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_苏青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成熟的女性意识必然是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的结合,它关注男权文化下人的生存状态,致力于建立新的使人性得
以自由健康的女性文化。在与男性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心”的对抗中,女性作家很容易失去坚定的性别自我认同,而认同于男性精英文化群体的男性意识。张爱玲和苏青在创作中不仅没有迷失女性意识,反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苏青;女性意识
张爱玲和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最负声誉的女作家,她们的创作坚持书写女性自我,对在与男性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心”的对抗中,对女性命运给以深切关注。她们的创作表现女性特有的境遇和情趣,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并形成各自的不同特点。
一、对女性意识的充分肯定
张爱玲、苏青的创作都是产生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特殊背景之下,她们的创作关注女性本体问题。她们人本位的个人化话语方式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完全以一个地道的女人从事创作,写女人,写女人眼中的男人,写女人感受的种种日常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张爱玲的创作题材几乎都是女性话题,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在男权中心统治下的社会中,她们没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和自觉。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灵魂都深深浸渍着女奴意识,她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甘为男性附庸的卑弱阴暗心狱中,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悲哀、失望,生命中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有着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她虽不是时下正确定义里的女性主义者,但她从未停止对女性命运的严肃思考。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完美女人比完美男人更完美。同时,一个坏女人往往比一个坏男人坏得更彻底。”张爱玲的作品已一再言明她的女性是现实狡猾的求生者,在男与女的较量中没有一方可以自我撇清,这是张爱玲对男性特权的一种否定,有鲜明的男女平等意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面以血泪之声发出与悲惨过去决裂的呐喊,一面又以身体力行的努力向传统女性观念挑战。苏青以独特的女性姿态,体现了与五四时期女性解放运动不尽相同的女性意识,她曾说:“所谓新文学作品,虽然他们也谈到妇女问题,提倡男女平等,替我们要求什么独立啊,自由啦,但代想代说的话能否完全符合我们心底的要求,那可又是一件事了。”苏青已觉察到五四运动中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并不是以女性自身的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而是那些对民族命运有着深重的忧患与反思的新文化先驱们代女性立言。五四女作家也更多的是以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同盟者和追随者的姿态进行创作,缺乏女性话语的自觉意识,而苏青的女性话语则表现出独特的女人味。
张爱玲、苏青的出现,使真正的女性写作成为现实。她们的意义在于彻底摆脱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影响,勇敢地向男性话语挑战。张爱玲、苏青与五四女作家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消解女性神话还原女性的原始性和世俗性,在她们的文学世界中,母亲不再那么缠绵悱恻,她们拒绝了超现实的家庭神话和虚幻的女性本质,以平静的写实作底子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和都市生活场景中超脱了女性神话,以冷峻的真实揭穿了神话的虚幻。”她们的作品表现的只是一些身陷红尘、拼命挣扎的都市女性,在人生无处不沧桑的慨叹中为生存、为爱情、为家庭奔波。张爱玲、苏青对女性命运都给以深切的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女性意识。
二、女性意识的内容各有侧重
苏青的创作取材于身边,大都是有关于社会、人生、家庭妇女这些范围,以一个女人的感触来抒写,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她追求一种安定平凡的生活,对生活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她可以津津有味地向读者谈论着吃、睡、住。张爱玲说苏青有一种“伟大的亲切”,就是指苏青能溶入读者的生活中去。苏青的写作大多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她始终和自己的作品混合在一块儿。而张爱玲却不同,她是远离自己的传奇,不动声色地用审视的目光来编织自己的故事,人生的愚妄是她的题材,可是她对于一般人的正常要求,适当范围内的追求是宽容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这种态度使她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的悲哀,透出了对人生的苍凉与绝望。张爱玲的思想不及苏青明朗,作品气氛阴沉,所以前者始终是女性的,而后者含有男性的豪放。苏青与张爱玲的最大不同在于她的没有禁忌与坦白。她有一种男子豪气,这使她对传统有着直率而大胆的看法。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是成熟而深刻的。她的身世、性格、际遇等因素共同决定着其女性意识的特点。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是建立在关于女性存在的终级意义的基础之上的。女性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与男性平等,这是她执着追寻的。她不渴求那种凡男性能干的女人也一定能干的所谓平等。她认为女人之所以为女人,是因为女人拥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她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有着清醒的理解。张爱玲非常喜欢“地母娘娘”,一个只有爱、崇拜生命、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女人。“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获得
现代文学评论2010年第8期N O.8
张爱玲、苏青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对比
周建刚
198
电影《色戒》探析——
—对小说《色戒》的再阐释
廖华
摘要:本文从《色戒》说起,来探讨在电影中如何对原著进行再阐释,从而对影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还原;电影
毫无颖问,电影改编能有效地促进电影和文学,文学和读者,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联系,促进电影和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改编后是否忠实于原著也成了改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原著的复制,一味苛求电影忠实于文学反而自缚手脚,也是缺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表现。电影是有形的,具体的;而小说却是无形的,模糊的。因此,要求有形的,具体的电影完全忠于或忠实于小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中国小说家中,张爱玲无疑是极为独特的一位,她以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加上西方意识流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手法来构建起作品中鲜明的影像场景,更以张爱玲唯她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其他人也妄想复制或是取代。张爱玲是独一无二的,以至于想用电影手法来再现她的文字就显得困难重重,要想再进一步地把握她文字中散发出来的独特味道就更是艰难。由此,电影人在改编张爱玲小说的过程中,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安全的一种方式:对原著较忠实的还原。比如《倾城之恋》、《色戒》等的改编,导演们都在叙事手法和情节还原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张爱玲小说的原貌,就连对白,也是直接将张爱玲语言的雕饰之美和意蕴之美赋予了电影语言,表达得也是淋漓尽致。而且,改编后的电影也把张爱玲作品中所营造的旧上海场景以及浓郁的怀旧气息、苍凉味道都进行了一定程度地还原。
张爱玲的小说,多是以婚姻感情为经,以世态人情为纬,演绎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如她那惊人的比喻“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就是要把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与冷漠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她常常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去触摸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她冷漠地看待当时动荡的社会,变幻无常的局势,也苍凉地勾画出笔下的女人们,要么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如七巧,要么对情欲半遮半掩,要么是十里官场的牺牲品,要么是男人手中的玩物,处处透着死亡的气息。她对世间感情的怀疑,对男人无情的批判,是她的作品独特的苍凉气息的呈现,“苍凉”这几乎可以看着是张氏小说的一大基调。她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没落的旧式淑女,其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常常以女主人公宿命般的凄凉结局收尾。而《色戒》被认为是写尽了男女之间最本质的感情,
了信仰,大约信的就是奥涅尔‘大神勃朗’一剧中的地母娘娘”,张爱玲认为,女人纵有千般的不是,女人精神里都有一点地母精神的根芽,真正可爱又健康合理的女人是这种具有神性本质的人。女性所具有的隐忍博大、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人类永久的美德,这是女性之美产生的根源,但张爱玲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接受并不以袒护为条件。对于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有她来自于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清醒的体认。在男权中心意识统治下的社会中,女人的生命处境是艰难而卑下的,女性的独立生存价值是全然被男权意识遮蔽的。张爱玲则通过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的不幸和她们自身安于这种不幸却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寄寓着她深刻清醒的女性意识,即对中国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着的“女奴”意识的深刻揭示与反思。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有着琐屑苍凉的悲剧人生,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女性角色的内心特质以及女性在性别政治中所面临的复杂状况,即许多女性人物在从属的位属中难以找到自己的身份与主体。张爱玲摆脱了男性中心文化加在女性生理、心理上的种种束缚,站在女性立场上倾述女性心声,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女性视角。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怀,注入了她难以言明的人生感慨。
苏青对男女平等有着独特的理解,她在自觉的争取在与男性平等权利的同时,更注重女性与男性的“差异”。她以强烈的女性独特体验强调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生理、心理的经验和特征。对男性中心的象征秩序,苏青是鄙夷无奈的,往往在激愤的抨击中掺杂着深切的悲哀。同时,苏青在创作中对男女平等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女性的解放必须由注重同一的平等转向‘差异’的平等。真正的平等在于‘各取所需’,女性必须获得更多切身的实质的帮助,才能解放,才能达到更高意义上的真正的平等’”。苏青凭着她“飞蛾扑火”般的勇气,以自身身体体验的直接为女性压抑鸣出了不平之音。女人和男人“平等”而又“不同”,苏青的女性意识因被赋予“女性自觉”,即女性对自我性别差异的正确认知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现代性与深刻性。
参考文献:
[1]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
[2]程亚丽.《毁誉浮沉六十载——
—苏青研究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吕志、李萍萍.《冲出云围的月亮——
—苏青、张爱玲比较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
[4]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2.
[5]于青、晓蓝.《苏青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