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预处理的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 1994~2007年,共发表有关缺 血再灌注的文章10600 (2005~2007年5281篇),
其中涉及缺血性预处理的文 章有978篇。主要关注于心、 脑、肝、肾、肠、肺等器官。
预处理的形成机制
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高能磷 酸肌酸(CrP)及三磷酸腺苷酸(ATP)的裂解, 由此引起其代谢产物无机磷酸盐、脂肪酸、乳 酸、H+及NADH的蓄积。随着缺血进程的加深, 细胞内游离钙因贮存钙的漏出增加或通过 Ca2+ATPases再摄入的减少而增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保护作用不是通 过改善冠状血流实现的,而是源于提高 心肌对缺血性损伤的耐受性。这种由多 次短暂的缺血所致的心肌保护现象被称 为缺血性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在Murry首次报道的关于缺血性预处 理的实验后,人们在兔、鼠、猪的 在体缺血模型上也观察到了这种缺 血所致的心肌保护现象。而且在临 床血管成型手术中也观察到,反复 多次短暂阻断病人的冠状动脉也可 减随后长时间缺血所致的心肌梗死 体积。
而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保护时段发生于预处理后数
小时持续至数周,这一时相称为第二时间窗 (second window)或晚期时相(delayed phase),也称延迟时窗(delayed window)。
尽管诱发缺血性预处理的方法(反复阻断冠状 动脉血流)很难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缺血性预 处理的发生机制却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如能研究并发现引发缺血性预处理的某种关键 性因素,如某种因子,然后外源型的给予这种 因素(因子)来诱发缺血性预处理,从而抵抗 缺血性损伤,对缺血性疾病的防治无疑有重要 的作用。因此,人们对缺血性预处理机制的研 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力。
缺血性预处理的 机制及药理学研究
温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陈醒言
背景
缺血性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亦称缺血预 适应。其最初概念是指心脏对缺血性 损伤的短暂的适应反应,这种适应性 反应表现在随后的长时间持续性缺血 中细胞死亡的减轻。
即指几次短暂的心肌缺血/再灌注能保 护长时间冠脉阻塞所致的心肌损害。
缺血性预处理不仅能改善心脏功能 的丧失,也能抵抗缺血再灌注造成 的不可逆性心肌损伤。
临床上功能丧失最常见于冠状动脉 搭桥术手术血管再通、溶栓治疗、 心脏移植或心绞痛的病人,而不可 逆性心肌损伤则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的患者。
缺血性预处理的保护效应主要体现 在减少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范围 ,促进在灌注后功能的恢复,阻止 急性缺血期或在灌注后室性心律失 常,减少再灌注后冠脉内皮细胞功 能紊乱,减少心肌能量的消耗、代 谢产物蓄积和糖酵解,维持细胞内 PH稳定等作用。
如冠状血流能在15~20min内再通, 缺血所致的损伤为可逆性损伤,通 常只表现为心功能持续数小时减低。 这种心功能持续数小时减低的现象 称为功能丧失(stunning)。
缺血时间如超过20min,常会引发 磷脂酶(phospholipases)及蛋白 水解酶(protease)的激活,由此 产生不可逆性心肌损伤。
经多年的研究认为,预处理的形成是由多因素, 多个基因表达产物共同参与介导的一个复杂过程。
这些因素包括腺苷(Adenosine)、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ATP敏感性钾通道、 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F-κB、阿片肽、丁醛醇还 原酶(Aldose reductase)、抗氧化酶、
预处理(preconditioning)的概念
1985年Murry和他的同事首次报道,结扎狗冠 状动脉5min,继而再灌注5min,如此反复4次, 再持续结扎冠状动脉40min造成心脏的局灶性 缺血,而后松开结扎造成再灌注,在持续再灌 注96h后将心脏摘除做组织染色,结果发现, 经5次反复缺血再灌注处理的狗心脏,其缺血 所致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未经处理,单纯经历 40min缺血再灌注96h的心脏梗死体积,表明 反复多次的短暂缺血可减轻心肌缺血性损伤。
Cyclooxygenas-2 Antioxide enzymes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M 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Heat stress protein等。
目前,预处理定义的外延已扩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Leabharlann Baidu方面:
(1)诱发因素不单限于缺血,也包 括非缺血性因素,如热休克,药物, 机械刺激等。
(2)其保护也不限于最初定义的梗 死体积减小,也包括心律失常的改 善,心功能,心自主神经的传导及 血管运动功能的恢复。
(3)缺血性预处理的概念已被扩展 至更广泛的领域。脑、肺、骨骼肌、 肠等许多器官都存在有反复多次短 暂缺血可减少随后长时间缺血所致 损伤的现象。
以收入美国心脏联合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年会的论文量为例,在1986年 仅为9篇,而在随后几年已增加了几十倍。
Medline检索到有关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文章
时间
论文数
86
9
87~96
641
97~04 05~07
1998 1347
最初的报道源于反复短暂阻断冠状动脉可减 少随后长时间缺血所致的心肌梗死体积,但 随着对缺血性预处理研究的深入,预处理已 被扩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 脑血管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 要因素。因而,研究缺血性预处理 的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深入了解其机制对缺血性疾病所致 的损伤,尤其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4)缺血性预处理时间窗(window)不仅仅在预处 理后96h,而包括一迅速发生于缺血性预处理后数 分钟至2~3h的保护性反应窗,这一时相的保护性反 应称为第一时间窗(first window)或早期时相 (early phase),也称急性时窗(acute window)或急性预处理(acute precondition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