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精品教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4宇宙航行(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4宇宙航行(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实验法:通过实验和模拟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航行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利用物理实验室或教室多媒体设备,进行轨道运动、向心加速度等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形式,生动展示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宇宙航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资源:
1.教材:新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2.辅助材料:网络资源、科普书籍、教学视频等
注意事项:
1.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遵循教学大纲要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围绕“宇宙航行”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引导学生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示例1:计算宇宙飞行器在圆形轨道上的向心加速度和速度。
-给定条件:已知地球的质量M、半径R以及宇宙飞行器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
-解答步骤:
1.使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对宇宙飞行器的引力F:F = G * M * m / 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宇宙飞行器的质量,r为飞行器到地心的距离。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精品教案(全章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精品教案(全章整理)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精品教案(整理)第一节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澄清对天体运动裨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学好本节有利于对宇宙中行星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有利于对人造卫星的学习.教学难点: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宇宙中有无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天体,由这些天体组成的神秘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渴望了解的领域,人们认识天体运动围绕“天体怎样运动?”和“天体为什么这样运动?”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提出了很多观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了解这些观点,知道行星如何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行星运动的两种学说1、地心说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

他们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所有行星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地心说比较符合当时人们的经验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成为神学的信条,被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但它所描述的天体运动,不仅复杂而且以此为依据所得的历法与实际差异很大。

2、日心说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他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对日心说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和数学论证。

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抛体运动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抛体运动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7.1行星的运动 ............................................................................................................... - 1 - 7.2万有引力定律 ......................................................................................................... - 10 -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18 - 7.4宇宙航行 ................................................................................................................. - 29 -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39 -7.1行星的运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从空间分布认识开普勒第一定律;2. 从速度大小变化认识开普勒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1. 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2.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不同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行星运行的轨道有怎样的特点?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教师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1行星的运动(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1行星的运动(2)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1. 设计反思活动:
- 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 分析课堂观察记录,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行星运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行星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和理解。
④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挑战:宇宙航行需要考虑万有引力、行星运动等物理规律,以及宇宙中的其他因素,如宇宙射线、黑洞等。宇宙航行面临着巨大的距离、极端的环境、能源供应等挑战。
2. 板书设计词、句:
① 万有引力定律:神秘的宇宙相互作用力
② 开普勒定律: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揭示行星运动的奥秘
③ 万有引力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行星运动的幕后推手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行星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和追求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物理7.5 宇宙航行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物理7.5 宇宙航行优质课教案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生: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火箭点火起飞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然后重返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地面上,铸就了人类进入太空的丰碑.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阿波罗11号”成功登临月球,蛾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
⑵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所以也称为环绕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
大小 。
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79/,而小于112/,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等于或大于112/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
5c
高中物理课堂教教案年月日
课题
§75宇宙航行
课型
新授课(2课时)
教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生的爱国热情.
解:⑴由 得
所以
⑵由 得
所以
⑶由 得
⑷由 得
【例题2】地球半径为6400,在贴近地表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速度为79×103/,则周期为多大?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7.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椭圆;了解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理解开普勒三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质疑、批判、猜测、观察与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开普勒三定律。

【教学难点】行星的椭圆轨道。

【教具准备】细线、图钉、木板、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吗?2.曲线运动中,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一点时的速度方向如何确定?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入课题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部分。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回顾一下科学先贤的工作──学习《行星的运动》。

三、新课教学教师讲述:人类对天体运行的认识,起源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哥白尼发展到了“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第一次为天体的运动立了法。

而完全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探究一:第谷、开普勒的研究1.课件展示“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讨论第谷与开普勒第谷(1510──1601)──天体运动的守候者1510年12月14日生于丹麦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

其父是律师。

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终年57岁。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

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

1563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记载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一直线上的情况。

1566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7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7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教案
GT
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 T,就可估测出
中心天体的密度.
75
7.
4 宇宙航行
宇宙
数值
速度
(
km/
s)
意义
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
第一宇宙速
度(环绕速度)
小发 射 速 度,也 是 人
7.
9
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
圆周运动的最大运行
速度.
第二宇宙速
度(脱离速度)
第三宇宙速
度(逃逸速度)
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
11.
v
m
r
2
v2
m
Mm
G 2 =man = r
r
mrω2
4π2
m 2r
T
2.天体表面问题
不计天体自转的影响,在 天 体 表 面 上 的
物体受 到 的 重 力 近 似 等 于 其 所 受 的 万 有 引
力,即 mg=G
速度g 时使用).其中 M 为该天体的质量,
R
为该天体的半径,
g 为相应天体表面的重力加
Mm
=m
r2
v2
4π2
v2r ω2r3
=mω2r=m 2r,可得 M =
=
=
r
G
G
T
4π2r3
,
可知已知核心舱的质量和绕地半径、已
GT2
知核心舱的质量和绕地周期以及已知核心舱

6)绕 行 方 向 一 定:与 地 球 自 转 的 方 向
一致.
7.
5 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力学的局限

一 经典时空观
(
1)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随速
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假设某飞船沿圆轨道绕火星飞行,其周期也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7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A.木星的质量 m 木=



B.木星的质量 m 木=

C.木星的质量 m 木=

D.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木星的密度
答案:AD
解析:航天器的轨道半径
量m

木=

=

r=,木星的半径


R= − ,木星的质
(2)环绕法
借助环绕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计算中心天
体的质量,俗称“借助外援法”。常见的情况如下: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中心天体的质量




G
=m

G

=mrω2




G
=mr

m 天=


m 天=


m 天=

说明
r 为行星(或卫星)的轨
=ma 得通式
= √ × ,故 C、D
误区警示 1.卫星的an、v、ω、T与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
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天和轨道半径r决定。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
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
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
【变式训练2】 火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均可视为匀速圆
=


=



,
3.(天体密度的计算)一人造卫星在月球(可视为密度均匀的球
体)表面附近圆形轨道运行的周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半

径为R的球体体积公式V= πR3,则可估算月球的(
)
A.密度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第二节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18.导入新课: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说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是使行星如此运动的主要原因。

引力的大小和方向能确定吗?【教师提出问题】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思考“物体怎样才会不沿直线运动”这一问题。

他的回答是: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变速度的方向)都需要力。

这就是说,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应该就是太阳对它的引力。

于是,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它的引力联系起来了。

下面我们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及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来讨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讲授新课:(1)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教师引导】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指向圆心(太阳)的引力,正是这个引力提供了向心力,由此可推知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学生经过老师引导,思通过生活中常见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通过联系之前已知的知者的连线。

【教师补充】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关系推导思想: 把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简化为以太阳为圆心的匀速圆周运动,运用圆周运动规律结合开普勒第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表达式。

【思考与讨论】太阳对于行星的引力大小关系式。

【学生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由2太rmm F ∝推出2太rmm GF =, 式中的G 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效果是提供向心力,使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2)月——地检验【分析思考】地球绕太阳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这种力与地球对树上苹果的吸引力也是同一种性 质的力吗?【教师引导】目的:验证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考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运动以及引力关系式需要学生小组交流,动手计算识,思考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关系式锻炼学生的计算推导的能力(1)物体在赤道上,如图所示,三者同向,向心力达到最大值,由知,重力最小。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精品教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精品教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7.1行星的运动 ....................................................................................................................... - 1 -7.2万有引力定律 ................................................................................................................. - 10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24 -7.4宇宙航行 ......................................................................................................................... - 37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52 -7.1行星的运动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及其科学价值。

2.[科学思维]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引力提供了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3.[科学探究]认识到科学研究一般从最基本的观念开始,凭借对现象的观测、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与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原有的观念和模型,使其逐步接近事实,获得物理规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精品教学课件

律。 ( √ )
(3)由于天体间距离很远,在研究天体间的引力时可以将它们视为质点。( √ )
(4)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因为月球受力平衡。 ( × )
(5)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地球对它的引力提供的。
( √)
(6)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与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地球的引力是两种不同性质
的力。 ( × )
知识点一 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理解 1.两个理想化模型:在公式F=G Mm 的推导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两个理想化
r2
模型。
(1)由于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的轨迹的两个焦点靠得很近,行星的
运动轨迹非常接近圆,所以将行星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由于天体间的距离很远,研究天体间的引力时将天体看成质点,即天体的
【解析】选A、D。冬至日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夏至日前后地球位于远日 点附近,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近日点速率最大,选项A正确,B错误。春夏两季平 均速率比秋冬两季平均速率小,又因所走路程基本相等,故春夏两季时间长。春 夏两季一般在186天左右,而秋冬两季只有179天左右,选项C错误,D正确。
知识点二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1.适用范围: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开普勒第三定律既适用于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天体,也适用于做椭圆运动的天体。 2.用途: (1)知道了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就可以由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或比较行星绕太阳 运行的周期。反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也可以计算或比较其到太阳的距离。 (2)知道了彗星的周期,就可以由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彗星轨道的半长轴长度, 反之,知道了彗星轨道的半长轴也可以求出彗星的周期。 (3)近似处理:由于行星的椭圆轨道都跟圆近似,在近似计算中可以认为行星都 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2019统编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节教案设计+练习题含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章节教案设计+练习题含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巩固练习及答案7.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椭圆;了解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理解开普勒三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质疑、批判、猜测、观察与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开普勒三定律。

【教学难点】行星的椭圆轨道。

【教具准备】细线、图钉、木板、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吗?2.曲线运动中,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一点时的速度方向如何确定?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入课题学生阅读──本章“引言”部分。

教师讲述──本节课,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行的研究历史,回顾一下科学先贤的工作──学习《行星的运动》。

三、新课教学教师讲述:人类对天体运行的认识,起源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哥白尼发展到了“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第一次为天体的运动立了法。

而完全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探究一:第谷、开普勒的研究1.课件展示“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讨论第谷与开普勒第谷(1510──1601)──天体运动的守候者1510年12月14日生于丹麦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

其父是律师。

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终年57岁。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

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

1563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记载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一直线上的情况。

1566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质课教案(2课时)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质课教案(2课时)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宇宙航行》优质课教案(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教材一开始以牛顿的设想引入,让学生思考人造地球卫星如何才能不落回地面;紧接着从运动和受力分析入手,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讲解了宇宙速度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太空探索。

教材安排有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从运动和受力分析入手,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2.了解人类运用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成就。

【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通过学习宇宙航行知识,能从物理学视角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认识和观念;能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宇宙航行;能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抽象概括;运用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能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3.科学探究:培养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宇宙航行知识,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二)教学难点: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宇宙速度。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知识,对力学有了较多的认识。

但本节是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学生首次接触,旨在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运动的观点。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教案-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教案-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教案学情分析最近几十年中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让国人自豪,让民族骄傲。

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2019年长征五号重型火箭再一次发射成功,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奔向太空,各项航天工程有序推进。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耳熟能详,神舟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空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这一系列辉煌成就都已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为本章的学习铺垫好了家国情怀的情感基础,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每一节的学习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太空的大门,学生怀揣着对地球之外的宇宙世界无与伦比的期待,开启本章的学习。

一、认知基础高中之前,学生知道一些地心说、日心说等相关史实,对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有些了解,像牛顿、开普勒等,包括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

在本章之前,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过自由落体加速度g,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海拔高度越高g越小,地球表面不同纬度g略有差异。

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为什么不是定值,且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学生可以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这为“地—月检验”和“称量”地球质量的学习奠定好了基础。

学生对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但是却不清楚为什么重力的方向不指向地心。

在正确的认知下,学生带着一些疑问急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去解决。

在本章之前,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学会了如何描述圆周运动,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物理概念,例如: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等,掌握了圆周运动向心力表达式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的方法,具备了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离心运动和近心运动及产生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多次变轨后达到预定轨道做好了知识储备。

本章在分析双星问题时,结合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手拉手匀速圆周运动,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表达式中半径r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7.1行星的运动 ....................................................................................................................... - 1 -7.2万有引力定律 ................................................................................................................. - 10 -7.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24 -7.4宇宙航行 ......................................................................................................................... - 37 -7.5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 52 -7.1行星的运动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及其科学价值。

2.[科学思维]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知道引力提供了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3.[科学探究]认识到科学研究一般从最基本的观念开始,凭借对现象的观测、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与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原有的观念和模型,使其逐步接近事实,获得物理规律。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相信自然的简单和谐是科学家研究的动力之一,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和社会责任。

阅读本节教材,回答第44页“问题”并梳理必要知识点。

教材第44页“问题”提示:行星运行的轨道为椭圆,近似为圆。

如果把行星的轨道当作圆处理,则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三次方r3与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T2的比值为定值,轨道是椭圆,则椭圆半长轴的三次方a3与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T2的比值为定值。

一、地心说和日心说开普勒定律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体都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注意]古代两种学说都是不完善的,因为不管是地球还是太阳,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并且行星的轨道是椭圆,其运动也不是匀速率的。

鉴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能力,日心学比地心说更进一步。

3.开普勒定律定律内容公式或图示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公式:a3T2=k,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二、行星运动的近似处理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T2=k。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开普勒定律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

(×)(2)所有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周期都是相等的。

(×)(3)在中学阶段可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4)公式a3T2=k中的a可认为是行星的轨道半径。

(√)2.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布鲁诺D.第谷B[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鲁诺是宣传日心说的代表人物,B正确。

] 3.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有()A.一天24 h,太阳以地球为中心转动一周是公认的事实B.由开普勒定律可知,各行星都分别在以太阳为圆心的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C.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水星离太阳最近,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其运动周期最小D.月球也是行星,它绕太阳一周需一个月的时间C[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转动是公认的事实,故A错误;各行星都分别在以太阳为焦点,做椭圆运动,故B错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可知:水星离太阳最近,则运动的周期最小,故C正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一周需一个月的时间,故D错误。

]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教师用书独具)教材第45页“做一做”提示:保持绳长不变,当两焦点不断靠近时,椭圆形状逐渐接近圆的形状;焦点重合时,半长轴转变为圆的半径。

如图所示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及四季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地球在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和冬至日四天中哪一天绕太阳运动的速度最大?哪一天绕太阳运动的速度最小?提示:冬至日,夏至日。

由图可知,冬至日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冬至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度最大,夏至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度最小。

定律认识角度理解开普勒第一定律对空间分布的认识各行星的椭圆轨道尽管大小不同,但太阳是所有轨道的一个共同焦点不同行星的轨道是不同的,可能相差很大开普勒第二定律对速度大小的认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靠近太阳时速度增大,远离太阳时速度减小近日点速度最大,远日点速度最小开普勒第三定律对周期长短的认识椭圆轨道半长轴越长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长该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其他天体常数k只与其中心天体有关[特别提醒]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其他天体,如绕某一行星运动的卫星。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C.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与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小时速度小,距离大时速度大D.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短D[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的椭圆轨道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即太阳位置,A、B错误;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行星离太阳距离小时速度大,距离大时速度小,C错误;运动的周期T与半长轴a满足a3T2=k,D正确。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三点注意(1)开普勒三定律是通过对行星运动的观察结果总结而得出的规律,它们都是经验定律。

(2)开普勒第二定律与第三定律的区别:前者揭示的是同一行星在距太阳不同距离时的运动快慢的规律,后者揭示的是不同行星运动快慢的规律。

(3)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轨道分别为椭圆、圆的天体,k值相等,即r3T21=a3T22=k。

[跟进训练]1.(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二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三次方的比值都相等B.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圆,太阳处在圆心上C.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D.行星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C[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绕同一中心天体运动的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选项A错误;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选项B错误,C正确;由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知所有行星分别沿不同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与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可知行星绕太阳运动的速度大小是变化的,选项D错误。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多选)如图所示是行星m绕恒星M运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行星m的速度最大点是A点B.行星m的速度最大点是C点C.行星m从A点运动到B点做减速运动D.行星m从B点运动到A点做减速运动AC[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推知,近恒星处行星速度大而远恒星处速度小,故行星在A点速度最大,B点最小,行星m由A点运动到B点做减速运动,由B点运动到A点做加速运动,故A、C正确。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应用如图所示是火星冲日的年份示意图,请思考:(1)观察图中地球、火星的位置,地球和火星谁的公转周期更长?(2)已知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由此计算火星的公转周期还需要知道哪些数据?(3)地球、火星的轨道可近似看成圆轨道,开普勒第三定律还适用吗?提示:(1)由题图可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于火星到太阳的距离,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一些。

(2)还需要知道地球、火星各自轨道的半长轴。

(3)对于圆轨道,开普勒第三定律仍然适用,只是a3T2=k中的半长轴a换成圆的轨道半径r。

适用于绕太阳运动的天体,也适用于绕其他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

2.意义: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确切描述,不仅使人们在解决行星的运动学问题上有了依据,更澄清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3.近似处理:由于行星的椭圆轨道都跟圆近似,在近似计算中,可以认为,行星都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

【例2】飞船沿半径为R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

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某点A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如图所示。

如果地球半径为R 0,求飞船由A 点运动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

思路点拨:分析该题的关键是:①开普勒第三定律对圆轨道和椭圆轨道都适用。

②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大小为R +R 02。

③飞船由A 点运动到B 点的时间为其椭圆轨道周期的一半。

[解析] 飞船沿椭圆轨道返回地面,由题图可知,飞船由A 点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刚好是沿图中整个椭圆运动周期的一半,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为R +R 02,设飞船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为T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R 3T 2=⎝ ⎛⎭⎪⎫R +R 023T ′2解得T ′=T ⎝ ⎛⎭⎪⎫R +R 02R 3=(R +R 0)T 2R R +R 02R所以飞船由A 点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为t =T ′2=(R +R 0)T 4RR +R 02R 。

[答案] (R +R 0)T4RR +R 02R上例中,飞船在半径为R 的圆周轨道与椭圆轨道上运行时的周期之比为多少?提示:由R 3T 2=k 知,T ∝R 3。

则周期之比为R 3⎝ ⎛⎭⎪⎫R +R 023=8R 3(R +R 0)3。

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步骤(1)判断两个行星的中心天体是否相同,只有对同一个中心天体开普勒第三定律才成立。

(2)明确题中给出的周期关系或半径关系。

(3)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1T21=r32T22=k列式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