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感想
后现代主义感想后现代主义设计分析、感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60年代反文化运动、波普艺术思潮影响下从建筑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风格鲜明的设计运动,在90年代初期开始没落。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特征:第一,重视产品的装饰效果。
第二,注重形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第三,强调设计的精神娱乐功能。
第四,后现代主义设计不排斥模糊性、矛盾性、复杂性和不一致性。
在后现代主义中,美国的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和查尔斯·詹克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作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文丘里也是迄今为止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建筑大师。
文丘里1925年6月25日出生于美国的费城。
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传统的建筑体系,他又到意大利罗马的美国学院学习深造。
回国后曾在三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手下工作,一个是奥斯卡·斯托罗诺夫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个是功能主义大师埃罗·沙里宁在密执安布鲁姆菲尔德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最后是路易·康在费城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跟随这三个风格不同的大师工作,文丘里学习到许多东西,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几位大师企图突破密斯风格垄断的努力印象深刻。
1964年,他与友人约翰·劳什、妻子丹尼斯·布朗合作,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了他漫长的设计生涯。
文丘里重视理论研究,因此从1957年开始,一直到1965年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担任教学,通过教学他一方面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影响下一代,另一方面利用学院的研究条件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想。
他于1966年出版了自己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重要著作,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里程碑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要采用折衷的装饰主义来修正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刻板面貌,特别要折衷地使用历史建筑风格,波普艺术的某些特征和美国的商业建筑的细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语境及其未来动势透析
D I 1 .9 9 j i n 10 0 :0 3 6 / . s .0 4—2 3 .0 0 0 . 1 s 2 7 2 1 .4 0 8
提 供 了 宽 泛 性 的 学 术 氛 围 和 诸 多 可 能 性 的 发 展 空 间 。但 是 , 目前 我 国 学 界 x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过 - , t 量 译 介 , 没 有 产 生 原 先 设 想 的 那 种 轰 动 效 应 , 反 并 相
把 研 究 中 的 “ 克 思 学 化 ” 同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科 学 马 等
化 , 为 只有 摆 脱 种 种 “ 义 ” 政 治 羁 绊 才 能 真 正 认 主 的
收 稿 日期 : 0 0—0 21 3—2 3
课 题 项 目: 河南 省 高校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中 心 资 助 课 题 : 后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问 题 研 究 ( d9 0 h) —1 )
作者 简介 : 朱荣荧(93一) , 16 , 河南埘 氏人 , 河南 大学马列德_ 仃部教授 , 从事西方 马克思 主义Il q 沧研究。
8 2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1( 3 ) 0 0 第 0卷
从事科 学化研 究 , 有 克 服显 性 的或者 隐性 的意识 只 形态 的禁锢 才能 张扬 一种超 越政 治指 向的纯 学术性
一
般 地 说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生 了 疏 离 与 隔 膜 。究 其 原 因 , 于 在 缺 乏 对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背 景 源 流 的 追 索 、 切 意 确
涵 的 梳 理 、 效 值 域 的 厘 定 、 理 脉 络 的 描 述 , 了 有 学 为 深 化 国 #-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并 延 伸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后 现 l 马 代 性 特 征 的 考 察 , 很 有 必 要 对 后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就
“解构”的政治与马克思的“幽灵”——“后现代政治”视野中的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击, 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资本 主义全球叙事 中的批判能力和理论重建的能力。重新思考马克思 总体性哲 学 的思想意义 , 坚持 马克思主义与 当代 文化政治对话的理论重建 能力 , 是理 解 当代马克 思主义批判 哲学的一个重要
维度。“ 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包含复杂的思想矛盾 , 对之应该予 以深入的批 判。 关键词 : 后现代 主义 ;解构 主义 ; 马克思主义 ;思想张力
思 主义 的批 判理论甚 至构 成 了后 现代主义 激进美 学 锋芒 的主要精 神来 源 。时至今 日,0世纪 西方 政 治 2 文化 格局 中各种思 想 力 量仍 然 在不 断 地 变换 重 组 ,
知识 、 维方式 与话语 表达过 程都经过 了重新 审视 , 思
这 是一 种知识 结 构 和话 语 体 系 “ 解码 ” “ 编码 ” 和 再 活动 , 意味着普 遍性话 语— —也 就是 “ 叙事 ” 元 的终 结 o13 [1在他看 来 , 元 叙 事 ” 向的是 各 种宏 大 叙 ]8 “ 指 述和理论 , 这些宏 大叙 述 和理 论 , 无论 是 宗 教 、 马克
塔 的《 现代状态 》 后 中。利奥 塔 认 为 , 现代 状态 主 后
要 是一种 知识状 态 , 这种状 态 中 , 在 认识 世界 、 得 获
受到 了 巨大 的冲击 与挑 战。马克思 主义作 为一种 在 2 纪西 方知识文 化建 构 中有 巨大 影 响的 “ 大叙 0世 宏 事 ” 也受 到了解 构 主义拆 解 总体性 和否定 历史 “ , 元 叙事 ” 观念 的冲击 。但包 括 解 构主 义在 内的后 现代 主义并 不拒绝 马克 思 主义 的知识 话 语 , 特别 是 马 克
思主义 、 还是达 尔文 主义 的进化论 , 它们在 为现代科 学知识 与政 治制度 合法 化 奠定 基 础 的 同时 , 也具 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
价值 取 向 , 使它 不 同于存在 主义 、 实用 主义 、 构主 义等 思想 流派 , 结 它 没有 思想 领袖 , 有统 一 主张 , 没 没有 同意脉 络 , 以至今 尚未形 所
成 统一 的流派或范 式。从 理论上 , 我们很 难以给 它下准确 的概念 或
定 义。
福柯、 利奥 塔德 、 鲍德 里 亚有着 类 似 的经历 , 们 曾经信 仰 马 他 克思 主义 , 宣称 要 比马克思 主义更 激进 , 并 更具 有革命 性 。福柯认
主义现代性批判 中有 着相通之处。 文主要从正面去 分析 两者的相遇 , 本 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 义不可超越 的视界 , 同时马克思主义 在后现代语境 中不断发展 , 不断获得更赋时代性 的意义。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解构 ; 现代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 : 1 B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0 0 - 0 4 0 1 7 — 6 3 2 1 )7 0 3 — 2
产 生于 1 9世纪 中叶 的马克 思主 义与源 于 2 0世纪 中 叶的后 现 代主义 , 两者 相差一 个多 世纪 , 用詹姆 逊 的话 说 : ‘ “ 马克 思 主义 ’ 已 被理解 为列 宁 和苏 维埃 革命 时期 泛 黄 的老 照片 , ‘ 现代 主义 ’ 而 后 则产生 的是最豪 华 的大 酒店 的想 象” _ 这两 者似乎 沾不到边 , 它 。】 但
们却在 当代“ 遇” 还擦 出 了火 花 。马克思 哲学属 于现代 唯物主 相 了, 义 ,但 它对 现代资 本主义 社会 的批判 以及 对后 工业社 会某 些特 征 的准 确预测 ,使得 以对 现代性 批判 为己任 的后 现代 主义无 法忽 略 和漠视 。对 于后现代 主义说 , 马克思 主义是从 现代走 向后现代 的桥
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明确了一种看待人类、掌握人类客观规律和动力机制的根本认识论观念,主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互统一,而认识论、逻辑、方法论等哲学思想的基本依据,是对物质世界的唯物的观点,有必要把这一思想定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这一基本原理,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各种思潮和流派中,尤其是后现代思潮的观念中尤为突出,其核心思想也被各类专家学者们把握和阐释。
后现代思想是把社会、性别、文化以及种族等多元特性作为理解人类智慧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统一出发点,倡导解放思维、突破传统学术框架和自发自由的精神现象。
从根本上说,后现代思潮拒绝批判性客体性,强调观点的主体性,把语言的多元表现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客体,乃至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客体:自我是一种运动,把外界客体包含于内,将社会意识嵌入其中。
后现代思潮的基本观点,是从社会的多元性出发,把客体嵌入到主体之中,认识论上实现物质世界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
它把历史、艺术、文化等多元文本摆在眼前,把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作为平行贯通的维度,通过提举、重新组织、反讹、嘲讽等语言手段,唤起与现实相关的“深度思考”的认知。
在此过程中,仅以学说、派别、见解而定义的传统话语,渐渐被多元化的文本取代,给人们以后现代思潮的观点来理解客体性这一概念。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体现在后现代思潮中,从社会的多元性出发,强调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元文本表达主体性;而客体性就是把语言的多元表现及其实践意义看作是一种复杂的客体,乃至将它看作是一种运动,通过突破传统学术框架和自由的精神现象,并通过重新定义、反讹或重新组织等语言手段,实现社会意识与物质世界的有机联系,从而体现了后现代思想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观点
了解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以更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特点
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特点,分析其对马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与解决方案
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
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思 考。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各国共 同努力解决。
解决方案
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鼓 励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 作,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全球 可持续发展。
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政治问题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提醒我们全球化时代政治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政治治理的研究和合作。
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提醒我们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文化治理的研究和合作。
04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当代的挑战与回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 主义运动的发展。
02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概念
现代性
总结词
现代性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概念 之一,指涉的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和 发展。
VS
详细描述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现代性是指从封建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一概念涉及到经济 、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
01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 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 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 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 化、散漫化、自由化。 • 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 “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 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 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 “少令人生厌”。
• 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具有三重含义: 一是一种描述性的范畴,主要是指当代 西方社会及其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二是一种评价性的范畴,主要是用于分 析和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的新现象; 三是一种评价的结果。作为一个评价的 结果,它可以从中归纳和概括出一些认识思 路和方法。
2.后现代主义有它产生的特定的现实根源从 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在现实性上有 两大根源: 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 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 很多现代主义者认为,通过拒绝传统,他们可以 从根本上发现新的方法去创造艺术。 • 一些现代主义者确实将自己视为某种革命文化— 结合了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其他人不仅拒绝常规 政治和艺术,更认为意识上的革命比政治结构上 的更重要。许多现代主义者视自己为非政治的。 事实上也有观点认为文学和艺术中的现代主义起 到了排斥大众的精英文化的作用。
二、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主义的涵义 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话语的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以来西方思想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及其文化状 况的不同认识。 哈桑认为,可以用“后现代”来称谓这些新现象。实 际上,拉康、德里达、利奥塔(又译利奥塔德)等人都注意 到这种区别于现代的新现象,并对此展开不同的探讨。尽 管这些文艺理论家、史学家、哲学家的探讨未能形成一 种统一的思想流派、社会运动,但却呼唤出一些应的文 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生活态度。哈桑认为,可以用“后 现代主义”来称谓这些文化潮流、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
“后现代”的政治思考:析杰姆逊后现代式马克思主义话语
是马克 思主义 的替代和对马克 思主义发展 的
“ 文化 研 究 ” —或 文化 政 治学 这种 政 治学 — 提 出 了当代 理 论研 究 的一 个核 心 问题 , 即文学
文本阅读和阐释的政治视域 问题。在 《 政治无
意识 》中, 姆逊 把它 视 为一种 绝对 的视 域 , 杰 而
它的实质 则不过是历史观 问题 ( 按照结构主
种 激进 主义的冲 动 。这种 冲 动使得 他基于萨
特调和弗莱的文化研究和法国结构 主义方法,
最 终 通 过 改 写 卢 卡 奇而 获 得 一 种 异 常 的包 容 性 , 充 分 揉 台 包括 阿 多尔 诺 、 尔都 塞 等 具 在 阿 有 内在 理 论 张 力 的诸 多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甚 至 后现 代 论 者 的观 点基础 上 , 杰姆 逊 为 我们 提 供 了一 个 形 成 洋 洋 大观 的 有逻 辑 而 非 体 系 的 个 人 马克 思主义话 语 。其 对于 晚期 资本主 义的
图导 引出一种 “ 元评论 ” 以解决各种文学批 , 评 之 间的无意识 争论 。他 强 调元评 论是 “ 问 对
题本身存 在 的真正条 件 的一种 评论 ”。元 评论
上, 这样 , 他就为文化研究提 出一个基础性 的 历史观背 景, 也即是解决风格或方法差异的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 。 在7 O年代初 《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 与 语 言 的牢笼 》 这两 本 具有 某种症 候性 的著作 中 ,
8
Hale Waihona Puke 维普资讯 《 福建论坛 ・ 文社会 科学版》2 0 纂 1 人 0 2年 期 的 主 体 的 流 动性 和 生成 性 以保 证 可 能 未来 的 开放 性 是, 这却使 得对 这个 主体 的当下位 置 的测 定成 为不可 能。杰姆 逊在 为 利 氏 《 后现 代状 态 》一书所 作 的序 言 中肯定 这种做法 的理 论 意 义 , 他 更强调 在 资讯 霸权 条件 下纯 政 治 但 行 动 的意 义 。 这个 政 治行 动就 是可 能被 看 作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意义与未来走势
一
、
“ 后现 代 马克 思 主 义” 的异 军 突起
代 马 克 思 主义 ” 研 究 指 向 和 时 尚话 语 。 当 然 , 的 “ 现代 马克 思 主义 ” 不 是 当 代 的 主 流思 想 , 后 还 更
无 法撼 动 中 国化 的 马克 思 主义 的指 导地 位 , 而 , 然
2 0世纪 9 O年代 中期 以来 , 在我 国马克 思 主义 研究 领域突 现 了 许 多 以 “ ” 后 为标 称 的 “ 学 ” 后 视
呼唤 出 了一 些 与 当代 中国 社 会 发 展 相 适 应 的 “ 新
境中浮现了出来 , 之在马克思 主义身上找到了 使 许 多共 同的 话 语 , 乎 都 以不 同 的 口吻 宣 称 自己 几
是 马克思 主义 的“ 知心 人 ” “ 或 同道者 ” 正是 由于 。 共 同 的批 判 对 象 为二 者 确 立 了 统 一 的立 场 , 使 并 后 现代 者对 马 克 思 主 义 “ 情 拥 抱 ” 似 乎 一 下 子 热 , 都成 为 马克思 主 义 派 了。 海德 格 尔 最 早 注意 到 了
主义 旨趣 迥异 、 场 相悖 , 且 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 精 立 而
神和研 究 理 路 大 相 径 庭 、 格 别具 。这 些 另 类 主 风
以什 么方式 、 何 种程 度 上 发 生严 重 影 响 , 的解 在 它 构 策略 和颠覆 指 向能 为 未来 马克 思 主 义研 究 开 辟
一
张的强行 “ 入 ” 的 的 确 确 以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方 式 介 , 使我 们诊 断出 了传统 马 克 思 主义 的某 些 病症 和错
误用法 。虽 然统一 的 “ 现代 马 克 思 主义 ” 后 范式 或 学派 并没有 严 格 确 立 , 而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视 然
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
Hi s t or y & cul t ur e
马克思主义者凯尔纳的后现代观
口 任 鹏
【 摘要 】 当 代西方, 后现代思潮极具普遍性, 既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思潮, 也是一种未完成的社会思潮。 在后学风靡
的背景下, 文章主要从后现代 的关键词、 后现代的态度、 后现代 的范式、 后现代 的路 径及后现代的结论 等个方面,
后与后现代 : 凯尔纳 的关键词
代世 界终结点上的西方 文明构想了一种危机” , 这种天 启式 ( a p o c a l y p t i c ) 的悲观话语为后来的鲍德里亚等后现代理论家
与现代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 一致 , 凯尔纳认为 “ 后” 术 所承接。 通过对肯定性观点的进一步考 证, 凯 尔纳又将之分为 语首先应具有历史分期的功能, 它代指 “ 一种历史 顺序 ” , 在这 “ 社会话 语和文化话 语” @ 两翼 。 肯定性的社会话语 一翼 以德
始, 详细考察后现代术语在不 同理论 领域 的非平衡发展史, 剥 形成今天各种 “ 时髦 ” 的后现代理论。 离“ 后现代 ” 真相。 这种尝试首先揭示出一个有 意思 的现象: 那些通行 的借 以说 明现代性 过时的观点和术语或许 已是 “ 过 时” 的! 凯尔纳表示, 早在1 8 7 0 年前后, 英国画家查普曼就 曾用 “ 后现代绘画”指称某种不凡风格, 即“ 比法 国印象主义绘画
个序列中,“ 先前事件被替代 ” , 与后相关的话语往往带有一 鲁克、 埃茨奥尼 、 费雷 以及 后工 业社会理论家为代 表, 他们乐
份“ 启示 色 彩 ” , 蕴含 一 种 “ 推 陈 出新 的 断 裂 感 ” 。 诚 如凯 尔纳 观地认为技术的进步将会实现与陈旧的过去决裂。 与此 同时, 所指认 , 很 多人认 为处 于 “ 尽 头”的不 仅 是 现代 理 论 、 福 特 主义 以桑 塔 格 、 费德 勒及 哈桑 为 代 表 的肯 定 性 的文 化话 语 这 一翼 影
试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视角
思 主 义 在 历 史 上 、 学 观 念 上 经 过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哲 思 想 洗 礼 ,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内 在 的 消 费 逻 辑 x t
的批判 , 以社 会 政 治 为 中心 走 向多 元 化 。其 批 从
之 间存 在 认 识 差 异 , 学 者 还 对 他 们 进 行 了 代 际 有
球 生 态 环 境 的 破 坏 所 产 生 的 负 面 效 应 越 来 越 明 显 。 生 态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家 遵 循 马 克 思 主人 。 他 们 继 承 了 西 方 马 克 思 e pr 和 主 义 , 别 是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的 批 判 精 神 , 环 境 问 特 把 题 和 社 会 制 度 关 联 起 来 , 人 对 自 然 的 透 支 、 与 把 人
个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派 , 代 表 人 物 有 奥 地 利 其
裔 法 国人 高 兹 ( d e G r )、 国 的 莱 斯 ( la An r oz 美 Wiim l
划 分 … , 是 围 绕 生 态 问 题 的 基 本 观 点 他 们 还 是 但 存在 一致 的根 本看 法 。
判 的维 度 和命 题 断 言 的 确 定 性 都 渗 透 着 后 现 代
视 角
在 生 态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看 来 , 本 主 义 基 本 资
矛 盾 引 起 的 危 机 表 现 形 式 不 再 主 要 表 现 为 周 期 性
试 论 生 态 学 马 克 思 主义 的后 现 代 视 角
刘 华 初
( 南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 口 5 15 ) 海 海 7 1 8
摘 要 : 态 学 马 克 思 主 义把 生 态 学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结 合 起 来 。 它认 为 生 态 危 机 的 主 要 根 源 在 于 资 生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经 济 制 度 , 提 出建 立 以 “生 态 平 衡 ” 基 础 的 、 求 经 济 稳 定 的 、 消 费 、 并 为 追 少 多休 闲 的社会 形 态 , 而克服 过 度 生 产 和 异化 消 费对 人 性 的异 化 , 免人 与 自然 关 系的崩 溃 的主 张。 从 避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定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
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发生在同一个社会现实的土壤里,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相遇。
笔者认为,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研究它的理论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比较;前景在西方哲学中,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关的还有后现代主义。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而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为指导,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又借助于后现代主义对边缘、裂隙和空白的关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曾经被忽视、被误解乃至被遗忘的因素,以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构,以此不断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述马克思主义在19 世纪40 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后现代主义综述(一)后现代主义的涵义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涵义。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泛指19 世纪以来所有对现代理性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流派或思潮。
浅谈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换
浅谈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换【摘要】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转换中的演变过程。
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核心观点,然后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其的影响。
随后重点分析了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转变,以及其新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合了历史背景和理论视角,总结了这一转换带来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将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旨在为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转换、起源、核心观点、影响、新发展方向、总结成果、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仅为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女性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通过将性别问题与阶级问题相结合,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和解决女性问题,同时也为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当今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愈发凸显,成为学术界和社会运动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1.2 研究意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核心观点,可以深入理解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为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争取提供理论指导。
后现代主义对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趋势。
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换和新发展方向,则为探讨女性解放运动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策略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研究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拓展和深化,更在于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西方世界。
当时,妇女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性别盲点提出批评,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忽视了性别对于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大卫·哈维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大卫·哈维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作者:侯斌英来源:《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侯斌英(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收稿日期:2020-07-13作者简介:侯斌英(1977- ),女,新疆阿克苏市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及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大卫·哈维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他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独树一帜。
文章重点关注其后现代文化理论和空间理论,通过梳理其理论观点,力图发现其理论是如何丰富并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希望能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大卫·哈维;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63(2020)04—0028—06DOI:10.16729/ki.jhnun.2020.04.005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又译为戴维·哈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
他1935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1957年获剑桥大学地理系文学学士学位,1961年以《论肯特郡1800—1900年农业和乡村的变迁》一文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进修一年,回国后任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讲师。
1969年后移居美国,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理学与环境工程系教授,1994—1995年曾回到英国在牛津大学任教。
2001年起,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和伦敦经济学院。
哈维著作颇丰,其研究涉及社会学、城市规划、建筑理论、人类学、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影响较大的作品主要有:《地理学的解释》(1969)、《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后现代的状况》(1989)、《正义、自然与差异地理学》(1996)、《希望的空间》(2000)、《资本的空间》(2001)、《新帝国主义》(2003)、《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2006)、《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2010,第二卷2013)、《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2014)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简述1、后现代主义的概述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在法国、美国兴起,七八十年代在西方达到了发展的巅峰,于90年代开始在东方流行,世纪末发生转向,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
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平衡发展的产物。
它最初仅被用来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
它深刻地改变着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拓展了人的思维空间。
从根本上说,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对从理念上支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近代西方哲学所确立的“现代性”机制的解构和重写,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其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如果说前者使西方社会对理性观念、人的自我控制、社会进步等信念发生怀疑,后者则使西方社会对由于知识增长而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分裂、人的萎缩乃至分裂产生迷茫和恐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重写现代性”。
但后现代主义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象,其中运用与滥用同在,建设与颠覆并存。
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不再相信所谓先验的权威叙事,也不再相信所谓天生的等级制度,而是认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所构成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由对话而沟通,一切意义都是由解释而生成,一切认识都是从具体的现实生活出发,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演绎理论。
后现代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实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即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以及晚期完成的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现代性”文明的解构和批判,今天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里又再度重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学说,它对传统现代主义的理性、真理和现代性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呼唤了对权威、理性和先验知识的怀疑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战争和屠杀,使现代性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冷战的危机和反对战争的激进运动进一步动摇了对现代理性主义的信仰。
人们开始怀疑现代性的理性、进步和合理性,寻求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应对这种危机。
2.哲学背景:后现代主义源自法国的结构主义和法国哲学家迪德罗的“语言转向”,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载体,主张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
这种哲学思潮激发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怀疑,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语境依赖的,无法通过理性和普遍的规则来确定。
这种思潮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文化背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传统的标准化、普遍化的现代主义观念无法解释和容纳这种多元性和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对性,批判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强调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质疑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和普世性。
后现代主义也承认了无意识和潜意识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主体性和意识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2.尼采的超验主义:尼采主张超验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对理性和真理的单一解释。
他强调主体的意志和创造力,提出了“上帝已死”的命题,认为现代性已经失去了宗教的指导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尼采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和拒绝了任何单一的、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反思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但也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教条化。
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后现代主义
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西方流行开来的一个哲学流派,这是在现代人类对地球自然的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阶段开始之后所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
它的所谓‘后现代’,其实也就是现代,是现代人类哲学流派之一。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中国哲学界对目前西方流行的一个庞杂哲学流派的统称。
它的思维指向主要就是一种提倡和推崇异质性、差异性、多样性和离散性,而反中心性、反二元论、反同一性(统一性)和反总体性(整体性)的一种哲学思想。
这是一种在总体上完全错误的哲学倾向。
它只是反映了现代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虽然也具有一定真理成分,但从总体上看,则是根本错误的。
这是一种与现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根本背道而驰的理论,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否定了现代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世界统一和大同世界实现这样一个必然历史发展趋势。
它把‘一’与‘多’完全对立起来了,把实现人类统一与人类的更加多样化发展完全对立起来了,把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类共性的形成完全对立起来了,对这种错误哲学倾向必须彻底批判,坚决扬弃。
哲学的反思与转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背景与资源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得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得到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可说的东西。
因此,哲学就是澄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语言说明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分开来。
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
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统——即在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估。
尼采抬高意志,贬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
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作为衡量真理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说海德格尔要否定包括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考李静(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尤其是在问题意识上有相通性,然而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能说明马克思具有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野。
无论是在解构和批判“现代性”的根本方式和根本态度上,还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上,二者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相通性差异性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后现代”一词最早是被西方的艺术家们使用的。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家们使用过该词,它被用来指称一种虚无主义的艺术流派。
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它被用于文艺批评中,在60和70年代又被用艺术和建筑的批评中。
80年代开始后现代思潮开始向社会科学渗透,90年代开始盛行。
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一种描述性的范畴,主要是指当代西方社会及其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二是一种评价性的范畴,主要是用于分析和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的新现象;三是一种评价的结果。
作为一个评价的结果,它可以从中归纳和概括出一些认识思路和方法。
当然,我注意到,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心目中,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也不相同。
例如,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状态主要是一种知识状态,而杰姆逊则指出,“有关后现代的理论最终是一种经济理论”。
每一个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所理解的后现代主义不一样,是一种很正常的思想史现象。
从思想史上看,某种学说创立者“形象”的变化并不罕见,马克思也是这样。
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的“形象”在不断变化,即使在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中,马克思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
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的确不一样。
但不管他们的理解多么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 即他们都承认晚期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现象。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平衡发展的产物。
它深刻地改变着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
从根本上说,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对从理念上支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近代西方哲学所确立的“现代性”机制的解构和重写。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是“重写现代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即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以及晚期完成的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现代性”文明的解构和批判,今天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里又再度重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共通性首先把马克思的名字与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的是丹尼尔·贝尔。
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部著作中,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虽然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做了“准确预见”。
此后,在西方思想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逐渐成为一种时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共通性首先表现为对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表征着“资本主义持续变革的逻辑”,并凸显出变革中的危机色彩;而马克思则立足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极富预见性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持续变革的逻辑和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情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马克思的这段话指出资产阶级以一种变动不居的方式摧毁了传统社会中确定性的东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确定性的消解也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危机意识是和问题意识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强调,“问题就是口号”,并认为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至于后现代主义,它首先是作为问题或课题而存在的,它直接关注的就是现代性本身的问题。
后现代思想家“所提出的题都是与今日人类(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后现代理论也就成为一种关注现代性的后现代“别思”。
其实,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成就是有充分肯定的。
但是,马克思更为关注的不是现代性的成就,而是现代性的“问题”。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对现代异化的思考始终是马克思理论活动的主线,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也一直是马克思理论关注的焦点。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二者在批判中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批判意识、危机意识与问题意识,所以,马克思哲学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批判性、不确定性、问题意识等),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思想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差异我们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并不等于认可或接受“后现代主义”。
我们探究后现代意蕴与西方国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所把握“后现代”之间,在视野、目的等方面均存在差别。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追求以知识层面涵盖整个社会生活,仅仅从知识状况出发思考当代社会,以现象消解本质,以偶然取代必然,表面上关注人的生活模式、意义及价值,实质上只是对人的存在方式作一种超不出传统哲学的语意反思,其视野并不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能革命”宽广多少。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中的“后现代”视野,不但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回答所谓“后资本主义”、“后形而上学”时代人类何以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而且以历史主义为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于“后资本主义”概念,创造性地研究并把握“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对资本主义的单向性批判转向合理利用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视野引向时代发展深层,这可不能说成一种解释学的知识态度,只能看作是一种对“现代性”神话进行辩证质疑的历史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都对资本主义构成了无情批判,但“后现代主义”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微观领域作剖析,不论是文化建构还是语义解析,一般不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宏观状况的批判,立足于当代科技革命的高起点,应对资本主义的各种新变化,理论指向始终在于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那些对人们生活、实践方式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而非沉溺于“话语”或“语境”之中。
同样用心挖掘“后现代意蕴”,目的却大相径庭。
“后现代主义”者在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是褒多于贬,并希望这种评价来建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至少要拉近一些“后现代主义”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距离。
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零散疏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点评,公正也好,偏颇也罢,都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片断丢了整体。
只要是进行“解构”,就不会具有一以贯之的思想意义,就算其中偶也呈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码”,对我们而言仍属不可取并要加以反对。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的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无论“后现代主义”是否走出现代西方哲学传统,它都是向现代或更现代的哲学思维方式转换。
在此层面上我们说,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就要把握其后现代意蕴。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开拓新境界,追求对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这种视界无疑就是一种“后现代”转换。
学术界流行的“两形态”论,可以把我们习惯上津津乐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作是有别于“显型理论”而归属于“隐藏在它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解读的东西”。
这虽不就是阿尔图塞“对症读解”,却也的确又是一种哲学境域“后现代”转换。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顺当地说,“走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最简捷道路是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现代哲学发展趋势。
无论“后现代主义”是否真能表示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它都是向现代哲学提供了新型发展趋势,因为后现代既有超越现代的一面,更有寄生于现代的另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早在1887年恩格斯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以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言,“中国特殊论”站不住脚,却又不能不立足于“中国国情”。
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反对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国情如此特殊以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能适用的”,但历史实践证明这种“中国特殊”并不可取。
然而,批判不是割裂,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我们不能不直面当代社会实践的特殊变化、科学技术的特别飞跃、全球化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等,因为“特殊”才使我们担当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日益走向世界化。
“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文认识追逐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关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新本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际性的学说,尽管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故乡,但它并不专属德国,而是一种“世界性哲学”,它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这种科学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都找到了拥护者。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哲学”,但不是所谓“全人类”哲学,它代表全世界无产者的利益,不是超阶级的哲学,在全球化大背景中,无产阶级要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认清自己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找到一条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
我们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也毋须因为把握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对立统一而推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就是“更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形态”。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直面现实哲学困境。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不接受“元哲学”的,但直指哲学自身的问题并不因此而消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有一种追求和愿望,用行话讲就是“改写现代性”、“擦掉哲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