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参与管理

员工参与管理
员工参与管理

员工参与管理

一、员工参与的关键因素

四个关键性的因素

参与管理的方式试图通过增加组织成员对决策过程的投入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有四个关键性的因素:

权力

即提供给人们足够的用以做决策的权力。这样的权力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工作方法、任务分派、客户服务、员工选拔等。授予员工的权力大小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从简单地让他们为管理者要做出的决策输入一定的信息,到员工们集体联合起来做决策,到员工自己做决策。

信息

信息对做出有效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应该保证必要的信息能顺利地流向参与管理的员工处。这些信息包括运作过程和结果中的数据、业务计划、竞争状况、工作方法、组织发展的观念等。

知识和技能

员工参与管理,他们必须具有做出好的决策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应提供训练和发展计划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报酬

报酬能有力地吸引员工参与管理。有意义的参与管理的机会一方面提供给员工内在的报酬,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情感,另一方面提供给员工外在的报酬,如工资、晋升等。[1]四个因素间的关系

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必须同时发生作用。如果仅仅授予员工做决策的权力和自主权,但他们却得不到必要的信息和知识技能,那么也无法做出好的决策。如果给予了员工权力,同时也保证他们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也进行训练和提高,但并不将绩效结果的改善与报酬联系在一起,员工就会失去参与管理的动机与热情

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是当今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很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员工参与是企业对员工实施有效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员工,中国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员工参与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对员工的管理、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将成为今后管理的重点。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且越来越多地被现代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员工参与的主要形式

员工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几种形式是分享决策权、代表参与、质量圈和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

分享决策权是指下级在很大程度上分享其直接监管者的决策权。管理者与下级分享决策权的原因是,当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他们常常无法了解员工所做的一切,所以选择了最了解工作的人来参与决策,其结果可能是更完善的决策。各个部门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的增强,也促使员工需要与其他部门的人共同商议。这就需要通过团队、委员会和集体会议来解决共同影响他们的问题。共同参与决策还可以增加对决策的承诺,如果员工参与了决策的过程,那么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就更不容易反对这项决策。[1]

代表参与是指工人不是直接参与决策,而是一部分工人的代表进行参与,知名猎头烽火猎聘鼓励每个员工参与管理。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公司实行代表参与。代表参与的目的是在组织内重新分配权力,把劳工放在同资方、股东的利益更为平等的地位上。代表参与常用的两种形式是工作委员会和董事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把员工和管理层联系起来,任命或选举出一些员工,当管理部门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与之商讨。董事会代表是指进入董事会并代表员工利益的员工代表。

质量圈是由一组员工和监管者组成的共同承担责任的一个工作群体。他们定期会面,通常一周一次,讨论技术问题,探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建议以及实施解决措施。他们承担着解决质量问题的责任,对工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进行评价,但管理层一般保留建议方案实施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员工并不一定具有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因此,质量圈还包含了为参与的员工进行质量测定与分析的策略和技巧、群体沟通的技巧等方面的培训。[1]

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是指员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定数额的股份,使员工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员工在心理上体验做主人翁的感受。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激励水平。员工除了具有公司的股份,还需要定期被告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拥有对公司的经营施加影响的机会。当具备了这些条件后,员工会对工作更加满意。

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参与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具体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也注重使用参与管理的方式,例如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员工持股的形式。但是,参与管理并非适用于任何一种情况。在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情况下,领导者还是应该有适当的权力集中;而且,参与管理要求员工具有实际的解决管理问题的技能,这对于员工来说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员工参与”一词的出现最早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麦格雷戈最早将员工参与管理定义为:为发挥员工所有的能力,并为鼓励员工对组织成功地做更多的努力而设计的一种参与过程。麦格雷戈强调了员工参与管理对组织目标实现的有利性。之后学者又从主动性方面、平等地位、对责任感的需求以及各种具体权利方面对员工参与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员工参与管理,是为了更好实现企业的目标,让员工根据各自的能力素质以及岗位需求,参加到组织的决策以及管理过程中来,最终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方式。

二、员工参与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是企业准租金的来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承担风险,因此员工和股东都应加入公司治理。

(二)经济民主理论

政治的民主在社会各方面都体现,对于构建和谐民主的社会来说,经济也该是民主的,因此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员工也应该加入公司的民主,参与公司治理。

(三)平衡治理五原则理论

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的平衡分布原则、各类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现状态的对应平衡原则、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的原则、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的协调平衡原则、公司治理安排的动态平衡原则

(四)决策权理论

公司做出决策是由两个因素决定,即信息不对称和激励。在一些环节上,员工比股东及管理者拥有一些优势信息,因此在这些环节上由员工决策可降低成本。同时,他指出

必须给予员工激励,这样才能避免他们忽视公司整体利益而仅仅为自己利益而做决策。

是否采用一项制度安排,最关键的在于采用后其收益是否大于其成本。员工参与管理减少的成本如管理成本、监督成本、沟通成本等与参与管理获得的收益相比,以确定是否采用这项制度。

三、员工参与管理的作用

员工参与管理无论是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员工来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这里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员工层面:

员工参与管理使员工获得了认同感、责任感、尊重感和归属感(并不能直接获得很多的物质奖励)。这属于马斯洛需求的高层次,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公司层面:

首先,员工参与管理可以增强组织内的沟通与协调。这样就通过将不同的工作或部门整合起来为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服务从而提高生产力。

其次,员工参与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特别是当他们的一些重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

第三,员工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提高了能力,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组织在增强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包含了对他们的集体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能力的训练。

四、员工参与管理的类型

(一)国外关于员工参与管理的分类

根据参与事务不同性质以及参与事务的层次类型,国外学者主要把员工参与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根据员工参与管理的结构内容

Wall和Lischeron(1977)提出二种员工参与的类型。局部性参与:指组织内底层员工涉入决策过程中,但员工所参与的内容常以和工作本身相关者为主。中阶层参与:指中层管理者所涉及和参与的决策,管理者对所参与的内容常和整个部门或单位相关。远距离参与:指高层管理者才能涉及的决策,这部分的重大决策项目对于整个企业有较大影响性,可能会影响到组织内的每一个人。

2.根据员工参与管理事项的性质

Poofe(1986)将员工参与管理的事务内容分为二类社会事项:企业内有关员工福利及劳动条件等问题,如休假安排。人事事项:参与企业内人事问题的决策,如员工的雇用、解雇、升迁、调职等事宜。经济事项:有关企业生产、财务及销售等问题,如企业的生产计划、财务状况,甚至是企业合并等决定。

(二)国内关于员工参与管理的分类

国内学者对于员工参与类型的研究比较少,在此着重说明刘帆(2000)的观点。此观点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中国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新类型:放权参与、股份参与、动态参与、工作参与、沟通参与和学习参与。

五、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

国际企业的组织扁平化和国内企业的精简机构都充分说明,当今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这种放权参与激励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变革为员工参与决策提供了前提条件。此观点认为股东出资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员工则为公司提供人力资本,两者应放在同等重要的程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股东拥有包括

决策权在内的更多权利,而员工则只享有领取工资的权利。显然这两者之间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易引起公司内部的劳资矛盾,因此应使员工参与持股。所谓员工参与持股,也即员工持股计划,只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具体方式之一。

员工参与管理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几种形式是分享决策权、代表参与、质量圈和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

六、我国企业实现员工参与管理具体措施

(一)企业方面

1.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转变经营管理观念

首先,企业主应该端正对员工参与管理的认识。员工参与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决策及领导权力的丧失或权威的降低,适度的分权更有利于领导意图、企业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其次,应该辩证看待和灵活处理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不等于完全听命于员工。领导应从企业利益出发对员工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同时采取积极反馈等保证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员工参与管理制度不成熟而带来影响,应通过严密的制度的积极宣传加以规避,而不是以偏概少数负面影响而完全否定员工参与管理的意义。第三,企业要有合理的授权意识。管理者的授权意愿影响着员工参与管理的深度,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切实授权,积极引导员工参与到与他们工作相关的管理工作中去。

2.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

参与的员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应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要意识到决策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的意见方能中肯。员工有参与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对

自觉讨论的问题有所贡献,如果讨论的问题超过了员工的知识,易使员工感到不切实际,产生挫折感。参与讨论的主题应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有关,使讨论的结果可增进积极的目标,从而引起参与的动机。

员工参与管理要求企业的员工抱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从事工作。企业员工职能分工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但都要为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组织目标的建立,要使每一位员工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要强化员工个人的积极性、责任心和介入感,使他们怀着充分的热情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中。而这一目标的设立过程必须有员工的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良好的沟通是高效率工作的开始。要有效地进行员工参与管理,组织内部的沟通系统必须畅通无阻,领导和员工之间要做到充分的沟通,顺畅的沟通渠道以及良好的沟通的环境对于员工参与公司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经理信箱或者邮箱,搞问卷调查或者定期召开小型的座谈,充分进行交流,用书面、口头方式直接向高层管理层反映,再由管理者商讨决策,最后再反馈给建议者。通过沟通,创造一个无障碍的员工参与管理环境,使员工的参与能量发挥到极致。

4.完善公司的制度安排。

(1)公司章程中应明确规定,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使职工进入企业决策和监督的最高层。

(2)加强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将职代会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维护职工权力权益。

(3)企务公开制度。将与企业的相关生产、销售和经营财务信息公开,让广大员工及时了解公司的各项费用开支,重大经营活动和经济状况。

(4)完善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职工的就业、福利、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权益,使企业与职工双方都达到满意的程度。

(5)构建科学的薪酬与绩效体系。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为企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种与其相匹配的报酬体系。

5.加强对公司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对员工管理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要关心员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6.采取灵活多样的参与管理形式

企业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参与管理形式,以达到增强员工工作自主性、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及组织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二)员工方面

员工要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力,要有主人翁意识,将企业看做自己的家,用心的去维护企业利益,做好各项本职工作,并尽所能出谋划策,同时,在空余时间要自己主动的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七、影响员工参与管理的因素

(一)领导者方面

领导者对员工参与管理的支持态度、领导者的管理协调能力、领导者的性格和行为、领导者的授权意愿和管理理念、领导者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态度、领导者与员工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员工方面

员工自身的素质方面因素,包括员工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员工对现在的工作内容感兴趣程度、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性格、能力、参与意识、成就取向等方面。

(三)企业方面

组织文化、组织的结构、组织的战略、组织制度层面和产权治理结构、内部或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制度、组织内部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行业环境。

(四)其他

组织的凝聚力、管理者的授权意愿、管理团队中的团体动力学对员工参与管理的影响。

八、我国员工参与管理现状:

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管理权是从属于所有权的,企业重大决策由企业管理方做出,即是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说了算,员工实际上大部分只能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管理,其参与的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民主意识。作为占我国经济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实践员工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现状:

1.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民营企业的类型结构门类众多,日趋复杂,且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待改善。其一,民营企业所有者权益结构中,企业主的所有者权益占主体,而且这种主体地位并没有随企业成长而出现明显的改变。其二,民营企业组织机构不断发育,为形成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提供了组织基础。2006年私营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发育到较高的比例,其中,有股东大会的占58.1%、有董事会的占63.5%、有监事会的占36.5%、有党组织的占34.8%、有工会的占53.3%、有职代会的占35.9%。这些组织机构的发育,对于规范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保障各自的权益,形成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其三,私营企业的决策

机制是以“企业主”为中心,且出现了大小企业“两头抓”的趋势。

2.民营企业管理带有一定的家族制管理色彩。

家族制经营的企业,在早期起步阶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家族的亲情在金钱面前难以维持,并进而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尽管不少企业进行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模式的改革,但是不成功的比比皆是。其原因在于:一是家长特权意识没有淡化;二是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中,员工普遍感到缺乏工作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主要因为,私营企业的岗位分配从重要程度来说,是以与企业主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的。研究发现,在私营企业里,大约有90%的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层管理人员40%左右是亲朋好友及家族成员,这就使得企业内部人员配置极其不合理,具有管理和专业技能、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很难进入企业中、高层。这种用人机制使得外来人才感到难以行使必要职权,无法发挥作用。另外,也很容易将家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带入企业,在企业管理中掺杂不适当的干扰因素,形成内耗,阻碍企业的发展

3.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权高度集中。

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于企业主,基本上实行集权式管理方式。企业主个人独断决策,随意性大,影响决策的质量和科学性。中低层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决策中来,基本上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而且会经常随领导的意图而改变。企业主不能科学、合理地去放权,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工作大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这样很难使企业具有足够的活力和动力。企业经营者科学管理意识欠缺,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强调个人权威的树立,不愿意放权,始终担心员工参与管理后会对企业利益和自己的权威产生消极影响,没有认识到员工参与管理对员工个人、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因而,在实际中疏于提供参与管理的渠道,也没有健全的保障、激励制度,对员工提出的建议毫无反馈,导致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低。另外,薪酬也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管理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

企业管理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企业管理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企业管理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 管理是管事,领导是带人。以事为中心,对人的关注就会减少,但事情要做好,必须要面对人。所以,管理者只是希望做好事情,而领导者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带好团队。那么企业管理员工到底是更需要管理,还是激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不会激励员工的上级,充其量只是一个管理者。要想做真正的领导,必须掌握各种激励技巧,关注人的需求与感受。 企业为何要做好激励? 人在不同的环境、年龄、成长阶段、管理层次下有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激励的根源。没有激励,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例如,年龄稍大的操作工人,需要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因此对金钱物质的需求较强,要多用利益驱动;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还要尊重,多用发展前景、个人成长加以激励;而对管理层要用目标激励,对事业基础好的高管要用事业、使命激励等等。 和尚吃肉吗? 一来访者问法师:“大师,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若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法师反问道:“您是开车来的吗?”来访者:“恩”。法师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启示: 如果一个人是为自己而做,信念、目标、理想就是最大的动力。

在激励的设计上,管理者必须具备人本思维能力:1、培养人不如招对人:只有先招对人,培养才有更大的价值;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养成本与风险高于留住老人;3、留住人不如激励人:留人是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表现,使其成为资本而非成本;4、激励人不如培养人:给人真正有成就的未来,胜于一切激励。 如何看待员工追逐利益的现象吗? 对于着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般认为: 第一层生理需求,就是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则是满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既然是价值,就一定有价格属性,价值背后必有价格支撑。因此,企业要支持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激励也要跟上。 有一老板向我诉苦说: 员工的工资在行业同几乎是最高的,但每次做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最不满意的一项依然是薪酬。我回复他几点看法:一、员工对薪酬不满意就如同老板对利润不满足;二、员工收入再高,也永远不会满意,因为他总希望获得更多。 员工希望收入不断提升无可厚非,但必须以正面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收入,职场要抛弃的5种心理: 1、我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得这么少?(很多时候原因在自己) 2、我只做与工资相称的工作(那就永远拿那份工资吧) 3、那是领导想的事(注定永远不能当领导) 4、不是我份内事我不做(下次别想要同事帮忙) 5、我已经很辛苦明天再做吧(往往这一耽误就失去机会)

ISO45001交流沟通、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

交流沟通、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 受控状态: 分发代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实施

目的 1.1确保内、外部各方对公司QEHFMS运行的信息获得理解和沟通,促进过程和产品的有效控制, 寻求持续改进的机会。 1.2使顾客和相关方及时了解由本公司生产活动引起的质量、产品安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风 险,避免或减少由此带来的危害或损失。 1.3支持和鼓励员工参与和协商与其有关的公司各方面活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QEHFMS有关的内、外部信息的交流、沟通过程以及员工参与和协商过程。 3定义 无 4职责 4.1总经理 4.1.1对外部沟通的职责的分配; 4.1.2确保在公司内部各职能层次的职责和权限能获得沟通; 4.1.3确保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符合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4.1.4向公司内传达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相关方要求的重要性; 4.1.5确保获得信息传递所必须的资源; 4.1.6确保公司员工协商和参与过程的建立和实施。 4.2管理者代表/食品安全小组组长 4.2.1建立内外部信息沟通的渠道; 4.2.2为保证公司QEHFMS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与外部方进行联系; 4.2.3促进QEHFMS良好的内部沟通; 4.2.4鼓励员工参与和协商职业健康安全相关及员工其他需求相关的政策与决定。 4.2.5对外发布食品安全风险产品召回等方面的信息; 4.2.6向总经理报告审核的结果及有关QEHFMS运行的业绩以及改进的机会。 4.3人事行政部 4.3.1收集有关法律法规及变更的信息,并在组织内沟通; 4.3.2对外来人员的信息调查,以及本公司QEHFMS要求的告知; 4.3.3就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信息与内部员工进行沟通; 4.3.4就法规符合性、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进行内外部沟通; 4.3.5就外部审核结果进行内部沟通;

员工身份证鉴别管理程序

员工身份证鉴别管理程序 一、目的 员工身份证代表员工身份,人事行政部日常的新工人招聘工作中,经常遇到持假证或借他人身份证来应聘,企图蒙混过关。在假(借)证的人员当中,不乏有不够法定做工年龄、隐姓埋名之不法分子存在,为使公司正常的人事工作不受影响,同时为对员工本人、公司及客户三方面负责,公司特成立员工身份证监控小组,并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人事部门。 三、内容 1.人事招聘作业规范 1)招聘由人事主管或文员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核实身份证及其它有效证 件,符合《劳动法》务工年龄等条件的发给招工《人事基本资料表》。 2)要求应聘者在《人事基本资料表》中据实填写个人履历、学历、政治背景 及详细地址。 3)对将从事重要岗位(如运输、仓管、搬运等)的人员人事部要通过公安部 门协助查核其身份、背景,经核实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由人事部组织安排对新招人员进行培训,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品质系统 及政策,厂规、厂纪等,派发《新员工上岗前消防卫生消防守则》,作 好记录,存盘于人事部。

2.身份证件真假鉴别 一、外观观察识别法。真“二代证”正、反两面的花纹清晰,表面有摩擦力;而假证花纹模糊,表面光滑。真“二代证”的尺寸为85.6mm×54.0mm×1.0mm,虽由9层构成,但层次不清晰,且四边光滑;而假证由于制作工艺粗糙,尺寸大小不一,层次清晰、四边刺手。此外,从质地来看,真证比较硬;而假证一般用的是纸板材料,所以质地较软,较易折叠。 二、颜色识别法。真“二代证”正、反两面的花纹颜色从左至右应为浅蓝色至浅粉色再至浅蓝色,衔接处相互融合、自然过渡,颜色变化部分没有接口;而假证的花纹颜色或深或浅,颜色不自然,能够找到较为明显的颜色变化接口。此外,真证正面的国徽清晰,呈鲜红色;而假证正面的国徽模糊,颜色或深或浅,呈暗红色 三、防伪膜识别法。真“二代证”防伪膜是由机器压制上去的,薄而不易脱落,且文字与底纹自然衔接,用肉眼观察具有连成一体的感觉;而假证的防伪膜是人工粘贴上去的,厚而极易被分开,在阳光照射下一般较为刺眼,甚至用肉眼可以观察到文字居于底纹之上 四、荧光图案识别法。真“二代证”具有定向光变色膜等技术,因此在相同视角的不同方向观察反面性别位置的“长城烽火台”图案时,颜色可呈橘红色、绿色和紫色;同时,其下方的“中国CHINA”图案具有“亮字暗底”和“暗字亮底”的正负镶嵌效果。上述两个图案在同一观察角度所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而假证的“长城烽火台”图案不具备呈现三种颜色的技术,“中国CHINA”字样

企业管理部职责及员工岗位职责

一、企业管理部岗位描述 负责公司拟经营项目和重大收购、兼并、重组事项的前期调研、分析论证、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及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下属子、分公司资产经营状况的考核管理等工作。 1、企业管理部部门职责 1、根据集团安排负责组织拟定和实施经批准实施的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方式、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 负责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制定与可行性分析; 3、负责市场状况进行有效跟踪,并适时提出投入或撤出方案; 4、负责组织对企业经营状况跟踪,及时了解企业状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5负责协调和组织对企业资产的有效管理。与集团财务部有效合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尽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负责组织搞好集团对企业的投资收益管理,确保上交任务的完成; 6、负责组织和指导搞好集团下属企业的证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对外协调工作; 7、负责集团及下属企业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法律事务管理工作; 8、负责集团的生产经营工作。制定集团经营目标责任制及经营目标年度考核办法,会同办公室和财务审计部考核

下属企业年度经营业绩;指导下属企业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经营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监督和分析生产经营计划落实情况,定期编制经营管理简报和召开生产经营会议; 9、参与公司产权转让、对外投资、资产重组、资产租赁或承包等资产经营的研究和策划; 10、负责对集团固定资产投资提出使用方面的意见、参与验收并负责牵头接收验收合格的资产;参与审定集团设备采购的招标文件、设备验收和牵头组织交接; 11、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企业管理部人员设置 企业管理部部长职责 1、协助总经理参与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经营决策和管

论述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人的重要性

论述在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人的重要性 【摘要】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探索在组织管理中人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从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人为本对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三点建议用于提升以人为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社会责任和谐创新 一,对于组织管理中人的重要性的理论探索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I.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1886—1961)认为,社会的各级各类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相互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保持工作开展秩序和一贯性目标实现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工作活力所必须的,两者是在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1]。一个组织管理者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负责组织系统协作运行的指挥,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把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综合起来就是管理的艺术。 一个组织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若干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做出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响和控制的职能来有意识地协调和改变个人的行为和动机。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个人接受并执行命令的程度,切斯特I.巴纳德认为:个人信任指令的权威性并乐于接受指令的4 个条件:(1)能够并真正理解指令;(2)相信指令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3)认为指令与其个人利益是不矛盾的;(4)在体力、智力和精神上是胜任的。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1]。这样就从最简单的人与人的协作入手,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而揭示了以人为本对于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二,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重要性的体现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说,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目前经济和社会变化如此快速的时代,以人为本在各类组织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二),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员工代表选举与管理程序

员工代表选举与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亨通/COC-010 淮安亨通手套帽业有限公司 校正版本:01 编写: 生效日期:01January,2009 检阅: 员工代表选举与管理程序 页数:Page1of2 批准: 1、目的 为了使公司员工代表能够充分代表员工行使自己的权利,公司尊重并保护员工自由选举员工代表,建立并维持有效的申诉和投诉机制,使员工代表能代表员工就相关问题与管理层进行交涉,并监督处理的公正性,切实保障公司员工的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 2.1 适用于员工代表的选举与公司管理层及员工代表的定期例会管理。 2.2 适用于公司管理层就员工代表意见与建议的处理。 3、工作职责和权限 3.1 人事部协助组织员工进行员工代表选举并保持选举记录,员工代表的选举须是员工自愿的; 3.2 公司管理层关注并审议员工意见,负责至少每季度一次与员工代表召开会议并确保对此类事件做出适 当处理。 3.3 员工代表职责和权限 3.3.1代表员工就工时、工资、人权、福利、工作环境、健康安全等员工所关心的问题与管理层进行协商。 3.3.2定期参加与管理层的沟通会议,汇报员工所关心的问题和公司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3.3.3协助员工申诉及调查处理的取证工作。 3.3.4不定期收集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或意见,反馈给管理层,并监督处理的公正性。 4、工作程序 4.1 员工代表选举 员工代表每年经过民主选举一次,以得票多少为依据, 在征得其本人书面同意的情况下,由其担任该部门员工代表。 4.2 员工代表名额和选举部门划分 公司每个主要部门至少选举一名员工代表,人数较多的部门可以有多名员工代表; 4.3 选举办法 公司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每个职能部门以员工投票方式民主选举,员工代表由本 部门全体成员投票进行表决,票数最高者当选。选举时投票超过2/3时认为此次投票有效。为证实 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选举记录应当保持至该员工代表任期结束; 4.4 补选 当员工代表在任期离职、期满或不能再行使职责时,需要由原名额单位重新进行选举出一名员工代表。 4.5 增选 当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员工人数或班次发生变化时,需要增选员工代表。 4.6 罢免 4.6.1当选举部门内20%以上员工署名提报认为员工代表不能代表员工的利益时,可以举行本部门的全体 会议投票表决,同意率50%以上罢免该员工代表(参加人数需要占本部门3/4以上员工参加); 文件编号:亨通/COC-010 淮安亨通手套帽业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员工的三要素

企业管理员工的三要素企业管理员工的三要素

随述; 影响员工行为的三种力虽一一制度、管理和文化,这三个东西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组织的个体行为及其结果,它们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一个企业,不管它是属于哪种类型,影响员工行为的都有三种力虽一一制度、管理和文化。这三个东西从不同的侧面影响着组织的个体行为及其结果,它们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第一种力虽:制度。不管企业大小,首先必须建立制度。 我国古人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就算是两个人合伙开公司,也要约法三章,对不对?何况对于一个人数众多的公司, 假如没有了制度,怎能保证大家步调一致? 这里说的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准则,即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作什么;二是工作标准,即应该怎样做,包括岗位作业标准及业务流程。前者是强制性的,后者是指导性的,两者应当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第二种力虽:管理,具体的讲是指员工上司即主管的管理行为。一个企业有了制度和程序,难道就能运作起来了么?显然不是,当然还需要组织各阶位上的管理人员发挥作用才行。 主管的管理功能大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控制,一个是指导。控制是指,主管人员依照公司目标、制度、标准和程序,对部属的工作进行安排和监控,使部属的工作在预期的范围内进行运作,以期达成工作目标。当然只懂得控制的主管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好主管,一个称职的主管还应当懂得指导。指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导部属怎样正确地执行标准规范以及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 ;二是例外事务的调整与 指导。我们应当懂得,制度和标准是死的,而现场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有的时候如果按照“标准”做就可能发生问题,这时应当怎么办?员工只可以按规定做,而主管则应当依据经验和“例外法则”(譬如公司核心价值观、客户导向或趋利弊害原则等等)作出判断,对部属的 行动做出调整和指导,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管理方法系列 参与管理法

管理方法系列--参与管理法 XX轮胎公司最引以为荣的一项政策,便是所谓“全员参与性的管理”方式。 ──法兰克.李(XX轮胎公司总经理)神圣的发言权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他认为人的工作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动机的,人们希望管理者能够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持这种人性假设的管理者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形式,它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20世纪50年代的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运动的兴趣为参与管理方式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管理者开始注意到员工在工作中对健康、安全的重视,特别是工作满意度的问题。60、7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或政府成立有关组织的方式来关注和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20世纪50年代末期,麦格雷戈等人提出了“自动人”的人性假设,并结合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将其概括为Y理论。 麦格雷戈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采取参与式的管理,鼓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使人们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务的决策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大影响的<>的作者威廉.大内,在其着作中首次提出了“Z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使员工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实行民主管理,即职工参与管理。 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继行为科学的X理论、Y理论之后,对人的行为从个体上升到的组织的高度来进行研究的。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只是个体行为,而且也是整体行为。Z理论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提供了具体的管理模式。 因此,所谓的参与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他们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员处于平等的地位,来共同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他们可能因此感受到上级主管对他们的信任,从而体验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管理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获得别人尊重和重视的机会,从而还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参与式管理隐含的逻辑是:通过员工参与来影响组织的决策,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生活的热情。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对组织会更忠诚,因此可以极大促进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 参与管理可以让下属人员切实分享上级的决策权,因此,它尤其受到年轻一代和高学历员工的青睐。它不但可以对个人产生激励,也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参与管理的因素 让员工参与管理,即通过增加组织成员对决策过程的参与,来影响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工作方法、客户服务、任务分派、员工选拔等。授予员工的权力大小通常会有很大的变化,从最简单地要求他们为管理者作决策输入一定的信息,到让他们联合起来作决策,最后到让员工自己作决策。 其次是信息,信息在决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组织应该首先保证必要的信息能准确无误地流向参与管理的员工。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一些动作过程或结果中的数据,如业务计划、竞争状况、工作方法、组织发展的观念等等。 再次是知识和技能,参与管理的员工应具备作出好决策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应提供相应的培训和锻炼来提高员工在这方面的能力。

工作人员协商与参与管理规定

工作人员协商与参与管理规定 1目的 通过明确工作人员协商与参与的机制安排,任命员工代表,加强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协商与参与。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工作人员的协商与参与。 3职责和权限 3.1公司领导任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员工代表。 3.2员工代表代表员工负责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协商与参与。 4管理要求 4.1协商和参与的总要求 4.1.1公司应确保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工作人员在管理体系中的协 商和参与,并为协商和参与提供必要的机制、时间、培训和资源。 4.1.2公司从非管理岗位人员中选择并任命一名员工代表,任命文件见《管理手册》之 《02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授权书》。 4.1.3在工作人员无法直接或全部执行协商和参与时,由员工代表全权代表执行协商和 参与的所有职权。 4.1.4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后,应及时向员工代表发布体系受控文件,并在 体系运行中及时向员工代表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信息。 4.1.5公司应确定和消除妨碍员工代表参与的障碍或壁垒,并尽可能减少那些无法消除 的障碍或壁垒。 4.2工作人员协商的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员工代表代表公司工作人员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以下方面开展协商: 4.2.1公司组织开展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分析时,将分析结果与员工代表协商; 4.2.2公司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后,应及时连同体系文件一起发放至员工代表; 4.2.3公司通过文件发布将《管理手册》中规定的角色、职责和权限发放至员工代表; 4.2.4公司组织收集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合规义务)并开展合规性评价时,应将

小企业如何管理员工

小企业如何管理员工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如何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希望解决而又经常不得要领的一个问题。 小企业如何管理员工一: 1、充分了解企业的员工 每个人对自己都是如此简单,而对他人却是如此复杂。作为管理者,要能充分的认识你的员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管理者如果能充分理解自己的员工,工作开展起来会顺利得多。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一个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员工的管理者,无论在工作效率,还是人际关系上他都将会是个一流的管理者。 了解员工,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程度区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员工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思想,以及其干劲、热诚、诚意、正义感等。 第二阶段:当手下员工遇到困难,你能实现预料他的反应和行动。并能恰如其分的给员工雪里送炭,这就表明你对员工的认识更进一步。 第三阶段:知人善任。能使每个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

潜能。给自己的员工足以考验其能力的挑战性工作,并且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恰当的引导。 总之,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要相互了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和默契,这一点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2、聆听员工的心声 企业的管理者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张,这种倾向有助于果断、迅速的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也会使管理人员一意孤行,听不进他人意见,导致决策失误。 在企业的管理中,聆听员工的心声,也是团结员工,调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个员工的思想除了问题,会失去工作热情,要他卓越的完成你交给他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这时,作为管理者,应耐心的得去听取他的心声,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他的问题或耐心开导,才能有助于你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待犯错误的人员,也应当采取聆听的办法,不应一味责难它们,而应给他们解释的机会。只有了解个别情况后,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妥善处理。 3、德才兼备,量才使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能力、性格、态度、知识、修养等方面各有长处和短处。用人的关键是适用性。为此,作为管理者在用人时,先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是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自埋头在统计资料里默默工作。在许多企业的人事考核表上,都有一些关于处理事务的正确性、速度等评估项目,能够取得满分这才称的上是优秀的职员。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看到人士考核表上的评分,更重要的是在

全员参与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关键词:质量管理 导语:全员参与,无论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还是全面质量管理,都对其进行了强调。因此,全员参与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全员参与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在质量管理和品质改进的过程中,发挥团队的作用远远要超过领导层的单打独斗。团队协作是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过程改变中的一部分。高层的决策,员工一致地身体力行,当从上至下拧成一股绳、往同一个方向使力的时候,质量管理成效会用事实来证明团队的强大作用。 图示:全员参与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全员性:TQM的一个本质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TQM)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既是TQM的一个特点,更是其一个优点。只有充分发挥这个优点,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 产品质量是组织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应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的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与质量管理。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TQM强调全员参与,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要求,是人性化或人本化管理的体现。事实上,不管组织采取多么严厉的惩罚措施,员工如果消极对待产品质量问题,难免不造成质量事故,使组织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日本产品质量之所以能够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与其员工全员参与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经济: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成功与否更多体现在有无适用的人才上。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更有力地促进质量管理进程。不能说组织的所有员工都是人才,但人才却是在员工中产生的。组织不仅需要科技开发人才,还需要管理人才、操作人才(如工人)等等。关键性的人才是可以用高薪去“买”来,但却不能“买”到组织所需的全部人才。管理人才、操作人才往往靠组织自己培养。没有全员参与的环境,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 不仅要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而且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员工的聪明才智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可能被激发出来,才可能表现出来,否则就只能是自生自灭。全员参与又是组织领导挖掘人才、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全员参与,组织获益 员工充分参与到质量管理中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获益的首先是组织。这表现在:

员工沟通与意见反馈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促使公司在处理厂内事务及收集并响应公司与外部利害相关者之环安卫关切事项上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有效途径达到沟通目的,并以此为持续改善之依据。 为加强公司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提供员工有效的沟通途径,最大限度地了解员工的心声,使公司能及时有效地为员工答疑解惑,从而加强公司的凝聚力。 为使员工的意见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 2. 范围 利害相关切者和本厂之坏境关切事项和公司内部有待解决及改善之问题均适用之。 3.职责: 人事部:负责沟通和意见管理,组织开展沟通培训,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和分析,采取措施来提高满意度 了解员工目前的工作状态和需求,监督协调加强沟通反馈 各部门主管:负责跟本部门员工的沟通和了解 工会/员工代表委员会: 维护工人合法的结社自由权利参与公司跟员工有关的政策文件的制定,收集,讨论并跟进员工的意见和申诉事宜,并及时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反馈 公司管理层:定期跟员工保持互动和沟通,倾听员工的意见 4. 作业程序 利害相关者: 4.1.1 内部:指本公司员工。 4.1.2 外部:指政府机关、小区居民、客户、供货商、驻厂厂商等。 沟通信息: 4.2.1 传达信息:指应遵守事项(如本公司环保要求法等),联络事项(如政府要求、动向、国 际动向)及本公司环保政策。 4.2.2 沟通协调可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即可在上下、横向关系上展开,也可跨部门、跨职务进 行,不受区限、不受制约之联系方式。 4.3.3 响应信息:指抱怨、提案、建议案、询问、意见箱或异常反映等须检讨与回答之信息。 接受信息: 4.3.1 内部利害相关者: 4.3.1.1内部员工可通过公司内部沟通渠道提出建议。当工作中出现需要与上、下级或同级同事沟通的事项,要立即沟通,以促进工作成效。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与信息的传递。对于本部门的工作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时,可与上级进行沟通,促进改进。对于公司的发展与变革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时,可通过上级逐级上报或越级上报,以促进公司的发展。 4.3.2 外部利害相关者: 4.3.2.1采购部负责向供货商及分包商宣传本公司环安政策,环保要求等信息,并负责收集其关切事 务。 4.3.2.2市场部负责向客户宣传本公司环安政策、环保要求等信息,并负责收集其关切事务。 4.3.2.3 除客户、供货商及分包商外之所有利害相关者之信息收集为人事部。 接受方式: 4.4.1内部员工: 通过诸如公告栏、宣传单、备忘录、公共系统、热线、开门政策、工会组织等方式传达本政策 4.4.1.1 意见箱 a.由人事部负责意见箱的管理,每月收集一次,并登记《意见收取\处理记录表》。 b.人事部负责联络相关负责人对员工意见的回复和处理,并公布在公告栏内或员工本 人。 c.人事部负责处理后的追踪,若意见发表者有任何疑问可向人事部进行咨询。 4.4.1.2 投诉热线 a.公司投诉热线设在人事部,号码为0282早上8:10-12:00 至下午14:00-17:30内

企业员工责任心的管理

企业员工责任心的管理 不负责任的员工是企业最大的梦魇。“如何提升员工责任心”便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将就如何培养员工责任心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管理者获取员工的责任心的一般方式 1、恐吓法”如果不认真完成分配下去的工作,必将受到 严重的惩罚“ 2、灌输法用灌输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责任观念培训。 3、诱导法用高额工资来诱导员工努力工作。 --这些方式表面上看似有效,事实上对于提升员工的责任心毫无价值。 二员工心目中的理想企业 1、拥有明确的目标(或梦想)。 2、崇尚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3、员工能够得到充分的价值体现。 4、拥有迎合人性需求的经营价值观。 --要想获得员工的责任心,就必须创造出一个人人愿意为之承担责任的公司。 三员工缺乏责任心的四大原因 1、失败恐惧因为害怕失败,员工不愿意积极承担责任。 2、得过且过也许我们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造成员工得过且过心态的原因:

(1)、觉得公司管理不公平 (2)、付出与回报不一致。 (3)、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激励。 3、缺乏激情; 员工丧失工作激情的原因: (1)、遭受挫折,失去了工作信心。 (2)、对原先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希望接受更大的挑战。4、职责不清 当企业内部职责不清时,就为员工推卸责任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而且,如果一家企业不能够做到责任明确,员工也就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那么,员工不负责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 四管理者与下属员工 1、管理者 管理者为责任提供了跳动的空间,原本属于员工的责任,如今都成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因此也无所事事了。 责任跳动是员工不负责任的最重要表现,当一个企业中责任在四处跳动时,那就意味着员工缺少责任心。 “为什么我整天忙碌不堪,下属们却无事可干呢?”,原因在于员工的责任全都跳到你身上来了。你整天忙忙碌碌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是原本属于他们的问题,而他们却在享受着原本应该用来解决问题的时间。 1)是公司岗位职责不明确,员工们不知道自身应该做什么。

企业管理人员在ERP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2010年第3期 (总第7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312010General 1No 175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17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在ERP 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代碧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8) 摘 要:近年来,企业实施ERP (Enter p rise Res 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 必然选择,但ERP 实施成功率很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多的专家学者已经就导致ERP 实施成功率低的各方面 原因,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影响ERP 实施的因素很多,其中管理人员是最关键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 对ERP 系统的重视、期待和参与程度是ERP 系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ERP;人员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 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10)0320017202 收稿日期:2009211209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创新项目(2006S B -007) 作者简介:代碧波(1977 ),男,四川广安人,MBA 讲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变革是改善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ERP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ERP 蕴含着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运营成本、规范业务流程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ERP 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许多企业通过实施ERP 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然而,企业实施ERP 成功率低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导致我国企业ERP 实施成功率低的各种原因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不少的专家与学者已经就ERP 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与分析,ERP 的成功实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企业管理人员参与ERP 实施的必要性 1.最高决策层参与ERP 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企业的领袖,对企业经营业绩和运作状况负有第一责任的一把手,对ERP 项目同样也负有第一责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决策层的作用,哈药集团实施ERP 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实施服务商的突然兵变而引发项目中途停止的,事实上在哈药选择实施服务商时未能选中汉普、汉得等一些熟悉O racle 产品的老牌知名咨询公司而选择了缺乏O racle 产品的实施经验的公司时就已经埋下了哈药失败的定时炸弹。究其根源就在于决策层未能把好关,未能准确选择恰当的实施服务商。因此决策层务必得把好关键事件的关以降低风险。 2.中层管理者参与ERP 实施的必要性 在ERP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中层经理们不参加,项目即使运行起来,也永远是二层皮———系统归系统,实际管理归管理。“一把手工程”除了企业的一把手之外,还有部门的一把手,业务的一把手,是层层一把手的概念。所以在ERP 实施过程中成功地调动起中层经理人的积极性对ERP 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他们在ERP 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保障人员的安排。除了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外,中层经理在ERP 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人员的安排上。绝大部分的内部实施人员是来自各个职能部门的兼职人员,这些人员的安排就是中层经理者的职责。能否安排足够的时间和合格的人员,这才是检验中层经理对ERP 项目认可与支持程度的标准。 关键在于目标任务的完成,中层经理者要完成各自在项目中的任务并帮助实施组、自己的员工完成任务,且对员工的成绩———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价。首先对自己、自己的部门或分部在项目中所负担的任务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自己工作的方向。其次要在完成任务的方法上帮助实施组和员工,以便及时优质地完成任务。另外,分配给部下们的任务也要由中层经理们监督完成。 形成ERP 的中坚力量,中层经理们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ERP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其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中层经理可以在项目实施之后的管理提升阶段对ERP 系统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整个ERP 实施过程中,企业的中层经理们已经形成了ERP 系统应用的中坚力量。ERP 的推动力已经由项目实施组自然而然转移到了他们的肩膀上,使他们成为企业改革前进的推动力,一旦他们掌握了崭新的管理技能和方法,就能够积极地改变员工的行为。 3.基层管理者参与ERP 实施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

XXXX-QP-01 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我站质量管理体系内的人员任职、能力、培训教育、考核等要求进行规定,不断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站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所进行的所有活动。 3 职责 3.1 法定代表人 3.1.1 负责人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和满足需求; 3.1.2 负责站级《年度培训计划》的批准; 3.1.3 培训者评估者的能力评估组组长。 3.1.4 负责 3.2 业务主管 3.2.1 负责审核站级《年度培训计划》; 3.2.2 负责批准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 3.2.3 参与人力资源配置决策。 3.3 质量主管 3.3.1 负责人员能力的考核评估,负责站级培训计划的落实; 3.3.2 培训者能力评估组组长。 3.4 办公室 3.4.1 根据血站及部门需求,编制《人员需求计划表》,交站办公会讨论决策。 3.4.2 负责站级《年度培训计划》的组织实施。 3.4.3 配合站领导对做好站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调动和离职工作。 3.4.4 负责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负责人事档案的管理。 3.5 质控科 3.5.1 负责站级《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 3.5.2 负责新进人员岗前质量培训。 3.5.2 负责对各部门内年度培训计划落实情况的监督。 3.5.3 负责对培训及考核评估中未合格人员的再培训。

3.6 各部门 3.6.1 负责新进员工的轮岗培训,在职员工转岗的部门培训和部门内员工的年度培训,负责部门培训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3.6.2 科主任负责审核部门内《年度培训计划》。 3.3.2 参与科室员工资格、能力、业绩与质量的考核评估工作。 4 定义 4.1 组织结构:是反映组织内部构成和各个部门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 4.2 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把组织的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重新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大幅度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4.3 岗位:也称职位,在组织中一定的时间内,当由一名员工承担若干项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责任和权限时,就构成一个岗位。 5 管理程序 5.1 人员配置管理 5.1.1 岗位人员配置应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对组织人员的要求。应满足与岗位相适应的学历、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经历等。 5.1.2 新增人员的资质必须符合《血站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资质要求》。 5.1.3 人员聘用 1)根据国家规定,我站实施全员聘用制。 2)各部门根据科室及血站业务需求,填写《人员需求计划表》,交站办公会讨论, 报上级主管部门及人社局批准,按照相关程序以“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招聘。 5.1.4 人员任职要求 1)我站人员按照入职年限及岗位设置分为: 新进员工(进站工作不满一年人员); 在岗员工(经培训考核合格,在固定岗位工作满一年人员); 转岗人员(岗位调整后不满一年人员); 再入岗人员(因各种原因连续休假达6个月以上,或考核评估为“不合格” 后的重新入岗人员)。 2)新进员工必须取得采供血机构上岗合格证和相关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未取得采 供血机构上岗合格证和相关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之前,无签字权。

职工代表选举的程序与要求

职工代表选举的程序与要求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规范召开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制定职工代表选举程序与要求。 一、职工代表资格要求和产生程序 1、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并与企业建立并保持劳动关系的职工,有选举和被选举为职工代表的权利。公司退休人员、提前离岗休养人员已经脱离生产经营岗位,无法履行职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当选职工代表。季节工原则上不能当选职工代表。 2、职工代表应当具备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素质和能力,如实反映职工的意愿,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3、职工代表应当由职工直接民主选举产生,可以连选连任。选举应当有本部门全体职工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方为有效。被选举人应获得本部门全体职工半数以上赞成票方可当选为职工代表。 4、职工代表对本部门的职工负责。本部门的职工有权依法监督、罢免本部门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依法终止或者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职工代表因工作需要,在本部门内工作调动,应保留其代表资格;如果调离本部门,其代表资格应自行终止。职工代表不履行职责的,经本部门1/3以上的职工提出,由本部门职工召开全体会议,经职工无记名投票1/2以上赞成的应当予以罢免。职工代表出现缺额时,原部门应按规定补选。 二、职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一)职工代表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1、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参加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工作机构组织的民主管理活动; 3、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评议; 4、对公司涉及职工权益的有关事项有知情权和建议权; 5、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公司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职工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提高自身素质和参与公司民主管理的能力; 2、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听取职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客观真实地向公司反映; 3、参加职代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执行职代会通过的决议,完成职代会交付的工作; 4、定期向本部门职工报告参加职代会活动和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受职工的评议和监督; 5、保守公司的商业和技术秘密,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认真做好职工代表的推选工作,代表结构应包括一线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青年职工和女职工,并推选小组长一名,在本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不少于3个工作日的

企业如何管理员工

企业如何管理员工 员工管理是从员工个体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何分析员工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并使之与企业效率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这是员工管理的中心内容。以下关于企业如何管理员工的经验,欢迎大家一起分享! 企业如何管理员工 一、转变工作作风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加强工作作风,但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是不够重视的,特别有个别的人员对转变作风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㈠在思想作风方面:主要是有些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和不实事求是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平时想问题,做工作习惯于老方式、老办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等靠依赖思想;二是有些干部思想不够虚心,对同志提出的意见不高兴,认为是“找揸”,不实事求是地对人对事。 ㈡在学习风气方面:一是有些党员干部平时不重视学习,或者虽然学习了,但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只求太慨,不求甚解;二是整体学习风气氛围不浓,钻研业务的人少,主动学习理论的人更少。 ㈢在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在有些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平时对工作忽冷忽热,上级检查工作时,面子上抓一抓,糊一糊;情绪高涨时,工作抓一阵,情绪低落时,把工作置之度外;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作充分调查、不深入研究,浮于表面,满足应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工作表面、形式

化,不求实际效果。 ㈣在领导作风方面:一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停留在听汇报、看文件上,很少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二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如何批评教育下属,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凝聚力,钻研不深,措施乏力;三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够,相互之间互说好话多,怕伤感情,不敢大胆地面对面地开展积极健康的谈心活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作风问题呢?我想应该在思想上去认识作风问题,在行动上解决作风问题。 那么如何转变工作作风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㈠首先领导要带头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领导干部的言行,对下属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头带好了就是无声的命令。“已不正,焉能正人”就是这个道理。言行一致,身教胜于言教是个硬道理。好的作风是一级一级带出来的。所以,从我做起,从科长、主任做起,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率先树立起良好的形象。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作风的转变一是要靠职工的自觉性,二是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当有个别同志缺乏自觉性的时候,就需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去加以规范。因此,要重温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的要健全,不完善的要完善,通过学习规章制度,加深印象,做到心中有事,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㈢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事之要,贵在求真,求真之要,重在务实。尤其是主办以上干部,一定要把作风务实作为求真务实的第一要点,坚决克服和防止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政绩观,以强烈的务实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不等不靠,不拖不沿,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创造好的工作业绩。 ㈣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要做到9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