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抗日战争优质课件1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土匪抗日的原因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土匪抗日的原因 摘要抗战时期,东北土匪纷纷加入抗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 因看,土匪主动抗日的原因根源于其出身,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反抗精神、爱国精神和惯匪积 匪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和追求。从外因看,由于中共在争取土匪抗日方面做出了持续不断的努 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土匪武装在中共的极力争取下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以及日本侵略者残 酷的政策的压迫,使一些土匪不得不反抗。 关键词土匪抗日原因 “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东北地区,土匪作为一股特殊的力量加入到了抗日的行列。土匪,在东北地区被称为胡匪,是一种以打家劫舍为生游离于正常社会制度之外的武装团伙。但是在抗日救亡的时刻,东北地区大部分土匪加入了抗日的洪流中。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土匪武装抗日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土匪的抗日原因与其出身和落草为寇的原因息息相关。从客观方面看,则与日本的压迫和共产党的积极争取有关。 一、内部原因 (一)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在民国的动荡之中,土匪大多出身于贫苦农民。近代的东北地区先后沦为俄、日的殖民地,民国政府完全丧失了对东北地区的实际行政管理权。东北民众饱受荼毒,国破家亡,于是在黑山白水之间开始了他们土匪生涯。所以这样的土匪具有强烈的反抗压迫的精神。他们反抗地主、反抗官僚,当民族矛盾上升,他们便加入到反抗民族侵略和压迫的行列中。张海天又名张贺年,号“老北风”,1880年生,11岁给地主放猪。辛亥革命爆发后,为本村地主张海兰家赶车、当炮手。翌年,被迫为当地警察分所当杂役,由于不堪警察们的欺凌辱骂,盗出枪支投奔报号为“老头票”的大股土匪。随后开始了十多年的土匪生涯,但是他重义气爱乡土,杀富济贫是有名的义匪。“九一八”事变后,他召集部下说:“原来当土匪是想升官发财,这回鬼子打进来了,国没了,家也没了,还升什么官?发什么财?要不打日本,还有什么人性?还算什么好汉?”①众人一齐响应,打起“抗日自卫军”的旗号,报号“老北风”,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走上抗日救国道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像张海天这样,由农民被迫成为土匪的都加入了抗战。著名的抗日英雄马占山也是贫苦农民,受到地主的压迫,愤而落草。之后从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由其从出身来看,出身农民的土匪具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农民阶级朴素的反抗外族侵略的传统。这种土匪,又被称为义匪。义匪大都仗义执言,敢做敢当,义无返顾,甚至是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们愿望强烈,行为偏激,但却以自己的方式追求正义,反抗不公平。所以面对日本侵略时,他们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抗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侵略者奴役。在武装抗日的东北土匪中,这样的土匪占大多数。他们文化不高,但是向往“梁山式”的绿林英雄。因此纷纷投身抗日队伍中。

浅谈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

浅谈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从第一次国共关系破裂后,国共两党陷入了长达十年的对峙局面,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深,到1937年9月,国共两党又能捐弃前嫌,再度携手,并肩御辱,重新走到一起。本文试就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略加论述。 一、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背景 1.日本侵华政策的加紧实施,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中国,也是风云变幻的中国。国共两党进行着内战,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扣开了中国的大门,先占东北,再侵华北,最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共同合作。“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随着日本的步步逼进,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不满,他们纷纷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再次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根据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深入侵略的企图,在7月8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了:“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的政治口号。正是国内社会各界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强烈渴望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实现的外部推动力。 3.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及其蒋介石民族主义情感上升,促成对日政策的转变。“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不断升级,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但当时的蒋介石集团为了打内战而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分化。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表明了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开始准备抗战。这是一个大的进步。南京国民政府曾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力图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而共产党更是把实现民族独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4.国共两党相互让步,为实现合作扫除了障碍。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内外政策。对外:国民党对日军的侵略由不抵抗转为抵抗。对内:对共产党由剿灭转为联合。共产党也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政策:由逼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使抗战初期两党有了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国共双方开始广泛讨论了国共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双方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让步,国共两党军事合作正式形成。 二、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方式 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方式符合国共两党军队的特点:国民党军担负正面战场的任务,中共军队担负侧击任务,基本发挥了各方军队的优点。全国抗战开始时,两党军队主要是在战役上的配合。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国民党军南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八路军为主的游击战争转为主要地位。随后,开辟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敌后战场形成后,在战略上积极配合和支援正面战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蒋介石与中共代表商谈救国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素养落实课前预习史料探究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抗日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难当头,社会各阶层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全民族持久抗战赢得战争胜利和世界尊重。 【学习目标】 (1)通过图文材料的探究,了解日本蓄谋侵华和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感悟侵略战争的罪恶、危害,珍爱和平。 (2)通过对抗日战争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战的史实、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认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3)通过学习认识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积极作用,感悟抗战精神,培养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

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知识梳理 一、全民族的抗战1.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华规模,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1)九一八事变:年,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华北事变”:1935年,日趋殖民化,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年7月7日开始,日本全面侵华,北平、天津相 继失守。 2.实现: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全国军民奋起抗战。1931华北地区193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概况 (1)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 ①抗战路线:制定抗战路线。 ②作战方式: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③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组织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4.结果 (1)取得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 (2)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阶段。 全面台儿庄淞沪相持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

浅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经济开发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发展西北的经济建设,支持抗日战争。西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开发。本文主要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分析其经济开发的原因、概述经济的发展,提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移民及其对西北的影响,最后小结西北经济开发的成就、得失和借鉴。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开发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受到的冲击,所做出的反应和努力,在这一时期演变为一场空前壮烈的民族抗战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长期以来,抗日战争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都成为史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在研究的地缘上也多设定在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近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曾经历过数次“开发”热潮,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当数抗日战争时期的西部开发, 本文试图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西北地 区的发展。 一、抗日战争时期开发西北经济的历史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开发又掀高潮,近代工业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西北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抗战前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经济 开发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矿产丰富,工业落后。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水利资源丰富。工业以面粉加工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火柴制造业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开发中起了积极作用第二, 国民政府关于建立战略后方的构想以及日军的步步进逼,使西北开发具有了政治前 提和战略意义。全面抗战爆发后,大西北立刻变成全国抗战赖以依托的大后方基地。1939 年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认为今长江南北各省既多数沦为战区,西南西北则为今后长期抗战之后方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等地沦陷,西南地区通往国外的陆路通道被阻,西北地区因仍可与苏联进行陆路交通,其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沿海沿江一带,西北地区经济极为落后。国民政府把西北地区作为抗战建国的后方根据地后,对开发西北实行政策倾斜,加大了资金投入。。 第三,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工厂内迁、技术力量和资金的西移,为西部开发提供了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国民政府按战时需要,调整全国经济结构,将沿海主要工业内迁,为陕西乃至西北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沦陷区撤退到西北地区的技师及技术工人,内迁企业的技术人员,成为开发西北的技术骨干人才。同时从沦陷区流入西北地区的闲散资金,积少成多,也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四,抗战时期紧张的供需关系为西北地区的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西北地区战前工业基础薄弱,产品质次量少,在全国市场所占比重很低。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一方面由于沦陷区工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浅谈抗日战争的感悟

浅谈抗日战争的感悟 早先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度,就现在来看,对人类事业影响最大的技术之四就是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强盛的国家为什么会被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人口只有中国的1/8的弹丸岛国日本侵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惟欲征服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而且在1932年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且提出了“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并且狂称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征服中国。日本在上个世纪竟敢肆无忌惮的发动入侵,这不禁使我们想问为什么日本敢入侵中国?中国人们难道真的不行吗? 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也显赫一时,也曾经出现过景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是正是因为这些荣华让统治者冲昏了头脑,盲目自大的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不愿意去对外开放去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一味的闭关锁国,完全脱离了世界的步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日本却不断的吸收有用的技术为自己的国家的发展服务。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现代化生产发展迅速,很快成为亚洲最现代化的国家,也是亚洲最强的国家。在技术方面中国明显落后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屿小国,资源贫乏,又有在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尽快摆脱危机,日本选择地域临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又落后的中国,并不断加快侵略的步伐。 正所谓出师有名,为了更快的侵入中国,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实

施“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策略,建立“满洲国”政权提出“大东亚共荣”口号,而先前的中国由于处于封建社会,思想受到限制,而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人民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国民素质较低,而这时的共产党刚起步,加之日本先入为主,共产党的政策方针难以在群众中展开,就在这种状态下,肯定有一部分人失去理智,甘愿认贼作父为其服务。由中国人来劝说中国人支持日本在中国的统治,为日本在中国更好的统治提供了保障。 再看中国内部,多次的战争失败让中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白银外流,此时的中国就好比一个少粮食的饥饿的人,粮食不断被人抢走,又加重了自己的饥饿,如此循环岂有不败?并且一次次战争失败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战斗力下降。不仅如此中国近代处于长期军阀混战,不能形成一股力量,就在最后关键时刻,蒋介石不顾民族安危,只考虑个人利益,毅然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侵略,他电告东北军“日本此举不过是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这种态度是日本侵略者更加无所顾忌的用武力大规模进攻中国,殊不知唇亡必齿寒。 从种种迹象看似中国处于劣势,难道中国人民真的就没有实力了吗?国就不能胜利了吗?答案是可以,我们有实力。就像宋庆龄年轻的时候说过的那样,当时的中国虽然在沉睡,就像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但始终有一天会醒来,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日本也是因为自己太有优势,从而忘乎所以,所以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却忘记了很正要的东西,那就是中国有悠久的爱国传统。虽然蒋介石不抗日,不代表东北军首领张学良不抗日,不代表十三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没有爱国心。正是两位爱国将领的支持,是我们进一步掌握了主动权,中国是一个多难兴邦的国家,正是因为受到如此的挫折,这些

浅谈抗日战争胜利对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浅谈抗日战争胜利对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的历史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选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日本成为亚洲的策源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无一不展示日本侵华的暴行。中日之间战争的发生,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鲸吞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不断以野蛮、暴力的方式扩大对中国侵略的结果。这场战争,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使中华文明遭受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损失 然而,在中华民族的团结下,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帮助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乃一冒险性行动,其国内资源并不可供其久战,但中国地大人多,要如日本所谓的速战速决,於三个月内征服中国实不可能,加以日本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这大概由于国民政府一贯对日本採容忍政策所致,使日本在抗战之初已无法尽如计划而行,注定日本泥足深陷。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学生姓名:周平女 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06级历史本 指导教师:贺慧霞 二〇一〇年五月

摘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特别的显现,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团结统一、共御外侮的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及热爱和平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精神

Abstract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strong spiritual power of our national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showed specifically, including the sublimation of patriotism;the spirit of unity and strong resistance;the spirit of striving continuously;the spirit of fearing no sacrifice courageously and loving peace, which promoted the final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Key words: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ational spirit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完美版

《抗日战争》 一、《课标》内容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象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三、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六、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源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呢?(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