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doc

合集下载

论小米公司的治理制度

论小米公司的治理制度

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2012级题目: 论小米公司的治理制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2016年5月26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公司治理制度的概述 (2)二、小米公司概况 (2)(一)小米公司的发展历程 (2)(二)小米公司的梦之队 (3)三、小米公司治理制度的现状 (3)(一)小米公司的治理制度概况 (3)1、小米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 (3)2、小米公司的外部治理制度 (5)(二)小米公司治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6)1、小米公司股东人数少,股东信息获取及时 (6)2、小米公司董事会成员构成特殊 (7)3、小米公司被收购的威胁相对较小 (7)4、小米公司产品市场定位独特 (7)5、小米公司良好的治理文化 (7)(三)小米公司治理制度现存问题 (8)1、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制衡 (8)2、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无法形成有利制衡 (8)3、小米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形式化 (8)4、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难以发挥 (9)5、产品市场潜在的知识产权诉讼 (9)6、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单一 (9)四、小米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对策 (9)(一)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9)1、合理利用诉讼制度维护权益 (9)2、规定控股股东关联事项表决回避制度 (10)3、依法赋予股东退股权 (10)(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之间的制衡机制 (10)1、通过上市调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0)2、强化董事的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 (11)(三)激励机制实质化 (11)1、制定系统的股权激励方案 (11)2、方案的具体实施 (11)(四)完善监督治理制度 (11)(五)攻克专利难关 (12)(六)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论小米公司的治理制度摘要:现在大多学者都着重研究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分权制衡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治理制度中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资本市场等外部治理制度在公司的治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为内部治理提供了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弥补内部治理的不足,是不能忽视的部分。

《现代公司制度》的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现代公司制度》的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现代公司制度》的案例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摘要:本文主要叙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简介,历史,股份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机制。

简介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NYSE:GE),或译奇异,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

据2007年统计,GE的销售收入是1727.38亿美元,是世界上拥有市场资产第二多的公司2,并且在过去4年销售收入一直位于世界第一或第二。

GE是在公司多元化发展当中,较为出色的跨国公司。

目前,公司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拥有员工315,000人。

现任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CEO)是杰夫·伊梅尔特。

通用电气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费尔菲尔德市。

这家公司的电工产品技术比较成熟,产品品种繁多。

它除了生产消费电器、工业电器设备外,还是一个巨大的军火承包商,制造宇宙航空仪表、喷气飞机引航导航系统、多弹头弹道导弹系统、雷达和宇宙飞行系统等。

闻名于世的可载原子弹和氢弹头的阿特拉斯火箭、雷神号火箭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历史这家电气公司是由老摩根在1892年出资把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等三家公司合并组成。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家公司大发战争财,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在新兴的电工技术部门——无线电方面居于统治地位,1919年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即美国无线电公司,几乎独占了美国的无线电工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通用电气公司的产量和利润额急剧增长。

通用电气公司在创立后的80多年中,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攫取了许多企业的股份,1939年国内所辖工厂只有三十几家,到1947年就增加到125家,1976年底在国内35个州共拥有224家制造厂。

在国外,它逐步合并了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西班牙等国的电工企业。

1972年该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计有:欧洲33家、加拿大10家、拉丁美洲24家、亚洲11家、澳大利亚3家、非洲1家。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doc8)(1)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doc8)(1)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X汉民(暨南大学管理学院,XX 510632)[摘要]路径依赖有多种定义且不断进化,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受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存在着路径依赖。

只有改变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才可能向着最优的方向趋同。

[关键词]路径依赖;国企改革;公司治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在我国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的讨论中,而且会计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们也不甘寂寞,纷纷着书立说,畅谈己见。

但不同的学科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第一节概要回顾和总结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探讨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三节以我国为例分析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第四节提出破解路径依赖的相关对策。

一、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在经济学上,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对技术变迁的分析。

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A.David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路径依赖思想,不过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10年后,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很快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

David 的路径依赖思想来自于他对打字机史的研究。

1936年,美国发明家Dvorak博士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键盘,起名为ASK键盘(美式简化键盘,American Simplified Keyboard,后被称为DSK键盘),声称比打字机发明者、美国人Sholes 1870年设计的、现在通用的QWERTY键盘效率更高。

据说,当初Sholes 在研制打字机时,为了解决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造成挤塞的问题,故意打乱了字母排列顺序,而按照直到今天仍通行的QWERTY顺序排列。

公司治理01

公司治理01

公司治理01为什么学习公司治理?公司制度的创⽴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贡献。

——《公司的⼒量》怎么学好?思想、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怎么考查?——案例讨论、课堂参与、期末案例分析报告学习⽬的1.了解企业制度演进的脉络与公司制企业的特征;2.把握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学科性质、特点与研究⽅法。

3.理解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4.明确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关键词古典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 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如何控制公司经理⼈员⾏为以保护股东利益⼈们普遍对经理⼈员与⽇俱增的⾼报酬感到不满股东诉讼事件⼤量增加机构投资者⼒量的增⼤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恶意收购中如何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2)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主题1:治理国有企业改⾰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管理者腐败问题。

主题2:国有企业建⽴现代企业制度,进⾏公司化改造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套包括正式或⾮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最终维护公司各⽅⾯的利益的⼀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司治理学是⼀门通过对公司治理的综合性研究,探讨公司治理实践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运作规范和⽅法的科学公司治理学的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制度分析⽅法(三)⽐较分析⽅法(四)实验研究⽅法公司治理涉及的问题1.股东需要⼀种机制来有效地监督和制约经营者。

2.⼀个拥有⼤量股份的股东或股东团伙可能会完全有效地监督经营者,但是他们的权利也必须受到制约,以防⽌他们做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不公平⾏为。

3.“有限责任”对股东来说是⼀个优势,保护债权⼈的利益已经成为⼀个重要问题。

4.公司当事⼈博弈⾏为和他们的专⽤性资产之间的关系构成关键的公司治理微观⾏为基础,这⼀微观基础的表征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公司治理分析报告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公司治理分析报告

南开大学题目: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公司治理分析学号:0612191姓名:李强年级:2006学院:商学院系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档案学双修:财政学完成日期:2009年6月20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公司治理分析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股权关系及内部治理结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 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份名称“中国平安”,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代码为2318;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601318。

中国平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结构:公司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人寿”)、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产险”)、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深圳市商业银行。

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商业银行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海外依法控股中国平安保险(香港)有限公司,及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会:截止2008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集团公司董事会由19名成员构成,其中执行董事 3 名,独立非执行董事9名,独立非执行董事7名。

在2008年报告期内,董事会的运行主要采取会议机制,共召开会议8次,会议注重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2008年,审计委员会共举行 5次会议,审阅了截至2007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务报告及截至2008年6月30止的半年度财务报告。

此外,为了更好的评估公司财务申报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所有审计委员会成员均于报告期内与外聘会计师事务所举行会议,审核其表现、独立性及客观性。

比较经济学(1)

比较经济学(1)

1.2.3比较经济学的特征



1.“制度是重要的”. 完全认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重要性的观点,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制 度外生给定.主张:(1)制度是经济参与人博弈过程中策略互动内生 的;(2)制度是复杂的、多样的;(3)制度决定激励、约束和经济 绩效。 2.以人的有限认知、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建构 理论体系。由“理想的真空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到“真实世界的经济 学”。 3.交易成本概念是理论分析的核心概念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交易成本概念从市场交易活动拓展到企业、中介组织以及政府机构运行 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成本概念:信息搜寻成本、价格发现成本、交 易谈判成本、合同实施成本、组织建立成本、企业运行成本、行政管理 成本、政治运行成本、制度提供成本等。交易成本成为分析激励的重要 工具。
2.3比较经济学的现阶段:比较制度分析







2.3.1社会经济背景 (1)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转轨:市场经济选择的方式与速度问题(宪政转轨还是经济 改革?大爆炸方式还是渐进式改革?)—差异性问题. (2)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型:制度趋同还是多样性问题. 2.3.2理论发展 把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合约理论、演化经济学、博弈论 等理论工具融会到比较制度分析,形成了比较经济学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前沿 成果: (1)侧重于不同市场经济类型微观主体的制度比较分析。代表人物有青木昌彦 (Aoki Masahiko)、米尔格罗姆(Milgrom)、钱颖一、利德巴库(Litvack)等。 (2)侧重于不同市场经济类型宏观制度(社会控制方式如公共政策选择、保护 产权、财富分配、交易纠纷等)比较分析。代表人物有詹科夫(Djankov)、 拉· 波塔(La.Porta)、洛佩兹(Lopez)、施莱弗(Shleifer)等。 (3)侧重于历史比较的比较制度分析(基于大量历史资料,论证制度的内生 性)。代表人物是阿夫纳· 格瑞夫(A.Greif)。 2.3.3理论分析工具: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
那么 , 到底 什 么 是 制 度 ? 总 的 来 看 , 经济学家赋予 “ 制度 ” 至 少 三 种 不 同
但 相 互 联 系 的含 义 。通 过 将 经 济 过 程 比喻 成 博 弈 过 程 ,不 同经 济 学 家 分 别 将 制 度 看 作 是 博 弈 的参 与 人 、 博 弈 规 则 和 博 弈 过 程 中 参 与 人 的均 衡 策 略 。
演进兼有路径依 赖与创新 、 稳 定 和 间断 双 重 特 征 。 同时 , 在 第 一 部 分 所 提 出 的六 种 博 弈 域 的 基 础 上 , 作 者指 出 , 不 同 的 域 之 间 存 在 关 联 。 关 联 的方 式 有 两 种 。一 种 称 为共 时 性 关 联 。在 这 样 的 关 联 下, 人 们 在 不 同域 之 间协 调 其 政 策 , 结 果 产 生 的 制 度 是人 们 单 独 在 不 同 的域
第十四辑
维普资讯
31 4

毳 < 比 较嗣度 分析>
经济理论 。后来 的新 制度经济学则相 反地 回归正统经济理论 ( 包 括古典 经
济理论 ) 去 分 析 制 度 与 现 实 问 题 。1 9 9 1 年和 1 9 9 3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分 别 颁
程度 有限 , 或其他原 因 , 无 法 在 不 同域 协 调 其 策 略 决 策 , 但 决 策 在 参 数 上 受 到其 他 域 流 行 的决 策 规 则 的 影 响 。这 可 称 为 一 种 历 时 性 关 联 。
第 三 部 分 则 进 行 制 度 的 多样 性 分 析 。 主 要 是 运 用 在 第 二 部 分 中建 立 起
必须首先研究那些 被认 为是基本制 度的一 般形态 ,即元 制度。习俗性产权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第三章

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第三章
– 股东大会的类型:法定大会;年度大会;临时大会 – 股东大会的性质:体现股东意志;企业最高权力机关。
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 Director)
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 的人员,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 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占据董事职位的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 以是法人。但法人充当公司董事时,应指定一名有行为能力的自 然人为代理人。 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可以由股东或非股 东担任。董事的任期,一般都是在公司内部细则中给予规定,有 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把董事的任期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但 每届任期不得超过三年。不定期是指从任期那天算起,满三年改 选,但可连选连任。被解聘的原因有:任期届满而未能连任;违 反股东大会决议;股份转让;本人辞职;其他如因解散或董事死 亡,公司破产,董事丧失行为能力等。
– 股东大会既是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又 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关。 它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的组织。 企业一切重大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经营决策一般都要得到股东会 的认可和批准方才生效。法律规定,股东大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 程序,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由公司章程规定。
• 3.1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 主体
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 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公司利益相关者。
– 客体
• 经营者:对其治理来自于董事会,目标在于判断 公司以营管理是否恰当 • 董事会:对其治理来自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目标在于判断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否恰当,判 断标准是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投资的回报率。
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关系

中美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中美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中美上市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一、基本概念公司治理模式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涉及到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和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

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和行为,决定了公司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有效的或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由经营管理公司,股东不能做过多的干涉;另一方面又要保证经营者从股东利益而非个人利益出发使用控制权.公司治理模式在经济运行中具体表现为两类公司治理机制。

:一类是内部治理机制,公司的出资者为保障投资利益在公司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明确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具体表现为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决策权力分配等一系列内部制度安排;另一类是外部治理机制,公司的出资者通过市场体系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以确保自己的利益,它是通过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如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并购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的监督约束发生作用的.内部治理机制可以行使事前的监督和治理,避免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外部治理机制则是一种事后机制,它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充分的、准确的公司信息披露.下面我将就中美上市公司治理模式作一简单对比,并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建议。

二、美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尽相同。

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自由发展,较少受到政府、工会、管理机构或银行的影响,形成了发达的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流通活跃的证券市场。

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公司采用的大体上是一种以外部监控机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即主要依靠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企业经营者。

美国实行单层董事会制度。

美日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美日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美、日公司治理的制度比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邵学峰王志刚①(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公司治理是公司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受一国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影响。

通过以美国、日本为例对公司治理的制度比较分析,说明文化、价值观、市场模式、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法律政策等对公司治理模式演进具有影响作用,从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造与调整、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字]:公司治理;比较分析;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环境、企业资本结构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公司治理的实践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研究公司治理的有关文献中,通常把英、美两国和日、德两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方式作为典型划归于不同的模式之中。

这两种治理模式大致可以归类为市场控制型和关系控制型,其中,美、日两国公司治理结构分别作为这两种类型的代表,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和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一、美、日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发展历程1.美国公司制度的发展过程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铁路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迅速发展,许多分散的地方性市场迅速融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几乎与英国同步,现代公司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

②著名的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认为:“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60年代,铁路及电报公司本身是美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公商企企业。

”③铁路的修筑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本,原有的筹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发展的需要。

铁路公司开始通过大量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可转换股票的形式通过证券交易上市筹资。

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铁路网络和通讯网络,把美国此前处于分割状态的区域市场联结成了全国统一市场,商业公司和工业公司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

然而,在工业公司不断开拓全国市场并迫切需要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融资时,银行却不能满足工业公司的这种需要。

为了满足不断扩张对资金的需要,工业公司惟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改组股份公司到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同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特殊技能、知识、经验的管理人员来负责,而股东或其代理人却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司治理论文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xx班级:xx学号:xx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xx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潮流,受到国际企业界的普遍高度重视。

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构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致力于研究解决的课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对策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称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组织机构现代化、法治化问题。

从法学的角度讲,公司治理结构有广、狭二义。

前者泛指一切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影响的法律制度,包括公司机关(组织机构)制度、股东“用脚投票”(抛售其持有的股份)、上市公司收购等1。

后者是指为维护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保证公司正常有效地运营,由法律与公司章程规定的有关公司组织机构之间权力分配与制衡的制度体系2。

本文仅从狭义上进行探讨。

(二)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发展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股东本位论”到“利益相关论”的发展过程。

与此相适应,立法模式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基本主义”立法模式到“利益共同体主义”立法模式的演化过程,到目前又有了新的进展。

以德国为例,德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夏季提出了公司治理改革的10点计划。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联邦政府改善公司治理的措施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此后又颁布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三)主要内容措施首先,强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

为了弥补股东大会的不足,《目录》与《准则》提出了强化股东以个人或少数股东身份监督经营者的措施:(1)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2)完善股东集体诉讼制度。

其次,加强对董事的约束与激励。

为了防止董事利用其职权侵害公司与股东利益,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约束与义务;同时,为了使董事为公司的利益而勤勉地工作,必须对董事施予一定的激励。

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比较

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比较

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比较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的比较,发觉治理的目标的一致性,即通过发挥治理和监督功能,来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但由于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又不尽相同。

本文试图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银行改善公司治理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银行治理;比较;研究;借鉴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后,如何和谐股东和治理层之间的利益,解决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矛盾,抑制治理层的道德风险,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愈来愈成为备受关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这确实是公司治理问题。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公司治理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领导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治理体制对企业治理行为实施鼓励约束的制度;内部公司治理或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控机制,是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领导层等组织机构及其权利职责形成的用来约束、鼓励经营者行为的制度。

因此,公司治理是涉及资本市场、信誉制度、法律框架、产权界定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的问题。

由于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尽相同。

银行是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公司,其公司治理水平不仅对银行的业绩与稳健阻碍庞大,乃至对社会经济的持续进展也将产生重大阻碍。

本文仅就最具代表性的美英德日四国银行的内部治理作以分析。

一、对美英德日银行公司治理的考察一、美国花旗集团的公司治理200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世界银行1000强出炉,花旗集团以核心资本794.07亿美元雄居榜首,同时以1.49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位列第五,该集团一般股权收益率2004年为17.0%,2005年高达22.3%。

(1)公司治理目标。

花旗集团立志实现最高标准的道德操守:准确、及时披露信息,实现高透明度,遵守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当局法令。

花旗集团公司治理框架如图1所示。

董事会要紧职责是从股东利益动身对公司事务进行有效治理,同时需要平稳公司全世界各地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包括顾客、职工、供给商和地址社团。

中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中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与思考作者:彭媛媛来源:《审计与理财》2008年第04期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并逐渐成为保证企业持续发展、高速成长的关键所在。

许多国家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树立市场信心,提高经济活力的途径。

为此,本文对中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改善我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建议。

一、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法律环境不同,不同国家及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融资结构和资本结构,进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公司治理模式。

英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由于英美国家崇尚个人主义,资本市场发达,企业融资以股权资本为主,并且股权相对分散,较少受到政府、工会、管理机构或银行的影响,存在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所以英美公司采用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依靠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经营者,外部市场监控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

英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源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股东是公司治理的惟一主体,股东的利益至高无上,作为股东代理人的经理层经营公司的目标在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英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CEO)三个层次,由于股权分散,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股东通过董事会发挥公司治理作用。

英美公司实行单层董事会制,作为公司执行机构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

董事会聘用以CEO为核心的管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实施对董事会及经理层的监督,借助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等行权机构实现股东、董事会与经理层间的制衡。

2.较为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督。

鉴于公司治理的严肃性,美国的各类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年报中对其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正式的说明。

此外,对董事的责任和义务、董事责任的判定标准、免责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法律界定。

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公司治理专题作业:1.总结对比各典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1.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市场导向型治理模式,因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盎格鲁——美利坚”式资本主义,以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高流通性的资本市场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1>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企业融资完全是市场化行为,并形成了完善的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此制度背景下,英美企业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1)企业融资以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低(一般在35%-40%之间)。

企业长期资金的筹集一般遵循“留存收益-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次序。

同时,受相关法律制度的限制,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银企之间的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融资与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极其有限。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将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称作为“保持距离型融资”。

<2>(2)在股权结构中,机构投资者占主体,股权高度分散化。

同时,由于存在监督成本与“免费乘车”问题,股东对公司的联合控制也很困难,其理性选择便是“用脚投票”。

<3>(3)股权的流动性很高。

这不仅导致公司资本结构不稳定,而且使通过市场对经营者实施制衡成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而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了一场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

2.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因股东(法人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的流动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得名。

这种公司治理源自于“日耳曼”式资本主义,以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

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股权的相对集中和主银行(或全能银行)在公司监控方面的实质性参与为存在基础与基本特征。

“公司治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公司治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公司治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作者:罗吉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05期摘要:“公司治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文基于对“公司治理”课程性质与特征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以教学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课前要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课中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课后要强化全过程学习效果考核,使课程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教学;公司治理;改革策略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公司治理”这门课程已经发展成为兼具实务性与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但在当前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还占据主要位置,其相对单调固化的教学方法难以跟上公司治理学科自身的迅速發展的要求,同时还严重制约了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的发挥。

因而及时改革“公司治理”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一、“公司治理”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公司治理”是一门兼具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范畴与知识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作为一门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还未能形成一个一般可接受的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学科交叉性较强,而自身的理论完整性还有待加强。

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才逐步开展,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核心抓手,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在微观层面对公司制度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进有重要指导,而且在宏观经济层面对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顾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微观经济层面的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应对,由此有效的公司治理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迫切的要求。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概念公司治理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是一套程序、惯例、政策、法律及机构,影响着如何带领、管理及控制公司。

公司治理方法也包括公司内部利益相关人士及公司治理的众多目标之间的关系。

主要利益相关人士包括股东、管理人员和理事。

其它利益相关人士包括僱员、供应商、顾客、银行和其它贷款人、政府政策管理者、环境和整个社区。

从公司治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公司治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和广义的公司治理两个层次。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界定和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X,l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股东、债权人、职工、潜在的投资者等)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从公司治理的环境和运行机制来看,可以分为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定义内容公司治理一词意味许多东西。

它也许描述:∙公司指挥和控制的过程∙鼓励遵照公司手则(严如公司治理指南内所定的)∙根据活跃拥有投资技术(和在公司治理资金)∙在经济方面它意味学习许多出现在分离拥有权和控制上的问题。

在最宽广的层面,公司治理包含了规则、关系、制度和程序,都在这个框架之内由信讬当局在公司中行使和控制。

恰当的规则包括了当地可适用的法律和公司的内部规则。

而关系包括了所有相关人士之间的关系,最重要是那些拥有者、经理、董事会董事、管理当局、僱员和整个社区。

制度和程序则要应付一些事态譬如当局、工作指标、保证机制、报告要求和责任的代表团。

这样公司治理结构明白解说为在公司事务上做出决定的规则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doc 8页)的代表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英国;而网络导向型的特征是:公司股权集中持有、集团成员发挥重要作用、全能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这一类型的代表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

在此基础上莫兰德还对两种类型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这种分类方法和将各国公司治理主要划分为“外部监控型”和“内部监控型”的方法类似。

第三、趋同趋势分析。

无论是从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的对比角度还是从市场导向型和网络导向型的对比角度来对公司治理的比较分析,人们还发现各种模式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趋势。

其主要表现是各国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开始彼此借鉴吸纳对方的经验和做法。

可以看出,以上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构成以及不同物质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和对比格局,其背后一以贯之的线索主要是资本逻辑。

但是,随着企业组织演进和企业制度的变迁,不仅公司当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即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和同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即普通员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来,事实上许多公司外的经济主体如顾客等也对公司治理存在明显的影响。

与此适应,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而把公司治理理论进而比较公司治理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也就是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第二种类别。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背景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将公司类型分为四种,即公司的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公司治理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这种类型公司治理结构的显著特征和极端表现,是古典企业中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绝对权威;(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但这里的人力资本,仅限于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比如公司的经理人员,公司双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一般所谓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委托—代理”的博弈关系;(3)所谓三边治理,是在双边治理的基础上引入“员工参与”的公司治理形式。

“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人力资本的产权;“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

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企业股东之间博弈制衡的复杂关系;(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和剩余分享而言。

这四种公司治理类型,既反映了企业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某种历史发展趋势,也同时并存于现代社会当中。

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各国注重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的趋同趋势日益显著。

不过,如下文将要说明的,所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事实上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现实公司治理的理论一般或者参照系,对于回答现实公司治理模式何以可能的问题其意义也相当有限。

大体上,既有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可作如上分类。

很明显,第一种类别的比较公司治理内在遵循了物质资本的逻辑,无论是同企业理论还是同现实的企业实践相比其局限性都显而易见。

第二种类别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以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背景,具体探讨了以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应格局为标志的四种不同的公司治理形式。

应当说后者比较前者而言是一种进步。

但是,这两种比较公司治理研究都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普遍停留于对公司治理“是什么”的直观说明,而忽视了对公司治理的“何以如此”的深入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启发相当有限。

甚而至于,由于理论上的缺陷,现实当中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于西方的公司治理模式仅仅进行粗浅的“整合”之后就不加分析地引进和模仿。

其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安排水土不服而导致的高昂交易成本和较差经济绩效;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现代企业理论在中国失去了其“现代性”的光芒,也导致了我国企业制度建设理论方向感的严重缺失。

二、重新定位比较公司治理,引入比较制度分析方法造成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如上现状及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比较公司治理本身的定位失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研究方法的不科学。

因此,要推进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首先需要确切定位比较公司治理研究本身,然后,引入对应的研究方法——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

1、比较公司治理研究——重新定位比较公司治理并非单纯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公司治理所以可以比较,是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不同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所以要进行比较公司治理研究,则是希图通过对别国公司治理形式的考察来获得对于本国企业制度建设的有益借鉴。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两个核心问题是:(1)如何“异中求同”,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中寻找到一般?(2)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具备哪些制度性特征?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澄清一对概念:公司治理一般和公司治理模式;更广义的概括,是需要澄清企业制度一般和企业制度特殊这样一对概念。

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企业制度是企业契约的外化。

以博弈论的观点透视,企业制度实质上代表了企业各产权主体之间不断进行再谈判的动态博弈均衡。

从制度功能的角度看,企业制度对各产权主体发挥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内的激励兼容,进而提高了企业绩效。

对制度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制度的激励和约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在各个产权主体之间对企业产权(或企业所有权[1],或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来实现的。

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在企业契约达成之前的“产权”,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权”,主要反映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其权限往往是绝对和无限的;而在企业契约达成之后的“产权”即“企业所有权”,则是对各经济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界定,主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权限则是相对并有限的。

企业产权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表明,单个产权主体自身的理性选择要受到其他产权主体的约束,这也正是对企业内竞争与合作这样一对基本矛盾的反映。

既然企业产权本质上是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那么其契约签约人并不必然由传统的物的所有者充当,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也应当是产权主体,这与人力资本客观上存在的作为未来满足或者未来收入源泉的“投资品”属性是相一致的。

也正因此,周其仁把企业看作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合约。

[2]更广泛的意义上,科斯把影响他人损益的行为也视为生产要素和权利,[3]从而隐含地指出: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行为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契约、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进而企业制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因此,从逻辑上讲,企业制度就是在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剩余权利的合理配置;进而,企业治理也就应当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

但是,尽管从理论上讲“共同治理”是企业制度的一般原则,“共同治理”并不等于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等的原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产权进行“平等”的分配,甚至也不等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治理权利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

观察表明,现实的企业治理遵循的是特殊“相机治理”[4]的原则。

也就是说,由于某些原因总有若干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参与到企业治理当中来,不同情境下参与企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其在企业剩余权利配置当中的地位和对比格局也各自不同,亦即在不同条件下企业“共同治理”的一般原则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是不同的。

比如,在古典企业当中,由于资本要素相对于劳动要素而言更强更明显的“相对稀缺性”,结果资本要素的产权主体在企业契约进而企业制度当中基本上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在现代企业中,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和作用大大减弱,甚至沦落为了“消极货币”,人力资本特别是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性和作用逐渐提升,这种情况对企业制度不断的边际修正积累到一定程度,如魏杰所说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开始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性要素”[5];又比如,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现代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风格不同(不同利益相关者制衡格局)然而同样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等等。

事实上,绝对意义上的“共同治理”从来没有也不大可能在现实的企业中得到完全实现,我们甚至也可以把企业“共同治理”的一般原则看作为研究现实企业制度安排的理想“参照系”,而遵循“相机治理”原则的现实企业制度,都是企业制度一般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都是同企业制度一般相对应的“企业制度特殊”。

所谓公司治理模式,就是企业制度特殊在现代公司制企业当中的具体表现。

这潜在地喻示:任何企业制度或者公司治理模式都只有在其相应的“情境”下才有意义。

一般来说,造成企业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格局具体不同进而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特征、资源禀赋或生产要素特性、以及宏观制度环境。

其中,技术进步本身即是同制度相对应的范畴,制度经济学一般认为制度是技术进步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生产要素的特性,包括相对稀缺性、对企业剩余创造的贡献、可控制和可监测性等参数对企业制度的影响,是现代企业理论着重考察的对象之一并已达到比较完备的程度。

但是,生产要素特性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一般不以国别而不同,也就是说在同一历史时代它同技术因素一样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作用是普适的,并且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也大大减弱了它们可能对企业制度的某种影响。

事实上从理论角度讲,对效率的理解从新古典理论的纯粹“经济效率”到德布鲁(Gerard Debreu)“效率分解”(the coefficient of resource utilization)理论把效率分解为“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technological efficiency,类似于制度效率)[6],对生产过程的认知和考察从简单的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特征的关注到科斯把生产过程展开为带有制度结构的分析框架,本来就是近现代经济理论演进的脉络之一,并且对于比较欠缺“技术效率”的中国企业来说尤具有针对性的意义。

即使从公司治理模式本身的特征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异质性”区别才是企业制度特殊的主要根源,比如公司治理的英美模式主要与其发达的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有关,而公司治理的大陆模式则与相互持股的法人所有制结构和“主银行制”存在密切关联。

这就是说,制度能够促进系统的效率增长的关键,取决于它同人和组织的“适应”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制度化”的人或组织同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如何;或更直接地说,制度安排只有同制度环境高度契合才有效率。

于是比较公司治理研究的关键内容开始显现出来:除了关注公司治理本身的特征和异同之外,比较公司治理更要具体分析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同其背后制度环境之间的契合关系。

这是因为前者只是说明了公司治理本身的“是什么”,而后者则是对公司治理“何以如此”深刻根源的探究。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了解:为什么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形式?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模式又将具有何种制度特征?2、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是从分析构成制度的最小单位到直接试图说明制度整体的活动,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简称CIA)逐渐独立为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