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习俗
亳州民俗作文
![亳州民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3b6a9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d.png)
亳州民俗作文
在亳州,有着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迎财神、送灶神、打五更、“扒龙船”等。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其中的一个风俗——“扒龙船”。
在我们亳州,每到农历正月十二、十三或者十五这两天,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去参加“扒龙船”。
为什么要选在这两
天呢?因为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二、十三或者十五,这天正是龙抬头的日子。
这个节日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会在这天早早地吃完饭,拿着小板凳,聚集在家门口,一边往家门口看,一边大声地说:“吃龙船饭了!”有句老话叫:“龙不走百步远”,意思就是在龙抬头的时候去看它最好不过了。
这一天的下
午三点左右开始“扒龙船”,到了晚上六点左右结束。
我们亳州人的风俗习惯是:一般在“扒龙船”这天早上九点左右吃过早饭后就会去河边看船。
这一天里人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坐着小船出发去河边看龙船。
当你来到河边时你会发现好多人在那里等着看龙船呢!
—— 1 —1 —。
安徽亳州习俗有什么
![安徽亳州习俗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ab95ff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5.png)
安徽亳州习俗有什么安徽亳州习俗有什么亳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灿若星晨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文人墨客。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安徽亳州习俗有什么,希望有所帮助!安徽亳州节令习俗(一)春节农历正月初十,当地旧俗称“过年”。
这天五更起床,先放开门炮,而后净手、焚香、点腊烛;男女穿新衣。
下汤(下扁食)时,放鞭炮。
饭菜做好后,不食。
首先全家叩拜天地,保佑全家平安,而后再向祖宗牌位、尊长叩头拜年。
饭后,全家主要成员带着火纸、鞭炮、祭品(酒、肉、果品等)到祖坟拜年。
返家后,到同族邻居家给长辈行叩头礼,平辈互相同好。
各家备麻叶(一种油炸食品)、花生、瓜子、麻糖等食品招待,至亲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
拜年以午前为度,午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初二,带大馍、点心、麻糖等礼物到外祖父家,初三到姑母家,初四到岳丈家拜年。
如误期,见面时需说明原因,否则受责。
走亲戚、串朋友至正月十五日。
城镇商店初五开始营业。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农村叫“小年下”。
元宵晚上,屋内焚香、点腊烛,晚餐吃元宵。
门外面挂灯笼,放焰火,不论城市和农村,均灯火通明。
灯笼式样品目繁多,有“红火炭”(用竹蓖扎的用红纸糊的灯笼)、走马灯、纱灯、龙灯、凤灯等等。
当晚放焰火,大型焰火是群众集资办的,也有各家自行购买的。
在屋外跑动燃放。
建国后,迷信习俗废除,挂灯笼、放焰火、吃元宵之俗尚存。
80年代,高跷、“鬼会”、小车干旱船、戏剧等,均到街头演出。
(三)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围仓。
“围仓”即用青灰在院子里打麦场里撒成圆圈,最少要围三圈,中间放一撮五谷杂粮,用土或砖头盖住,以此祈求丰收。
这天早晨,家家吃煎饼、大馍。
歌谣云:“二月二龙抬头,打着犁子赶耕牛,大囤尖,小囤流。
”建国后,农村仍有这一传统的习俗。
(四)清明节清明节,男女盛装,携带祭品,远足郊外,添坟祭祖,俗称“扫墓”。
在家里插柳招魂,以表示纪念。
亳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亳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b0e22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c.png)
亳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亳州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一个充满古老文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亳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亳州的几个典型风俗习惯:一、宴席礼仪亳州人非常重视传统的宴席礼仪。
在亳州的传统宴席上,主人会按照一定的仪式给客人倒酒,而客人则要恪守礼仪,接过酒杯后要轻轻敬意地碰一下桌面,以示尊敬。
亳州人还注重言辞,会在互相敬酒时用一些吉祥的话语,祝福对方。
二、汉服文化亳州是中国汉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服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友好使者”。
在亳州,许多市民仍然坚持穿汉服的习惯。
无论是参加婚礼、庆典还是其他重要场合,亳州人都喜欢穿着汉服,展示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龙船游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亳州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船游行活动。
龙船游行是亳州的传统习俗之一,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在游行中,龙船高举龙旗,船上船下一片欢声笑语。
这项活动不仅丰富了亳州人的文化生活,也增加了城市的知名度。
四、诗书传家亳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亳州人对文学艺术非常热衷。
亳州的许多家庭都有传家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父辈或祖辈留下的。
在传统家庭中,亳州人注重培养子女的文学修养,他们鼓励子女学习诗书,并在家庭中传承文学艺术。
五、古乐演奏亳州是中国古乐的发源地之一,亳州人对古乐的演奏和欣赏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亳州都会举办传统的古乐演奏活动,如皮鼓、竹乐等。
这些古乐表演不仅吸引着亳州本地民众,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总结:亳州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每一项都代表着亳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无论是宴席礼仪、汉服文化、龙船游行、诗书传家还是古乐演奏,都展现了亳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
亳州的风俗习惯既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
在未来的发展中,亳州人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风俗习惯,让亳州文化的光芒继续照亮我们的生活。
安徽亳州结婚规矩
![安徽亳州结婚规矩](https://img.taocdn.com/s3/m/84ccc632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0.png)
安徽亳州结婚规矩1、选一套受到社会认可的结婚仪式安徽亳州的结婚仪式一般会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举行,家家根据世代积淀的习惯和传统来形成自己的结婚形式,但是大多数家庭都会按照丁酉婚礼、金蟾结婚、白喜堂等等传统仪式举行结婚仪式。
2、请新房亳州的结婚很重视传统文化,新房的请仪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如果男方的家人要下山,一般会近亲算命来帮助光宗耀祖,而如果是男方提议到女方家里请新房,仪式上,男方还会给原始新房准备一套大礼,以示告知对方家人,他们的女儿将要归入他家。
3、新房介绍给男方家人当男方家里近亲,比如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到女方家里拜访时,人家就会向未来新房子介绍女方家里的人,男方家人也会将自己的家庭背景,关系等等向新房介绍,此时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礼物。
4、订完婚仪式当两家的新房介绍完毕,父母双方当面约定成婚日期,进行后续婚礼流程安排等,此时一般男方家里会拿出一些象征性礼物,表达出新婚家庭的祝福及同兴。
5、安排彩礼一般在新房们成婚完婚礼后,就会进行安排彩礼,由男方家里准备,包含礼金、礼品、贴聘金等等,男方礼金一般会略高,但是彩礼也要经过新房双方及父母双方同意,以保齐全家的和气。
6、安排结婚仪式结婚仪式安排很多,可以根据家庭情况选择不同的仪式,安排进行,比如私家宴席、操香囊、新房介绍活动等,仪式进行的当晚,一般男方家里都会准备贴聘金及礼金交给新房双方,祝大家新婚快乐。
7、新床入家当新房经历了传统仪式及安排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安排新床入家,这种仪式也很重要,家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习俗来确定安排,如老子引路、礼六旗、扫堂等等,仪式完毕之后,新房就可正式入行夫家了。
8、安排拜堂及新房面见家长拜堂、新房面见家长等仪式,也是家家中间要完成的仪式,一般新房在仪式前都会进行准备,拜堂的时候,新房一般都会抱着礼物,先面见家长,表示尊敬,以示新婚家庭和气。
9、完婚礼最后,新房家家将安排举行完婚礼,对于完婚礼,也是家家传统,根据情况安排,新房家家可以先封存痕迹,再一起参加一个旅行,或者到公公母母家的院子里安排完婚礼,邀请亲友来参加,表达新婚家庭的祝福之意。
亳州春节的风俗
![亳州春节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006f4dd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8.png)
亳州春节的风俗亳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
每到春节,亳州的街道上都会充满浓浓的年味,人们会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俗和习惯。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亳州春节的风俗。
一、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亳州人也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特别的活动。
在这一天,一些人会在家里祭拜祖先,有的人则会去寺庙烧香,还有一些人会吃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用大米、红豆、花生、枣等多种材料熬制而成的粥,既有营养,又有美味,是亳州人这一天必不可少的食品。
二、年夜饭每到除夕,所有的家庭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餐。
年夜饭的菜品丰富多样,包括鱼、肉、蔬菜等,在亳州,人们还会准备一些传统的菜品,如“炸年糕”、“炒年货”等。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共同享用这一美食,寓意团圆、幸福和美好。
三、贴春联在春节期间,亳州的每个家庭都会贴春联,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
春联是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的,对联通常写在门上,横批则写在门头。
春联的内容通常是祝福、吉祥和幸福的话语,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生活幸福。
四、放烟火放烟火是亳州春节期间最为普遍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除夕夜,人们会在街道上放烟火,烟花爆竹的声音响彻整个城市,璀璨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和热闹。
五、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亳州人都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这是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的方式。
在拜年过程中,人们会互相祝福,送上红包和礼物,表示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
六、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亳州春节期间最为盛行的民间艺术表演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在街道上表演狮子舞和龙舞,舞者身穿彩色的服装,手持长竿,舞动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
这种表演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气氛,还能够展现出亳州人民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
总之,亳州春节的风俗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人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习惯。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亳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亳州的民间艺术形式有哪些?
![亳州的民间艺术形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d68985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d.png)
亳州的民间艺术形式有哪些?一、银雕艺术银雕艺术是亳州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利用精细的银丝制作各种精美的饰品、器物和工艺品。
银雕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常常以生动的动物形象和自然景观为题材,给人一种纤细而华贵的感觉。
银雕艺术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还体现了亳州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技艺传承。
二、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亳州地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
皮影戏以纸膜剪影为媒介,通过灯光的照射,将故事情节呈现在白色的幕布上,配以音乐和唱词,形成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亳州的皮影戏以其精湛的剪影技艺和丰富的剧情内容而闻名,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草编艺术草编艺术是亳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技艺。
它利用各种草类植物的茎叶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和工艺品,具有很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
草编作品造型各异,有的犹如山水画般的自然景观,有的则是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展现了亳州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切热爱。
四、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在亳州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纸张为媒介,利用剪刀将各种花草、动物等形象剪出来,形成精美的纸艺作品。
亳州的剪纸艺术形式多样,有的注重细腻的线条表现,有的则追求简洁而富有力感的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五、竹编艺术竹编艺术是亳州地区深受欢迎的一种民间工艺技艺。
它以竹子为原料,通过编织、绞合、捆扎等方式,制作出各种实用的器具和装饰品。
亳州的竹编技艺精湛,成品有着高度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深受市场和民众的喜爱。
总结:亳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
从银雕艺术到皮影戏、草编艺术、剪纸艺术以及竹编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既展现了亳州地区的独特风情,也体现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间艺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对亳州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亳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亳州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市场和社会认可,为亳州地区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毫州的风俗作文
![毫州的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dc7c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c.png)
亳州的风俗作文民族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传说、传统工艺、饮食习惯、民间传统娱乐方式等。
当然,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商业都会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简单来介绍下我家乡的文化。
亳州的民俗文化:一、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在诸多节日中,以春节最为隆重。
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
其他的诸如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
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例如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
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围仓。
“围仓”就是用青灰在院子里打麦场里面撒成圆圈,最少要围三圈,中间放一撮五谷杂粮,用土或砖头盖住,以此祈求丰收。
也算是我奶奶这一辈人心里的信念。
这天早晨,家家吃煎饼、大馍。
记得小时候奶奶还曾告诉说:“二月二龙抬头,打着犁子赶耕牛,大囤尖,小囤流。
”直到现在,农村还有这一传统的习俗。
二、民间传说春节农历正月初十,当地旧俗称“过年”。
说起“年”,倒还有个传说故事。
民间曾传说“年”是古代传说中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就这样村子里几乎被“年”杀害光了,只有一个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安然无事。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这个可怕的怪兽的方法。
从那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
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三、传统工艺民间传统工艺也有很多,例如纸扎、民间工艺、剪纸艺术、刺绣、糖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糖人。
说到这我很怀念小的时候。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每次去街上奶奶都会给我买个糖人吃,每次我都嚷嚷着一定要小兔子的那个。
奶奶背着我嘴里哼着歌,而我在奶奶背上吃着甜甜的糖人,仿佛那一刻我身边的一切都是甜的。
奶奶一脸褶子看着也很幸福。
后来长大了听人们说制作糖人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
亳州风俗
![亳州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87ecd4f3f61fb7360b4c6534.png)
亳州一些风俗(因为我们亳州北部的人口流动很大,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仅存的有特色的地域性的很少,有的也只是和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像腊八吃腊肉、过年吃饺子、元宵夜挑花灯等等,而且问了许多老人也不知道由来,他们也只是按照前人的做法去做。
所以在这只能枚举些,不能够说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无从谈起它们的影响。
)1送油亳州嫁女习俗,女儿结婚的第二天,女儿的父亲或兄长拿擦头油(化妆品)、鞋子、女婿的见面礼等物到女婿家去看望,女婿的父母盛情款待,称为送油。
2 开脸也称绞脸,是亳州当地女子结婚时的习俗。
女子结婚的第二天,有两个成年已婚妇女,用粉涂在新婚女子脸上,然后用两根细线把新婚女子脸上的汗毛绞掉,证明该女子已告别姑娘,步入妇女行列。
3 铺床亳州结婚习俗。
儿子结婚的头天下午,用数名父母双全的男童将新婚床上用品一样一样抬到床上铺好,边铺边奏乐,放炮竹,一般新婚床上还放一些砖块等物。
床铺好后三天不得整理床铺。
4 送花亳州嫁女习俗,女儿结婚第一天的春节前夕,女孩的父亲或兄长带着女儿用的鲜花或绢花、鞭炮及礼品到女儿家看望,称为送花。
5 上灶亳州当地女子结婚习俗。
结婚的第二天早晨,新婚女子要起早生火做饭,俗称上灶。
证明该女子勤快,并正式成为男方成员。
一般早饭后还要上坟祭祖。
6波汤亳州丧葬习俗。
长辈死去三天,孝子们抬一桶,内装清水,拌一点白面,一孝子手执铁勺(一般为长媳),围着尸体边走边泼面汤边祷告。
一般要绕尸体正走三圈,反走三圈,然后离开尸体向大门前的主要道路走去,将剩余的面汤倒到主要道路路口,以示让死者吃饱,正式踏上去阴间的道路。
刘永。
亳州的特色
![亳州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4fcc9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a.png)
亳州的特色
亳州位于安徽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具有许多独特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亳州的特色:
1.古井贡酒:古井贡酒是亳州的名优特产,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以其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赞誉。
2.芍药:亳州盛产芍药,是全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基地,被誉为“中国芍药之乡”。
芍药是亳州的市花,每年5月下旬,亳州会举办芍花文化旅游节。
3.牛肉面:亳州牛肉面是当地的特色小吃之一,以其汤浓味美、面条筋斗滑爽、选用当地优质牛肉为原料而著称。
4.道源湿地公园:道源湿地公园是亳州市的城市绿肺,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樱花、海棠、桂花、玉兰等花卉,以及建有各种主题的园林小品,是一处集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公园。
5.历史文化:亳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
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一代圣哲老庄的故里,道家文化源远流长。
此外,亳州还是华佗的故里,中医文化博大精深。
6.古城墙与护城河:亳州古城墙保存完好,护城河环绕四周,再现了古代城市的韵味。
游客可以步行或骑车游览古城墙和护城河,领略古代城市的防御工事和建筑风格。
7.蒙城涡河大桥:蒙城涡河大桥是一座景观桥,横跨涡河两岸,
连接着蒙城老城区和新城区。
夜晚时分,涡河大桥灯光璀璨,成为亳州夜景的代表之一。
8.白酒文化:亳州是中国白酒的重要产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白酒文化传统。
当地出产的白酒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总的来说,亳州以其独特的酒文化、芍药文化、牛肉面文化、古城文化等而闻名。
亳州民俗
![亳州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f87a82cad5bbfd0a795673c0.png)
亳州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民俗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传说、传统工艺、人生礼仪、饮食习惯、日常禁忌、婚丧嫁娶、宗教巫术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形态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在社会发展中意义深远。
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商业都会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有多姿多彩的传统娱乐方式:一、华佗五禽戏: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华佗依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脉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在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
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华佗五禽戏发源于亳州,长盛不衰,经历朝历代的变迁,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二十多种不同版本。
二、传统戏剧二夹弦:二夹弦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解放后在亳县(今亳州)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节奏轻柔明快,表演贴近生活,和梆剧一样深受人们喜爱。
梆剧(又称豫剧)是亳州特色剧种,传统剧目多达四百多个,有《李天保吊孝》、《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
另外,杨金贵和鲍志安的相声也是亳州的历史传奇。
三、亳州最值得一提的娱乐方式:三斗(被称为“民间三乐”)。
即斗鸡、斗蟋蟀、斗鹌鹑,根据季节的不同,所斗的种类不同,春天斗鸡,秋天斗蟋蟀,冬天斗鹌鹑,其中斗鸡品种独特,过程很具观赏性。
四、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的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演出,人物各式各样,场面壮观,是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亳州高跷不仅独具特色,且技艺高超。
据传,十八里集(地名)有一位施先生,踩高跷站在八张方桌叠起的高台上,双手捧一簸箕米,倒折而米不撒,人送绰号“倒拐”。
五、肘搁: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座子”多由体格强壮的回民(回族尚武)担任,“架子”则多由小孩担任,与广东的抬搁类似。
家乡的风俗安徽毫州作文
![家乡的风俗安徽毫州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4f152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b.png)
家乡的风俗安徽毫州作文亳州,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每次想起亳州,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那熟悉的街道、亲切的乡音,还有独特的风俗,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
在亳州,有一个特别热闹的节日,那就是春节。
一进入腊月,亳州的大街小巷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
首先就是腌制腊货。
我家的小院里,挂满了一串串的腊肉、腊肠。
那猪肉都是精挑细选的,肥瘦相间。
妈妈会把肉切成均匀的长条,撒上盐、花椒、八角等调料,然后用力地揉搓,让调料充分渗透到肉里。
接着,把肉放进大缸里,压上大石头,腌制上几天。
等到拿出来晾晒的时候,那肉已经变成了暗红色,油光发亮,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路过的人闻到这味儿,都忍不住咽咽口水。
除了腊货,还要蒸馒头。
这可是个大工程!提前几天,妈妈就会把面发好。
到了蒸馒头的那天,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
大家围坐在案板前,有的揉面,有的做馒头,有的负责把馒头放进蒸笼。
我最喜欢的就是做馒头的环节,看着大人们把面团揉成各种形状,有小兔子、小刺猬,还有胖乎乎的小猪,简直太有趣了!馒头蒸熟后,热气腾腾地从蒸笼里拿出来,那白白胖胖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
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
妈妈会在灶台上摆上一些糖果、糕点,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我们家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打扫卫生、贴春联、挂灯笼。
我总是跟着爸爸后面,帮忙递东西。
贴春联的时候,爸爸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扶着梯子,仰着头看着爸爸认真地把春联贴好。
那红红的春联,就像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红红火火,充满希望。
除夕夜,是最让人期待的。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
亳州的年夜饭可讲究了,有红烧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红烧肉,寓意着红红火火;还有饺子,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
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欢声笑语,互相说着祝福的话。
吃完饭,就到了我最期待的发红包环节。
风俗习惯之亳州篇
![风俗习惯之亳州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4a51cada38376baf1fae34.png)
风俗习惯之亳州篇亳州地处华北平原,历史悠久,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其风俗习惯的传承变迁基本上与我国汉民族的风俗演变相一致。
饮食上,它与华北平原的其它地区无太大差异,主要以粮食(小麦、稻谷)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亳州的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亳州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的产地。
得天独厚的井水资源,悠久的酿酒历史,深厚的酒文化,使古井贡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亳州又是药都,每年春夏,芍药花开,片片芬芳带来美景春色的同时,亦是入药的好材料。
传统节日方面,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千百年来传承不衰。
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此外,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节日,如饮食业要祭拜灶神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汉民族的通例。
婚丧嫁娶上,也基本无甚特殊之处。
以丧葬礼仪为例,基本由送终、抱死讯、守灵、入殓、出殡(泼汤)组成。
治丧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称为“做七”、“七七”为最后一个“七”,称“断七”。
其中“五七”一次最热闹,一般请来道士做“五七”道场。
亲朋好友都到齐,办“五七”饭。
一百日到来做百日祭祀,后每隔一周年祭祀一次“周年”,三年为止。
每十年做阴寿祭祀,到百岁为满百止。
旧时,亲属丧服、死者穿戴、随葬冥器等都多有考究,今天详细知晓的人已不多。
但一些习俗如在死者口中塞入钱币等至今仍是惯例。
建国以来,提倡简办丧办,后国家一律推行火葬。
由于长期的习俗以及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孝悌观、对土地与生俱来的感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起初很多人选择变相土葬(火葬后将骨灰盒放入棺木中入土)的做法,这些情况在今年来已经大大好转,大多数人都渐渐习惯了火葬治丧。
安徽亳州家乡文化习俗作文1000字
![安徽亳州家乡文化习俗作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207d93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a.png)
安徽亳州家乡文化习俗作文10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安徽亳州家乡文化习俗作文1000字篇1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清明节亳州的习俗
![清明节亳州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6157e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1.png)
清明节亳州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大致可以分为祭祀祖先、扫墓、赏春游玩、吃清明食品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祭祀祖先。
在亳州,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或墓地,祭拜并献上鲜花、纸钱、食物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先人的崇敬之意。
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祭祖,特别是在当地农村,人们还会在祭拜祖先的同时,燃放爆竹,烧香烧纸,认真做好祭祀仪式。
其次是扫墓。
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而踏青就是为了扫墓而去。
在亳州,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会整装出行,前往坟墓,用手、竹苇或者是扫帚等清理坟地,清除杂草和落叶,并把墓碑、墓志铭擦拭干净,也意在以此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之情。
同样,在扫墓之后,人们也会在墓前祭拜祖先,为过世的亲人摆放鲜花、点燃香烛,倾诉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赏春游玩的好时机。
在亳州,清明节之际,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树木吐翠,百花争艳,人们会纷纷外出游玩,尤其是一些风景秀丽的名胜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比如,亳州市东湖公园、雄县的碧水、宏安寺、大观楼等地,都成了清明节游客游玩的热门去处。
人们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游山玩水,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和优美。
最后,清明节当天亳州人还有吃清明食品的传统。
清明食品主要是青团、清明粑粑等。
在亳州,人们在清明节总要吃青团。
青团是用糯米做成的糯米团,外包裹着鲜花叶,是清明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节日的团圆和平安。
在清明节当天,吃了青团,人们更觉得家庭其乐融融,心情愉悦。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种称为清明粑粑的糕点,口感软糯,清甜可口,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除此之外,在亳州,清明节还有一些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比如在清明节这天,人们喜欢踏青、荡舟、插柳、赛龙舟等。
其中,插柳是一种特有的清明习俗,人们在清明节当天都会插上一束柳枝,寓意招财进宝,生活兴旺。
当然,在一些现代公园和景区,也会在清明节举办荡舟比赛,赛龙舟,舞龙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亳州清明节的习俗
![亳州清明节的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13c72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0.png)
亳州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很重要的一个,它明确了每一年祭祖的时间。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献花、祈福,缅怀已故亲人和祖先,也有的地方会举行一些纪念活动和文化表演。
在亳州,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扫墓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也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亳州,清明节当天,人们会结伴前往祖先的坟墓,为他们的亲人打扫墓地,献上花圈、鲜花和食物,祭拜祖先。
人们会在坟前祭拜三次,给已故的亲人磕头,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人们对先人的一种怀念和缅怀的方式。
●踏青踏春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亳州的清明节习俗南踏山、北游水,边踏春边赏花。
亳州是一个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城市,大别山脉气候清新,山花烂漫,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踏青。
在清明节这一天,很多家庭都会出游踏青,去郊外或者公园里赏花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感受春天的气息。
●放风筝在亳州,清明节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放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习俗,风筝是古老的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放风筝,特别是孩子们更是热情高涨。
他们会在田野或者公园里放风筝,追逐着五彩缤纷的风筝,欢乐的笑声不绝于耳。
●吃青团清明节有一个特色小吃叫做青团,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也是清明节必吃的美食。
青团是将糯米、豆沙等原料搅拌均匀成团,再包上嫩绿的艾叶蒸熟而成。
清明节当天,人们会亲手制作青团,为祭祖活动增添几分喜庆和美味。
●赏桃花亳州的清明节习俗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赏桃花。
清明节时节,桃花盛开,粉白的花朵如云如雪,片片花瓣飘落,落英缤纷,生机盎然,似乎在述说着春天的故事。
人们在清明节时,会到桃花树下赏花,感受春天的美好,也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祝愿。
●打马球清明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耕时节,是农民们开始耕作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项习俗就是打马球。
据了解,清明节打马球是古代历代帝王的爱好,每到清明节,他们都会举办盛大的打马球比赛。
毫州的习俗作文
![毫州的习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64b9c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d.png)
毫州的习俗作文亳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城市,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它们宛如岁月长河中闪耀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亳州,有一个习俗特别有趣,那就是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庙会。
这一天,整个城市仿佛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庙会前夕,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会翻出压在箱底的崭新花布,坐在窗前的缝纫机前,“嗒嗒嗒”地为我缝制漂亮的新衣。
妈妈则会在厨房里准备各种美食,那香甜的味道弥漫在屋子里,让我的口水止不住地流。
到了庙会当天,天还没亮,我就被兴奋的父母从被窝里拽了出来。
穿上新衣,吃过早饭,一家人便欢欢喜喜地出门了。
刚走到大街上,那热闹的场景就把我惊呆了。
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糖葫芦的,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有卖玩具的,五颜六色的玩具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卖手工艺品的,那些精美的剪纸、竹编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人群熙熙攘攘,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我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生怕被挤丢了。
走着走着,一阵悠扬的戏曲声传入了我的耳朵。
原来是戏班子在搭台唱戏呢!台下坐满了观众,他们有的嗑着瓜子,有的喝着茶水,听得津津有味。
我听不懂戏词,但那优美的唱腔和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还是让我看得入了迷。
再往前走,就是各种游乐设施了。
旋转木马、碰碰车、海盗船……每一个都让我心驰神往。
爸爸给我买了票,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旋转木马。
木马缓缓地旋转起来,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中,感觉自己就像童话里的公主。
玩累了,一家人就找个地方坐下来品尝美食。
亳州的美食可真是数不胜数,有亳州牛肉馍、油炸馍、嘛糊……我最喜欢的就是牛肉馍了。
刚出锅的牛肉馍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上一口,满满的牛肉香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美食和游乐,庙会上还有许多民间艺人在展示他们的绝活。
有捏面人的,只见艺人手中的面团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有画糖画的,那糖浆在艺人的手中变成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还有吹糖人的,那一个个糖人晶莹剔透,让人爱不释手。
亳州风俗作文
![亳州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0749b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9.png)
亳州风俗作文哎呀呀,亳州的风俗可真有趣啊!嘿呀,让我来给你讲讲吧!亳州的祭祀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天南岳大帝庙会”。
每年农历四月,人们会在庙会上向南岳大帝祈福,祈求平安和丰收。
在庙会上,人们还会有各种表演和游戏活动,如舞狮、走钢丝等,热闹非凡。
此外,亳州还有许多其他祭祀活动,如祭祀祖先、祭祀土地等,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崇敬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亳州的婚嫁习俗也十分有趣。
结婚前,女方会给男方制作精美的嫁妆,包括衣服、鞋子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马去接新娘,整个过程十分热闹。
在婚宴上,人们会开心地喝酒、唱歌、跳舞,共庆新人的喜事。
同时,婚礼上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新娘要与新郎在用红布围起来的鸳鸯床上拼酒,以示对幸福生活的祝福。
亳州的节日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亳州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放起灯笼和烟花,举行龙舞和狮舞等传统表演。
此外,亳州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到节日,亳州的街道上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看。
亳州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
传统的皮影戏是亳州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表演形式。
皮影戏以手工制作的皮影为媒介,通过灯光照射,将影子投射到白色布幕上,讲述着各种传统故事。
此外,亳州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绣球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亳州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
嘿嘿,亳州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有机会去亳州,一定要去体验一下这些独特的风俗文化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亳州民风习俗节令习俗(一)春节农历正月初十,当地旧俗称“过年”。
这天五更起床,先放开门炮,而后净手、焚香、点腊烛;男女穿新衣。
下汤(下扁食)时,放鞭炮。
饭菜做好后,不食。
首先全家叩拜天地,保佑全家平安,而后再向祖宗牌位、尊长叩头拜年。
饭后,全家主要成员带着火纸、鞭炮、祭品(酒、肉、果品等)到祖坟拜年。
返家后,到同族邻居家给长辈行叩头礼,平辈互相同好。
各家备麻叶(一种油炸食品)、花生、瓜子、麻糖等食品招待,至亲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
拜年以午前为度,午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初二,带大馍、点心、麻糖等礼物到外祖父家,初三到姑母家,初四到岳丈家拜年。
如误期,见面时需说明原因,否则受责。
走亲戚、串朋友至正月十五日。
城镇商店初五开始营业。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农村叫“小年下”。
元宵晚上,屋内焚香、点腊烛,晚餐吃元宵。
门外挂灯笼,放焰火,不论城市和农村,均灯火通明。
灯笼式样品目繁多,有“红火炭”(用竹蓖扎的用红纸糊的灯笼)、走马灯、纱灯、龙灯、凤灯等等。
当晚放焰火,大型焰火是群众集资办的,也有各家自行购买的。
在屋外跑动燃放。
建国后,迷信习俗废除,挂灯笼、放焰火、吃元宵之俗尚存。
80 年代,高跷、“鬼会”、小车干旱船、戏剧等,均到街头演出。
(三)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围仓。
“围仓”即用青灰在院子里打麦场里撒成圆圈,最少要围三圈,中间放一撮五谷杂粮,用土或砖头盖住,以此祈求丰收。
这天早晨,家家吃煎饼、大馍。
歌谣云:“二月二龙抬头,打着犁子赶耕牛,大囤尖,小囤流。
”建国后,农村仍有这一传统的习俗。
(四)清明节清明节,男女盛装,携带祭品,远足郊外,添坟祭祖,俗称“扫墓”。
在家里插柳招魂,以表示纪念。
另外用柳条穿烧饼,挂在房檐下或墙上,至立夏给孩子吃,据说这样可以治小儿“苦夏”(小孩子食欲不佳,身体瘦弱)。
建国后,扫墓之俗尚存,清明节前,机关、学校列队持花圈到烈士陵园扫墓,听陵园管理人讲述革命先烈事迹,启迪后人。
(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旧时人们认为这时蝎子、蜈蚣、蛇蜂、蜮等俱出为害,人称“五毒”。
于是画五毒形象贴在门口,小儿涂雄黄于耳、鼻、眼窝肚脐处,防疫除病。
妇女用香料绣成荷包,或用丝线缠成粽子、糖糕形状,给小儿佩戴或用黄布为小儿做肚兜、虎头鞋,是日穿戴,以避“五毒”。
早晨,户户插艾。
早餐城市吃粽子、糖糕、油条;农村吃粽子、糖包。
中午饮雄黄酒。
对至亲厚友,以此相送为礼,表示祝愿。
建国后,饮雄黄酒、缝香包、龙舟竞渡等习俗废,唯插艾、吃粽子和糖糕等习俗尚存。
近年来,儿女节前以鸡、鱼、酒、肉等孝敬父母岳丈之风盛行。
(六)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这天家家户户扫墓,祭把祖先。
据传七月十五瘟疫流行投河淹死的、上吊死的、被人暗杀的等等“冤鬼”、“厉鬼”出来作祟。
据旧志载:城西北隅有州厉坛,每至中元,州官在坛上公祭厉鬼,致祷词,要他们念祭把恩德,不要在人间作祟。
是日夜,威平寺和白衣庵的和尚,搭台念经,超渡亡灵。
人们施焰口、放河灯,给冤鬼引路指津,借以驱除鬼祟。
建国后,此俗已废,唯存上坟这一习俗。
(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农村早晨吃焦馍(用芝麻、面粉活成面块,烙成烙馍,烤焦),城里午餐丰盛。
入夜举家团聚,焚香祭月(多为主妇或姑娘主祭)。
祭后,食月饼、瓜果、毛豆等,饮酒赏月,至深夜方散。
建国后,旧俗虽易,但仍全家团聚,食月饼、瓜果等。
80 年代,独家生活的儿女,节前以月饼、酒、肉、瓜果等孝敬父母,至亲厚友亦有礼品来往。
(八)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叫“腊八”。
旧时,是日早餐用毛栗、花生仁、红枣、百合、山楂、莲子、糯米、红白糖等,煮成粥,叫“腊八粥”。
信佛的人,是日施舍穷人。
而现在腊八粥,用小米、豆腐、粉条、花生仁、芝麻仁、海带、姜、葱等煮制,改甜为咸,改早餐为午餐。
因此时已接近年关,所以有“吃了腊八饭,便把年来办”的俗谚。
(九)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各家打扫卫生,清除房舍尘土垃圾,男性用馆糖奉灶君,祭时焚香叩头,并祝祷:“上天好话多说。
”为什么用饴糖祭祀?一说是用馆糖粘住灶君的嘴,不叫他上天说三道四。
建国后,此俗已废。
(十)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年二十九日),是本年最后一天,这天家家扫庭院,贴春联,易门神;入夜点烛焚香,堂屋桌上陈列供品,全家团聚,饮酒辞岁,祝长者长寿,儿女兴旺,长者给子孙压岁钱。
而后围火炉“守岁”;至午夜,放关门炮。
丧葬习俗(一)过世父母年老,儿女预先为其准备喜棺。
棺木以柏木为佳,其次粹揪、桑木,再次是杨柳杂木。
同时制寿衣3 至5 件。
老人病故,绝气时不举哀,及时烧“倒头纸”。
给死者穿好衣服把老人平时最喜欢的物件,置于棺中陪葬。
棺木不定材口,全家举哀;之后,长子守灵,次于敞头赤脚,到外祖父家报丧。
其他至亲处由侄、孙报丧。
灵棚多设在棺木停放屋前,门前挂幅竹帘,帘外白布(纸)长幅上,书写“显考(妣)鬃之灵位”,称为“铭旌”。
(二)吊唁吊唁者,以外祖父家为贵。
他们前来吊唁时,孝子要全部出动,跑迎于街头或村外至灵前行九拜礼后,集体举哀。
长子和执事向舅父报告丧事安排情况,其舅父可以提出意见,修改仪程。
第二天,全体孝子到土地庙或十字路口“泼汤”。
第三天,至亲厚友都到,推开材口,净面。
亲人祷告后,合材口,钉银钉,全家举哀。
(三)丧服丧期服装,自清末至建国前夕,丧者儿子戴肉包白帽,穿孝袍,腰束麻带;侄子、子戴筒帽,其他人戴菱角帽;女儿戴7 尺长的白土布,侄女、孙女戴3 尺长的白土布,其他人戴1 尺长白土布。
建国后50 至70 年代,丧期不穿孝服不戴孝帽,一律配戴黑袖章。
80年代,城乡均有穿孝者,旧俗有所复活。
(四)殡期殡期,上般在死后3 天或7 天,亲生儿女殡时送“社火”(用纸扎的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盆、童男、童女等),其他至亲送“三生”(肉、纸、炮),一般亲邻只烧素纸。
出殡前,请阴阳先生定穴位;开墓后,长子兜一包坟土返回。
(五)出棺出棺时,孝子手持“引魂幡”、“摔劳盆”。
社火响手前行,男孝子由至亲搀扶,领棺下地,响手、和尚、亲邻送殡跟后。
女眷至坟地即还。
孝子引棺急绕坟3 圈,谓之“抢坟”。
棺木封土后,送葬者集体一揖四叩、哀悼。
礼毕,返回宴席款待。
丧葬一般待客二三十桌,多者达百十桌。
政府虽多次提倡丧事从简,但收效甚微。
次日,孝子到左邻右舍叩头“谢孝”。
第三天,儿女圆坟,全家痛哭。
居丧者,3 年孝满。
(六)做周年父母死亡1 年或3 年,子孙至亲设供桌祭把,称“做周年”。
有主牌的在家,无主牌的在坟地。
供桌旁放一把椅子,即父母有一人健在;放两把椅子,即父母双亡。
行礼时奏乐祭者在供桌前列队行“九拜礼”。
礼毕,设宴款待。
(七)婚丧酒席婚嫁殡葬,城里有用“十菜席”待客的习惯。
建国初,每桌7人,现在每桌8-10人。
80 年代,农村用的“十菜席”是,先上4小碟:两荤两素凉拌,用以下酒;后上10大碗,以元宝肉、八宝饭、虎头鸡、家常鱼为主菜,其余各菜可根据情况灵活拼制。
城市所用“十菜席”,先上6中盘:两荤两素两甜;再上10大碗,以虎皮肉、四喜丸子、家常鱼、八宝饭等为主菜,质量好于农村,且较少用肥肉。
十菜席常随季节调剂,夏季多热汤,春秋多温拌。
汉民席夏季不用羊肉。
宗族习俗亳州人向有同族聚居的习惯。
涡河、武家河、赵王河、河、油河、西淝河等河流沿岸村庄较密,居民多为一村一姓,多姓杂居者较少。
村庄大的多叫某老家、某营子、某寨、某楼、某庄。
建国前,比较大的家族建有祠堂,仅城内即有蒋家祠堂(现市粮食局油厂)、李家祠堂(东门里路北)、姜家祠堂(现市卫生局)、马家祠堂(华祖庙路北)、刘家祠堂(西门口路北等。
家族子孙起名,一般须按宗谱中规定的辈份排,如李姓现代字派是“中心承家传,绍先景运隆”;蒋姓字派是“尚文庆昭祥,承家传业久”;薛姓现代字派是“怀仰荣宗象,恒钦焕汝光”等;如不按照字派起名,就要受到同族人的责备;若颠倒字派,即为“乱宗”,要受到严厉斥贵。
同家族中有重大事情,多在词堂商讨,由德高望众有权威的族长出面处理,如不服可训斥、打骂。
若某人有越轨行为,在祠堂可斥责、杖责;如屡教不改,可以送政府关押;寡妇不守节,族人可以将其活埋。
一个家族中的族长多为本族中有地位、有钱财、为人正派、乐于助人,而且辈数较长的人担任。
他常常“以族代政”,处理家族中的重大纠纷〕建国前,本地人家族观念强,同族人比较亲密。
也常有两个家族争斗,形成世仇的。
建国后,打破了家族中的一些陈规旧俗,人们赤诚相待,和睦相处,很少发生家族间的纷争。
但近年来,有的地方陈旧风俗有所复活。
旧时生产习俗1、旧时有“立春不鞭牛”之说。
据说若立春这天鞭打牛,则人有灾难。
2、过年不过“破五”(正月初五),不准喝糊涂(粥)。
据说喝糊涂圪巴地。
3、正月开犁,在地头要焚香、放炮敬土地神。
据说这样犁地不打犁铧。
4、不过“破五”,农民不开犁,木匠不开锯,裁缝不开剪,这些工具不外借。
5、不过正月初十不推磨(磨面),不用臼砸东西。
因传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的生日。
6、二月二日“长工吃大馍”。
据说很早以前,只有富家二月二吃大馍,但长工不得食。
后来长工说:“二月二长工吃大馍不打犁铧”。
富者信以为真,每年二月二就给长工大馍吃了。
7、旧俗栽红芋,死了不补苗。
据说红芋不招续闺女。
8、买马不买驮尸旋(背上有旋),买牛不买孝头牛(头上有白色毛)。
据说买了这样的牲口,主人有灾难。
9、卖牛不卖鼻具,卖马不卖笼头,卖羊不卖拴羊绳,卖了就表示以后买不起了。
10、菜园的草不喂牲口。
认为园地壮,草有毒。
11、菜园的水池子,不准洗衣服。
说用洗衣服的水浇黄瓜,结的瓜苦。
12、宅基上前不栽桑,后不栽柳,两旁不栽鬼拍手(杨树)。
因为“桑”与“丧”同音,为人所忌;出殡时子孙持的哭丧棒、引魂幡的幡托,都是鲜柳木,因而宅基上柳树也为人所忌。
刮风时杨树叶子互相碰击发出声响,好像鬼拍手一样,因而认为宅基两旁栽杨树不吉。
旧时商业习俗1、生意人过年第一次见面,互相拱手说:“发财,发财。
”2、正月里花轿店第一次出赁花轿,木匠第一次出去干活,厨师第一次“上事”等,除给赁钱、工钱外,还要送一只公鸡,俗说:“大吉大利”。
3、早晨第一次卖货物,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也要卖,因为是头一宗生意,图个顺利,俗说“一利百利”。
4、出门做生意,早晨不准“放快”,即不准说不吉利的话。
如见了野兔,不能说“跑了”。
5、做生意出门碰见花轿,认为不吉利——人财两空;碰见发丧的认为吉利—发财(发出棺材)。
6、帐本要足一百页,九十九页也不用,因为“缺业”(页)。
7、过年贴上门春联,不准要帐。
8、生意人不用断尺、断秤。
怕顾客说因缺寸、少两被人家折断过,名誉不好听。
9、买牛、猪舌头,不说“舌头”,因为“舌”与“折”同音。
10、借雨伞不说伞,因为“伞”与“散”同音,不吉利,说“雨淋子”或“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