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1

合集下载

《草地学》第五版 教材

《草地学》第五版 教材

草地学第五版教材一、草地与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生态服务。

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草地植物生物学草地植物是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了解草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是进行草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

本章节将介绍草地植物的分类、生长、繁殖、适应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草地动物生态学草地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章节将介绍草地动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食物链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地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四、草地土壤学草地土壤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本章节将介绍草地土壤的分类、性质、形成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土壤质量与草地管理之间的关系。

五、草地环境与管理草地环境是指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本章节将介绍如何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进行草地的管理,包括草地的种植、施肥、灌溉、除草等方面的知识。

六、草地利用与保护草地的利用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合理的利用可以促进草地的保护,而有效的保护则可以保障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章节将介绍如何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如放牧、割草等,以及如何进行草地的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七、草地分类与评价草地的分类和评价是进行草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

本章节将介绍草地的分类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草地的特点和潜力。

草地学_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草地学_第五章草地的放牧利用

2、划区轮牧
把一个季节放牧地或 全年放牧地根据草地生 产力和牲畜数量,划分 成若干轮牧分区,每一 分区内放牧若干天,几 个到几十个轮牧分区为 一个单元,由一个畜群 利用,逐区采食,轮回 利用。
特点: 载畜量高 采食均匀 提高家畜生产能力
54
第三节 划区轮牧制度
55
一、分区轮牧的优点
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 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轮牧均
草场类型 轮牧周期 放牧频率 小区数目 放 牧 季 (天) (次) (个) (天)
草甸草原 25~30
3~4
12~24
145~155
干草原 30~35
3
24~35
130~140
山地草原 30~45
3
24~30
120~130
荒漠草原 40~60
2~3
24~35
160~180
荒漠
180~365 1~2
33~61
第五章 草地的放牧利用
1放牧地的合理利用 2放牧制度和方法 3分区轮牧制度
1
放牧 是家畜在草地上的一种牧食行为,是
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 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 式。
2
3
4
5
草地被用来放牧牲畜是我国草地最基本、最重要的利用 方式,全国有放牧草地26420.49万hm2,遍布全国各地。
180~365
5 小区面积 取决于草地生产力,牲畜头数、放牧天数
及家畜的日食量 小区面积=畜群头数×日食量×放牧天数
/放牧场可利用产草量
62
6 小区形状与布局
形状无严格要求,由于修建围栏费用很高, 生产上常以自然障碍物(森带、河流、湖、 沟等)为分区边界。

草地学考试大纲

草地学考试大纲

《草地学》考试大纲绪论1.主要内容一、草地的概念二、草地的重要性及功能三、我国草地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草地学》的学科性质、内容和任务2.重点难点重点:草地的概念;草地的功能;草地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难点:国内外不同时期草地的概念与意义。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4.教学要求了解草地的相关用语,掌握草地的概念及草地的功能;理解《草地学》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任务;了解我国草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第一章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1.主要内容第一节草地主要植物及其特征一、禾本科草类二、豆科草类三、莎草科草类四、杂类草第二节草地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繁殖一、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二、植株的营养生长三、牧草的生殖生长四、牧草的营养繁殖第三节草地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物质动态一、生长季内牧草干物质的变化二、牧草生长季内化学物质的动态变化三、多年生草类的贮藏物质第四节多年生牧草的寿命及再生性一、多年生牧草的寿命二、多年生牧草的再生2.重点难点重点:草地植物的经济类群;禾本科、豆科牧草的生长发育;多年生牧草贮藏营养物质和干物质动态;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更新与再生。

难点:禾本科、豆科牧草的生长发育;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繁殖、更新与再生。

3.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4.教学要求掌握草地饲用植物各经济类群的主要饲用特点及其特征;全面了解和理解禾本科草类、豆科草类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多年生草类的物候期;掌握牧草生长发育时期的物质动态;掌握牧草的分蘖(分枝)和营养繁殖方式;理解多年生牧草的寿命及再生性。

第二章草地植物的生物学基础1.主要内容第一节草地植物与环境一、草地植物与光照二、草地植物与水分三、草地植物与温度第二节草地植物的生活型一、乔木二、灌木三、半灌木四、多年生草类五、一年生草类六、苔鲜类七、地衣类第三节草地植物群落与演替一、植物群落的概念二、植物群落的形成三、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四、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第四节草地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二、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三、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五、草地生态平衡2.重点难点重点:草地植物与五种生态因子的关系;草地植物的生活型;草地植物群落;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

《草地学》第0章 绪论-课件ppt

《草地学》第0章 绪论-课件ppt
Grassland Science
草地学课程
Grassland Science
Grassland Science
----前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而草则是构成绿色的基础,草可以用于牧食家畜, 为生产生活提供所需的肉、奶、蛋、毛 、皮等畜产品;草还是美化环境 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户外运动场地与各类草坪的基本材料,草还可以用 来造纸、建筑、草编、制药、提取香料等。
Grassland science
-----草地的概念-----
--地学范畴与农学范畴两者对草地认识的区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学范畴的草地其基本点为可用于家畜 放牧的土地及其群落,而地学的草地其基本点为以草本植物为 主的土地及其群落,说明农学范畴草地的含义比地学广,除了 草原、还包括了草甸、沼泽、荒漠、疏林和冻原等。在实际生 产中,上述这些地方都可以建立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故在生产 实践中人们对草地的理解是广义的。
Grassland science
地学范畴概念
-----草地的概念-----
第一种解释 :草地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是一种地理景 观,是陆地植被的一个植被型。
第二种解释:生长草类的土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自然植 被,或为形成草层(或草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着的 地区。
Grassland science
绪论:草地及草地学
❖草地的概念(concept) ❖草地的双重属性(double character) ❖草地资源及其重要性(resource and importance) ❖草地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 ❖草地学(grassland science) ❖学习草地学科的意义(purpose) ❖学习草地学科的方法(methods)

《草地学》教学大纲

《草地学》教学大纲

《草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与任务《草地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的主要专业课。

其任务是通过讲授草地及其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基础,学习各类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培育改良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优质高产饲草通过动物生产过程有效地转化为人类需要的畜产品的流程,同时使草地生态条件不断地得以维持和改善的一门科学。

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的业务打下基础。

2.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草地和草地牧草的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群落地理学的特性和理论;天然草地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规律;草地资源的分类及培育、经营利用和调查规划等方法;基本草地建设方法和草业生产相关知识;草地生产能力的评定方法及草地季节畜牧业的原理和实施办法。

使学生掌握畜牧业或草业生产中草地生产工作中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为将来从事相关的业务打下基础。

3.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本科)。

4.前期相关课程要求草地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动物生产与植物生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一方面论述草地植物生产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介绍植物产品转变为动物产品的各个转化节。

在教学中,与草地学课程相关的课程有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动物生产学、草地生态学、气象学、牧草栽培学、动物营养学等。

5.教学方式、主要环节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70学时,其中授课37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3次)。

学时安排详见表1。

另外,有实验10学时,1周实习20学时,共70学时。

表1 《草地学》学时安排章节名称学时教学方式第一章绪论 2 讲授,讨论第二章草地发生发展的诸因素 6 讲授第三章草地类型与草地分类 4 讲授第四章饲用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4 讲授,讨论第五章草地生产能力的评定 4 讲授第六章草地的调查与规划 6 讲授第七章草地的培育与改良 6 讲授第八章草地的合理利用 4 讲授,讨论第九章基本草地建设和草地围栏 2 讲授第十章草地季节畜牧业 2 讲授第十一章实践教学:实验(5个实验)实践教学:实习1周10 20合计学时706.考试考核办法基于课程的性质,草地学考核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草地学第一章草地植物生物学基础

草地学第一章草地植物生物学基础
• 高羊茅是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使用的 冷季型草坪草
禾谷类饲料作物
一、玉米 1、形态特征 禾本科玉米属 • 玉米的根属须根系,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
节根:地下节根是根系的主体。地上节根伸入土 中后能支持植株,吸收水分、养分和合成氨基酸 • 秆呈圆筒形,髓部富含水分和营养物质。 • 叶身宽而长,叶缘常呈波浪形。叶鞘厚而坚硬, 紧包茎秆,与叶身连接处有叶舌。
年四季为各种家畜所喜食。
• 可放牧割草兼用
无芒雀麦
(五)早熟禾属——草地早熟禾
草地早熟禾起源于欧洲,后随移民从欧洲传入 大西洋沿岸,形成大面积的天然草地,特别是广泛 分布于石灰质土壤地带,在美国肯塔基州形成优良 的放牧地,并生产种子传播推广到其它州,故得名 “肯塔基兰草”(Kentucky Bluegrass)。在我国 ,草地早熟禾在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均有野生种 的分布,常见于河谷、草地、林缘。
• 这种植物耐碱、耐寒、耐旱,在平原、 山坡、沙壤土中均能适应生长。
• 羊草叶量多、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各 类家畜一年四季均喜食,有“牲口的细 粮”之美称。
• 我国唯一作为商品而出口的禾草
(三)冰草属——扁穗冰草
扁穗冰草(Fairway weatgrass)为禾本科冰草 属多草生草本植物,具根状茎,须根外具沙套,秆 高40~70cm,具4~5节、叶舌短小不显著,叶片长 20cm,宽4~6mm,穗状花序,长7~12cm,宽约 1.5cm,小穗长长15~17mm,花果期7~9月。
• 反刍动物:玉米适口性好,能量高,可大量用于 牛的混合精料中,但最好与其它体积大的糠麸类饲 料并用,以防积食和引起膨胀。
二、高粱
• 禾本科高粱属1年生草本。 • 秆实心,中心有髓。 • 叶片似玉米,厚而窄,被蜡粉,中脉呈白色 • 圆锥花序。 • 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

草地学绪论1(1)

草地学绪论1(1)

• 我国的草地畜牧业起源于北方草原,草地自然被认 为是草原
• 我国南方和东部农业区,生长多年生牧草为主的地 段称为草地, 南方的草山草坡
• 2002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草原 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 草原在地理学范畴内,由旱生多年生草本为主组成 的植物群落,一种植被类型。被认为是温带和热带 干旱区中一种特定的自然地理景观。
草地学课程考核 • 课程考核的构成与分值 1、平时课程考核:50分。 2、期末课程考核:50分。
• 平时课程考核 1、出勤:5分。 2、随堂测试:5次,共25分。 3、课后习题:2次,共20分。
• 期末课程考核 第17周、笔试
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者,该课程必须重 修。
考核范围与分值比例
• 绪论
3%
2.62 6.12 8.45
20.78
10.34
19.99
亚洲 非洲 北中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欧洲
国内草地资源
• 我国草地3.93亿ha,占国土面积41.41%。次于澳大利亚, 第二。
• 西藏8205万ha,内蒙古7880万ha,新疆5726万ha。 • >1500万ha: 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 • 500-1500万ha:广西、黑龙江、湖南、湖北、吉林、陕
疏灌丛草地; • 撂荒>5年的次生草地; • 沼泽地、沿海滩涂; • 植被覆盖度>5%的高寒荒漠、苔原、盐碱地、沙地、石砾
地; • 5年内未更新的伐林迹地、或火烧迹地、造林未成林地; • 宽度大于1-2m的田埂等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各种空闲
地。
二、草地资源及其重要性
• 世界草地68.3亿ha,占土地面积51.88%。永久草地33.23亿
一 、草地的概念

草地学——精选推荐

草地学——精选推荐

草地学1.草地是草和其着⽣⼟地构成的综合⾃然体,⼟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类经营利⽤的主要对象。

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然形成的草地天然草地。

⼈⼯草地(artificial grassland)——⼈⼯种植的叫⼈⼯草地。

从农业意义上讲,⼈⼯种植的草地⼜叫栽培草地(cultivated grassland)。

放牧草地(pasture,grazing 1and)——⽤于放牧的叫放牧草地。

割草草地(meadow)——⽤于割草的叫割草草地。

多年⽣草类的物候期:多年⽣草类随着⽓候的变化,在其⽣长发育过程中,要通过在形态特征和完成⽣理功能上彼此不同的⼏个时期。

包括:(⼀)萌发(萌芽);(⼆)分蘖⼀分枝;(三)拔节期;(四)抽穗~现蕾期;(五)开花期;(六)结实期;(七)果后营养期;(⼋)枯黄期牧草的再⽣性: 多年⽣牧草经放牧或切割利⽤后重新⽣长的特性。

牧草的再⽣性⼀般以再⽣速度、再⽣次数、再⽣草产量3个指标来表⽰的。

再⽣能⼒:多年⽣牧草被放牧或切割利⽤后重新⽣长恢复绿⾊株丛的能⼒。

牧草的⽣育天数(⽣长育):多年⽣牧草由春季萌发到种⼦完全成熟,除荒漠地区多年⽣短命植物外,⼀般经过75-95(有的110)天牧草的适⼝性是指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程度,也是反映牧草饲⽤品质好坏的⼀种较为准确的定性指标,对评定牧草的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地利⽤率是指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量与产草量之⽐。

在适度利⽤的情况下,家畜能维持正常的⽣长和⽣产,草地表现利⽤适度,牧草正常⽣长,⽣草⼟保持正常发育。

草地载畜量是指在⼀定放牧时期内,⼀定草地⾯积上,在不影响草地⽣产⼒及保证家畜正常⽣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青贮是将牧草或饲料作物切割后在⽆氧条件下储藏,经乳酸菌发酵产⽣乳酸后抑制细菌⽣长,使牧草或饲料作物得以长期青绿保存的⼀种⽅法。

草地⽣态系统:草地上有植物、动物和微⽣物,统称之为⽣物因素,草地上还有⼟壤、⽔分、空⽓和阳光,⼜称之为⾮⽣物因素,它们长期相互影响,充分适应⽽形成具⽣态功能的⾃然综合总体,这个以草地为基础的⾃然综合体就是草地⽣态系统。

草地学考试复习资料

草地学考试复习资料

1.草地(Grassland)简单定义:草地是草及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利用的主要对象。

现代草地定义:草地是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或稀疏树木,可以为家畜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活场所,并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种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三、草地学1.定义:研究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饲草进行畜牧业生产,而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得以维持的科学。

2.内容:生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饲用价值、草地类型及分布规律、草地资源、草地利用、草地培育、人工草地的建植、牧草加工、草地经营等。

3.任务:研究和应用现代草业科学理论和技术,为草地畜牧业和草地农业的发展建立巩固的饲草料基地,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料,提高草畜转化效率,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的畜产品,并通过技术措施有效保护草地,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服务。

草地主要植物及其特征根据草地植物的经济价值分为4种经济类群:禾本科草类豆科草类莎草科草类杂类草类(外部形态、生物学特征、经济价值)禾本科草类的经济价值(1)从营养的成分来说,富含无氮浸出物(NFE)(2)适口性好,大多数禾本科草无论放牧或调制干草,家畜都很喜欢吃;(3)在天然草地上的出现率和丰富度较高;(4)禾本科特别有价值的特性是调制干草或运输时叶子不易脱落,长期贮存产生的草末很少,也不易霉烂,是最好的调制干草的原料;(5)禾本科草有很强的耐牧性,再生力强。

因此,禾本科草的经济价值居首位。

豆科草类的经济价值(1)从营养的成分来说,蛋白质量高(18~24%),含钙丰富(>0.9%);(2)适口性好,家畜都很喜欢吃;(3)豆科草开花期长,营养成分下降没有禾本科迅速;(4)豆科草的根部具有根瘤,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中氮含量;(5)豆科草叶片干燥时容易脱落,调制干草时养分容易损失。

因此,豆科草的经济价值居第二位。

多年生草类的生长发育时期(物候期)1.萌发(返青期):鉴别萌发再生的标准是50%的植株返青为萌发返青期。

草地学1

草地学1

1 草地:是一种土地类型,是适宜于牲畜放牧或割草利用的植物群落及其生长地的总称。

2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叫做牧草的再生性。

3环境(environment):是生物周围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4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物相互适应而形成的一种生存组合。

是由不同种的个体组成,或同一种的个体组成的集体群。

5生态系统:是包括生物有机体和环境要素综合体的整体系统,该系统为自然系统,构成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植物起作用的因子7人工草地: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结构的特点,在选择后的土地开垦后,因地制宜地播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生产优质、高产的牧草,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8草田轮作: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计划种植的牧草、作物,按照它们的特性和对土壤后茬的影响,排成一定的顺序,在一定田块上依次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

9划区轮牧: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牲畜数量,将草地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分区,每分区的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

并在放牧日程上规定轮牧周期和放牧次数。

10青贮饲料: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

11羊单位::在牧季中,能供给一头体重为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羔羊的营养需要量为一个标准羊单位。

一个羊单位每日约需牧食青草5-7.5kg。

12人工草地:指利用综合农业科学技术,对天然草地进行耕翻(包括农田在内),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人工草本群落。

13忌牧期:春季牧草萌发,完全依靠储藏的营养物质,直到草类开始发育15-18d后,消耗的营养物质才能得到补充,这段时间称为牧草发育的临界期,在放牧上称为“忌牧期”。

14干草:青草或栽培青饲料在未结实以前刈割,经日晒或人工干燥而制成的干燥饲草。

草地学-第二章草地生态学基础1汇总.

草地学-第二章草地生态学基础1汇总.
30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短日照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一般至 少需要12~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
但在长日照下则只能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如苍耳、牵牛、草地早熟禾、高羊茅、无芒雀麦、 鸭茅等,作物中有水稻、大豆、玉米、烟草、 棉等。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31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是自然界客观存
在的,但是人们对其规律的认识,则经 过较长的历史过程。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关
系的科学。
5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生态学中所理解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客观存 在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 物的条件。
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由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
成分构成
光能条件与植物的生物学产量有直接关系 光合产物的多少是植物高产最根本的生理基础 提高光能利用率是进一步提高植物产量的根本途径
11
1、光的性质及其变化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 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线。 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nm
以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
21
第 二 章 草 地 生 态 学 基 础
阳性植物: 在全日照或强光下才能生长健壮,在遮荫 或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特征:植株矮小,密丛生,叶肉厚,栅栏、 海绵组织发达,粗糙有毛,角质层和表 皮较厚,机械组织发达。 草原和沙漠植物都是阳性植物,如苜蓿、 三叶草、冰草、针茅等。
79形态特征植物体干而硬叶子不发达气孔下陷表皮具厚外壁有灰白色绒毛栅栏组织发达枝叶具有肉质性生理特点具有一系列抗盐特性植物类型特点典型植物嗜盐植物体内积盐强盐碱土上生长依靠肉质的茎叶积盐使渗透压升高珍珠柴泌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的通透性大通过嫩枝和叶表皮分泌腺排出柽柳胡杨大米草滤盐植物根对盐类的透过性很小体内渗透压靠有机物维持在盐渍度较轻的土壤上生长蒿类植物81珍珠柴大米草胡杨82白沙蒿沙生植物生长在沙地或沙漠中的植物如梭梭沙蒿沙鞭1对基质流动的适应形成不定根的能力强根的萌蘖能力强强大的根系向下到达地下水水平可达20多米种子果实适于风播如沙蒿果实小而轻柽柳沙拐枣有毛状附属物三芒草带毛

草地学全套课件

草地学全套课件

4、地学范畴与农学范畴两者对草地认识的区别
(1)前者强调草地植物成分是否为草本,而且是耐寒的多年生草 本,而后者强调可否以放牧家畜进行动物生产。 (2)前者的草地仅作为一个地理景观,是陆地植被的一个植被型; 而后者认为除了草原这个植被型外,还有沙漠、沼泽、冻原、疏 林等,只要是大面积的有饲用价值植物生长的地方,能进行动物 生产,都可称之为草地。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学范畴的草地其基本点为可用于家畜放 牧的土地及其群落,而地学范畴的草地其基本点为以草本植物为 主的土地及其群落,说明农学范畴草地的含义比地学范畴广,除 了草原外、还包括草甸、沼泽,荒漠、疏林和冻原等。在实际生 产中,上述这些地方都可以建立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故在生产实 践中人们对草地的理解是广义的。
冻原(苔藓、垫状植物)
内 陆 海 洋 温 度 水 分
泰加森(冷性森)草原 长 草 草 原
干 热
荒漠
短草 草原
森林或森 林草原
热带雨林
热 湿
降水
(三)垂向地带性
宁夏主要山体植被垂直分布状况图
三、大气因素的草原学意义
1、大气因素与草地生产力 水热条件是草地生产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讲,在水分和热量的适宜范围内,这两 个值越高,草地产草量就越高,生产力越高,如超过适宜范围,则对草地生产产生了 灾害气候,是生物量减少或绝产。而且水分与热量配合的协调性,也就是水分与热量 条件于植物生活条件的的相符合。水热同季则可获得草地高产,不同季则影响草地生 产。 2、大气因素与生产季节 ①热带与亚热带大气因素的季节变化对草地生产影响不大,草地生长全年基本稳定。 ②温带与寒带越向两极,纬度越小海拔越高,草地生产的季节性差异就越明显。 3、大气因素与生产措施 ①大气因素与生产设计 因为不同的水热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气候与草地植被,故而在畜牧业生产中畜群 设置也应有所不同,种植牧草也应不同。如干旱区家畜以羊和骆驼为主,(我省北部 与内蒙),高寒地区应以犏牛牛和藏羊为主(如高山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热带与 亚热带应以水禽为主。 ②大气因素与草地技术措施 不同的水热条件产生了不同的产地条件,故在生产中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如 降水量300mm以上的地区要防止草地水土流失,降水量300mm以下的地区要防止草地 风蚀。降水不足的地方有条件要兴修水利,设法草地灌溉, 降水过度的地区应有排水 工程。寒冷地区还应有畜棚保暖措施等。

草地学

草地学

名词解释草原:旱生、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类型。

草地:是一种土地类型,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草地学: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进行畜牧业生产,而草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得以维持的科学。

须根系:主根已经死亡或完全不发育,或与其它根一样生长,形成强大的成簇的细根。

直根系:胚根发育为主根,其上分生支根,形成直根系,支根上产生根瘤。

分蘖:禾本科牧草出苗后,在幼苗的三到五叶期开始从母株的地表或地下茎节、根茎、根蘖上形成侧枝的现象为分蘖。

分枝:豆科牧草在三叶期后在根颈上形成侧枝的过程称为分枝。

开花:牧草的花芽分化中,雄蕊的花药发育成熟或雌蕊的胚囊发育成熟后,包被雌雄蕊的花器官展开,使雄蕊或雌蕊(或二者同时)暴露出来称为开花,即指花器官发育完全至成熟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生育期:牧草或饲料作物从出苗到主产品收获时期为止所经历的天数。

生长期:从返青到枯黄的天数。

株丛:多年生牧草的分蘖或分枝使其植株形成丛状。

营养繁殖:从植物体的某一营养器官获得一个完整的植物。

再生性:植物经放牧或刈割后重新生长的特性。

再生能力:多年生牧草被放牧或刈割利用后重新生长恢复绿色植株丛的能力称为牧草的再生能力。

草地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以生物学、地学和普通生态学为基础,与农业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相联系和渗透,为草地畜牧业及草地资源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草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阳性植物:在全日照或强光下才能生长健壮,在遮荫或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苜蓿。

阴性植物:能在遮荫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植物,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减弱。

苔藓。

中性植物:也称耐阴植物,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最佳,可以忍耐一定程度的弱光。

鸭茅。

长日照植物: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临界日长(14h)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在一定范围内暗期越长开花越早,一般至少需要12~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但在长日照下则只能营养生长而不开花。

草地学讲稿

草地学讲稿

(三)草地利用概况
1、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确定草场 使用权和所有权。
2、放牧制度、放牧方式比较合理, 实行科学放牧利用。
3、对退化草地进行改良培育,提高 了草地生产能力。
4、加快人工草地建设,规模不断扩 大。
(四)发展思路
1、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及饲料作物 2、加快饲料工业科技及推广工作 3、科学合理利用草地 4、加快草原建设步伐 5、保护生态平衡,发展草地生态农业
2、饲料是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是畜禽的食粮, 泛指一切可被畜禽食用的植物、动物及副产品。
(二)草地学和饲料生产学概念 1、草地学 草地学是研究获
得优质高产的饲草,而草地条件 得以维持和改进的科学。
2、饲料生产学 是研究关于生 产畜禽饲料的经营组织和农业技 术的科学。
二、草地利用与饲料生产在农牧业生产上的地位和作用
草地学与饲料生产学
沈景林 副教授
动物科学教研室
绪论
主要内容:
一、草地学与饲料生产学概念 二、草地利用与饲料生产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国草地利用与饲料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草地学与饲料生产学概念
(一)草地、饲料的概念
1、草地、草原 此类术语概念过去有不少争议, 近年来有了较为一致的意见。草地是草本植物的泛称, 既包含生物气候上的草原,分布在有地下水或地表径 流汇聚的隐域地段的草甸,也包括人工种植的大片草 地。这样的草地概念适用于农学,也可以泛用生态学, 相当于英文的Grassland,而地区性的、生物气候上的 草原(Steppe)植被则分别称为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草 丛等。
事实证明,草田轮作是用地、养地、保地结合,
种、养、加结合,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低成本的基本 途径。1992年,我国耕地的种植比例是粮――经 ――饲各占79.20%、16.29%、1.20%,可见饲料作 物播种面积很小,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则过高。多数 专家认为到2000年,上述3种作物的比例应调整为60 %、20%和20%,即3:1:1。按我国现有耕地面积 1.33 亿公顷计算则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应调整到2667 万公顷。在饲料作物种植中,苜蓿应是首选作物。 我国现有苜蓿面积约133万公顷,年产苜蓿干草总量 为500万吨,只占蛋白质饲粮年缺口量2000万吨的25 %。从需要量看,苜蓿的种植面积至少应占1/4, 即668万公顷,还需新增535万公顷。

草地学

草地学

草地学绪论草地的涵义及其属性草业涵义及其特点草地学的涵义、教学目的及任务我国草地发展现状我国草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草地的概念什么是草地,一直是草地培育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世界各地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定义?在我国,草地、草原、草场常作为同义词使用在行政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中,并与南方的草山、草坡、草滩、草甸等地方名词混用。

我国的草地畜牧业起源于北方草原,“草地”很自然被认为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管理它们的机构称为“草原站”。

我国北方传统的草地畜牧业采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按季节和草地水源更换放牧场,故将草地视为放牧的场地而称为“草场”。

在我国南方和东部农业区,则将生长多年生牧草为主的地段称为草地,管理它们的机构称为“草地站”,还有的用这些草地分布的地理位置进行命名,将草地称为“草山草坡”。

(一)草地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为了加深对草地概念的理解,下面将国内草地专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摘录如下:1)王栋——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1952年提出:草原:凡因风土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或其他缘故,在自然情况下,不适于耕种农作,不适合生长树木,或树木稀少而以生长草类为主,只适于经营畜牧业的广大地区。

草地:凡生长或栽种牧草之土地,无论所生牧草之高低,亦无论所生牧草为单纯的一种牧草还是混生的多种牧草,皆谓之草地。

2)贾慎修(1982)草地是草和其着生的土地共同构成的综合自然体,土地是环境,草是构成草地的主体,也是人类经营和利用的主要对象。

3)任继周(20世纪80年代)以草地和家畜为主体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在这里进行草原生产,它具有从日光能和无机物,通过牧草,到家畜产品的系列能量和物质流转过程。

4)许鹏(2000)具有一定面积和牧用价值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称,是畜牧业生产资料,并具有多种用途的植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

5)其他章祖同、刘起,李毓堂胡自治专著,如《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二)草地的概念草地是指主要生长草本植物,或兼有灌丛和稀疏乔木,可以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产场所,并可为人类提供优良生活环境、其他生物产品等多功能的土地—生物资源和草业生产基地。

草地学(修改版)

草地学(修改版)

草地学(修改版)绪论1 草地:具有一定面积和牧用价值的植被及其生长地的总称。

2 草地的双重属性:1)自然综合体,是农业自然资源。

2)以草、土、畜构成的基本生产资料。

3 草地学研究的目的:从草地上获得高产、优质的饲草进行畜牧生产。

4 草地学研究的对象及含义:1)草及草群——资源特征2)土地(环境),即土壤、地形——草资源与环境。

3)畜,即放牧家畜——草被家畜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第一章1 禾本科、豆科牧草的一般饲用特点:1)禾本科:○1分布广,适用性强,草群中个体数量多(种群数量大)。

○2是放牧家畜饲草主要来源,富含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低。

○3可食牧草种类比重大,适口性好。

○4质地柔软,叶量丰富,家畜利用率高。

2)豆科:○1富含蛋白质(15%以上)。

○2适口性好(某些含较多香豆素,家畜不喜食)。

○3开花期长。

○4改良土壤。

2 植物种的概念: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有一定自然分布区域的植物类群,一个植物种一般不和其它物种发生生殖结合,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 植物的物候期:多年生草类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通过在形态特征和完成生理功能上彼此不同的几个时期。

1)萌发:幼芽的生长出现,以50%的植株返青为标志。

2)分蘖-分枝:禾本科——分蘖节产生侧枝时期;豆科——新苗基部叶腋产生侧枝的时期。

3)拔节期: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上出现第一个茎节时叫拔节期,以50%的植株第一个节露出地面1-2cm为标准。

4)抽穗-现蕾期:禾本科草50%的花穗从顶部叶鞘伸出时称抽穗期,豆科及杂类草50%形成花苞时称现蕾期。

5)开花期:禾本科草50%的植株开花叫开花期,豆科及杂类草以20%的植株开花为初期, 80%的植株开花为盛花期。

6)结实期:由受精至种子完全成熟叫结实期。

禾本科牧草结实期又可分为乳熟、蜡熟、完熟3个时期。

7)果后营养期:牧草结实后,产生夏、秋分蘖之时叫果后营养期。

8)枯黄期:植物结实后,由于水分不足、温度下降、霜冻而使牧草变枯,自此直到次年返青前叫枯黄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草地:是一种土地类型,是适宜于牲畜放牧或割草利用的植物群落及其生长地的总称。

2再生性:牧草被刈割或放牧后重新恢复绿色株丛的能力叫做牧草的再生性。

3环境(environment):是生物周围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4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物相互适应而形成的一种生存组合。

是由不同种的个体组成,或同一种的个体组成的集体群。

5生态系统:是包括生物有机体和环境要素综合体的整体系统,该系统为自然系统,构成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6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植物起作用的因子7人工草地: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群落结构的特点,在选择后的土地开垦后,因地制宜地播种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生产优质、高产的牧草,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8草田轮作: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计划种植的牧草、作物,按照它们的特性和对土壤后茬的影响,排成一定的顺序,在一定田块上依次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

9划区轮牧: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牲畜数量,将草地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分区,每分区的放牧日期,然后按计划分区顺序放牧。

并在放牧日程上规定轮牧周期和放牧次数。

10青贮饲料:青贮饲料是将含水率为65%-75%的青绿饲料经切碎后,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抑制各种杂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种粗饲料。

11羊单位::在牧季中,能供给一头体重为40kg的母羊及其哺乳羔羊的营养需要量为一个标准羊单位。

一个羊单位每日约需牧食青草5-7.5kg。

12人工草地:指利用综合农业科学技术,对天然草地进行耕翻(包括农田在内),通过人为的播种建植的人工草本群落。

13忌牧期:春季牧草萌发,完全依靠储藏的营养物质,直到草类开始发育15-18d后,消耗的营养物质才能得到补充,这段时间称为牧草发育的临界期,在放牧上称为“忌牧期”。

14干草:青草或栽培青饲料在未结实以前刈割,经日晒或人工干燥而制成的干燥饲草。

15植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有一定自然分布区域的植物类群,一个植物种一般不和其它物种发生生殖结合,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16草地植物的生活型:植物长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与环境协同进化而形成的适应形态17牧草的适口性:指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食程度,也是反映牧草饲用品质好坏的一种较为准确的定性指标,对评定牧草的饲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18春季忌牧期:放牧开始时间为拔节期(禾本科)、分枝期(豆科),即在萌发后15-20天,牧草高度达到10-12cm开始放牧。

19秋季忌牧期:牧草停止生长前1个月左右。

填空题1草地学的构成:草及草群、环境、家畜2按照植物对光的需要量和适应范围,可以把植物分为三个生态类型:阳性植物、中性植物、阴性植物3评价牧草再生性能的指标有:再生速度、再生次数、再生产量4植物与水分的五种类型:1.水生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旱生植物;5.短生植物。

5土壤三相系统:固相、液相、气相三相。

6根据植物对盐分的适应性:(1)聚盐植物(2)泌盐植物(3)滤盐植物7评定适口性的方法:放牧观察法、食道瘘管法、粪样分析法、测定可食性系数、访问8人工草地类型根据气候带划分(1)热带人工草地(2)亚热带人工草地(3)温带人工草地、(4)寒温带人工草地。

9播种深度:砂质土中以2cm深为宜,中等粘重的土壤1.5~2cm。

10两个“忌牧期”:(1)牧草萌芽15~18d前;(2)秋季牧草生长结束前30d左右11影响牧草化学成分的因素:草地植物种类、生长阶段、植物器官和部位、施肥管理、收获和储藏技术、环境因子12放牧地留茬高度:低草层3-4cm,高草层6-8cm。

13 干草调制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的方式:机械损失(叶片脱落)、淋溶损失(矿物质损失)。

光化合作用损失(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微生物引起的损失(霉变)。

14草地载畜量评价条件(1)各草地类型产草量测定(2)日食量确定(3)牧草利用率确定(4)放牧天数确定15中国草地分类系统:草地类、草地组、草地型16光周期与植物生长发育: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1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短生植物18植物对盐生环境的适应类型:嗜盐植物、泌盐植物、不透盐简答题1草地的双重属性:第一属性:是自然综合体,在人类使用草地从事畜牧业生产之后,就突出表现为一种资源,是一类农业资源。

第二属性:是以草、土、畜为基本构成的一种特殊生产资料。

★2 草地的重要性:(1)草地是主要的“肉库”,关系到国家的食物安全。

(2)人工草地面积的扩大,生产大量的优质饲草,改善家畜的日粮结构,可大幅度减缓饲料粮需求过高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压力。

(3)通过草田轮作,可有效改良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粮食产量。

(4)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

草地的多功能效应: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原材料生产功能、产生和传承文化的功能、科学研究和旅游等★3禾本科草类的特点:①分布广,对环境适应性强,在草群中个体数量多,占优势地位。

②富含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含量多,粗蛋白含量低。

③可食牧草种类多,适口性好,许多是优良栽培牧草。

④叶量丰富,质地柔软,家畜采食利用率高,宜调制干草和青贮。

★4 豆科草类的特点:①富含蛋白质(一般15%以上),高达20%。

②一般表现适口性好,但生长早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稍具苦味,某些种含有香豆素,具特殊气味。

③花期长,在整个生长中后期开花,表明体内营养物质降低较慢,对放牧家畜意义重大。

④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最大不足:叶片易脱落,不便于调制干草,养分易损失。

5菊科草类的特点:•粗脂肪含量高,蛋白质一般多于禾本科•多数菊科草类牲畜不喜食,或只在一定时间内采食•干旱区菊科草类饲用意义很大6牧草的营养繁殖方式:根茎型草类:除地上茎外,地下分蘖节长出与主枝垂直的横走根茎。

根茎发育与疏松及良好通气的土壤相联系。

根蘖型草类:地下有横联根,根上具有不定根,萌发生长形成地上枝。

此类草能进行营养繁殖,寿命长,生活力强。

如枪刀菜、苦买菜、剌儿菜。

疏丛型草类:分蘖节处于不深土层中,侧根由主根成锐角方向发出,发育完全的侧枝,形成新的侧枝,因而地表形成不很紧密的株丛。

如:冰草、鸭茅、猫尾草、多年生黑麦草等。

密丛型草类:分蘖节位于土壤表面或接近地面,节间很短,嫩枝自分蘖节发出后,彼此紧贴和母枝平行向上生长,因而形成紧密的小实状株丛,株丛中央是最老的部分。

分蘖节位于土表乃是对土壤中缺乏空气的一种适应,使分蘖节处于空气充足的条件下。

根茎疏丛型草类:由短根类把许多疏丛型株丛连在一起,形成稠密网状(根网)。

这类草形成平坦的,有弹性的和不易破裂的生草土,草皮层紧密、有弹性、不脆弱,是最理想、最有价值的放牧地。

最具代表性的草地是早熟禾。

匍匐茎型草类:此类草多分布在气候湿润地区,它们由母株莲座状株丛的叶腋向多个方向生出匍匐茎,横卧地面向前生长,匍匐茎的节间下产生不定根。

最初通过自身茎给子苗提供营养。

当子苗能独立生活时,其匍匐茎便死亡,子苗与母株便失去联系。

这类植物很耐放牧践踏,如白三叶、地三叶草、草莓。

根颈丛生型草类; 此类植物具较粗入土深的主根,形成膨大根颈,从此处分枝丛生,每个分枝上分生侧枝,形成较发达的株丛,许多豆科牧草属于此类,如苜蓿等。

7草地植物的生活型:半灌木的特点属木本植物,是灌木与多年生草本之间的类型,地上枝条上半部分冬季枝死,下半部分保留不死亡,更新芽保留在下半部分枝条上,春季萌芽、生长。

具有灌木特征,地上部分多分枝,形成丛状。

8适口性评定等级的划分及特点(p101页):1)5级:特别喜食的植物。

优等2)4级:喜食的植物。

良等3)3级:乐食的植物。

中等4)2级:可食的植物。

低等5)1级:少食的植物。

劣等9中国草地分类的原则和系统:(p109页)(一)原则:气候和地形因素;草地植被;反映草地生产特征和经济价值;草地类型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草地分类系统应有利于草地制图。

(二)分类系统和标准采用类、组、型三级分类。

草地类、草地组、草地型是这一分类系统的主要级。

草地分类各级划分标准如下:第一级:草地类反映以水、热为中心的气候带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优势植被型或亚型(植物群落)特征,有独具的地带性,或反映局部生境条件而具隐域性特征。

各类之间具有质的差异,并在生产经营中具有独特性。

“类”是草地分类的高级单位,各类之间在成因、植被和生境条件均有质的差异。

“亚类”具有相同的大中地形及相应的地理景观特征,或反映不同的土壤基质条件和土壤理化性状。

亚类是类的补充,亚类之间也具有质的不同。

第二级:草地组具有一定的中地形和基质条件。

各组之间在经营利用和改良措施上各具有特色,各组之间具有量的差异。

各组之间差别主要反映生境条件差异和植被组成的经济价值上的量差异。

组的命名是以组成植物的经济类群为基础进行划分。

第三级:草地型草地分类的基本单位(低级单位)。

具有组成草地植物相同层片结构,主要层片优势种相同,生境条件相近似,反映出有一致的饲用意义和经济价值。

10温性荒漠类的特点属极端干旱气候。

是在大陆性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发生形成的典型地带性草地。

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十倍以上,≥10℃年积温3500—4500℃,干燥度4—16以上。

干燥度=0.16×≥10℃年积温 / 同期降水量•土壤为沙质、砾沙质和土质的棕色荒漠土。

•组成草地植物以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植物多呈单株丛状分布,种类少、稀疏、产草量低、饲用价值低。

•分布在北疆山前平原戈壁、沙漠区,南疆塔里木盆地边缘戈壁、低山等。

面积广阔占总草地面积近40%。

生产利用作为冷季放牧地。

11温性草原类的特点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生的草地类。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形成新的组合,即降水量在250—350mm,干燥度1—1.5,≥10℃年积温为2000—2500℃,土壤为山地栗钙土。

草地植物是由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参加有一定数量中旱生草本植物。

主要种有:羊茅、沟羊草、针茅、西北针茅、昆仑针茅、冰草、早熟禾等;其它有冷蒿、万年蒿、新疆亚菊等;灌木类有兔儿条、锦鸡儿;还有苔草、狗娃花、棘豆等。

草层低矮,产草量不高。

草层在20—25cm,覆盖度50—60%亩产鲜草95—160kg。

牧业生产上用作冬季牧场,草质好,饲用价值高。

12高寒草甸类的特点是在高山寒冷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

广泛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高山区。

气候寒冷,无绝对无霜期,降水多但多以固体形式,生物有效利用性差。

年平均气温0℃以下。

土壤为高山草甸土,生草层发育。

草地植物是由耐寒中生性小莎草类、小杂类草和小禾草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