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从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多次向教师学者征求意见,前后修改六七十稿,从原来的八九万字压缩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从2001年9月始,《语文课程标准》和按这个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经进入三十多个实验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之中。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因此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标,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撑整个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新理念
1、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思想感情,增强自我信心、自信获得感,从而探究语文的真谛,让学生的情感与知识得到良好的统一,塑
造整体的人格和全方位的发展能力。
2、强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
创新理解、表达语文,用创新思维解决文言文和诗歌中的跨越性问题,引导学生构建创新思维模型,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强调实践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技能,注重学生文字实践能
力的增强,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活动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能力,逐步掌握以文字为载体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技巧。
4、强化情景交流能力:强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交流,注重学生在
情景中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文体表达和交流思想,形成良好的语文习
得自律学习能力。
三新背景下语文新课标
三新背景下语文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以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
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
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改变教学策略(一)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
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
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怎样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方法很多,如注重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多问;注重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多问;注重挖掘教材空白,让学生多问。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问,还要做到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问要努力做到不从众,不唯师。
(二)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
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
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语文新课标关于作业设计的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关于作业设计的新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新课标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作业设计的多元化、创新性和开放性。
这些新理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要多元化。
传统作业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重复练习,缺乏多样性。
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他们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多种形式,如写作、阅读、朗诵、表演等,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品质。
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作业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作业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作业。
这类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设计开放性作业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语文新课标关于作业设计的新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多元化、创新性和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析PPT课件
主讲:某某
时间:某某
新课程标准(2022版)
小学 语文
新课标解析
NEW COURSE STANDARD ANALYSIS
主讲:某某
时间:某某
目录
01 新 理 念 02 新 改 变 03 新 内 容 新起点 新挑战 新征程
前言
2022年4月21日,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 标准(2022年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 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
01 1.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02 2.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 03 3.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
04 4.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05 5.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
新课程标准(2022版)
PART THREE
新内容新征程
新内容新征程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之下培养学生,我们 有自己的着眼点,即培 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
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2022版)
PART ONE
新理念新起点
新理念新起点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所谓“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所谓“树人”,就是要让学生 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能力。
在序列上有调整,且内容上
阅读与鉴赏
较2011版课标的【阅读】更为详细,且在序列上有调整。
表达与交流 梳理与探究
在2011版课标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基础上有新增内 容,且在序列上有调整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
这一表述, 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 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 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 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 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 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
因此, 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 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 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 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 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 “j、q、x小淘气, 见到ǖ眼就挖去。
”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挖掉双眼”, 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
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
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 “小ǖ有礼貌, 见到 j、q、x, 摘掉小帽, 小鱼多可爱呀, 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 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 是啊, 我还给它们喂食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说: “我听别人说的。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作为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大调整,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本文将对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进行内容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特点。
一、背景与意义新课标的出台不仅是对旧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修正,更是对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迎合和尊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语文教学也需要更加贴合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也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培育。
二、核心内容1.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将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2.文学与现实结合:新课标将更加注重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生、抒发情感,提升情感修养和审美情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德、社会价值等问题,培养他们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4.多元化表达方式: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传统的书面语表达外,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多媒体表达和艺术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实施路径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将由传统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课堂教学将更加注重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教学、小组探究、课外拓展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学校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重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
、
概 念 提 法 精 准 :致 力 于 语 文 素 养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
新 课 标 提 出 , “ 文课 程 应 致 力 于学 生 语 文 素 养 语 的形 成 和发 展 ” ,也 就 是说 ,把 语 文课 程 的终 极 目标 锁
校 、家 庭 和社 区 等教 育 资 源 ,开 展 综 合 性 学 习活 动 ,
拓 宽 学 生 的 学 习 空 间 ,增 加 学 生 语 文 实 践 的 机 会 。 其 ” 实 , 早 在 新 课 标 颁 发 之 前 , “ 文 的 外 延 与 生 活 的 外 语
织 品 ,是原 色 的 , 因为 这 种丝 织 品 最 为 常见 ,所 以就 又 具 备 了 “ 通 、平 常 ” 的形 容 词 义 ,再 由形 容 词 进 普
定 为 全 面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 。 对 于 这 一 提 法 , 人 们 褒 贬 不 一 。 笔 者 认 为 , 相 较 于 之 前 的 “ 文 能 力 ”, 语 “ 文 素养 ”这 一概 念 要精 准得 多 。 语 从 汉 语 词 源 的 角 度 说 , “ ” 原 指 没 有 花 纹 的 丝 素
定 的 语 文 能 力 的 形 成 , 离 不 开 隐 性 、 长 期 、潜 移 默
化 的熏 陶 浸 染 ,这 是 “ ”所 涵盖 的意 义 。虽 然 那 些 素 从 末 经 过 训 练 的人 也 可用 母语 进 行 日常 的 口语 沟 通 ,
体 的提 法 ,注 重 了学生 是发展 中的人 这 一基 本 事 实 ,更加 切 近教 育 本质 ;情 感 态度 和 价值 观 则是 对 八十
年代 以来过 分 注重知 识 与能 力 的纠偏 。 【 键 词 】 小 学 语 文 ; 新 课 标 ; 基 本 理 念 关
新课标核心理念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标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的农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新课标正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追求教育的根本所在、本质所在、本质所依、本体所顾。
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从而开发心智完善人格提升道德,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观(教材观)旧:“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须思考,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从而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
这种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课程也由此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新课程的走向正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是开放,是发展。
说白了,我们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编写、调整、修订教学内容,可以放手大胆处理教材,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只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层级进阶”阅读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新样态,为教学解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为阅读策略提供了结构化思路,为学习任务提供了序列性支架,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学过程的浅表性和任务设计的盲目性,实现阅读教学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
所谓“教学解读”,就是对课文或用于教学的文本进行解读,这种解读不同于普通读者的日常性解读或文艺理论家的研究性解读,它是基于课程、为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的独特解读。
我们评价一节课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对不对,如果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教学方法再好也可能南辕北辙。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解读从课文中提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层级进阶”阅读教学为教学解读提供了一条独特思路,把教学解读分为三个层级:释义层、解码层和评鉴层。
释义层要求读懂文章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等;解码层重在解开文章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包括文本的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表现手法和言语智慧等。
评鉴层则重在对课文进行理性审视,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批判反思,进而提取最有价值、最值得学习的元素进行情境化迁移,可以通过想象、表演进入作者创构的世界,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
由是观之,如果仅将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当成教学内容,课文写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这样的阅读教学便仍然停留在释义层,容易导致阅读教学的平面化、碎片化和浅表化,忽略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质。
黄伟教授倡导的层级解读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搭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前后贯通的阶梯,引导教师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避免一味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刻和高远。
诚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
”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是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表达形式的秘妙,为今后类似的表达积累方法。
以四下《巨人的花园》为例,在学生读懂童话故事的基础上,韦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解码童话写作的秘妙。
一是精巧构段,第二自然段先写草、再写花果、最后写鸟,第七自然段则先写鸟、再写花,最后写草,结构轻巧分明。
2024年语文教育新理念总结
2024年语文教育新理念总结____年语文教育新理念总结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化,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____年的语文教育新理念总结如下。
一、培养综合素养语文教育不仅仅追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里的综合素养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通过语文教育,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注重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逐渐淡化,语文教育应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目标。
通过深入的文学阅读、经典文化教育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
三、注重实践应用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实际案例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和应用能力。
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得愈加重要。
语文教育应通过启发式教学、思维导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语文教育应尊重这些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六、注重跨学科融合语文教育不应再将自己局限在语文这一学科范畴内,而是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通过与科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融合,语文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七、注重多元评价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评价方式多为笔试模式,容易培养出“应试教育”的倾向。
____年的语文教育应更加注重多元评价方式。
通过口头表达、写作、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价,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____年的语文教育新理念是一个注重综合素养培养、文化传承、实践应用、创新思维、个性发展、跨学科融合和多元评价方式的语文教育新理念。
通过这些新理念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相信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全面发展的语文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一、新课标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二、新课改的内容和要求1.转变教育教学功能。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
突破学科中心,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
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
4.改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对信息接受和储存的过程,更是学习者对信息主动加工、传递运用的过程。
全新的学习观必然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学习者的条件来看,学习本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以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为基础,并由学生自身主动性及自我控制活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不仅是“知道什么”或明白“要懂得什么”,而还在于“能够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语文的学习应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向全体的学习,面向运用的学习,面向创造的学习。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的学习。
因此,从这些全新的学习观出发,就需要我们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做法。
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给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编排意图就要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
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
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新理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理念和方法亟待更新。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新理念,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理念概述1. 以学生为中心新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研讨、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强调实践性新理念强调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活动应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
3. 注重合作与交流新理念强调合作与交流,倡导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研活动应打破地域、学段、学科界限,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4. 创新教研方法新理念倡导创新教研方法,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如:案例研讨、教学观摩、课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新理念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惑。
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团队建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新理念的具体实施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研活动(1)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强调实践性的教研活动(1)开展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活动,让教师了解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2)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开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智慧。
3. 注重合作与交流的教研活动(1)建立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开展校际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1. 引言1.1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全面的。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探究性学习和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这就意味着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再将语文教学局限在单一的语法、词汇和阅读训练上,而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新课标还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情感。
新课标的实施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视野。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不够全面,缺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常常被忽视,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限制。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我们需要反思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基础。
【字数:228】2. 正文2.1 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理念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这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大全
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大全第一篇: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通用)大全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1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方面提出了评价要求。
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根据这样的一个教学提示,我们可以拟定六个观察要点:一,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分析表达效果;二,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情境与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三,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书信短信、便条,能够格式规范完整清晰的传递信息;四,能够有目的的说明事物,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准确;五,能够区分不同文体样式的实用场景,根据场景选择记叙、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关注文本间的关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活动评价“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观察点。
读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2在课程目标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代踏踏实实的到来了。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在文化自信方面,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要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那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积淀,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热爱中华文化,并且能够坚定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充满自信,从而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可靠的接班人。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度的改革。其中,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与提升。本次演示将摘 录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作文的要求,以揭示其核心理念和目标。
一、强调写作的交际性
一、强调写作的交际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应被视为一种交际活动,而非单一的文字表达。学生 应通过写作,运用文字、符号和图像来传递信息,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一 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趋势,即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而非仅仅其文学素养。
四、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思政课教 学建议
四、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思政课教学建议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思政课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教学建议:
四、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思政课教学建议
1、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 需求,不断更新和拓展。例如,可以引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政策法规等元 素,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政策变化。
四、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思政课教学建议
总之基于新课标的初中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初中教育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新课标 提出,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此,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英语听说课设计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三、初中英语听说课的设计与实施
2、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活 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语文新课标的六个新理念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澄清了大讨论中对语文教育性质与地位的模糊认识,把争论最激烈的人文性论与工具性论之争统一起来,这一新的理念,解决了关于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关于工具性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范围的极左思潮影响到语文教育,从60年代初开始在语文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课是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还是上成语文课的讨论,最后,语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三老”的叶圣陶先生、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挂出了“免战牌”,主张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种观点很快在全国达成了共识,因而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质,认为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即当时的口号“加强双基教学”),切实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以适应将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因而,从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几次颁布“语文教学大纲”都把工具性定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对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讲话进行阐述,另一位前辈语文教育家、全国中语会会长、建国以来一直参加和主持语文教材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收获,就是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课本不成语文教材,语文课大量学习当时的报刊文章,学生写作也是写极左的“大字报”,语文课基本上成了政课,整个语文教育乱了套。
“文革”结束后,1978年教育部拨乱反正,重新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重又确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使语文学科恢复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也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从60年代开始,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从时代背景看,应该说是正确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说“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为:工具性是历史性的错误”、“工具性把语文教学引上了死胡同”,等几种观点无视历史的特定时代因素,不作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起码是有失偏颇。
对此,最近新的“语文课标”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并且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专门编人了一篇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者叶蜚声、徐通锵)。
从新的“语文课标”到新的语文教材,澄清了全盘否定语文工具性的模糊认识。
二关于人文性问题,在最近这一场大讨论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认为语文课的任务应该是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
本人认为,这种新观点具有时代的积极意义。
本来这种观点在“大讨论”的开始就表述为“语文教学不应忽视人文教育,应该加强人文性”,后来发展到有些人走向极端,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进而全盘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
应该肯定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文性。
后来对人文性极端化的认识,在部分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曾一时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学至上”的思潮,似乎“人文”、“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忽视、淡化甚至排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培养读、写、听、说语文能力,致使有些“语文”课成了缺乏“语文”因素的不伦不类的课,以致有人质疑“这是语文课吗?”而新的“语文课标”既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纳了人文性的新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人认为,这一新的理念,即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正确观念,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的新的时代观念的同时,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执一端的片面认识。
应该说,这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这一关键问题的解决,为语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语文教育指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关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并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最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确立了语文教育的“已任”。
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以前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基本上是三个方面,即:“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后来又加上“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激发学生热爱社国语文的感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等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创湘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等等内容。
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了纯语文的因素之外,还有思想品德因素思维因素、人文因素、审美因素、个性人格因素、乃至非智力因素,等等。
对此,张志公先生曾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语文教育任务应有主有次相辅相成”的“主次观”。
在近期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综合性”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语文教育理应兼顾各个方面,一种认为语文教育不能负载任务太多,而背离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于是提出了“语文学科能包打天下吗?”的质疑。
新的“语文课标”正是基于以上两种不同意见的思考,根句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从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任发,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以此定位为语文教育的“己任”,这就澄清了一模糊认识。
“语文课标”在阐释培养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箕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本人认为,这就是对“语文素养”内涵的基本界定,这就是语文教育个性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淡化、漠视、忽略,甚至排斥了这些内容,就轰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上内容就是语文教育全部或唯一任务,这正如“语文课标”所指出的:“译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毕竟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毕竟肩负着祖国培养新时代建设人才的总任务,确定语文学科的任务不背离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应该把“语文”自身的“L任”与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之和谐的统一在教学中,仗“己任”与“相关”、“主体”与“边缘”相辅相成的辩证法体现在教学中。
三、关于“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中不但以学生为对象,而且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中学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和教法体系上的重大失误。
它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在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管学生的接受状况,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而只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
这种教学模式是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
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目的任务;二是违反了新的教育思想,它无视学生的存在,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瑞月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抹煞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雪三是它违背了中学基础教育的特点,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套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李巨学模式,是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和语文课堂气氛沉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试图以增加课内阅读免提问、讨论或做各种练习等加以改革,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只是少数,甚至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点缀”而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而不是从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上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主体”,不只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符合当今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潮,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基本目的,这种新的理念应该在当今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建立起来,应该在教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深人人心,应该作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使之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之中。
当然,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更不意味着一概排斥教师的讲析。
新的“语文课标”对此特别在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从两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段话即指明了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提醒我们注意万不可因此而忽视甚至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应发挥的作用,这正是辩证法在新的教学理念中的体四、关于“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
本人认为,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并且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二是从学生方面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这两个方面是相关相连相辅相成的。
应该承认,过去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比较陈旧的封闭状态,缺乏勃勃生机,缺乏活力,因而,语文教学不仅受到学生的质疑,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现在,时代进入了新世纪,语文教学呼唤创新,教材需要创新,教学渠道和教学环境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创新,教学手段需要创新,等等。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以改革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当然,语文教学的创新,应似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应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特点及语文教学的月的任务的正确理解为前提,语文教学的创新也不意味着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和优良传统的否定,这正如国家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所指出的:“当我们考虑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时候,不能否定一切,我们要关注传统,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