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人教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这无疑是对氏族民主传统最严重的冲击……标志着王权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A.确立了传位于贤能人的禅让制B.开启了王位家族世袭的传统
C.最早确立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D.建立了王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这一关键信息即可排除A项;C项不正确,夏朝自禹立国时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体现的是首领职位的承接,而不是权力的专制。
可见,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项。
【答案】B
2.《诗经·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了商代统治者的说法:商的先祖“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
材料实质上反映出
A.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B.商代的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商王的祖先从事养殖业D.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现象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代对王权的神化,所以其政治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项叙述错误,神化王权不等于愚昧无知;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神化王权不等于丑化商王。
可见,符合题意的答案是B项。
【答案】B
3.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周)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开发边远地区”。
为实现材料中的“有机结合”,周代最初分封时
A.主要对商朝的后代进行分封B.首先分封对周朝有功的大臣
C.将同姓宗族作为分封的主体D.承认地方部落首领的既有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为了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自然分封那些周王自认为对周最忠心的人,而这些人自然是同族同宗的周王室子弟;A、B两项都是周代分封的对象,但既不是分封的主体,也不是分封的首选,这些人的数量较少;D项错误,地方部落首领不属于分封的对象。
可见,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4.在西周还处于部落时期,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嫡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
季历传位于嫡长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又传位于嫡长子姬发(周武王)。
这一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
A.西周常因王位继承引发政局动荡B.王位世袭制自西周开始正式形成
C.西周逐步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D.西周时期中原逐步出现分封制
【解析】A项所述“动荡”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故可排除。
B项不正确,王位世袭制开始于夏朝。
C项是正确的,在部落时期,西周还没有嫡长子继承制,但后来逐步由嫡长子继承。
D项所述分封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可排除。
5.据历史记载,西周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华夏族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反映出分封制
A.推动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融合B.使周边少数民族完全汉化
C.加快了诸侯国的社会发展进程D.使中原周边少数民族消亡
【解析】由于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地区华夏族文化,加之诸侯兼并战争也进行文化渗透,故客观上推动了中原地区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步伐。
B项错在“完全”的表述上;
C、D两项所述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A项。
【答案】A
6.“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是中国“家天下”的开始B.周代分封的对象全是王室子弟
C.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紧密结合D.周政权是垄断性的中央集权制
【解析】材料中的“宗族殖民”和“以王室子弟为主体”,说明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紧密结合;A项错误,中国的“家天下”开始于夏朝;B项错误,分封的对象还有前代贵族和功臣;D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始。
可见,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7.下图所示为《秦灭六国形势图》,这一示意图直接反映了秦灭六国时的主要方针是
A.远交近攻B.先近后远C.先北后南D.近交远攻
【解析】B项从图中所示秦灭六国的时间先后可直接反映出来。
A、C、D三项所述在图中均无法反映出来,故选B项。
【答案】B
8.“它是中国传统一元集权化模式的集大成者,强调了个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使个人权力高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尖,从而真正实现‘家天下’的基本统治方式。
”这一评论主要针对的是
A.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B.皇帝的尊严不容侵犯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解析】材料中的“一元集权化”、“个人权力”和“权力金字塔的顶尖”,都在说明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A项不符合题意,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题,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
9.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材料说明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B.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D.郡县制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秦统一后“中枢行政系统”和“分工的原则”等信息,可确定材料评论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之后再根据材料中的“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信息确定,材料说明了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A、D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C项所述御史只是中央机构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能说明中央机构整体状况。
所以答案是B项。
【答案】B
10.有史学家评论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整体观念深入到边远地区。
”下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皇权专制的加强B.郡县制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形成
C.郡县制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郡县制有利于统一的国家观念的形成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整体观念,即统一的国家观念,A、B、C三项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体观点,只有D项说明了材料所要表达的内涵,故答案是D项。
【答案】D
11.纵观许多史书的记载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这种做法
A.说明多数皇帝是比较开明的B.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C.目的在于限制丞相的权力D.反映皇权也经常受到制约
【解析】A项不正确,因为是有些皇帝“下其议”,不代表大多数皇帝。
题干中“集议”,是朝议的方式,这样可以汇聚众人的智慧,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形成统一意见或较为成熟的意见再上奏皇帝供其决策时参考,可见此举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故B项是正确的。
C项和D项均未准确反映材料的内容,与题意无关。
【答案】B
1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各部职责不仅有了明确的分工,也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皇帝集权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
C.强化了权力制约,降低了行政效率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相权,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还在加强皇帝集权之时,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与材料信息一致。
答案是D项。
【答案】D
13.隋唐时期的六部中,“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礼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的机构是
A.吏部B.礼部C.户部D.工部
【解析】吏部是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的机构。
礼部是掌管国家典章法度、宫内红白事、祭礼学校、科举考试、接待外宾等事务的机构。
户部是掌管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机构。
工部是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品等等的机构。
故选B项。
【答案】B
14.《文献通考》载:“今……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扩大财源)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材料主要反映出
A.秦汉时丞相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明确B.唐朝丞相的职权更有利于皇权专制
C.宋代分割相权导致了官僚体系紊乱D.清朝的丞相只是虚位而无实质权力
【解析】宋朝时对三省的职权进行了分割,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财政权,从而导致了中书省不知国家的军事和财政状况,使官僚体系的管理出现了如材料所述的紊乱局面。
秦汉、唐朝时期均未设置枢密使、三司使等机构,故可排除A、B两项;D项本身所述有误,因为清朝没有丞相一职。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15.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削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
”文天祥在此强调的是
A.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B.中央政权软弱无力
C.强化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D.喜好发动对外战争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威胁,但造成国家的贫弱,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A、B两项与宋代的史实不符,宋代通过强化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危害;材料所述对外战争是周边少数民族对宋发动战争,而非宋主动发动对外战争,可见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是C项。
【答案】C
16.右面的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明了
A.郡县制因不利于统治而被废除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
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得到消除
【解析】漫画中的信息是代中书省去管理地方,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度,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A、B两项与漫画的主题不符;D项叙述错误,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
所以答案是C项。
【答案】C
17.史载: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需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这说明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已彻底崩溃B.九品中正制日益腐朽
C.中正的评议功能已丧失D.血统是任官的唯一依据
【解析】A项的表述不正确,隋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才瓦解,被科举制取代。
B项符合题意。
C项不正确,应该是中正的评议尽管是“例行公事”而已,但其评议功能依然存在。
D项不正确,除了血统外,还有“名位”、“姓族”。
故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
18.右面是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中记载的601名中榜进士社会阶层来源的对比示意图。
其主要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宋代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B.平民阶层有望执掌宋代国家的最高权力
C.贵族官僚阶层已在宋代社会中完全消失
D.科举选拔推动了平民向上层社会的流动
【解析】依据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平民阶层成为宋代科举选官中的主体,说明平民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性加大;A项错误,平民做官人数的增加,并不等于政府成为平民政府,尤其是在封建时代,政府仍是地主阶级的政府;B项错误,宋代的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平民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掌握国家最高权力;C项叙述错误,示意图中仍有贵族官僚。
答案是D项。
【答案】D
19.据现有策论(注:对当时社会政治献策的文章)和对策完整的殿试卷资料显示,在清朝110多次科举考试中,策问有关军事的近30次,约占1/4。
这表明清朝科举制度A.非常重视对现实的关注B.繁多科目中以军事最重
C.因八股取士而无实际意义D.是古代最公正的选官制度
【解析】A项全面反映了军事“策问”和“策论”等信息。
B项不正确,军事只占四分之一。
C项错在“没有实际意义”上,清朝科举有一定的意义。
D项不正确,其所述“公正”在材料中无法反映出来。
【答案】A
20.明太祖曾指出:“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
”这表明明太祖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认为治国需依靠贤能丞相
C.注重依靠贤能官员去治国D.主张皇位要传给贤能子嗣
【解析】题干中明太祖强调的是治理天下不能靠皇帝一人,要选拔贤能的人辅佐皇帝。
其选贤的目的不涉及皇位继承以及否定君主专制问题,其选拔贤能的人并不一定就是选拔丞相,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C项。
【答案】C
21.右图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中的一幅截图。
这一画面主要反映了
A.明朝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及职能
B.清朝两百多年国家统治机构状况
C.明清时期故宫里所设机构的演变
D.明朝行政、议政、决策民主化特征
【解析】从图片中“内阁”、“三司”等机构的设置可看出A项是正确的。
B项不正确,清朝前期沿用明朝的官制,但后期有重大调整。
C项不正确,因为图中不仅有设在故宫里的中央机构,还有分设在各地的地方行政机构。
D项错在“民主化”的表述上,因为明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无“民主化”特征。
【答案】A
22.《明史·陈循传》载:“帝(明景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票拟)。
”由此可见,明代
A.内阁大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内阁大臣的职权高于前代宰相
C.内阁大臣完全代行了丞相的职责D.内阁大臣只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景帝欲更换太子而贿赂内阁大臣,让其能顺利遵旨票拟,说明内阁大臣对皇帝的权力有所制约。
内阁一直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只充当皇帝的顾问,与过去丞相的权力不可同日而语,B项“高于”一说、C项“完全代行”一说明显错误;内阁大臣主要是顾问角色,D项也不正确。
答案是A项。
【答案】A
23.下面是北京故宫中军机处外的一段文字介绍,在这段文字介绍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是
A.军机处最早的名称B.军机处设立的根源
C.军机处掌握决策权D.军机处的政治地位
【解析】A项不正确,军机处最早叫军机房。
B项也不正确,材料中只交待了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
C项不正确,军机处开始是军事机构,后来成为政务机构,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D项是正确的,图片中有“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的表述。
【答案】D
24.清代梁章钜所著《枢垣记略》记载:“军机处缮写谕旨……皆载所奉之年月日,径
由军机处封交兵部捷报处递往。
视事之缓急,或马上飞递,或四百里,或五百里,或六百里,或六百里加紧,皆于封函上注明。
”这充分说明了
A.军机处办事效率高B.军机处唯皇命是从
C.军机事务高度机密D.军机大臣职高权重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径由”、“递往”和“缓急”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军机处具有办事高效的特点;B、C、D三项尽管是军机处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不符合题意。
可见,符合题意的答案是A项。
【答案】A
25.有人称,清代军机处是一个“一不四无”的政权机构,即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且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
军机处的“一不四无”特点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B.反映出其行政效率低下
C.便于破格提拔有用人才D.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解析】军机处“一不四无”的特点,使得不管是军机处整体,还是军机大臣,都不能拥有独立的实际权力,便于皇帝控制,防止了大臣专权,所以有利于加强皇权;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可见,符合题意的答案是A项。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及与周王室的关系
诸侯国与周王室关系地理位置
晋同姓今山西
卫同姓今河南北部
鲁同姓今山东南部
齐功臣今山东北部
宋商朝后裔今河南南部
燕同姓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西周)封建时代的分封制是一种契约关系……孔子可以周游列国。
孔子是自由人,他可以与任何诸侯通过订立契约,建立君臣关系。
这种关系是相互的。
臣对君有义务,但君对臣也有义务。
双方的权利、义务相互依赖。
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可解除契约,甚至起而反抗。
——《儒家的理想中有没有民主自由》
材料三周朝……受封的姬姓王孙公子和姻亲贵族以中央王朝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走上新开拓的广袤土地,代表周天子直接统治其他民族地区,并履行其“以藩屏周”的使命。
……周初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中原地区原有的氏族部落壁垒,将中央王朝的统治伸展到了中原各地,也将周人的文化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序幕,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与各诸侯国君的契约关系的特征。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周分封制起到的作用。
(4分)
【解析】
【答案】(1)特点:分封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4分)
(2)特征:自由;对等。
(4分,言之有理即可)
(3)作用:扩展了周的疆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推动了周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范形式。
虽然战国已经是贵族政治向君主专制的转变期,汉承秦制,但汉代仍不失帝国模式的试验期。
……帝国初期宛似战国的分封制给帝国造成了不少麻烦……是不成熟的帝国体制的体现。
——摘编自《酷吏与游侠的时代》
材料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三郡县制联结的是“君”、“民”之间的关系,即君主(中央)、郡、县以及县以下的乡、里、聚或者连、闾等基层组织(民)之间层层宰制的权力控制关系,这种权力控制关系的两端即“君”与“民”。
因此分封制的衰落和郡县制的兴起,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管理的问题……郡县制作为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地缘因素的崛起,在一定程度突破了政治治理中传统的血缘宗族因素。
……郡县制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帝国初期导致“帝国体制”不成熟的原因。
(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3分)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郡县制实行的主要意义。
(6分)
【解析】
【答案】(1)原因:秦朝灭亡原因的错误认识;周代分封制影响犹存;制度初创时期不成熟的探索。
(3分)
(2)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3分)
(3)意义:破除了地方管理中的血缘宗族因素,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起新型的国家体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晋代中枢机构“三省”已逐渐形成。
尚书省组织比汉魏严密,有以太傅录尚书事的官职,大权独揽,称“录公”。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西晋时代已见雏形》
材料二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
至晋,始置门下省。
南北朝皆因之。
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
——《旧唐书·职官志》
材料三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摘编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四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宋)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遂为定制。
——《宋会要·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六部制形成的主要过程。
(2分)
(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唐朝以“他官居宰相职”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对三省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制度的最后归宿及原因。
(6分)
【解析】
【答案】(1)秦汉萌芽,西晋形成雏形,南北朝继承发展,隋唐完备。
(2分)
(2)原因:晋代以来尚书省大权独揽;(1分)唐朝时三省长官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威胁;(1分)以他官居宰相职,可以牵制三省长官,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分)
(3)措施及目的:增加宰相的人数,进一步削弱相权。
(2分)归宿: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分)原因:借口宰相乱政,实为强化皇权专制。
(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故(汉代)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若于此等政治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下册)》
材料二两汉时所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情况
材料三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三省权力互相制约。
……不论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
……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