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李静
(重庆行政学院重庆400041)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理论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尤其是在问题意识上有相通性,然而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就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能说明马克思具有一种独特的后现代视野。无论是在解构和批判“现代性”的根本方式和根本态度上,还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上,二者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相通性差异性
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一词最早是被西方的艺术家们使用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家们使用过该词,它被用来指称一种虚无主义的艺术流派。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它被用于文艺批评中,在60和70年代又被用艺术和建筑的批评中。80年代开始后现代思潮开始向社会科学渗透,90年代开始盛行。
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一种描述性的范畴,主要是指当代西方社会及其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二是一种评价性的范畴,主要是用于分析和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的新现象;三是一种评价的结果。作为一个评价的结果,它可以从中归纳和概括出一些认识思路和方法。
当然,我注意到,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心目中,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也不相同。例如,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状态主要是一种知识状态,而杰姆逊则指出,“有关后现代的理论最终是一种经济理论”。每一个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所理解的后现代主义不一样,是一种很正常的思想史现象。从思想史上看,某种学说创立者“形象”的变化并不罕见,马克思也是这样。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的“形象”在不断变化,即使在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中,马克思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的确不一样。但不管他们的理解多么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 即他们都承认晚期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现象。后现代主义是
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平衡发展的产物。它深刻地改变着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从根本上说,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对从理念上支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近代西方哲学所确立的“现代性”机制的解构和重写。后现代主义的实质是“重写现代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即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以及晚期完成的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现代性”文明的解构和批判,今天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里又再度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共通性
首先把马克思的名字与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的是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部著作中,丹尼尔·贝尔认为,马克思虽然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做了“准确预见”。此后,在西方思想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逐渐成为一种时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共通性首先表现为对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表征着“资本主义持续变革的逻辑”,并凸显出变革中的危机色彩;而马克思则立足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极富预见性地阐述了资本主义持续变革的逻辑和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情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的这段话指出资产阶级以一种变动不居的方式摧毁了传统社会中确定性的东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确定性的消解也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危机意识是和问题意识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强调,“问题就是口号”,并认为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至于后现代主义,它首先是作为问题或课题而存在的,它直接关注的就是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后现代思想家“所提出的题都是与今日人类(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后现代理论也就成为一种关注现代性的后现代“别思”。其实,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成就是有充分肯定的。但是,马克思更为
关注的不是现代性的成就,而是现代性的“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对现代异化的思考始终是马克思理论活动的主线,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也一直是马克思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病的批判,二者在批判中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批判意识、危机意识与问题意识,所以,马克思哲学准确地预见到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批判性、不确定性、问题意识等),具有了某种后现代思想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差异
我们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并不等于认可或接受“后现代主义”。我们探究后现代意蕴与西方国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所把握“后现代”之间,在视野、目的等方面均存在差别。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追求以知识层面涵盖整个社会生活,仅仅从知识状况出发思考当代社会,以现象消解本质,以偶然取代必然,表面上关注人的生活模式、意义及价值,实质上只是对人的存在方式作一种超不出传统哲学的语意反思,其视野并不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能革命”宽广多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中的“后现代”视野,不但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回答所谓“后资本主义”、“后形而上学”时代人类何以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而且以历史主义为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于“后资本主义”概念,创造性地研究并把握“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对资本主义的单向性批判转向合理利用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视野引向时代发展深层,这可不能说成一种解释学的知识态度,只能看作是一种对“现代性”神话进行辩证质疑的历史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都对资本主义构成了无情批判,但“后现代主义”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微观领域作剖析,不论是文化建构还是语义解析,一般不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宏观状况的批判,立足于当代科技革命的高起点,应对资本主义的各种新变化,理论指向始终在于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那些对人们生活、实践方式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而非沉溺于“话语”或“语境”之中。
同样用心挖掘“后现代意蕴”,目的却大相径庭。“后现代主义”者在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意蕴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是褒多于贬,并希望这种评价来建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至少要拉近一些“后现代主义”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距离。后现代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