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力在哪里》评课稿
《力在哪里》说课稿
《力在哪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力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
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
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
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为了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我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力的普遍存在和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第二课时研究力的大小、方向。
教学重点: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
(依据: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依据:尽管力无处不在,但力是无形的,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与身体有关的力,忽视了身体以外的力。
)二、学情分析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
而且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
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力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发现力,进而寻找力,体验力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究力的作用,从中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目标制定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并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聚焦问题并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力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力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赵爱华评析张桂珍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科学知识:知道力的普遍存在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和形状发生改变。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认真倾听,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棋盘、记分单生:导线、橡皮泥、橡筋、弹簧、风车、乒乓球、气球、陀螺、磁铁和曲别针、核桃和钳子、玩具车(每人自由地选择一到两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同座之间也来一次小小的较量,好吗?在游戏之中,请你思考:扳手腕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比赛结束之后请获胜者站起来向大家示意。
(找对手,听口令:准备,开始)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扳手腕比赛,获胜者自觉站起来。
评析:游戏导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入手展开下面的探究活动.在游戏中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的习惯。
二、发现力无处不在师:有的小组很快就决出了胜负,有的小组力量悬殊不大,结果没有出来。
想一想:你刚才获胜的关键是什么?生1:要用力。
生2:一开始就使劲用力往下压。
生3:要把全部力量都用到手上。
生4:一开始用上力就不能放松,一放松就让对方抓住了机会。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一个问题,扳手腕要赢的话,一定要用力,第一次输了的同学不要紧,下课后我们可以再来较量。
师:谁能告诉我,扳手腕时,力在哪里呢?生齐答:手腕上。
师举手示范,并强调别忘记了课堂常规。
生:我觉得应该在手腕上。
师:这时候说“我觉得应该在手腕上”可不可以呢?因为我们刚刚做过了这个游戏的,那就应该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你认为扳手腕时力在哪里,可以再体会体会。
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说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首先让同学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然后提问: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力”,力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同学熟识的情景动身,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激发同学探究的的欲望,为进一步发觉力的科学规律做好铺垫。
)二、查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有效的教学应当是从学习者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给同学供应进行充分科学实践活动与沟通的机会。
使同学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学问,提高学习的力量。
导入课题后,引导同学从生活实际中查找力,进而使同学感受到力是无形的,力无处不在。
之后,提问:力看不见,摸不着,你是怎么知道它是存在的呢?同学很难说出正确答案。
随后我进行引导:握紧拳头,你感受到力了吗?拉动盒子,你看到盒子移动了吗?通过引导,同学很简单理解虽然力是无形的,但是我们可以观看和体验到力作用于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下面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同学进行体验,以期同学对力的熟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在这个活动中,我从试验目的,试验材料,试验记录表的填写,试验中的留意事项等方面对同学试验常规提出要求,目的是培育同学良好的试验习惯。
再动手试验之前,先让同学思索怎样使小球动起来?动得快点或停下来,或者让它拐弯呢?再让同学动手实践。
在玩的过程中查找规律,作好记录。
本课时初始课,为了激发同学进一步深化探究力的学问的欲望,在这个环节鼓舞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去表达。
口语化的语言表达简洁明白,在同学把握学问的同时学会归纳、整理等科学的方法。
同学对于抽象的力难以理解,在活动过程中,同学能直观地熟悉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最终再让同学举诞生活中力影响运动状态的事例,达到强化熟悉的作用。
四、体验力对物体外形的影响这一块内容同学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并且在本单元《物体外形转变以后》一课中还会深化讲解。
所以我的处理是让三位同学来演示,其它同学认真观看,看看用力之后橡皮筋,弹簧、气球和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力在哪里(第二课时)》说课稿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力在哪里(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力在哪里(第二课时)》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方式。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方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方式,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方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以及力的作用方式的多样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
5.知识拓展:介绍力的作用方式,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方式。
7.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方式:1.直接作用2.间接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023年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
2023年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说课稿篇1一、教材简析:《力在哪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运动与力”的范畴,《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同学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阅历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相识和发觉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态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探讨打好基础。
力是无形的,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笼统,依据同学的实际状况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视察、描述,从而发觉力的存在,然后组织同学运用一组资料进行有关力的试验,并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整理和分析相识到“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态的影响”以和“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
这局部是引导同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试验的设计与限制是本课的难点。
接着,再引导同学通过科学嬉戏加深对力的了解,体验力的基本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最终是课外延长,拓展对力的相识。
二、说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育同学的科学素养,它包括,培育同学初步的科学探究实力,培育同学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看法、价值观,并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学问。
依据本课的学问结构,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同学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态的改变和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同学能够通过试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形态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和方向。
3、让同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爱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说教学打算:为了协作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纳的分组试验资料有:篮球、弹珠、磁铁小车、气球,棋子和打靶纸,试验记录卡。
这些资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与本课的学问点有着亲密的联系。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这四种资料都能帮助同学体会到各种力的存在、力发生的效果和力的要素。
小学科学_力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效果分析《力在哪里》这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节课,本课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体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各种游戏及实验,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同时知道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认识到力有大小和方向。
第一、导课时,利用微课,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到的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在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百宝箱中的物品找到力,并试着给它取个名字,展示给大家。
这样设计是为了指导学生用身边的小物品演示各种力的现象,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时,首先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对弹玻璃球的兴趣,然后进行弹玻璃球实验这样巧妙地利用视频短片激起学生对弹弹子的兴趣,但同时又及时地交待了弹的要求,并给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思维含量,使得学生弹弹子的方法多种多样,意识到弹子发生的种种运动变化是各种力在起作用,对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认识由浅至深逐步深入。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1《力在哪里》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1《力在哪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力在哪里》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方式。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力,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力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力的经验,如拉、推、挤等。
但他们对力的本质认识尚不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用力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体验力的作用,学会用力的语言表达力的作用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自然现象,树立合作、交流、分享的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用力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力的作用,学会用力的语言表达力的作用效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景教学、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抛掷物体,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探究力的概念: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力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力的概念。
3.实验体验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拉、推、挤等,感受力的作用,并用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观察实例,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形状变化等。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应用。
小学科学_力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效果分析《力在哪里》这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节课,本课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体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各种游戏及实验,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同时知道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认识到力有大小和方向。
第一、导课时,利用微课,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到的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在体验力的普遍存在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百宝箱中的物品找到力,并试着给它取个名字,展示给大家。
这样设计是为了指导学生用身边的小物品演示各种力的现象,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时,首先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对弹玻璃球的兴趣,然后进行弹玻璃球实验这样巧妙地利用视频短片激起学生对弹弹子的兴趣,但同时又及时地交待了弹的要求,并给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思维含量,使得学生弹弹子的方法多种多样,意识到弹子发生的种种运动变化是各种力在起作用,对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认识由浅至深逐步深入。
小学科学_1力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在哪里》教学设计《力在哪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多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如何实验和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也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科学探究习惯养成的培养。
由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某些力的现象。
但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这又是学生所陌生的。
而且学生也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
因此,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力在哪里》效果分析在导入环节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在探究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性质,教师创设了一系列游戏“弹玻璃球”“橡皮泥的千变万化”“弹棋子”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悟力的特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合作的形式也体现出来了,学生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从而使“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了一系列探究力的过程,“搜集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培养得到了有效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抑或是学生“满堂彩”,都是不可取的。
而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评价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好的评价具有激励、导向作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力在哪里 (3)教案与反思
1.力在哪里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汪村学校钱少华【教学目标】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2.知道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橡皮泥、皮筋、弹簧、玻璃球、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视频,让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力在哪里)二、体验力的无处不在1.学生找找身边的力,并说一说,做一做。
2.出示图片,提问:这里有力的存在吗?3.小结:力无处不在。
提问:谁能拿给老师看?体会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续写小诗。
三、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出示丁俊晖的图片,简单介绍。
2.提出要求让学生弹弹珠。
课件出示要求。
3.学生小组活动。
4.学生汇报。
5.提问:力对弹珠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总结。
6.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
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
四、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1.奖励刚才答得好的同学。
2.提出要求,学生捏橡皮泥。
3.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还有什么现象也是力改变物体的形状?5.学生回答。
五、力有大小,力有方向1.扳手腕。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开始比赛。
2.采访获胜者获得成功的诀窍,3.总结:力有大小。
4.继续采访获胜者刚才用力的方向,对手用力的方向。
5.总结:力有方向。
6.出示图片,观察力的方向。
(帆船,羽毛球,拉箱子,推门)六、拓展延伸1.播放图片,学生感受。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1.力在哪里影响物体运动力在哪里改变物体形状(无处不在) 有大有小【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力在哪里》说课稿
《力在哪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力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
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
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
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为了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我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力的普遍存在和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第二课时研究力的大小、方向。
教学重点: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
(依据: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在做中思考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依据:尽管力无处不在,但力是无形的,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与身体有关的力,忽视了身体以外的力。
)二、学情分析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
而且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
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力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发现力,进而寻找力,体验力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究力的作用,从中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目标制定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并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聚焦问题并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力在哪里》教案分析.docx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力在哪里》教案分析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力在哪里》教案分析力在哪里教学目标1.能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教学过程一、预习:收集了解“什么是力”“力的效果”“力的分类”二、展示:(一)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1.力在哪里?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3.拓展描述: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4.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过渡:力在哪里?——到处都有力。
(二)发现、认识1.小实验: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到底什么是力?)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三)探究1.活动: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推、拉……)过渡: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2.游戏:弹棋子要求: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力有什么特点?(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
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有大有小。
力有方向……)(四)认识力的大小1.掰手腕:比一比,谁的力气大?2.提问:刚才两位同学分别用了多少力气呢?3.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使用弹簧秤。
力的单位是牛顿。
4.学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5.指导学生使用弹簧秤测量拎起一些物体时所需要的力。
(填写教材上的活动记录)(五)认识力的方向1.观看航行的帆船,受到哪些方向的力?2.把物体所受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力在哪里》评课稿
李明玉老师执教的《力在哪里》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课。
课堂气氛活跃,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并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力”比较抽象,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认识到力的无处不在。
安老师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作为了本课重点。
李老师精心设计教学,从分析现象认识力,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力。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的参与度高,实践性强,几乎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
这节课比较有特色的是:
1.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
对具有典型特征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特别是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棋子)弹棋子的游戏目的并不是玩,而是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活动中发现力对物体的影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发现(力有大小、方向)。
在游戏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游戏中生生交互式学习,小组展示时组与组交互式学习。
通过补充进行交互,通过质疑进行交互,通过点评进行交互,充分发挥了小组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4.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总之,此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三步导学的”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