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科学重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一、耳鸣:1.耳鸣是指患者自觉听到不同程度、不同音质的声音,常见的有嗡嗡声、尖锐声等。
2.中医认为耳鸣与肝肾虚损、心火旺盛、血虚等有关。
3.耳鸣可以通过调节饮食、休息和运动,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二、鼻炎:1.鼻炎是指鼻黏膜长期或反复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常见的有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
2.中医认为鼻炎与肺热、肺脾虚弱、上焦湿热等有关。
3.鼻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三、咽炎:1.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常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中医认为咽炎与肝火亢盛、脾胃虚弱、痰湿阻滞等有关。
3.咽炎的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喉部湿润,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进行。
四、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医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局部气血循环,达到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常用穴位有曲池、风池、迎香、印堂等。
3.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五、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1.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可以通过疏风清热、排痰止咳、补益气血等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2.常用的中药有薄荷、枇杷叶、淡豆豉、百合等。
3.中药治疗耳鼻喉疾病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医生进行配方和用药。
六、中医养生:1.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2.中医养生可以通过养心、养肺、养肝等方法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病风险。
3.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有艾灸、按摩、饮食调理等。
以上是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方法。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医学耳鼻喉科学知识点
医学耳鼻喉科学知识点耳鼻喉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耳、鼻、咽喉及相关结构的疾病与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医学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耳科学知识点1. 耳朵结构: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2. 耳聋类型:耳聋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是由外耳、中耳传导功能障碍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是由内耳和(或)听神经病变引起的;混合性耳聋则是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混合病变。
3. 耳聋的危害:耳聋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交和心理健康。
因此,保护耳朵,预防聋哑病是非常重要的。
二、鼻科学知识点1. 鼻腔结构:鼻腔包括两侧鼻腔、鼻中隔和鼻窦。
鼻腔内有多个鼻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蝶突细胞。
2. 鼻窦炎类型:鼻窦炎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急性鼻窦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患者会出现头痛、鼻塞、流脓等症状;慢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3. 鼻疾病的治疗:鼻疾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治疗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三、喉科学知识点1. 喉部结构:喉部包括声带、会厌、杓会厌和声门等组织结构。
声带是决定声音音调和音质的重要器官。
2. 喉炎类型:喉炎可分为急性喉炎和慢性喉炎。
急性喉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患者会出现喉部疼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慢性喉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喉部不适和声音嘶哑。
3. 喉科护理:对于患有喉疾病的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保护喉部,远离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保持喉部湿润和充分休息也是预防喉科疾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了解以上医学耳鼻喉科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耳鼻喉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疾病的特点。
同时,加强对耳鼻喉科学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耳鼻喉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与耳鼻喉相关的疾病。
几千年来,中医耳鼻喉科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理论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人体是一个整体,耳鼻喉系统与其他器官密切相关。
根据中医理论,耳鼻喉是人体五官之一,与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中医耳鼻喉科学把耳鼻喉系统分为多个部位,包括耳廓、耳骨、鼓膜等耳部,鼻孔、鼻腔、鼻咽等鼻部,咽喉、声带等喉部。
每个部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常见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治疗的疾病广泛多样,常见的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声带息肉等。
这些疾病多是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污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强调调整人体气血平衡、消除寒湿邪气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例如,对于鼻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缓解炎症,改善症状。
对于咽喉炎患者,中医耳鼻喉科医生则会利用中药和针灸来治疗炎症,舒缓喉咙的不适感。
治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拔罐等。
在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在特定的穴位施以针刺,通过调整气血流动,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药熏蒸是通过将草药煮沸后的蒸汽引入患者的鼻腔或喉咙,起到消炎、祛湿的作用。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和炎症。
拔罐是将特制的罐子贴在患者的皮肤上,以产生负压,促进淋巴排毒,加速康复。
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中重要且独特的分支,其治疗方法和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
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气机运行,从而达到治疗耳鼻喉疾病的目的。
无论是鼻炎、咽喉炎还是声带息肉等疾病,中医耳鼻喉科学都能够提供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但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治疗理念仍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耳鼻喉科学
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西医:急、慢性化脓中耳乳突炎)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西医:慢性鼻炎)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鼻病。
急喉风:是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
临床上常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窒息死亡。
(西医:急性喉阻塞。
)鼻槁:是指鼻内干燥、黏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西医: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乳蛾: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西医:扁桃体炎)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西医:咽炎)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分为耳前瘘和耳后瘘。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耳郭假囊肿)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西医:鼻疥、白刃疔)白喉:以咽喉间起白腐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属时行疫症之一。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西医: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西医:鼻窦炎症性疾病)填空题耳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多为脾肾之虚,如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
实者,可见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寒水上泛。
喉痹的病因病机:外邪侵袭,上犯咽喉、肺胃热盛,上攻咽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脾胃虚弱,咽喉失养。
喉痛据病位病机不同分为:喉关痛、会厌痛、里喉痛、颌下痛。
与耳有关的脏腑有:心肝脾肺肾胆。
与鼻有关:心脾肺肾胆。
与咽喉有关:肝脾肺肾胃。
耳鸣耳聋临床证型:实证: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滞血瘀。
虚证:肾精亏损、气血亏虚。
耳鼻喉科学基础知识点
耳鼻喉科学基础知识点
在耳鼻喉科学基础知识点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关键信息。
首先,耳鼻喉科学是一个专门研究耳朵、鼻子和喉咙相关疾病的领域,其重
要性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耳朵
1. 耳朵的结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
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膜腔,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
和耳蜗。
2. 听觉机制:声音通过外耳传入中耳,使鼓膜振动,进而传导给听
小骨,最终通过内耳的听觉器官传递给大脑,实现听觉感知。
二、鼻子
1. 鼻子的功能:鼻子不仅是呼吸道,还具有过滤、加湿和气味感知
等功能。
鼻腔内有黏膜和毛细血管,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
2. 鼻子的常见疾病:鼻窦炎、鼻炎、鼻息肉等是常见的鼻子疾病,
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加重症状。
三、喉咙
1. 喉咙的结构:喉咙是气管与食道的连接部位,其中包括会厌、声
带和软骨等组织。
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
2. 喉咙的功能:喉咙是呼吸道和食道的交汇点,不仅能够通风,还
能够发声和顺畅吞咽。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知识点包括耳朵、鼻子和喉咙的结构、功能以及常见疾病。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
我们的耳鼻喉健康,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耳鼻喉科学问题。
希望
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一、总论:1、关系:所属、生理、病理、诊断、治疗;2、耳肾:主官窍,肾精濡养、听力、平衡,耳鸣、耳聋、眩晕;3、鼻肺:主官窍,肺气通鼻、呼吸之气、门户、嗅觉;4、喉肺:肺系、经络,行呼吸、听声音,肺失调和;5、内治法:通窍化痰、利咽开音、祛瘀消痈排脓、疏肝解郁;☆①通窍:芳香化浊、升阳利湿;②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散瘀脱毒;6、外治法:①耳:滴、吹、涂、清;②鼻:滴、吹、涂、雾、洗、塞;③咽喉:吹、雾、含、噙(q in)、敷、烙。
二、耳病:1、耳郭痰包:耳郭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耳郭假囊肿;☆预防调护:①不宜反复揉按;②不宜切开引流;③穿刺前应严格消毒,无菌操作;2、断耳疮: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3、旋耳疮:围绕耳郭或耳周的湿疮,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外耳道湿疹;☆病因病机:风毒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45、耳疖:外耳道的疖肿,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6、耳疮: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弥漫性外耳道炎;7、耵耳症状: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8、外耳道圆形异物:刮勺、耳钩,顺耳道壁与耳道间的空隙越过异物后方,轻轻拉出,切勿夹取;9 、大疱性鼓膜炎:耳痛、鼓膜起血泡;儿童、青少年,多单侧,冬季;10、耳胀耳闭: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中耳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分型:①风邪外袭,痞塞耳窍一一疏风散邪,宣肺通窍一一荆防败毒散、银翘散;②肝胆湿热,上蒸耳窍一一清泻肝胆,利湿通窍一一龙胆泻肝汤;③脾虚失运,湿浊困耳一一健脾利湿,化浊通窍一一参苓白术散;④邪毒滞留,气血瘀阻一一行气活血,通窍开闭一一通窍活血汤;☆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预防调护:①鼻涕多,用滴鼻药;②擤(xing )鼻应正确,不宜过度用力,以免毒邪窜入耳窍;☆预后转归:迁延可转成耳闭或脓耳;中耳有积液,反复发作,可致鼓室与鼓室内壁粘连,听力明显下降;11、脓耳: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分型:①风热外侵一一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一一蔓荆子散;②肝胆火盛一一清肝泻火,解毒排脓一一龙胆泻肝汤;③脾虚湿困一一健脾利湿,补托排脓一一托里消毒散;④肾元亏损一一补肾培元,祛腐化湿一一知柏地黄丸、肾气丸;☆外治法:清除脓液、滴耳、滴鼻、吹耳、涂敷、摘肉芽、摘息肉、乳突根治术、鼓式形成术;12、脓耳变证:耳后附骨痈、脓耳面瘫、脓耳眩晕、黄耳伤寒;13、耳鸣:自觉耳中鸣响、周围并无相应声源;14、耳聋: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称“重听”;☆分型:①风热侵袭一一疏风散邪,宣肺通窍一一银翘散;②肝火上扰一一清肝泻火,开郁通窍一一龙胆泻肝汤;③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清气化痰丸;④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通窍活血汤;⑤肾精亏损一一补肾填精,滋阴潜阳一一耳聋左慈丸;⑥气血亏虚一一健脾益气,养血通窍一一归脾汤;15、耳眩晕:耳窍病变引起的,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分型:①风邪外袭一一疏风散邪,清利头目一一桑菊饮;②痰浊中阻一一燥湿健脾,涤痰止眩一一半夏白术天麻汤;③肝阳上扰一一平肝熄风,滋阴潜阳一一天麻钩藤饮;④寒水上泛一一温壮肾阳,散寒利水一一真武汤;⑤髓海不足一一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一一杞菊地黄丸;⑥上气不足一一补益气血,健脾安神一一归脾汤;16、鼓膜破裂处理: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17、耳菌:耳部恶性肿瘤,耳部肿块、疼痛、流污秽脓血。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简介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耳鼻喉器官疾病的学科,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耳鼻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鼻喉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负责声音的接收和转化、味觉的感受、空气的过滤以及咽喉食物的吞咽等功能。
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情感状态等有关,其中尤以内外环境影响最为显著。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大医谷正岐,《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的阐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代表性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李时中等。
在现代医学发展之初,中西医学相继传入中国,一度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然而,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耳鼻喉科学逐渐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主要源自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古代医家的实践经验。
其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以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为中心的全身系统观察,包括:1. 气机升降学说气机升降是指人体生理过程中通过气机升降的运动来实现调节的过程。
气机升降学说认为,耳聋、鼻塞、喉痛等疾病与人体的气机升降不畅、阻滞有关。
所以,中医治疗这些疾病首先要解除气机升降的障碍。
2. 虚实辨证学说虚实辨证学说是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它认为人体生理状态和疾病症状的变化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因此,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要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如实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是整个脏器、器官及组织的联系和调节中枢。
中医治疗耳鼻喉疾病常常采用调理经络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耳鼻喉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耳鼻喉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旨在通过对经络、腧穴、气血和脏腑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整体健康的提升。
下面是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知识。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认识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通过对人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促进身体疾病的恢复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特点中医耳鼻喉科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通过四诊与望闻问切等一系列方法,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
同时,中医耳鼻喉科学还注重预防,强调在身体出现疾病前,要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式中医耳鼻喉科学主要通过吸取传统中医学的经验和先进科技,进行耳鼻喉疾病的治疗。
例如,通过针灸中的“耳穴疗法”、中成药的使用以及低温等一系列方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传统的拔罐、刮痧等方法来进行身体的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优点中医耳鼻喉科学与西医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 创伤小:中医耳鼻喉科学的治疗方法多为温和的调理,对身体创伤较小,治疗后的复原期比较短。
2. 治愈效果持久:中医的理念是治疗根源,通过综合调理和长期的治疗,可以根治一些慢性疾病,避免反复。
3. 过程无痛苦:中医治疗的过程往往是舒适放松的,不会像西药那样出现副作用等不适反应。
总结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人体的综合调理和治疗,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身体健康的提升。
中医耳鼻喉科学具有创伤小、治愈效果持久、过程无痛苦等特点,为人们的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医耳鼻喉科学(必修)教学大纲详解
《中医耳鼻喉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医耳鼻咽喉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不分,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系统的阐述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病因病理﹑辨证﹑论治概要,以及耳﹑鼻﹑咽喉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能熟悉本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新进展﹑科研新成果。
运用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于临床实践,掌握处理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和对急病重病的急救措施。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临床课,采用课堂教学﹑临床实习﹑自学讨论等相结合。
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教学的难点在于较复杂而深在细小腔洞的解剖关系,以及必须借助特殊的光源和器械的检查方法,加之教学时数的限制。
因此,无论大课、小课或实习讲授,应尽可能利用形象化、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多媒体﹑提问﹑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课余活动等形式。
本大纲以“四炎一聋”(鼻及鼻窦炎、咽及扁桃体炎、喉炎、中耳炎和耳聋)等疾病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级要求。
主要内容如下:1. 掌握耳鼻咽喉的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生理特点、病因病机;2. 熟悉耳鼻咽喉论治概要,以及耳鼻咽喉病的中医疗法、用药规律;3.熟悉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功能;4.初步掌握戴镜、对光和耳鼻咽喉一般常用检查器械使用及检查方法;了解新的检查仪器和诊疗手段;5.掌握“四炎一聋”、恶性肿瘤(鼻咽癌)的中西医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6.熟悉耳鼻咽喉外伤的中西医处理原则及知识;鼻出血的简易止血法。
7.熟悉耳鼻咽喉异物的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和预防知识;8.耳眩晕、耳带疮、鼻衄、鼻槁、喉风、梅尼埃病等,以及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和症状亦在了解和熟悉之列,可作总的介绍或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授,以缓解教学时数不足的矛盾。
中医耳鼻喉科学重点教学内容
中医耳鼻喉科学重点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内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
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常用经络穴位及作用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常用经络穴位及作用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耳部、鼻部和咽喉部的疾病。
在中医耳鼻喉科的诊疗中,经络穴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常用的经络穴位及其作用。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耳部常用的经络穴位。
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它具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作用,对于耳鸣、耳聋、聤耳等耳部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听宫穴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刺激听宫穴可以疏风清热、通利耳窍,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耳痛等病症。
听会穴位于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此穴能开窍聪耳、清泻肝胆,对于耳鸣、耳聋、齿痛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接下来看看鼻部常用的经络穴位。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它是治疗鼻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鼻塞、流涕、鼻衄等症状。
印堂穴在两眉头中间。
按摩印堂穴能够清头明目、通鼻开窍,对于鼻炎、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 寸。
该穴位具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之效,对鼻塞、鼻渊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来说说咽喉部常用的经络穴位。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它有理气化痰、清咽开音的作用,对于咽喉肿痛、咳嗽、哮喘等有一定的疗效。
廉泉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刺激廉泉穴可以清音利喉、疏风泄热,常用于治疗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喉痹等病症。
人迎穴位于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此穴能利咽散结、理气降逆,对于咽喉肿痛、气喘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这些经络穴位在中医耳鼻喉科的治疗中,既可以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进行刺激,也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发挥作用。
针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知识点总结背景介绍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耳鼻喉疾病的学科,它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旨在维护和改善人们的耳鼻喉健康。
本文将总结一些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1. 中医耳鼻喉疾病的分类- 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耳痛等。
- 鼻部疾病:包括鼻塞、鼻出血、鼻窦炎等。
- 喉部疾病:包括喉炎、声带息肉、声音嘶哑等。
2. 中医诊断方法- 望诊:观察耳鼻喉的外部形态、颜色等。
- 闻诊:倾听患者的声音、鼻腔气味等情况。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等情况。
- 切诊:通过按压耳鼻喉区域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3. 中医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
-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流动,改善耳鼻喉疾病。
- 推拿疗法:运用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耳鼻喉区域,促进血液循环。
- 中草药熏洗疗法:使用中草药蒸熏或洗涤耳鼻喉部位,起到清洁和消炎作用。
4. 中医耳鼻喉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蔬果、粗粮等健康食材。
- 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体力和体质,增强抵抗力。
- 避免寒冷刺激:保持耳鼻部位的温暖,避免寒冷风寒的刺激。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鼻喉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问题。
结论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疗法来治疗和保健耳鼻喉健康。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知识点能够增加读者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了解,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实践。
参考文献:[1] 张明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中医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知识】
汇入下颌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
二、鼻腔 (一)鼻前庭 (二)固有鼻腔
内外顶底四个壁 (见图)
中鼻甲 中鼻道
下鼻甲 下鼻道
嗅裂 鼻中隔 总鼻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内壁—鼻中隔 2、外侧壁
上、中、下鼻甲 上、中、下鼻道 下鼻甲的前上方—鼻泪管开口 下鼻甲附着处壁薄—穿刺部位 中上鼻道有鼻窦开口
总鼻道 嗅区—上1/3,上鼻甲内侧对应中隔 呼吸区—下2/3,中鼻甲内侧及中隔 以下
3、顶壁— 窄,成穹窿状 4、底壁—硬腭,与口腔相隔
三.鼻窦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含 气的空腔,共四对两组。(见图)
前组:上颌窦 前组筛窦
道 额窦
后组:后组筛窦 蝶窦
前组均开口与中鼻
开口与上鼻道 开口与蝶筛隐窝
(一)上颌窦(图) 居于上颌骨内, 为鼻窦中最大的一对。
1.前壁:面壁,中央最薄,凹陷—尖牙窝. 2.后壁:较厚,与颞下窝比邻。 3.上壁:眶壁,骨壁薄,壁中有眶下神经血 管。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向内至鼓膜, 长约2.5cm至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 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软骨部皮肤含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 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3、外耳的神经血管和淋巴 外耳神经(1)下颌神经耳颞支 (2)迷走神经耳支 外耳的血管: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 耳后动脉,上颌动脉。 外耳的淋巴流至耳廓周围淋巴结。
到毛细胞。
2、感音功能:将螺旋器受到的声能转 换
到蜗神经的电位。
(四)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 及本体感觉三个系统协调完成,其中前庭 系统最为重要。
当头部、身体运动产生刺激传至前 庭感受器时,就可引起眼球、颈肌、四肢 的肌反射运动,以保持自身的平衡。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诊疗方法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诊疗方法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耳鼻喉局部的生理病理特点,研究耳鼻喉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耳鼻喉与脏腑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调理脏腑经络的功能,可以达到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诊疗方法。
一、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与耳鼻喉的关系心与耳鼻喉:心开窍于舌,其经脉上挟咽系目系。
心主血脉,若心血不足,可导致耳部失养,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可影响耳部的听觉功能。
肝与耳鼻喉:肝开窍于目,其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可导致咽喉部异物感;肝血不足,可影响眼睛的视力。
脾与耳鼻喉:脾开窍于口,其经脉连舌本,散舌下。
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耳部胀满、耳鸣等症状;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可上犯耳窍,导致耳内流脓。
肺与耳鼻喉:肺开窍于鼻,其经脉循喉咙。
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不利,可导致鼻塞、流涕等症状;肺阴虚,可导致鼻干、鼻出血。
肾与耳鼻喉: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经脉循喉咙,挟舌本。
肾主藏精,若肾精亏损,可导致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可导致咽喉肿痛。
2、经络与耳鼻喉的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入耳中。
小肠经病变可导致耳部疼痛、耳聋等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
三焦经病变可导致耳部肿胀、耳鸣等症状。
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胆经病变可导致耳部疼痛、耳鸣、耳聋等症状。
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胃经病变可导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足太阴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经病变可导致咽喉部异物感、吞咽困难等症状。
3、气血津液与耳鼻喉的关系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耳鼻喉科学主治医师:中医耳鼻喉科学考点
中医耳鼻喉科学主治医师:中医耳鼻喉科学考点1、单选声带息肉摘除术主要应避免()A.麻醉意外B.损伤正常声带C.伤口出血D.引起急性喉阻塞E.患者不配合正确答案:B2、单选检查听觉功能的方法是:((江南博哥))A.冷热实验B.旋转实验C.瘘管实验D.音叉实验E.冰水实验正确答案:D3、单选咽后脓肿切开术最易发生的问题是()A.找不到脓腔B.患者因紧张晕厥C.引起喉水肿,引发急性喉阻塞D.脓液流入喉腔,引发急性喉阻塞E.损伤颈内动脉,导致大出血正确答案:D4、单选?患者,女,咽喉干燥疼痛两年,吞咽不利,咽部粘膜溃烂,边缘不齐,上附灰黄色污秽腐物。
咳嗽,痰中带血,盗汗,手足心热,消瘦,腰膝酸软,舌质红嫩,脉细数。
该病首选的方剂为()A.养阴清肺汤B.知柏地黄汤合四物汤C.六味地黄汤D.生脉散E.十全大补汤正确答案:B5、单选?患者,女,咽痛1天,咽部干燥灼热,吞咽不利,咽部粘膜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
全身有发热恶寒,咳嗽,舌质略红,苔薄黄,脉浮数。
本病西医的诊断为()A.急性咽炎B.急性扁桃体炎C.急性喉炎D.慢性咽炎E.慢性扁桃体炎正确答案:A6、单选急喉喑主要可见()A.吸气性呼吸困难B.呼气性呼吸困难C.咽喉异物感D.声音嘶哑E.咽喉疼痛正确答案:D7、单选治疗血虚生风化燥型旋耳疮的代表方剂是()A.四物汤B.地黄饮子C.镇肝熄风汤D.天麻钩藤饮E.六味地黄汤正确答案:B8、单选脓耳口眼?斜的病因是脓耳失治后哪个部位受损所致:()A.邪毒入于面部经络B.邪毒入于耳部脉络C.邪毒入于髓海D.邪毒入于肝胆经脉E.邪毒入于手足阳明经正确答案:B9、单选?患者,男,声音嘶哑3天,咽喉不适,咳嗽,查双声带红肿,闭合不全,并有发热,恶寒,舌边微红,脉浮数。
中医的诊断结果为()A.里喉痈B.喉关痈C.颌下痈D.上腭痈E.风热乳蛾正确答案:B10、单选患者,男。
3天前出现鼻尖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疼痛加重,出现鼻肿如瓶,两目合缝,头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
中医五官科学必背考点
中医五官科学必背考点一、眼科1. 眼部结构:了解眼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 眼科疾病:熟悉常见的眼科疾病,如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等。
3. 眼部特点:理解中医眼科的独特观点,如眼为肝之窍、眼与肾有密切关系等。
4. 诊断方法:熟悉中医眼科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
5. 药物治疗:了解中医眼科的常用药物治疗方法,如眼药水、眼膏等。
二、耳鼻喉科1. 耳鼻喉结构:了解耳鼻喉的构造和功能,包括耳朵、鼻子、喉咙等器官。
2. 耳鼻喉疾病:熟悉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如耳鸣、鼻炎、扁桃体炎等。
3. 耳鼻喉病机:了解中医对于耳鼻喉疾病的病机理论,如风热外袭、气虚湿困等。
4. 穴位疗法:熟悉中医对于耳鼻喉科疾病的穴位疗法,如足三里、迎香等。
5. 饮食调理:了解中医对于耳鼻喉科疾病的饮食调理方法,如忌辛辣、多吃清淡等。
三、口腔科1. 口腔结构:了解口腔的构造和功能,包括牙齿、舌头、唾液腺等。
2. 口腔疾病:熟悉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如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等。
3. 口腔病因:了解中医对于口腔疾病的病因理论,如火热伤阴、冷湿困脾等。
4. 中草药治疗:熟悉中医对于口腔科疾病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如金口洗液、清热解毒汤等。
5. 卫生保健:了解口腔科的卫生保健知识,如刷牙、漱口等常规护理方法。
四、颈椎科1. 颈椎结构:了解颈椎的构造和功能,以及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2. 颈椎疾病:熟悉常见的颈椎科疾病,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等。
3. 颈椎病因:了解中医对于颈椎疾病的病因理论,如寒湿侵袭、气血不通等。
4. 理疗方法:熟悉中医对于颈椎科疾病的理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5. 颈椎保健:了解颈椎科的保健知识,如正确的坐姿、休息与运动的结合等。
以上是中医五官科学必背的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
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治与外治相结合。
耳分外耳,中耳和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
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直至鼓膜,长约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
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中耳:是个含气空腔。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
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
耳:又称迷路。
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含淋巴液。
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
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
喉腔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
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
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韧带。
喉的肌肉:喉外肌,喉肌。
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
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静脉。
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
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
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
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与肾的关系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
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
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
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
鼻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
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
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
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
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
喉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
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
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
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
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
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肺之法。
咽与脾胃的关系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
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
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
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
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
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
因:饮食所伤,劳倦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虚实夹杂证。
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
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纽及嗅觉障碍等。
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
耳鼻咽喉病的常用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1,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
方药:二汤加味。
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1,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2,热毒炽盛,灼腐耳廓:清热解毒,祛腐排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耵耳: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
外耳道异物:是指外来物体误入耳道。
大疱性鼓膜炎:是指以耳痛。
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耳疮:是指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好发于夏秋季节。
诊断要点: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耳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分型——Ⅰ型:耳部疱疹Ⅱ型:耳部疱疹+ 面瘫Ⅲ型:耳部疱疹+ 面瘫+耳症状耳痛较剧,耳部疱疹,甚或口眼斜、眩晕、耳鸣耳聋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
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
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
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
诊断要点:两大症状——耳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两大体征——鼓膜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B型、C型鼓室图生命。
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
以耳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
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
方药:脱里消毒散。
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脉络而发生的面瘫。
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
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耳引起的眩晕。
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清热泻火,解毒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
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
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
方药:阴虚--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
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
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
方药:清营汤。
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
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
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
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
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
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方药:耳聋左慈丸。
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方药:归脾汤。
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症状——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胀闷感等神志清楚体征——自发性眼震辅助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听力学检查:正常或感音性聋;前庭功能检查:正常、亢进、减退发作期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
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
诊断要点:症状——局部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涕(清涕脓涕)全身症状:发热、恶风、头痛等;小儿较重,可伴消化道症状检查——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病程——1周左右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塞(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经久不愈)伴随症状:流涕(少量),嗅觉减退等体征——下鼻甲肿胀(有弹性,可收缩)下鼻甲肥大(桑椹样变,硬实,不可收缩)鼻中隔偏曲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干燥感伴随症状: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昏,鼻有臭味体征——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灰绿色痂皮覆盖诊断要点:1.病史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 2.症状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
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 3.检查鼻粘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粘膜充血,鼻腔有水样清涕。
•鼻鼽风寒感冒•病史反复发作史无反复发作史•症状无恶寒发热有恶寒发热•有肺脾肾阳虚症状无肺脾肾阳虚症状•检查鼻粘膜苍白鼻粘膜淡红•病程长短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荑清肺饮。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诊断要点: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2.主要症状:浊涕多伴随症状:鼻塞,嗅觉减退,头痛3.检查:鼻窦区压痛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道及中鼻甲为甚。
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
中鼻道或见息肉。
中鼻道及/或嗅沟见分泌物引流。
上颌窦穿刺或体位引流鼻窦CT,X线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见液平面。
鼻塞、流涕常见病鉴别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规律⏹额窦炎:前额痛,磨洋工☐压痛点:眶上角⏹上颌窦炎:面部痛,上午轻、午后重☐压痛点:犬齿窝⏹筛窦炎:鼻根痛,午后轻、晨起重⏹蝶窦炎:(头)深部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期剧痛,慢性期钝痛(或头昏)多伴有鼻塞流涕鼻息肉:是指鼻光滑柔软,状如葡萄或荔枝肉样的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