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妇女服饰的历史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几位皇帝实行各种积极地民族融合政策,使得一个中国民族大融合时代得以到来。而北魏妇女服饰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种融合,并且北魏妇女服饰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北魏妇女服饰的历史渊源可以给当代人以启示。
一、北魏妇女服饰历史渊源概述
北魏是鲜卑族为统治阶层的朝代,所以胡服是北魏妇女服饰的源头。鲜卑族兴起于现在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山脉,是北方的阿尔泰语系中的游牧民族,属于东胡另支。鲜卑族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仙洞为中心,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畜牧打猎。在公元48年,鲜卑族从大兴安岭山脉迁移到现在的呼伦湖一带。在公元167年,他们又向南迁移千里到现在的蒙古草原大青山、狼山一带。公元二世纪,檀石槐带领鲜卑族占领了匈奴人的领地并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汗国,拓跋、宇文、慕容是其中的主要部落。虽然檀石槐死后,汗国随之消亡,但是拓跋鲜卑随之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带领拓跋鲜卑人定居在盛乐。起初,由于鲜卑族是游牧经济,所以他们的服饰必须适应马上活动和寒冷气候,因此,早期典型的胡服是脑袋上戴着鲜卑帽,身上的上衣是窄袖交领,裤子是小裤口,而且裤口还要塞进靴子。
北魏政权的平城时期,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得以推出,不断学习以前的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并且录用汉族的士人参政议政,鼓励农业发展;同时拓跋鲜卑的各种民族特点得以保留。游牧社会实行的是游牧经济,而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农业经济,两种经济发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终农业经济取得了胜利,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这同时意味着北魏的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自此,汉族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棉花在北魏王朝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鲜卑族妇女服饰的汉化依然面临很大的障碍,那就是由于鲜卑族的纺织水平远远落后于汉族。动物毛皮是鲜卑族早期制作妇女服饰的主要材料。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之前的骑马涉猎转变为耕种农田,由之前的马上征战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鲜卑族的行为方式也在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下发生了一些转变,第一个顺应这种改变的是鲜卑族的服饰,汉族服饰得到了鲜卑族的学习和引用,胡汉服饰的初步融合开始了。新的鲜卑族服饰风格逐渐形成,它是朴素和快捷的,其服饰依然是独特的民族鲜卑帽,但其服装款式却借鉴了汉族的服装款式。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文明与服饰关系紧密,所以虽然北魏政权极力推行汉化政策,积极学习汉族的统治方法,鲜卑族的妇女服饰仍然保留了鲜卑族的服饰风貌[1]。
作为民俗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服饰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传承现象;同时,由于民族、阶级和区域等因素的制约,服饰也折射出了某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因
此,从北魏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北魏社会审美观的变化,也间接反映了北魏的社会变革。在公元403年,道武皇帝下令学习借鉴汉族的冠服等级制度。到了魏孝文帝时期,一系列的服饰改革措施得以实施。在公元486年,魏孝文帝在朝廷上摆宴席时,首次身披龙袍头戴冠冕的接受各国的使臣朝贺。同时,这也是魏孝文帝向各国表明他要实行对鲜卑胡服改革的决心。同年,魏孝文帝开始实行五个等级的公服。在公元494年,尽管鲜卑族旧贵族以及保守派反对,魏孝文帝依然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下令全面推行“孝文改制”,而着手点就是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各项典章制度。在公元495年,魏孝文帝下令男女都必须改穿汉服。
同时,西域佛教受到北魏王朝的极度推崇,所以西域佛教文化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还有民族迁移导致的胡汉杂居,以及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使得北魏服饰,包括北魏妇女服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汉族的服饰吸收融合了许多胡服的特征,使得出现不同的汉装穿着风格。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当时的服饰突破了汉服的定式。北魏妇女服饰当时的款式变化多端,而且毫无定式,有的衣服长,有的衣服短,有的服饰宽,有的服饰窄,并且随时会发展出不同的款式。北魏妇女当时的主流服装之一就是汉服的糯裙,这种款式就是上衣合体裙子有长带子系在胸部下方,衣服的袖子又肥又大,均匀的折桐缝在裙子上,披巾有时可以披在脖子周围。同时,汉族也普遍接受了发展变化后的胡服裤褶服和皮靴,不论男女都喜欢这种服饰,所以很快成为当时的日常服饰。这种服饰的款式特点就是便捷利落,上衣宽松,袖子肥大,当外衣的长裤裤腿非常宽松但有带子绑在膝盖处[2]。
二、北魏妇女服饰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北魏妇女服饰按照身份来划分。北魏劳作妇女服饰的特点是简洁便利。大同地区服饰标志是便捷和实用的窄袖袍衫垂裙黑帽,这是改良的鲜卑服饰。还有的劳作妇女服饰是把糯裙的领口加宽,并把腰线向上移,有时在肩膀上披着披巾,当时妇女的发型也比较统一,都是各式螺髻向上梳起来,身上穿的服装业比较简练。北魏各个阶层的侍女服饰的整体风貌可以在各种资料中反映出来。晋朝的服饰特点在早期的西安草场坡墓女侍俑上得以反映出来;平城时期鲜卑族的
主流女侍服饰主要是窄袖袍衫垂裙黑帽,这在大同智家堡墓、大同下深井墓、宋绍祖墓、司马金龙墓女侍俑的身上可以反映出来;鲜卑族的裤褶与佛教服饰款式互相融合的妇女服饰在洛阳联体砖厂二号墓、染华墓、王温墓女侍俑的身上可以反映出来,而且她们的发式都是双髻和螺髻;洛阳北魏元邵墓和堰师元睿墓女侍俑的服饰与汉服相比改变很大,其中袖口裁短了,领口加宽了,腰线上移了;北魏晚期的洛阳杨机墓的女俑是由汉族的服饰糯裙发展而来,其中与隋唐的妇女裙的款式相近的方面是把腰线上移以及把领口加宽。北魏妇女
北魏是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几位皇帝实行各种积极的民族融合政策,使民族大融合时代得
以到来。而北魏妇女服饰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种融合,并且北魏妇女服饰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魏妇女服饰民族融合
北魏妇女服饰的历史渊源
□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张静王美芳杨琨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