则需采用专业仪器检测粗糙度参数。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子教案+项目三+任务一 表面粗糙度代号与标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子教案+项目三+任务一  表面粗糙度代号与标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案编号:06本任务要求学生学习下面知识链接的内容,掌握表面粗糙度概念、表面结构的图形符号及标注方法后,能正确识读并标注各部分表面粗糙度。

一、表面结构要求的概念经过机械加工或用其他加工方法获得的零件表面,由于加工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机床的高频振动以及刀具在加工表面留下的切削痕迹等原因,零件的表面不可能是绝对光洁的,如图所示。

表面粗糙度是表述零件表面峰谷的高低程度和间距状况等微观几何形状特性的术语。

它对于零件摩擦、磨损、配合性质、疲劳强度、接触刚度等都有显著影响,是评定零件表面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表面结构要求的评定参数(一)基本术语及定义1.实际轮廓实际轮廓是指平面与实际表面相交所得的轮廓线,如图所示。

按相截方向不同,实际轮廓分为横向实际轮廓和纵向实际轮廓。

2.取样长度(lr)取样长度(lr)是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不规则特征的x轴方向上的长度,即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

3.评定长度(ln)评定长度是用于判别被评定轮廓的 x 轴方向上的长度。

它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如图所示。

4.轮廓中线轮廓中线是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线。

它有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和轮廓的算术平均中线两种。

4.轮廓峰顶线轮廓峰顶线是指在取样长度内,平行于基准线并通过轮廓最高点的线,如图所示。

5.轮廓谷底线轮廓谷底线是指在取样长度内,平行于基准线并通过轮廓最低点的线,如图所示。

(二)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1.与高度特性有关的参数(幅度参数)(1)评定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Ra,即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轮廓上各点至基准线的距离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如图所示。

(2)轮廓的最大高度Rz,即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

如图所示。

2.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值(1)在一般情况下,测量Ra 和Rz 时,推荐按书中表选用对应的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值,对于轮廓单元宽度较大的端铣、滚铣及其他大进给走刀量的加工表面,应在标准规定的取样长度系列中选取较大的取样长度值。

二、公差与配合及表面粗糙度

二、公差与配合及表面粗糙度

零件合格的条件 公差值=0.008-(-0.008)=0.016
(三)基本尺寸
设计者给定的尺寸。如上例中的50
(四)极限尺寸
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用Dmax(孔)、 dmax(轴)表示; 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上偏差
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用Dmin (孔)、
dmin(轴)表示。 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下偏差
• 怎样才能使零件具有互换性? • 若制成的一批零件实际尺寸数值等于理论 值,即这些零件完全相同,这当然能够互 换,但在生产上不可能,且没有必要。因 而实际生产只要求制成零件的实际参数值 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保证零件充分近似即 可。 • 要使零件具有互换性,就应按“公差”制 造。
(二)公差: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规定零件实际尺寸允许的变动量。由 设计者给定;是用于协调机器零件的使用要求与制造经济性之间的矛 盾。用公式表示为:
偏差可 正可负
上偏差 = 45.004-45 = +0.004 公差恒为 下偏差 = 44.996-45 = -0.004 正 公 差= 0.004-(-0.004) = 0.008
(六)公差带图
由于公差及偏差的数字比基本尺寸的数字小 得多,不便用同一比例表示。因此如果只为了表 明基本尺寸与其极限偏差及公差之间的关系,可 以不必画出孔、轴的全形,而只将公差数字放大, 采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表示。这种示意图就叫 公差带图。 公差带图由零线和公差带组成。 1、零线: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线,即基本尺寸所 指的线,是偏差的起始线,零线上方为正,下方 为负。 + 0 -
孔径 过盈 轴径
轴公差带
最大过盈
最小过盈
最小过盈为零 轴公差带

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

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

2.定位位置公差—位置度
要求被测实际要素与基准要素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孔轴线的位置度公差带
3.跳动位置公差—圆跳动
单个被测实际要素在任一截面上相对于基准要素的 允许跳动量。
根据允许变动的方向的不同,圆跳动可分为: 径向圆跳动 端面圆跳动 斜向圆跳动
径向圆跳动
径向圆跳动用于控制圆柱表面任一横截面上的跳动量。
二、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
★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y ★ 轮廓最大高度——Rz 优先选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三、表面粗糙度的代号(符)号及其标注
1、表面粗糙度的符号
b
a1
a2
C(f)
ed
a1、a2——粗糙度高度参数代号及其数 值( μm );
的轴心线垂直 度公差为
8P9 0.02 B
φ0.01
Φ24H7( +00.021)
槽宽为8P9的 键槽对称中心 面Φ24H7圆 柱孔的对称中 心面对称度公 差为0.02mm
Φ24H7圆孔 轴心线的直 线度公差为
φ0.01mm
0.05mm
例2、识读阶梯轴所注的形位公差的含义。
圆锥体任一截面的圆 度公差为0.04mm
A 与 该要素的尺 寸线对齐
3、形位公差代号的识读
(1) 识读形状公差代号标注的步骤如下: a.读被测要素。 b.读形状公差项目。 c.读形状公差数值。
(2) 识读位置公差代号标注的步骤如下: a.读被测要素。 b.读位置公差项目。 c.读位置公差数值。 d.读基准要素。
二. 有关“偏差、公差、”的术语和定义
1、尺寸偏差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基本尺寸 偏差包括: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基本尺寸

轴承应用知识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轴承应用知识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17
-69
0
-23
0
-32
0
-52
0
-81
0
-130
0
-210
280
315
-1050
-1370
-330
-650
315
355
-1200
-1560
-360
-720
-210
-299
-210
-350
-210
-440
-210
-570
-125
-182
-125
-214
-125
-265
-62
-87
-62
-98
-62
-300
-430
-110
-240
-65
-98
-65
-117
-65
-149
-65
-195
-40
-61
-40
-73
-40
-92
-20
-29
-20
-33
-20
-41
-20
-53
-20
-72
-7
-16
-7
-20
-7
-28
0
-9
0
-13
0
-21
0
-33
0
-52
0
-84
30
40
-310
-470
-120
-280
-80
r
对铁类零件为打入配合,对非铁类零件,为轻打入的配合,当需要时可以拆卸。与H8孔配合,直径在100mm以上时为过盈配合,直径小时为过渡配合
s
用于钢和铁制零件的永久性和半永久装配,可产生相当大的结合力。当用弹性材料,如轻合金时,配合性质与铁类零件的p轴相当。例如套环压装在轴上、阀座等配合。尺寸较大时,为了避免损伤配合表面,需用热胀或冷缩法装配

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要求

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要求

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要求2010-01-27 09:04:5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要求设计模具时,应根据模具零件的功能和固定方式及配合要求的不同,合理选用其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否则,将不仅直接影响模具的正常工作和冲压件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制造成本。

一、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要求模具零件的公差配合分为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及间隙配合三种。

过盈配合用于模具工作时其零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且又不经常拆装的零件,如导柱、导套与模板的配合;过渡配合用于模具工作时其零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但需要经常拆装的零件,如压入式凸模与固定板的配合;间隙配合用于模具工作时需要相对运动的零件,如导柱与导套之间的配合等。

模具中常用零件的公差配合见下表。

二、模具零件的形公差形位公差是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简称,它包括直线度、平面度、圆柱度、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对称度及圆跳动公差等多种。

根据模具零件的技术要求,应合理选用其形位公差的种类及数值。

模具零件中常用的形位公差有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圆柱度及圆跳动公差等,现分述如下:1、平行度公差模板、凹模板、垫板、固定板、导板、卸料板、压边圈等板类零件的两平面应有平行度要求,一般可按下表选取。

注:1.基本尺寸是指被测表面的最大长度尺寸和最大宽度尺寸。

2.滚动式导柱模架的模座平行度公差采用公差等级4级。

2.垂直度公差矩形、圆形凹模板的直角面,凸、凹模(或凸凹模)固定板安装孔的轴线与其基准面,模板上模柄(压入式模柄)安装孔的轴线与其基准面,一般均应有垂直度要求,可按下表的垂直度公差选取。

而上、下模板的导柱、导套安装孔的轴线与其基准面的垂直度公差,应按如下规定:安装滑动式导柱、导套时取为0.01:100;安装滚动式导柱、导套时取为0.005:100。

>25~40>40~63>63~100>100~160>160~250>250~400公差等级5公差值0.0100.0120.0150.0200.0250.030注:1.基本尺寸是指被测零件的短边长度。

尺寸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分析

尺寸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分析

F7 G 7 H 7 JS 7 K 7 M 7 N 7 P 7 R 7 S 7 6 h 6 h 6 h 6 h 6 h 7 h 7 h 6
E8 F 8
H8 JS 8 K 8 M 8 N 8
h7
h7 h 7
h7 h 7 h 7 h 7 h 7
E8 F8
例1
查表写出φ18
H f
78的极限偏差数值。
解:
从配合表可知,Hf
8 7
是基孔制的优先配合,其中H8是基
准孔的公差代号;f7是配合轴的公差代号。
(1)φ18H8基准孔的极限偏差,可由附录附表中查出。在
表中由基本尺寸从大于14至18的行和公差带H8的列相交处
查得 +0.027 0
这就是基准孔的上、下偏差,所以 φ18H8
H 6 H 7 H 7 H7 H7 H7 H7 H7 H7 H7 H7 H7 H7 H7 H7 H7
f 6 g 6 h 6 Js6 k6 m6 n6 p6 r6 s6 t6 u6 v6 x6 y6 z6 H 8 H 8 H 8 H 8 H8 H8 H8 H8 H8 H8 H8 H8 H8
e 7 f 7 g 7 h 8 Js7 k7 m7 n7 p7 r7 s7 t7 u7
•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基本尺寸的代数差。 • 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又分上偏差
(ES、es)和下偏差(EI、ei)。 ES=Dmax-D es=dmax-d EI=Dmin-D ei=dmin-d • 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 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孔、轴的公差分别用Th和Ts表示。 Th=︱ Dmax- Dmin ︱= ︱ ES-EI︱ Ts=︱ dmax- dmin ︱= ︱ es-ei︱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直观学机械”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重型行业约以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

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也有利于确保质量。

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

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5~1/4。

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

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在图样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我们常用的有以下几中方法1.显微镜比较法,Ra0.32;将被测表面与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靠近在一起,用比较显微镜观察两者被放大的表面,以样块工作面上的粗糙度为标准,观察比较被测表面是否达到相应样块的表面粗糙度;从而判定被测表面粗糙度是否符合规定。

此方法不能测出粗糙度参数值2.光切显微镜测量法,Rz:0.8~100;光切显微镜(双管显微镜)是利用光切原理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从目镜观察表面粗糙度轮廓图像,用测微装置测量Rz值和Ry值。

也可通过测量描绘出轮廓图像,再计算Ra值,因其方法较繁而不常用。

必要时可将粗糙度轮廓图像拍照下来评定。

光切显微镜适用于计量室3.样块比较法,直接目测:Ra2.5;用放大镜:Ra0.32~0.5;以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工作面上的粗糙度为标准,用视觉法或触觉法与被测表面进行比较,以判定被测表面是否符合规定用样块进行比较检验时,样块和被测表面的材质、加工方法应尽可能一致;样块比较法简单易行,适合在生产现场使用4.电动轮廓仪比较法,Ra:0.025~6.3;Rz:0.1~25;电动轮廓仪系触针式仪器。

测量时仪器触针尖端在被测表面上垂直于加工纹理方向的截面上,做水平移动测量,从指示仪表直接得出一个测量行程Ra值。

这是Ra值测量常用的方法。

或者用仪器的记录装置,描绘粗糙度轮廓曲线的放大图,再计算Ra或Rz值。

此类仪器适用在计量室。

但便携式电动轮廓仪可在生产现场使用5干涉显微镜测量法,Rz:.032~0.8;涉显微镜是利用光波干涉原理,以光波波长为基准来测量表面粗糙度的。

被测表面有一定的粗糙度就呈现出凸凹不平的峰谷状干涉条纹,通过目镜观察、利用测微装置测量这些干涉条纹的数目和峰谷的弯曲程度,即可计算出表面粗糙度的Ra值。

必要时还可将干涉条纹的峰谷拍照下来评定。

干涉法适用于精密加工的表面粗糙度测量。

适合在计量室使用而在现场工作中,我们用的多的是:样块比较法和电动轮廓检测法,样块比较法要求对粗糙度的敏感要求比较高,有些老师傅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是凭经验和感觉去比较的,而电动轮廓检测法是靠仪器测量,这样测量出来的准确度就大大提高了,所以说,我们建议用电动轮廓检测法.用什么方法去检测1.比较法:将被测表面和表面粗糙度样板直接进行比较,多用于车间,评定表面粗糙度值较大的工件。

塑料模具加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应用标准

塑料模具加工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应用标准

模具零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企业标准选用适度)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注塑模具零件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和控制要求,用于指导本企业模具设计、加工和质量检测,可作用为三坐标检测的合格判定。

凡顾客对模具设计制造提出具体规定的,按顾客的标准执行。

2.引用标准:GB/T 1800 公差与配合GB/T 1031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131 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GB/T 14486 工程塑料模塑塑料件尺寸公差GB/T 12554 塑料注射模技术条件3.基本规定3.1 模具尺寸和形位公差的一般规定3.1.1模具零件的尺寸公差按IT6~IT8级选用。

附录A:模具零件适用标准公差数值表3.1.2基于制品塑料材料的成形特性和非刚性体的特点,塑件的规定尺寸公差带较宽,模具成型表面的尺寸公差原则上按IT7级选用,同时要按满足制品壁厚公差要求进行校核。

附录B:常用工程塑料件尺寸公差表。

3.1.3模具零件的尺寸标注遵循独立原则,形位公差按尺寸公差的1/2~1/3选取,特殊要求在图样上标注。

3.1.4模具零件的未注公差根据模具单件生产的要求和数控加工的经济精度水平另定,目前图纸公差值参照GB/T1804-2000规定的f级提高约30—50%。

3.2 模具零件的表面粗糙度3.2.1零件的工作表面加工的粗糙度按不同的工艺方法规定如下:3.2.2推杆配合孔的表面粗糙度为Ra0.83.2.3滑动配合和过渡配合面的粗糙度最低Ra1.63.2.4零件的避空面和模板正面非配合面粗糙度不低于Ra6.3;3.2.5粗加工表面粗糙度为Ra12.53.3.典型零部件的配合:3.3.1分型面的贴合度≥75%且接触点分布均匀,封口部分间隙小于塑料的溢料间隙。

3.3.2 型芯与座框配合要保证实际装配的位置精度,设计取H7/js6。

3.3.3推杆,推管的滑动配合取H7/f6。

3.3.4导柱和导套间的配合按最大实体取H7/f6或H8/f7。

4-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4-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4-公差配合与表⾯粗糙度4. 公差配合与表⾯粗糙度4.1 ⾦属冲压零件的⾃由公差4.1.1表4.1mm包容尺⼨——当测量时包容量具的表⾯尺⼨称为包容尺⼨。

被包容尺⼨——当测量时被量具包容的表⾯尺⼨称为被包容尺⼨。

暴露尺⼨——不属于包容尺⼨和被包容尺⼨的表⾯尺⼨称为暴露尺⼨4.3(图90)表4.3mm4.1.44.1.5 属于与同⼀零件联接的孔中⼼距、孔与边缘距离以及也组之间的⾃由公差和位置表4.5 mm4.1.6 翘曲⾯的⾃由公差表4.6(图93)表4.6 mm注:1)零件按正常⼯艺加⼯,若由于弹性翘曲所引起的偏差超过上表之值,但仍能保证装配零件⽅便时,仍是允许的。

2)4.2 公差配合在图⾯中的注法 4.2.1 尺⼨公差在零件图中的注法 1)标注公差带代号(图94)2)标注极限偏差(图95)基本尺⼨注在同⼀线上;的字体⼩⼀号;⼩数点必须对齐,数字“0点前的个位数对齐(图a )。

当上、下偏差值相同时,号,同(图b )。

3)公差带代号与极限偏差⼀起标注(图96)号。

4.2.2 1)标注极限偏差(图97)2)模具总图常⽤配合关系⽤直接注明配合关系的⽂字注法(1)两导向⾯间的尺⼨后⾯加注“滑配”两字表达装配关系。

(2)镶块和窝座的装配关系在配合⾯尺⼨的后⾯加注“配⼊”两字。

(3)反侧块配合⾯注出“⽆间隙滑配。

” 4.3 基孔制常⽤的配合基准表4.7表4.7模具结构常⽤配合标准表4.8表4.84.4 基孔制⼆级精度公差表4.9表4.9 µm4.5 ⼏种冲模零件的制造公差4.5.1 规则形状(圆形、⽅形)凸模和凹模的制造公差表4.9表4.9mm4.5.2曲线形状的凸模或凹模的单⾯制造公差δ凸、δ凹表4.10表4.10mm1)本表所列公差,根据冲模类型只在凸模(冲孔时)或凹模(落料时)⼀个零件上标注,⽽另⼀件则注明配作间隙。

2)公差的⽅向(“+”或“-”)和位置,根据冲压件的公差⽅向和⼤⼩⽽定。

4.5.3固定板⽅孔、槽及底板窝座的公差表4.11表4.11mm注:图纸上只标注尺⼨偏差;形位公差在图中不标,它属于通⽤技术条件,在加⼯中必须保证其要求。

公差与粗糙度对应关系

公差与粗糙度对应关系

公差与粗糙度对应关系一、引言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公差和粗糙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公差是指零件尺寸与设计要求之间的差距,而粗糙度则是指零件表面的光滑程度。

公差和粗糙度的关系密切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公差和粗糙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二、公差与粗糙度的定义公差是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尺寸偏差。

公差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可制造性而设置的。

它包括了上下限公差和公差带,用于决定产品尺寸的允许范围。

粗糙度是指零件表面的不规则程度。

它反映了表面的光滑程度和加工精度。

粗糙度可以通过测量表面的纵向和横向波动来表示,常用的指标有Ra、Rz等。

三、公差与粗糙度的关系公差和粗糙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般来说,公差越小,要求的零件尺寸越接近设计要求,表面质量越高,粗糙度越小。

而公差越大,尺寸偏差和表面质量要求越宽松,粗糙度也相应增加。

具体来说,当公差要求高时,加工过程需要更高的精度和控制能力,以保证尺寸的精确度和表面的光滑度。

这样可以有效减小表面的粗糙度,提高产品的质量。

四、公差与粗糙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公差和粗糙度对产品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公差的控制能力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装配性能和互换性。

如果公差过大,零部件之间的配合会出现问题,导致装配困难或者无法装配。

而精确控制公差可以保证零部件的互换性,提高产品的装配效率。

粗糙度对产品的摩擦和磨损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较大的零件,摩擦系数较高,容易产生摩擦热和磨损,影响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

而表面粗糙度较小的零件,摩擦系数较低,摩擦磨损也相应减小。

公差和粗糙度还会对产品的密封性和气密性产生影响。

公差的控制能力决定了零部件之间的间隙,而间隙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密封性能。

粗糙度的控制能力则影响着密封面的接触质量和密封效果。

五、公差与粗糙度的控制方法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需要对公差和粗糙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公差的控制可以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和设备,以及准确的测量和检验手段。

公差配合与 表面粗糙度

公差配合与 表面粗糙度
32
基孔制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的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Hole-Basis Systerm of Fits
33
基准孔
基孔制的孔为基准孔,本标准规定的基准孔的下偏差为零
Basis Hole
34
基轴制
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的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T
Th
Ts
Tolerance
15
零线
在公差与配合图解(简称公差带图)中
Zero Line
16
尺寸公差带
(简称公差带)
在公差带图中,由代表上、下偏差的值线所限定以个区域
Tolerance Zone
17
标准公差
本标准表列的,用以确定的公差带的任意公差
Standard Tolerance
18
公差单位
计算标准公差的基本单位,它是基本尺寸的函数
21
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Fit
22
间隙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此差值为正时是间隙
Clearance
23
过盈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此差值为负时是过盈
Interference
24
间隙配合
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Ymax
Maximum
Interference
31
配合公差
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
配合公差对间隙配合,等于最大间隙与最小间隙之代数差的绝对值;对过盈配合,等于最小过盈与最大过盈的代数差的绝对值,对过渡配合,等于最大间隙与最大过盈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4.1 金属冲压零件的自由公差
包容尺寸——当测量时包容量具的表面尺寸称为包容尺寸。

被包容尺寸——当测量时被量具包容的表面尺寸称为被包容尺寸。

暴露尺寸——不属于包容尺寸和被包容尺寸的表面尺寸称为暴露尺寸
4.1.5 属于与同一零件联接的孔中心距、孔与边缘距离以及也组之间的自由公差和位置
表4.5 mm
4.2 4.2.1 1
2)标注极限偏差(图95)
基本尺寸注在同一线上;的字体小一号;小数点必须对齐,数字“0点前的个位数对齐(图a )。

当上、下偏差值相同时,号,同(图b )。

3)公差带代号与极限偏差一起标注(图96) 号。

4.2.2 1)标注极限偏差(图97)
2)模具总图常用配合关系用直接注明配合关系的文字注法 (1)两导向面间的尺寸后面加注“滑配”两字表达装配关系。

(2)镶块和窝座的装配关系在配合面尺寸的后面加注“配入”两字。

(3)反侧块配合面注出“无间隙滑配。


模具结构常用配合标准表4.8
表4.8 图95
4.5 几种冲模零件的制造公差
4.5.3固定板方孔、槽及底板窝座的公差表4.11 表4.11 mm
注:图纸上只标注尺寸偏差;形位公差在图中不标,它属于通用技术条件,在加工中必须保证
其要求。

4.5.4底板上导柱孔和衬套孔直径公差表4.12 表4.12
mm
注:锥度和椭圆度公差,是属于通用技术条件,在图纸上不标注。

4.5.5凸凹模、凹模和固定板的圆孔中心距公差表4.13
表4.13 mm
4.5.6制件在冲模中定位装置的公差注法 1)孔定位
(10.1
例如:上工序冲孔D=φ10.1,则定位销 (2)中心距公差按凸、凹模位置精度注出。

2)外形定位
(1)规则形状:
两定位面之间名义尺寸为制件尺寸+0.1,其公差值为+0.1 例如:制件尺寸为120,则两定位面之间名义尺寸为120.1 故写为120.1+0.1
若定位尺寸不是对称的,则需注出一个定位面到冲模中心的尺寸作为基准。

(2)不规则形状:注明按上道工序件。

1)型面定位:注明按上道工序件。

2)用于毛坯挡料的只标注名义尺寸不注公差。

4.6 表面粗糙度
4.6.1
4.6.2 表面粗糙度代号的标注
1)表面粗糙度代号应注在可见轮廓线、尺寸线、尺寸界线或它们的延长线上;符号的尖端必
须从外指向表面(图99a)。

2)在同一图样上,每一表面一般只注一次代号,并尽可能靠近有关尺寸线。

3)当零件上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代号可以统一
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两字(图99a和平100b)。

4)当零件上所有表面粗糙度要求相同时,可以统一将代号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全部”
两字(图100a)。

5)用统一方式标注粗糙度要求时,其代号及文字字体的高度均应是图形上其它表面所注的代
号和文字高度的1.4倍。

6)图形上标注的粗糙度代号大小:H=3mm的等边三角形加2H高度的延长线。

7)同一表面上具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时,需用细实线画出其分界线,并注出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和尺寸(图101a)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