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
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系统-单元测试1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C. 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不同D. 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过度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答案】ABCD【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结构不同,属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不同, 扰和过度利用,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D 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稳定性2 •在某生态系统中,螟虫、螳螂(以螟虫为食)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图中 所给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具有两个营养级B. 长期喷洒DDT 螳螂个体内的 DDT 浓度往往会高于螟虫C. BC 段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D. 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与螟虫、螳螂有关的食物链 至少具有三个营养级,A 项错误;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营养级越高,其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大,因此长期喷洒 DDT ,螳螂体内的DDT 浓度往往高于螟虫,B 项正确;螳螂种群数量的波动主要受食物、DDT 等外源性因素调节,C 项错误;螟虫、螳螂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D 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影响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依据题意和图示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020届浙科版生态系统 单元 测试
B.植物吸收水中的含磷有机物,降低水中磷的含量
C.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23.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曾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
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节约用水、用电,外出时多步行,少用一次性物品
.如图为某一草原中食物网的一部分示意图,请根据阁回答:
(1)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从上而下分别有芦苇等挺水植物,
等沉水植物,形成了该群落的结构。
图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
生物:第6章《生态系统》测试(1-3)答案(浙科版必修 3)
生物:第6章《生态系统》测试(1)(浙科版必修3)答案26.⑴8 ⑵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⑶蛇、猫头鹰⑷25 ⑸竞争捕食和竞争食物⑹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⑺增多⑻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细菌、真菌等分解者27.(1)E→F→D→B(2)A→E是以CO2形式(1分),D→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1分)(3)产生温室效应(CO2增多)(4)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28.(1)竞争优良牧草杂草、毒草(2)由于乱捕滥猎,使这些动物的天敌减少(3)a.彻底捕杀──适当捕杀 c.大量繁殖──适当繁殖d.减少分解者──增加分解者(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退耕还草(答“退耕还林”不给分),自动调节能力生产者29.1减少,缺乏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2没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少,小鱼呼吸要消耗部分二氧化碳4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40、(1)密度降低缺少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2)缺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较少小鱼呼吸作用消耗部分O2(4)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光照是维持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41、(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2)自动调节(3)分解作用异养厌氧型(4)入水口42、(1)生物防治松毛虫可发生突变,对农药产生抗性(2)次级二(3)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43、(1)5 (2)虎鲸(3)虎鲸须鲸(4)竞争/捕食/竞争与捕食(5)125kg44、(1)6 竞争与捕食(2)藻类爆发微生物分解有机物(3)挂养贝类水体中藻类小于对照组 5 (4)②③(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5、(1)栅藻、水绵、沮草(2)沮草颤藻(3)栅藻密度过大导致栅藻接受光照不足(4)藻类呼吸耗氧量增加藻类死亡导致微生物增殖,耗氧量增加46、(1)阳光、水、空气、温度(2)分解者(3)1号和2号(4)720(5)金鱼藻固定的太阳能不足以满足金鱼生存所需的能量第二步:第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第三步:4号瓶中金鱼的生存时间比3号瓶中金鱼生存时间短47、(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B D A C (3)BE(4)10.33% (5)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通过食物链富集生物:第6章《生态系统》测试(3)(浙科版必修3)答案1-5 D D B B C 6-10 C D B A B 11-15 B C C C B16-20 D C C D C 21-24 A A A D25 (1)生产者,3 (2)5 (3)绿色植物,太阳能(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6 (1)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2)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3)CO2 ,光合,呼吸(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温室效应27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②>③>④(3)⑩(4)⑤(5)10%—20% (6)C。
一轮复习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5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其中数字代表各种生物成分,箭头则表示能量流动方向,那么代表人的最可能是()A.1 B.4 C.6 D.6或4【答案】B【解析】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等知识。
答题时应首先推理得出1、5分别为生产者和分解者,其次懂得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多个营养级,且应该处于最高营养级。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种蜣螂专以动物的粪便为食,能量从动物流向蜣螂体内B. 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 一只兔被一匹狼捕食,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大为20%D.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为生产者提供物质和能量【答案】B【解析】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C错误;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所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为生产者提供物质,但是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各营养级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稳态B. 依靠自我调节实现生态系统稳态C. 生态系统依赖于外界能量输入D. 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A正确;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由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B正确;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则生态系统必需依赖于外界能力输入,C正确;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其恢复力的稳定性越弱,D错误。
2020届浙科版人类与环境 单 元测试
11.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锐减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答案】C【解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粮食短缺属于人口增长引起的问题,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
选C。
12.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哪种措施是正确的()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可持续发展并非禁止砍伐一切森林,而是合理开发利用,A错误;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会使资源枯竭,破坏环境,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B错误;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多种生物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C正确;酸雨、气候变暖为全球环境问题,故各国共同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D错误。
考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名师点睛】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13.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A.大熊猫、人参 B.野马、白鳍豚C.野骆驼、银杉 D.新疆虎、野马【答案】D【解析】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我国特有,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新疆虎:是西亚虎的一个分支,主要生活在新疆中部塔里木河与玛纳斯河流域.根据记载最初是从博斯腾湖附近获得它的标本,1916年正式定名的,1916年之后再也没发现过.野马: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白鳍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我国特有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野骆驼: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至今仍在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有“沙漠之舟”赞誉.人参、银杉都是植物,也没有灭绝。
2020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正确的判断是()A.碳循环由相对开放趋向于更加封闭B.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减少D.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增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所以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向于更加开放。
由于生物量增加,生物的总呼吸量增多,而生产者同化总能量变化基本不大,故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减小。
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B. 臭氧的增加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C. 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D. 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02和NO的排放量【答案】B【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4.我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土面积不够大B. 经济发展不够快C. 就业人数过少D. 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答案】D【解析】人均自然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难题,所以本题选D。
2020届浙科版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A.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0%左右B.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中的所有能量C.消费者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D.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它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曲线③表明,在(4)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除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外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
【答案】(1)微囊藻在利用光照、增加后减少落利用__________的能力。
(5)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
【答案】(1)B、C、D、E、F F (2)a (3)数量都将减少(4)阳光等资源(5)10 0【解析】试题分析:(1)如图知,E是生产者,B、D、F是消费者,A是大气,C是分解者,所以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F。
(2)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a期,此时种群数量最多。
(3)因为生产者是白化苗,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容易大批死亡,所以相当于生产者减少,故F、D均减少。
(4)次生林群落中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5)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年到20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所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0届浙科版 生态系统 单元 测试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B.①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⑥⑦【答案】B【解析】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二营养级,①正确;包含次级消费者在内的各级消费者均为异养型生物,②④错误;分解者属于腐生生物,③正确;草食动物属于异养生物,⑤正确;自养生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⑥正确;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⑦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名师点睛】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与分解者均为异养生物,且分解者为腐生生物。
2.一枝黄花传到一些地区,长势疯狂,成了这些地区的绿色灾难,一枝黄花泛滥的原因不包括A.这些地区气候适合一枝黄花的生长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答案】D【解析】在自然状态下,对于一枝黄花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而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3.下列各项中,能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是()A.能量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B.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C.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上一营养级多D.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散失一部分能量[来【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错误;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不是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B错误;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一般比上一营养级的少,C错误;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而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是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每一营养级生物本身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而最终被分解者利用。
浙科版生态工程单元测试2
生态工程学校: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此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改善生态环境 B .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 D .开展生态旅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部大开发,环保先行”,所以在此战略中提出了“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重要内容,A正确。
考点:生态环境的保护2.珊瑚虫与藻类共生,提高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原理是()。
A.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B .物种多样性原理C.系统整体性原理 D .协调与平衡原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珊瑚虫与藻类共生,组成高效的植物-动物营养循环,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机肥料的吸收效率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答案】C【解析】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存储的能量,A正确;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正确;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肥力或供肥能力,而不是提高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机肥料的吸收效率.因为土壤有机肥料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必须通过微生物降解成小分子作物才能吸收利用,比如纤维素必须通过纤维素酶降解成糖,粗蛋白降解成氨基酸等等,C错误;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
一轮复习浙科版生态系统-单元测试4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森林中的动物多具有树栖和挖洞的特点B.海洋生态系统为最大的生态系统C.我国草原退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鼠害、虫害D.我国东南沿海的红树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以物质为载体,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B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C.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在稻田中稗草密集的地方取样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能提髙光能利用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A 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C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能提髙光能利用率,也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存条件,也能促使它们通过食物特化来减少生态位的重叠, D 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群落的结构特征【名师点睛】(1)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不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具体物质。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不同点: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的。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3.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 5X 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 5X 106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A.①③ B .②④ C .只有② D .只有①【答案】B【解析】① 金龟子属于分解者,不构成营养结构,①错误;金龟子以大象粪便为食属于分解者,②正确;能量流动不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金龟子所获能量为零,③ 错误;金龟子属于分解者,不能同化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 正确。
浙科版生态工程单元测试6
生态工程学校: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C.实现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答案】A【解析】生态工程也需要消耗环境资源,所以A错。
2•(多选题)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对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光开始B.该生态工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等原理C.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D.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答案】A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光能开始,A错误。
在生态农业中,延长食物链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会因此升高或降低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3•下图是某农户设计的生态农业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等B.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农作物,蚕、驴、鱼、鸡、猪等均为消费者C.将猪粪直接施入农田,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D.塘泥施入农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供应【答案】AB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属于生态农业,由于充分利用动物粪便和秸秆中的能量,遵循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故A正确;生产者有作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蚕、驴、鱼、鸡、猪等均为消费者,故B正确;猪粪直接施入农田,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不能提供能量,故C错误;塘泥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供应,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020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A.人口的大量迁入B.人口的机械增长C.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D.人口年龄结构【答案】C【解析】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共同影响,但机械增长对全球的人口数量没有影响。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考点定位】全球人口的增长2.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小()A.温带草原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题中所列四种生态系统中,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成分最单纯,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最小.3.下列不水体污染物的是A.家庭污水B.杀虫剂C.燃烧产生的C02D.来自电热厂的废热【答案】C【解析】家庭污水可包含无机有害物、有机有害物、微生物等,属于水体污染物,A错误;杀虫剂属于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它们进入江河湖泊会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引起生态破坏,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致使人食用后中毒,B错误;燃烧产生的C02不会造成水污染,C正确;废热,又称余热,是指人类在活动中因某种需要而生产制造的热能,在利用结束后所排放的不再利用的热能。
废热会使水温升高,引起水生生物死亡,属于水体污染,D错误。
4.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生物,下列关于保护蛇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下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反复循环的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答案】B【解析】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ACD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答案】A【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不都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物种间有些物种交配也可以产生后代,如骡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后者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选A。
3.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答案】C【解析】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 正确;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正确;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正确。
4.被称为:“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C正确;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有“地球之肾”之称,D错误。
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袋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若把粪便等生活垃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长期积累,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选D。
考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名师点睛】解答时可以从南极的环境特点和细菌真菌的生活条件方面来切入。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诗句中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所以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7.下列有关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动物往往是植食性动物B.森林中的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只与其物种丰富度有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是生产者植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物应是植食性动物,故A正确。
森林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故B正确。
捕食关系因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故C正确。
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其恢复能力不仅与物种丰富度有关,还与其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有关系,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CO2库,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丙(消费者)和甲(大气中的CO2库)之间只能是单向箭头,A错误;甲(大气中的CO2库)和乙(生产者)之间应该是双向箭头,而甲(大气中的CO2库)和丁(分解者)之间应该是单向箭头,B错误;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C 正确;丙(消费者)的箭头应该指向丁(分解者),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弃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归还无机环境。
据此答题。
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D.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0-20年间生物总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说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向杂化发展的时期,A正确。
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40年比20-30年期间强,是因为营养结构复杂,B正确。
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C正确。
该生态系统在40-80年期间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种类应大致相同,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0.下图是金属汞通过水体后进入人体的一条途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A中的汞的浓度比生物体D中汞的浓度大B.人体中汞的浓度最小,但含量最多C.人体中汞的浓度最大,含量也最多D.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食物链的延长而富集【答案】D【解析】11.以下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都是食物链(网)B.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C.雄鸟的“求偶炫耀”是一种物理信息D.某些动物身上的特殊颜色传递出“警告”信息警示捕食者,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答案】B【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网),信息传递的渠道不一定是沿食物等含碳废物的排放,链的方向,A错误;倡导低碳生活是提倡人类活动应尽量减少CO2这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雄鸟的“求偶炫耀”是一种行为信息,C错误;某些动物身上的特殊颜色传递出“警告”信息警示捕食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D错误。
12.某海滨浅水区生长着各种海藻,还有海星、岩螺、藤壶、蛤蜊等。
藤壶和蛤蜊以海藻为食,岩螺以藤壶和蛤蜊为食,海星可以捕食藤壶、蛤蜊、岩螺等,其天敌是海鸥。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B.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C.海藻与藤壶之间存在着能量与物质循环D.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两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可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同海水深度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A正确;海星和岩螺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物质可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海鸥和海星在食物网中均有4、5两个营养级,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鼠狼捕食一只家鸡,获得家鸡体内能量的10%~20%B.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C.捕食对被捕食者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D.人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竞争食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黄鼠狼捕食一只家鸡,家鸡体内能量的10%~20%流向黄鼠狼,A错;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B错;捕食对被捕食者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C正确;人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D错。
故本题选C。
1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5.下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利用有机物,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该摸式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答案】B【解析】沼气池是利用残枝败叶、鸡粪等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产生沼气提供给人类能源。
即将残留在废弃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为人类服务,防止了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模式能使原来贮存在蚕沙、鸡粪中等不能利用的化学能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了。
但却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故A、C、D正确。
B项错,是我们应选的选项。
16.由绿色植物、兔、鼠、鹰等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由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3条,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A正确;图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都捕食鼠,因此鹰和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B错误;根据食物链分析,若鹰的数量升高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鼠的数量减少也会导致蛇的数量下降,C正确;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即图中鹰的积累量最大,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